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否适合作为首要优化参数

合集下载

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用于药物肝代谢过程的研究

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用于药物肝代谢过程的研究

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用于预测药物肝代谢过程的研究黄峰中药学2110948107摘要:本文主要就计算体外代谢清除率的理论与预测模型做一综述,以期使体内药物代谢过程的检测更加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可以预测创新药物在体内可能进行的代谢过程,确定其是否适合进行进一步研究开发,为筛选新药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代谢清除率;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模型前言药物发现与开发的目标是找出并确定具有药理活性的新化学实体。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药物发现与开发一般方法是在进行药理活性检测后,再对新化学实体进行临床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人体试验[1]。

近些年随着组合化学和高通量活性筛选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们能够在一周之内筛选的化合物超过10万个[2],从而发现大量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然而一个化合物最终成为能够上市的药物,必须具备良好的类药属性,即:药效活性、安全性、药代属性和适宜制剂的理化性质。

其中,药代属性主要是指化合物能够通过不同生物膜到达作用部位的能力,包括口服生物利用度的高低;以及化合物能否在体内保持一定的浓度水平;与靶受体维持足够时间的结合以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理作用等。

药代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费时费力的工作,是目前加速药物发现阶段研究速度的瓶颈。

此外,要在前期阶段了解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开发新药的经济成本,一个新药上市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大约在10~30亿美元之间[3],其间被淘汰化合物的数量也是惊人的,因而可以说大量的资金是投入到那些失败了的化合物。

因此,任何能够尽早地揭示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的研究方式对于降低在高成本的药物开发阶段的失败率是非常有价值的[4]。

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富含参与药物I相代谢和II相代谢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其中90%药物主要是由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P-450,CYPs)参与进行生物转化。

当前,人肝细胞[3, 4]、肝切片[5]、cDNA表达的基因重组肝药酶系[6]及人肝微粒体[7]等体外模型已被成功用于对体内肝代谢研究的预测。

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名词解释

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名词解释

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名词解释人们常常听说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这个概念,然而,对于这个名词的解释并不为人所熟悉。

血浆蛋白是血液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成分,占据了约55%的血浆总量。

它们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其中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是指在血浆中的蛋白质与其特定配体(ligand)结合的程度。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蛋白质的结合。

蛋白质作为生命体内重要的构成分子,能与其他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通过名为结合的过程实现。

在血浆中,蛋白质的结合主要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与小分子物质结合,例如激素、药物、代谢产物等;另一种是与其他蛋白质结合,从而形成复合物。

这些结合过程可以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和药物的代谢效果。

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通常是指某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它反映了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亲和力。

当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它们可以以游离态(unbound)或结合态(bound)存在。

游离态的药物可以通过细胞膜渗透进入细胞并发挥药物效应,而结合态的药物则无法通过细胞膜。

因此,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对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转运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可以用一个百分比来表示,即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比例。

一般来说,结合率越高,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越紧密,其游离态的浓度越低,从而进一步影响药物的分布和代谢。

不同药物对于不同蛋白质的结合率各不相同,这与药物的化学性质、蛋白质的亲和性以及体内的药物浓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临床应用中,血浆蛋白结合率是用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活性和剂量调整的重要指标之一。

有时候,当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紧密时,其活性会受到限制,需要增加药物的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药物的结合率较低,容易从血液中离体,加速代谢和排泄,因此可能需要减少药物的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并不代表药物的有效性或毒性。

虽然结合率与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它并不能完全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和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如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等因素来综合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代动力学参数回顾

药代动力学参数回顾

药代动力学参数回顾引言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旨在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特性。

药代动力学参数是对药物在体内行为进行量化和描述的指标,可以用来预测给药方案、评估药物疗效以及调整药物剂量等。

常见药代动力学参数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是指口服给药后经胃肠道吸收到达整个体系的药物比例。

通常以F表示,计算公式为:F = (AUC口服 / AUC静脉注射)× 100%。

生物利用度越高,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越大,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

