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声乐艺术教育新趋势研究—— 从《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谈起

吉国强中国声乐艺术教育新趋势研究—— 从《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谈起 《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16年推出的一档现象级景观式音乐综艺栏目,一经播出,就得到了业界内外广泛关注和追捧。
笔者将从中国乐派之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民族性和科学性两个视角展开论证。
《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是在央视一套、中央三套2016国庆节推出的综艺类歌唱品牌栏目,是对中国声乐艺术引领式探索的重要举措。
民歌作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底色,是构建中国声乐学派中国特色的基石。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媒体宣传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先锋学术文化引领和主流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中国民歌大会》以“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新时代赞歌”为主题,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中国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民歌为内容主体,通过精准的思想定位、精心的总体设计、精巧的艺术手段、精致的景观呈现,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纵坐标,共同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的“中国民歌版图”。
第一季共分为 《河水天上来》上下期、《长歌万里行》上下期、《共饮一江水》上下期、《大海故乡情》上下期,由此铺开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民歌版图,让观众在歌声中聆听中国声乐故事,领略中国声乐气派,烙刻中国声乐记忆;节目以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元素营造浓郁的中国声乐文化气息,体现新时代风貌,引领新时代风气[1]。
节目共涉及72首民歌,一经播出,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追捧。
同时,也引发了中国声乐艺术演唱界和教育界的很多思考:中国声乐艺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声乐学派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构建应如何改革和完善?笔者通过《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浅谈一点观后感。
《中国民歌大会》是以立足中国民歌的历史,将中国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原生态民歌,通过多彩的歌舞展演、绚烂的舞台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趣味的竞技方式和多元的传播手段,打造出一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中国声乐艺术民歌盛会,实现了一次对中国民歌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新表达,为中国声乐演唱和中国声乐教育引领了方向。
漫谈音乐表演艺术的三重境界

漫谈音乐表演艺术的三重境界发表时间:2009-03-25T06:15:47.280Z 来源:《魅力中国》作者:胡川[导读] 音乐表演艺术拥有三层境界,首先是直觉。
境界之一——直觉艺术直觉包含着深刻的内在心理因素,直觉是一种最基本的理性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和深刻的心理体验过程。
直觉绝非单纯的感知,而是与情感的想像、感知交融在一起的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体。
所以,在音乐表演艺术中,音乐家的艺术直觉,在其对客观世界的感悟中、在对艺术形式的把握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它使音乐家不断发现、不断启发自己的艺术思维,不断地提高音乐的艺术创造能力。
直觉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生命线,任何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无不凭借着他的独特而又非同寻常的艺术直觉而驰骋于音乐的神圣舞台。
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大师门德尔松,用激情和灵感催生出了不朽的传世名作《森林交响曲》,那阵阵林涛,那隐伏于林海万山丛中的无穷故事,被大师用音乐诠释得精妙绝伦。
“音乐神童”莫扎特4岁会作曲,6岁开演奏会,天赋的音乐艺术直觉造就了他如此之多的伟大作品。
在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个曲子《求爱神给我安慰》中,看似简单的一个乐曲,并没有大喜大悲的华丽却表现了人性的本质,而且主要通过悟性和直觉来实现,并无依据任何心理分析。
