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王议政

合集下载

清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清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清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成立于1644年,终结于1912年。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和政治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制度1. 清朝的皇帝制度清朝的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制。

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权力。

皇帝统治下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政治上实行封建统治,经济上实行封建经济。

皇帝的权力被视为神权,不得侵犯。

在清朝,皇帝的权力不受制约,他可以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

皇帝有权任命官员、制定法律、领导军队、征税等。

同时,皇帝还有着权力任命继承者,这是清朝的世袭制度。

2. 官僚制度清朝的官僚制度是基于严格等级制度的。

官员的职位是由皇帝任命的。

官员按照等级分为九品,品级高低决定了官员的地位和薪水。

官员需要通过科举制度考试,才有资格成为官员。

清朝的官员职位不是由地方政府决定的,而是由中央政府统一掌握。

因此,清朝的官僚制度是非常统一的。

3. 科举制度清朝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科举制度是清朝的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唐代就曾经存在过。

在清朝,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能够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成为官员。

这种考试固定了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不受政治干扰。

科举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作用,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社会结构1. 封建统治清朝实行的是封建统治的制度。

社会结构以皇帝为中心,按照等级分为皇帝、官僚、地主和农民四个等级。

这种社会结构下每个身份都有明确的等级和权力区分。

在这个制度下,皇帝拥有绝对权力。

2. 地主阶级在清朝社会中地主阶级是社会的主要阶级之一。

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和劳动力,是经济上的老板。

地主阶级居住在城市里,拥有高的社会地位,多数通过科举系统担任地方官员。

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是对农民的剥削。

3. 农民阶级清朝的农民是社会的基础,农民占据了社会大多数人口,但地位很低。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29ppt )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件(29ppt )

使用南明年号
300多人
胡中藻案
“一把心肠论浊清”
株连族人祸及 师友
徐骏案
“明月有情还顾我, 清风无意不留人”
斩首
制政策P103 目的: 维护集权统治。 表现:
①大力提倡尊孔读经,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 ②对统治不利书籍列为 禁 书,收缴、销毁 ③康、雍、乾三朝大兴 文字狱 。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
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6.文字狱自古就有,统治阶级实行“文字狱”的根
A 本目的都是为了(
)
A.从思想上加强君主专制 B.为了整顿文化市场
C.为了规范诗词格律
D.为了排除异己思想
7. 16.“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闭关锁国
原因1、2
【历代君权强化措施】-君主集权不断强化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太祖强化君权(6课)P28 元世祖确立君主专制(11课)P52 明太祖强化皇权(14课)P67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20课)P101
①观念:重农抑商、天朝上国观念 ②防范外来 ③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根因)
君主 专制 强化
巩固统治 矛盾加剧
巩固练习
1.你认为在清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受到下列哪
C 个机构的制约(
A.中书省
) 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
2.“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
B 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采
取此种统治措施的是(
)
A.皇太极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康熙:南书房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史实性错误电视剧《雍正王朝》由唐国强、焦晃、王绘春、王辉、杜雨露主演,胡玫执导,改编自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

在中央一套播出时创下央视收视的高峰,最高收视率16.7%,仅次于《大宅门》的20.27%。

该剧包揽了该年所有电视剧奖项的大奖,成为党政机关推荐收看的电视剧。

一、关于弘历1、历史上,弘历第一次见到祖父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七月,没几个月康熙就去世了。

剧中,康熙四十六年的木兰围猎,十岁以上的皇子皇孙都参加,康熙赏识弘历并赐玉如意。

但事实,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

2、剧中,在康熙把弘历带在身边之后,有一集里的弘历已经长到十几岁了,正在陪康熙练剑。

可是到了康熙驾崩的时候,我们发现前往雍王府里送信的场景里的弘历还是原来的小演员杨昊飞。

3、第七集、第八集,就是康熙带上所有的阿哥和十岁以上皇孙去热河打猎,然后一废太子。

邬思道教弘时、弘历念书,说起热河行猎,突然就蹦出一句:“你皇爷爷和你皇阿玛……”可雍正还没继位呢,怎么“皇阿玛”都出来了?4、还有,邬思道给弘历讲“射鹿”的故事,误把曹丕、曹睿讲成了曹操、曹丕。

二、关于李卫第二十九集,李卫给皇上四爷盛饭,可皇上连一碗饭都吃不完了,结果李卫一边哭、一边从嘴里往出掉饭,一边还说劝慰皇上的话。

李卫跟皇上就是再亲近、再忘情,也不至于到这个份儿上,皇宫的规矩在哪里,别忘了,古人不还有“食不语”的规矩。

李卫(1687—1738),字又玠,江南铜山(今江苏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清代名臣。

