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三甲胺对鱼类的生长和鱼体营养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TMAO

1.W-3系脂肪酸:无论碳链有多长,无论双键数量,倒数第三个键为双键脂肪酸。
2.TMA:鱼类在变质过程中,其原有的氧化三甲胺在细菌的作用下逐渐还原成三甲胺。
3.TMAO:该物质为氧化三甲胺,是鱼贝类肌肉浸出物中的重要呈味成分,具有鲜味,随着鲜度的下降(或鱼体死后)该物质的数量逐渐减少,在细菌还原酶的作用下会转变为具有腥臭味的三甲胺。
4.微冻:将渔获物保藏在-3℃左右的介质中的一种轻度冷冻的保鲜方法。
5.湿度状况的均一系数:是判定熏室建造是否合理(完善)的重要指标,其表达式为:k=1-(wcp’’-wcp’)/wcp,其中wcp是不同时间所测得的熏室中的湿度的总平均值,wcp’’是高于总平均值的各数据的平均,wcp’是小于总平均值的各数据的平均,k值越接近1熏室建造的越趋合理。
6.凝胶化:鱼糜制品在加热前一般要在较低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以增加鱼糜制品的弹性和保水性。
7.K值:是判定水产品鲜度的重要指标,K值越小越新鲜,它的含义是:ATP降解产物中的肌苷与次黄嘌呤之和占ATP及其逐级降解产物总和的百分比,它反映的是鱼死后僵硬至自溶阶段的鲜度。
8.凝胶强度:是衡量鱼糜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定义是:鱼糜破断程度与凹陷程度的乘积,单位为:g.cm9.溃后现象:是琼胶特有的性质,琼胶加热到80℃时溶解,而降温至30℃时才凝固,两者之间的温度相差50℃,这一现象称为溃后现象,又称为滞后现象。
10.自溶:僵直现象解除后,在鱼体贮藏过程中,由于各种酶的作用使鱼肉蛋白质逐渐分解,鱼体变软的现象称为自溶。
11.腐败:自溶作用的同时或稍后,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使有机物质分解(产生三甲胺,尸胺等),出现异物,变色等现象。
12.凝胶形成能:即鱼糜制品形成良好的弹性的能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形成良好弹性凝胶体的快慢,二是凝胶体的强弱9.凝胶劣化现象:鱼糜制品加热到60℃左右时,其弹性急剧下降,此现象称为凝胶劣化现象。
1.水产罐头的种类及其特点水产罐头可分为四种,各种类罐头的名称及特点如下:(1)清蒸类罐头:保持了原料特有的色泽和风味(2)调味类罐头:注意配料和调味,讲究形态和色泽(3)油浸类罐头:该类罐头有一个成熟过程,贮藏一段时间,色,香,味更加调和(4)茄汁类罐头:该类罐头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贮藏一段时间,色,香,味更加调和2.食盐的保藏作用(1)造成微生物细胞质壁分离(或引起微生物细胞的脱水)(2)电离产生对细胞有害的Na+,Cl-(3)抑制了某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4)起到了增强剂的作用,增强了某些物质抗微生物的能力(5)降低了水中氧的溶解度3.采用水冰保鲜鱼类应注意哪些问题(1)海水或淡水要预冷,海水预冷至-1℃,淡水预冷至0℃(2)水船或水池要防止摆动,以免划伤船体(3)用冰要充分,浮冰应覆盖住水面(4)鱼应洗净后放入水中,以免污染水体(5)鱼体温度降至0℃后改用撒冰保鲜4.腌制品的成熟指鱼肉内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和化学反应包括1.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短肽和氨基酸,非蛋白氮增加,风味变佳2.在嗜盐菌的脂酶作用下,部分脂肪分解产生小分子挥发性醛类物质,产生芳香气味3.肌肉大量脱水,肌肉组织网络结构发生变化,使其收缩并变得坚韧7.腌制剂中存在硝酸盐,亚硝酸盐,使肌肉色泽变佳8.鱼粉自燃的原因(1)能量较高,含有较多的脂肪,脂肪氧化升温(2)含磷钙高,在贮藏过程中,由于化学分解,磷被游离出来而形成单质磷。
鱼肉中含氮成分

一,含氮成分在提取物含氮成分中,底层鱼类最低约3~5mg/g.占肌肉总含氮量(包括蛋白氮在内)的10%~15%.洄游性中上层鱼类较高,5~8mg/g.占总含氮量的15%~20%.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的含氮量约7~9mg/g.占总含氮量20%~25%O而含量最多的是鲨,鳐等软骨鱼类,达13~15mg/g,占总含氮量的1/3以上.软骨鱼类的含量比硬骨鱼类多是因为鲨,鳐鱼的尿素和氧化三甲氨(trimethylamine oxide,TMA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鱼类二者的量即占了提取物氮的60%~70%.硬骨鱼类中,红肉鱼的含氮提取物比白肉鱼多,这主要是其咪唑化合物含量高的缘故,鲣鱼仅组氨酸(Histamin,His)就占了62.8%,鲸鱼的咪唑化合物占了提取物氮的64.9%其中鲸肌肽占60%.与此相反,肌肽,鹅肌肽及核苷酸关联化合物的量,白肉鱼比红肉鱼多.