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学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学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 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 端;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 的反帝反封的人民运动。
法国的1968年 “五月革命”骚乱事件
戴高乐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后,推行了一 系列内政外交政策,使法国经济发展,国际地 位获得提高。但独立发展核力量耗资巨大,遭 到左翼和右翼的反对,总统的独断专行引起人 们的不满,政府反对罢工的立法导致工人的反 抗,削减小农户的政策也激起农民的抗争。由 于经济情况不好,失业人数多达50万,青年学 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威胁。1968年各种社会 矛盾日益尖锐,为了表示对政府的不满,以青 年学生为前导,法国掀起了五月风暴。学生们 发起罢课行动,并占领了大学校园。警方进行 了粗暴干预,并引发了和学生们的正面冲突。 冲突最终导致1000万法国工人举行全国大罢工。 在强大的压力下,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不得 不宣布解散议会,重新举行选举,并宣布撤掉 蓬皮杜的总理职务。在许多法国历史学家看来, “五月风暴”事件是现代法国的一个转折点。
第二节

基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学校教育政治功能的演变
1、古代教育——统治阶级的政治附属物
教育必须依赖统治阶级所提供的资源生存,教育融于 政治之中
“学在官府”,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太学; “学而优则仕”。 西方实行“政教合一,”从属于政治的教育集中表现


为从属于教会,如教会学校、僧侣学校等 ,

2、现代教育

培养具有政治信仰的合格公民 政治影响教育,教育也影响政治。

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几种主张
“政教合一说”
“政教分离说”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受到政权性质、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实现社会的政治目标。

考察教育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及政治纲领对教育的影响。

1.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政权的性质,其实质是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并为谁服务。

政权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的权利。

在阶级社会中,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使教育能够服务于自己,首先就要把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具体手段主要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颁布法令、规定学校的办学宗旨来规范学校的政治方向;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从组织上保证其领导权;利用经济力量,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对教育实行有效控制;以及通过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的力量来影响和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等。

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也决定了谁能够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决定教育为谁服务时,我们最关心的是公正,然而政治上的不平等往往决定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古代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是天生的贵族,他所要接受的是最高等的教育。

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的改革。

但是双轨制的教育制度只保证了社会中、上阶层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子弟只能接受普通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仅是保证为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尽管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但国家不仅在宪法上规定全体国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而且也采取了种种办法,力求使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同等的入学机会。

并通过多种形式对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学生不至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2.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体制政治体制是指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形式,如是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制等。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它的教育体制,对于教育而言,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上。

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docx

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docx

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科学定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正确运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教育对象的主动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教育对象关系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必须具备了主体性特征,并且切实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

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客体,他们作为带有思想、情感、意志等本质特征的人,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育,其中也饱含主动性特征。

但是并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主动性就认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为这种主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而不是教育本身具有的主动性,它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的特殊表现形式,我们不能因此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否定它的主体性。

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主体性,并有可能转变为主体。

当受教育者对他人进行教育时,它自身的主体性就会逐渐增强,逐渐成为主体。

也就是说,二者的身份和特征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认识1、平等关系。

在我国当今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人格是平等的;接受信息的机会也是均等的,提高思想认识的要求是平等的。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作者:吕幸君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0期(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摘要:一直以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关系的认识,大家都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虽然这种判断是正确的,但是未免显得过于单调。

无论从现实还是实践中去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都是丰富多彩的。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产生条件基础和源泉都是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人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却是一项实践活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关系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别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永恒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却是历史的。

绝不是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会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是在比较进步的历史阶段才会出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发生发展的历程就可以看出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自国家产生以来就存在了,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将它演变为自己思想政治教育。

从“宣传”、“政治教育”、“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到“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而一门新的学科,是为了适应该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发的新形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水平,培养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而创立的。

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思想政治教育学创立了,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活动、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总结与反思,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场域逻辑。

