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中小学《中医药与健康》:情志相胜

情志因素与胸痹的预防_赵贵海

90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是指胸痛彻背,喘息不 得卧为主的一种疾病。属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预后不佳,致残致死率高。因此胸痹的预防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在不断的加大,情志内伤就成为胸痹发生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病因。因此提高对情志因素的认识水平,在胸痹的预防以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古代医家对情志因素和胸痹关系的认识 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情志与胸痹的密切关系。早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记载。《灵枢·素问》曰:“故悲哀忧愁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难经·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 ,有五邪所伤 ,何以别之?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证治汇补》曰:“气郁痰火,忧恙则发,心膈大痛,次走胸背”。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痛源流》曰:“七情除喜之气能散于外,余皆令肝郁而心痛”。可见胸痹与情志刺激以及肝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七情内伤 ,可使气机升降失调,气血不和,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不调。并且情志异常, 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尤与心病关系密切,且是导致胸痹心痛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情志所伤亦可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胸痹心痛。如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 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痰瘀交阻,气血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又如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由此可见,情志因素在胸痹心痛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现代医学对社会心理因素和冠心病的关系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情志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研究发 现人类前10位死亡原因生活和行为方式占37.73%,生物学因素占31.43%,环境因素占21.14 %,保健服务制度因素占10.80%[1]。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已 超过生物因素,并可以说是人类目前的第1位杀手。抑郁(症 )、焦虑、社会应激事件、对病情发展的担心、对社会压力适应不良、生活事件的积累、身心因素、缺乏社会和家庭的支持等都是冠心病发生的心理因素。多项研究显示伴有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2],提示抑郁与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存在密切的。抑郁(症 )是冠心病的一个十分显著并且关联度很高的预报器。有专门研究了女性患者中焦虑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焦虑能显著增加女性患者患致命性心脏病的危险度,特别是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长期焦虑、抑郁,又得不到解决,使体内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冠状动脉管收缩,血压上升,心肌负担加重;另外,当处于经常性、长时间愤怒时,人们会感到心跳加快,此时心脏收缩持续加快加强,心脏、血管的负荷长期加重,当超过人的代偿能力时,会使患冠心病的风险大为增加;同时,人在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的状态下,免疫系统也会受损,抵抗力低下,机体整体功能下降。对于已经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由于应激而导致的生理上的改变会显著增加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 梗死等临床事件的易感性[3] 。除了以上心理因素外,超负荷工作、睡眠不足等都与心脏事件有关。 3 重视二者的关系 积极预防胸痹 因此我们要重视情志因素在胸痹的预防中重要作用,无论医生、患者或是健康人群,都应高度重视情志因素在胸痹的发生、发展中产生的作用。充分意识到健康心理在防治冠心病心脏事件中的重要性;做好冠心病的预防宜传工作,掌握有关防病的知识,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注意调节情绪的化不要喜怒无常及情绪变化过快,心情经常处于愉快状态,遇事不要过于急躁,感情不要脆弱。开阔心胸,陶冶情操,克服个性中的弱点,改善人际关系。积极培养如何应对压力及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从而减少冠心病心脏事件的 情志因素与胸痹的预防 赵贵海,指导:昌艳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胸痹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情志因素与胸痹关系密切,在其发生、发展、康复、预后等各个环节起着重 要作用。分别从中西医两个角度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情志因素在胸痹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志;胸痹;预防 中图分类号:R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06- 0090- 02收稿日期: 2009-02-15作者简介: 赵贵海(1980-),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防治。Relationship Beween Emotional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Chest Numbness ZHAO Gui-hai,advisor:CHANG Yan-y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 : Chest Disease seriously do harm to human health, emotional factor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hest numbnes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rehabilitation, prognosis of chest numbnes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respectively from the view of TCM and modern medicine. Pointed out that emotional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on chest numbness. Key words :emotional factors;chest numbness;prevention

