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围绝经期综合征心理护理研究的概况

围绝经期综合征心理护理研究的概况

持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 1 国 内绝 经期妇女健康 状况的流行病 学调 查 为了了解 围绝经 期妇女 有关更 年期症 状 和保 健知识 、 态 度 和行 为 , 为开 展 围绝 经期 妇女 保健 的健康 教育 提供依 据 。
自2 0 0 0年起 , 在此领域 发表 于国 内各 公开发 行 的期刊上 , 选 择的调查地 区有华北地 区 、 华 中地 区、 南宁地 区、 北京地区 、 攀 枝 花地区 , 等等遍及全国各地l _ 2 ] , 调查 内容涉及 围绝经期 妇 女受教育程度 、 职业 、 婚姻 状况 、 月经 变化 、 避孕方 法 、 绝经 年
通 的基 础 。
血脂 异常率 、 骨折发生率 、 心血管发病率均 随年龄增 长明显 上
升; 对 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认知现状 , 研究 结果显示 目前 我国
围绝 经期 妇女更年 期保健 知识 的知 晓率 较低 , 如更 年期 的起
止时 间和 围绝 经 期 是 妇 女 生 命 中的 一 个 自然 过 渡 阶 段 的 知 晓
是生非 , 好争辩 , 容易和他人发生冲突 。
3 心理护理研究
3 . 1 建立相互信赖 的护患关 系 医护人员要 以较 高的职业 素质 、 专业技术及强烈的同情 心给患者留下 良好 的印象 , 增加 患者对医护人 员的 信任感 和安 全感_ 1 。须 耐心 倾 听患者所 关心的问题 , 使之感到被重视和被关心 , 从 而强化其表达 的愿 望; 同时 , 医护人员还要 做 出恰 当的反应 , 以简 洁的语言重 复 患者描述的重要情绪感受 , 但不要 做出主观评 价l 】 。 ] 。护 患之 间创建一 种相互 尊重 、 信赖、 平 稳、 温馨的气氛 是进行有 效沟
7 2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郭来霞;刘仙【摘要】目的:了解吴忠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宁夏吴忠市妇幼保健所门诊就诊的40~60岁妇女进行现场调查。

结果被调查者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36.7%,其中轻度占28.0%,中度占7.9%,重度占0.8%;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工作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运动情况和家庭关系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均<0.01)。

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和其生活质量,重视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增强妇女自我保健意识。

【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8)008【总页数】3页(P915-917)【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作者】郭来霞;刘仙【作者单位】宁夏吴忠市妇幼保健院,银川 751100;宁夏吴忠市妇幼保健院,银川 75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73围绝经期即更年期,是妇女一生必经的生理阶段。

WHO将围绝经期定义为从绝经前开始出现的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改变和临床症状开始至完全绝经后一段时间,短则2~3年,长则10余年[1]。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2-3],绝经期妇女的主要健康问题为卵巢功能的逐渐衰退,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减少和失衡,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和疾病。

大多数妇女在围绝经期出现潮热出汗、心悸、失眠、疲乏、情绪波动、骨关节痛、头痛、眩晕等症状[4],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

本调查旨在了解宁夏吴忠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宁夏吴忠市妇幼保健所门诊就医的40~60岁的有月经改变或绝经综合征表现的妇女;本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3份,有效回收率为95.4%。

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围绝经期是女性生理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是情绪波动和情绪障碍的高发期。

本文针对围绝经期女性的情绪障碍问题,探讨了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分析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的特点,研究护理干预在改善情绪障碍和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相关研究进展表明护理干预能有效帮助围绝经期女性缓解情绪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探讨了护理干预的方法与措施,总结了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及生活质量的综合影响。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护理干预的具体实施与效果评价,以更好地帮助围绝经期女性应对情绪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护理干预、生活质量、研究进展、方法与措施、综合影响、未来研究、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而围绝经期作为女性生理上不可避免的过程,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围绝经期是女性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伴随着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和心理状态的波动,很多女性在这一阶段会面临情绪障碍的困扰,影响到她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的出现,不仅使她们感受到痛苦和困扰,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如何有效地进行护理干预,帮助围绝经期女性调整情绪,提升生活质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围绝经期女性护理干预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的特点、护理干预的效果以及对她们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促进围绝经期女性身心健康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围绝经期女性的情绪障碍症状进行评估,分析护理干预对其情绪障碍的效果,并进一步研究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机制。