康熙年间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李卫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浙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

乾隆三年病逝,谥敏达。

原为雍正帝家中仆人,后因其得到雍正帝提拔,在雍正年间成为一代名臣。

三、关于孙嘉诚孙嘉诚,也叫孙家淦。

第三十三集,雍正命他随年羹尧到西北推行火耗归公,不料年羹尧却把他杀了。

可历史上,孙嘉诚可活到了乾隆年间。

孙嘉淦(1683-1753),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赐谥文定,山西兴县人,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康乾之际的敢言直谏的名臣。

明清地方行政机构

明清地方行政机构

明清地方行政机构篇一:明清各行政机构及其作用明清各行政机构及其作用一、清代中央政权及官员设置清代中央政权机构多仿明制(清承明制),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1、三院——清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为内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

清代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

清代内阁名义上是最高行政机关,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权力中心。

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的军机处,才是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

内阁的实际权力比明代小。

2、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凡军国大政,皆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权力很大。

其成员概由满族贵族组成,汉人不得参预。

这种满族贵族专制的形式,不仅和皇帝独揽大权相抵触,而且也不利于清朝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上层的支持。

所以康熙皇帝时又在宫内设南书房,简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任。

南书房设立后,皇帝谕旨多命南书房翰林撰拟,从而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3、军机处——雍正在位期间,又于1729年(雍正七年)设立军机房,并于1732年(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剥夺了诸王预政的权力。

参加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

其名称有“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等。

为首者称为“领班”,亦称“首枢”。

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完全听命于皇帝。

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各地督抚也将重大问题径寄军机处交皇帝审批,称为“奏折”。

中间既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续(“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对邦国大政的处理更无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决。

军机大臣以下设章京等官,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里选用。

章京的任务是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作军机大臣的辅助人员。

章京也是满、汉人员各两班,每班八人,各设一领班。

章京参与机要,草拟圣旨,俗称“小军机”。

清代的军机处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

清代十二王系列讲座论文

清代十二王系列讲座论文

清代十二王系列讲座大家好,我来给大家讲讲清朝的十二家铁帽子王之首的礼亲王代善。

说起代善,大家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是如果大家有看过电视剧《孝庄秘史》,就会发现那里有一个长者,宽厚仁慈,识大理明大义。

为了皇权的稳固,不惜大义灭亲杀掉自己的儿孙。

他就是代善,一个历经三朝,军功卓著的亲王。

他在历史上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是不是和电视剧演的一样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跟随我这个向导走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中去查访一下这位王爷和他的家族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看代善同志的简历:在清初,代善是一个地位非常耀眼的人,他是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的次子,胞兄褚英被废后,晋为长子。

后来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太子”。

可惜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因为桃色丑闻被政敌抓住把柄,失去了储君之位。

但他无疑还是幸运的,因为他是太祖努尔哈赤15个儿子中最长寿的。

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又摊上努尔哈赤这样一个威严、多疑、强权的父亲,还有一些精明狡诈,时时刻刻都在准备谋夺大位的兄弟如皇太极,莽古尔泰,阿敏等,能活到60多岁着实的不容易。

(褚英就是在太子之位上死的,死时还不到40岁,皇太极虽然做上了皇帝,但也是刚到知天命的年纪便暴崩了。

其余几个兄弟更是如此,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死的时候都不满四十。

)一、安邦定国,功勋卓著代善的亲王不是白得的,是在清初因军功而分封的,世袭罔替,所以才被称为铁帽子王。

他的文治武功都很杰出,从小就生活在刀光剑影,军争杀伐的环境里。

久而久之浸染了父辈们的经验、智谋,以及勇敢。

他在十几岁时便已经开始了战斗生涯,跟随父亲一起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参加了大小战役二十多次,早在后金初年便因参加了统一女真诸部及征讨叶赫、哈达、辉发、乌拉等部立有战功,被封为贝勒。

他最初是在一次反击乌拉部的战争中表现出了他的勇敢。

他和叔叔舒尔哈齐、哥哥褚英一起去收编东海女真瓦尔喀部的斐悠然城新近归附的部众。

在要回程时,大军在夜里行军,发现军旗上有幽光,舒尔哈齐认为不是吉兆,想退回斐悠然城,代善小哥俩坚决不同意,尤其是代善据理礼争。

清朝的分封制度,是历代以来最为科学的

清朝的分封制度,是历代以来最为科学的

清朝的分封制度,是历代以来最为科学的最近总有很多朋友在评论时问及一个问题,清朝到底有没有实行分封制?针对这个问题,小编做了一些功课,而且可以肯定的回答诸位,清朝是实行分封制的王朝,从建国到亡国一直都存在。

