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渠道。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文化传承和创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文化传承的影响1.1 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存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艺术品等进行数字化保存,使其能够更好地被后代了解和学习。

例如,通过数字化图书馆和在线博物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欣赏传统文化的精华。

1.2 传统文化的多媒体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传播传统文化。

这种多媒体传播方式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还能够更好地传递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1.3 传统文化的跨界融合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与科技、艺术、商业等领域的跨界合作,传统文化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例如,传统戏曲与现代舞台技术的结合,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的融合等,都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创新。

二、新媒体对文化创新的推动2.1 创新表达方式的探索新媒体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平台。

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等工具,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艺术形式。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艺术作品,人工智能的运用使得创作过程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2.2 创新创作模式的推动新媒体时代下,文化创新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传统的创作方式受到了挑战,新的创作模式逐渐兴起。

例如,众筹平台的出现使得艺术家可以直接与观众互动,共同参与创作过程;网络直播平台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使得他们可以与观众实时互动。

2.3 创新思维的培养新媒体时代下,文化创新需要创新思维的支持。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技术要求人们具备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与消费行为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与消费行为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与消费行为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和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我们进入了一个高度数字化和互联的世界,这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消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与消费行为,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1. 新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开始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主流。

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这些平台为用户创造了一个自由表达和互动的空间,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 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形式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传播文化,更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传播。

这种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和传播文化的方式,使得文化传播更加生动和有趣。

3. 用户参与度的提高新媒体时代,用户的参与度被大大提高。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对文化内容进行评论、分享和点赞,甚至可以自己产生内容。

用户可以通过互动和参与来塑造文化的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者。

二、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消费行为1. 个性化与定制化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和定制化的趋势。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性地获取和消费文化内容。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产品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2. 社交化的消费体验在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变得更加社交化。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消费体验,与他人互动和交流。

社交媒体成为了一个文化消费的社交平台,人们通过分享和互动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

3. 数字化与在线消费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逐渐数字化和在线化。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访问和消费文化产品,如在线音乐、视频、电子书等。

数字化的文化产品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和选择。

《2024年新媒体时代的弹幕文化现象分析》范文

《2024年新媒体时代的弹幕文化现象分析》范文

《新媒体时代的弹幕文化现象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为人们的社交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

其中,弹幕文化作为新媒体时代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年轻群体中尤为盛行。

本文将分析弹幕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弹幕文化的起源与特点弹幕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视频分享网站,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时发送实时评论,这些评论以弹幕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

弹幕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时互动性: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可以实时发送弹幕,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

2. 多样性:弹幕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评论、表情、梗等,为视频增添了趣味性。

3. 社交性:弹幕文化成为一种社交现象,人们通过发送弹幕与其他网友进行交流。

三、弹幕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1. 丰富了新媒体的交互方式:弹幕文化的兴起丰富了新媒体的交互方式,使得观众在观看视频时能够实时互动,提高了观影体验。

2. 促进了网络文化的传播:弹幕文化为网络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推动了网络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3. 改变了社交习惯:弹幕文化改变了年轻人的社交习惯,使他们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实时交流。

四、弹幕文化背后的社会心理分析弹幕文化的盛行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社交心理和娱乐需求。

一方面,弹幕文化的实时互动性满足了年轻人追求新鲜、刺激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发送弹幕,年轻人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弹幕文化中的梗和表情等元素也满足了年轻人追求个性和趣味性的心理。

五、弹幕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弹幕文化将继续发展壮大。

未来,弹幕文化可能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内容更加丰富: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和内容的丰富,弹幕内容将更加多样化和有趣。

2. 技术创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弹幕的呈现方式和交互方式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3. 跨平台发展:弹幕文化将逐渐拓展到更多平台和领域,如直播、游戏等。

新媒体文化现象批判

新媒体文化现象批判

新媒体文化现象批判在当今社会,新媒体的发展如日中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然而,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后,也衍生出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批判与反思。

新媒体文化中的信息泛滥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

从社交媒体的动态更新,到各种新闻资讯平台的推送,信息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然而,其中大量的信息是重复、琐碎且毫无价值的。

这不仅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还使我们难以筛选出真正有意义的内容。

更糟糕的是,一些不良信息,如虚假新闻、谣言、恶意炒作等,在新媒体平台上肆意传播,严重干扰了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新媒体文化中的娱乐至死倾向也不容忽视。

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取流量,许多新媒体内容过度追求娱乐化。

各种低俗、恶搞、无厘头的节目和作品充斥着网络。

一些所谓的“网红”为了出名,不惜做出各种奇葩、出位的行为,全然不顾道德和伦理的底线。

这种过度娱乐化的文化现象,使得人们越来越沉迷于短暂的快感和刺激,而忽略了对深层次知识和价值的追求。

长期以往,会导致社会的文化品位下降,人们的思维变得浅薄和浮躁。

新媒体文化中的快餐式消费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由于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即时性,人们习惯于快速浏览和获取信息,很少愿意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和品味。