(一)游离氨基酸(free armino acid,FAA)游离氨基酸是鱼贝类提取物中最主要的含氮成分.在鱼类的FAA组成中显示出显著的种类差异特性的氨基酸有组氨酸(histamine,His),牛磷酸(taurine,Tau),甘氨酸(glycine,Gly),丙氨酸(alanine,Ala),谷氨酸(glutamine,Glu),脯氨酸(proline,Pro),精氨酸(argine,Arg),赖氨酸(lysine,Lys)等,其中以His和Tau最为特殊.鱼类特别是属于红肉鱼的鲣,金枪鱼等含有丰富的His,高达7~8mg/g.而如真鲷,鲆鱼等白肉鱼只有0.1mg/g,成为鲜明的对照.鲐,鯷等部分红肉鱼以及竹荚鱼,鰤鱼等中间肉色鱼类含组氨酸2~7.5mg/g,在典型的红肉鱼和白肉鱼之间.鲤鱼,香鱼等淡水鱼比海水鱼的白肉鱼稍高.鲸类只含0.01—0.04mg/g.从部位来看,普通肉的His含量比暗色肉和肝脏高.这类红肉鱼中大量存在的游离His的生理功能目前尚不明.高含量的His同呈味相关(本篇第五章第二节)但也是引起组氨中毒的一个原因.His在细菌的作用下,脱羧基(decarboxylation)生成组氨造成食物中毒.此类食物中毒只发生于进食红肉鱼的情况.His含量少的白肉鱼不发生此类中毒.无脊椎动物中,大量检出Arg,Tau,Gly,Pro,β-Ala,肌氨酸(sarcosine,Sar)等FAA.软体动物中,Tau,Gly,Ala,Pro,β-Ala等含量较高,而甲壳类Gly,Tau,Ala,Pro,Arg等占多数.H2NCH2CH2SO3 牛磷酸门(Tau)H2NCH2CH2COOH β-丙氨酸(β-AIa)CH3NHCH2WH 肌氨酸(Sar)牛磷酸是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的特殊氨基酸,自贝类组织中常被检出.在无脊柱动物各组织以及鱼类的血合肉,内脏中含量较高.其在鱼贝类的生理机能主要起调节渗透压的作用.牛磺酸对人体所起的各种调节和维护健康的作用,详见本篇第二章第二节.(二)低聚肽(oligopeptides)鱼贝类中含有的寡肽已知的只有极少数.三肽的有谷胱甘肽(glutathione,,Y-L-glutaminyl-L-cysteinylglycine)在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因含有Glu残基故呈一定的鲜味.由β-丙氨酸与组氨酸或甲基组氨酸构成二肽的有肌肽(carnosine.β-alanyl-L-jostodone),鹅肌肽(anserine,β-alanyl—-methyl-L-histidine)及鲸肌肽(balenine,β-alanyl-L-methyl-L-histidine;别名蛇肌肽,ophidine)它们的分布具有特异性.因动物种类的不同而大量含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由于这些二肽均同His一样含有咪唑基团,故这四种物质又往往被称为咪唑化合物(imidazole).(三)核苷酸及其关联化合物核苷酸(nucleotide)是由嘌吟碱基,嘧啶碱基,尼克酰胺等与糖磷酸酯组成的一类化合物.鱼贝类肌肉中主要含腺嘌呤核苷酸(adenine nucleotide).核苷酸的分解产物——核苷(mucleoside),碱基等统称为核苷酸关联化合物.鱼贝肉中含量较高的核苷酸及其关联化合物有腺嘌呤核苷酸(ATP),5ˊ一腺苷酸(adensine 5ˊ-monophosphate,AMP),5ˊ一肌苷酸(insine 5ˊ-monophosphate,IMP),肌苷(inosine.HxR)及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x).ATP同能量的贮藏和释放有关.1分子ATP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在活体的鱼直接同肌肉收缩相关,休息状态时的肌肉存在的大部分是ATP.死后ATP经下式的核苷酸代谢途径而分解."一般鱼类死后,ATP迅速分解至IMP.而随后的IMP分解速度则较为缓慢.核苷酸的代谢产物因鱼种而异,金枪鱼,真鲷等为HxR积蓄型,虾,鲽为HX积蓄型.核苷酸及其关联化合物可作为鲜活度K值的指标.软体动物的核苷酸代谢途径同鱼类有所不同.死后,一般积蓄AMP.再经脱磷酸生成腺嘌呤核苷(adenosine,AdR)后分解为HxR和Hx.以往的研究认为鱿鱼,乌贼,贝类等软体动物中不含AMP脱氨酶(adenylicacid deaminase),因此不生成IMP.但最近在赤贝,鱿鱼,牡蛎等一部分软体动物中也发现有IMP的生成.因此,可以推测这些动物的肌肉也存在着和鱼肉肌肉相同的ATP分解途径,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虾,蟹类进行的是同鱼类相同的ATP分解途径,但也有经AdR分解的.另有报道属原索动物的海鞘的肌膜体除了AdR途径之外,也存在IMP 途径的代谢途径.这些研究结果显示:ATP代谢途径并不能单纯地分为鱼类型和无脊椎动物型.(四)甜菜田类鱼贝类的组织中含有多种甜菜碱类,大致上可以分类为直链型和环状型.