程丽敏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浅谈中医情志养生 程丽敏急诊科 【摘要】目的调神摄生,首贵静养,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情志养生在康复中的运用。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调神的方法,保持心身处于健康的状态.通过情志护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结合临床应用举例达到中医养生的作用. 结果根据中医养生实施心理护理后病人情绪的稳定,对治疗护理合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情志养生的意义在当下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人们不仅需要维护生理方面的健康状态,还需要注重在情绪心理方面养生.中医学重视“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情志因素在现代社会病因中的地位逐渐增高,情志养生的意义日渐重要。 【关键词】养生;情志;健康 1.情志护理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目的。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与情绪活动与人体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的生理需要,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能影响整个机体功能的协调平衡。如果经常处于情绪异常,甚至精神刺激,可使人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病;情绪的刺激还可使机体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而发病;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调、气血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2.情志致病的特点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反映,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活范围,使人体气机发生紊乱,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怒则气上,愤怒过度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故临床可气逆,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

例:《三國志˙華陀傳》記載:有一郡守病,陀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陀。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守瞋恙紀甚,吐黑血數升而癒。 例:張子和治一婦人失眠,認為是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醫藥無療,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乎平。 例:邱汝誠治一女子,恒笑不止。求診,問生平所愛何衣?令著之,使母與對飲,故滴酒沾其裙,女大怒,病遂痊。乃以怒勝喜。 3. 驚恐療法—喜傷心者,以恐勝之;驚傷膽者,以恐解之

翁壽承指出:「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為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恐之情急於喜也。是僅以水火相克之理言之,或近附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因喜致病者,以恐、怒或悲治之。《儒門事親》:莊先生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莊知其將癒,慰之。詰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驚」與「恐」是一組情志態勢的漸進詞,由見驚繼而出現恐懼的心理效應,就是以恐懼死亡之言,憂愁悲哀之語,採用突然襲擊法,使患者在短促的瞬間內,神志惶恐,使患者當時處於心內空虛、思緒緊張、神態驚慌、表情恐懼,使神憚散而不藏之氣閉鬱而結塞,是一種應激保護性心理反應,使怒狂除、嘻笑停、歌樂休、躁憂寧,適用於精神亢奮、狂、躁、動、怒為特徵的狂症。《素問˙舉痛論》:「驚

足球校本课程教材

足球校本课程教材 南京市梅山第二中学 二〇一七年六月

基础知识 一、足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经历了古代足球游戏和现代足球运动两大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把脚踢球叫“蹴鞠”。在我国两千多年以前的文字记载中,当时的足球就叫“蹴鞠”,蹴就是踢的意思,鞠就是球。当时的球是用皮子做的,里面装有毛发之类的东西,用来进行踢球游戏。蹴鞠活动在我国经历了汉、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 在西方,公元10世纪以后,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一些国家有了足球游戏。到15世纪末有了“足球”之称,后逐渐发展成现代的足球运动。1863年10月26日,英国的11个足球俱乐部在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国足球协会,并统一了足球规则, 人们称这一天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从1900年的第2届奥运会开始,足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它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1904年5月21日,国际足联在巴黎成立。1930年起,每4年举办一次世界足球锦标赛(又称世界杯足球赛),比赛取消了对职业运动员的限制。现代足球运动是世界上开展得最广泛、影响最大的运动项目,有人称它为“世界第一运动”、“运动之王”,深受人们喜爱。 二、足球运动的特点 足球运动是以脚支配球为主,两个队在同一场地内进行攻守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是世界 上最受人们喜爱、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足球运动的主要特点是: (一)参加比赛的人数多、集体性强 足球比赛由两队共22人参加,每队有11名队员。场上的11人思想统一,行动要一致,攻则全动,守则全防,整体参战的意识要强。只有形成整体的攻守,才能取得比赛的主动权及良好的比赛结果。 (二)争夺激烈,对抗性强 足球运动是一项竞争激烈的对抗性项目,比赛中双方为争夺控制权,达到将球攻进对方球门,而又不让球进入本方球门的目的,展开短兵相接的争斗,尤其是在两个罚球区附近时间、空间的争夺更是异常凶猛,扣人心弦。一场高水平的比赛,双方因争夺和冲撞倒地次数多达200次以上,可见对抗之激烈。 (三)比赛场地大、时间长、运动负荷大、技战术复杂、难度大 足球比赛中,运动员要在近8000平方米的场上奔跑90分钟,跑动距离少则6000米,多则10000米以上,而且还要伴随完成上百个有球和无球的技术动作,因而运动员的能量消耗是很大的。足球运动在技术上种类繁多、战术上变幻莫测,比赛中运用技、战术时要受对方直接的干扰、限制和抵抗。技、战术是依临场中具体情况而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和发挥。 (四) 趣味浓厚,容易开展 除正规比赛外,场地和球门可大可小,参加比赛的人数可多可少,足球竞赛规则比较简练,器材设备要求也不高,而且不受季节和气候变化影响。因而是全民健身中一项十分易于开展的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足 球 蹴 鞠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