2. 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血浆蛋白结合率是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的比例。

蛋白结合率越高,药物与蛋白结合的数量越多,有效游离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越低,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 分布容积(Volume of Distribution)分布容积是描述药物分布范围大小的参数,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度。

计算公式为:Vd = 药物总量 / C0,其中C0为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

分布容积越大,说明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较高,对组织起作用的可能性也较大。

4. 消除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life)消除半衰期是指体内药物浓度下降到原来半数所需的时间。

消除速率常用半衰期来表示,可根据消除速率计算出来。

消除半衰期越长,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较慢,剂量间隔较长,患者需要较少次数的给药。

5. 清除率(Clearance)清除率是描述从体内完全清除药物所需的速度。

清除率可以通过总药物量除以AUC(面积下曲线)得到。

清除率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越快,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给药。

结论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治疗效果的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评估这些参数可以帮助医生和药师更好地选择和调整药物方案,从而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以上是对常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回顾,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之PKPD为导向的抗菌药物优化治疗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之PKPD为导向的抗菌药物优化治疗

PKPD为导向的抗菌药物优化治疗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1 . (单选题)ADME的中文全称是:A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B .口服、吸收、分布、代谢C .吸收、分布、代谢、消除D .口服、分布、代谢、排泄2 . (单选题)关于分子量这个参数,说法错误的是:A .绝大多数抗生素分子量比合成的化合物要大;B .通常情况下,分子量越小,血液中分布越多;C .分子量>5000Da通过毛细血管膜时有通透速度限制;D .蛋白类药品分子量通常极大,因此很难穿透过生物膜。

3 . (单选题)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下列哪项说法正确的是:A .两种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同时静脉使用,不会产生竞争现象;B .结合不受低蛋白血症的影响;C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指药物和血液中游离蛋白的结合;D .与蛋白结合的药物也能起效。

4 . (单选题)下列哪种因素对药物生物利用度影响最大?A .药物分子量B .药物脂溶性C .给药途径D .血浆蛋白结合率5 . (单选题)关于表观分布容积,下列哪项说法正确的是:A .指当药物在体内达动态平衡后,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值;B .这是一个假想的容积,不代表体内具体的生理性容积;C .Vd值大,说明在组织中分布浓度多;D .以上说法都正确。

6 . (单选题)关于药物酸碱度,下列哪项说法正确的是:A .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解离,因此不容易透过生物膜;B .电荷是跨膜转运的主要限制之一;C .分子量越大且越亲水的分子跨膜越慢,带电荷的药物更慢;D .以上说法都正确。

7 . (单选题)经历了5个半衰期后,大约多少药品消除出体外?A .0.5B .0.9C .0.97D .0.998 . (单选题)下列哪些因素影响药物吸收:A .分子量B .电荷C .脂溶性D .以上都是。

9 . (多选题)关于亲水性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亲水性药物Vd值一般较小B .被动扩散能力受限C .对细胞间病原体无效D .通常经肾消除E .β内酰胺类药品通常都为亲水性药品10 . (多选题)下列可以首剂加倍的药品是:A .青霉素B .替考拉宁C .替加环素D .伏立康唑E .阿奇霉素。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前六章习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前六章习题

第四章药物的分布一、名词解释1、表观分布容积2、血脑屏障3、蓄积4、药物分布二、填空题1、ADME过程是指药物的()、()、()和()过程。

2、影响组织分布的因素有(、()。

3、分布是指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通过()向()的过程。

4、药物对某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时,该组织就可能成为药物贮库,该组织的药物浓度会增高,这种现象称()。

5、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过程,有饱合现象,血浆中的药物的游离型与结合型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6、人的体液由()、()、()组成1.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2.某些药物连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慢,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蓄积。

3.人血浆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 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和脂蛋白。

4.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和药物的分子量有关。

分子量在 5000 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

5.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性,另外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

