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和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2
什么叫断句?
(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010年北大自主招生断句兼翻译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翻译成现代文。----选自《淮南子》
三、借助虚词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例18 “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2005年辽宁卷)
分析: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承”译为“承受”“秉承”一类的意思;“年”译为“年成”“收成”一类的意思。如果两个关键词翻译错误,这个题就很难得分。
例19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2005年全国卷Ⅱ)
分析:其中“丧”与“争”是关键词,一个译作“为它治丧”,一个译作“直言规劝”。
文言文断句翻译小短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断句与翻译】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出谋划策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他勤奋敏捷,并且好学,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当作耻辱,因此人们称他为‘文’。
”【全文翻译】孔子在这里讲述了学习的乐趣、做人的道理以及君子的品质。
他认为,学习知识后能够按时复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风范。
曾子则强调反省自己,每天都要检查自己是否忠诚、诚实,是否认真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孔子进一步阐述,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勤奋敏捷地对待工作,谨慎地说话,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
他勤奋敏捷,善于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当作耻辱,因此人们称他为“文”。
这篇文言文短文通过对学习、做人和品质的阐述,传达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对现代人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古文断句与翻译技巧

二、古文的翻译技巧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信”“达”“雅”,即准确、通顺、有文采。翻译时 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具体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 篇,篇不离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六字法则:对、换、留、删、补、调。
参考内容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们交流和记录思想的重要工具。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对于现代人来说, 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中,断句和翻译是两个关键的环节。
阅读文言文语段,可以通过通读语段,弄懂大意来断句。有些比较明显容易 断开的就可以不必考虑,有些则需要通读全句或上下文,真正弄通整个句子的意 思,通常要先通读全文,弄懂意思以后才能切脉断句,如果匆匆朗读,往往会读 破句子。
2、依据对话标志断句
文言文中的人物对话,在一般情况下,都要用一些提示性词语作标志。用 “曰”、“云”、“言”等字表示口语对话(引号内无论引用的内容长短,都算 作对话),用“云”、“日”等字表示转述的内容,用为标志的对话(只作提示, 不能作为停顿标志的词语),只要有上下文一看便知。而那些没有用提示词语的 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加。
一、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正确的断句能够揭示文言文的内在逻辑和 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文中的思想和情感。断句的难点主要在于对虚词和实词的 区分,以及对于句群和句式的理解。
例如,“夫仁者/好施/而恶责/人之心/也。”与“夫仁者好施而恶责人之心 也。”两种断句方式在意义上有着显著的差别。前者将“好施”与“恶责人之心” 视为并列关系,而后者则将它们视为因果关系。因此,正确的断句对于理解文言 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二、文言文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在文言文的翻译中,我们需要 注意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文化背景和修辞特点。
文言文断句加翻译

昔者楚庄王宴群臣于云梦,酒酣乐作,命优人歌舞。
优人乃为《渔父》之歌,歌曰:“江水洋洋,渔父江边。
舟摇摇,网撒撒。
鱼跃水面,网罟相连。
渔父何欢,江水何鲜?所乐非鱼,所欢非船。
所欢者何?持节之尊。
所乐者何?临风而歌。
”
断句:
昔者楚庄王宴群臣于云梦,/ 酒酣乐作,/ 命优人歌舞。
/ 优人乃为《渔父》之歌,/ 歌曰:“江水洋洋,/ 渔父江边。
/ 舟摇摇,/ 网撒撒。
/ 鱼跃水面,/ 网罟相连。
/ 渔父何欢,/ 江水何鲜?/ 所乐非鱼,/ 所欢非船。
/ 所欢者何?/ 持节之尊。
/ 所乐者何?/ 临风而歌。
”
翻译:
昔日,楚庄王在云梦之地宴请群臣。
酒喝得正酣,音乐声起,便命令优伶们歌舞。
优伶们便唱起了《渔父》之歌,歌中唱道:“江水浩荡,渔父站在江边。
小船轻轻摇晃,渔网缓缓撒开。
鱼儿跃出水面,渔网与鱼儿相连。
渔父为何如此欢乐,江水又为何如此清澈鲜美?我所乐的并非鱼儿,我所欢的并非船只。
我所欢的是什么?是手握节杖的尊贵。
我所乐的是什么?是在风中高歌。
”
这段文言文描绘了楚庄王在云梦之地宴请群臣的情景,以及优伶们所唱的《渔父》之歌。
歌词中通过对比渔父的生活与楚庄王的尊贵地位,表达了对于不同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
翻译及断句()

名为翻译句子, 名为翻译句子,实则考查关键词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3、发图,图穷而匕见 野芳发 4、野芳发而幽香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 5、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无论弟不能樵 纵或能之, 6、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项伯杀人, 7、项伯杀人,臣活之 旦日不可不蚤 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9、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10、若夫霪雨霏霏 霪雨霏霏, 10、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11、便可白公姥 11、便可白公姥 12、昼夜勤作息 12、昼夜勤作息
