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建筑物移位技术

合集下载

建筑物的移位技术

建筑物的移位技术

要 】 筑物的移位 , 建 狭义地讲是讲建筑物从一 处移到 另一处 ; 义地讲 不仅指水 平地 点上 的移位, 广 而且 指建筑物在 竖向的移 位, 包括
基 础 的托 换 、 高程 的 变换 等 。 本 文 的 建 筑 物 移位 技 术指 的 是 后 者 。
【 关键词 】 建筑物 ; 移位技术
科技信息
。建筑与工程。
S IN E&T C N O YI O MA I N CE C E H OL G NF R T O
20 0 9年
第 3 期 1
建筑物 的移位技术
尹 红 霞 赵 志 龙 ( 南省公 路 工程局 集 团有 限公 司第 二工 程处 河【 摘河南 Nhomakorabea 郑 州
4 00 ) 5 0 0
11 筑 物 移 位 技 术 起 步 始 于 2 .建 O世 纪初 欧 美 国 家 . 界 上 第 一例 顶 将 该古 建 筑迁 引 平 移 到 新 位 置 。 世 111 于 1 9 .. 5建 94年 地 上 为 主体 l 2层 , 出 层 面小 塔 楼 总层 数 1 突 8
从 , 建 0 总 欧 美 、 苏 联 等 国 家 相 继 发 展 了 这 项 技 术 。 中 比 较 有 代 表 性 的 工程 层 ( 地 上 一 层 算 起 )地 下 室 一 层 , 筑 总 高 度 为 8 m。 建 筑 面 积 前 其 实 例 有 10 9 1年美 国 依 阿 华 大 学 科 学 馆 整 体 平 移 ,9 2年 英 国一 所 豪 14 02 , 重 约 1 18 35 . 总 m 6万 k 的 大 连公 安 交 通 指 挥 中 心 , N 高低 错 落 , 体 经工 程 技 术 人 员 的 努 力 , 功平 移 了 3 .m。 成 12 华 别 墅 从 波 卡 罗 顿 移 至 10多 英 里 外 的 皮 斯 城 ,9 9年 6月 美 国北 形 复 杂 , 0 19 1 . 移 技 术 的 发 展 状 况 2迁 卡 罗 莱 纳 州 H t rs角 海 岸 一 座 灯 塔 移 动 2 0 at a e 9 0英 尺 .9 9年 丹 麦 哥 19 迁 移 技 术 是 伴 随着 顶 升技 术 而 萌 生 出来 的 可 用 于 一 般 建 筑 迁 移 本 哈 根 飞机 场 候 机 厅 移 动 2 0 m。目前 国 外 累计 完 成 的 移 位 建 筑 物 约 50 3 0余 幢 。 0 4年 之 前 , 位 最 重 的 建 筑 物 ( 尼 斯世 界 纪 录 ) 哥 伦 比 的 又 一 项 新技 术 ,它 突 破 了 保 护 性 古建 筑 的 昂 贵 的迁 移 费用 的 限制 . 20 移 吉 是 开 辟 了 旧 城 改造 及 建 筑 可 动 性 的 新 领域 。 移 技 术 经 过 十 多 年 的探 索 迁 亚 的 库特 考 姆 大 厦 。该 建 筑 物 高 8层 , 7 0 t移 位 距 离 2 m。 重 70, 9 我国建筑物移位技 术始于 2 0世 纪 8 0年 代 , 后 于 欧 美 . 苏联 与 实 践 , 不 完 全 统 计 , 落 前 据 目前 为 止 已创 造 出多 项 世 界 之 最 : 大 迁 移 建 最 累 8 m, 最 9 m, 等 国 家 近半 个 世 纪 , 是 这 项 技 术 在 我 国 发 展迅 猛 , 头 良好 。 着 国 筑 群 达 7幢 , 计 迁 移 距 离 6 9 换 向 9次 , 远 的 一 幢 迁 移 16 但 势 随 家 建设 的 飞 速发 展 , 我 国有 许 多 建 筑 物 移 位成 功 的工 程 实 例 。 在 换 向 3次 . 速 度 最 快 6 /。 迁 移 最 大 建 筑 面积 3 8 m , 大 旋 转 角 移 mh 5 5 最 0, 90吨 , 长达 8 m。 移 技 术 已 在我 国 最 0 迁 1111 8 .. 9 7年 上 海 外滩 天 文 台平 移 工 程 。利 用 托 盘 工 艺 将 天 文 台 度 为 9 。 迁 移建 筑 物 最 重 50 从 原 处整 体 移 位 到 离 原 地 2 . 位 置 。 这 次 成 功 的 移 位 工 程 . 传媒 福 建 、 东 、 西 、 南 、 宁 、 苏 、 江 、 42 m 被 广 山 河 辽 江 浙 四川 、 云南 等 地 广泛 地 应 用 , 其 经 济社 会 效益 十分 显 著 。 称 为 “ 夏第 一 移 ” 华 。 11 9 2年 晋 江 市 糖 业 烟酒 公 司综 合 楼 成 功 平 移 。 .. 1 9 2 11 9 5年 河 南 孟 州 市 市政 府 办公 大 楼 成 功 平 移 。 .. 1 9 3 11 9 8年 广 东 阳 春 大酒 店 楼 房 成 功 平 移 。 .. 1 9 4

