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选读》教案林孝丽第一卷导论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篇的学习,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结构、创作过程的创作目的,认识《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完成的革命。
明确学习《资本论》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本导论重点: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2、《资本论》的结构。
3、《资本论》的方法。
三、本篇难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四、本篇的内容本导论内容如下:一、《资本论》的创作过程《资本论》是一不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的手稿。
《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完成的革命。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由此可见,《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资本论》的研究目的(三)《资本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以马克思《资本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资本论》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是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指引的方向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三、《资本论》的方法(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二)科学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运用。
(三)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主要是逻辑法和历史方法相统一的方法。
在叙述采用了系统的方法。
四、《资本论》的结构《资本论》共分为四卷,第一卷研究的是直接生产过程。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总过程。
第四卷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考察。
五、学习《资本论》论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
《资本论》对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五、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选读教案.doc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4、商品拜物教
作业
讨论题: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商品拜物教?如何看待?
主要 参考资料
1、《资本论》学习纲要刘炳英沈连元著求实出版社 1981年第五版
2、《资本论》释义北京大学经济系1983年第二版
第四十章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II)
1、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的共同点。
2、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的区别。
3、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和出发点。
4在农业中,只要超过较低标准的平均资本量,就能取得超额利润。
5、级差地租II中超额利润形成的特点
6、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之间的本质区别
作业
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的相互关系。
主要 参考资料
1、《资本论》学习纲要刘炳英沈连元著求实出版社 1981年第五版
2、《资本论》释义北京大学经济系1983年第二版
备注
学时
章节
第三卷第48、51、52章
教学目的 和
教学要求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三位一体公式”的理论来源“斯密教条”。通过经 济关系的分析,指出了与三种收入形态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即工人阶级、 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对立。因此,本部分内容不仅是对《资本论》第 三卷所作的总结,是对《资术论》第一至第三卷所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后所作的历史性总结。
2、试述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及其源泉?
主要 参考资料
1、《资本论》学习纲要刘炳英沈连元著求实出版社 1981年第五版
2、《资本论》释义北京大学经济系1983年第二版
《资本论》选读教学效果分析

分析
汇报人:
2024-01-14
• 《资本论》选读教学概述 • 学生对理论掌握程度分析 • 课堂互动情况分析 • 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 结论与展望
01
《资本论》选读教学概述
《资本论》简介
• 《资本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经济、政治和社会历 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和系统阐述的 重要著作。它主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运行 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和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提 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方法。
对教师来说,他们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此外,他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 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方法。许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方法,无法 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从而影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措施和建议
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内容设计。在《资本论》选读课程中增加 实践教学内容,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 应用所学知识。
加强教师实践经验的培训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师需要 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 实际问题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资本论》选读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资本论》的基本理论
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资本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其精髓和核心内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资本论》选读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引 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
资本论教学大纲

《资本论》Ⅰ教学大纲(一) 前言《资本论》第1卷的对象和中心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是纯粹的生产过程。
2、中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前提、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等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1、第一部分是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论述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部分是第二篇和第六篇,论述剩余价值理论。
3、第三部分是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论述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论》第1卷的方法1、矛盾分析法2、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
(二)基本要点序言和跋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的四篇,恩格斯写的三篇。
第一版序言和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版序言:包括1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必须运用抽象法的问题(第1-4段)(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问题(第5—9段)(三)《资本论》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问题(第10—11段)(四)预告以后各卷的内容和欢迎科学批评第二版跋:包括31段,主要内容:(一)《资本论》第二版付印时对原文的修改情况(1-3段)(二)在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能产生,能够产生的只能是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4—13段)(三)驳斥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对《资本论》的恶意攻击,论述《资本论》的方法(第14—26段)(四)《资本论》的辨证方法和黑格尔的辨证方法截然相反(第27—31段)一基本教材: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2、洪远朋主编,马艳等副主编:《<资本论>教程简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参考书目:1、马克思《资本论》第2、3、4卷2、相关的《资本论》辅导教材三课程概述:我们将在本学期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资本论》第1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它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中心,共有七篇,二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资本论)选读