所以我们在感受莫扎特的声乐作品时,要是真正领悟到了,就能感受到蕴藏在心底的一种力量,那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他对乐曲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是与生俱有的,而且他将此天赋与他来自学习、来自直觉的万无一失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在歌剧中不仅表现出迄今仍无人可及的戏剧感,而且还透过与当时几位最伟大声乐家的接触而扩展了歌唱艺术的天地。
由于具有极强的敏锐度与能以超然物外的态度洞察人生,他所塑造的舞台人物可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同类人物媲美。
境界之二——兴趣在充分感受直觉对于音乐表演的重要性后,我们必须关注的便是第二个层次——兴趣。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谱写粤港澳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新篇章——“第一届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综述.《人民音乐(评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9期.郭声健.[3].《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创刊三十周年感言.《人民音乐》.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6期.靳卯君.[4].让中小学音乐教育回归音乐的本源.《人民音乐》.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1期.高建进.[5].音乐教育哲学观之转向及其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教学与管理(理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5期.郭悦琦.[6].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的反思.《人民音乐(评论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4期.郭声健.[7].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意识.《外国中小学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11期.周晓凡.[8].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现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教育学术月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7期.江琳.二、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被引次数:22作者:许洪帅.音乐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2].社会音乐考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支架式构建.被引次数:1作者:杨智.学科教育·音乐四川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3].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究.被引次数:3作者:付江涛.学科教学(音乐)河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4].因地制宜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乡镇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保定白沟为例.作者:李文秀.教育学河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5].运城市中小学音乐教育调查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薛旭红.音乐学山西大学2012(学位年度)[6].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赣州市章贡区为例.作者:刘建君.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赣南师范学院2013(学位年度)[7].21世纪台湾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作者:张议方.音乐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8].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存问题调查分析——以梨树县农村中小学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贾雯迪.学科教育东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9].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作者:黄雅莉.学科教学湖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10].析二十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发展沿革.被引次数:1作者:刘昭.艺术学河北大学2014(学位年度)三、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教育科研培训有机结合,促进音乐教育和谐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谐可持续发展漫谈.