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的CT及MRI诊断
脊柱结核

三、最常见分型以初起病变所在的部位不同, 而将脊柱结核分为四型
• 1.椎体中心型 病变起于椎体中心松质 骨,椎体破坏后塌陷呈楔形,小儿多见因 此又称幼儿型,椎体周围软骨成份多,中 心骨化部分病变发展后可有塌陷。早期椎 间隙尚在。此型应与椎体肿瘤特别是转移 癌鉴别。
• 2.椎体边缘型 又称骨骺型或成人型, 最常见,发生在较大儿童或成人,起于椎 体上缘或下缘的骨骺,往往相邻椎体骺部 同时受累,早期 x 线摄片 显示间盘狭窄, 病变常迅速破坏椎间软组织,使椎间隙狭 窄或消失,约占脊柱结核75%。
临床表现
• 脊柱结核为慢性骨关节病变,起病缓,进 展慢,早期可无症状常常被忽视。有的被 误诊为慢性劳损、风湿症等而长期对症治 疗。极少数起病急骤,易和急性化脓性炎 症混淆。
多发群体
• 脊柱结核约占所有骨关节结核患者的50%~ 75%,以前认为脊柱结核的发病年龄基本趋势 是年龄越高,发病越少,现在随人民身体素质 的提高和卡介苗的预防接种,发现脊柱结核发 病人群也发生变化,主要发病为一些边缘地区、 老年营养及免疫功能较差人群,脊柱结核以10 岁以下儿童最少,约占2%,10-29岁青年约占 24%,30-49岁中年约占31%,50岁以上老年约 占43%,其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平均年龄 47±17.5岁,其中多发性身体负重较大的腰椎、 胸椎、胸腰椎、腰骶椎和颈椎等。有两处椎体 病灶者3%~7%,而其间为无病的椎体所隔开, 称之跳跃型脊柱结核。
• (6)寒性脓肿和窦道形成 常为患者就诊的最早体征, 就诊时70%~80%脊柱结核并发有寒性脓肿,常有将脓肿 误认为肿瘤。位于深处的脊椎椎旁脓肿需通过X线摄片CT 或MRI可显示出。环枢椎病变可有咽后壁脓肿引起吞咽困 难或呼吸障碍;中、下颈椎脓肿出现颈前或颈后三角;胸 椎结核椎体侧方呈现张力性梭形或柱状脓肿,可沿肋间神 经血管束流注至胸背部,偶可穿入肺脏、胸腔、罕见的穿 破食道和胸主动脉;胸腰椎、腰椎的脓肿可沿一侧或两侧 髂腰肌筋膜或其实质间向下流注于腹膜后,偶穿入结肠等 固定的脏器,向下不求上进至髂窝、腹股沟、臀部或腿部; 骶椎脓液常汇集在骶骨前方或沿梨状肌经坐骨大孔到股骨 大转子附近。脓肿可沿肌肉筋膜间隙或神经血管束流注至 体表。经治疗可自行吸收,或自行破溃形成窦道。窦道继 发感染时,病情将加重,治疗困难,预后不佳,应尽量避 免。
脊柱结核的MRI诊断价值

脊 柱 结 核 的 MRI 断 价 值 诊
金 仕 新
( 南省邵 阳 市中心 医院 , 南 邵 阳 420 ) 湖 湖 2 0 0
[ 摘要 ] 目的 探 讨 MR 对脊 柱 结 核 的诊 断价 值 。 方 法 观 察 3 I 2例 脊 柱 结核 的 椎 体 附件 、 问 盘 、 肿 、 髓 椎 脓 脊 的形 态及 其 MR 信 号 改 变。结 果 ① 椎 体破 坏 , 长 T I 呈 1长 T 2信 号 ; 大部 分 有 椎 间盘 破 坏 , 间 隙 变 窄 , 长 T ② 椎 呈 1
脊 柱结 核 为 常 见病 , 于该 病 临 床 表 现缺 乏 特 异 性 , 由 因而 影像 学 诊 断显 得 更 为重 要 MR 组 织 分 辨 率 高 , 多 方 I 能
位、 多参 数 成 像 , 无损 伤 性 , 且 已成 为诊 断 脊 柱 结 核 的 首 选 影 像学 检 查 方法 。笔 者 回顾 性 分 析 了 2 0 0 7年 1月 一2 0 0 8年 4 月本 院 收治 的 3 2例 经 手 术 及 临 床 穿 刺 活 检 病 理 证 实 的脊 柱 结 核 患 者的 MR 影 像 资 料 , I 现分 析 如 下 。
多 以 X线 为 主 , CT在 显 示 椎 弓及 骨 破 坏 方 面较 X 线 更 有 优
1 2 方 法 采 用 西 门 子 A A T . 成 像 仪 , 状 面 . V O 1 5T 矢
T1 I W TR/ TE 4 0 0 m s 1 n s / 5 l ,T2W I 5 0 3 0 m s 1 0 i / 2 h s,Fo r
1 临 床 资料 1 1 一般 资 料 本 组 男 2 . O例 , l 女 2例 ; 年龄 8~8 0岁 , 均 平 5 2 5岁 ; 史 1 病 ~5个 月 。2 5例 患 者 存 在 腰 背 痛 症 状 , 8例 同 时具 有 活 动性 肺 结 核
脊柱结核CT和MRI影像学特征比较分析

龙源期刊网 脊柱结核CT和MRI影像学特征比较分析作者:班超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20年第01期【摘; 要】目的:针对脊柱结核CT和MRI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比较两者特征之间的差异。