6.粒径小于 7 μ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

7.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亲水性、增加微粒的柔韧性及其空间位阻,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

8.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贮库作用,可能延长作用时间。

9.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动物种差、性别差异和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异等因素有关:10. 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量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三、判断题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对药物的分布和转运有影响。

()2、表观分布容积各药不同,但同一药物对正常人来说其数值相当稳定,是反映药物分布特点的重要参数。

血浆蛋白结合率名词解释药理学

血浆蛋白结合率名词解释药理学

血浆蛋白结合率名词解释药理学嘿,你知道啥是血浆蛋白结合率不?这在药理学里可是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呢!血浆蛋白结合率呀,就好比是一场舞会里,药物分子和血浆蛋白之间的“亲密互动”比例。

比如说,药物就像是一个急切想找到舞伴的人,而血浆蛋白就是那些受欢迎的舞伴啦!
有些药物特别“抢手”,能和血浆蛋白紧密结合,结合率就高;而有些药物可能就没那么受欢迎,结合率就低喽。

这就好像有的人在舞会上能快速找到心仪的舞伴,而有的人却只能在旁边干瞪眼。

你想想看啊,要是一种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那它在血液里大部分时间都和血浆蛋白“黏”在一起,能发挥作用的游离药物就少了呀!这就像你和好朋友手牵手,那你就没办法同时去做其他事情啦。

咱再举个例子哈,有一种药叫阿司匹林,它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算特别高。

这意味着啥呢?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阿司匹林是可以自由活动的,能更快地去发挥它的药效,去缓解疼痛、消炎啥的。

那血浆蛋白结合率对药物的作用有啥影响呢?这可太重要啦!它会影响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呢!就像你参加完舞会,你的行动和后续安排都会受到你舞伴的影响一样。

如果结合率高,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可能就长,药效持续时间也长;但如果结合率低,可能药效就没那么持久啦。

我觉得吧,血浆蛋白结合率就像是药物世界里的一个神秘密码,解开了它,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药物的行为和效果。

所以呀,搞清楚血浆蛋白结合率,对我们正确用药、理解药物作用可太重要啦!你说是不是呢?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以下与药物分布主要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以下与药物分布主要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物分布是药代动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及其浓度的变化规律。

而与药物分布主要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体积分布(Vd)和蛋白结合率。

1. 体积分布(Vd):体积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体积分布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分布越广泛。

体积分布的计算公式为药物总量(D)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C)的比值,即Vd = D / C。

体积分布的大小受药物性质和体内组织结构的影响,例如脂溶性较强的药物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分布,而亲水性较强的药物则具有较小的体积分布。

2. 蛋白结合率:许多药物在体内会与血浆中的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只有游离态的药物才能发挥药理作用。

蛋白结合率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状况。

通常情况下,蛋白结合率越高,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越长,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会产生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药物的体积分布和蛋白结合率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体积分布较大的药物,需要更加谨慎地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过度分布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则需要考虑其在体内的代谢速度,以确保药物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在临床上,药物分布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物利用度和代谢途径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规律。

药物分布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重视对药物分布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药物分布主要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深入理解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还可以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更加重视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以促进药物疗效的最大化和药物安全性的保障。

药物分布的研究和监测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药物的体积分布和蛋白结合率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药物分布的特点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重视对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规律的监测和评估。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在线练习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在线练习

