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文化景观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宫廷建筑

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宫廷建筑

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宫廷建筑一、引言中国古代的风水观念与宫廷建筑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风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对于建筑设计、位置选址以及宫廷的规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风水观念与宫廷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影响。

二、风水与宫廷建筑的起源由于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景仰和崇拜,风水思想在古代便开始形成。

风水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认为自然界的地理环境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宫廷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崇高,除了体现统治者的权威与尊贵,还承载着国家运势与命运的象征。

因此,风水观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宫廷建筑的规划中。

三、风水与宫廷建筑的关系1. 风水与宫殿选址根据风水观念,宫殿的选址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的气场与水流,以及山脉与河流的分布。

选择风水宜人的地理位置可以招财纳福,有利于皇室的长治久安。

同时,它还要符合“龙脉”理论,即宫殿应该位于“龙脉”交汇的地方,以获得能量的集聚与传递。

2. 宫廷建筑的整体布局宫廷建筑的整体布局也受到风水观念的影响。

宫廷建筑往往采用严谨的对称形式,追求平衡与和谐。

大殿、花园、庭院等建筑元素的摆放必须符合风水原则,以保持能量的流动和均衡。

同时,根据风水的要求,宫廷建筑也会选择与吉祥寓意相关的建材与装饰。

3. 宫廷建筑的功能与风水宫廷建筑在功能设计上也要考虑风水的观念。

例如,宫殿往往设置有天井或庭院,以增加光线和气流的进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氛围。

同时,宫内的摆设和陈设也要符合风水的原则,以保持宫廷的吉祥纳福。

四、风水与典型宫廷建筑的案例分析1. 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之一。

它的选址位于北京市中心,四周环绕着靠山靠水的地理环境,符合风水的要求。

故宫的布局呈南北轴线对称,大厅与庭院相互交错,体现了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宫内的建筑装饰也符合风水观念,例如,红色和金色的装饰象征吉祥与权力。

2.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清代的皇家园林,以其精美的建筑和富丽堂皇的景观而闻名。

风水学对中国寺庙选址及其景观的影响研究——以牛首山佛顶寺为例

风水学对中国寺庙选址及其景观的影响研究——以牛首山佛顶寺为例

48基金课题1 风水学与牛首山佛顶寺的历史1.1 风水学的演变风水学是我国的一门传统学问,“福寿之人居于风妙境”,风水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共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

风水学最早主要用在房屋的朝向、宫殿的建造等处[2]。

关于风水的理论流传至今,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有些经过民间术士的炒作被夸张化、神话化[2]。

发展到现在,原本传承的传统文化变成了玄学,被少数人垄断,误解成“迷信”[3]。

郭璞的著作《葬书》中说到有关埋葬的理论,认为埋葬人的地方,有风会让葬者的生“气”散去,但是水会锁住“气”,因此得到水的辅助为上乘,得到风的辅助次之,由此看出古人对于风水学的理解就是用于相地选址,希望选择的环境能谋求安吉,避开灾难[4]。

风水学在早期其实与建筑活动密不可分,它贯穿整个设计建造的过程中,从最初的用地规划选址到建筑的建造,再到园林小品设置和室内外的装修设计[5]。

现代的房地产品牌也会对居住区的布局进行风水规划,“风水宝地”是现代住宅区的一大卖点[6]。

1.2 牛首山佛顶寺的历史牛首山佛顶寺是供奉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涅槃后留下的佛顶骨舍利的寺庙,这是牛首山佛顶寺最珍贵的宝物[7]。

古书中说,见到佛的舍利等同于见到佛。

南京牛首山佛顶寺以保护遗迹为主,供奉佛宝为主旨,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牛首山的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修复牛首山原本的天然生态景观[8]。

在保护自然时,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成为南京标志性的寺庙建筑之一[9]。

牛首山佛顶寺在牛首山主峰的西南侧[10],佛顶寺历史悠久,在历史的更迭中几经波折,唐朝时期寺庙的发展极其繁荣,全国各地兴建寺庙,当时名为佛窟寺,到了北宋时改名为宏觉寺。

