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的意蕴
浅谈老子的“道”

浅谈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是一种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一种既含有思想又涵
盖道德方面的宇宙法则。
老子所讲的“道”蕴含着一种伦理道德,即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无名之名”、“贵为大用”等思想。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人
生的哲学思考,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
老子的“道”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人生信仰。
老子认为,人应该遵从“道”的指引,而不是被世俗习俗所牵制。
他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不断去掉浮华、无用的东西,追求简朴、自由、安详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道”强调了自然、谦虚、
无欲和自由的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哲学思考。
总之,老子的“道”是一种理性和直觉的结合,是一种追求哲学、宗教和伦理道德的综合体系。
它体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认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真理、和谐和自我完善的可能路径。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老子“道”范畴的文论意蕴

刘勰 《 文心 雕龙 ・ 道 》 章 学 诚 《 原 、 文史 通 义 ・ 道 》 原 都 继 承 了这一 传统 。所谓 “ 原道 ” 按 《 南 子 》 , 淮 高
诱 注 的解 释是 :原 , “ 本也 , 本根 道真 , 裹天 地 , 包 以 历 万 物 , 日原 道 。 “ 故 ” 原道 ” 以道 为本 之 意 。 因 即 而 当古 代 文学理 论 家 们 开 始追 溯 “ ” 文 的本 原 时 , 便 很 自然 地会 推溯 到万物 之本 的“ ” 里 。老子 道 那 曾说 : 道为 “ 万物 之母 ” “ 生一 , 生二 , 生三 , ,道 一 二 三 生万 物 ” 4 ( 2章 ) 。按 照这 一 逻辑 进 一 步 推 断 , 既然 “ ” 世 界万 物 的本 原 , 道 是 自然 也应 该 是 万 物 之 一 的“ ” 本原 。因此 , 文 原 于 道 ” 一 形 上 文 的 “ 这 概 念便 成 为 中国古代 文学理 论 的一个 重 要命题 。 对 于 “ 为文 之 原 这一 命 题 , 晚 于 老子 的 道” 稍 韩非 在对 老 子思 想 进 行 阐 释 时 已有 所 体认 , 在 其
“ 言志 ” 缘 情” 从 “ 感 ” 心 物交 融” 到“ , 物 到“ 等等 , 而
《 老》 中 曾说 : 解 篇
道 者 , 物 之 所 然也 , 万 …… 天 得 之 以高 , 地 得 之 以藏 , 斗得之 以成 其威 , 维 日月得之 以
恒 其 光 , 常得 之 以常 其位 , 星得 之 以端 其 五 列
韩 非在 这 里指 出 了老 子之 “ ” “ 物 之所 然 ” 道 是 万 ,
代学 术便形 成 了一种 “ 道” 统 。先秦 《 子》 原 传 文 中
如何理解《老子》书中“道”的含义?》

《老子道德经》《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代表作。
相传为老子所作,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隐退,孔子曾向他问礼.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个人名义写出的理论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和辩证思想的著作。
此书的成书年代,大概在春秋末期与战国初期之间,到战国中期的时候,已经流传开来。
全书分为上下卷,前 37 章为卷上,后 3844 章为卷下(有的版本卷上题名《道经》,卷下题名《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老子的哲学不仅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等深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诸方面的基本素材。
从整体上看,《老子》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它体现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指导都有普遍的意义。
一、老子之道的含义《老子》五千言,旨在明道。
道有着十分丰富的蕴涵,很难用一个定义来把它讲清楚。
学术界已经公认道的多意性,并对道的不同等次上的含义作了概括。
老子的道不仅抽象程度高,而且将其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
他的道来自于天道,但比天道根本。
《老子》的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正的道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是老子接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它无声且无形,自在而永恒。
运行不止,循环往复,可以称为宇宙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
老子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道的变化永恒不息,这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就叫做天地万物之根。
老子还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系冥系,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没有固定实体,恍惚而不明确,单是隐约间可以看到迹象……从今上溯到远古,它的名字永远不能除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开端。
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理解总结

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理解总结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老子关注的主题主要包括道、无为、自然、反思现实、实事求是等等。
此文将对老子道家思想进行总结和理解,分析其核心观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都由道构成,它是生命的源头和运行的原则。
道是超越形式和事物的本质,是一种无法言说和思考的存在。
老子认为,人应当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真实的自我。
同时,老子强调了道的隐秘性和深奥性,宣扬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
老子强调了无为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自发的运行是最有效的方式,而人类的过度干预和努力往往反而导致问题的产生。
因此,他主张人们应当放弃功利和急躁的心态,学会无为而治。
这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去人为干涉,以免产生矛盾和冲突。
通过无为而得到真正的力量,实现自身的内在平和和生活的和谐。
老子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他的特色之一。
他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运行方式,而人类应当学习借鉴自然的智慧。
他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认为自然是巧妙和简朴的,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相对立。
他批评繁文缛节和奢华的生活方式,主张回归自然本真,减少人为的干预和改变。
反思现实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子认为,人们过分追求名利和权力,贪图功利主义的欲望,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人心的不安。
他通过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指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他主张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榜样和正确的行为引导他人,改善社会的现状。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老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治理方式,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和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他的道家思想强调了自然的智慧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者,老子的思想启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现实困境的反思,丰富了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老子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了无为、自然、反思现实等多个方面的观点。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关于《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
“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