方法:将我院接诊的20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向这20例脊柱结核患者均施行CT和MRI影像检查,对比脊柱结核CT和MRI影像学特征。
结果:这20例脊柱结核患者中有3例患者为胸椎结合,有10例患者为腰椎结核,有2例患者为腰骶椎结核,有3例患者为胸腰椎结核,有1例患者为颈椎结核,有1例患者为骶椎结核。
溶骨性以及虫蚀状和硬化是患者CT扫描结果。
椎骨质破坏并且椎旁有囊肿形成是MRI扫描结果。
结论:脊柱结核CT和MRI影像学检查都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在对脊柱结核患者进行检查诊断的时候,将两种方式进行结合,脊柱结核的确诊率更高,并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降低漏诊率。
【关键词】脊柱结核;CT;MRI;影像学特征;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R8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284-01引言我国临床医学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就包括脊柱结核,并且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极高,在众多的全身骨关节结核病中处于第一位,占总体全身骨关节结核病的40%到50%之间,并且这种疾病的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以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为核心。
这种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由于胸椎或者颈椎以及腰椎是这种疾病的主要发生部位,所以一旦患上这种疾病,患者的多个椎体很容易就会受到影响。
这种疾病不具有明显的特异性表现,并且偶尔会出现漏诊的状况。
现阶段在我国临床医学中常常运用影像学来诊断这种疾病,并且临床效果较好。
这篇文章通过将我院接诊的20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针对脊柱结核CT和MRI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比较两者特征之间的差异。
以下为详细的医学报告。
1 临床治疗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期间接诊了20例脊柱结核患者,将这20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这2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手术后病理结果以及运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之后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MSCT与MR检查脊柱结核的临床应用分析

MSCT与MR检查脊柱结核的临床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1T16:42:42.84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0期作者:地力木拉提·艾克热木[导读] 观察MSCT与MR检查脊柱结核的临床应用效果地力木拉提·艾克热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脊柱二科 830001摘要:目的观察MSCT与MR检查脊柱结核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0例患者,全部患者经相关检查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
针对90例患者分别进行MSCT检查和MR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脊柱结核阳性征象检出率、病灶检出时间和检查所需总时间几方面情况。