建筑物平移技术原理

建筑物平移技术原理

建筑物平移技术原理
建筑物平移技术是一种将建筑物从原始位置移动到新位置的技术。

它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物结构评估:在进行建筑物平移之前,需要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评估。

这包括检查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基础和墙壁的强度等。

评估结果将决定是否适合进行平移操作。

2. 基础处理:在建筑物平移之前,需要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处理。

这包括在原始基础上添加临时支撑和加固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平移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3. 钢梁或液压系统:平移过程中,通常会使用钢梁或液压系统来提供支撑和推动建筑物。

这些结构将在建筑物的下部或侧部进行安装,并通过施加推力或拉力将建筑物平移。

4. 地面准备:在建筑物平移之前,需要对目标位置的地面进行准备工作。

这可能涉及到破除障碍物、平整地面或加固地基,以确保建筑物可以顺利平移到新位置。

5. 水平平移:一旦准备工作完成,建筑物就可以开始进行平移操作。

通过逐步推动或拉动建筑物,使其沿着预定的平移路径移动到目标位置。

这通常需要精确的测量和调整,以确保建筑物在平移过程中保持稳定和垂直。

6. 结束处理:一旦建筑物达到目标位置,建筑物平移过程就基本完成了。

在此阶段,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收尾工作,包括拆除
临时支撑和恢复原始基础。

总的来说,建筑物平移技术是通过评估建筑物结构,处理基础,使用适当的支撑和推动系统,并进行地面准备来实现建筑物的平移。

这项技术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确保平移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建筑物移动方法

建筑物移动方法

建筑物移动方法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移动已经成为可能。

建筑物移动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本文将介绍建筑物移动的主要方法,包括建筑整体移动、分组移动、转向或变位、结构加固与改造、轨道铺设、定位与固定、路线规划与环境评估、监测与安全措施等方面。

一、建筑整体移动建筑整体移动是指将建筑物整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保持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不需要进行拆卸和重新组装。

但是,整体移动需要解决建筑物的基础问题,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移动过程中的各种力和变形。

二、分组移动分组移动是将建筑物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进行移动,然后在新的位置重新组装。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大型或复杂的建筑物,例如工厂、仓库等。

分组移动需要精确的规划和组织,确保各个部分能够顺利到达新的位置并进行组装。

三、转向或变位转向或变位是指通过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改变建筑物的方向或位置。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小型建筑物或特定场合,例如景观雕塑、展厅等。

转向或变位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不会对建筑物造成损害。

四、结构加固与改造结构加固与改造是指在建筑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固或改造,以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老旧或结构不合理的建筑物。

结构加固与改造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结构和外观。

五、轨道铺设轨道铺设是指在建筑物下方铺设轨道,通过牵引力将建筑物移动到新的位置。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大型建筑物或桥梁等,例如铁路桥、高速公路桥梁等。

轨道铺设需要考虑到轨道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建筑物在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六、定位与固定定位与固定是指在建筑物到达新的位置后,对其进行定位和固定,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定位与固定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特点和环境因素,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建筑物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七、路线规划与环境评估路线规划与环境评估是指在建筑物移动前,对移动路线进行规划,并对环境进行评估。

建筑物整体移位施工工法范文(二篇)

建筑物整体移位施工工法范文(二篇)

建筑物整体移位施工工法范文一、引言建筑物整体移位施工工法是一种工程技术,通过对建筑物进行拆除、移位和重建等一系列操作,实现对建筑物位置的改变。

本文将详细介绍建筑物整体移位施工工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二、施工准备1. 资源准备:准备好足够数量的移位设备和机械设备,包括移位浮筒、液压顶升机、起重机等。