南宋时期战乱被毁,明代重新修复[11]。

到1856年,由于洪杨之乱,寺庙再毁,香火中断百年。

随着文化建设的加强,佛顶寺在2015年重新完成建设,坐落于南京江宁区,寺庙的名字取山顶供奉舍利之意,名为佛顶寺,寺院的整体呈现唐代建筑的风格[12]。

中国风水学与传统建筑

中国风水学与传统建筑
•图2:《书经图说•太保相宅 图》反映选址规划成周洛邑" 体国经野、辨方正位"的活动, 即"卜食洛邑"、"攻位洛汭"。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风水学与传统建筑
中国风水学的内容
中国风水学是关于“理”“数”“气”“形”的 理论体系。这一体系遵循如下法则:
自然的法则(The laws of Nature) 自然的数值比(The Numerical Proportions of Nature) 自然的气息(The Breath of Nature) 自然的外形(The Forms and Outlines of Nature)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风水学与传统建筑
中国风水学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 古代环境选择思想的产生
•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 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风水学与传统建筑
中国风水学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 中国风水学是我国建筑,景观等建造法式的知道思想。同 时,我国的传统建筑,园林建造处处体现着风水学的思想。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风水学与传统建筑
中国风水学的历史地位及其价值

风水蕴含着自然知识、人生哲理以及传统的美学、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
容。实际上,风水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神圣的环境理论和方位理论。风水理论,在景
者把居室建成采光、通风、温度、湿度都很糟的人工环境,任凭多强壮的人,住久了
也是要生病的。从环境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也是值得认
真地加以研究和借鉴的。在文化环境、文化方位上,风水理论则是以河图、洛书、八

环境景观风水学ppt课件

环境景观风水学ppt课件

编辑版pppt
11
环境·景观设计
黄帝陵
编辑版pppt
12
环境·景观设计
武侯墓
编辑版pppt
13
环境·景观设计
中国古代
理想地景格局模式
编辑版pppt
14
环境·景观设计
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
编辑版pppt
15
环境景观设计 三.环境景观设计理论
(2)风水选址与自然灾害
古代风水先生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能观察出山水、水文地理上潜伏着的 灾害和隐患。如查看断山、崩陷坑垫的水文地理现象,是为防止造成地震灾 害、滑坡灾害等。所以说风水相地是一门科学知识,它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人 们能安居乐业(吉表示安全,凶表示灾害)。不要不加以区别地认为风水就 是迷信。研究风水相地因素需要多学科知识和较高的科学素养,否则危害无 穷。
编辑版pppt
25
环境景观设计 三.环境景观设计理论
紫禁城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 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 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 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 构的宫殿型建筑。
编辑版pppt
26
环境·景观设计
编辑版pppt
27
环境·景观设计
紫禁城背后有山,有座景山;前面有条河叫金水河,位于山水之间。
编辑版pppt
16
环境·景观设计
承编德辑避版暑pp山pt 庄
17
环境·景观设计
全编国辑金版属pp分pt 布区域图
18
环境·景观设计
承德避暑山庄
风水模式
编辑版pppt
19
环境·景观设计
六千年前半坡人生境选址
编辑版pppt
20
环境·景观设计

风水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风水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风水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人民很早就注重居住和环境的关系。

“风水”一说在我国有很广泛的市场,到明清时候达到了高峰。

关键词:风水;天人合一;现代景观设计一、风水理论的涵义最早的风水定义出自晋代郭璞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风水发展至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操作实际上,都有不同的见解,在其发展史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对于风水都有着独特的见地,可谓是春兰秋菊各有韵味,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文化影响着景观设计,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但最后都会归宗到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人与自然谐调合同即“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追求中,在中国古代,外在自然的天,被赋予了肯定性的价值和意义,并加以人类情感,成为具有道德意志以至情感内容的天。

由此,人与自然两情相洽的审美观照,很早便成为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由此演变发展为自然美。

