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赛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研究
径赛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

径赛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探析□吴静祎李君远陈燕秦爱民【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分析径赛运动员因心理素质差导致比赛发挥失常的现象,提出改善训练动机、培养自信心、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等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关键词】径赛运动员;心理训练;自信心;训练动机【作者简介】吴静祎(1977,10 ),女,河北工业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
李君远,陈燕,秦爱民;河北工业大学体育部田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技战术都有很高的要求。
随着田径运动竞赛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成为影响竞赛水平的重要因素,系统而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为运动员充分发挥竞技水平保驾护航。
一、径赛运动员心理素质差的表现运动员心理水平应符合“倒U曲线”,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比赛时运动水平的发挥。
心理素质差会造成运动员过度紧张和焦虑,引起成绩下降、比赛发挥失常,通过训练或比赛时运动员的表现可见一斑,场上怕见秒表、怕上跑道、怕听见枪声、听见运动员进行曲就四肢发软,场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造成运动员不同程度的身心消耗,影响竞技水平的发挥。
究其原因,心理素质水平跟不上比赛的要求,如自信心不够、自控能力差、消极思维过多、比赛心理定势不正确、以前失败留下的阴影、个性特征方面、意志品质差、赛前准备不充分等。
心理素质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心理水平趋于比赛所需。
二、心理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教练员须从认知上引导运动员:无论训练和比赛,尽力即可,立足于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着眼于怎样发挥成绩,而非名次好坏。
(一)改善运动员的训练动机。
训练动机是发挥运动员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运动员必须在良好动机的支持下,才能发展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能力和良好态度,才会在比赛中产生良好的自我激励能力,它是获得高水平竞技能力的前提。
1.激发运动员的内部动机。
教练员应多方面激发运动员的内部动机,通过变换训练形式使训练内容更充满刺激和乐趣,使运动员因喜欢某一项目而参赛,运动员目标的实现就是对他的激励和强化,从而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到他们热爱的比赛中去。
径赛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的培养

摘 要 :从田径径赛运动员的赛前训练、 心理训练、 赛前准备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在为田径运动员培 旨
养 最 佳 竞 技 状 态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关 键 词 :径赛运动员; 最佳竞技状态; 培养
中 图 分 类 号 :G 0 . 7 8 4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运 动 员 的 竞 技 状 态 直 接 影 响 着 比赛 成 绩 . 最 佳 使 竞 技 状 态 出 现 在 比赛 期 间 是 赛 前 训 练 的 重 点 和关 键 , 赛 前 训 练 的 成 功 与 否 , 键 是 运 动 员 在 比赛 时 的 身 体 关 状 态 、 术 状 态 以 及 心 理 状 态 等 . 正 常 的训 练 前 提 技 在 下 , 前 训 练 对 最 佳 竞 技 状 态 的 形 成 , 善 比赛 能 力 , 赛 完 并 使 影 响 专 项 成 绩 的 各 训 练 因 素趋 于 平 衡 , 证 运 动 保 员 在 比赛 中充 分 发 挥 训 练 水 平 或 超 水 平 发 挥 起 着 关 键 作 用 . 狭 义 上 理 解 , 前 训 练 往 往 指 大 赛 前 数 周 从 赛 乃 至 数 天 的训 练 安 排 , 要 在 于 调 整 体 能 , 高 专 项 主 提 训练强度 和心理准备.
13 .
心 理
渴 望 比 赛 、 跃 欲 试 、 绪 高 涨 、 满 自信 心 , 跃 情 充 同
时又能准确 地控制兴奋 的程度.
1 4 体 力 .