这种快餐式的消费模式使得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数量和速度。

大量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短视频等充斥着新媒体空间,它们往往缺乏深度和思想性,只是为了满足人们一时的消遣需求。

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会削弱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新媒体文化中的社交虚拟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社交媒体让人们可以轻松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但这种虚拟的社交方式往往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和深度的人际关系建立。

人们在网络上可以随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展示虚假的一面,从而导致社交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

此外,过度依赖虚拟社交还会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孤僻、内向,影响正常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和交流平台,使得文化多样性得以充分展现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多样性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多样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新媒体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文化经验、观点和创作,使得各种文化得以相互交流和融合。

其次,新媒体的普及使得文化产品的传播更加便捷。

无论是音乐、电影、文学还是艺术作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使得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和欣赏。

再次,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文化传播更加多元化。

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人们可以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从而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承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传统文化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传统文化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得以传承和弘扬。

例如,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统戏曲、民间艺术等文化形式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播。

其次,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文化传承更加活跃。

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人们可以与传统文化进行互动,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例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人们可以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艺,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再次,新媒体的个性化特点使得文化传承更加多样化。

通过个人博客、社交媒体等平台,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和表达文化,使得文化传承更加丰富多样。

三、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化多样性的展现和传承促进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不同文化得以相互了解和交流,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2024年新媒体时代的弹幕文化现象分析》范文

《2024年新媒体时代的弹幕文化现象分析》范文

《新媒体时代的弹幕文化现象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

在这个时代,网络文化呈现出多元化、互动性强的特点。

其中,弹幕文化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独特现象,逐渐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弹幕,这一源自视频分享网站的功能,如今已经演变成一种全新的社交和互动方式,深受年轻网民的喜爱。

本文将对新媒体时代的弹幕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产生背景、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弹幕文化的产生背景弹幕,起源于视频分享网站,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发送评论,这些评论以弹窗的形式出现在视频画面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动方式。

弹幕文化的产生背景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普及和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视频分享网站应运而生,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而弹幕功能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视频分享网站的互动性,使得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实时交流。

三、弹幕文化的特点1. 实时互动性:弹幕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实时互动性。

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发送弹幕,与其他观众进行实时交流,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交氛围。

2. 多样性:弹幕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评论、调侃、吐槽、应援等,反映了网民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3. 匿名性:弹幕的发送者通常不需要实名认证,这使得网民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 社交属性:弹幕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交方式,人们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交圈层。

四、弹幕文化的影响1. 文化传播:弹幕文化为视频内容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弹幕,观众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实时交流,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

2. 社交互动:弹幕文化增强了网络社交的互动性,使得网民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交氛围。

3. 情感表达:通过发送弹幕,网民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满足了个体情感表达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与传承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与传承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与传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时代,传统的文化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与传承,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2.传播渠道多样化: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等逐渐被互联网媒体所取代,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获取信息和娱乐。

3.用户参与度高:新媒体时代,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和创造中。

二、新媒体时代对文化产业的影响1.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新媒体时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通过互联网,文化产品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打破了地域限制,扩大了受众群体。

2.文化产业的创新: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需要不断创新,结合互联网技术和传统文化,开发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场景还原,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体验。

3.文化产业的转型: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文化产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传统媒体需要与互联网媒体合作,开展跨界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文化企业也需要加强自身的数字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承1.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流失的风险。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进行记录和保护,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2.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体进行创新传播。

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可以将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年轻人,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可以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具创意和独特性的文化产品。

例如,通过AR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实场景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文化体验。

新媒体时代的流行文化

新媒体时代的流行文化

新媒体时代的流行文化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正在到来。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

如今,流行文化盛行于社交媒体,成为新媒体时代里不可忽视的一环。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流行文化:新媒体对流行文化带来的挑战、流行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表现形式和新媒体时代下的流行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流行文化带来的挑战新媒体的兴起给流行文化带来了挑战。

传统媒体的消息发布速度慢,而新媒体的实时性让许多人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和趋势。

这使得现代社会下一种激烈的竞争现象产生,某个事件或事物的流行周期变得更加短暂,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另外,新媒体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也让许多人对于传统流行文化产生了厌倦感,更加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

因此,新媒体时代下,流行文化需要更好地应对这些社会变化。

二、流行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表现形式新媒体时代下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以其便利和实时性成为流行文化的天堂。