而自然美的发现认识,充分发展而升华为自然美学,成为建筑、艺术、哲学的基础理论。

作为“山水之术”的风水理论,更倡言“而乃怡情山水,发其所蕴,以广仁孝于天下后世”。

其“以人之意逆山水之意,以人之情逆山水之情”以“人心巧契于天心”(《管氏地理指蒙》)地观照山川自然,细心审辨与选择;因地制宜且“如画工丹青妙手,须是几处浓,几处淡,彼此掩映,方成佳境”(《青囊海角经》)地巧加经营;遂使中国古代园林以其景观人文美同山川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显现出诗情画意,意象隽永,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实在美不胜收,并形成鲜明的中国园林特色。

古代风水学包括相地术,其与地理密切相关,还有占卜吉凶的迷信范畴,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是科学、或是迷信,而要实事求是的分析风水学说中的科学内涵和迷信成分。

正确的风水学定义应该是新西兰学者尹弘基撰文所说的那样“风水师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择的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成为迷信或者科学,这种独特的选择地点的中国系统,具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迷信的成分。

周庄古镇景观的美学特征研究

周庄古镇景观的美学特征研究

周庄古镇景观的美学特征研究周庄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具古典江南水乡特色的古镇之一。

周庄古镇以其古朴、典雅、浪漫的风情,广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这个古镇不仅保存了许多传统建筑,同时还保留了古代水系、运河、街道等许多传统特色,因此展现出了不可复制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分析并探讨周庄古镇景观的美学特征,通过五个具体例子来证明。

一、传统风水文化传统的风水文化是中国的一项古老的文化遗产,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相关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许多建筑都是按照风水的考量来设计的,周庄古镇亦是如此。

在古镇被分成许多小街巷之前,周庄是一个没有规划的村庄。

在这个过程中,选择良好的地方来建房子和道路使周庄村庄变成了一个符合风水规律的村庄。

这个遗产在周庄中被继承并保护了下来。

因此,周庄的景观呈现出了一种包含风水文化的美学气息。

二、独具巧思的桥梁设计周庄古镇之所以著名是由于许多独具特色的桥梁,周庄的桥梁也是独具特色的建筑产品。

周庄的许多桥梁设计得非常巧妙,为了适应周围狭窄的河道需要,许多桥梁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方法。

例如,在周庄的“沈万三桥”和“段氏桥”中,桥和河的角度非常巧妙地相斥。

桥头与桥身的上角度不同,相互矛盾,但又不影响交通。

这样的设计同时也解决了水道使用时的高低差,展现了周庄人对自然的智慧。

三、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周庄的古民居也是古镇魅力的一部分。

这个古镇里的民居建筑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变得各有特色。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茅草互相根据地势而建,构成了厚重、朴素、稳定的样式。

同时,建筑内部许多都是精美的中式家居装饰,如木雕和青瓷和瓷器等。

这样的装饰和建筑风格与环境景观完美融合,给人一种非常优美的视觉享受。

四、智慧建筑布局周庄虽然是一个古镇,但是其布局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智慧的。

例如,在周庄的“秦商巷”中,建筑密集的天井中,风景比外面更加自然、美丽。

另外,周庄的许多房屋布局的都符合阴阳五行的要求。

由于这些历史建筑大多是按照风水原则设计出来的,其布局大多就是从阴阳五行的原理出发的。

中国传统文化风水文化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风水文化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文化研究班级:道桥103班姓名:黄佳彬学号:101304 序号:27 中国文化不仅以悠久著称于世还因其浓郁的神秘性为中外瞩目。

一切有神秘色彩的文化都可称之为神秘文化,比如三皇五帝、三教九流、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奇门遁甲、相面测字、炼丹养生、占星堪舆、武术气功等等。

中国的神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那种以儒学为核心的雅文化,它可以称为俗文化。

风水文化也在神秘文化之列,它是雅俗兼具的文化,风水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久远,其观念已经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深处。

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了解风水这种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之久的文化现象。

1、“风水”之名在《辞海》中讲“风水也叫堪舆。

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找只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辞源》中则定义为:“风水”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