(一) 单选题1. 以下哪条不是被动扩散的特征(A) 不消耗能量(B) 有部位特异性(C)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转运(D) 不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 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参考答案:(B)2. 用减少药物粒度的方法来改善吸收,仅在哪种情况下有意义(A) 吸收过程的机制为主动转运(B) 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C) 药物在碱性介质中较难溶解(D) 药物对组织刺激性较大(E) 药物在胃肠道内稳定性差参考答案:(B)3. 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征(A) 消耗能量(B) 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C) 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D) 不需载体进行转运(E) 有饱和状态参考答案:(D)4.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A) 药物分子量(B) 溶解度(C) O/W分配系数(D) 熔点(E) 透皮吸收促进剂参考答案:(E)5. 淋巴系统对哪种药物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A) 脂溶性药物(B) 水溶性药物(C) 大分子药物(D) 小分子药物参考答案:(C)6. 给药过程中存在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A) 口服给药(B) 静脉注射(C) 肌肉注射(D) 舌下给药参考答案:(A)7. 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部位的是(A) 十二指肠(B) 盲肠(C) 结肠(D) 直肠参考答案:(C)8. 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哪项表示(A) noyes-whitney方程(B)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C) ficks定律(D) higuchi方程参考答案:(A)9. 下列哪项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A) 胆盐(B) 酶类(C) 粘蛋白(D) 糖精品文档参考答案:(A)10. 下列哪项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A) 粒子大小(B) 多晶型(C) 溶剂化物(D) 以上均是参考答案:(D)11.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A) 辅料用量(B) 晶型(C) 年龄差异(D) 贮存条件参考答案:(C)12. 下列各种因素中除哪项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A) 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B) 胃大部切除(C) 胃内容物黏度降低(D) 阿司匹林(E) 普萘洛尔参考答案:(D)13. pH分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A) fick定律精品文档(B) noyes-whitney方程(C)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D) stocks方程参考答案:(C)14.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A) 胃肠液成分与性质(B) 胃肠道蠕动(C) 循环系统(D)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 胃排空速率参考答案:(D)15. 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A) 胃(B) 小肠(C) 大肠(D) 均是参考答案:(D)16. 关于鼻腔给药错误的是(A) 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B) 可避开首过效应(C) 吸收速度和程度相当于静脉注射给药(D) 给药方便(E) 不能吸收亲水性药物参考答案:(E)17. 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哪个部位的吸收速度(A) 胃(B) 小肠(C) 大肠(D) 均不是参考答案:(A)18. 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最强的是(A) 牙龈粘膜(B) 腭粘膜(C) 舌下粘膜(D) 内衬粘膜(E) 颊粘膜参考答案:(C)19. 对于同一药物,吸收最快的剂型是(A) 片剂(B) 软膏剂(C) 溶液剂参考答案:(C)20. 膜孔转运有利于哪类药物的吸收(A) 脂溶性大分子(B) 水溶性小分子(C) 水溶性大分子(D) 带正电荷的蛋白质(E) 带负电荷的药物参考答案:(B)(二) 多选题1. 下列哪些因素一般不利于药物的吸收(A) 不流动水层(B) p-gp药泵作用(C) 胃排空速率增加(D) 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E) 溶媒牵引效应参考答案:(AB)2.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用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的参数是(A) 吸收数(C) 剂量数(D) 溶出数参考答案:(ACD)3. 体外研究口服药物吸收作用的方法有(A) 组织流动室法(B) 外翻肠囊法(C) 外翻环法(D) 肠道灌流法(E) caco-2细胞模型参考答案:(ABCE)4.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主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包括哪些途径(A) 经鼻腔(B) 经肺部(C) 经直肠(D) 经口腔黏膜(E) 经皮下注射参考答案:(ABCD)5. 