2. 材料准备:准备好适合移位的建筑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并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数量满足施工需求。

3. 施工方案设计:根据具体的建筑物特点和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整体移位方案,包括施工步骤、使用的设备和材料、施工时间等。

三、施工步骤1. 拆除工作:(1) 拆除建筑物外部附属物,如外墙、顶棚等。

(2) 拆除建筑物内部设施,如地板、隔墙等。

(3) 拆除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如柱子、梁等。

2. 准备工作:(1) 清理施工现场,确保没有杂物和障碍物。

(2) 检查移位设备和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3) 检查建筑物的基础结构,确保稳定和安全。

3. 移位工作:(1) 将移位浮筒放置在建筑物下方。

(2) 使用液压顶升机将建筑物顶部与浮筒连接。

(3) 通过液压顶升机逐步抬升建筑物,并将其移动到目标位置。

(4) 在目标位置下放置移位浮筒,并将建筑物放置在浮筒上。

(5) 逆序操作,将建筑物逐步下放至移位浮筒之上。

(6) 移除液压顶升机和移位浮筒,完成整体移位。

四、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施工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安全问题,确保工人和设备的安全。

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围栏、安全带等。

2. 施工计划: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严格控制施工时间,确保施工进度。

3. 设备监控:对移位设备和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避免设备故障导致施工延误。

4. 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相关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

5. 施工组织:合理组织施工人员和设备,确保施工过程的有序进行。

6. 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建筑移位技术

建筑移位技术

建筑移位技术9.4.1 技术内容建筑物移位技术是指在保持房屋建筑与结构整体性和可用性不变的前提下,将其从原址移到新址的既有建筑保护技术。

建筑物移位具有技术要求高、工程风险大的特点。

建筑物移位包括以下技术环节:新址基础施工、移位基础与轨道布设、结构托换与安装行走机构、牵引设备与系统控制、建筑物移位施工、新址基础上就位连接。

其中结构托换是指对整体结构或部分结构进行合理改造,改变荷载传力路径的工程技术,通过结构托换将上部结构与基础分离,为安装行走机构创造条件;移位轨道及牵引系统控制是指移位过程中轨道设计及牵引系统的实施,通过液压系统施加动力后驱动结构在移位轨道上行走;就位连接是指建筑物移到指定位置后原建筑与新基础连接成为整体,其中可靠的连接处理是保证建筑物在新址基础上结构安全的重要环节。

9.4.2 技术指标采用建筑移位技术的结构设计可依据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JGJ/T 239及《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改造技术规范》CECS225进行,变形监测做法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执行。

9.4.3 适用范围适用于具有使用价值或保留价值或历史价值的既有建(构)物的整体移位,对于这些既有建(构)物因规划调整、小区平面布置改变等原因,需整体从原址移位到附近新址,其移位方式包括平移、旋转及局部顶升。

可考虑进行移位的建(构)筑物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其层数为多层,其结构形式可包括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木结构、钢结构等;其他构筑物;古建筑、历史建筑与特殊建筑。

9.4.4 工程案例厦门市人民检察院综合楼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移工程、泉州佳丽彩印厂专家楼平移工程、北京英国大使馆(国家一级文物)整体平移工程、济南宏济堂历史建筑整体移位工程等。

