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意蕴1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内涵体现

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内涵体现

中国古典音乐自发展以来,就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它以独特的英姿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开出一朵奇葩。

音乐是一门伟大而神奇的艺术,它以无形无色的声音荡开人们心中的涟漪,随着它的旋律波浪起伏,将人们引入一个神奇而美妙的艺术世界之中,让人如痴如醉,甚至忘记自我。

古人也常以美妙的音乐来修身养性,因而古典音乐体现的是古人的道德、思想、情感和对自然之音的追求。

古典音乐中那种与自然完美结合的音律和美感,使音乐充满着无限的魅力。

一、古典音乐的简介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吕氏春秋? 仲夏记? 古乐篇》曾记黄帝令伶伦作音律。

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懈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但是经过无数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远远超过了黄帝所在的岁月,在河南所发现的古音乐仪器16 支骨笛,据考证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见中国古典音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

自有音乐创作以来,经历无数音乐家的变更和创新,中国古典音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体系,在世界上拥有奇特的风姿,因其古典优雅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奇异多变的演奏形式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典音乐从其概念上讲,是区别于古典音乐的广义的古典音乐指的是西洋古典音乐,其复杂多变的创作技巧以及蕴涵的深沉内涵有别于民俗音乐。

而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它承载着中国古老的民族风俗、思想内涵和文化精髓。

在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在中国主流文化的指引下,音乐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高雅、静谧的内在美,其中蕴涵的思想是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因此,中国古典音乐蕴涵着生命的哲学,它推崇自然之音,并强调具有朝气蓬勃的音乐节奏和情调以及与自然生命相通的悠远意境,强调着大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

二、古典音乐中的古典文化内涵中国古典音乐是利用文字来记谱的,宫、商、角、微、羽与简谱中的1、2、3、5、6 相对应,而在周代之时形成七音阶,新增变微和变宫,虽然七音阶早已经形成,但是古代的音乐形式中多以五音十二律为主。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与西方音乐的发展相比,由于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审美观念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音乐以淡泊、含蓄,不描述、不渲染为上品,讲究情意,追求意境,通过意境引发人的想象,升华人的情感。

一、什么是意境“意境”是音乐美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它所指的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合二为一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实物在人心中所创造的虚境,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虚境。

我们常说一首诗很有意境或某件艺术品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境界,指的就是它在现实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出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与此同时这种意境与观赏者的心境达到了共鸣。

意境一般是用来描绘艺术作品审美的规定型的术语,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客观事物与主观精神表现的双重性,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意境美。

因此,我们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自然与心灵,生活与艺术各方面高度和谐的体现。

“境”从中国古代以来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这与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有关。

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并不十分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更多的是强调以心灵契合它,宇宙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对象,是每个生命的统合体。

所以,只以外在的科学远不如用内在心灵去体会,去谛听,去感受。

中国的哲学不重知识论,而重存在论,重视将人的生命存放到世界中放到宇宙中去,寻求其意义;中国哲学将世界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每个生命都是整体生命中的一部分;中国人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艺术与人生密切相关等等。

这些思想都对“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音乐思想中的“意境”老子说“大音希声”,我认为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关于意境的学说。

【国学经典】中国古典音乐的生命意蕴

【国学经典】中国古典音乐的生命意蕴

【国学经典】中国古典音乐的生命意蕴中国古典音乐最能彰显中国艺术的生命意蕴,从古代乐论中可以看出:音乐是古代乐家吸纳天地创化之元气,高扬主体之生命情趣的结晶;圆和、清寒、古雅等音乐审美境界,体现出一种大化流衍的生命精神。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音乐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生命意蕴。

中国的古典音乐,一直是声乐占据主导地位,古代音乐推重“自然”,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

[1]58器乐的发展也以近乎自然为旨归,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诗说“音如石上泻流水”,所谓“音如流水”,就是说琴声要近于自然之音,即“天籁”。

“天籁”是音乐家追求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

音乐推崇自然之音,即强调生命蓬勃的情调和生机盎然的化境。

音乐能表现人类生生不息和无限关联的生命精神,在古代乐家的视野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徜徉天人之际,游心物我之间,手奏五弦之曲,耳闻山水之音。