周立清,2011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南六省区)第九届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2]愿天籁之声飘荡在校园的上空唱歌教学中的教学艺术初探.杨莲莲,2011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南六省区)第九届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3]韩国中小学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启示.吴宁,20142014·北京音乐教育国际论坛[4]新课标下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理念.祝仰东,2007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5]构建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新模式.侯新兰,2007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6]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河南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报告.王东方,2015全国第四届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7]音乐教育与创造力培养意大利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解析.姜蕾.李明月,2007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8]中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黄少珊,2011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南六省区)第九届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9]论高师音乐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及职后专业发展的影响.刘炼,20142014·北京音乐教育国际论坛[10]漫谈课改理念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谢乙祥,2011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南六省区)第九届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
溜溜的爱中谈音乐——赏歌剧《康定情歌》有感

/ 吴欣睿2023年10月11日晚,由上海音乐学院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出品的原创民族歌剧《康定情歌》亮相第29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成功上演。
原创民族歌剧《康定情歌》以在党中央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由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当地人民群众组成的11万筑路大军,在1954年修建完成总长四千多公里的川藏公路(原称康藏公路)、青藏公路的一段往事为主线,讲述了大学毕业生尚镛怀揣少年时的理想来到雪域高原,在高山哨卡与神秘的藏族老人次旺、藏族姑娘嘎玛和身负重伤后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的道班班长洪忠义之间的动人故事。
——赏歌剧《康定情歌》有感山哨、藏脱下长洪演出现场,一座可旋转的“雪山”屹立于舞台,演员们歌声嘹亮、气势磅礴,宛如雄鹰展翅飞翔于雪山之巅。
在指挥家张国勇的执棒下,上海音乐学院师生高唱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情眷恋与对真善美的执着追寻,用歌剧的形式,展现了筑路大军的勇敢、热情及对祖国的忠诚。
时代使命与汉藏情谊歌剧《康定情歌》总导演廖昌永表示:“创作之初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讲什么?要表现怎样的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希望这部剧能勾起大家的回忆及对先辈的缅怀。
”《康定情歌》源自四川省甘孜州的民歌小调《溜溜调》,由吴文季采编,江定仙编配,喻宜萱于1948年灌录了唱片并发行,至今已传唱七十多年。
《康定情溜溜的爱中谈音乐|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歌》曾在维也纳世界青年狂欢节上获得银质奖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首民歌之一,并在2005年随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唱响太空。
《康定情歌》是一首积淀着深厚民族情感的情歌,也是一首反映汉藏文化交融的民歌,具有曲调优美动听、情感朴素无华的特点。
原创民族歌剧《康定情歌》正是基于同名传统民歌的IP 打造,讲述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汉藏文化交融的一段动人往事。
音乐的多重作用漫谈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总第108期)Jou r nd of t he Par t y Sch ool of C PC Z he n铲hou M uni ei叫C om m i t t ee N o.6。
2010(Sum,108)文史教育音乐的多重作用漫谈张文娓(郑州市第24中学音乐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00)摘要: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剂品,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