《建筑移位技术》课件

《建筑移位技术》课件

(八)按偏移控制方式分类:
• 1、有侧限控制方式 • 2、无侧限控制方式
《建筑移位技术》
三、国外移位工程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世界上第一座建筑物整体迁移工程是位于新西兰新普利茅斯市的一所一层农宅,使用 蒸汽机车作为牵引装置。现代整体平移技术应始于20世纪初。
图1-1 新《西建筑兰移农位技宅术平》 移中
《建筑移位技术》
(三)根据结构处理方式分类:
• 1、整体式移位:所谓整体式移位是指在移位过程中建筑物结构整体性保持 不变的移位。
• 2、分体式移位: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以及移位要求将建筑物的主体结构 分成两部分或三部分分别移位,在新址基础上再连接起来或永久的分开的移 位工程。
《建筑移位技术》
(四)根据移位方式分类:
《建筑移位技术》
(二)根据基础处置方式分类:
• 1、切断式:所谓切断式是指在基础的某一水平位置将基础 切断,上部移走,在新的就位位置施作新基础,然后再将上 部结构与新基础连接起来。
• 2、连同式:所谓连同式是指将建筑物结构主体与基础一同 移走。这种情况通常基础埋深线,对于深基础,如桩基等 则不适用。
我国建筑物移位技术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 代,落后于欧美、前苏联等国家近半个世纪,但 是这项技术在我国发展的速度非常迅猛,势头良 好,其理论与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目前为 止,我国已累计完成各类建筑物移位100余幢。
《建筑移位技术》
二、分类
(一)根据移位装置分类:
• 1、滚动式:其移位装置是采用辊轴,依靠辊轴的转动来实现建筑物移 位的。
• 3、组合式:即在同一建筑物移位工程中,即有顶推又有牵 拉。
《建筑移位技术》
(六)按托盘结构形式分类:
• 1、十字交叉梁结构体系 • 2、拱形结构体系 • 3、梁板结合结构体系

建筑物移位技术在桥梁顶升中的应用

建筑物移位技术在桥梁顶升中的应用
顶升液压缸由泵站控制,通过安装在盖梁东西两侧的光栅尺监测顶升姿态。根据力及位移 信号,由主控室的PLC控制整个顶升过程。
光栅尺
千斤




顶 墩柱

墩柱





十一组
二 组
四 组






十二组
5.顶升支撑体系
A、主桥托架体系设在盖梁底部,由分配梁、支撑杆以及连系杆等组成。托架体系的主体采用16根 精加工钢管作为支撑杆。每根钢管支撑下部通过植入M18锚栓与原承台连接。上下两节钢管支撑间通过 螺栓连接,整个钢支撑体系通过角钢作为水平连系杆及剪刀撑连成一个格构柱,形成水平稳定体系。
立柱
立柱
承台
本工程立柱接高示意图
挤压套筒机械连接 立柱接高航运桥梁改造
1、天津海河狮子林桥改造工程(03年10月)
3.229m 4.5m
原貌
顶升完成
狮子林桥主桥共分三跨,建于1974年,桥宽 24.6米。上部结构为挂孔悬臂结构,跨径24m+ 45m+24m,挂孔为8m 。桥梁上部结构截面为三 跨变截面预应力砼箱形连续梁,跨径为25.2+45 +25.2米。
1
3、自然灾害引起的桥梁改造

2
梁 4、高速公路上跨立交净空不足引起的桥梁改造

造 5、基础病害引起的桥梁改造
4
的 原 6、桥梁支座更换
因 7、大跨度钢桥的合龙
6
8、施工错误的修正
7
9、地铁下穿或压煤开采的桥梁沉陷引起的改造
10、城市中既有立交落地匝道抬升为高架的一部分引起的改造
10
二、建筑物移位技术简述

建筑物移位技术的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的开题报告

建筑物移位技术的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的开题报告

建筑物移位技术的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的开题报告
一、项目背景
建筑物移位技术是一种将建筑物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的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建筑物重建、道路拓宽、地质灾害避险等领域。

近年来,这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建筑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本项目旨在对建筑物移位技术的理论和工程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其在实践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项目内容
本项目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建筑物移位技术的理论分析:主要包括建筑物移位的原理、影响建筑物移位的因素、建筑物移位的力学模型等。

2. 建筑物移位技术的工程应用:主要包括建筑物移位的现场实施流程、移位前后的安全措施、移位的经济性和环保性等方面的研究。

3. 建筑物移位技术的案例分析:主要包括国内外建筑物移位的经典案例分析,对案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4. 建筑物移位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分析该技术的市场需求、应用前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三、项目意义
本项目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建筑物移位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探索其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同时,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还将为工程师和研究者提供实用性的参考和借鉴,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4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1建筑物移位技术的设计内容
设计包括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特殊建筑物的 整体移位应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整体移位工程的设计包括: ① 新基础设计 ② 结构托换设计 ③ 移位轨道设计 ④ 移动系统设计 ⑤ 就位连接构造设计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ymax =
− q 1 − e k
y=
P 3 +( P 2 +P 4) e 2k
β
β L0
2
−βa
( cosβa+sinβa) +( P ( cos2βa+sin2βa) 1 +P 5) e
−2βa
cos
β L0