影视图片清朝入主中原,承袭汉族王朝主要是明朝的国家制度,在分封制上,也有沿袭内容,另外满族又有自身特殊制度,形成了清代的分封制,而清廷又对分封的弊端进行改革。

清朝的分封制只实行于宗室,觉罗不分封(可参照此文:同是大清皇室,有的系“黄带子”,有的只能系“红带子”)。

宗室分封的爵位,第一等是和硕亲王,第二等是多罗郡王,第三等是多罗贝勒,第四等是固山贝子,以下是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再低的是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影视图片值得注意的是,分封的宗室王公领八旗中下五旗佐领,被领的佐领下旗人都是奴才,只有入八分以上的宗室王公才是真正的“主子”,不入八分以下爵位的,与旗人一样隶属于旗下,他们没有主子身份,身份低的就是奴才。

清朝的宗室王公领旗下佐领,这种特殊的分封制度,实际就是领主分封制,所分的佐领属人,就和西周分封制下分封藩国国君的属民一样,只不过清朝的宗室王公没有自己的领地,不建藩国,这种改革封分封制叫做“封而不建”。

清朝入关之初,满洲贵族中也曾有人提出过实行分封属地的意见,但被断然拒绝了,这与吸取汉族王朝分封制的教训有关。

所以入关后的宗室王公,全部聚集京城,王府都设在京城。

影视图片所以,清代的王不像明代那样王号上有地名,比如明代封在陕西的叫秦王,封在山西的叫晋王。

清代的王号只是个嘉号,如多尔衮封睿亲王,睿就是聪明、睿智的意思,济尔哈朗封郑亲王,郑就是郑重、庄重的意思。

清代和明代分封的宗室王公有着很大不同。

《明史》中说明代的封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就是封王在自己的藩国不管理政事。

而清代的宗室王公则参与军国大政,军事上任统兵大将军、将军,政事上任摄政王、议政王、管理部院;皇帝出巡,以王公留守北京,处理政务等。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雏形出现于努尔哈赤创建后金之时。

1622年(明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努尔哈赤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令八旗旗主即八大贝勒(亦称八王)“共治国政”,参加后金的决策会议,共同处理军国要务。

第二年,又设八大臣以辅佐之,称议政大臣,与八旗旗主一起议政。

皇太极嗣位后,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有意识地抑裁大贝勒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大臣的地位,“设八议政大臣……总理一切事务,与诸贝勒偕坐议政”(蒋良骐:《东华录》卷1)。

1637年(崇德二年),最后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

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政”,拥有很大的权力,其成员“皆以满臣充之”,“半皆贵胄世爵”(昭:《啸亭杂录》卷2)。

他们“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金梁《满洲秘档·太祖行军琐记》),“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谈迁:《北游录·纪闻·国议》)。

中国历史故事-曹雪芹是以什么历史背景写的《红楼梦》?他和贾宝玉是同一人吗?

中国历史故事-曹雪芹是以什么历史背景写的《红楼梦》?他和贾宝玉是同一人吗?

中国历史故事-曹雪芹是以什么历史背景写的《红楼梦》?他和贾宝玉是同一人吗?《红楼梦》一书,以两玉一钗的故事为主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因为其丰富的历史容量,被称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

那么这样一部成就如此之高的小说,曹雪芹是以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来写的呢?书中的故事背景,是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那么真实的历史背景真的有四大家族吗?对于《红楼梦》一书,历来都有无数学者,前仆后继的陷进对这本书的研究之中。

经过重重的考证,人们认为这部小说,可能是有一个原型来写就的。

这个原型有人说是曹雪芹本人,也有人说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

而四大家族,学者们提出也是有其原型的。

《红楼梦》中对“四大家族”,是这样描绘的“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今陵一个史”,“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分别对应的就是“贾、史、薛、王”。

首先我们来看贾家,对于贾家普遍认为是指清朝皇室爱新觉罗氏。

在“演说荣国府”一回,贾家第一代,对应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其弟舒尔哈赤,努尔哈赤和其弟舒尔哈赤为宁国公与荣国公。

第二代长子贾代化袭官,对应的应该是承袭努尔哈赤之位的清太宗皇太极。

第三代长子贾敷早亡,指的应该是海兰珠所生的皇八子。

次子贾敬袭官后“一味好道”,对应传说顺治出家。

随后,对应清朝入关定都北京,“演说”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官为第二代,对应清圣祖康熙;第三代有长子贾赦,次子贾政,却是在次子贾政处批注为“第三代”,虽称长子贾赦袭官,却又称令贾政入部习学,升为员外郎。