人类越进化、越发展,音乐的复杂性、细致性、多样性越明显。
大部分音乐超越了国家、民族、人种的界限,以人类共同的感情语言特性进行着相互间的交流。
音乐的作用是多重的,表现在娱乐、教化、健身等方面。
关键词:音乐;作用;娱乐;教化;健身中图分类号:.脚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6—0121=03中国古代《晋书乐志》认为,“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情与行为。
当自己的亲朋好友远离身边的时刻,出于诚挚的想念及期望重逢的心情而寄情于歌,这便是大多数抒情歌曲产生的由来。
例如,我国著名词陆家王立平的《驼铃》运用音乐的素材将压抑、欲说又止送战友踏征途的依依惜别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表达了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人们集体生活中常有集会活动,如示威游行、列队行进、集体操等等。
这时,大家唱着节奏鲜明、音调雄健有力的歌曲以壮声势并寄于感情,这又是军歌、进行曲以及队列歌曲产生的由来。
人们为了调剂精神,在吃饭、饮茶、休息之时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精神格外爽健,这又是古代宴乐和今日餐吧、酒吧、咖啡吧产生的原因之一。
即使是在丧失亲人、挚友或失去心爱的东西时,在悲痛欲绝的情况下,也会连哭带唱地、情不自禁地歌唱,这正是悲歌、悼歌、葬歌、哀歌产生的由来。
当人们的歌唱不能充分表达感情时,又借助于种种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域、演奏手法等超脱人声的限制,并且运用独奏、合奏、协奏等等形式,这就是一切器乐曲产生的原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漫谈筝人李萌

古筝是在当今中国民族器乐中传播最为广泛的乐器之一,其受众人群十分庞大,这些受众跨越性别、年龄与国界,涵盖专业学习与业余爱好。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短短几十年的光景,古筝能有如此之发展,除了它自身内在艺术魅力的绽放,更离不开这几代筝人的孜孜努力。
这些筝人将青春与生命赋予了古筝发展,赋予了中国民乐之发展。
多年来,李萌教授将精力付诸古筝教学、古筝演奏、筝曲创作、教材编写及乐器改革方面等领域,她一丝不苟,积极进取。
尽管这些努力都结出了累累硕果,但她从未满足,依然稳定且恒久的保持着磨砺前行的状态。
李萌教授既承接了传统古筝技法与艺术内涵之精髓,同时又以更高的视野和格局对这份传统进行了创新的试探,她不断地打破古筝的外延,不断地使其与外界融合。
无论是在她早期的筝曲作品创作还是对于器乐的开发以及剧场艺术的涉猎,都得以体现,而这些体现也不断地将古筝推向了更高维度的发展空间。
一、李萌教授其人李萌教授1959年5月出生于广西贵港,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很早就接受了音乐教育。
在母亲的培养下,童年的李萌先后学习了钢琴、小提琴和二胡。
并在广西杂技团乐队担任专职乐队演奏员,19岁开始学习古筝,于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从此便开始专修古筝艺术。
在古筝求学的路上,李萌先后师从李婉芬、曹正、项斯华、张燕、何宝泉等名家。
她集众家之所长,为精深古筝演奏之技艺,习练之余她又深入民间,到地方上采风,跟地方上的老师如饶宁新、陈安华、肖韵阁、郭鹰、林毛根、杨秀明、黄辉远、张学海、李戊午等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贾晓莉——漫谈筝人李萌这也使得李萌青年时期的古筝学习就不局限在某家筝派风格里,使其能以“一合相”之眼看待古筝的学习、演奏与创作。
1987年李萌获中央音乐学院文学硕士,后便留校,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协古筝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古筝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古筝艺术》刊物编委、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考级委员、教材编委。
漫谈《外国民族音乐》教学

一
、
“ 族 音乐 ” “ 国 民族 音 乐 ”与 “ 界 民族 音 民 外 世
三 、 《 国 民族 音 乐》在 高师音 乐教育 中的意 义 外
随 着 我 国 综合 国力 的不 断提 升 ,在 人 们 的 意识 形 态 中 已经 将 精神方 面 的需 求摆 在 了一个 相对 重要 的地位 ,我 国的音 乐教育 也被 人 们重 视起 来 ,而高 校音 乐教 育作 为我 国音 乐教 育 的一个 重 要组 成 部分 也面 临着 新 的定位 。 “ 文化 多元 论 ” 已成 为音 乐领域 的 主 导意 识 形 态 ; 原有 的欧 洲 音 乐 中心 论 的 观念 已经 被 完 全打 破 ;建立 开放 、多元 的音 乐教 育体 系 已成为 时代 的主 题 。从根本 上讲 , 中 国音 乐 教育 事业 的发 展 ,需要 秉承 开放 和平 等的 人文精 神 ,充 分 研 究 和 借 鉴世 界 上 来 自不 同 民族 、 不 同地 域 的 音 乐文 化 ,开放 视野 ,兼容 并包 ,才 能保 持旺 盛 的生命 力 。适应 这种要 求 ,对 以外 国 民族 音 乐为代 表 的多元 化 的音 乐研 究 已进 入 新的历 史时 期 ,在 高师 音乐 教育 中,外 国民族 音乐 教育 凸显其重 要性 。 《 国 民族音 乐 》课程 与 《 国 民族 音乐 》可 以说 是姊 妹课 外 中 程 。但是 对于 教育 界 同仁 来说 , 《 国民族音 乐 》课程 虽然 此前 中 没有 形成 这一 课程 名称 ,但 在实 际 的课程 设置 中 ,却早 有 《 国 中 民间 音乐 概论 》和 《 中国传 统音 乐 》两 门课程 做积 淀 。 