2
最大沉降差为:
∆ymax = ymax − y = q q −β L0 q − β L0 βL + e cos β L0 − e 2 cos 0 2k 2k k 2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5建筑物移位的就位连接构造
2. 框架柱扩大基础就位连接方法 ① 基本构造 扩大基础就位连接方法是一种常规的就位连接方法,做法 是直接将柱底钢筋和新基础内预埋钢筋焊接,然后浇筑混 凝土的连接方法。 ② 扩大基础法的设计 1)设计要求:节点浇筑的混凝土能够承担柱下竖向荷载; 柱中的纵筋在连接节点处具有足够的锚固能力;节点混凝 土足够承担水平剪力。 l0 = lw +10 2)纵筋最小焊接长度: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3建筑物移位轨道设计 3. 轨道基础的设计内容:
① 确定截面形式和尺寸; ② 轨道基础变形的验算; ③ 轨道基础的正截面抗弯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④ 轨道基础底板的抗弯承载力和抗冲切验算。
13
14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3建筑物移位轨道设计 4. 轨道基础计算简图
8
7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2建筑物移位托换技术 4. 柱托换设计
(2)型钢对拉螺栓柱托换节点设计: ① 根据结构荷载确定柱轴力; ② 根据柱轴力和工程条件确定柱托换节点高度; ③ 选定型钢规格; ④ 选定填充混凝土强度; ⑤ 按下式进行节点承载力验算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建筑物整体迁移工程的迁移轨道通常包括下轨道和上轨道 ,具体形式和移动方式有关,一般有以下三种: ① 滚动方式:较常用; ② 滑动方式; ③ 滚动方式:适用于房屋层数较少、竖向荷载小情况下的整 体平移。
11
12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3建筑物移位轨道设计 2. 迁移轨道方案选择
(1)迁移轨道的确定原则: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施 工简便快速原则。 (2)轨道钢板与型钢的选择:上轨道梁上铺设的钢板或槽 钢各有优缺点。 (3)轨道基础的选择:迁移轨道基础方案选择应综合考虑 地质、建筑物现状、成本和工期等因素。
26
25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5建筑物移位的就位连接构造
2. 框架柱扩大基础就位连接方法 3)构造要求
① ② ③ ④ ⑤ 由于施工空间狭小,钢筋焊接为单面焊。 焊接长度不满足要求时,优先保证搭焊钢筋的上焊接接头长度。 新基础接触面应凿毛、洗净。 连接节点混凝土宜比新基础和柱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 浇筑混凝土应振捣密实。
4)上部结构力学模型 平移就位连接后的建筑物需要进行结构承载力复核。
19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4建筑物移位动力系统设计
1. 移动系统组成:移动装置、移动动力设备和反力支座。 2. 滚轴设计 (1)滚轴种类:常采用实心钢辊和钢管混凝土。 (2)滚轴的长度、直径和个数: 滚轴的长度一般比下轨道板宽度大100-200mm。 工程总常用的滚轴直径为:钢管混凝土滚轴和高强钢管直 径为60-150mm;实心钢辊滚轴直径为40-100mm。 滚轴个数:
① 双夹梁墙体托换设计:包括构件的截面尺寸选择、托换结 合面的强度验算、夹梁的承载力验算和横向拉梁的承载力 验算。 ② 单托梁墙体托换设计:主要计算包括托换梁使用期间的承 载力验算和施工期间的承载力验算。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2建筑物移位托换技术 4. 柱托换设计
(1)植筋柱托换节点设计: ① 统计荷载,计算柱轴力; ② 选择托换节点截面尺寸; ③ 托换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 ④ 截面削弱后的柱承载力验算,不满足则通过改变局部构造 以减小托换施工时对柱截面的削弱。 ⑤ 节点四周包柱结构的抗剪和抗弯验算,验算按钢筋混凝土 深梁计算。 ⑥ 确定设计构造。
• 7.3.2建筑物移位托换技术 4. 柱托换设计
(3)焊接L形筋柱托换节点设计 ① 受剪承载力计算; ② 焊缝长度计算; ③ L形钢筋的数量限制条件。 (4)包柱节点高度下限 最小托换梁高度为:
hb ≥ 1.44 fcv ( b + h )
10
V = 1.2 ( 2nfsv Asv1 + 0.3 fcv Acv + 0.9 fcalc ) ⑥ 节点构造设计。
7.2 建筑物移位技术发展概况
• 7.2.2国内建筑物移位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概况