音乐表现为时间的一维性(线性)和空间的无限性,无处不盈,生生流转。

古代乐论中所涉及的音乐创作和音乐审美问题,均体现出中国艺术活泼灿烂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

一、乐与宇宙元气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天地是一个大化流衍、生机浩荡的生命整体。

中国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生命为本体的哲学。

[2]1中国生生哲学认为,只要是生命,就具有孳生化育之能力,万物一流转,天地一无限,新新不停,生生无尽。

中国艺术也追求这种生生无尽之趣。

中国艺术美学强调,一切艺术生命都是整体中的生命,必自一物之生命表现宇宙全体之生命,“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从一花一草可洞尽宇宙之奥妙。

在微尘中显大千、有限中见永恒,这是中国艺术的创造法则。

古代乐论著作《乐记》中就体现了生命本体的艺术精神和美学思想。

《乐记·乐礼》云:仁近于乐,义近于礼,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而同化,而乐兴焉。

春作夏长,仁也; 秋敛东藏,义也。

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

浅谈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理解【摘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融合了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的精华。

本文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背景和意义入手,探讨古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以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和传承创新。

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影响力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其独特的魅力和对传承和推广的重要性。

呼吁结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统与现代之美,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今后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和传播,继续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背景,意义,古诗词,音乐,结合,表现形式,传承,创新,影响,发展,魅力,推广,传承,传统,现代之美。

1. 引言1.1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背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将中国传统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在古代,诗歌是人们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一种方式,而音乐则是人们情感流露的载体。

古时的诗人和音乐家常常结合诗歌与音乐,创作出许多歌曲来传颂历史,赞美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诗词艺术歌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人们通过这种形式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古诗词的深厚内涵和音乐的美妙旋律。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背景包含了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1.2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义在于丰富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底蕴,同时也为当代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具传统韵味的音乐形式。

这种结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当代音乐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人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古人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承载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美学鉴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音乐的审美特点、文化融合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一、音乐的审美特点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

它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忧愁、喜悦、思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变化。

它运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变化。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构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如南音、北音等。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节奏的变化。

它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展现了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文化融合的美学鉴赏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以融合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唐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古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和散文被融入到音乐中,形成了音乐作品的文学性,使音乐更具诗意和意境。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哲学思想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等,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音乐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间艺术的元素。

民间艺术中的歌曲、舞蹈等元素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三、艺术表达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艺术表达,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体现在音乐中,如山水画的意境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具有了自然的韵律和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源自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融合了哲学、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深厚的历史积淀。

音调、节奏、曲式等元素体现特定情感和情绪,营造独特意境,常运用象征性的意象表达情感与思想。

这种意境不仅是音乐本身的情感与意境,更是文化符号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和韵味,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厚哲学思想和情感表达。

传统音乐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珍惜。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意境,文化底蕴,哲学,文学,绘画,历史积淀,音调,节奏,曲式,情感,情绪,象征性意象,文化符号,传承,延续,古老文化,魅力,韵味。

1. 引言1.1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是什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是指音乐所抒发的情感、意境以及具有深远文化内涵的一种特殊氛围。

它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声音的韵律,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意义和内涵,让人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2 为什么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产生独特的意境?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产生独特的意境,主要是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吸收了哲学、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风格特点。

这些元素融于音乐之中,赋予了中国传统音乐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还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传达。

音调、节奏、曲式等元素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和情感,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和运用,音乐得以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中常常运用象征性的意象和意境,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引导听众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心灵境界。

浅谈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理解【摘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定义和独特魅力,接着分析了古诗词在艺术歌曲中的运用以及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在探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表达方式和影响力后,强调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总结了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理解与欣赏,认为这种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化传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学习。

通过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探讨与分析,能够更好地领略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理解、魅力、发展历史、表达方式、影响力、独特韵味、欣赏、艺术、歌曲、古诗词、韵味、文化传承、情感表达、文学艺术、传统与现代、经典作品、音乐创作。

1. 引言1.1 什么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中国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通过音乐的形式演绎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旋律和歌词的融合相得益彰,唱出了诗词本身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保留了古代诗词的优美韵味,还通过音乐的传播形式,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古诗词艺术歌曲既是对古代文学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现代音乐形式的创新和融合。