自感 精 力 充 沛 、 旺盛 、 疲 劳 、 伤 病 . 无 无
2 赛 前 整 体 训 练 水 平 的 提 高 是 竞
赛 取 胜 的 绝 对 因 素
前 要 有 比 较 系 统 的 训 练 , 过 训 练 加 强 实 力 , 超 量 通 为
运动竞赛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研究的进展

教法探索
。 。 ? Ed uc at i on al M oder ni z e d ; i on
指标 ,计分方法 : 空心球 5分,擦框球 4分,擦板进 3 分 ,擦 框不进 2 分, 擦边不进 1 分, 不及边框且不进 0 分。 结果显示, 高认知焦虑条件下两种任务所得的分数相差极大, 而低认知焦 虑条件下的分数曲线接近重合。
晷⑨ 一 教 育现代枇
首先, 由于认知焦虑的特征是将 自己的注意从对与任务有 关的线索转移到与任 务无关的线索和社会评价一上,因此,当 认知焦虑增加时,操作活动水平相应降低,两者呈线性关系 ; 其次 ,以前的研究已经发现 ,当积极的成功期望增加时 , 自信心增强;而且 , 积极的成功期望对活动有显著影响 , 故随 着 自信心的增强, 操作活动水平提高 , 两者也呈线性关系。最 后, 多维焦虑理论指出, 以生理特征为主的躯体焦虑与活动的关 系是倒 U型 。印春力f 8 】 等人采用 ( C S A I 一 2) 问卷对部分九运 会跆拳道预选赛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及其与比赛临场技术 发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支持了马腾斯对竞赛焦虑三个维 度的假设。但符明秋【 9 】 采用 ( C S A I 一 2 ) 问卷对高水平径赛运 动 员赛前焦虑的研究 , 结果表明 , 竞赛焦虑的三个维度具有不 同的时间变化模式验证了马腾斯等人提出的假设 , 但马腾斯关 于赛前焦虑与比赛成绩关系的假设没有得到支持 。 4 、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这一理论是由 汉宁 ( 1 9 8 9 ) 提出的 , 是又一种对焦虑和行为的关系做出解释 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理想机能区域 ( Z O F) , 当个体的焦虑水平处在这一区域时可获得最佳操作, 即最佳状 态焦虑水平可导致最佳行为水平。 该理论否定中等唤醒水平较 之低或高的唤醒水平更有利于操作 ,而是强调个体差异。 5 、 强度方向频率观点及相关实证研究。2 0 世纪 9 0 年代 , 琼斯和斯万 ( J o n e s &S w a i n , 1 9 9 2 ; S w a i n&J o n e s , 1 9 9 3) 在多维 焦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有关竞赛焦虑的强度方向频率观 点。 该观点认为 , 以往测量竞赛焦虑只是测量运动员体验的强 度( C S A I 一 2),这是不够的 ,这种思路不能全面 了解竞赛焦 虑的实际情况。 应当重视运动员对焦虑体验方向性的解释, 即 他们是 将竞赛焦虑体验为积极的 ,对运动成绩具有促进作用 的, 还是反之 , 将竞赛焦虑体验为消极的, 对运动成绩具有阻 碍作用的。同时还应重视运动员焦虑体验的发生的频率, 即对 某 中强度的焦虑体验是经常出没的还是不经常 出没的。 琼斯和 斯万假设 , 运动员不但在竞赛焦虑体验的强度上具有差异 , 而 且在竞赛焦虑体验的方向和频率上也具有差异 , 且后两种差异 更为重要 , 与运动成绩和运动水平的关系更为密切。 我国学者 符明秋对国内不同水平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 “ 强度”、 “ 频 率 ”、 “ 方向”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随着比赛 时间的临近 , 不同运动水平的两组运 动 员赛前状态焦虑的强度和频率均不见差异, 但两组运动员对 焦虑的方向性解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 不同水平的两组运动员 的自 信心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以 及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 二、对赛前焦虑 与运动成绩关系研究的简要评论 在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范围内 , 焦虑似乎仅仅是一种消极 的情绪状态 , 给人的身心健康和运动操作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但 在运动领域中, 焦虑是一种 中 性物 , 既可产生积极作用 , 也 可产生消极作用 , 对不同的运动项 目、 不同的对象具体产生何 种作用 , 则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 研究才能得到答案。
如何指导业余田径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

2013-05理论研究赛前准备活动与运动成绩的发挥和比赛能力的表现都有直接关系,有效的赛前准备活动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为运动员的心理做好充分准备。
有效的赛前准备活动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能力、比赛成绩,同时能够预防比赛中运动损伤的发生。
中小学业余田径运动员由于缺乏系统性训练,训练周期不长、身体素质不强,技术能力不高,心理调节能力差,因而对他们来说做好赛前准备活动尤其重要。