一、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与理论就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说范》、《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治疗的例子,这就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萌芽时期。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就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1]。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因为情志能影响气机升降聚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2]至此,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及其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此后,“历代医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何间丹溪多有建树,张氏子与登峰造极,原礼景岳迭出新意,天士廷光遥相辉映”[3]。由此脉络,可见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雯木简简单单做我自己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瞧文章 【转】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就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就是直接伤及内脏。三就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就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就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就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与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与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与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就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就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素问·本病论》怒伤肝,就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就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与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就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

情志因素和肝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5840048.html, 情志因素和肝病 作者:梁凤香翟意军 来源:《大众健康》2003年第08期 “保持乐观心情,才能战胜疾病”,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上尤其如此。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剖析一下情志因素和肝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很高,而且其中10%~2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转变为慢性乙肝或发展成肝硬变。我国每年用于治疗肝病的医疗费用约为300~500亿元。病毒性肝炎的可传染和易复发等特点都给患者带来了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据社会调查发现约98.5%的肝炎患者存在着心理抑郁状态,其中21.5%的人有中度以上抑郁。那么,到底是不良情绪导致了肝炎的加重,还是肝炎影响了患者的正常情绪呢? 首先,由于病毒性肝炎对于肝脏的损害,疾病本身就可以影响患者的情绪。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患者被病毒或细菌感染后体内可出现一系列变化,如新陈代谢加速、体温升高、局部缺氧、维生素缺乏、电解质紊乱以及有毒的代谢产物等均可影响脑的功能,引起精神障碍。例如长期被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硬变患者,在晚期会发生门脉高压,而门脉高压导致的血流减少又会反过来使肝脏缺血。肝脏缺血缺氧就无法正常发挥解毒功能,进而使患者体内毒素堆积,当有毒物质随血液到达大脑时,就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出现精神症状。中国的传统医学也在很早就对此进行过阐述。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肝脏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血运好对保持心情开朗舒畅可起到重要作用。反之,肝疏泄功能失常,多导致情志活动异常变化。失疏泄而郁结常表现为情志抑郁,悲忧多虑;疏泄太过则可出现性情急躁易怒。 其次,不良环境和大量虚假广告也给患者带来了许多心理困扰。有些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不能正确对待,产生明显的自卑感,无法与其他人进行正常平等的交流,导致自己在升学、入伍、工作、婚姻等方面受到了诸多不便。大量的虚假广告为了推销自己的药物,一方面将自己的疗效吹得天花乱坠,另一方面还不切实际的夸大了乙肝的危害性。于是有许多患者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肝硬化、肝癌的后备军,并由此变得恐慌焦虑甚至厌世。为了让自己的指标转阴,不顾正规医院医生的忠告,而是跟着广告到处求偏方、吃祖传秘方药。但多次的就医失败和病情的反复又再次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加上亲戚、朋友的不理解、疏远以及来自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所有这些都长期影响着患者的情绪。 那么,不良情绪反过来对肝病有哪些影响呢?有人通过对24319名患者统计分析和对600个病历进行观察分析后发现,在所有五脏疾病中,肝脏疾病发病率为36.5%,其中又以肝郁气滞最多,占肝病总数的41.9%,且其他肝病也不同程度地表现有肝郁气滞的征象,据此有人认为肝郁气滞是肝病症候的核心。而且,在中国传统医学早期的诸多论述中,也可找到许多相关信息。