结果通过实验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在脊髓侵犯、骨质坏死和钙化、病灶检出时间以及检查所需总时间几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MSCT检查和MR检查两种方法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在脊柱结核检查中进行联合应用可以使诊断结果更加准确。
关键词:MSCT检查;MR检查;脊柱结核;临床应用部分国家中,脊柱结核依然具有一定的流行性,这种疾病的病理学变化通常集中于患者胸腰段脊柱的地方。
一直以来,临床中脊柱结核都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并且大部分情况下这一疾病特异性不足,给临床鉴别诊断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困难,漏诊与误诊的情况时常发生。
因此,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脊柱结核疾病诊断的正确率成为了备受医学界关注的课题。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的90例脊柱结核患者,观察MSCT与MR检查脊柱结核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90例患者,全部患者经相关检查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
其中包括65例男性,25例女性,患者年龄为15-70岁,平均年龄为(46.11±5.70)岁。
1.2 方法MSCT检查应用GE Light Speed螺旋CT机进行检查,对相关扫描参数加以设置,将层距和层厚都设置为5毫米,重建层厚设置为1毫米,连续扫描12-14个层面。
脊柱和脊髓疾病的MRI诊断-医学影像专业

编辑课件
病理
• 病变部位多在胸腰段,其特点是脊髓或 马尾呈矢状分裂成两半,中间为骨性、 软骨或纤维组织形成的间隔,此隔自椎 体后缘贯穿椎管中央向后固定于脊髓背 侧 硬膜部。
编辑课件
【病理】
骨质破坏和新骨形成同时进行,早 期以破坏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病变 多首先侵犯椎体中心或边缘部。后向椎 间盘及上下椎体扩散,也可在椎弓、椎 旁软组织扩散,引起椎间盘、椎旁软组 织炎症,甚至椎旁脓肿,后期椎旁大量 新生骨形成骨桥及椎间融合。
编辑课件
【MRI表现】
椎体呈斑点状或虫蚀状骨质破坏,表现 为病椎中心或边缘部异常信号灶,T1加权像 上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明显高信 号。感染波及椎间盘时,可破坏其结构,致 椎体与椎间盘分界模糊不清,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残余部分因炎性水肿,故T1加权像上 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显著高信号,在GdDTPA增强MRI上,感染病灶可发生中度强 化。
编辑课件
病理
• 病变处脊髓的外观可大致正常,亦可增 粗,甚至超过正常脊髓的数倍。病变多 见于脊髓颈段。空洞内常含无色或黄色 液体,洞壁由纤维组织及增生的胶质细 胞构成。当胶质增生较多时,可突入洞 腔内将空洞分隔成多房状。
编辑课件
MRI表现
• 90%的脊髓空洞症见典型囊腔,囊内液 信号与脑脊液相同,即T1加权像上呈低 信号,T2加权像上高信号,边缘清楚锐 利,空洞相应脊髓节段可均匀膨大。洞 内有分隔时,矢状面T1加权像上空洞呈 多房性或“腊肠状”表现,其间隔呈线 状中等信号影。
编辑课件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5 进行 性驼背 2 例 , 3 下肢活动 障碍 4 例 , 9 20 05年来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抗结核证实的 6 ’ 腰部胀痛 5 例 , 0
维普资讯
68
chn s o la f iia a t a e iie F b u r 0 8 、0 No ieeJu n I C! c I ci I dcn . e ray 2 0 .,I o n Pr c M 9
7 %~1%,在心脏骤停发生后大约 5 n内给 予电击除颤 0 mi
水 lml O 静推 lmi,继之 3 0 +5 S 5 0 于 6 O n 】崔美玉, 非, 芝, 以猝 死为主要 表现的急性心 汪克 沈胜 等.
