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想感情表达 出来 ,把学生引入课文境界之中 ,引起学 生的共鸣 ,使之受到艺术感染 ,获得思想教育 。如教
其意 。叶圣 陶先 生说过 :“叙事抒情 的文章 ,最好 还 要美读 ,就是把作品 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 来 , 无非如孟 子说 的 ‘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 昂之外 它个激 昂 ,委婉 之处还它个 委婉……”通过诵 读 , 能进 人文境 ,“设身处地”,才能使 自己的心声 与作 的心声产生共鸣 ,才能更好地 品赏作品 的动人情 领略人物 的品格 、风采 ,感受艺 术珍 品 的完美 形 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 。
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感得到体验 ,得 到发展 。
二 、诵 读 法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统 一 的,相辅 相成的 ,要 因文解道 ,因道悟 文。引导学生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 内容 ,又在理解思想
内容 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 的理解 。因此 ,必须重 视诵读 。在多次诵读 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表达 与 阅读 能力 ,并 使学生从 中受 到作 品的艺术 感染 ,汲 取更多 的思想道德营养 。
感 悟 。 在教学 《嫦娥 奔月》的结尾 ,当学 生感悟到 嫦
为了老百姓舍弃幸福生活飞天成仙的壮美 、凄 美 场景时 ,我适 时设计 了这样 的写话 :天上月 圆 ,人 团 圆 ,在这 月圆之夜 ,嫦娥有 多少话想对后羿 说 ; 羿 又有多少话要对嫦娥说 ;家人欢 聚一堂 的乡亲{ 想到 了后羿和嫦娥 ,千言万语不禁涌上心头…一 选择某 一个人物 ,揣摩 他或他们 的内心 ,写 一段{ 伴随着忧伤 的音乐 ,学生 已经完全融人进文中 的内心 ,思 念 、感 谢 、悲伤等众多 的情 感在学 生 中升华升华再升华 ,而此时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 最为强烈 ,这样的练笔真正体现了真情 实感 。再如 生 学习《悲壮 的两小 时》一课 后 ,让他们把 自己受 的教育 、启发 、感受写下来 ,认识 到悲剧 的酿成 因为细小的错误 ,以促进他们思想认识的提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渗透策略分析

思想政治今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渗透策略分析彭琦妮 李妮娟(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水市小学 重庆 云阳 404500)摘要: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就是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对学生的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举止的渗透式培养,这种教育模式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得学生领悟德育精神,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之中,不仅仅要传授单一的课堂的内容,而是要对课堂内容加以延伸,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德育精神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之后教师再遂其观点予以完善和延伸,使小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培养优秀品德文化的重要性,使其自主自发的认识德育精神,形成道德观,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17(2020)10-0053-01 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教学德育渗透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所获得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超越的。
教师利用阅读教学为学生们渗透德育知识,培养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品质,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启迪,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
1.将德育渗透于语文写作中现阶段国家的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还是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语文的教学方式较为古板,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学思想不能进步,会直接的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表达自身的观点,学生能够逐渐的提升对于各方面的认知水平,学生能够加强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母爱主题的作文教学时,可以充分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母亲的细节,学生可以从中体会母亲的不容易,学生可以将一些细节进行描写,能够加强作文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2.优化导与设计,激发学习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不但可将学生迅速引入课堂内容之中,还可以在无形中感染学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永定峰市中心小学王如年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既是一个很传统的话题,又是在新课标下一个崭新重要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从而赋予了当前课改新形势背景下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意义。
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同时,有效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实施课改过程中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教育已不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成为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使得以前注重语文知识积累的语文教育,改变为着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生活更贴近。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如春夜喜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
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与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具体应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
1、在设计导语中渗透。
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教学《长城》,可先出示长城彩色挂图向学生介绍,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长城是由谁建造的吗?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长城上看一看,走一走呢?(因为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样的导语,容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