情志与养生浅析

情志与养生浅析 李峰*,姜铭*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养生的关注度逐日增高,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对于日常养生的各种论述纷繁复杂,但最重要的养神调志仍未引起重视,心身疾病的日趋增多也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强调养神调志,注重情志养生,期为养生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情志;养生;情绪;心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加重了人们心理负荷,使人类心身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当前发达国家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已占到疾病谱的80%,我国大城市中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己占约40%。当前医学模式己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情绪紧张刺激对人的精神和躯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国内外与心理、环境相关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已越居感染性疾病之上。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提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疾病多发的时期。[1] 各种资料表明情志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机体健康,这为中医心理治疗的兴起提供了时代背景。需要是最大的动力,时代迫切要求解决当前困惑人们的精神压力,非药物情志疗法调理人体气血阴阳,改善不良心态、和谐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无疑正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情志的概念 情志学说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情志是指“七情”、“五志”,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恐、悲、惊;五志指喜、怒、思、忧、恐。明·张介宾云:“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类经·疾病类二十六》) 在一般情况下,情志属于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人体脏腑机能的正常体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强调了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承受范围,才能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成为情志致病因素,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情志非情绪也非认识,似乎“情志”一词混淆了情绪与认识的界限。但从现代心理学整合趋势的精神来理解情志,情志中既含情感(情绪)的成分,又含认识活动成分,“情志”是以情感(情绪)为主体,兼顾认识、意志过程的多维结构的心理现象,是三大心理过程有机联系的整合体。情志包括心理学中的情感、情绪反应,其中思则属于人的认知活动,与现代情绪心理学相比较,七情学说中的情是在强调整体、兼顾形神的基础上对情绪的总体把握,在七情中列入思,更是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思维纳入在其中,情志一词更能

中学足球校本课程教材

足球校本课程 (试用) 体育组 [

目录 常识篇-------------------------------------------------- 1 一、足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 二、足球运动的特点-------------------------------------- 2 三、足球运动的锻炼价值---------------------------------- 3技术篇-------------------------------------------------- 5 一、脚内侧踢球------------------------------------------ 5 二、脚内侧停地滚球-- ----------------------------------- 5 ` 三、脚内侧踢空中球-------------------------------------- 6 四、脚内侧停空中球-------------------------------------- 7 五、脚背内侧踢定位球------------------------------------ 8 六、脚背内侧踢弧线球------------------------------------ 9 七、脚背正面踢球---------------------------------------- 9 八、脚背正面踢空中球------------------------------------ 10 九、脚背正面推踢球-------------------------------------- 11 十、脚背正面弹拨球-------------------------------------- 12? 十一、脚背正面弹踢球------------------------------------ 13十二、脚背外侧踢球-------------------------------------- 13十三、脚背外侧踢弧线球---------------------------------- 14十四、脚背内侧和外侧运球-------------------------------- 15十五、脚背外侧停地滚球---------------------------------- 16十六、脚尖和脚跟踢球------------------------------------ 17十七、搓踢过顶球---------------------------------------- 18十八、大腿和脚背停高球---------------------------------- 19 - 十九、脚内侧扣球突破------------------------------------ 19二十、脚外侧拨球突破------------------------------------ 20二十一、假停突起摆脱防守-------------------------------- 20技术动作分析-------------------------------------------- 21