围绝经期的心理健康与保健干预

围绝经期的心理健康与保健干预

节及适宜 的保健服 务 , 临床 症状 不 明显 , 但也 有 不少 妇女 此
时 有 明 显 症 状 , 重影 响 了 正 常 的工 作 、 活 , 给 家 庭 和 社 严 生 也 会 带 来 一 定 负 担 , 得 不 到 适 当 的 保 健 和 治 疗 , 将 出 现 一 如 还
衰老 , 惧生育能力丧失 、 恐 性欲减退 、 失去女性魅力 。 2 3 个体行 为的改 变 . 这 些改 变表 现 为敏 感 、 多疑 、 自私 、
韩永梅
【 关键词 】 围绝经期 ; 心理健康 ; 保健 干预
围绝经期是 每一个 妇女都必须经 历 的生理过 渡时期 , 在 此期 间最 突出的表 现是 绝经。在绝经 前后 的一段 时间里 , 机 体会 出现一系列 的生理 和心理变化 , 由于存 在着 很大 的个体
差 异 及 受 社 会 环 境 和个 体 特 征 的 影 响 , 年 期 妇 女 表 现 出 不 更 同的 临 床 症 状 , 多 数 妇 女 通 过 神 经 和 内分 泌 系 统 的 自身 调 大
衰退 , 现为卵泡对 卵泡 刺激 素 ( S 敏感性 的下 降 , 促 表 F H) 对
性腺激素刺激 的抵抗性逐渐增 强 , 然后 表现 为下丘脑 和垂 体
的变化 。 1 围绝 经 期 的常 见 症 状
( ) 绝 经期 月 经 紊 乱 或 绝 经 。 ( ) 1围 2 自主 神 经 功 能 失 调 症状 : 潮红 、 热 , 时伴有阵发性 出汗。 ( ) 欲改变 : 如 潮 有 3性 多
3 心 理 状 态 的 调 整 与 干 预 3 1 正 确 认 识 围 绝 经 期 的 生 理 变 化 保 持 精 神 愉 快 , 绝 . 围
经 期 的 女 性 及 时 掌握 有关 生 理 和 心 理 的 知 识 , 识 到 围绝 经 认

围绝经期的内分泌变化与心理的关系

围绝经期的内分泌变化与心理的关系

围绝经期的内分泌变化与心理的关系【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134-02围绝经期(更年期)是妇女在40岁以后从生育期到非生育期之间的过渡时期,称为更年期或围绝经期。

妇女在40岁以后从生育期到非生育期之间的过度时期,称为更年期或围绝经期。

围绝经期(更年期)的最早变化是卵巢功能的衰退,然后才表现为下丘脑和垂体功能的退化。

此时期卵巢渐趋停止排卵,雌激素分泌减少,而促性腺激素增多,FSH/LH仍小于1。

绝经后,卵巢几乎已不能分泌雌激素,但仍分泌雄激素;促性腺激素水平逐渐升高,由于FSH升高较LH显著,故FSH/LH> 1。

至老年期,雌激素稳定于低水平,促性腺激素也略下降。

围绝经期情绪障碍是指女性在自然绝经前后发生,以焦虑、抑郁为主要特征的非特异性综合征发生率约32% 。

围绝经期是女性随着年龄增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式下降直至绝经这一特定的、自然的生理、心理变化。

人格特征是个体在对人、对己以及对客观事物适应时所显示的独特、固定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位,家庭支持多即婚姻质量较高,对保证女性心身健康起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生物学观点认为,体内雌激素水平从青春期周期性波动至绝经期降低到极低水平,导致女性心理状态及行为等的变化。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每个女性自青春期开始均面临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但只有存在当某些心理社会易感因素时,才会出现精神情绪症状。

围绝经期情绪障碍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雌激素水平变化是围绝经期情绪障碍发生的生物学基础,但不是发生的直接原因;人格特征在个体对雌激素变化的反应上起关键作用,围绝经期情绪障碍可能是具有神经症特质女性固有人格特征的表现。

此外,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围绝经期女性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提示治疗围绝经期情绪障碍患者不仅需要使用雌激素及情感稳定剂等药物,而且重要的是个体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1 围绝经期内分泌变化1.1 卵巢的变化绝经后妇女卵巢体积缩小,其重量仅为性成熟妇女卵巢的1/2~1/3。