前者已知的有甘氨酸甜菜碱(glvcine betaine,GB;简称甜菜碱),β丙氨酸甜菜碱(β-homobetaine),γ-丁酸甜菜碱(γ-butyrobetine),肉碱(carnitine),江珧碱(atrinlne),石勃卒碱(halocynine)等.后者有龙虾肌碱(homarine),葫芦巴碱(trigonelline),水苏碱(stachydrine)等.甘氨酸甜菜碱广泛分布于海产无脊柱动物的肌肉,生殖腺,内分泌腺组织中,同无脊柱动物的是味相关.在软骨鱼类组织中含量也较多(表1-1-3).β-丙氨酸甜菜碱分布于石勃卒,日本江珧,扇贝等,鱼类中也有发现.但在节足动物肌肉中几乎无检出.γ-丁酸甜莱碱在河鳗,日本江珧,盲珠雪怪蟹等肌肉中有少量检出.肉碱在水产动物中分布比较广泛.龙虾肌碱在海产无脊柱动物组织中含量较高,而淡水水产品几乎不含.甜菜碱含量随着环境盐度的增减而变化,被认为同渗透压的调节有关.从海藻的叶藻分离出的大麦芽碱有使血压上升的效果.鱼贝类的甜菜碱类对人体有何生理活性尚不清.(五)胍基化合物水产动物组织中含有多种胍基化合物(guanidinocompound),如精氨酸,肌酸(creatine),肌酸研(creatinine)和后项记述的章鱼肌碱(octopine).这类物质结构上的特征是均含有胍基(-NH-C-NH-)精氨酸多存在于无脊椎动物肌肉中,而肌酸多分布于脊椎动物肌肉中,精氨酸和肌酸分别来源于磷酸精氨酸(phosphoarginine)和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CP)CP在环状动物,棘皮动物,原索动物中也有分布.这类物质同自贝类的能量释放和贮存有关.肌酸酐是肌酸的关联物质,在鱼类中的含量远比肌酸低但广泛分布于各种鱼类中.肌酸酐可以从CP或肌酸由非酶反应生成.鱼肉经加热,肌酸减少而肌酸酐增多这是因为肌酸脱水生成肌酸酐的缘故.此外,在鱼贝类中还发现精氨(热胍胺,agmatine),γ-胍酪酸(γ-guandino-n-butytic-acid),γ-羟基精氨酸(γ-hydroxyarginine),海星红素(二甲肥基乙磺磷酸,asterubine),蚶碱(arcaine)等胍基化合物.(六)冠瘿碱类(opin,音译为奥品) 提取物成分中发现一类新物质为亚氨基酸类,这是分子内均具有D-Aia的结构,并同其他氨基酸以亚氨基(imino)结合的一类亚氨基酸类的总称.自然界存在许多种冠瘿碱类.软体动物中发现的有章鱼肌碱(octopine),丙氨奥品(alanopine),甘氢奥品(strombine),牛磺奥品(tauropine)及β-丙氨奥品(β-Alanopine)等,这五种物质均具有D-丙氨酸骨架,并分别与L-Arg,L-Ala, Gly,Tau及β-Ala以共有的亚氨基形式相结合的结构(图1-1-4).章鱼肌碱在乌贼,章鱼类,扇贝,滑顶薄壳鸟蛤,贻贝等组织中含量高.当强制性地使乌贼或扇贝运动时,磷酸精氨酸急剧减少,精氨酸和章鱼肌碱随之增加,当疲劳消失时,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这些冠瘿碱类同维持嫌气条件下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抑制渗透压的上升和pH变化等方面相关,其生理作用尚有许多未明之处.(七)尿素尿素是哺乳动物尿的主要成分,鱼贝类组织或多或少均有检出.一般硬骨鱼类和无脊柱动物的组织中只有0.15mg/g以下的量,但海产的板鳃鱼类(软骨鱼类)所有的组织中均含有大量的尿素.海产的板鳃鱼类中,除通过肝脏尿素循环之外,有部分是通过嘌呤循环合成尿素的.大部分由肾脏尿细管再吸收而分布于体内,其数量在肌肉1kg可达14~21g.体内的尿素与TMAO一道起到调节体内渗透压的作用.鱼体死后,尿素由细菌的脲酶(urease)作用分解生成氨,所以板鳃类随着鲜度的下降生成大量的氨使鱼体带有强烈的氨臭味.(八)氧化三甲氨氧化三甲氨(trinetlylamine oxide,TMAO)是广泛分布于海产动物组织中的含氮成分.鱼类中,板鳃类含量1kg肌肉可达10~15g,与前述的尿素一样是渗透压的调节物质.白肉鱼类的含量比红肉鱼类多.淡水鱼中几乎未检出,即使存在也极微量.乌贼类富含TMAO,外套膜肌含500~1500mg/kg,但腕肌的含量只有其一半.虾,蟹中含量也稍多,在贝类中,有像扇贝闭壳肌那样含有大量TMAO的种类,也有像蝾螺,牡蛎,盘鲍那样几乎不含TMAO的种类.鱼贝类死后,TMAO受细菌的TMAO还原酶还原而生成三甲氨(trimethylamine,TMA),使之带有鱼腥味.某些鱼种的暗色肉也含有该还原酶,故暗色肉比普通肉易带鱼腥味,已知在鳕鱼中,由于组织中酶的作用,发生下列分解,生成二甲氨(dime-thylamine,DMA),产生特殊的臭气.(CH3)3NO→CN3)2NH+HCHOTMAO DMA 甲醛此外,在高温加热鱼肉时也会发生与之相同的反应,产生DMA.值得注意的是,板鳃鱼类即使在鲜度很好的条件下,也因含有大量的TMAO和尿素而极易生成挥发性含氮成分,故作为鲜度指标的VBN 法不适于这些鱼类.二,非含氮成分提取物成分中的非含氮成分主要是有机酸和糖.肉类蛋白质大部分存在于动物肌肉之中,其中蛋白质含量约为10~20%,是优质蛋白。
氧化三甲胺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氧化三甲胺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蔡英华;舒绪刚;廖列文;许祥;滕冰