《黄帝内经》情志调治机理探讨-崔廷宝,鞠宝兆

165 第16卷 第7期 2014?年?7?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7 Jul .,2014 情志,即七情五志的统称,是人体对客观事物 的不同反应,包括精神、意志、情绪、情感等相关活动。《黄帝内经》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怒、喜、思、忧、恐称为五志。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依托,受心神的主宰,若情志不节可使人体气机运行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百病丛生。因而,情志疗法在神志病、情志病以及心身疾病的调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黄帝内经》所载情志疗法的调治原理做以分析探讨。 1 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是根据情志的阴阳五行属性、缓急特点以及五脏的分属关系,来调整不良情绪所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1.1?五行相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中依据五脏主五志应五行的理论,结合五行生克的规律,倡导情志相胜疗法,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利用情绪情感之间的相克规律,即一种情绪活动可以对另一种情绪活动进行影响、调节、抑制或矫正,使任何一种情绪活动都不会过亢或过激。[1]如怒为肝志,五行属木,思为脾志,五行属土,木克土,怒胜思。《吕氏春秋》曾记载齐闵王因思虑过度,损伤脾胃,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名医文挚以激怒疗法治愈其病。在历代名医医案中大量记载了以悲胜怒、以喜胜悲、以思胜恐、以恐胜喜的成功案例。 1.2?阴阳互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灵枢·行针》亦云:“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不同情志有着不同的阴阳属性,由于阴阳是相互制约的,因此以阴阳之互制关系来说明情志相胜的机制。七情的阴阳分属,喜、怒、惊为阳,悲、忧、恐为阴,思居中属土兼阴阳之性。喜、怒、惊情志活动能够推动人体气血流行,甚至亢逆激越,具有阳动的作用趋势;悲、忧、恐情志令人气血不畅,甚至凝结,具有阴静的特点。所以在情志活动中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乐与忧、怒与思、喜与怒等,均可构成阴阳对抗的情志制约疗法。比如对于思之气结,不仅可以用怒之气上气逆冲散,还可以用喜则气缓、惊则气乱,使其散乱、涣散,解除郁结。 1.3?气机调节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表现出升降出入相互对应的四种基本形式。《素问·举痛论》提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于不同情志对气的运动产生不同的作用,因而可通过情志对气机的影响调治情志所伤为病。如思虑、忧愁容易使气机郁结、气血不畅,而怒则气上,能升发阳气,激活气机,促进气血运行,具有忘思虑、去得失、解愁忧、消郁结、抑惊喜、振意志等作用,能够调治过于思虑所致的心身之病。同样,大怒时气逆冲上,血随气涌,可以引发“大厥”“薄厥”等严重后果,如果用情志疗法,使“悲则气消”,改变气逆的方向,分解搏击的 《黄帝内经》情志调治机理探讨 崔廷宝,鞠宝兆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 摘 要: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情志疗法经文的考察,整理出情志相胜法、移精变气法、语言开导法、暗示诱导法、宁心安神法等常用情志调治方法,调治原理主要是通过调畅气机、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形神兼养来实现。 关键词:黄帝内经;情志疗法;机理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7- 0165- 02 收稿日期:2014-01-14 作者简介:崔廷宝(1973-),男,辽宁朝阳人,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黄帝内经》术语词汇研究。通讯作者:鞠宝兆(1965-),男,辽宁建昌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黄帝内经》理论多学科研究。 Emotional Adjustment Mechanism in Huangdi Neijing CUI Tingbao,JU Baozhao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motional therapy in Huangdi Neijing ,this paper sorted out feelings therapy, changing method,language method,suggesting induction method,tranqulizing method and other common emotiona regulating methods,which are commonly used principles for regulating qi,balancing Yin and Yang and Zang-Fu organs and cultivating body and spirit. Key words:Huangdi Neijing ;emotional therapy;mechanism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7.060