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

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

品、 咨询等方式 , 广泛宣传 生理卫生知 识 , 行健康教 育 , 进 普及 围绝经期 自我护理意识 , 提高 围绝 经期妇女 的健康水 平 , 而 从 保证围绝经期平 稳过 渡。
处 事主观 , 固执 己见 , 听不进劝解 和解释 。 心胸狭窄 , 好猜疑 , 自 尊心强 , 易激惹 。 13 孤独 、 - 忧郁 有 的妇女 因失去配偶或父母 疾病 、 死亡
抵抗各种 疾病 的侵袭 。鼓励妇女 多参加集体 活动包 括娱乐 活 动, 结交朋友 , 热心 于社 会活动 , 勤用手 、 多动脑 、 勤思考 , 这些 对于 围绝经期妇女都是非常重要 的。
21 心理 护理 .
根据 围绝经期妇女语 言不 同症状 的心理
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211 帮助她们理顺情绪 , .. 正确 面对 。使 她们明 白有病早
好。 督促妇 女定期普查身体 , 每年要检查一次身体 , 接受妇科病 和肿瘤 的普查 ,对一 些有心血 管和 内分 泌系统症 状及月经 不
调 、 科疾病 的妇 女 , 妇 最好到妇幼保健 站或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 以排 除器质性疾病 。对 围绝 经期 综合 征症状较 明显 的妇女 , 采 取适量 的药物治疗 , 必须在 医生指导下用药 。 225 拓 宽咨 询方式 和场所 , 过 电话 、 .. 通 网络 Q Q及 家庭
枢神经 系统 和神经 内分 泌系统失 去平衡 ,可 抑制免疫 系统功
应 的动态转变过程 , 随着卵巢功 能的衰退 、 雌激 素分 泌的减少 , 导 致一 系列躯体 和精神 心理症状 的 出现 , 主要表 现为 : 月经 紊 乱、 潮热 、 情绪不稳定 、 记忆力减 退 、 疑 、 虑 、 多 多 失眠和抑郁等 , 若 不及时给予指导 和护 理,就有 可能会 使她们身心 发生改变 。 鉴 于上 述情 况 , 我站 自 20 0 5年 以来 , 围绝经期妇 女可能或常 对 见 的几种类型实施 了心 理护理 以及 开展 了健康 指导, 具体 现将

围绝经期心理精神神经症状浅析

围绝经期心理精神神经症状浅析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保健、营养状况的改善,许多疾病得到控制,使人类特别是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可达80岁左右。

但自45~55岁,绝经的预兆就开始向妇女袭来。

绝经是每个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

绝经表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功能终止;卵巢激素缺乏使绝经期妇女的精神心理乃至躯体器官发生相应的退行性变,严重者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更年期”一词来形容这一渐进的变更期,但其定义始终比较含糊。

1994年6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有关上世纪90年代绝经研究进展工作会议,提出为避免混淆,应废除“更年期”采用“围绝经期综合”。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一段时期,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下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精神心理障碍的一组证候群。

值此阶段妇女,约85%~95%出现轻重不等的症状,多发生于绝经过渡期,持续至绝经后2~3年,甚至绝经后10年或更长。

人工绝经者症状出现较自然绝经者为早,且明显。

围绝经综合征(PMS)出现的迟早及严重程度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

发病机理主要为卵巢功能衰退后,影响了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而女性激素(雌激素受体)除生殖器官外,还广泛存在于全身许多组织和器官中,如乳腺、皮肤、心肌、冠状动脉、主动脉、肝、肾、骨骼、脂肪组织、泌尿道以及中枢、周围神经元和神经细胞,故当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后,其器官和组织可产生功能和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别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递质方面发生变化;除此以外,神经类型、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均可影响围绝经综合征的发病及程度。

如性格开朗、神经类型均衡稳定者较少发生或症状较轻;性格孤僻、抑郁,文化层次较高,社会地位与活条件优越的妇女则围绝经综合征较严重,从而证明围绝经综合征的发病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在这段时期的妇女由于雌激素的缺乏出现一系列身体的不适如潮热、出汗、心悸、胸闷、汗后手足发冷等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症状;加之卵巢功能衰退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阴道上皮内糖元缺乏,分泌物减少,致使性生活时出现干涩及不适;加之绝经妇女血中β-内啡肽水平下降可致免疫系统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和障碍,出现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可表现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兴奋型的情绪烦躁,多变,极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言,难以自我控制,常致失态,有时被人称为“神经病”。