但是不少运动员都因赛前准备活动准备不足,进而影响到比赛。
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准备赛前准备活动,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使学生在赛场上能够发挥出最佳水平。
赛前准备活动包括一般性的身体准备活动、专项性的准备活动和心理准备活动。
一、采用复合式的方法来进行赛前准备活动中小学业余田径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可以采用由两个阶段组成的复合式的方法来进行。
第一阶段的准备活动可以慢跑热身、肌肉拉伸、柔韧性练习、短距离加速跑等,并由全身性活动过渡到专项性准备活动。
活动时间一般在35分钟左右,当然,要根据比赛时的天气状况、运动员的身体特点等来安排。
运动负荷要中等或接近最大。
第一阶段准备活动结束后,到达检录处等候检录和休息,注意穿好衣服保暖。
进场后要快节奏地进行第二阶段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以专项内容为主,做一些关键性专项技术动作。
当然,在安排准备活动时,要根据学生临赛时的身体、心理、环境等主客观因素来采取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方法进行。
二、根据比赛内容重点做好专项技术准备活动赛前准备活动除了做好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外,还要根据比赛内容重点做好专项技术准备活动。
专项技术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技术状态。
如,跳远要做短距离的快速加速跑、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练习,短跑要听枪声等信号做蹲距式起跑接加速跑练习,跨栏赛前要做跑跨结合的过栏练习,三级跳远赛前多做一些单足跳与跨步跳相结合的练习,跳高要做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练习,投掷要做好用力顺序的衔接练习。
对不同的田径运动项目,准备活动的重点与辅助动作要有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如何调控大学生运动员的赛前状态

如何调控大学生运动员的赛前状态作者:林惠君来源:《体育时空》2013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6-000-02摘要在重大比赛中,运动员能否取得最佳成绩,不仅取决于体能和技能优势,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
从实践中分析了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科学调控赛前状态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力求为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获得和保持竞技状态提供的帮助。
关键词赛前状态最佳竞技状态心理状态调控一、引言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发展变化过程,必须通过运动训练才会获得。
从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来看,它主要经过初步形成竞技状态阶段,进一步发展和保持竞技状态阶段以及竞技状态暂时消失阶段。
其中,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动训练,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赛前训练和比赛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和保持。
从竞技状态的构成因素来看,它主要由运动员承受最大运动负荷的体能潜力及其恢复速度,受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所支配的技能、心理、智能和运动员本身的神经控制能力等因素构成,或关键场次的比赛中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呢?这正是本文的着力点。
而上述这些因素的形成、巩固和提高都是通过艰苦的运动训练来完成的。
二、竞技状态的调控(一)运用超量恢复的规律,对运动员进行赛前调控。
实践证明,运动员的机体在大负荷刺激后,通过合理的调节所获得能量的超量恢复,是形成体能方面最佳竞技状态的条件,运用超量恢复规律调节竞技状态主要有以下方法:1.利用大负荷刺激后的“减量训练”,促使体能出现更大的超量恢复。
一般情况下,在大负荷刺激后的恢复阶段,运动员体内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含量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出现超过原有水平的情况。
因此,教练员如何利用超量恢复这一规律来进行最佳状态的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赛前训练的运动负荷安排应围绕保证比赛日的比赛时间出现最佳竞技状态这个中心,各种负荷刺激后的间歇时间应根据项目的负荷强度、恢复及超量恢复的出现时间、比赛持续的天数等因素决定。
因子分析——影响男子径赛项目成绩的主要因素

2、原始数据
以下表格包括了世界 54 个国家和地区的男子径赛的记录:
