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高三历史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点

【推荐下载】高三历史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点

两汉时期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意义重大。以下是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文化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科技:

?①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②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两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东汉华佗擅长

1

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汉文化的特点。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司马迁与《史记》;《汉书》。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其影响又是多方面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较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各自的思维特质,教师宜尽力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3.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活跃,许多作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学艺术的精品,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文艺鉴赏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要点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4.奋发向上,气势恢宏 二、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2.数学 3.医学 4.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三、哲学与宗教 1.两汉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 2.董仲舒的儒学 3.王充及其《论衡》 4.佛教的传入 5 道教的形成 四、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司马迁与《史记》 2.《汉书》 五、文学的新成就 1.赋的兴起与汉赋代表作 2.汉代诗歌

《秦汉时期的文化》课堂学习活动方案

3.认识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 献,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问题解决,探究解决 活动一:同学们,下面我们用7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第66页到第70页的内容,围 绕下面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选派一名同学进行展讲。 <一>司马迁与《史记》(文学) <二>佛教传入与道教产生(宗教) <三>造纸术的发明(科技) <四>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医学) 活动二: 1.同学们,请大家继续用2分钟时间回顾课本P72蓝色小字部分,想一想司马迁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2.同学们,浏览第75页造纸生产过程示意图,讨论一下纸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三、问题梳理,总结提升。各小组用2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分享。 四、问题训练,巩固提高。下面轻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完成《问题训练单》上的内容,要求像考试一样认真审题,独立完成。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述了3000多年的历史,它记述的范围是(C) A.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历史 B.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C.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D) A.古代罗马 B.古代希腊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印度 3.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于我国的(A) A.西汉前期 B.西汉后期 C.东汉前期 D.东汉后期 4.“蔡侯纸”的改进者生活于(C)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 5.下列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蔡伦发明了地动仪 B.《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D.《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在南阳市总有大量的各界群众在医圣祠自动参加祭拜活动,表达对一位医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且对我国医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医学家的深爱和怀念。这位医学家是(B)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7.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时,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A)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8.资源回收再利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概念,下列哪个人的发明过程体现这一概念的特点(D) A.黄帝 B.张仲景 C.张衡 D.蔡伦 9.下列人物的事迹不可能在《史记》中看到的是(D)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示范教案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 2.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内容。 3.了解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宏大气势。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的分析及产生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的了解,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佛道二教的发展。 2.司马迁撰写《史记》。 ●教学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联系引导法。对佛教的传入,应引导学生联系前面讲过的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的客观条件。 2.讲解法。对于佛教的教义和道教的兴起,因为难度较大,可用讲解法帮助学生理解。 3.故事辅助法。对于道教的兴起和宗教里面的一些概念等知识点可以用故事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 4.材料分析法。 5.直观教学法。对于佛教传入的路线、对于秦兵马俑等内容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先让学生观看《西游记》里有关如来佛、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人物的出场片断。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剧中人物,如来佛、观音菩萨是佛教的代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代表,那么,佛教和道教是什么时候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主要教义有哪些?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学完今天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书过程中,要找出佛教的地位、起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基本教义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教师提问]佛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第17课_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班级:组别:姓名: 课题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型自学验收课④传播之因: 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基本主张):主张,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尊 为教主。 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 ①评价:________ 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2、《史记》: ①内容:________ ②体裁:__________ ③地位: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秦兵马俑 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么?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 3、课本93、9 4、95页动脑筋。知识超市 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俩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 一、情境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学习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 依据导学案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 3. 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示出来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4. 建议2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四.学习程序 1. 独学(10分钟)检查点评学习效果,达标率75% 2.对学(5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独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85%。 3 组学(5分钟)达标率90% 4.展示(15分钟)教师点评学习效果,解决共性问题及生成问题。 预设展示题:综合探究 五、学习探究 (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 ②时间:__________ ③教义:人死后能够,人的今生如果能,虔诚地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案例

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掌握 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的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 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概括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宏观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的科技成就、哲学和宗教,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成就辉煌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一、制作课堂多媒体教学网页《秦汉文化》栏目介绍。