肌 梗 死治 疗 体 会 [】 宁 医 学杂 志 , 0 ,1 ) 0 J_ 辽 2 72 ( : 5~ 0 32
1 资料 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R 4 45
脊柱结核 在关节结核中最为常见 ,约 占 4% ̄5%。 0 0 儿童和青少年 多发。近年来 , 年患者有上升趋势 。发病 老 部位以腰椎较多 , 胸椎 次之 , 颈椎少见 , 临床症状不典型 ,
主要低热、乏力、活动障碍、胸、背酸痛等。由 于抗结核 药物应用等原因, 临床及常规 x线表现越来越不典型 , 为
则能救活患者并使 其神 经系统功能免于受 损。【本文成功 J 复苏 的 l 2例患者 中 8例从 室颤 出现到有 效除颤时 间< 3 n 例 <6 n且无神经 系统 损害 , mi,4 mi 其主 要原 因是 急性
作 为一名基 层医务工作者 ,笔者深切体 会到第一 时间 电击除颤对抢救 AMI 合并 S A患者 的重要性 ,更深切 的 C 体会到 时间就是 生命 的道 理 。然而直到今天 ,特别是在基 层 医疗单位 ,还有人对 电击除颤术 缺乏了解 , 至不会使 甚
脊柱结核病灶诊断中MSCT与MRI的应用价值研究

组患者的脊髓侵犯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骨质坏死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病灶检出用时与
检查总用时均低于实验组;且均有明显差异(P < 0.05)。结论:M R I 检查相与 M S C T 检查在脊柱结核检查的用时更短,建议联合使用。
【关键词】MSCT;MRI;脊柱结核
2.2 对照组患者的病灶检出用时为(2.60±0.69) 分钟,检查总用时为(8.66±2.20)分钟;实验组患者 的病灶检出用时为(5.20±1.29)分钟,检查总用时为 (19.61±5.58)分钟。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提示,对照组均更低,且均有很大差异(t1=10.0536, t2=10.3271,P < 0.05)。 3 讨论
脊柱结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患者会出现脊柱肿胀、 疼痛、畸形、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 [1],影响患者的脊柱支 持与运动功能,若没有及时治疗甚至会导致患者截瘫,对 患者危害极大。
目前,临床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 现,但由于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脊柱肿瘤基本类似 [2],因 此经常出现误诊与误治,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基于此笔 者认为应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有效的辅助手段,目前临床应 用最广泛且最频繁的两种辅助手段为 M S C T 与 M R I,前者 的分辨率较高,可检查出患者的微小骨质变化,且成像清 晰,后者则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可在早期确定患者的病灶 位置与范围,但前者对骨质破坏的检出较差,后者则对骨 质坏死的检出效果不佳,且检查用时较长 [3]。两种检查方 法各有优势与缺点,因此临床对于选择何种检查方法进行