国家 Argentina Australia Austria Belgium Bermuda Brazil Canada Chile China Columbia CookIslands CostaRica CzechRepublic Denmark DominicanRepub Finland France Germany GreatBritain Greece Guatemala Hungary India
二、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体育竞赛的日益被重视, 国内外关于体育竞赛的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也 热起来。 近几年有不少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探索研究,产生了一些富有学术价 值的论文成果。 如广西师范大学的腾宁老师和武汉体育学院的钟赋春老师合著的 《高校地区体育竞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文献出处: 广西高教研究, 1997 年 04 期) , 主要分析了体育竞赛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体育竞赛的价值与功能, 该文献对地区性体育竞赛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限制因素, 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提出具体建议。 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其研究的方法和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 的借鉴作用。 另外, 西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吉玉良与导师梁建平著的《优秀运动员个体素 质结构及基础理论构建 》 (文献出处:西南师范大学,2005 年 6 月)则阐明除 了要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潜能不同,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之外,还 应该注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及社会素养的塑造。 这篇论文既提出了以运动员的身 体素质为基础来进行培养的重要性, 也强调了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及社会素养的 塑造的必要性, 即对运动员的培养应该涵盖科学基础和人文基础两个方面,颇具 创新性和合理性,其新颖的思维方式很有启发作用。 西南大学的范安辉和导师梁建平著的 《体能速度项群人格特征及最佳心理状 态关系研究 》 (文献出处:西南大学,2006 年 9 月)强调了在体育竞赛中“以人 为本”的思想,指出在愈演愈烈的运动员之间的竞争下,运动员心理状态与运动 成绩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该论文认为,我国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运动员比赛 最佳心理状态由八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构成,按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分别为: 控制感、动作与意识的融合、清晰的反馈、明确的目标、任务挑战性与个人能力 的平衡、自我意识的丧失、注意集中在当前任务以及自我目标的体验。把运动员 的心理状态的重要程度排在运动员的个人能力之前, 以表明培养运动员心里素质 的重要性。这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研究体育竞赛的影响因素问题。影响男子源自赛项目成绩的主要因素一、引言
放松技术对短跑作用

放松技术对短跑的作用【摘要】:放松技术是一种综合能力,肌肉的伸展性,关节的灵活性,全身动作的协调性以及柔韧性构成了放松技术的基础。
短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了动作的自然放松,加强肌肉的放松训练将增大肌肉收缩力量,减少内阻力和能量消耗,是短跑技术以更佳的协调性和经济性完成动作练习,提高运动成绩。
【关键词】:放松技术短跑作用短跑是田径运动径赛项目中距离短,速度快,人体运动器官在大量缺氧情况下完成的极限强度的同期性运动项目。
它显著的技术特点是大幅度、高频率、放松。
当长期形成的步频、步幅及技术节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运动成绩就会出现滞长现象,尤其是肌肉放松能力差的运动员。
因此,提高跑进过程中的肌肉放松能力就成为加快跑速的关键。
一、短跑的放松技术的意义和作用所谓短跑的放松技术是指在短跑过程中,运动员通过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合理调节,以保持在高速跑中身体的协调放松,从而使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的高度配合,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得以按照技术要求协调进行,人体以最大限度发挥机体的能量并获得最高速度的一种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方法。
1、短跑放松技术的意义。
在于它能改善影响跑的诸多因素,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对步幅与步频产生影响,从而使运动员跑出尽可能快的速度。
跑的速度取决于步频和步长,提高步频或增加步长都可以提高跑步速度。