二、学生自学预习题:查阅工具书,了解名词“汉学”“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及地动仪的原理等;每人在教材内外寻选一段“汉赋”或“汉乐府诗”,朗诵体会一下。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在政治制度创新、社会经济、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这些发展培育出丰富的秦汉文化。与那些在当时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相比,文化方面的成就往往显得波澜不惊,但恰恰是这些成就,也往往是留给后人的最主要遗产,影响深远。 我们首先要掌握秦汉时期中国人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文化成就。 一、知识网络 秦汉时期中国先民在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印发空白知识网络表,每人一份,可以在课前填充完成;屏幕显示空白知识网络表,以下依次请学生结合对教材的阅读来概括) 1.科技成就 (请学生概括天文方面的具体成就后,教师补充) 我们的祖先历来关心宇宙形态、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天文历法又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尤其古人相信天象与人世间的事是有联系的,因此对天文学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秦汉时期在天文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提问:汉初制订的太初历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太初历比以前的历法完整,准确程度提高。 汉代还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屏幕显示材料,教师解释) “(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三月己未(十八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汉书·五行志》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掌握 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 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秦汉文化成就多种多样,涉及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因此知识点繁杂,对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对高三学生来说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是分析、理解、阐释历史的基础。 2.培养学生宏观地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教材对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了四点。对高三教学来说,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简单地记忆这四点,而是把这些特点作为秦汉文化特点的示范参考。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秦汉文化成就的微观学习,尤其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夏商周的文化、春秋战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理解和体会秦汉文化的特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条件。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反映。在指导学生掌握秦汉文化成就的同时,把这一节同第二章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把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秦汉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对秦汉时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正确认识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的科技成就、哲学和宗教,分析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成就辉煌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一、制作课堂多媒体教学网页《秦汉文化》栏目介绍: 名词解释(“汉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五行”、“导引”等。)科学原理(地动仪的原理、造纸过程。) 历史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组图、长沙马王堆文物组图、汉代画像砖石组图等。)史料摘录(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关于张衡对月食的解释,张衡传、蔡伦传的有关内容,《九章算术的内容。) 讨论区(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和影响)、相关链接(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网址)、知识结构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第14课 汉代的文化与科技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八篇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14课汉代的文化与科技 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八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史实,可以通过下图所示著作了解的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 ③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④秦国商鞅变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医中药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传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你知道我国古代哪部著作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女史箴图》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著作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有( ) ①《伤寒杂病论》②《齐民要术》③《天工开物》 ④《本草纲目》⑤《农政全书》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我国古代,也有一项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麻沸散。它问世于( ) A、春秋战国之际 B、秦朝 C、汉朝 D、明朝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句。诗中的“寺”指( ) A、佛教建筑 B、道教建筑 C、基督教建筑 D、伊斯兰教建筑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请问纸发明于何时( ) A、秦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东汉时,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重要书写材料的是( )

山东省胶南市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学七年级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2011年11月21日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 ________ 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 __ ⑤影响统治者提倡和扶植,东汉明帝建立佛寺。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_____ 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 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2、《史记》: ①内容:_______ _ ②体裁:_________ _ 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三、秦兵马俑 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麽? 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 精讲点拨: 1、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们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2、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可以通过查找我国古代文化与宗教有关的文字材料、实物图片等途径,重点从文学和艺术两方面来了解。文学: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文体、词语等,激发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西游记》就是其中优秀者。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有佛教艺术特色的塔、像、寺等建筑兴起,石窟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舞蹈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3、已发掘出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

中考历史复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习题1新人教版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选择题: 1.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东汉的张仲景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撰写的一部著名医学著作是()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2.东汉以前,我国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竹简(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 A.笨重,不便搬运阅读 B.质劣,不能长久保存 C.稀少,不易找到原料 D.昂贵,不能广泛采用 3.下列论述,表达准确无误的是() A.西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西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4下列哪一项成就与东汉科学家张衡有关:() A.《周髀算经》 B.《九章算术》 C.地动仪 D.太初历 5.从何时开始,病人才有条件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以减轻痛苦() A.商朝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6.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麻纸等文物。这座古墓的主人生活的年代最可能是() A春秋战国 B 西汉 C 三国时期 D 南北朝时期 7.以下关于秦汉科技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C 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D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叙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8.秦汉文化成就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九章算术》的完成 B 造纸术的发明 C 地动仪的发明 D “麻沸散”的制成 9.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张衡 B 蔡伦 C 张仲景 D华佗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永宁中学:刘瑞琴 【学习内容分析】: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中第14课,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进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更加体现了学习本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的内容分为三目,用精炼的语言对“张骞通西域、对西域的管理、丝绸之路”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高度概括,重在事实的阐述和材料的研读,从而给学生的思维拓展留有广阔的空间,同时也逐渐使学生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身心不够成熟,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尚未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较强的分析能力,时间和空间概念也较模糊。但是七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热情奔放,愿意展示自我,基于这一学情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目标】 1、通过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史料、地图、路线图等,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3、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体会出使西域的艰难与不易,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追求,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7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记住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围及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法指导】仔细阅读课文,做好标记。 【知识链接】 我们的语言文字,从日常用语到常用典故,不少来自佛经,大家知道吗? 天龙八部、天女散花、现身说法、井中捞月、一切皆空、拖泥带水、五体投地、大慈大悲、六根清净、功德圆满、心猿意马、快马一鞭、立地成佛、冷暖自知、唯我独尊、隔靴搔痒、骑驴觅驴等都与佛教有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传入: 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 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教的兴起: 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 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 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 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2、《史记》: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反思(原创) 1.备课思路。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我就认真地思考如何能体现新课标精神,把老师感到困惑的文化课处理精当些、鲜活些、生动些、深刻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导入。“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加强,这就成就了昌盛的秦汉文化。今天我们将学习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本课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在科技、医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现在让我们一睹她的风采。”激发了学生热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件运用。我一直坚持认为,课件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例如,地动仪的震动原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然而,教材只提供了一个“震动示意图”,以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理解杠杆原理等物理知识。有的学生把饮水机想象成地动仪,引起了兴趣,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把这个难题解决,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段科普视频,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效果很好。显然,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实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当视频资料播放时,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学 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起来。 3.活动设计。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我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原来的三个栏目,更改为四个,使问题更加系统、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栏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引导,设置多样的教学情景,通过“导学提示”、“课堂研学”、“课堂感悟”、“总结升华”和“巩固提升”等教学环节,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4.课堂组织。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备课时准备非 常充分,对课件也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修改,然而,在使用时,却发现不是很自如,在这 种情况下,我临时调整思路,设计了一个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完成了预设 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别作四个展厅的解说员,以巩固本课知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积极表现,既锻炼了口才,又巩固了知识。可见,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生成事件”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因为教学智慧使课堂活跃起来,起到“锦上添 花”的作用。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学习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这两部分内容上。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 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生利用导学案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并节约了时间。通过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涨,并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在小组内交流,消化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的不够扎实。 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憾,1、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今年的7.5事件等。2、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