《 国 民 外 族 音 乐 》的教 学 内容是 除 中国 以外 的世界 各 国、各 民族 、各 地区 的音 乐 ,涵盖 了除 中 国以外 的世 界各 民族 人们 在不 同历 史 时期创 造 的 一切 音乐 ;狭 义上讲 ,则指 各个 民族 沿袭 下来 的能够 反 映其 自身独 特 文化 、并 具有 鲜 明民族 特征 的各 种音 乐 品种 。每一 种 民 族 音 乐都 是独特 文 化长 期发展 和 积淀 的结 果 ,在 形 式上具 有 鲜明 的特 点。 高师音 乐 教育 的培养 对 象是 中小 学音 乐教师 ,是 为基 层 音 乐教 育 事业培 养 后续 力量 ,随 着我 国中 小学 音乐教 育 定位 的改 革 ,外 国 的、 民族 的音 乐 品种 比重的加 大 ,迫切 需要 高校 音 乐教 育 加大对 《 国民族 音乐 》课 程 的倾 向性 ,因为 高师 音乐 教育 的 外 开 展成 败直接 关 系 到我 国基础 音 乐教育 的成 败 ,只有 从根 源上确 保师 资 ,才能 切实做 好我 国 的基 础音 乐教育 工作 。 长期 以来 ,我 国的学 生都 是在 土生 土长 的 中国 民族 民间音 乐 的熏 陶 中长大 的 ,在 他们 的意 识形 态和 审美 情趣 中 ,对 中国 民族 音 乐有着 不 自觉 的偏 爱 ,但是 一个 人 的成长 需要 接受 最大 限度 的 不 同的知 识作 为 营养 ,只 有 “ ”才能 “ ” ,只有 “ ”才 能 博 达 达 “ ”。 《 国 民族音 乐 》课程 的开设可 以最大 限度地 开扩 学生 通 外 的音 乐视 野 ,为 学生 形成 “ 元 ” “ 多 平等 ”的音 乐思 维奠 定必要 的基 础 。世界 上 没有 哪个 民族 的音 乐文化 能在 与外 界完 全 隔绝 的 情况 下独 立发 展 。这就 要求 我们 开 阔视野 ,最 大 限度地 了解 世界 各种 音乐 文化 形态 ,从 中汲 取营 养 ,为我 所用 , 以发展 自己的音 乐事 业 。在这 个过 程 中, 高师音 乐教 育起 着 决定性 的作 用 。高师 音乐 教育 培养 的师 资群 体在 国家 音乐 教育 中处 于最 基础 的地位 , 他 们面 对 的音乐 学 习群体 ( 中、初 中 以及 小 学学 生 )在 数量 和 高 范围上 都 是最大 的,并且 这 一群 体将 成为 国家 未来 音乐 事业 发展 的重要 力量 。从 这个 意义 上 说 ,高师音 教专 业 的学 生 自身的音 乐
【学生】小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开题报告

【关键字】学生小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开题报告篇一:《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研究》《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西街学校蔡爱芬一、课题名称《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研究》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非常喜欢上音乐课。
可是,我们现在的学校设备限制着音乐教学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只有一架电子琴和一台录音机,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单调、枯燥。
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但也绝不能时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乱”的所谓的“新”课堂模式,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在这个根底上,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打造新型课堂。
由此可见,新课堂内,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成了教学最基本的要件。
在这种形式下,我提出了本课题。
在教学中,研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的方法,通过不断地钻研教材,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寻找更多的方法,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积极地获取音乐知识,从而有效的实现音乐教育审美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在进行这一选题之前,先翻阅了部分刊物和查阅了相关的教育网站,应该说在这一选题研究方面,很多人士的立场、观点都不尽相同。
主要参考文献:近期主要翻阅的相关书籍和文章有:《动·趣·乐——小学高年级音乐创新教学尝试》无锡市广勤路中心小学万爱薇《引发学生兴趣是音乐教学的最佳手段》邢玉荣94年“中南六省音乐教学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引趣、激趣、增趣——培养兴趣三步曲》杜媛梅湖南省常德市工农小学《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第2期P18—20《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新浪亲子中心《育儿生活·家庭教育》XX年8月19日《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研究》上海市音乐幼儿园黄莉莉《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心理学》伍棠棣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第3版《探究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邵武市教师进修学校刘岳荣《用生活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亲子》徐洪进XX年4月15日近5年的《幼儿教育》杂志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包括论文的主要观点、思路、结构等)音乐课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的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上的学习,如孩子们聆听音乐时必须做到静听;唱歌时不应该大声喊叫;为歌(乐)曲伴奏时必须合着节拍;与人合作表演时应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我 国举世 闻名的 曾侯 乙墓编钟 , 志着 战国时期编钟艺 标