国内最早采用整体平移技术出现在煤矿矿井建设中,有关 采矿文献中曾介绍过小恒山矿排矸井井塔整体平移。 1995年,河南孟州市政府办公楼平移工程集横向移动、纵 向移动和旋转于一身。1999年10月,建于1885年的北海市 原英国领事馆沿与纵轴成50度角斜向平移55.8m。1996年 ,济南市一建筑群7栋建筑进行了转向平移,同时抬升, 最长移动轨迹196m。1999年12月,临沂国家安全局大楼 创造了我国框架结构双向平移距离最长的纪录,平移 171m。2003年9月,深圳与香港之间的百年罗浮桥经过两 次横移、两次纵移到达120m外的新址永久保存。
N =K Q( f + f 2R
'
) (kN)
23 24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5建筑物移位的就位连接构造
1. 砖混结构就位连接方法 ① 墙体就位连接方法 墙体连接的基本方法是在托换结构与新基础之间砌砖或浇 筑混凝土。 ② 构造柱就位连接方法 配筋及混凝土强度同原设计要求,柱与墙体应设置拉结构 造钢筋。
9
V − 0.8 f y As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2建筑物移位托换技术 4. 托换桁架整体设计
托架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如下: ① 连梁布置 ② 内力分析模型 ③ 不利荷载作用下内力分析 ④ 托架杆件设计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3建筑物移位轨道设计 1. 整体迁移轨道组成和形式
n= k
∑N
F0
20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4建筑物移位动力系统设计
(3)滚轴的摆放方式和间距 摆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整个上部结构的加固托架下均匀 摆放;另一种是选择上部荷载传力支撑点,只在支撑点处 摆放滚轴。 L S = 间距: n −1
1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4建筑物移位动力系统设计
2
唐昌辉
建筑工程系 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大学 Email: 2863472302@ Phone: 13707318187
7.2 建筑物移位技术发展概况
• 7.2.1国外移位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概况
世界上最早的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出现在新西兰,工程技 术人员采用蒸汽机车作为牵引装置,将新浦利茅斯市一座 一层民宅移到新址。 1983年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搬迁了五层、七层楼房各 一栋;美国一座近90年历史的大剧院以每小时40ft的速度 移到160ft远的新址;日本具有60年历史的横滨市银行附属 建筑迁移到170m外;希腊寒沙罗索基市火车站以每小时 2m的速度被搬移了40m。
① 荷载取值 ② 支座约束 ③ 墙下条形基础简图 ④ 简支梁计算简图 ⑤ 多跨连续梁计算简图 ⑥ 地基上无限长梁简图 ⑦ 交叉梁简图 ⑧ 连续曲梁简图
15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3建筑物移位轨道设计 5. 轨道基础的沉降和沉降差计算
① 无限长梁迁移轨道的计算简图 平移轨道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时,通常可将轨道 基础简化为弹性地基梁进行内力和变形计算。 ② 无限长弹性地基梁的变形计算公式 在集中荷载作用下,距集中力量P为x的梁的变形计算公式 如下: Pβ − β x y= e ( cos β x + sin β x ) 2k k β=4 4 EI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3建筑物移位轨道设计 5. 轨道基础的沉降和沉降差计算
⑥ 轨道基础构造要求: 轨道基础梁的宽度不宜小于250mm; 轨道基础的混凝土标号不宜小于C25,不应小于C20; 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应凿毛,粗糙深度不小于6mm; 轨道基础支座附近宜设弯筋或附加吊筋抗剪; 轨道基础梁上铺设钢板时宜在轨道梁上皮和钢板之间铺设 2-3mm厚粉细砂; 轨道梁上找平砂浆和铺设组合型钢的砂浆强度不宜低于轨 道梁混凝土强度。
• 7.3.2建筑物移位托换技术 1. 托换技术与托换方法
托换技术是指既有建筑物进行迁移或加固改造时,对整体 结构或部分结构进行合理改造,改变荷载传力途径的工程 技术。
2. 移位工程中的托换结构形式
① 墙体托换 ② 柱托换 ③ 上部结构托换桁架
5
6
7.3 建筑物移位关键技术设计
• 7.3.2建筑物移位托换技术 3. 墙体托换设计
沉降差的简化计算: 最大沉降差的简化计算:
∆ymax = yp3 − yp1 =
⑤ 验算方法:
−β a
∆ y m a x ≤ ∆ lim
18
βP
(1-α1 ) +α4e 2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