——《资本论选读》
一、为什么要学
➢ 依靠一套理论,一个人可以创建一个学派;但是 依靠一套价值,一个人可以创建一种文化、一种文明、 一种共同生活的新方式。
1、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 2、全新的理论坐标意义 3、源于现实,基于现实的理性价值诉求
吉登斯(英国):《第三条道路》2000年
▪ 第三,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是全面理解 《资本论》的重要的理论档案。
▪ 第四,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是我们现 时代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的基 础。
第二讲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
一、《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科学巨著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三、《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一、《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科学巨著
▪ 在70年代以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视野, 即对象的结构发生了极其重要的变化。 他开始研究世界历史的问题,或者研究 东方社会的问题,或者说研究卡夫丁峡谷 的问题,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
(马克思在他生命的最后5年留下了两部手 稿,第一部是《人类学笔记》,专门研究东方社 会的社会过渡问题。第二部是《历史学笔记》, 这是研究西欧社会怎样走向资本主义问题的。)
➢ (意识形态的批判——上层建筑的批判——经济关系的批判。 ➢ 社会的观念形态的批判——社会本质关系的批判,即经济关系的批判)
1843年起开始对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形成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下半年的《神圣家族》和1845—1846年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此来理解整个社会结构 和理解这个经济关系的结构
二、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概貌
(一)《经济学手稿》创作的前期
1843~1856。 两个特点:以现实的批判为主;以摘录和 摘要为主。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为考察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按照《资本论》体系,教学大纲分为三个单元,十个讲题。
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和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一、商品二、货币三、价值规律四、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第二讲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二至六篇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曾说过,《资本论》的整部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而作为剩余价值流通、分配理论基础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无疑在《资本论》中有着重要地位。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二、剩余价值的源泉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四、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第三讲资本积累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主要内容。
这一理论从再生产的角度,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实质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四讲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二卷第一至二篇的主要内容。
从微观经济的层面研究资本运动的规律性。
一、资本的循环二、资本的周转第五讲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主要内容。
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及其规律。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基础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第六讲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一至三篇的主要内容。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三、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现实意义第七讲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主要内容。
一、商品经营资本二、商业利润三、商业资本周转四、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的现实意义第八讲借贷资本与信用理论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主要内容。
《资本论》选读教学讲义

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
要内容。《资本论》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18
3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 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 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 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是指价值形式和更有内容、更 为复杂的资本、工资、地租等形式相比较,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 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 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
1、掌握精髓思想, 即不僵化教条也不全 盘否定
2、完整准确地把 握基本理论。不强加、 不曲解、不死报、不 误传。
10
五 《资本论》研究的发展态势
1、《资本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2、《资本论》研究的多维性 3、《资本论》研究的辐射面 4、《资本论》研究的纵深度 5、《资本论》研究的新方法
17
1、《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 必须运用抽象法问题。1-4
1现在我把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交给读者。这部著作是我18 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相隔很 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我的工作。
2前书的内容已经概述在这一卷的第一章中。这样做不仅是 为了联贯和完整,叙述方式也改进了。在一步的阐述;相 反地,前书已经详细阐述的论点,这里只略略提到。关于价值 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历史的部分,现在自然完全删去了。但是前 书的读者可以在本书第一章的注释中,找到有关这两种理论的 历史的新材料。
两千多年是指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因为他是第一个研究价值形式的学 者)算起,到马克思以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把价值形式讲清楚,从而阐明
资本论选读第三版教学课件完整版

1)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4)生产 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 法的关系。家庭关系
第1部分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 思路——认识视角与研究方法
段的产物。 •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丧钟
就敲响了。因为这时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就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了,无产阶级也要求有 代表自己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应运而生,《资本论》 就是为此目的而创作的。
第二版跋
• 3、驳斥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对《资本论》的恶意攻击。 • 4、《资本论》运用的方法是辩证法。 • 在这里,马克思引了考夫曼的一段话来印证马克思的方法是辩证法。
第一版序言
• 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
系。”对马克思的这句话,人们存在着不同理解:①指生产关系;②指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③指劳动的组合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④ 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 4、《资本论》研究的经济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
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只有建立 起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解决价值的源泉问题,也才能建 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 2、具体劳动及其特点: • ①含义; • ②特点: • a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不同的; • b、各种具体劳动的质的区别,形成社会分工; • c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反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为考察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按照《资本论》体系,教学大纲分为三个单元,十个讲题。
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和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一、商品
二、货币
三、价值规律
四、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讲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二至六篇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曾说过,《资本论》的整部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而作为剩余价值流通、分配理论基础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无疑在《资本论》中有着重要地位。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三讲资本积累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主要内容。
这一理论从再生产的角度,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实质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四讲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二卷第一至二篇的主要内容。
从微观经济的层面研究资本运动的规律性。
一、资本的循环
二、资本的周转
第五讲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主要内容。
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及其规律。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第六讲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一至三篇的主要内容。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三、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七讲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主要内容。
一、商品经营资本
二、商业利润
三、商业资本周转
四、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八讲借贷资本与信用理论
这一讲介绍《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主要内容。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二、资本主义信用和银行资本
三、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四、虚拟资本
五、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九讲地租理论
这一讲介绍了《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主要内容。
主要研究地租和土地所有权的关系、土地价格以及各种类型的地租。
一、地租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二、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三、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四、地租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十讲《资本论》的理论要点及其现实意义
这一讲是对《资本论》全部学习内容的复习与总结,是将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连贯起来的思考,学习的重点是各卷的重要理论的思想精华和联系实际引发的思考。
一、《资本论》的诞生:研究背景、理论借鉴与创新
二、《资本论》的写作宗旨:“资本主义灭亡论”
三、另一个角度看《资本论》:社会化商品经济论
四、一部不朽的着作:《资本论》的光辉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