【期刊名称】《广东饲料》
【年(卷),期】2009(018)003
【摘要】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是一种新型水产动物诱食剂,分子式为(CH3)3NO,其化学结构与甲基供体胆碱、甜菜碱和S-腺苷甲硫氨酸等相似。
TMAO广泛分布于海产硬骨鱼类的肌肉中,具有特殊的鲜味。
TMAO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在稳定蛋白质结构、渗透调节、抗离子不稳定性、抗水压和理化因素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
TMAO作为动物体内重要的无毒中间代谢物,在水产业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总页数】4页(P32-35)
【作者】蔡英华;舒绪刚;廖列文;许祥;滕冰
【作者单位】广州天科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27;广州天科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27;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510255;广州天科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27;广州天科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6.7
【相关文献】
1.发酵豆粕及其在动物养殖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张连慧;熊小辉;惠菊;王满意
2.二甲酸钾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卢艳敏;刘海鹏
3.发酵床在反刍动物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李东平;余功富;金洁瑜;林滨;王翀;茅慧玲
4.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在动物养殖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白永平;彭江红;王延卓
5.大豆异黄酮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吕宁;胡友军;冉学光;肖静英;赵晓南;霍星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章 原料鱼和肉的鲜 三甲胺和组胺

气敏电极法
一、原理
气敏电极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离子交换电极,是 将指示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 与参比电极装入同一 个套管中,做成一个复合电极,实际上是一个化学电 池。 该电极由最外层憎水性透气膜,只允许使电极响应的 气体扩散通过,而不允许溶液中的离子通过。内充 0.01TMA· HCl盐和0.04mol/LKCl混合溶液。溶液中 气体扩散直至膜内外两边分压相同为止。 试验品中的气体分压与溶液浓度成正比。此时, TMA特效电极以奈斯特关系反应TMA的浓度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测量此特效电极与内参电极见得 电势差而获得测试样中浓度的定量值。
样品实验
标准曲线(10ug/mL的三甲胺-氮)mL 1.0 4.0 2.0
3..0
滤液 0 提 5mL 取 水 5.0
3.0
2.0
4.0
1.0
5.0
0
10% 甲醛溶液 1mL
甲苯 10mL
1:1 碳酸钾溶液 3mL
呈色 反应
盖上塞,上下剧烈振摇60次,静置 吸去下面水层,加入无水硫酸钠约0.5g进行脱水。 取5mL甲苯提取溶液+ 5mL 苦味酸甲苯溶液(0.02%)
2.抽提: 正戊醇抽提:取滤液1mL于分液漏斗中,加入25% NaOH使其呈碱性。再加入3mL正戊醇,振摇分层提 取,然后取正戊醇层。 酸液提取: 取正戊醇液1mL,至于另一个漏斗中, 加入3mLHCl(1mol/L),混合均匀,静止5分钟, 分层,取下层盐酸溶液。重复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
第三节 组胺的检测
组胺的产生
在青皮红肉鱼中(金枪鱼、鲐鱼、鳀鱼),所含
组氨酸在弱酸性条件下经细菌的作用后(摩尔根 变形杆菌、组胺无色菌),脱羧产生组胺。
鱼腥味的化学成分、形成机理与去腥方法