10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八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2、科技成就; 3、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特点; 4、佛教传入的时间和道教兴起的时间、主要经典; 5、《史记》和《汉书》; 6、汉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7、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1、历史地位:① ② 2、特点:① 统一性:A、 B、 多样性: ② 原因: 表现: ③——科技领先世界 A、 B、 C、 ④,表现出 背景: 表现:A、 B、 C、 二、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①西汉:A、 B、 ②东汉:张衡:A、对作了 B、发明测定方位的,比欧洲早 2、数学:《九章算术》:①成书时间: ②历史地位:A、 B、 3、医学:①《黄帝内经》:成书时间: 历史地位:A、 B、 ②《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 历史地位:

③名医华佗:时间: 成就:A、擅长,被誉为 B、发明,比西方早 ④名医张仲景:时间: 成就: 评价: 4、造纸术:①发明过程:A、西汉前期——表现:出土的纸是目 前 B、105年造纸术,造出植物纤维纸,人称 ②向外传播:A、 B、 C、 ③发明意义:A、 B、 C、 三、哲学的发展 1、西汉:对儒学的发展 ①思想:A、 B、 C、 ②核心: 2、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 ①著作: ②思想:A、 B、 C、 四、宗教:形成新格局 1、佛教的传入:①,佛教经传入中国内地。 ②派使臣到求佛法,请来两为高僧并为他们建造了 2、道教的兴起:①兴起时间: ②形成途径: ③主要经典: ④主要学说: 五: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史记》:①作者: ②体例: ③内容:

2、《汉书》:①时间: ②作者: ③体例: ④内容: 六、文学的新成就 1、汉赋:①特点: ②缺点: ③西汉:A、特点: B、代表作: ④东汉:A、特点: B、代表作: 2、乐府诗: 七、雕塑与绘画 1、雕塑:① ② ③ 2、绘画:① ② ①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 ②秦汉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风格多样。 先进: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影响: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 。 气势恢宏:如万里长城、秦陵兵马桶、《史记》等。 ①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日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1700多年。 :东汉著,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所著《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擅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麻醉药,早西方1600多年。 。 8世纪传中亚,并经阿拉伯传至非洲和欧洲。 统一前提下 风格多样 东汉