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
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道”;“德”;合“道”为“德”;“道”体“德”用;依“道”立“德”[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5-0070-(05)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在老子那里,“道”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万物的本体,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法则或规律。
而“德”,则是世界万事万物当然包括人的合“道”而行的自然品性。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而且,老子的“道”与“德”之间具有“道”体“德”用的辩证统一于物的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
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
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一、老子的“道”“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
第一,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本原是希腊文或拉丁文的意译,有“始基”的意思,指构成万物最初、最原始的元素。
古代哲学家在阐明对世界总的看法,探讨世界现象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时,把“多”里的“-”叫做本原。
道德经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姓名张馨月学号2012102229老子的“道”的观点内涵深厚,《道德经》作为其思想的概括与总结,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宇宙万物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法则。
并且告诉人们,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让人们通过顺应“道”来使人生变得更加顺畅与完满。
从道德经中收获“道”的智慧。
《道德经》里“道”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内涵。
第一、“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第二、“道”是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第三、“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第四、“道”是作为人类社会所遵循的生活准则。
首先从第一章我们可以看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是虚无飘渺的,它不通过一个具体的形态出现,我们可以说出来的规律是不长久的规律。
老子用他的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解释了这一深刻的哲学道理。
因此“道”是不可以被主观的确定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的,但是,人总是难免具有主观能动性,在看待问题的时候难免出现偏差和带有自身的主观思想,这就要求我们不要被自己的主观判断给束缚住做到不唯上不唯书,随着空间与时间的变化随时刷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到“道”的内涵。
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道”化生宇宙万物之后,其道性便蕴含于万物之中。
以水为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为什么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
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与此同时《道德经》还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
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
《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人生、道德、治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的智慧所在。
一、道法自然1.1 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不可逆天而行。
1.2 尊重自然: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1.3 自然无为: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过多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哲学:《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做过多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2.2 政治智慧:强调政治领袖应当保持谦逊、低调,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由自在。
2.3 治国之道:认为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民众自由自在,不要过度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无为而成3.1 无为而成的哲学:《老子》认为最好的成就是无为而成,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3.2 不强求功利:强调不要过于功利导向,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3.3 放下执念:认为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四、谦虚谨慎4.1 谦虚为本:《老子》强调谦虚为本,认为谦虚能够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4.2 谨慎行事:强调人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言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3 不自大自满:认为不要自大自满,要保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五、淡泊名利5.1 淡泊名利:《老子》认为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2 追求精神境界:强调追求精神境界,不要被物质所累,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3 修身养性: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提升和境界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老子》的智慧贯穿于各个方面,从顺应自然到无为而治,再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都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4期2003年12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Vol .24,No .4Dec .2003 收稿日期:2003-10-15 作者简介:李光福(1961-),男,汉族,山西平遥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
老子之道的意蕴李光福(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老子的道代表了人类的终极关怀。
老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建构了一座道的丰碑。
道具有实有无形、超言绝象、混朴虚静、兼赅有无、独立永恒、自然无为的特征,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而非一般的物质或精神实体。
它不仅在现代物理学面前表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生价值,对现代人克服虚无主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道;终极关怀;无;自然无为;现代物理学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7X (2003)04-0077-05Implication of Lao Zi 's TaoismLI Guang -fu(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Forei gn Languages ,Ti anjin U ni versity ,Ti 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 :Lao Zi's Taoism r epresents the ultimate co ncer n of the m ankind.T he most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Lao Zi made is that he m ade T aoism possess the conno tation of the orig in,the noumenon and the ultim ate support o f the social life.T herefore,Lao Zi established a monument to the Chinese culture.Being an ex trem ely special ex istence rather than an ordinary material or spiritual entity ,T aoism has som e characteristics,such as actual but aeriform ,beyond sense and lang uag e,unr efined and simple,vo id and tranquil,bo th hav ing and not-having,independent and eter nal,nature and inactio n.Taoism not only has very hig h value fo r the m odern physics,but also implies the abundant value o f the social life,w hich enlig htens moder n people in overco ming the nihilism to a consider able deg ree.Key words :Taoism (“Dao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ultim ate concern;not-having;nature and inaction;modern physics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由他的思想所衍生的学派和宗教也以道来命名,称为道家与道教。