鱼腥味的化学成分、形成机理与去腥方法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鱼腥味问题的普遍性 (2)1.2 鱼腥味研究的意义 (3)二、鱼腥味的化学成分 (4)2.1 鱼腥味的主要成分 (5)2.2 鱼腥味成分的来源 (6)2.2.1 鱼肉本身 (7)2.2.2 鱼类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8)2.2.3 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10)三、鱼腥味的形成机理 (11)3.1 鱼腥味物质的生成途径 (11)3.1.1 脂肪氧化 (12)3.1.2 蛋白质分解 (13)3.1.3 羰基化合物的生成 (14)3.2 影响鱼腥味形成的因素 (15)四、去腥方法 (16)4.1 物理方法 (17)4.1.1 沸水焯水 (18)4.1.2 低温冷藏 (19)4.1.3 超声波处理 (19)4.2 化学方法 (20)4.2.1 醋酸处理 (22)4.2.2 柠檬汁处理 (23)4.2.3 玻璃酸钠处理 (24)4.3 生物方法 (25)4.3.1 酶解法 (26)4.3.2 微生物发酵法 (27)4.4 综合方法 (28)4.4.1 香辛料提取物 (29)4.4.2 复合添加剂 (30)五、结论 (32)5.1 鱼腥味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总结 (33)5.2 鱼腥味形成机理的理解 (34)5.3 去腥方法的评价与建议 (35)一、内容描述鱼腥味的化学成分:将详细介绍构成鱼腥味的主要化学成分,如胺类、氧化三甲胺等,这些成分在鱼肉中的含量和特性决定了鱼腥味的强弱。
形成机理:分析鱼腥味形成的原因和机理,涉及鱼的生理代谢过程、储存方式和环境因素等,以便理解鱼腥味来源和如何减少其产生。
去腥方法:探讨多种有效的去腥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如清洗、浸泡等)、化学方法(如使用调味品、香料等)以及生物方法(如酶解等)。
将介绍不同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效果,为读者提供实际操作建议。
通过本文档,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鱼腥味的本质,掌握有效的去腥方法,为日常烹饪和食品储存提供指导。
浅谈氧化三甲胺(TMAO)

浅谈氧化三甲胺(TMAO)摘要:本文介绍了氧化三甲胺TMAO重要的生物特性以及生理生化特性,存在特点,分析其与三甲胺之间的转化关系,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其几种重要用途,特别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优点,以及改良方案。
关键词:氧化三甲胺TMAO 三甲胺饲料添加剂梁实秋曾提过,他这一生吃过最美的食物,是年轻时吃的一听鲍鱼罐头,“异香满室”。
而秦始皇东巡忽然死亡,李斯为了隐瞒其死讯,在灵车里塞了一筐鲍鱼,以奇臭来掩盖异味。
同是鲍鱼,为何一下异香满室,一下臭不可闻?其实,这都是氧化三甲胺在作怪。
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 TMAO)化学式为:C3H9NO·2H2O,结构式为:商品氧化三甲胺是针状闪光晶体,熔点为255℃,可溶于水和甲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水溶液为强碱性,能与酸反应生成对应的盐。
氧化三甲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产品体内,是水产品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物质,不论海产品中还是淡水产品中都有,但海产品中TMAO 含量较高。
年龄,日粮,盐度,季节和品种都会影响鱼肉中TMAO的含量,一般来说年龄越大,盐度越高,TMAO含量也越高。
同一个生物体中TMAO也随不同部位有所不同,通常在鱼鳍和肌节头尾两端含量特别高。
生物体内的TMAO可稳定蛋白质结构,渗透调压,抗离子不稳定性,抗水压等。
氧化三甲胺结构和甜菜碱,甲基供体胆碱以及腺苷甲硫氨酸等物质相似,有特殊的鲜味,(图1)TMAO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当外界缺氧,它可作为供氧剂,故而当水产品新鲜时,流动血液含有充足氧,TMAO浓度较高,作为水产鲜味的主要来源,TMAO能让人的味觉体验到“异香满室”,但它极不稳定,当水产死后,在氧化三甲胺还原酶,腐败细菌特别是兼性厌氧菌的作用下,TMAO脱氧被还原成三甲胺(TMA),反应如图2。
三甲胺(TMA)即timethylamine,分子式为C3H9N,是一种易燃,无色有鱼油臭味的气体,对人体呼吸道会产生强烈灼烧刺激作用。
不同诱食剂对暗纹东方鲀鱼种诱食效果的比较

鱼、 红鳍东方纯的摄食[ 1 2 - 1 5 ] 。 然而也有许多鱼对甜菜 碱 没 有 味 觉 反应 ,如红 鲷 鱼 、 鲽鱼l l 7 _ 、 虹鳟鱼【 I 8 ] 和 大口 黑鲈 。Y a c o o b 等[ 2 O l 在冻干饵料中只加入甜菜 碱, 使其 比例达到 9 . 7 g / k g , 对平均体重为 2 . 5 g / 尾 的多佛鳎鱼稚鱼的促摄食作用不明显 , 但对体重 5 0
的诱食作用( P < O . 0 1 ) 。诱食剂 Ⅳ和 V 试验组的摄食 率分别为 ( 8 5 . 8 ± 3 . 1 ) %和 ( 8 5 . 0 ± 2 . 4 ) %, 对 暗纹 东 方