切 工 作 的 归宿 ,是 学 校 一 切 工 作 的最 终 目的 。 在 培 养 创 新 人 的 情境 ,引导 学 生 说 出 了春 天 的 其 他 景 物 ,使 育 渗 透 到 各学 科 的 教 育 当 中去 ,特 别 是 作 为 人 的课 堂 氛 围 中 ,不 知 不 觉 地 了解 了 春 天 。还 能 唤 起 学 生 的 情 感体 文学 科 的语 文 课 ,更 应 该 做 到 相 互联 系 ,密切 协 调 ,把 德 育 教 育 验 ,产生 探 究 心 理 ,营 造 一 种 人 人动 脑 、动 手 、动 口的学 习氛 围 , 有 机地 渗 透 到 语 文 教 学 当 中 去 。 教 师 在教 学 语 文 的 过 程 中 ,可 以 把 信心 与快 乐送 给 学 生 ,使 学 生 在 享 受 到 成功 的乐 趣 的 同时 ,感 不 具 结 合 教 学 内 容 ,联 系 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把 德 育 内容 融 会 于 语 文教 受 到 了春 笋 能 冲 破 重 重 障 碍 , 断 向上 生 长 , 有顽 强的 生 命 力 , 学 中 , 点点 滴 滴 渗 透 于 学 生 的 思 想意 识 ,使 他 们 逐 步 形 成 良好 的 从 而 自觉 地 以 春 笋 娃 娃 为 榜 样 ,增 强学 生 克服 困难 的 信 心 。 个性 和 健 全 的 人 格 ,促 进 德 、 智 、体 全 面 和 谐 发 展 。
主动 参 与 ,主 动 实 践 ,主 动 思 考 ,主 动探 索 ,主 动 创 造 为 基本 特 做 到 了心 中 有 数 ,教学 中 才 能有 的 放 矢 。 因此 ,在 教学 每一 篇课 征 ,以 促 进 学 生 整 体 素 质 全 面提 高 为 目标 的 一 种 新 型 的 教 育观 和 文 时 ,我 都 要 仔 细 研 读 教材 ,从 不 同 角度 挖 掘 出 德 育 内 容 ,准确 教 育模 式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法制渗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法制渗透数百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学家便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教育理念。
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至理名言。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作为语文教师,不但应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和法制教育。
语文教学在德育和法制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德育和法制教育。
下面我就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和法制教育,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在导语中渗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入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前提条件,而要进行德育和法制教育,导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因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在设计有关导语时,要能够做到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当中有用的知识,以此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如于婷老师执教的《父亲和鸟》一课的导入:“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小客人”,接着在悦耳的鸟叫声中出示鸟儿的多姿多彩的图片。
这样的导入把学生迅速地被引入到课堂内容的教学当中,并且在无形之中就会被感染了——鸟儿多么美好啊,我应该爱护它们。
二、在课文教学中渗透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像是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作者在文章当中表达的感情,一定会对读都有所影响。
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及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够全面,很多时候不能深刻地理解出文章所传达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师在讲课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读出文章当中较为深刻的含义,从而达到渗透德育和法制教育的目的。
如万清老师执教的《草虫的村落》一课中,万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抒发内心的感叹:“草虫的村落里蕴藏着多少啊!”学生步步深入地感受到了草虫的村落的多彩、和谐,也让学生从内心深入感受到草虫的村落也如我们的社会一样,我们应该保护环境,让它们生活得同样幸福美满。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发布时间:2021-08-13T16:23:14.49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作者:叶志健[导读]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没有一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教学生专门知识。
”这句话说明了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应有机结合起来,然而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认为育人是班主任的事,是德育处的事。
新沂市高级中学叶志健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没有一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教学生专门知识。
”这句话说明了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应有机结合起来,然而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认为育人是班主任的事,是德育处的事。
其实不然,因为无德育性的教学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每一位教师都应肩负着德育的重任。
那么,要想使德育取得实效性,就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语文学科便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片沃土。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审美情趣的教育。
语文学科之所以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片沃土,是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德育功能的条件。
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它富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对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都有着重要作用。
况且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人生最宝贵的时期,也是他们的道德情操最易塑造的时期。
而当今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怕吃苦,贪安逸,想自己的多,关心别人的少。
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积极推行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现实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来实施德育教学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语文这一学科中,德育的过程是潜隐性的,要注重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隐性的。