若同时增加步频,加大步长跑速就更快。
步频的加快是依赖于大脑皮质中枢兴奋和抑制的快速转换,也是肌肉收缩与放松能力的快速交替。
步长的增大则主要取决于下肢力量的增强,髋关节灵活性的提高及技术的改进。
而对抗肌的充分放松,能提高主动肌的收缩速度,使肌力增大,并且能使髋关节灵活性、柔韧性加强,进而使步长增大。
只有在肌肉用力与放松速度有节奏的交替协调一致,才能获得更快的肌肉收缩与速度,才能使动作放松协调,舒展大方,轻松有力,从而获得较快的速度。
2、放松技术对短跑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最理想的成绩是在运动员达到最佳状态时取得的,它是运动员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自我感觉良好,而运动员的放松能力对此具有决定作用。
我国田径运动员重大比赛“发挥率”与竞技状态调控研究

我 国 田径 运 动 员 重 大 比赛 发 挥 率 ’ “ ’ 与 竞 技 状 态 调 控 研 究
鲁 国斌 ,彭 开 琼 ( 长江大学体育 学院, 湖北 荆州 4 03 3 2 4 )
[ 要] 收集 了我 国部 分 优 秀 田径 运 动 员参 加 第 1 摘 2届 柏 林 田径 世 锦 赛 和 1 1届 全 运 会 田径 比赛 的有 关 数 据 资料 ,通 过 计 算各 项 目比赛 “ 挥 率” 评 价 运 动 员超 常 发 挥 、正 常发 挥 失 常 发 挥 的 比 例 状 况 。 结 果 表 发 明 ,我 国 田径运 动 员参 加 国际 国 内重 大 比赛 的 成 绩 有 明 显 差 异 性 ,运 动 员存 在 着 “ 内战 内行 ” “ 战 外 、 外 行 ” 的 现 实 状况 ,“ 战” 依 然 是 创 造 最 佳 战 绩 的 主 战 场 , 但 在 重 大 比赛 中运 动 员 发 挥 失 常 的 现 象 严 重 。 内
长 江 大 学 学报 ( 然科 学版 ) 2 1 年 6 第 7 第 2 : 自 00 月 卷 期 理工 Jun l f a gz U iesy ( a c E i J n 2 1 .Vo. 2 c & E g o ra o n t nvri N t i dt Y e t S ) u.00 17N . :S i 0 n
1 研 究对 象与 方 法
1 1 研 究 对 象 .
参加第 1 2届柏 林 田径 世锦赛 和第 1 届 全 运会 国家 队 中部 分 优 秀 中 国 田径 运 动员 ,其 中男运 动 员 1
1 2人 ,女运动员 1 人 。 9
1 2 研 究 方 法 .
主要采 用文献 资料 法 、数 理 统 计法 、比较 分析 等 方 法 。通过 新 浪体 育 网、搜 狐体 育 网 、体 育 资讯 网、 田径杂 志 ,查 阅 了中国运动员参 加第 1 2届柏 林 田径世界 锦标赛 和第 1 届全 运会 田径 比赛 部分优 秀 1 运动 员的个人 最好成 绩 、当前最好成 绩 和 2次 大赛 的比赛成绩 等有关 资料 ,运用数 理统计 方法计 算 出运 动员 的 比赛 “ 发挥率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径赛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研究摘要:本研究根据运动心理学中有关运动员赛前四种情绪状态的表现来制作问卷所需量表,运用访谈、访问等研究方法,对参加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径赛组的100名高水平运动员(男人63、女人37)进行调查,研究不同性别等级运动员在赛前心理状态的一些基本情况,特别是赛前三种焦虑: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对保证本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合理性起到重大的作用。
本研究宗旨在找到调节赛前心理状态的方法,使运动员在赛前达到最佳心理状态。
关键词:径赛;径赛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焦虑状态1 前言随着中国径赛运动的向前,径赛的竞争,激烈程度大大增强,这不仅仅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运动实力的较量,更是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的较量,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战胜对手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如何控制好运动员竞赛心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应与技术训练、体能训练同步进行,心理训练和调控成为专业运动员提高运动水平,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
特别是在赛前运动的心理状态以运动心理焦虑表现最为突出,从研究发现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3方面。
对径赛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研究,旨在探究赛前最佳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运动员比赛能力。
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心理状态对运动员自身水平的发挥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关注到赛前的心理状态,特别是运动员赛前焦虑心理。