纯 鱼种 也有 显著 的诱 食作 用 ( P < 0 . 0 5 ) 。诱 食 剂 1 I 和 Ⅲ试 验 组 的摄 食 率 分 别 为 ( 8 4 . O ± 7 . 1 ) %和 ( 8 3 . 9 ±
各 试验 组 间摄 食率 比较 , 诱食 剂 I> 诱食剂V I >
诱食剂 I V > 诱食剂 V> 诱食剂 1 1 > 诱食剂 Ⅲ,但差异 不显 著 ( P > O . 0 5 ) 。
2 . 2 有效 摄食 时 间的判定
离氨基酸对于多种淡水和海洋鱼类而言是高效的 兴 奋剂 或促 摄取 剂[ 2 3 - 2 5 1 。常青 等[ 2 o 3 和梁萌 青等【 s 研 究
t i o n , 2 0 0 0 , 6 ( 4 ) : 2 4 7 —2 5 4
【 1 0 】K o n o s u S , C h e n g Y N, H a s h i mo t o Y .C o n s t i t u e n t s o f t h e
e x t r a c t s o f a ma i r n e w o m ,p r e r i n e r e i s b r e v i c i r r u s [ J ] . B u l l e t i n o f
氧化三甲胺与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氧化三甲胺与心血管病研究进展林运灵(综述)【摘要】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which is derived from gut microbiota metabolites of specific dietary nutrients ,has e-merged a key contribu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MAO promotes atherosclerotic lesio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It is reported that elevated TMAO levels are reported to be strongly linked to the poor outcomes in pa -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heart failure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s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the role of TMAO in the car -diovascular disease .%肠道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与心血管病的关系在近年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
氧化三甲胺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血浆氧化三甲胺水平在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中明显升高,对心血管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有预测价值。
现就当前对氧化三甲胺与心血管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6(037)006【总页数】3页(P615-617)【关键词】氧化三甲胺;肠道菌群;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作者】林运灵(综述)【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福建福州 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心血管病是中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心血管病已成为中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心血管病的控制已刻不容缓[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三甲胺对鱼类的生长和鱼体营养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摘要:氧化三甲胺(TMAO)是动物体内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同时也是一种饲料添加剂,具有许多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
本文旨在对TMAO对鱼类的生长和鱼体营养成分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氧化三甲胺;生长;营养成分