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的道,揭示老子之道的深刻意蕴。
一、道与终极关怀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后引申而指原则、规范、 规律。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道已经具有了道德规范、政治原则、自然规律的含义。
老子在自己的著作中也确实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过道的概念。
老子的独创性在于赋予了道新的含义,即把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看作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和社会人生的立足点,第一次使道摆脱了形而下的感性色彩,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内涵。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这个意义上的道。
人类具有一种内在而深沉的终极关怀。
人类自从有了自我意识,就力图理解世界,追寻世界的所以然,追寻社会人生所当然的终极依托。
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终极关怀大致包含这样几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探讨世界的本原,追问世界的来源、始基、归宿,万物由什么产生,最后又要回到哪里去;二是探讨世界的本体,追问世界的本质,万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根据;三是探讨社会的价值来源,追寻人类应当如何生活的最终依据;四是探寻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探寻心灵的可靠依托。
前二者属于自然观问题,后二者属于社会人生问题。
不过,这几个层面的内容在事实上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难分难解。
在老子之前,人们信仰天、帝,并用天、帝这类神学概念来诠释世界的本原和本体。
老子却一反这种传统意识,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本体是道,而不是天或帝。
只有道才是社会人生的终极依托。
老子视道为世界的本原。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反。
”[1](P451-452)又说:“道……渊兮似万物之宗。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P443)“反”即返。
在他看来,道先于天地万物与上帝而存在,是一种原始的存在;它产生天地万物,是世界的根源,同时也是天地万物的归宿。
天地万物由道所生,又复归于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P459),是他对宇宙生成进程的描述。
大意是说,道最初为一浑然一体的存在,因而称之为一;它在自我运动中,分化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第三者——和气;和气内部阴阳的不同组合,就生成千差万别的世界万物。
他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1](P448)是说尽管万物发展变化,但都要回归到其根源去。
根据老子的理解,世界万物由道这种原始存在产生,之后还要回归到道那里去。
这是一种典型的宇宙循环论思想,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演化规律的一种把握。
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老子不仅强调道生天地万物,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指出道产生天地万物之后仍然发挥作用,决定天地万物的生存和发展。
他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1](P455)道无所不在,万物依恃它来生存,它养育万物,促成万物。
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据,它规定着天地万物的性质,天地万物从道那里获得内在规定性。
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1](P457)这里的“一”显然指的是道。
如果天地万物离开道,便失去了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根据。
这样看来,老子的道不仅在时间上是世界的始基、本原,而且在逻辑上是世界存在的本质、根据。
在老子心目中,“道者,万物之奥”[1](P466)。
“奥”,《礼记》郑玄注云:“奥,主也。
”[2](P82)帛书甲、乙本《老子》均作“注”,“注”为注入、归向之意。
道是世界的本体,是所有存在的中心点。
它不依存于任何其他事物,其他一切事物却都依存于它。
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P452)就具有这样的意思。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
那时社会动荡,贵族失落,“礼崩乐坏”,旧的秩序崩溃,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
这一时期一切都在变,一切都是短暂的,一切都处在变动之中,社会充满苦难,人们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
于是就渴望思想家能找到一种东西,结束动乱,作为社会人生的依托,使个人和社会获得安宁。
老子具有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他积极寻觅这种东西。
他发现世界上的一切无一不变,只有作为世界万物的根源和根据的道,才是永恒不变的。
他称这种道为“常道”、“恒道”。
他视道为社会人生的价值来源和最高价值依据,要求人们效法地、天,最终效法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1](P452)。
他把世界万物的根源和根据作为人生的安顿之地,希望人们依托道,与道同体,以道为安身立命之所。
并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安宁,说:“道乃久,没身不殆。
”[1](P448)老子的道代表了人类的终极关怀。
从哲学上看,老子将道视为世界的本原和本体,体现了宇宙生成论与本体论相结合的特点。
老子既把道视为世界的本原和本体,又把道作为社会人生的依托和立足点,还体现了宇宙观与价值观、人生观紧密结合的特点。
按照老子的理解,道作为世界的本原,先在于天地万物;道作为世界的本体,又内在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藉本体而获得存在合理性。
道是世界的最高存在,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生存的源泉和依据。
人类应当追随道,依托于道。
二、道之玄妙道在老子那里,是世界的本原和本体,社会人生的终极依托。
那么,它有什么特征呢?通过对《老子》原典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1.实有无形实有是说道真实存在;无形是说道是一种恍恍惚・78・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卷 惚、虚无飘渺、没有具体形体的存在。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1](P450)道一方面若有若无,难以测知,没有具体而确定的形体;另一方面又“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实有其物,而非虚无。
因而老子称它“湛兮,似或存”[1](P443);说它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P447)。
这也就是说,道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无形无象的存在。
老子的这一思想给人的启示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并不一定不存在。
从现代宇宙学的视角看,黑洞就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一种存在。
从普遍的意义上讲,事物的内在规律也是无形无象的存在。
为什么老子要称道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呢?这是老子对道的一种领悟。
而从逻辑的角度分析,老子的思路可能是这样的:既然道是产生万物,并决定万物发展的根源和根据,那它就不能是万物中的一物。
因为万物中的任何一物都是有局限性的,如果道是万物中有局限性的一物,那它就不可能产生并决定无限多样的万物及其发展。
有限不能产生并决定无限,具体的、有局限的某一存在物不能成为世界的本原、本体。
成为万物本原、本体的东西一定不是某种具体的存在物,而只能是超越具体存在物的东西。
这个逻辑后来被庄子概括为“物物者非物”[3](P585)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