通过这种形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情感意境,体会到古代文人雅士的人生感悟和审美情趣。

1.2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在于其融合了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

这种艺术形式将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重新演绎成具有现代审美的音乐作品,使得传统的文学艺术得以在当代得到重现和传播。

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精妙意境通过音乐的传达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触动人们心灵的共鸣。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将古诗词作品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中国古代音乐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音乐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音乐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中国古代音乐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的载体。

通过音乐,中国人民能够传递情感、表达思想,并且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的情感表达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古代音乐家们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愤怒、悲伤还是思考,都能在音乐中找到表达的方式。

例如,古代的丝竹乐器如古琴、古筝等,能够通过琴弦的振动和音符的演奏,传递出深沉而悠扬的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技巧,更是音乐家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音乐,人们能够沉浸于美妙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活的喜怒哀乐,体验到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古代音乐的情感表达与中国文化的内涵紧密相连。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将这种文化内涵传递给人们。

古代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通常与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相呼应,例如《广陵散》中的琴音如泉水流淌,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此外,古代音乐还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学相结合,通过音乐来演绎诗词和故事,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文化内涵的传递使得中国古代音乐成为一种独特而深远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对中国人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内心感受和情感表达,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时,往往通过音乐来释放和表达情感。

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形式,能够超越语言的限制,直接触动人们的内心。

中国人常常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他人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加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理解,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

此外,中国古代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也对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内在的美和精神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表面的装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意蕴
摘要:音乐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语言,是人们感情的外露,是人类灵魂的升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国的音乐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中古典音乐更是个中翘首,最能彰显中国艺术的生命意蕴。

从古代乐论中可以感受到:音乐是古代乐家感悟大自然,吸收天地正气,透析人生,高扬主体之生命情趣的结晶。

它圆和、清寒、古雅,代表了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映射着中国人热爱生命、享受生活、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

关键词:发展历程区别语言感情生命精神
引言:通过对中国古典音乐的浅析,了解其发展历程,学习中国五千多年的音乐艺术,感受音乐背后强大的精神力量,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并增强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
在世界纷繁复杂的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一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五千多年的源远流长,中国展现了极其辉煌的一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保存的最为完整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出现文字之前,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就孕育了音乐。

事实上人们心脏和脉搏的跳动就是最简单的节奏,而原始人单调的语言、起伏的语调也就蕴含了旋律的因素。

从周朝的风、雅、颂,六代乐舞到春秋时期的五声音阶;从秦皇朝的乐府到隋唐时期音乐的兼容并蓄;从宋代诗词歌曲到明清的市民音乐;从清朝的京剧曲艺到辛亥革民的戏曲改良再到五四前后的行当表演,中国古典音乐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每一个发展的步调都推动了中国古典音乐生生不息至今。

二、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区别
在提倡兼收并蓄的年代,中国古典音乐难免也会吸收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被西方古典音乐所同化,它们两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的古典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

两者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艺术层面上,中国古典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究悟性慧根,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其功能性,因而比较客观。

两者的音乐境界表现也有很大差别,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而中国则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一体。

西方艺术家追求的是激情,以展现自己的感受为目的,而过分追求视觉、感官、感情的冲击效果,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切都以所要描述的对象而存在,精神依附于情绪而存在。

而中国的艺术家而完全不同,他们是通过对外在的描写而返还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精神更加趋于平和、宁静,使意识独立于情绪之外。

三、中国古典音乐的生命精神
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无论是在哪个陌生的国度,听到何种陌生的语言,音乐总是可以帮助你与他们进行交流,总可以让你很快的融入到人群中去。

悲伤的时候唱首歌,可以帮你把伤心驱散;快乐的时候唱首歌,可以让你把高兴的心情散发,感染周边的人一起快乐;沮丧的时候唱首歌,可以让人振奋;自信的时候唱首歌,可以让人更加斗志昂然。