句子翻译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讳饰)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讳饰) ——孙权起身上厕所 孙权起身上厕所 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秦国有并吞天下, 秦国有并吞天下 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互文) ③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互文) ——在兵败危急艰难的时候接受了重任 在兵败危急艰难的时候接受了重任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借代) 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借代) ——做官的人 做官的人 郡将下车则切齿(借代) ⑤郡将下车则切齿(借代) ——官吏到任 官吏到任 振长策而御宇内(借喻) ⑥振长策而御宇内(借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武力来统治各国 用武力来统治各国 运用辞格的句子,不能照搬不动或生硬直译, 运用辞格的句子,不能照搬不动或生硬直译,而要用符合现代汉语 习惯的词语来表达
通晓文意
例2、给下列文言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 远而人 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数量词
表示数量、度量或序列,如“ 一”、“二”、“三”等。
虚词与实词的辨析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语法作用,而 实词则表达实际意义。
虚词的使用频率较低,而实词则 较为常见。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的组合 和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制,需 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和选
择。
THANKS
感谢观看
意义。
增词与减词
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适当 增减词语,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
调整语序
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调整 语序,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
翻译的常见错误与纠正
语义理解错误
由于对文言文的语义理解不准确,导致译文出现偏差。应加强对 文言文语义的理解和把握。
文化背景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对某些特定词汇或表达方式的理解可能存在 偏差。应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并适当进行解释和说明。
语法错误
由于对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掌握不够准确,导致译文出现语法错误 。应注意语法规则的掌握和应用。
03
CATALOGUE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判断句
总结词
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用来判断或 陈述某个事实。
总结词
判断句的断句方式通常是在判断词“者”、“也 ”之前断句。
详细描述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或“……,……也 ”的格式出现,例如“楚国,天地之强国也”( 《战国策·楚策》)。
05
04
叹词
用于表达感叹、呼唤或应答,如“呜 呼”、“夫”等。
实词的分类与用法
指示代词
指代事物、情况或时间,如“ 是”、“此”、“彼”等。
形容词
描述事物性质、状态或程度, 如“美”、“良”、“大”等 。
文言文断句以及翻译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文言文断句:《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论语·学而》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去复习它,这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原文:《孟子·告子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文言文断句:《孟子·告子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孟子·告子下》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会为了苟且偷生而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文言文断句翻译及例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实践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例句】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例句:他每天坚持学习,按时复习,不亦说乎?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例句:听说远方的朋友要来,他兴奋不已,不亦乐乎?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句:他面对别人的误解,始终保持冷静,不愠不火,真是一位君子。
【文言文断句方法】
1.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如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2. 注意文言文的断句标志,如“之”、“乎”、“也”、“矣”、“焉”等。
3. 根据句意和语境,合理断句,使句子通顺易懂。
4. 遵循“先虚后实”、“先主后宾”的原则,即先断句中的虚词,再断句中的实词。
【文言文翻译方法】
1. 理解原文大意,抓住关键词汇。
2. 将关键词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性、语法和语境。
3. 保持句子通顺,尽量使译文与原文风格相似。
4. 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如省略、倒装、对偶等。
【总结】
通过对《论语·学而》中这句话的断句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和不公时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保持乐观的心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句和翻译一、断句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时要注意标志词,如本题当中的“也”“而”。
还要从内容上加以区分,相对完整的内容可作为断句的重要依据。
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解析:断句时应整体理解句意,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如句中的“曰”“也”。