围绝经期综合征简介

围绝经期综合征简介

围绝经期综合征(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PMS)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失调而出现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一些临床症状,如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腰膝酸痛,手足心热,面目浮肿,尿频失禁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

围绝经期是妇女由生殖年龄向无生殖能力年龄的过渡,是女性卵巢功能衰退的标志,也是正常的生理周期,但是在这一时期内女性多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影响了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和工作,需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目前,医学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了一些研究和临床观察,对其病因已基本明确。

本病在中医上没有确切的定义,归属于“脏躁”、“月经不调”、“崩漏”、“郁证”、“百合病”、“不寐”等范畴。

中医认为肾虚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妇女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肾气的盛衰是关键因素,肾气的充盛与渐衰是月经来潮与经断不来的内在原因,肾气衰退引起诸脏乃至全身机能失调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肝实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精神应激是围绝经期发病的重要因素,肝与情志密切相关,若肝失调达疏泄,则会导致各脏功能失调,因郁致病,产生各种病理变化,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往往有情绪抑郁的表现;肾虚肝实而致五脏失调形成综合病机。

西医学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血中的雌、孕激素水平降低,导致正常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平衡失调,影响植物植物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围绝经期综合征最明显变化是卵巢功能衰退,随后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退化。

卵巢功能衰退的最早征象是卵泡对促卵泡生成素(FSH敏感性降低,FSH 水平升高,血中雌、孕激素水平降低,导致正常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平衡失调,影响植物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50例,将其看做观察组;另择同一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妇女50例,将其看做对照组。

使用自编的围绝经期妇女心理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并观察两组被测试人员的心理变化情况,比较分析结果,继而得出结论。

结果:通过对两组人员的心理测试和心理变化的跟踪观察,观察两组中接受测试者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可以发现两组被测试者在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躯体化因子以及强迫症状因子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观察两组中接受测试者的心理测试结果,可以发现两组被测试者在年龄和经济状态这两个方面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精神状况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患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舒畅愉悦的心情,帮助自己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

标签: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围绝经期综合征也称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绝经前后出现的一种比较剧烈的因性激素变化或者性激素减少所导致的症候群[1]。

妇女绝经的原因可能是生理性的原因,也可能是病理性的或者因手术导致的卵巢功能衰竭等原因。

这种症候群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通常为雌性激素减少引起相应的器官或者组织的退化。

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使他们陷入痛苦的阴影中。

为此,本文着重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际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50例,将其看做观察组;另择同一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妇女50例,将其看做对照组。

对照组成员都是身体健康的妇女,年龄集中在41~55岁,无其他病史。

观察组中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年龄集中在40~56岁,都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1.2 方法
使用自编的围绝经期妇女心理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并观察两组被测试人员的心理变化情况,比较分析结果,继而得出结论[2]。

围绝经期妇女心理调查表测试的内容包括文化程度、职业、健康
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精神状况;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的内容包括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躯体化因子以及强迫症状因子。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3]。

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人员的心理测试和心理变化的跟踪观察,观察两组中接受测试者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可以发现两组被测试者在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躯体化因子以及强迫症状因子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观察两组中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可以发现两组被测试者在年龄和经济状态这两个方面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精神状况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从以上研究可知,导致妇女患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原因来自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妇女自身的心理因素等各个方面。

广大妇女同志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舒畅愉悦的心情,避免过重的心理和精神负担,帮助自己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

围绝经期妇女要注意采取一些身心保健相关的措施。

尽量抽空和找机会做一些关于该病方面的咨询,或者自身通过各种渠道增进对该病的了解和掌握,避免由于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了解而导致的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

其次,要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行为习惯,坚持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食用低脂低糖的食物。

此外,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心情,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于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5]。

参考文献
[1]夏建红,田丰莲,赵庆国,等.围绝经期妇女就诊及激素替代治疗态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1(1):83-84.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10:194-196,235-237.
[3]郑楚,刘相佟,嵇芹,等.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 (14):2154-2155.
[4]李泽辉,吴运莲.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的影响[J].现代护理杂志,2010,l6(23):2802-2803.
[5]吴运莲,李泽辉.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0):54-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