昌盛的秦汉文化1 习题(含答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1 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2014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我国古代,也有一项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麻沸散。它问世于() A. 春秋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2. 下列几位科学家中,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蔡伦 3.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传入欧洲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人物中对造纸术的完善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 蔡伦 B. 祖冲之 C. 张仲景 D. 郦道元 4. 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A. 发明了造纸术 B. 改进了造纸术 C. 研制成“麻佛散” D. 计算出圆周率 5. 下列属于华佗的成就的有()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 ②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 ③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④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6. 被称之为医圣的是() A. 蔡伦 B. 张仲景 C. 华佗 D. 孙思邈 7. 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在客观上践行这一理念的汉代人物是() A. 司马迁 B. 张仲景 C. 华佗 D. 蔡伦 8. 下列组合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蔡伦--“蔡侯纸” B. 贾思勰--《齐民要术》 C. 张仲景--“五禽戏” D. 王羲之--《兰亭序》 9. 下列属于汉代名医华佗的成就是() ①创制被称为世界医学史上一大发明的“麻沸散” ②著有《伤寒杂病论》 ③创建“四诊法”,是中医至今沿用的方法 ④编了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0. 东汉时期,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技术的是() A. 张衡 B. 蔡伦 C. 祖冲之 D. 贾思勰 11. 一个东汉的地主会计算自家的田亩面积,他的知识可能会来自下列哪本书() A. 《齐民要术》 B. 《九章算术》 C. 《天工开物》 D. 《水经注》 12. 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下列人物中与纸的改进直接相关的是() A. 屈原 B. 张衡 C. 蔡伦 D. 毕昇 13. 2015年10月,因青蒿素的发现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有人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其实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过一位中医名家,并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的主要功绩是()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 2.课标分析:汉时期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科技角度介绍其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和仲景的医学成就,从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学情分析】 经过先文化的学习,学生有了一点点学习文化课的感觉和法,但本课侧重科学技术,涉及不少科学理论,就学生的知识储备而言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化难为易,化抽象为想象,通俗易懂的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科学概念和原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法 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采取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法,让学生掌握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通过具体科学成就的学习,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重点解读: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仅解决了书写材料面的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重大损失,而且造成人们极大的心理恐惧。衡制造的地动仪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处理法:通过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结合现在资源短缺现象,合理分析再生纸和电子纸的作用。学生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其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难点解读:地动仪涉及物理学原理,对于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处理法:根据《地动仪》的视频解说,结合地动仪剖面图,使学生理解地动仪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体验教学法:通过《九章算术》里例题的计算、五禽戏的练习和感冒中医病理的分析,体验古代科技成就和古人的聪明智慧。

2019-2020学年度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4课 秦汉时期的文化练习题第

2019-2020学年度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4课秦汉时期的文化练习题第五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天工开物》记录了中国古代某项手工技术的制作流程。如下图,该项手工技术是( ) A、制作火药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实际上,我国医学源远流长,早在1800多年前就有一位名医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扁鹊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发掘于陕西黄土高原,轰动世界的雕塑群像是( ) A、三星堆青铜文明 B、龙门石窟 C、云冈石窟 D、秦始皇陵兵马俑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 A、道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医在世界医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张仲景 B、李时珍 C、扁鹊 D、华佗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佛教的发源地是( ) A、日本 B、中国 C、天竺 D、朝鲜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戴佳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 ) A、《春秋》 B、《史记》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说明了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我国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 ) A、夏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 【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2.7 秦汉时期的文化1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以下文化成就: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司马迁与《史记》;《汉书》。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德育目标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魅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能力目标 1.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其影响又是多方面的。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较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各自的思维特质,教师宜尽力保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要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使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纳入科学的轨道。 3.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思想活跃,许多作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欣赏这些文学艺术的精品,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文艺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1.秦汉文化的特点。 2.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 3.董仲舒的新儒学。 4.司马迁与《史记》。 5.汉赋与乐府诗。 6.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教学难点 1.秦汉文化的特点。 2.秦汉时期的哲学和宗教。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和图片。 2.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22530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课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教学,文化史的课程是历史教学中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通过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达到丰富知识、开扩眼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标。分组讨论法,是学生得出结论。情境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导自演,加深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认识,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借助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了解和感受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思路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1.重点:A.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采用生动形象的图像资料、地图分析解决重点。制作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使学生对佛教的传入形成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利用图片资料,生动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B.司马迁和《史记》。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司马迁著写《史记》的情景,使其身临其境感受司马迁在撰写《史记》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谨、勤奋的作风和为追求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史记》的重要价值。 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通俗易懂的讲授和图片资料,突破难点。 三、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由动画音乐《西游记》导入)在讲课前,我们先来学生看音乐录象 放松一下。大家都知道唐僧师徒历经磨难所取的是佛经,师生同唱 那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昌盛(调动气氛) 的秦汉文化(二)来了解一些有关佛教的内容。 (点出课题)这一课的中心内容是宗教的传播和史学的 发展,首先我们来看大家最为了解的佛教。 (设问)佛教最早产生于哪里?它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学生:古印度 (点出丝绸之路路线图)丝绸之路是谁开通的?丝绸之路张骞张骞通西域是在西汉中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佛教是 在张骞通西域后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导中国。西汉末年通过口传 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随后逐步传入内地。 (动脑筋:找一找错在哪里?)学生分析并阐述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