中医心理学

1.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 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特点是:整体性、实践性、边缘性、辩证性 2.(论述):中医心理学的两大理论特点? 答:(1)整体观:中医心理学具有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认识心理活动活动规律的特点,从而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心理与社会、心理与自然环境、,以及心理活动本身都处于整体联系中。(2)形神合一观:是整体恒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为中医心理学生理心理统一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3.《内经》对中医心理学的贡献? 答:(1)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2)九气、五志理论为后世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加深了人们对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4)丰富并发展了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实践。 4.中医最早的心理疗法——祝由: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初也。即通过解说分析疾病的 起因,然后加以明言开导和行为诱导,来解除病患的心理压力,调节情绪和精神活动,以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特点:原始朴素、治以祝由。 5.历代医家的贡献? 答:先秦:《左传》、《五十二偏方》、《内经》 (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体系,首提脏躁,首创甘麦大枣汤治疗之。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注重针灸的心理效应,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脉学专著介绍了情志变化在脉象上的反映。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对中医心理学思想进行系统整理,体现在调节情志养神对五志的阐述 (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记载心理症状。 (4)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方》中具体介绍了运用“内视法”、“调气法”、“呼音法”等气功养性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 (5)宋代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各种致病因素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统称为“三因”。陈氏在论述三因致病时,特别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所创立的“七气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等方剂,为中医诊治情志病作出了贡献。 宋代刘完素以倡“火热论”著称。他提出“五志化热”的著名理论,因而提出一套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并注重调理情欲。 宋代李杲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情志因素常为脾胃受损先导,在治疗上他重视情志因素的作用,主张服用“补中益气汤”时,必须“宁心绝思,药必神效”。 宋代张从正《儒门事亲》,多次强调由于社会因素的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也不同。他对情志过度所导致的疾病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情志相胜疗法。 (6)明清:张介宾在《类经·会通》中专列情志疾病29条。《景岳全书》中对痴呆、癫、狂、痫、郁、诈病等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病证论述颇详,还特别指出“以情病者,非情不解”,“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 缪希雍在《本草经疏》写到:“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这个时期,心理治疗运用广泛,具体方法丰富多样,像情志相胜疗法、两极情绪疗法、激情刺激疗法、暗示疗法、说理开导疗法、移精变气疗法等。 王清任《医林改错》“灵思在脑不在心”的论述是古人又一次对精神意识思维发生器官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章理论基础