例如,视频分享网站如YouTube和抖音,在年轻人中非常受欢迎,不仅可以放映流行的音乐视频,还可以观看各种类型的短片,像素风格,日本动画等等。

除此之外,新兴的大众文化形式,如游戏文化、动漫、cosplay等,也受到新媒体的支持,不仅能够在社交媒体上体验和分享,还能够产生商业价值,形成自己的产业链。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流行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下流行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年轻人会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现在年轻人大量吸纳日韩文化,从音乐、时尚、娱乐到美食都有涉及,这些文化都被视为新的趋势,并且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其次,新媒体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年轻人更加沉迷,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可能减少,这对年轻人的成长和价值观培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结论随着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和现代社会的快速推进,流行文化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常态,传递着更多的信息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时代下的“屌丝”文化现象分析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因具有容量大、载体新、时效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上网聊天、博客、微博、博客、微信、交互网络电视等新兴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

青年群体是网络常客,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最大,复杂的网络文化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信仰。

从中映射出来的文化现象也体现了现在社会一部分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

其中以网络语言的传播体现的尤为突出。

网络语言,特别的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中国网民三大社会心态:社会焦虑、社会抗争社会分层首先第一个心态就是社会焦虑,反映出当前网民不可承受的压力之重,背后隐藏着是一种结构性的系统性的社会压力下的一种茫然和焦虑,以及这样的一种群体性焦虑背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冷幽默。

第二种是社会抗争心态,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很强,传播性很广,成为网民表达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平台,而网络流行语也成为网民宣泄和表达对社会公平缺失不满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三种社会心态就是社会分层,我们可以看到垂直流动的趋势慢慢停滞,让人们感到阶层固化难以逾越,但是通过这样一种戏谑和自嘲的姿态体现出来一种解构和重构,反映出深层的社会问题:如难以逾越的社会分层,狭窄的上升通道,以及不可忽略的贫富差距等等。

其中“屌丝”一词就是从网络兴起的,这一词现在对于人们来说几乎无人不晓,甚至以经发展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文化现象。

"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同时"屌丝"文化又是当代青少年青春情结的再现,体现深层的社会原因与群体心理机制的形成。

“屌丝”一词在网络上走红仅仅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而现在,“屌丝”已不仅仅是网络流行语,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屌丝”文化如此快捷地生成与流行,不能简单地以“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以蔽之。

一、“屌丝”与“屌丝”文化现象的由来“屌丝”,原来为粗语,但现今却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语和文化现象。

网络上有关“屌丝”的文章很多,但基本上运用的定义还是百度中的加上“屌丝”一词形成在内的较为公认的定义:“屌丝是对李毅吧粉丝的称呼,亦为‘苦B青年’的自称,又称‘吊丝’,发音与英文duce 相似,duce在英文中译作‘领袖,首领’。

百度李毅吧吧友本着自嘲的精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自嘲,虽是自嘲,亦可用于称呼别人。

屌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

“屌丝”开始指的是一群特定的青年人,他们多为“年轻男性,他们出身卑微,他们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他们爱网游、爱贴吧、爱‘女神’也爱幻想,却缺乏行动力,想做而不敢做;他们内心虚荣,却又不屑‘高富帅’而故作清高;他们自卑、自贱却也自以为是;他们是善良的,他们也是懦弱的。

这群青年人处于既不甘于自己的现状但又无力改变的状态;既有种种生活憧憬,但又有必须面对的生活现实。

正是从聚焦这样一群无奋斗基础、有未来希冀、缺失奋斗动力的青年人开始,逐渐让“屌丝”成为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广为流行与应用的概念。

而今有关“屌丝”的网站,诸如屌丝吧、屌丝小站、屌丝视频、屌丝语录等等在网上比比皆是,“屌丝”已经变成了当下在网络上、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时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1.复制性与再造性的结合网络流行的特点就是被不断复制,而复制往往具有再造性的功能,其过程是从简单的复制到创造性复制的转化,出现一种让人想不到的非线性结果。

“屌丝”一词就是这样经过不断的复制与再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流行文化现象。

从对李毅吧粉丝的称呼,到现在流行所说的“屌丝”,其意义已经大相径庭,而且“屌丝”也不是原来所特指的那一群出身卑微、内心充满纠结而无奈面对现实的年轻人。

现今的“屌丝”也有男女之分,人员情况较为复杂。

现实中青少年所说的“屌丝”的含义也已各不相同,有的以自嘲的方式以“屌丝”自居,将自己与“高富帅”、“白富美”做一区分;有人则用来贬责他人;有人以玩笑用之……“屌丝”的含义就是这样在网络中不断被复制、在现实中不断被应用,而在复制与应用的过程中被年轻人不断演绎与创造,现在已经成为包含丰富内涵的概念,以至于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涵盖之。

看似简单的一个词以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势头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也只有在新媒体时代才会出现。