简单的音符,动听的旋律让人的心在潜移默化中被感染,此时此刻,何须说话,音乐就是最好的语言。

每一首音乐的诞生都不是空洞而冷冰冰的,它的背后无不凝聚了广大创作者的深厚感情。

或许是对某种追求的写真;是对某种现实的展现;是对人生百味的描述、对某种爱的表达,也或许是对某种不满的宣泄。

音乐是心灵的艺术,艺术家在作乐时,既要静思默想,又要全身心投入,整个生命都在浸润着自然的色彩声响,随天地节律而动。


此,音乐的创作及演奏过程也是主体心灵由静到动、由沉思到飞跃的提升过程。

“静照”
是对生命动感的蓄势,是生命飞跃的前奏,静照之态不是一片死寂,它在表面平静下涌动着生命激情的暗流,是乐曲动感的能量储备。

宗白华认为音乐“深深地表现了人类心灵最深最秘处的情调与律动。

音乐对于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极有影响。

”音乐是象征宇宙秩序的艺术,蕴含了自然山水的生命精神。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升华,传递着古代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

清淡的音乐流出,澄然秋潭,如雪似冰,高洁、超凡脱俗,寓托着中国人民对生命的挚爱和眷顾,
展示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生命场。

中国古典音乐所蕴含的哲学精神更是让世人折服。

中国古代哲人,依据日常事物的兴衰,把人为的“空中起步”,当成了所谓过程的开始;又把人为的“切终成曲”,当成了所谓过程的结束。

“程则谓段”,“过则逝矣”。

所谓过程,其在进行之中,尚未完成;而一旦完成,就已经成为永远消逝的过去。

“空中起步”、“切终成曲”之音响动态模型的呈示过程一旦完成,就将成为永远消逝的过去。

现代录音技术,可以再现某一音响动态模型呈示的过程。

但就宏观的时间尺度而言,这种有限度的再现,也并不能与长宙广宇之时间绵延尽其始终。

屈原曾经感慨而言:“音乐博衍无终极兮,焉乃逝以徘徊。

”(《楚辞·远游》)其所谓音乐之博衍,乃是对中国古典音乐长夜宴饮“恒舞于宫,酣歌于室”(《书经·伊训·官刑》)之传统的写实。

当代民间之“连本大戏”,正是此“音乐博衍无终极”之古风的遗存。

然而即使是“博衍无终极”的恒舞、酣歌,也不免有复归无,“逝以徘徊”、“忽其不淹”(《离骚》)。

就音乐的时间本质而言,中国古典音乐哲学之“不绝如缕”的追求,注定了其不可真正实现的命运。

苏轼所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前赤壁赋》)者,不外是事后枉然的追忆。

音乐之运如时间之逝,一去而永不再返。

正是对音乐一去不返之特质的自觉与遗憾,才使中国乐人特别注重音乐旋律之首尾承递之不间断引伸延展的手法。

中国古典音乐之“鱼咬尾”一类手法,正是为了在有限的乐曲之中,象征无限的时间之真正“不绝如缕”的本质。

在赏乐时,古人推崇圆润大和的音乐审美感受。

“圆”是指乐曲圆满自足,独立成为一个艺术天地。

不仅要一弹一按一转一折之间自有圆通之音,所谓“一弹而获中和之用,一按而凑妙合之机,一转而函无痕之趣,一折而应起伏之微”,而且一曲首尾“宛转动荡无滞无碍”,“宛转则情联,圆满则意吐”,“天然之妙犹若水滴荷心”。

经历由指圆、音圆进而意圆、神圆的审美历程。

人为天地之心,一曲也浓缩了宇宙精魂,由一曲之圆润洞达天地和谐圆美,这就是“和”。

古代乐论认为“和”代表了最纯正、健康的音乐趣味,同时也就体现了最旺盛的生命形态。

中国古典音乐哲学所谓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乃是一种“赖有我以凝道”之中国古典特色的实践人本主义哲学。

就此意义而言,人类建构乐象的音乐实践,并不仅仅是为了尽意;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即运象成行的音乐艺术行为实践中得道、行道。

人类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即运象成行的音乐艺术行为实践,既是得道的途径,又是行道的手段。

因此,所谓音乐乃是人类不能或缺的存在方式之一,人类不仅以其它的方式也以音乐的方式完成着人本内在世界与人本外在世界的统一,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存在具有音乐的回应共鸣,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存在更加丰满富丽。

中国古典音乐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书写了中国文化辉煌的过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从古至今从未间断,未来也会继续延续下去,继续引导中国人民再创文化奇迹。

脚注:
宗白华《美学散步》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