主动转运与促进扩散的共同点是(A) 需要载体(B) 不需要载体(C) 有饱和现象(D) 有部位特异性(E) 不消耗机体能量参考答案:(ACD)6. 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有(A) 制成盐类(B) 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C) 制成无定型药物(D) 加入表面活性剂(E) 增加脂溶性药物的粒径参考答案:(ABCD)7.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A) 需要消耗机体能量(B) 吸收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存在饱和现象(C) 常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抑制现象(D) 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E) 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参考答案:(ABCDE)8.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参数吸收数与下列哪项有关(A) 药物的有效渗透率(B) 药物溶解度(C) 肠道半径(D) 药物在肠道内滞留时间(E) 药物的溶出时间参考答案:(ACD)9. 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A) 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仅为0.1 ~ 0.2ml,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 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顺序为: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 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收时间较长(D) 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E) 注射给药均可避免首过效应参考答案:(CE)10. 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主要有(A) 雾化吸入(B) 惯性碰撞(C) 沉降(D) 扩散参考答案:(BCD)11.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有(A) 药物油水分配系数(B) 药物粒度大小(C) 药物晶型(D) 药物溶出度(E) 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参考答案:(ABCDE)12. 促进扩散与被动扩散的共同点是(A) 需要载体(B) 不需要载体(C) 顺浓度梯度转运(D) 逆浓度梯度转运(E) 不消耗机体能量参考答案:(CE)13. 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A) 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B) 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流失(C) 弱碱性药物调节制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参考答案: (AB)14. 关于经皮给药吸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脂溶性药物易穿透皮肤,但脂溶性过强容易在角质层聚集,反而不易穿透皮肤(B)某弱碱药物的透皮给药系统宜调节pH 值偏碱性,使其呈非解离型,以利于吸收(C)脂溶性药物的软膏剂,应以脂溶性材料为基质,才能更好地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D)药物主要通过细胞间隙或细胞膜扩散穿透皮肤,但皮肤附属器亦可能成为重要的透皮吸收途径(E)经皮给药无法避免首过效应参考答案: (CE)15. 生物药剂学中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A) 种族差异(B) 性别差异 (C) 年龄差异 (D) 生理病理条件 (E) 遗传因素参考答案: (ABCDE)16.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物因素有(A)胃排空速度(B)胃肠道pH(C)血液循环(D) 胃肠道分泌物(E)年龄参考答案: (ABCDE)17. 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有(A) 药物的多晶型(B) 食物的组成(C) 胃内容物的体积(D) 胃内容物的黏度(E) 药物的脂溶性参考答案:(BCD)18. 能避免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有(A) 静脉、肌肉注射(B) 口腔黏膜给药(C) 经皮给药(D) 鼻腔给药(E) 直肠给药参考答案:(ABCDE)19. 以下哪几条是被动扩散的特征(A) 不消耗能量(B) 有结构和部位特异性(C)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 有饱和状态参考答案:(AC)20. 以下哪种药物不适合用微粉化的方法增加药物吸收(A) 在消化道的吸收受溶出速度支配的药物(B) 弱碱性药物(C) 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D) 难溶于水的药物(E) 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参考答案:(BCE)(三) 判断题1. 药物的分布过程影响药物是否能及时到达与疾病相关的组织和器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依据游离药物假说的基本内容,只有游离态的药物才能发挥药物浓度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在药物发现阶段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结构修饰增加药物的游离比例(fraction of unbound, fu)来达到增加游离药物浓度的目标?理解该问题有利于早期化合物的高效筛选,避免陷入迷宫。