通过对径赛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研究与分析,初步认识到赛前焦虑状态可以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
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赛前心理调控和心理训练的在赛前的重要性。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影响着身体、技术和战术的发挥程度。
体力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信心不足、遇事胆怯等,便不能使机体的潜在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从技术和战术来说,要在训练和比赛得到充分发挥,更需要进行赛前心理训练和调节控制,因为运动员必须能够根据临场情况的变化,当机立断地采取行动,这便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注意高度集中训练,而且还要有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的训练,适宜的情绪兴奋性和稳定性训练,意志果断、顽强性、自觉性等气质的训练等,心理能量发挥不好,即使身体、技术、战术水平较好,但在竞赛中稳定地取得好的成绩,不仅应具备身体和技术方面的优势,而且也要具备心理方面优势,只有具备上述两方面的优势,才能发挥运动员实力水平,达到以弱制强、出奇制胜之功效。
赛前心理调控和训练主要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储备,使其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效果及获得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参加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的径赛组运动员,分别是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5000米、10000米、100米栏、110米栏、4×100米、4×400米,径赛各项目运动员。
2.2研究方法2.2.1文献研究法:查阅了数十篇中外文文献,获得运动心理学,体育生理学的相关资料。
2.2.2访谈法:向有关专家咨询,对本文的研究提供建议。
2.2.3访问法:对各项目运动员进行访问、记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径赛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分析在参加竞技比赛竞赛前的心理状态,统一称为赛前状态。
由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神经类型、训练程度、运动经验等不同,赛前状态一般有四种表现:赛前过分激动状态、赛前淡漠状态、赛前盲目自信状态,战斗准备状态。
3.1.1赛前过分激动状态的表现分析在赛前过分激动状态之下的一些基本情况,运动员在相关检测指标下分为一点也不感到激动的,适中的,处于极端非常状态的。
据调查访问表明赛前激动状态在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处于这种状态之下的运动员,经常表现为情绪强烈紧张,呼吸短促,四肢颤抖,心神不宁,经常是一种情绪状态被另一种情绪状态所替代,有时甚至转化为相反的情绪状态。
当动员处于赛前过分激动状态,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知觉和表象不连贯,注意失调,记忆力明显减弱,常常遗忘比赛中的重要因素,动作很乱,行动无效果。
3.1.1.2赛前过分激动状态产生的生物学原理和产生原因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可知赛前过分激动状态,主要是运动员由于刺激物引起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过升高,致使大脑皮层对皮下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减弱的结果。
从产生原因来看,与运动员的训练程度、比赛经验、意志品质、动机性质、道德修养及个性特点有密切关系。
3.1.1.3防止赛前过分状态方法因此,为防止赛前过分激动状态的产生,应注意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运动员的动机水平和道德修养。
3.1.2赛前淡漠状态分析据调查访问了解分析,处于赛前淡漠状态的运动员,在比赛前受到自身技术技能水平,客观环境的影响。
运动员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下降,抑制过程加强有关,这时运动员情绪低落,心理过程进行得非常缓慢,全身软弱无力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缺乏信心,体力明显下降,知觉和注意强度减弱,反应迟钝,缺乏果断性,甚至设法逃避比赛。
3.1.2.2赛前淡漠状态产生原因往往与运动员对比赛不利条件想得过多,又无法解决,缺乏顽强战斗和信心,以及赛前过度疲劳等有关。
3.1.2.3防止赛前淡漠状态产生方法克服赛前淡漠状态的方法,是形成运动员比赛的崇高社会动机,对比赛持正确态度,认真研究双方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增强信心,鼓舞斗志,防止赛前过度疲劳。
3.1.3赛前盲目自信状态对于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做如下解释:运动员对即将来临的比赛复杂性和困难估计不足,过高估计自己或本队的力量,相信自己能轻易取胜。