这种文化现象的快捷与普及,远远超过以往人们所接触到的流行文化,它没有给人们留下适应的时间,往往让成人社会的很多人感到震惊甚至费解。

但是对上网是生活方式有机组成部分的年轻人来讲,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网络复制的简单性,在复制过程中的再造性,都可以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而不管是青少年有意识的行为还是无意识的行为,都构成新媒体时代流行形成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更多的青少年由原来的被动受众与旁观者变成了流行文化的直接参与者与行动者,而网络流行文化的行动者愈众,则其现实的影响力与冲击力愈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就愈直接与显在。

2.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网络流行与现实流行的密不可分性,是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突出特点。

“屌丝”文化就是网络流行与现实流传的有机结合体。

新媒体时代,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的主体(只要有条件能够上网),而青少年更是网络的主力军,当代青少年上网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

手机成为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网工具。

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5%,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新增青少年网民2800万”。

上网工具直接影响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流行方式与覆盖的范围。

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发微博、留言等等,没有过去必须也只能通过电脑上网的种种限制。

上网工具的这种便利性、快捷性与网络虚拟性特点的结合,使当代青少年现实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当代青少年现实的表达往往表现为在网络虚拟平台与现实有机结合的立体式表达方式,甚至网络上的表达往往比现实更直接贴近青少年个体的内在需要与观念,更具有反映青少年内在需求、观点与情绪的即时性特点,因为这种表达具有相对自由性,而这种相对自由性是因网络的隐蔽性与便捷化特点所决定,青少年个体可以不用过多考虑现实中他人的观点与感受(网络本身就具有观点多元性的特征,不同的观点都能有一定的共鸣存在)。

因此,在网络中,不同的青少年个体完全可以从自我的角度来随时表达内在的感受与观点,表现自己即时的情绪状态与心情。

网络这一载体也就成为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更现实、更直接地表现自我、释放内在心理能量的平台。

“屌丝”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只是一种“恶搞”的简单变异,正是因为不同的青少年个体将“屌丝”一词纳入到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解构与重新建构的结果。

即不同青少年个体所理解的“屌丝”与所运用的“屌丝”,往往会根据其客观情景与内在感受进行了再造,赋予了“屌丝”特别的意蕴,如此叠加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屌丝”文化现象。

三、透过“屌丝”文化的形成,可以发现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当代青少年青春情结的再现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会参与到流行文化之中,但之所以被称为流行文化,就一定是涵盖了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较为广泛的青少年群体中流行。

而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因为载体的便捷与普及,使青少年的参与度与流行文化的覆盖面比传统青少年流行文化更高、更为广泛。

透过“屌丝”文化,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与过去传统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中一样的表象特征,即情绪的外泄与自我的张扬,时尚的追求与内在的娱乐。

这些表征并不像过去人们所通常理解与认为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往往重形式而轻内容那么简单,实际上,任何一种青少年流行文化传达的都是一种青春的声音与呼唤,一种人生特定阶段的沉思与矛盾,一种青年人所特有的认知与情绪。

如果我们不能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做出这样的解读,就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把握这种文化现象。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认知、思维等多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其生理的快速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成人感的增强与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相对不平衡,就会表现出只有青春期青少年才会有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通过以自我为中心的外在张扬方式吸引他人的关注和昭示自身的成熟,沉醉于自我思维中抽象构建的理想完美状态。

这是个体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的划分)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屌丝”文化现象中就表现出这样一种青春期情结的特点。

有些青少年不会在乎“屌丝”一词是否好听或贴切,主要是因为“屌丝”的流行。

流行往往代表时尚,而时尚则表明自己与时代潮流同步,就有备受关注与入流的可能,就不会被人遗忘、被称为“老土”或被同辈群体所排斥,这种自我认同的强烈愿望使其更加愿意投入到流行与时尚之中。

同时,有些青少年更不会过于在乎其它成人的观点与看法,只要是青少年群体中有同行者,他们就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更主要表现在同辈群体之中,特立独行方能表现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才能真正“炫”出自己所理解的精彩与鲜活。

有时越是其他成人认为不好或不认可的事情,可能越会引起这些青少年的兴趣与关注,这种兴趣与关注可能是出于一种青春期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也可能是青春逆反的直接表现,即以逆反的行为与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自主、个性与成熟。

当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他们已经能够将现实的事物纳入到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与理解的方式进行抽象的建构,往往不会考虑其现实的适应性,会出现与现实相去甚远的理想化结果,但这种形而上学地在主观世界以自我为中心地构建现实世界,不是他们特有的偏好,更不是他们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其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与阶段。

这种理想“乌托邦”的建构需要在现实面前去不断地被修正、解构、从而现实化,这也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样的成长过程,理解青春情结出现的原因,就不会出现对青少年“不知天高地厚”、“眼高手低”等的指责与非难,不会对青少年流行文化感到诧异与不解,就能很好地理解与看待青少年流行文化,就能够认识到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展现自我成长、表达自己内在感受与想法、记录成长轨迹的自然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