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3、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直线部分断句。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解析:本文段通过唐太宗向太子少师萧瑀叙述自己以弓矢定四方,但不完全了解弓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尽识天下之务的道理。
给文言小段断句:第一要悟大意,这是基础。
第二要抓标志,有对话的文段要先抓住标志“曰”字,有语气词要考虑在它的前后断开(因为既有句末语气词又有句首语气词)。
第三要抓关联词,如“则脉理皆邪”。
第四要抓动词,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文句多是围绕谓语组合而成。
如“朕少好弓矢”的“好”。
“近以示弓工”的“示”。
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说明: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
”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解析:段首“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是对下文的总结,也是断句的重要提示。
第一个句段中“矣”是句末语气词,“乎、之、而、者”都可帮助断句。
第二个句段,“一法”“一病”“病尽”逻辑关系明显;“心不”“目不”句式结构整齐,可助断句。
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二、翻译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初,楚子将以商臣为太子,访诸令尹子上。
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
楚国之举,恒在少者。
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
”弗听。
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
商臣闻之而未察,告其师潘崇曰:“若之何而察之?”潘崇曰:“享江芈而勿敬也。
”从之。
江芈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汝而立职也。
”告潘崇曰:“信矣。
”潘崇曰:“能事诸乎?”曰:“不能。
”“能行乎?”曰:“不能。
”曰:“能行大事乎?”曰:“能。
”冬十月,以宫甲围成王。
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
丁未,王缢。
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
(选自《左传》) (1)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之何而察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
如(1)题中的“是”“忍”,(2)题中的“察”。
②注意句式上的特点。
如(1)题中“忍人也”是判断句,(2)题中“若之何”是固定句式,可译为“怎样才能……呢?”答案:(1)况且(商臣)这个人,眼睛(突出)像胡蜂,声音(尖厉)像豺狼,是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
(2)怎样才能详查证明这件事呢?参考译文早年,楚成王准备立商臣为太子,就此事征询令尹子上的意见。
子上说:“君王的年纪还不大,而且有很多内宠,(如果立了商臣)一旦再加以废黜,就是祸乱(之源)。
楚国立太子的传统习惯,通常是挑选年轻的。
况且(商臣)这个人,眼睛(突出)像胡蜂,声音(尖厉)像豺狼,是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
”楚成王不听劝告。
立了不久,又想改立王子职,而废黜太子商臣。
商臣听说这个消息但还不很清楚,告诉他老师潘崇说:“怎样才能详查证明这件事呢?”潘崇说:“宴请(你姑母)江芈却故意表示不恭敬。
”商臣采纳了这个办法。
江芈很气愤,说:“呸!贱东西!难怪君王想杀掉你要立职为太子呢!”商臣告诉潘崇说:“事情确实了。
”潘崇说:“你能侍奉王子职吗?”商臣说:“不能。
”潘崇说:“能逃亡他国吗?”商臣说:“不能。
”潘崇说:“你敢采取一项非常行动吗?”商臣说:“能。
”冬季十月,商臣带领宫中的禁卫军包围成王。
成王要求吃了熊掌以后去死,商臣不答应。
丁未日,成王悬梁自尽。
赠封他谥号为“灵”,他不能瞑目;谥号为“成”,才闭上了眼睛。
2、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蕃)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
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1)言为士则,行为士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关键词语:“士”,读书人;“则”“范”,同义词,榜样;“式商容之闾”,“式”通“轼”,名词,指车上的扶手板,“商容”,殷代的贤人,“闾”,里巷的大门,在此指商容住的地方;“席不暇暖”比喻特别忙碌;“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教”。
答案:(1)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
(2)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
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参考译文陈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
他一开始做官,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
担任豫章太守,一到任,就询问徐孺子居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访他。
主簿禀报说:众人希望太守先进官署。
陈仲举说:“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
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
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
听君向言,多与我同。
今当尽以所注与君。
”遂为服氏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久欲注,尚未了。
听君向言,多与我同。
今当尽以所注与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关键词语:“行”,出行、外出;“注《传》意”,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了”,完成;“向”,刚才;“尽”全部;“与”,给。
答案:(1)(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
(2)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完成。
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
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
参考译文郑玄想为《春秋传》作注,还没有完成时,(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
郑玄于是走到车边对服子慎说:“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有完成。
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
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
”于是成了服氏注。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