在这种轻敌思想的支配下,不认真分析和研究比赛对策,对面临困难持安然消极的态度,盲目乐观。
表现在心理过程方面,知觉、思维迟缓,注意强度下降,对比赛准备不够,因此,赛前盲目自信状态对运动潜力发挥,起着不良的的影响。
3.1.3.2赛前盲目自信状态克服方法应使运动员具体分析双方有利与不利条件,充分估计困难。
特别是对本队和自己应有正确评价,对对手的力量也应有正确的估计,要实事求是地恰当分析,既要敢于取胜,又不盲目乐观,才能使之利于不败之地。
3.1.4.1战斗准备状态生理学原理从神经活动特点来看,战斗准备状态是由于运动员大脑皮层具有任务相适应的神经兴奋过程、有适宜的平衡性和灵活性、有相应的抑制过程使之平衡的结果。
3.1.4.2战斗准备状态的深入阐述对于径赛运动员成绩的发挥是在赛前赛时候的双管齐下,所以有必要在此次论文中对赛前战斗准备状态进行更进一不的了解。
从理论上知道:竞赛要求运动员具有饱满的情绪,这包括“运动兴奋”、“战斗振奋”、“运动陶醉”、“运动愤激”等情绪以及友谊感、荣誉感、自豪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社会情感。
由于每次竞赛的规模、任务、成员、条件和每个人的训练程度、运动经验、意志品质和动机等方面都不一样,因此每次竞赛时的情绪体验也不一样。
总之在上述四种赛前状态,对比赛的成败经常给予深刻的影响。
第一、二、三种赛前状态的运动员,对运动员能力发挥具有普遍性的消极影响。
第一种类型的运动员,他们表现出典型的过度兴奋,从动作开始到结束全过程,会失去对动作力量的正确分配和调整能力。
第二种类型的运动员,他们经常偏离运动活动的方向啊、动作缓慢无力、呵欠频发、意志消沉,对参加比赛持消极态度。
第三种类型的运动员,盲目轻敌、缺乏比赛思想准备和警惕性,往往由于精神动员不够而失败。
惟有第四种类型运动员,会出现好的竞技状态,能够保持适宜的兴奋水平,并形成良好的赛前准备。
具有一定的心理紧张状态是运动竞赛的一种特点。
但心理过分紧张,会使运动员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心理过分紧张一般表现为动作拘束,反应迟钝,注意范围缩小,知觉、思维缓慢,情绪不稳,容易出现动作错误等一系列现象。
竞赛的结果,无论是胜或负都伴有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
胜利时的积极情绪有:心境愉快、振奋、满意,对训练和比赛充满信心;消极情绪有骄傲自满,盲目自信和对今后训练和比赛抱轻视态度。
失败时的积极情绪有:接受教训,分析失败的原因和自己的缺点,积极投入训练,争取下次获胜;消极情绪有沮丧,失去信心或产生嫉妒心,对该项运动冷淡,不愿继续训练,甚至对整个体育运动不感兴趣。
3.2运动员心理诊断和测验3.2.1心理诊断的意义和作用心理诊断这一概念是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医学家西蒙提出的,此后主要在西方被研究和利用,60年代后获得较快地发展。
心理学诊断即是指出对运动员心理现象的评定,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书、水平进行评定,或寻找心理障碍产生繁荣愿意,并提出心理水平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诊断就、意味着对运动员比赛之前的心理现象进行评定。
心理诊断对发挥运动员的能力,摸清运动员的心理动态,挑选优秀运动员,确定运动员扬长避短,调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改进训练和竞赛工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2心理测验方法通过资料查阅初步了解目前我国对运动员赛前心理测验的方法很多,主要是使用书面测定和仪器测定两种。
书面测定要求被试者去完成一定量的书面作业,就如上文在测定被试者赛前几种状态所采取的方法一样。
对评定的结果给予评定。
仪器评定使用对运动员的心理指标进行评定:如测运动员的脑电图、心电图等。
评定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仪器进行,如测定运动员的脉搏、血压、皮肤电阻等。
3.2.3运动焦虑“竞赛焦虑”指运动员在比赛前和比赛中,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倾向。
本论文引进马腾斯的多维焦虑理论把竞赛焦虑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并指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
任何大赛都会使教练员、运动员和运动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地感受到竞赛焦虑是竞技领域的永恒话题。
国外60年代对焦虑的研究就达到高潮,但对田径项目,尤其是对径赛项目高水平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研究变的至关重要。
从调查数据中得出,男性运动员在赛前认知状态焦虑上感觉自身非常强烈的达到18%,而女运动员在赛前认知识焦虑上却达到了36%,这个数据与男运动员的18%相比之下,可以看出:女运动员的赛前认知状态焦虑比男运动员强烈的多。
其次我们从不同等级的运动员中也能看到差异:一级运动员赛前认知状态焦虑低于二级运动员。
不同性别运动员在赛前躯体焦虑状态中所表现的程度是不同的,赛前躯体焦虑表现非常强烈的男运动员低于女运动员;从运动员运动水平,等级划分的一级、二级运动员在赛前躯体焦虑状态中所表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具体可见赛前躯体焦虑表现非常强烈的一级运动员低于二级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