对应的是雍正继位有问题而言。

据“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这八房,应该与前清八王议政制相呼应。

现原籍住者十二房”一说,可见书中所谓贾家,不仅映射京城中皇室宗亲一族,也在映射居住“原籍”的一套人马刀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王议政
编辑
满人和蒙古人一样,由游牧部落发家,逐渐鲸吞蚕食周围城邦国土,一方面要大肆屠杀反抗敌对群体,一方面要团结分封内部的各军事群体。

财产上的均贫富和政治上的权利平衡成为落后的游牧民族的一大特征。

三百多年前蒙古人有“布里尔泰会议”,努尔哈赤就开创了个“八王议政”,实质上都是由极少数的几个皇亲贵胄共同协议一些军国大事包括推举皇位(汗位)的继承人。

所以在元朝初期和清朝前期,按照当时的“宪法”,皇帝(大汗)是没有独断专行的传位权利的,即使指定了继承人也要经过议会的选举才能成为合法的统治者。

目录
1早期形态
2正式命名
3逐渐取消
4历史意义
1早期形态
编辑
“议政王大臣”之名正式出现于崇德元年(1636)以后,但满族上层贵族与议国政的制度,却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之初即已形成。

当时满族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尚存有浓厚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的习俗。

后金的军国大事,都由诸贝勒等人共议裁决。

诸贝勒大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贵族。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毁灭满族原生态部落制度,创建新型的八旗(按照军事体制重新编组的家长制部落,努尔哈赤任命自己的子侄为各旗旗主,这是一种典型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政治制度)制度之后,又置议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与诸贝勒每五日集会一次,协议国政。

天命六年(1621)二月,努尔哈赤命四大和硕贝勒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值月贝勒掌握。

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赤又谕令八旗旗主贝勒共议国政。

至天聪年间(1627~1636),除宗室贵族中被封为贝勒者充当议政的成员外,八旗固山额真也兼充议政。

至此,在天命及天聪年间,这种由宗室贵族及八旗中的五大臣、固山额真等组成的议政制度,虽无议政王大臣会议之名,实际上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早期形态。

2正式命名
编辑
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清。

将原来的旗主全部封王,并令除八旗固山额真继续兼议政大臣外,每旗另设议政大臣三员,在清代历史上正式出现了“议政大臣”的职名。

此后,清王朝宗室贵族中的王与八旗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因参与议政的宗室贵族除亲王、郡王以外,还有贝勒等人,故又称“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

会议的成员虽由上层贵族及八旗大臣所组成,但不是所有上层贵族、大臣都可以出席。

“议政”是一种正式的职衔,代表着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必须经过皇帝的任命。

同样,在必要时,皇帝也可以撤销某一贵族及大臣的“议政”资格。

清王朝统一全国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有较多的增加,贵族中除亲王、郡王、贝勒参加议政外,贝子及公一级也有参加议政的。

议政大臣除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和大臣外,蒙古八旗的固山额真及中央政府六部满、蒙尚书(部长)也列为议政大臣。

其他如皇帝的侍从官员——内大臣、侍卫,以及王、贝勒府中的长史、旗下闲散等,也有被列为议政者。

汉军八旗的大臣如范文程、宁完我等人也曾一度参与议政。

当时在内廷还专设“议政处”,作为议政王大臣的办公处所。

凡军国重大事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其议政形式
有二:一为廷议,一为交议。

在清王朝统一全国过程中,用兵频繁,军情险急,议政王大臣会议对重大决策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3逐渐取消
编辑
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象征着贵族政治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必然与皇权产生矛盾。

议政王大臣会议人数的增加,较低级别的贵族和大臣的参加议政,实际上降低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与地位。

顺治与康熙时期,由内阁处理政务,而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赞襄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继续存在,但所议之政,已只限于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及重大刑审案件等具体事务,无关乎军国大事。

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帝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职名,自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随之消失。

4历史意义
编辑
清朝的“八王议政”在努尔哈赤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后,皇太极建立大清国后就适时而衰落。

清朝皇帝谨记明朝的亡国之训,紧握皇权,开创了满清13皇朝。

这种从“八王议政”到中央集权的转变,恰恰是保证满族以微弱落后的百万人口逐渐统治四亿人口的最重要的权力调控机制,再加上满清建国初期分封汉族领袖为王代替他们统治辽阔的长江以南地区的地方自治制度,有效地麻痹了一个比自己庞大数百倍的异族的反抗意志,从而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强大而有效的帝国中央政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