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

”历史上最早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其所著《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此气指地气;生气,即有生机的地气;乘生气,就是要寻找并利用有生机的地气。

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这里是说,风水是乘生气的一门术数,关键是因水聚气,如果没有水,风一吹就把气吹散了,只要有了水,气就会聚集。

有水之地最佳,避风之地次之,而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

早在郭璞之前,风水又称之为堪舆,意即“堪”者为天,“舆”者为地,“堪”又通“勘”,有勘察之义。

所谓堪舆,就是对天地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此外,又有称风水为青囊、青乌、相宅、相地等。

风水起源于远古自然崇拜中对地形的崇拜。

风水可分为阳宅和阴宅两部分,阳宅是活人的居住活动场所,阴宅是死人的墓穴。

风水的所有理论基本上都围绕“气”展开,通过对气的控制、迎合、引导使人类与之产生和谐,从而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和后世的昌盛。

探索风水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影响

探索风水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影响

量的下降,以至于人们开始逃离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和生活空间.景观的价值逐渐开始被人们认识和提出.有意 识的景观设计才开始酝酿. 或者可否从另外的角度理解,景 观设计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有一条主线:在工业化之前人 们为了追求欣赏娱乐的景观造园活动,如国内外的各种 “园、囿”,在这样的思路之下,产生了国内外的园林学、造园 学等;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强化了景观设计的活动,从一 定程度上改变了景观设计的主题,由娱乐欣赏,转变为追求 更好的生活环境;由此开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即 解决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解决土地、人类、城市 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现姑且将工业革命前的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设归 纳为传统意义的景观设计或景观活动;本文中论述的景观 设计特指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即在大工业化,城市化背 景下兴起的景观设计.
1 前言 21 世纪初,景观设计学在中国发展起来并确立了“景观
设计师”这个职业,而中国风水学已经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 年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风水一词最早出于晋代郭璞 的《葬经》:“气乘风则散,届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 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按照风水理论,出于“天人合一”、“天 人感应”的目标,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的关系,追 求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景观和人为 景观.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 影响越来越广泛,中国风水学重新泛发光彩,在今天我们应 该怎样看待这两个“事物”,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 影响,是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与文化传承的必经之路. 2 风水学 2.1 风水学的含义
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即择地)即是顺应自然的天理, 但并不等于听天由命.那如何顺应自然之理(分析天地之理) 和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如风水中讲立向格局、得天时、地 利、人和,使其达到天人合一)等等问题正是研究风水的重 要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文化景观∙简介: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文化景观,介绍了风水理论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关键字:风水,文化景观,传统文化前言在Nassauer(1995)提出的景观生态学中文化现象研究的基本原理中有:文化习俗强烈地影响着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景观外貌反映文化准则。

文化习俗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景观的注意力,影响人们对有趣景观的发现以及对景观的偏爱,习俗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创造景观,尤其是创造本地景观的行为。

人们是按其对自然界的认识、按其美学追求以及各种需求、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来建造或改变景观的,因而,除纯自然景观外,景观的外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准则。

风水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它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的考虑。

可以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景观设计理论和东方的环境科学。

1. 风水理论与文化景观的内涵1.1 风水理论主要内容风水又称堪舆。

风与水是自然界万物的二个代表,堪代表高处,舆代表低处,表明地势的变化与自然环境。

风水用抽象的气来解释自然环境,认为按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也即按自然的秩序,采取自然的行动,就会获得平安与快乐。

在地理学中,这阴阳二气交流而生出各种变化。

概括而言,风水通过对气的控制、迎合、引导使人类与之产生和谐,从而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

风水术是一种有关城市、村镇、住宅、园林等建筑环境的基本理论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它集自然地理学、建筑景观学、心理学、美学等知识于一体,运用于古代建筑规划之中。

它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注重建筑本身的布局安排,从时空的角度考察人体与自然地理环境、地极磁波变化的关系,力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1.2 文化景观的概念在地理学中,景观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