德育因素往往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摘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的知识,还要贯穿德育教育,以达到寓德于教、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寓德于教;教书育人【中图分类号】G468.2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141-01《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思想中明确指出:“……在进行语文基本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即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贯穿德育教育,以达到寓德于教、教书育人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将德育教育有机地贯穿在语文教学之中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体验,着重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要充分发挥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课堂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传诵千古,就在于它既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生活目标和情感态度。
比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就可以通过作者对茫茫雪景的描述和对古今英雄的褒贬,引导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诗人俯瞰群山、热情洋溢的评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无产阶级壮阔无比的气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从而激发起学生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又如海伦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时间》,记叙了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残疾女子如何以坚强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不幸,这对改变学生性格和情感的脆弱、培养学生意志和信念的坚定,都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再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主人牺牲生命和财产的人,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近乎完美的人格,对广大的青年学生,无疑是一次崇高的洗礼,经历了这种洗礼,学生的信念就会更加坚定,学生的情操就会更加高尚。
即使面对的是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世界,学生也具有了自我防御的能力,而不致在花花世界中迷失方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4-02观察思考一、创设情景,自然渗透德育渗透需要特定氛围,或庄严,或激昂,或沉痛。
因为只有当学生的心弦与文章作者的感情和谐统一,产生强烈共鸣的时候,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来说,才能成为一种自觉接受。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园地制宜的原则,利用多媒体等多种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电化教育手段,创设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这样人性化教育的种子便顺理成章地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根。
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讲述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观看了课件演示:在邱少云周围,枯草在燃烧,浓烟滚滚;火苗趁风势乱窜,发出“毕毕剥剥”的声音;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背后的棉衣在烧着,发出了浓重的焦味。
这时的邱少云强忍住火烧的极大痛苦,右手紧握着枪,左手死死抓住地上的土块,紧咬住牙根、闭着嘴唇,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眼睛盯着敌人的碉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我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边听边看,想象当时火势之迅速、猛烈,邱少云处境的危险,思考着邱少云为什么还“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认识到邱少云严守纪律、英勇牺牲的力量源泉,就在于对祖国、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在如临其境中感受了邱少云这一英雄形象的崇高品质,从而自觉地以邱少云为榜样,增强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
二、品析词句,熏陶感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教学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
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语文教学中,这些内容都寓于具体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人物、事物、景物之中。
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采取富有变化的阅读方式,品析词、句、段、篇,使课文所描写的人、事、物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发挥课文内在的思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的知识,还要贯穿德育教育,以达到寓
德于教、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寓德于教;教书育人
【中图分类号】G468.2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141-01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思想中明确指出:“……在进行语
文基本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即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贯穿德育教育,
以达到寓德于教、教书育人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将德育教育有机地贯穿在语
文教学之中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体验,着重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要充分发挥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课堂
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传诵千古,就在于它既能培养学生
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生活目标和情感态度。
比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就可以通过作者对茫茫雪景的描述和
对古今英雄的褒贬,引导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
诗人俯瞰群山、热情洋溢的评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无产阶级壮阔无比的气魄胸
襟和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从而激发起学生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又如海伦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时间》,记叙了一个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残疾女子如何以坚强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不幸,这对