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是一种新型水产动物诱食剂,分子式为(CH3)3 NO,其化学结构与甲基供体胆碱、甜菜碱和S-腺苷甲硫氨酸等相似。
TMAO广泛分布于海产硬骨鱼类的肌肉中,具有一种特殊的鲜味。
在淡水鱼如罗氏鱼和尼罗河鲈(取自维多利亚湖)却有相对较高水平的TMAO。
TMAO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在稳定蛋白质结构、渗透调节、抗离子不稳定性、抗水压和理化因素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因此,它对鱼类的生长和鱼体营养成分也有一定的作用效果。
1 氧化三甲胺的生物学特性
研究发现氧化三甲胺是一种蛋白质稳定剂和有机渗透剂,在生物体处于细胞蛋白质变性的应急状态下,TMAO可以发挥分子伴侣作用,使蛋白质肽链再折叠,维持生物体细胞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心肌细胞同骨胳肌一样对离子浓度变化敏感,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心肌细胞收缩蛋白的结构不稳定,而蛋白稳定剂TMAO正好能完量消除这种离子对Fmax对影响,从而保护细胞。
2 氧化三甲胺在鱼体内的分布及来源
TMAO广泛分布于海产硬骨鱼类的肌肉中(表1),但在体内的分布并不均匀。
它在鳍肌肉、肌节的头部和尾部含量特别高。
在黑肉色的鱼中,红肌中TMAO含量比白肌中高;而在白肉色鱼中情况却相反(Yamagata等,1988)
表1
大量的因素会影响鱼体肌肉中TMAO的含量,如年龄、日粮、盐度、季节和鱼的种类。
一般来说,TMAO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盐度的提高而提高,海水鱼比淡水鱼含量丰富(Aren,1988)。
研究发现,对于海洋动物,深海中的动物和深潜水动物体内的含量要比浅海动物体内的含量多,而且动物在水中栖息的深度越深,潜水越深,体内组织中的氧化三甲胺含
量越高。
养殖鱼类中TMAO要有两种来源:(1)其摄取的食物(如浮游植物);(2)自身生物合成。
淡水浮游动物和甲壳纲动物含有极少量的TMAO,淡水鱼如罗氏鱼和尼罗河鲈(取自维多利亚湖)却有相对较高水平的TMAO,这一系列证据表明部分淡水鱼类具有从日粮中前体物合成TMAO的能力。
在多数情况下,TMAO来源于日粮,当金鱼饲喂无TMAO日粮时,其肌肉中无TMAO;当饲喂含TMAO日粮时,肌肉中TMAO显著升高;反之,肌肉中TMAO消失。
3 氧化三甲胺在水产动物中的作用
3.1 TMAO对水产动物的诱食作用
孙海香等人用行为观察法和电生理法研究TMAO溶液对罗非鱼的诱食作用。
结果发现,氧化三甲胺对罗非鱼有强烈的神经兴奋作用,罗非鱼对氧化三甲胺的反应图形为典型的EOG图像,罗非鱼对不同浓度的刺激液的EOG反应波形均相似,仅振幅值随刺激液浓度的增加而上升。
迷宫实验进一步表明氧化三甲胺对罗非鱼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诱食效应,试验组与对照组集鱼数差异显著,诱食最佳剂量为0.2%[1]。
张红梅等应用摄食行为观察法,研究了TMAO对南美白对虾的诱食活性。
结果表明,TMAO对南美白对虾具有强烈的引诱和促摄食作用,与甘氨酸、丙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甜菜碱和2-甲基-B-丙噻啶(DMPT)相比,其表现出了最短的第一反应时间和最多的吞食颗粒数;TMAO添加量为0.5-3.0g/kg时,南美白对虾对饵料的第一反应时间随添加量的增加而缩短,30min内吞食饲料的颗粒数随TMAO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
3.2 氧化三甲胺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黄峰等人采用单因素梯度设计,在饲料中添加50、100、200和1000mg/kg氧化三甲胺,饲养体重3.5g左右的罗非鱼8周。
结果显示,在配合饲料中添加50-200 mg/kg氧化三甲胺对罗非鱼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其增重量、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
孙海香等人在对罗非鱼生长和鱼体营养成分组成的研究中发现,在饲料中添加0.2%、0.4%和0.8%的氧化三甲胺饲养罗非鱼,经过60d的生长试验,观察不同添加量的氧化三甲胺对罗非鱼的生长、机体营养成分组成的影响。
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氧化三甲胺可以促进罗非鱼生长[3]。
吕民主等(2004)在饲料中添加0.1%-0.15%的TMAO饲养红鲫鱼、三角鲂、稚甲鱼、南美白对虾,试验发现TMAO具有极显著的促生长效果。
3.3 氧化三甲胺对鱼体营养成分组成的影响
TMAO作为动物体内重要的无毒中间代谢物,对鱼体的成分也有一定的影响。
孙海香在试验中发现在饲料中添加氧化三甲胺对于改善罗非鱼的体形以及内脏器官的相对重量是有作用的。