对照组中,有 9 例患者检出骨质坏死,检出率 28.13%; 有 4 例患者检出脊髓侵犯,检出率为 12.50%;有 21 例患 者检出椎管狭窄,检出率为 65.63%;有 31 例患者检出椎 旁脓肿,检出率为 96.88%;有例患者检出骨质破坏 30, 检出率为 93.75%。实验组中,有 2 例患者检出骨质坏死, 检出率为 6.25%;有 13 例患者检出脊髓侵犯,检出率为 40.63%;有 23 例患者检出椎管狭窄,检出率为 71.88%; 有 32 例患者检出椎旁脓肿,检出率为 100.00%;有例患 者检出骨质破坏 29,检出率为 90.63%。两组相互比较, 结 果 提 示, 两 组 患 者 的 椎 管 狭 窄、 椎 旁 脓 肿 与 骨 质 破 坏 的 检 出 率 没 有 明 显 差 异(χ21=0.2909,χ22=1.0159, χ23=0.2169,P > 0.05)。实验组患者的脊髓侵犯的检 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χ2=5.3791,P < 0.05); 实验组患者的骨质坏死检出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 (χ2=6.4881,P < 0.05)。
脊柱结核临床病例分析:医学英语篇

脊柱结核临床病例分析:医学英语篇一、引言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的结核病类型,占全身骨骼结核的50%以上。
近年来,随着结核病疫情的回升,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与治疗需结合影像学、病理学、细菌学等多方面资料。
本文通过分析脊柱结核的临床病例,探讨其诊断与治疗要点,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二、病例资料1. 病例选取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6±12.3)岁。
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病理学、细菌学检查确诊为脊柱结核。
2. 临床表现(1)症状:60例患者中,腰痛52例(86.7%),下肢疼痛或麻木20例(33.3%),乏力16例(26.7%),低热12例(20.0%),盗汗10例(16.7%),消瘦8例(13.3%)。
(2)体征:患者均有脊柱压痛,其中椎旁肌紧张18例(30.0%),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0例(33.3%),局部叩击痛16例(26.7%)。
3. 影像学检查(1)X射线检查:60例患者均行X射线检查,结果显示脊柱生理曲度异常52例(86.7%),椎体骨质破坏48例(80.0%),椎间盘狭窄36例(60.0%),椎旁脓肿24例(40.0%),死骨形成16例(26.7%)。
(2)CT检查:48例患者行CT检查,结果显示椎体骨质破坏44例(91.7%),椎间盘狭窄32例(66.7%),椎旁脓肿24例(50.0%),死骨形成16例(33.3%)。
(3)MRI检查:32例患者行MRI检查,结果显示椎体骨质破坏28例(87.5%),椎间盘狭窄24例(75.0%),椎旁脓肿20例(62.5%),死骨形成12例(37.5%)。
4. 病理学检查60例患者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肉芽肿性炎40例(66.7%),干酪性炎16例(26.7%),纤维化炎4例(6.7%)。
5. 细菌学检查60例患者均行细菌学检查,其中涂片抗酸染色阳性48例(80.0%),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32例(5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后脓肿壁强化,内壁不光滑及纤维分隔形成多个的脓腔
4 椎体前部压缩性骨折,后突;椎管狭窄。
边缘硬化型破坏
中心型结核:洞穴状破坏
脊柱结核
MRI表现: 1 早期椎体结核:椎骨骨炎,骨髓的水肿,长T1 T2改变;出现骨内的小脓 肿,椎骨骨板的破坏及侵蚀;前后纵韧带下的脓肿,跨越椎间隙。 2 椎骨破坏:椎体破坏区呈长T1长T2混杂信号,受累椎体可出现强化; 脓肿区T1WI为略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有边缘性的强化
4.转移瘤:
有原发瘤的病史,病灶多发且跳跃性分布,临床上疼痛多明显;