改变学生性格和情感的脆弱、培养学生意志和信念的坚定,都会起到不可低估的
作用;再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主人牺牲生命和财产的人,从他身上体
现出来的这种近乎完美的人格,对广大的青年学生,无疑是一次崇高的洗礼,经
历了这种洗礼,学生的信念就会更加坚定,学生的情操就会更加高尚。
即使面对
的是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世界,学生也具有了自我防御的能力,而不致在花花
世界中迷失方向。
二、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道德内涵,寻找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只有这样,文学作品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武器和得力助手,从
而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感情丰富、人格高尚的大写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对莫泊
桑的《项链》的分析,就不能只停留在对马蒂尔德的尖锐批判上。
而应该顺藤摸瓜,追水求源,进一步挖掘出这部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看到马蒂尔德发
现项链丢失后并未采取逃避的方式,而是勇敢地承担起赔偿的责任这种高贵的品质,以及她十年如一日,拼命赚钱,偿还债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如果学生能领
悟到马蒂尔德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并能在头脑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就必须会唤起学
生对这种“大丈夫”行为的深深崇敬和向往,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必须会自觉地加以
模仿,从而完成从语文教学向德育教育的过渡;再如《斑羚飞渡》这篇课文,讲
述的是动物界中发生的牺牲部分成员的生命,以换取种族生成的悲壮故事。
但我
们在鉴赏作品时,就不能满足于这一程度的分析,而应该对作品的主题深挖细掘,才能品味出这部作品所隐藏的深刻的思想内涵,特别是斑羚飞渡时所表现出来的
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的精神,对我们人类更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由此可以引导学
生思考:“当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和大局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怎么办?”从而培养起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他人的高贵品格,并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克己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的人。
三、要善于营造情景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憎之情,从而达到寓德于教、言传身教的目的
比如:我在上《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就先挂出一幅周总理和蔼
可亲的画像,并在像前摆上一束洁白淡雅的鲜花;然后,再轻放低沉的哀乐,并
插播《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配乐朗诵,通过催人泪下的哀乐、声情并茂的朗诵,
创造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氛围,把学生带入对总理的深情缅怀之中,又如:我在讲《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就先运用多媒体,将昔日圆明园的巍峨壮丽、富丽
堂皇一一展示,使学生首先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然后再通过影碟,播放出英法
联军闯入圆明园后肆意践踏、纵火焚烧的情景,并适时展示一些断壁残垣的图片,配之以解说员声泪俱下的控诉,不知不觉地就把学生带入了我所创设的情景氛围
之中,激发起了学生激昂悲愤的情绪,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了德育
教育的任务。
再如:我在讲《白毛女》这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
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我就采取了灵和多样的形式,如对话式的朗读、课本剧的表
演等等,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全情投入,因此,很
多学生都能很快地进入文中的角色,并能通过夸张的眼神和滑稽的动作,准确地
表现黄家主奴的凶残狡诈、荒淫无耻及杨家父女的淳朴忠厚、懦弱善良,从而激
起我们对黄家主奴的切齿痛恨和对杨家父女的深切同情,并由此培养起学生明辨
是非的能力和爱憎分明的感情。
四、要积极开展“课内外衔接”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修谬误、
完善自我;培养意志、锤炼精神
首先,通过这项活动,可以明显地暴露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使
我们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使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如我在讲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以后,很多同学都明白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同时也明白了磨难对一个人成长的重
要性。
为此,我乘势发挥,布置了一篇《面对磨难,我……》的课后作文,要求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自
己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烦恼,通过此项活动,我看到了某些同
学心理和性格上的弱点,为我以后的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通
过此项活动,还可以快速地检验我们德育教育的成果,如我在讲《俭以养德》这
篇文章时,讲到勤俭节约的重要和铺张浪费的危害时,很多同学都能结合课文的
内容和自身的体验,谈得有声有色,但“知易行难”这个问题始终索绕着我,学生
能否做到言行一致、心口合一呢?为此,我安排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以
检验我德育教育的成果。
这次实践活动,是一次课本剧的表演活动,但需要很多
道具,出人意料的是,学生竟然没买一种材料,和以前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次,学生不但亲手制作了各种动物的头罩,而且还用旧丝编成破衣裳,用野草
扎成破毡帽,用破锅旧碗当乐器,把课本剧表演得惟妙惟肖、生动自然……这说明学生也充分领悟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还通过观察,发
现不少同学都改掉了铺张浪费的坏习惯,这说明我们的德育教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
的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我们要善于运用丰富的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
政治思想教育,从而培养起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从
小就树立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
只有这样,我们的
语文教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体现出新课标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
教学才能走出德育教育的误区,才有可能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