术 的惊人成就 。 整套编钟 6 , 4枚 未包括楚 惠王铸赠 曾侯 乙的一件
镩钟 。楚惠王在任 的年 限是公元前 6 6 7 一公元前 6 1 , 且此 5 年 并 却很单调 。
时我国早已经有了“ 音” 八 的乐 器科 学 分 类 法 , 同 期 的 西方 乐 器 而
远 远 晚 于我 国 的新 石 器 时 代 。
然还是必然 。所 以西方音乐的发源确切地说是从古希腊开始 , 要
将 音乐置于“ 六艺” 之第 二位加 以传 授。作为西方 音乐发源地 的 古希腊 , 在音乐观上认为其首要作用是教化 。如柏拉图曾做过如
下阐述 : ……音乐也 是教育 中最重 要的部分 。节奏和音最深 地 “ 渗透人心灵 ,并最强 有力地震撼 心灵 。他们 的后果是 良好 的行
教育 的关系又如何?笔者有如下 观点 : 上专业的道路 。
对 比中西音 乐的发展史 ,不难发现越 古远 的时候 中 国音乐 相对会更完备一 些 ,而越是离 现时代更接 近些 的近现代 音乐历
史上 , 反倒 曾经领跑 的东方 文化 出现 了疲 软 、 断层 。简单 对 比几 项, 就会更 明了差距的存 在 : 1 我 国古代音乐史 的发端可追 溯到距今 8 0 - 9 0 . 60- 0 0年 。 -
技巧上 , 是大大不如西方 的小提 琴的 , 我们没有维 瓦尔第《 四季》
那样的作 品, 也没有帕格 尼尼那样 的炫技 ; 我们 的合奏 曾经 规模
我 国的音乐 教育历史是具 有断层性 的 ,虽然从未 问断艺人
盛大 , 使得在唐朝的时候 , 日本 、 朝鲜纷 纷派人来学 习 , 现在 口韩
为, 教育 பைடு நூலகம்正确会 使人 善 良, 否则会 使人 邪恶 ……” 数古 今 中 悉
外 , 于音 乐作 用的论述 不胜枚举 , 对 无庸赘述 。在现今 , 音乐 的作 用 日益被摆到突 出的地位 。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 , 音乐可 以感化 人、 塑造人 ; 冶人 的情操 、 高人 的素养 ; 陶 提 它可 以促 进智力 发 展 、 以改善精神 生活( 间接地影响物 质生活 )它可 以成为表 可 并 ; 达情感 的工具 、 也可以作为渲染气 氛的催化剂 ; 它可 以调节人们 的情绪 ,还可以在适 当的情 况下进行音 乐治疗 ,有 益于身体健 康 。音乐在人类 的生命 中越来越绽流光溢彩 , 目纷 呈。 炫
漫谈 中国音乐教 育
圃
张 大恒
摘
要 : 乐 是 人 类 情 感 的 艺 术 表 现 , 的 发 展 变 化 也 体 现 了 人 类 意 识 的 变 更 。对 于 这 种 表 达 方 音 它 式 的 需 要 在 现 代 社 会 不 可 或 缺 。我 国 的 音 乐 从 原 始 社 会 发 展 到 现 在 有 自 己 的 轨 迹 , 们 我
“ 安上治 民, 莫善 于礼 ; 移风易俗 , 莫善 于乐 ” 。儒 家学 派的创 始人 、 中国最 早的音乐 教育 家孔子 , 在 20 早 5 0年 前就 注意到音 乐 能够对人的精神产生深 刻的影响 , 他重视音 乐的教育作用 , 并
有过万 年历 史的骨笛存在 , 但仅有一 支 , 难说是音乐 发展 的偶 很
3 .我国宋代郭沔 ( 南宋 ) 创作琴 曲的《 潇湘水 云》 已经可 以被 的像样子的器乐曲。
看作是双主题的器乐曲了 , 同时期 的欧洲并没有什么与之媲美 而
由于篇幅限制 , 这里就不举更多例子 了。但是这些都是西方
巴洛克时期之前的事情 。 西方音乐走 到了巴洛克 , 也就是所 谓“ 冲
仍有 当时 中国的雅 乐保存 ;我们 的乐舞 以六 代乐舞古乐舞 的代
表, 我们也 有如赵 飞燕一样 的舞蹈家 , 可是我们 没有 一部 《 天鹅
湖》 一样 的作品 , 当然更 不用说乌 兰诺 娃 了; 即使是 1 9世纪 后在
被誉为“ 中国歌剧 ” 的京剧 , 其在世界 的影响远远不足 以媲美罗西
的 音乐 史源 远 流长 , 在 1 却 8世 纪 后 落 后 于 西 方 。而 音 乐 教 育 更 是 有 高 潮 和 低 谷 , 比 发 相 达 的 西 方 音 乐 , 们 的 区 别 在 哪 里 。近 现 代 以 前 , 们 从 未 普 及 音 乐 教 育 , 一 点 相 去 欧 我 我 这
。
大师级的人物更是风起云涌的显现于历史舞 台。 比十八 对
世纪后 的中西文化 , 很容易看出中国没有什 么另直接追 随 、 向往 、
崇 尚的音乐形式 , 比如我们 的弦乐器 以二胡 为代表 , 而从作 品和
这毫无疑问是游移历史的 回归 , 也是必须长期坚持 的方 向。
二 、音 乐 的 流 向— — 失 之传 承
出中世纪黑暗牢笼” 之后 , 就开始取得愈来愈令人疯狂的成就 , 累
累硕 果如数 家珍 : 歌剧 、 宗教 剧 、 交响乐 、 独立 器乐 曲 、 艺术 歌 曲
… …
音 乐对人类 有如此重 要的影响 ,使 得人们必须 给予它更 多
的关注 。经历 了几千年 的游荡 , 音乐教育成为我同教育课 题之一 被广泛地重视起来 , 音乐成 为了 国民教育 不可缺少 的组 成部分 。
之间 的传艺授教 ,但 是孔子之 后无人再开设音 乐课 的史 实使得
l4 8 0年 以前的专业音乐 教育无从谈及 。直至 l 4 80年一 1 0 9 0年
左 右 , 方 列 强 的 炮 火 无 情 地 打 开 了满 清 王 朝 的大 门 , 化 思 维 西 文 才 开 始 有 了彻 底 地 动 摇 。
洲 甚 远 。我 们 的 音 乐 教 育 是 怎 样 发 展 又 将 走 向 何 方 。文 章 对 于 上 述 问 题 作 出 论 述 , 望 希 能 在 此思 考 中获得 答 案 。 关 键 词 : 乐 教 育 传 承 方 向 音
一
、
音乐 的教 育— — 实 之必 然
2 5支 骨笛 的 出 土 是 我 国音 乐 可 考 历 史 年 限 的有 利 实 证 。西 方 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