由于地理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现象,另一类是人文现象,所以景观也分成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一词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于19世纪末在他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并认为文化景观(当时称历史景观)是一个独特组合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

美国的苏尔1927年在《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一文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主张通过人文景观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因此,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也称人文景观,如园林建筑、地名、书画题记、寺庙、纪念碑、音乐风格、校园、农田、道路、城市、村落、工厂等。

文化是景观形成与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尤其是人文景观。

景观与文化相互影响,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反映文化。

景观生态学不仅研究景观的自然方面,而且研究景观的人文方面。

景观生态学中的文化研究既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中国的文化景观,积淀着种种的中国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地理性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风水文化。

从中国景观文化的深层意蕴来说,风水既是中国文化的“景观”表述,也是中国的最基本的要素或发祥。

2. 风水理论对文化景观的影响2.1 风水理论与建筑、村镇的选址风水理论的起源有建筑选址说、考古说、“四象”说、《易经》说,其中建筑选址说与建筑规划关系最为密切。

中国风水是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的一种景观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在建筑物选址上,风水说提倡“背山面水”,因为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向阳的南坡适宜人居,冬季温暖干燥,夏季温和湿润;树木易于生长,有助于调节气候。

而且,背山可以阻挡北向寒风。

另外,较之于平原上孤零零的小屋,山体还可倚为屏蔽。

紧临水系,则为人类提供了丰沛的水源,解除了饮食、浣沐、消防的后顾之忧。

居住于河网密布地区的人们,尤其喜爱在溪顶凸岸建造房屋,因其三面环水,都无遭水流冲刷之虞。

风水还是我国传统的村镇城市选址和规划设计的理论,是东方传统的环境科学。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论中基地选址的基本格局。

它的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对地质、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

风水理论认为“两山环抱,一水中分”为村落的上佳选址。

细观这种地方,大多环境宜人、风调雨顺,予人以足够的安全感,临近的大片耕地、山林,可供开展自给自足的生产。

同时蜿蜒的水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这些条件都易于形成聚落,完全满足了人类文化的需要,也符合人类喜群居的生物特性。

风水的整体有机自然观,不仅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景观的独特风格,而且得到近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思想的认同、筛选乃至升华,使风水关于“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合理关系,最终得到有效利用和科学发挥。

2.2 风水理论与居住形式构筑上,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均采用院落为其主要建筑形式,风水学谓之为“气场中心”。

院落实际是一个半自然化的小宇宙,它形成了内向型的小气候,较之于自然,更具有可调节性。

院落实则是一个杠杆,一头联结着人类,一头联结着自然,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到了平衡的作用,使得人类避免直接赤裸裸地去面对强大的自然。

院落实际上承担了一种类似保护神的角色,它的存在除给予人类心理上又一层安全感之外,也使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增强,为人类的生存另加一层保障。

风水注重建筑的空间构成,采用封闭型,注意取得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使自然山川和建筑、绿化的景观取得优美的背景、烘衬、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诸效果。

3. 景观外貌所反映出的风水文化3.1 风水林3.1.1 风水林的类型所谓“风水林”,即被风水认为对人的平安长寿、多子多福、升官发财有着吉凶影响的天然或人工林木,古代中国几乎每一个村庄后面都有成片的、茂密的风水林,少则几亩,多则几百亩,这些风水林被人们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一般都要通过村民公约加以保护。

风水林主要有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等基本类型。

村落宅基风水林即在村落宅基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生长保护的风水林木。

村落宅基风水林主要有四类。

一是水口林,主要种植在村落的水口处,具有护托村落生气的风水意义。

二是龙座林,主要是指座落在山脚、山腰的村落或村落后山的风水林。

三是垫脚林,主要是种植在村落前面河边、湖畔的“风水林”。

四是宅基林,古代人们在宅基周围和庭院里种植的风水林木,主要是护卫居宅和庭院环境。

坟园墓地风水林是古代人们在坟园墓地或皇家在陵地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保护的林木。