论情志因素与脾胃疾病的相关性_谢晶日

中 华中医药 学刊 论情志因素与脾胃疾病的相关性 谢晶日,张立宏,梁国英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情志因素与脾胃疾病的相关性。意义:通过讨论当今社会患者的情志因素与脾胃疾 病的相关性,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治疗脾胃疾病。结论: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日益满足 的情况下, 出现许多精神心理疾病,负面情绪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脾胃疾病也随之而来。故情志因素与脾胃疾病密切相关。 关键词:情志;脾胃;相关性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12-2601-02 Discussion on Correlation between Sentiments and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XIE Jing-ri ,ZHANG Li-hong ,LIANG Guo-ying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ctors of sentiments and the diseases of spleen and stomach.Methods :It is better to guide the doctors to treat the diseases by the discussion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ctors of senti-ments and the diseases of spleen and stomach among the patients in the society.Conclusion :With the living standard rising and the material being increasingly suffciency ,many mental diseases appear ,negative emotions affect people's lives ,leading to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So senti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eases of spleen and stomach. Key words :sentiments ;spleen and stomach ;correlation 收稿日期:2012-07-26 基金项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X200905)作者简介:谢晶日(1955-),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社会发展日益进步,医学科技突飞猛进。现如今医学模 式已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4年,布鲁姆(Blum )提出:影响人类健康有环境、生物、行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四大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健康有重要影响。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 )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他指出:生物医 学模式关注导致疾病的生物化学因素, 而忽视社会、心理的维度,是一个简化的、近似的观点。故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身 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 其中就包括人类的情志因素,人的情志变化不仅是自身的外在表象,亦是由外界因素导致的。现就情志因素与脾胃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陈述。1情志因素发展历程 “情志”是中医学的特有名词,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 的特有称谓。人类所有的情绪变化都可以称为情志活动, 情志是人们对客观外界事物现象所作出的情感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七情,是指人类的七种情志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七情学说源远流长,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完善,现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秦汉时期是中医情志学说的雏形阶段,奠定中医学理论 体系基础的 《黄帝内经》在情志医学方面有大量的论述。据考证,《皇帝内经》162篇中,从篇名到主要内容讨论到心理学有关问题的多达32篇,共计236个词条(中心词要目),并多次提及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内容涉及情志致 病的达129篇之多, 占全书的72.9%[1] 。《伤寒论》开创了情志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全书398条,以心理因素作为病因之一,以异常的心身现象作为主证之一的有40条,占10%;88条涉及到心理现象,占22%;113首方剂中,以心理因素为主要病因之,一或以心身病证为主证之一的有20方, 占18%;涉及到心理问题的有34方,占30%[2] 。 隋唐时期是情志学说的初步形成阶段。隋代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全书共50卷,记载证候1739个,其中 涉及到心理证候达106个[3] 。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情志学说走向成熟的阶段。南宋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确提出了“七情”的概念,突出强调了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使中医 的“七情学说”达到了成熟[4] 。金元四大家不仅把中医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充实了情志学说。刘完 素创立了“火热论”,认为五志过极亦能化火。李皋认为情 志不和,内伤脾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以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立论。朱震亨认为相火妄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由, 而引起相火妄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情志过极。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古籍的整理研究,对前代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使中医学体系渐 趋完善[5]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会通类》中专设 “情志病”一节。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情志因素导致外科 疾病的机理做了全面论述。李诞在 《医学入门》中重点对七情脉理及暴喜,暴怒,积忧,过思等情志进行了发挥。清代叶 天士密切结合临床诊治辨析阐发 “七情致病”之理。近现代在实验研究中,常常会根据情志因素导致疾病的 理论建立动物模型, 如“怒伤肝”小鼠模型,如今七情学说得到了普遍应用,情志因素导致疾病已被诸医家所重视,并运用于临床指导治疗。 1 062

小学校园足球校本教材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校园足球校本教材 中心小学校园足球教材中心小学校园足球教材 11第一章足球运动概述足球运动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开展得最为广泛的体育运动项目,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 由于足球运动所具有的特殊的魅力,一场精彩的比赛往往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其至还有些人竟不惜花费重金,远涉重洋前往比赛现场观赏。 有些国家队本国球队参加国际大赛的胜利象欢庆民族节日,举国倾城狂欢庆祝。 总之,足球运动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具有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体育运动的范畴。 第一节足球运动的主要特点一、足球运动的主要特点 1 比赛人数多、场地大、时间长、运动量最大正式足球比赛两队各有11名队员奔跑在7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上进行 90 分钟的紧张而激烈的进攻与防守的争夺。 特别是一场高水平的足球比赛,一个优秀运动员在整场比赛中跑动的距离长达8000--10000 米以上。 当规定比赛时间内成平局,尚需决定胜负时,则还要进行 30 分钟的加时比赛,甚至还要互射点球以决定胜负。 因此,运动员的体力消耗是很大的。 根据测定,一个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的能量消耗约为 2019 卡, 1 / 3

体要下降约 34 公斤。 中心小学校园足球教材 22 2 技术动作多、战术复杂、难度大足球战术有许多种,而任何一支球队在比赛之前,教练员都要根据主客观的情况布置本场比赛应使用的战术。 但是,预想不到的情况在比赛中仍会不段出现。 因此,比赛能否取得胜利除了与战术、身体训练水平及意志品质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能否根据比赛中随时变化着的情况而采取符合比赛规律和要求的战术。 并且由于参加比赛的人数多,因而协调统一行动也很不容易所以足球运动又是一项难度大的运动项目。 足球比赛规则规定在足球比赛中除了守门员外,其他何队员都不准用手触摸球。 因此,锋卫队员除了手臂以外,身体的其它部位都可以用来支配球,但多数动作是用脚来完成。 由于用脚支配球,那么身体的平衡也只能依靠单脚来维持而守门员则由于其任务和允许用手的活动范田决定了他的多数技术动作是用手来实现,同时其身体又多是在非正常的状态下完成动作。 因此不论是锋卫队员还是守门员在运用技术动作时,又经常要因对手的干扰和阻挠而受到限制。 3 对抗激烈、拼抢凶猛足球比赛是以射门进球多少来判定胜负。 为比赛的双方都竭力把中心小学校园足球教材 33球踢进对方球