根据布尔迪厄关于“场域”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实践逻辑强调针对性、灵活性、操作性,注重实践,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逻辑则强调普世性、适应性、学术性,注重理论,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导论--(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导论--(一)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用思想政治工 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了其他提法,成为统 一的标准提法。
讨论:
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的区别是什么? 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2、概念的区别
政治 工作
思想 工作
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统战工作、 纪检工作等
进行思想 政治教育 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 问题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
现象-----切入点 问题-----重点 规律-----目的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全面探索阶段(1978-1984) 2、创立和初步建设阶段(1984-1995) 3、综合建设阶段。(1996-2005) 4、纵深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施加论的这些界定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和在 教育中的主体性。
培养、转化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塑造一定社会新人思 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
强调教育结果,忽略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
内化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 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 品质的过程。
2、意识形态性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 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 也不能有非阶级的意识形态。”——《列宁 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 326-327页。
3、内容的规定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在共 产主义者同盟的章程中提出 了盟员“具有革命毅力和宣 传热情”。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一、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1、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的含义2、实行党政职能分开3、确立和维护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4、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建立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1、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及其经验2、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的科学化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内容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过程二、难点问题解析(一)试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1、双向互动规律,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及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实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没有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教育者所传导的教育要求就不可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认识和接受,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也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2、内化外化规律,即内化及外化辩证统一规律。

内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的过程。

外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两者相互联系。

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另一方面,两者又相互渗透。

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受教育者新的思想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和品德意志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践行新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过程;外化中也有内化,行为实践受认识、情感的指导和支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是其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公共管理学院07级思想政治教育(1)班刘嘉慧第一章绪论1、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性的政治工作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它的一部分,即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研究领域: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1)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的矛盾;(2)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3)主体的正确思想政治意识与客体的错误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4)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与非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5)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6)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6、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性科学。

7、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它以人为作用对象,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一门科学,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其目的在与科学地然是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8、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教育与管理9、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动献策、相互包容。
二、主导主动关系
主导主动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发挥 主导作用与教育对象发挥主动作用的关系。
自主参与关系 教育者自主地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发挥引导
作用;教育对象自主地为教育活动献计献策,配合 教育者的工作,努力地实现教育内容内化与外化。
互动共进关系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自觉能动性 ,实现共同发展的关系。
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人们的心理与言 行体现,教育对象对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所表现出的态度、情 感、语言和行为是对 教育过程效果的反馈
思想政治教育 的效果要通过 教育对象思想 行为的变化来 体现和检验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点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青少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

推动力量
领导干部是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榜样为了 保证领导干部在社会中发挥引导的正能 量,必须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当代中 国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问题也决定了其是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点。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又具有特殊性。
特殊性体现在: • 双方都是具有主体性的、在现代社会具有 法律赋予一定权利和义务的人。 • 双方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不同地位、 起着不同作用的人。
了解理解教育对象 • 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状况掌握清楚。深
入调查、换位思考。 及时沟通思想情感 • 根据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状况尽快进行思想情感的交
流。掌握沟通方法,提高沟通技巧。
建立密切交往关系 •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建
立无心理距离的关系。增强与教育对象建立密切关 系的主动性,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提高自身人 格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
---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的思想政治课正是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然而教育学中也有这样一个分支,叫做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它是教育学中的重要内容。

下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教育学。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
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辨证性、科学性。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教育学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一部分是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们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这些内容都与我们所学习的内容相同,例如克鲁普斯卡娅关于教育的著述、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45)、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39)、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等。

基本观点是: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即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教育学研究过程中,许多人没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犯一些简单化、机械化的毛病,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应当特别注意的。

我们学习的思想政治马克思主义教育正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然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也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更加的容易,清晰,方便。

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结论运用到实际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到丰富的成果。

可见,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认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将他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必将为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带来意想不到的新思路。

我们也可将其他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在一起,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想这样不仅可以
锻炼我们的思维,更加可以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