寺院风水林即古代僧侣道士们在寺庙宫观庵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保护的林木。

3.1.2 风水林的产生风水林是风水意识的产物,它是受传统风水观支配的。

风水理论认为好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清水秀、环境宜人,林木茂密就是好的风水环境的表现。

古代人在风水理论的实践中常常通过保护龙脉来维持风水,并把它转化为有目的地保护山、林的实际行动。

所谓“龙脉”,即依据山脉的走向延伸趋势而确定能给人们带来吉祥福祉的山脉和山岭,要求山势高大绵长,不能有断山、石山、过山,山上必须林草郁茂,能阻挡北来寒风寒气。

四周林木茂密,则村中不受凶风恶暴。

风水林是保护龙脉的龙之毛发,也是村落藏风得水的关键。

传统风水观中对“龙脉”的培护,实际上就是对风水山、风水林的培护,通过培护风水山上的林木,来防止山上的水土流失,保护风水山的稳固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有山有水而无林木,有如人之失却衣饰与毛发。

山青水秀,人文才能康健发达。

故此,风水林就是基于培护“龙脉”的目的,而进行人工栽植或保护天然生长的林木。

3.1.3 风水林的意义风水林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开展风水林的研究给现代人们在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林业科学等方面以有益的深刻启迪。

风水林的最大成功和最深的教益是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达到平衡、达到天人和谐。

这是风水理论中科学成份的发明与成功实践,是古代先民们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和林业科学的重要贡献,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环境保护的模式和生态平衡的样板。

现今残存的风水林木一般都有千百年的生存历史和得天独后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较为壮观的古树群落。

它能反映所经历悠久岁月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是研究探索一定区域内的森林资源的历史变迁和森林植物区系的发生发展以及植物起源、演化和分布的重要实物;也是考察古代气候、地质、水文、地理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旁证和依据。

所以研究探讨风水林,对丰富和发展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林业科学、园林科学和文化景观,造福于现代人类社会,无疑是非常有益的重要的科研课题。

3.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水文化我国古代园林“以创作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园而著称于世”,而我国古代风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

作为我国古代山水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成份,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3.2.1 园林“相地”成书于明末的造园名著《园冶》一书把“相地”置于卷一。

相地原为风水术的别称,原意为观察山水形势、选择最佳地点。

由古代园林借用“相地”、“卜筑”等风水用词这一客观事实,足可说明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渊源关系。

我国古代园林不仅介用了风水的“相地”别称,而且也借用或借鉴了风水的相地经验;并且,它们相地的主要目标也基本一样,均是寻求“风景吉秀之地”,“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尚书方氏族谱》)。

3.2.2 掇山掇山又称叠山,指人工堆造假山,它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一。

《园冶》卷三“掇山”云:“假如一块中竖而为主石,两条傍插而呼劈蜂,独立端严,次相辅弼,势如排列,状若趋承”;不难看出,这里的主石与两旁劈峰之关系不但借鉴了风水中主山与其左右砂山的主从关系处理法,而且还直接借用了风水用词“辅弼”、“趋承”。

一般而言,风水主山两旁必有左右砂山(亦称侍砂、卫砂,或龙砂、虎砂及左辅、右弼),这种关系,从审美角度看,主次分明,和谐统一,无疑是值得掇山所效仿的。

3.2.3 理水我国古代园林理水总的艺术风格是摹拟自然水景,它受风水关于水的吉凶观念影响最深。

风水认为水有八吉八凶(即八美八丑)。

其八美为:一眷,去而回顾;二恋,深聚留恋;三回,回环曲引;四环,绕抱有情;五交,两水交会;六锁,湾曲紧密;七织,之玄如织;八结,众水会潴。

八丑为:一穿,穿胸破膛;二割,割脉割脚;三牵,天心直出,牵动土牛;四射,小水直来,开如箭射;五反,形如反弓;六直,来去无情;七斜,斜飞而去;八冲,大水冲来。

我国古代园林理水主张采取“绕”、“掩”、“静”诸手法,即是曾不同程度地受过风水观念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