由于椎间盘对肿瘤细胞的扩散有抵抗力,故转移瘤不早期侵犯椎间盘, 与结核易累及椎间盘不同; 但少数肿瘤也可早期侵犯到椎骨的软骨终板,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供应而 引起椎间盘的形态改变或在肿瘤后期也可受到直接侵犯椎间盘;
转移瘤形成的椎体周边的软组织肿块规则或不规则,但强化明显; 脊柱结核骨质破坏多累及椎体的前中部,而转移瘤多累及椎体的中后部; 转移瘤及结核均可表现为骨的溶解及侵蚀,也可与骨质的增生硬化并存, 但仅见结核在溶解的区内有死骨存在
单椎体转移,椎前软组织分叶状 改变而非平滑软组织,与结核比 较,更易累及椎弓根及其他附件
椎体转移瘤累及椎弓根及附件
病例2 单椎体转移,T1显著低信号, T2为高信号,有一定特征性 (water liked)
椎体多发转移瘤
转移瘤的骨质破坏与结核可 以相似,但多见椎体中后部
病灶多发及椎间盘未累及是主 要的特点
2、椎间盘退变中的终板骨软骨炎: 发生在椎间盘退变基础上,椎骨信号改变: I型为相邻椎骨终板下带状的T1WI的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II型:T1WI 为高低混杂信号,T2WI也为高低混合信号,提示病变处于过渡期;抑脂 序列呈低信号,提示为脂肪的沉积; III型为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 提示终板炎处于稳定或愈合期。
布鲁氏杆菌病
流行区,牛羊 接触史,布鲁 菌凝集实验阳 性
良恶性压缩性骨折的鉴别: 单纯压缩骨折:有明确的外伤史或50岁以上骨质疏松者; 急性期椎体压缩呈带状长T1长T2改变,增强后低信号区恢复正常椎体相 似的;多有椎骨后上或后下角的存留逃避(无信号改变);
慢性期椎体T1T2WI信号趋向正常;椎体的上下软骨板完整,无椎旁的软 组织肿块;但椎间盘则可有变性、退变(T2WI信号减弱)或向后突出
5、 椎骨的骨髓瘤 多形成广泛的骨质疏松及破坏,椎体塌陷及压缩骨折,但椎间隙正常, 本周蛋白阳性。
骨髓瘤:伴有骨膨胀的髓腔 内的融合性破坏
骨髓瘤:细微的鼠咬 状破坏,边界模糊, 骨质疏松
骨髓瘤:边界清楚的骨 质破坏
骨髓瘤:肋骨的膨胀 性破坏及软组织肿块
骨髓瘤椎旁软组织薄
6、椎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以骨质破坏、组织细胞增生和嗜伊红细胞 侵润的疾病。 多见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颅骨及椎骨均为好发位置,可单个椎体受累 或多个椎体受累、跳跃式,没有邻近椎体发病特点,也不累及椎间盘。
椎间盘侵犯 结核引起椎间隙狭窄或消失的原因有 1.软骨板被穿破,髓核流出而消失。
2.纤维软骨板破坏、坏死、变薄或破碎。
3.破坏后游离的软骨板及纤维环因受压而向破坏了的椎体内、前、两侧 或向椎管内脱出,后者常为造成脊髓受压的原因之一。
可分为: 1.中心型:多见胸椎,圆形骨缺损;
2.边缘型:开始于椎体上下缘; 3.韧带下型:多继发椎旁韧带下脓液侵蚀; 4.附件型:少见,以血行感染为主。 椎体结核的病灶部位与椎体的微循环系统有关。儿童椎体内部的血液供 应主要来自椎后动脉,从椎体的后部入内,因此,小儿患者的结核病灶 主要分布在椎体的中心,即中心型
脊柱结核
脊柱结核
脓肿 壁均 匀强 化是 特点
病例3
多发分隔小脓腔, 结核性脓肿特征
附件结核及骶脊肌内脓肿
多发流注性的脓肿,由小到大随 重力分布,脓肿壁可厚可薄
结核骨质破坏及米粒状死骨(rice body formation),小脓腔
椎骨炎及微小虫蚀状破坏
椎骨破坏灶周围肉芽及中心区 死骨
大小不一洞穴相连,或骨质 破坏区相互沟通(chain of lakes)
脊柱结核引起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 大;
冷脓肿的 形态:
多房状, 簇状,
单房。
治疗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治疗后
结核治疗前后
脊柱结核
脊柱结核的诊断要点:缓慢起病,两个以上相邻 的椎体骨质破坏及椎间盘早期受累,椎旁有冷脓 肿形成是主要特点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脊柱炎;病变进展快,有明显的发 热等感染中毒症状,椎旁的软组织肿胀不明显, 其内无骨化或钙化,早期出现骨质增生硬化明显。 多有外伤或椎管的穿刺史。