添加氧化三甲胺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肥满度增加,脏体比下降,肠系膜脂肪占体重百分比也下降,相对应的表示可食部分增加。
添加了0.2%和0.8%氧化三甲胺的实验组中含量肝体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0.4%组的氧化三甲胺添加量的去内
脏比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另外,氧化三甲胺可以降低罗非鱼肌肉和肝胰脏中的粗脂肪含量,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氧化三甲胺对罗非鱼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灰分并没有显著影响(P>0.05)[3]。
Rorvik等报道,虹鳟鱼日粮中添加TMAO 显著降低了腹脂率,显著增加了胆汁体积,同时也发现了大西洋鲑鱼日粮中添加4000mg/kgTMAO,显著降低了腹脂率,而添加1000mg/kgTMAO提高了腹脂率,这表明TMAO对胴体脂肪含量的影响存在剂量依赖关系[4]。
TMAO对鱼虾具有诱食作用,能降低肉鸡、鱼和猪胴体脂肪含量,改变脂肪在体内的分配;其中的甲基胺物质对于体蛋白质结构稳定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氧化三甲胺还可通过影响膜的通透性参与海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可改变大西洋鲑和虹鳟的腹脂率。
4 氧化三甲胺对鱼类生长和肉质影响的原因
Ilia等研究发现,一定数量的生物重要蛋白或蛋白区并未折叠或部分折叠,TMAO可使两种非折叠蛋白折叠成有功能的自然品种蛋白,并使糖皮质激素受体片段的残基1-500和残基77-262重新结合,因而在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中起协同作用,促进动物的生长。
Baker 等研究表明,TMAO可以诱导有丝分裂和四倍体产生。
由于细胞增殖是由有丝分裂开始的,肌肉组织的生长与肌肉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推测氧化三甲胺可能通过促进肌肉细胞的增殖来促进肌肉组织的生长。
研究表明,TMAO能提高生物体细胞抗高温、高盐和高渗透环境的耐受力,保持生物体胃肠道内环境平衡(包括微生物区系平衡和离子平衡),促进消化道内源性消化酶的分泌,并提高消化酶的活性。
TMAO特殊的鲜味和腥味能否对南美白对虾起到诱食作用[5]。
在许梓荣的氧化三甲胺岁生长肥育猪胴体组成的影响试验中发现,氧化三甲胺能够升高血液中生长素的含量,而降低胰岛素的含量。
生长素可以从减少脂肪的合成和促进脂肪分解两个方面同时产生减少体脂沉积的作用,胰岛素是促进脂肪生成的激素,其水平降低,可使脂肪合成减少,分解能力加强,从而也可减少体脂沉积[6]。
在鱼类饲料中,氧化三甲胺有明显的促食作用,并通过在体内蛋白质形成过程、诱导有丝分裂和调节体内消化酶含量及活性来促进鱼类的生长。
氧化三甲胺对鱼类体形、内脏器官的相对重量、肥满度、腹脂率、粗脂肪含量的作用,改变了鱼体营养成分。
但是,它对不同品种,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鱼类最适添加量,对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副作用,是否有毒副作用,以及在组织中的残留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海香,宋保强,夏枚生,胡彩虹等.TMAO对罗非鱼的诱食活性研究[J],水利渔业,2005,(5);83-84
[2]黄峰,刘军,胡先勤,王锐,刘辉宇等.氧化三甲胺对罗非鱼幼鱼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J],水利渔业,2008,(3);72-74
[3]孙海香,夏枚生,胡彩虹等.氧化三甲胺对罗非鱼生长和鱼体营养成分组成的影响[J],淡水渔业,2005,(3);17-19
[4]Rorvik K A. Urea and trimethylamine oxide in diets for seawater farmed rainbow trout: effect on fat belching, skin vesivle, winter ulcer and quality grading. Aquaclture nutrition, 2000,6(4); 247-254
[5]朱兴一,夏枚生,胡彩虹等.氧化三甲胺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养分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43-47
[6]许梓荣,汪以真,朱梅等.氧化三甲胺对生长肥育猪胴体组成的影响[G],经验交流;19-20
[7]唐胜球,董小英,邹晓庭等.氧化三甲胺在动物营养上的研究进展[G],
饲料研究;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