论情志疗法及机理

【摘要】情志疗法,即运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病证或躯体病证的疗法。《内经》按五行归属,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概括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但五志与五脏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情志伤人其临床所见错综复杂,既可伤及本脏,也可依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伤及它脏,或不按规律伤及脏腑。情志致病既可见形病,也可见神病,最终导致形神俱病。因此情志疗法也有“五行相胜”和非“五行相胜”情志疗法之分。由于情志致病主要影响五脏气机,故情志病证应运用情志相胜理论,并以协调五脏气机为治疗目的。 【关键词】情志疗法机理 情志,即精神情志活动或情志活动,属狭义之神的范畴,通常又称七情、五志。情志活动是五脏功能活动的产物,《内经》将情志活动按五脏所主概括为“五志”,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并有“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但五志与五脏这种联系的建立,不是外界某种精神因素直接刺激某脏的结果,而是五脏六腑中起主导作用的“心神”协调作用的结果,即五志与五脏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故又有“忧思伤心”[2](《灵枢·百病始生》)、“悲哀愁忧则心动”[2](《灵枢·口问》)等不同。因此,情志伤人其临床所见错综复杂。情志疗法,即运用情志相胜或以情胜情理论,治疗情志病证或躯体病证的疗法。“胜”就是相胜、制约,包括了“五行相胜”及其它不属于“五行相胜”范畴的情志疗法。《内经》非常重视精神情志疗法,后世医家在《内经》指导下将五行相胜、情志相制的理论施用于临床。 1 “五行相胜”情志疗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是对情志五行相胜规律的高度概括,也是情志疗法的理论依据,它丰富了中医学情志理论的内容,为后世心理疗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金元名医张从正对“五行相胜”情志疗法的应用有独到见解,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云:“但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认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若胸中无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3]” 2 非“五行相胜”情志疗法 张从正虽强调“五行相胜之理”,却并不局于此理。书中所引庄先生治喜乐之极而病者案,是使病者悲泣而愈;而其“习可以治惊”之法,更不属于“五行相胜”情志疗法的范畴。《冷庐医话·卷三·七情》亦云:“古贤治病,……然亦尤不拘克制之说者,如《绍氏闻见录》云:州监军病悲思……疾乃已。此恐胜忧。《簪云楼杂记》云:鹿邑李大谏,父以喜故,失声大笑。及举进士,其笑弥甚,历十年。……太医院某,令家人告其父曰:大谏已殒。其父恸绝欲殒,……病渐愈。又佯为邮语云:大谏治以赵大夫,绝而复甦。因其复不悲,而笑症永不作。此悲胜喜也。[4]”说明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复杂的,五志之间不只是简单的五行生克关系,情志疗法中“五行相胜”并不能解释情志相胜的全部。古人在运用情志疗法治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生活实践经验,发明了很多具体有效的方法,如自我调和,以言语相激,投其所好,歌舞娱乐,惊者习之,配合形体动作,借助针灸、药物、气功外物外力等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2.1 以喜胜怒《续名医类案》载:“张子和治项关令之妻。其病饥而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恶言不辍。”许多医生治疗半年左右都不见效,而张子和诊察之后认为“此难以药治。”乃靠二媪(ǎo年老的妇人)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骶,又大笑。其旁令两个能食之妇,常夸其食美。其妇亦孛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而食增,不药而愈[5]。此例以喜胜怒的例证,张子和先是采取娱乐游戏之法,使病人大喜并逐渐消除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