常规情况下,从DMPK的角度来看,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 PPB)不适合作为主要的筛选指标,因为同时有理论认为只有游离态药物才能被清除。

下文将就这一问题从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以期助于大家理解PPB的合理运用。

1 理论分析
基于游离药物才能发挥药效的理论,我们可以已基本确定我们药物发现阶段的最终目标是拿到有合适的Cu或AUCu的化合物。

一般Cu和AUCu 用下式表示:
Cu=fu*C
AUCu=AUC*fu,
大多药物的PK/PD关系为AUCu驱动,后文我们将以口服药物的AUCu的计算为例进行解读。

下式为AUC和AUCu计算方法,。

AUC=Dose*F/CL
AUCu= fu*Dose*F/CL
同时基于只有游离药物浓度才能被清除的理论,假设药物的清除主要依赖肝脏代谢,依据well-stirred模型,假设药物吸收良好,吸收比例分数Fa=1,无肠道代谢,则CL和F则可换算为下式,。

CL=Q*fu*Clint/(Q+fu*Clint),
F=1-ER=1-CL/Q= Q /(Q+fu*Clint)
此处Q为肝血流速率,Clint为固有清除率;将CL和F的换算值带入方程AUC=Dose*F/CL和AUCu= fu*Dose*F/CL中,即可得:
AUC=Dose/fu/Clint
AUCu= Dose/Clint
到这里就可以发现虽然AUC与fu有着相反的关系,但是AUCu与fu 半毛钱关系没有,仅与Clint有关,Clint反映的正是化合物的代谢稳定性,这也就是代谢稳定性能够经常作为T1级别的筛选指标的原因。

如果把fu 作为主要的筛选指标,你会发现fu高了,Clint不变基础上,AUC确实会高了,但是在代谢稳定性和吸收没改善的同时,AUCu可能一直没怎么变化,就会陷入魔力的转圈当中。

2
实验数据
最直观的数据就是统计上市药物的PPB情况,尝试找找PPB与各个PK参数的关联性,以理解PPB的作用。

下图为Goodman & Gilman’s 统计的上市260个药物的fu值分布情况,可以发现fu的值与其是否能成功开发没有必然的联系,各类结合性质的药物均有成功案例。

下图为药物脂溶性clogP与fu的关系,各类性质的化合物整体呈现clogP越大,fu越小的关系。

下图为药物脂溶性clogP与CLint的关系,各类性质的化合物整体呈现clogP越大,CLint越大的关系。

下图为药物fu与系统清除率CL的关系,从统计数据来看两者没有明显的关联性。

下图为药物fu与表观分布容积Vss的关系,从统计数据来看两者亦没有明显的关联性。

3 组织蛋白结合率对组织游离药物浓度的影响
理想情况下,没有转运体的影响,我们认为血浆游离药物浓度与组织游离药物浓度是相等的,这也是为什么即使靶点在组织,仍然可以用血浆PK来进行化合物研究的理论基础。

由于血脑屏障的特殊性,通常我们会将重心关注在脑组织的PK,下文将以CNS药物为例阐述组织游离药物比例的意义。

Cu,brain=Kp,uu*Cu,plasma
Kp,uu反映的是化合物穿透组织屏障的能力,在有外排转运体作用的时候其值会小于1 ,在完全被动扩散的情况下其值接近于1,在摄入转运体作用下其值会高于1。

前文我们也阐明了改善fu并不能直接改善Cu,plasma,这里从Kp,uu定义来看同样fu的改善亦对其无直接影响。

同样也反映出把fu作为评判化合物优劣的主要指标亦是不可取的,反而对于CNS药物而言,在达到一定Cu,plasma的前提下,Kp,uu的值显得
很重要,即避免化合物成为BBB外排转运体的底物。

下图为32个CNS 药物mouse脑组织游离比例统计情况,亦可以看出仍然有很多高结合特点的成功药物。

小结
至此,上文简要的描述了为什么一般情况下PPB不作为主要优化参数的原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PPB不重要,或者说PPB我们就可以不关注了。

PPB仍然是进行化合物体内体外性质关联,PK/PD性质关联等方面的重要参数,只是说我们不要仅仅只关注PPB本身,最终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不在于fu,而是Cu或AUCu。

当然也存在开发的个例,发现PPB对其最终的开发目标有直接影响,亦可将其作为筛选的主要指标,以上均为一般情况,各类特殊情况结合实际操作。

References:
1 Liu X , Wright M , Hop C E C A . Rational use of plasma protein and tissue binding data in drug design.[J].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4, 57(20):8238-48.
2 Liu X , Chen C , Hop C E C A . Do We Need to Optimize Plasma Protein and Tissue Binding in Drug Discovery?[J]. 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2011, 11(4):-.
3 Thanga M T , Sandhya M , Punit M . Insight into Tissue Unbound Concentration: Utility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J]. Current Drug Metabolism, 2013, 14(3):-.
4 Bohnert T , Gan L S . Plasma Protein Binding: From Discovery to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3, 10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