恶性压缩骨折:T1WI整个椎体弥漫性的低信号是其特点,T2WI椎体为不 均匀的高信号或均匀的高强信号;椎旁有软组织肿块,有不均匀的强化; 椎弓根受侵提示转移瘤;椎间盘多保留 结核性压缩骨折:相邻的椎体终板受累,椎前后冷脓肿分布; 椎间盘受 累信号改变
骨质疏松压缩骨折
单纯压缩椎体,椎旁未 见软组织,椎板及附件 正常
脊柱结核的CT及MRI诊断
椎骨结核
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占40%~50%;
好发儿童及青少年;60岁以上有上升的趋势; 发病部位以腰椎最常见,胸椎次之,颈椎少见;病变常累及2个以上相邻的 椎体;儿童以胸椎多见,成人以腰椎多见 主要病理变化:组织干酪样坏死,纤维组织增生,骨质破坏;结核性脓肿
椎体结核的解剖特点 1.椎体以松质骨为主,松质骨比坚质骨更容易受到侵犯。 2.椎体具有负重的作用,活动多,易劳损。 3.椎体的血管多为终末动脉,原发病灶的细菌栓子可停留在此处
3、Schmorl结节 许莫氏结节为突向椎体的椎间盘突出,形成圆形或半园的骨质缺损,直 径多为1CM左右,局部骨质早期也有水肿、纤维肉芽组织形成,因而有长 T1T2改变及结节周围的强化;随后结节周围有脂肪的沉积,形成半园的 T1WI高信号,T2WI略高信号影,可被抑脂所压制;愈合期结节周围环形 骨质硬化,T1WIT2WI均为低信号
脊柱结核
CT表现: 1.椎骨骨质破坏:骨破坏的形式:(1)斑点或 片状的破坏;(2)洞穴状的破坏; ( 3) 洞穴状的破坏内有一至两粒沙粒状的高密度影; ( 4)前纵韧带下破坏; 破坏区周边可有或无硬化;化疗有效表现为 骨破坏区的密度增高 2.椎间隙变窄或消失:结核有早期侵犯椎间盘的 特性
3.冷脓肿形成: 椎旁,有沿重力方向流注及向周围组织间隙渗透侵袭的特性。 脓肿壁斑点或半弧状钙化及脓腔内有斑点、斑块状的钙化也有重要的提 示作用;
感染途径 1.血路 结核杆菌从原发病灶进入血流时,形成大量的细菌栓子,其中 绝大多数被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少数未被消灭的结核杆菌形成小的病 灶。 2.淋巴路 胸腹腔的结核病灶可通过淋巴管将结核栓子传递到脊柱,并 在椎骨内发展。 3.局部蔓延 由脊柱附近的组织如胸膜、颈部淋巴结等处的病灶破溃后, 坏死组织直接蔓延到椎体边缘。
椎体压缩明显呈平板状或楔型,软织肿胀不明显,无脓腔形成,其椎间 隙正常, 病程长,发展慢,20岁以下患者多见,临床症状轻微,有血沉加快及嗜 酸细胞增多也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病变椎体经过保守的治疗,椎体的高度可恢复正常,提示有自愈趋势。
8岁小儿的椎体压缩为扁平状,椎 间隙未受影响
椎骨嗜酸性肉芽肿
成人供应椎体的血液由前方的肋间动脉及腰动脉分支成为主要的供血系 统,故椎体的病灶主要位于椎体的前部上缘和下缘,称为边缘型。 前纵韧带下有大量的脓液时,对邻近的椎体直接的侵袭,造成连续的椎 体前缘凹型的骨质侵蚀,称为韧带下型
椎体死骨的转归 1.小的死骨可因肉芽组织的侵蚀及脓肿的消化作用逐渐减少而最后吸收。 2.较小游离的死骨可随脓液向脓肿内或体外排出。 3.如病人抵抗能力强,局部血供良好,某些死骨可经过爬行替代作用而 变为活骨。不能自行吸收、替代或排出的大块死骨,必须手术取出,否 则感染不易被消除
4 椎旁软组织影:包括肉芽肿和脓肿。脓肿常见: T1WI呈低或等信号, T2WI可见多房或单房的高信号脓腔,有厚薄不等的包膜,内有纤维分隔粘 连;脓肿周边环状强化。 在颈椎为咽后壁脓肿,胸椎为椎旁
的脓肿;腰椎称为腰大肌脓肿;骶前脓肿
椎旁肉芽肿为沿椎周均匀分布,弧度小,有相对均匀的强化(脓腔无 强化)
椎体的破坏先累及椎体的相对关节面(终板),呈洞穴性破坏并互相融 合,随后椎体塌陷压缩,脊柱向后成角畸形(不形成侧突畸形)是其与 其他脊柱病变的不同点,造成椎管的狭窄 3 椎间盘改变:受累椎间盘表现为 (1)T1WI呈低信号或略高信号,髓核先破坏受累 ;T2WI呈不均匀混杂高 信号, (2) 早期即可椎间隙变窄; (3)增强后受累椎间盘有异常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