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和流行词范文

网络流行语和流行词范文
网络流行语和流行词范文

2012网络流行语和流行词(1)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2)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它的本义为“光明”,从2008年开始在网络社群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被赋予“尴尬、郁闷、悲伤、无奈”等意义。

(3)神马都是浮云:“神马”并非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网友打字飞快,常在用拼音打“什么”时,打出“神马”来。“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意为“都不值得一提”。它的流行源于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

(4)你out了:其意思等于你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out是简写,原为“out of time”(时间之外),即不合时宜。

(5)织围脖:微博是2009年的产物,但在2010年因为明星喜爱微博而大火特火,织围脖就是写微博。

(6)杯具:因与“悲剧”一词谐音,成为网络流行语,词性多变,可作形容词、名词等等。

(7)雷人:这是个非常有名的网络词,在现代网络语言中,“雷”可以说成是惊吓、被吓到了或被震撼的意思。

(8)PK:即Player Killing的缩写,原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并且用法更加广泛。(9)我勒个去:“呜呼哀哉”。

(10)鸭梨:压力。

(11)织毛衣:源自一首网络歌曲《织毛衣》。后来就是指在微博上提出建设性和批评性意见。

(12)羡慕嫉妒恨:恨源于嫉妒,嫉妒源于羡慕。

(13)非常艰难的决定:续2010年11月3日晚间腾讯发表了“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随后网民开始模仿腾讯公开信改写“QQ体”,其中最经典台词为“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令人啼笑皆非。艰难的决定原文: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我们深知这样会给您造成一定的不便,我们诚恳地向您致歉。同时也把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写在下面,盼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

(14)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就是什么都管、什么也都不管的部门。有了成绩和好处的时候,这些部门就会明确地站出来,这些成绩与其有关,所以好处也应当有份;当出现问题和需要处罚时,这些部门就马上不见了踪

影,谁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这样发生的问题就可以找个替罪羊来承担责任。

(15)蛋疼:“蛋疼”由中国的魔兽世界玩家创造,反义词是“蛋腚”。一般的含义是指因为太过无聊而做出的种种不合常理的事情,也代指无聊的状态,如“闲的蛋疼”。现在做的所有不合常理的事情都可以叫“蛋疼”。

[汗]

①感叹词,形容词。被震惊后,尴尬、无奈、无言以对的感觉。②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可做动词使用。[变体]:为强化不寒而栗的震惊和恐惧感,常被异化为"寒"。

和中国第一代互联网粉丝热衷于"靠"、"切"等国产货不同,"汗"的使用者作为后来居上的新生力量,更擅长于拿来主义,将进口产品加以改装之后化为己用。

[顶]

英文直译为up,做动词。意指用力撑起某件物体,使其避免沉没。

生于BBS,各个论坛内由上自下整齐的排列格局注定了缺乏支持的帖子将很快从顶楼沦为地基。"顶"无疑是抢占有利地形的最佳方式。人声鼎沸的互联网上,要想有所作为,扬名立万,取决于有多少人愿意自动自觉地顶你。

[晕]

①感叹词。形容遭受刺激之后的头昏脑涨之感。②动词。因无法承受刺激而休克倒下的瞬间动作。

词性解构的最佳范例。大脑的沉重感在网络上成为释放情绪的感叹,并且我们没有真的晕倒。能让人晕厥的事情很多:被炒鱿鱼、MM被人撬走……但我们不敢轻易昏迷,只能故作坚强,勉力面对。

[切]

语助词。表达对事物的不齿和嗤之以鼻。

安全可靠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在达到目的之余,不至于激起对方的反击,还能全身而退。这就是"切"的功效。"靠"虽然威力巨大,但不易掌握分寸,容易留下后患。而"切"的低姿态和隐讳的效果则能规避日后弊端。[潜水]

以匿名的姿态躲藏在暗处,隐藏自己身份。做动词使用。

论坛里闻风不动的"潜水者"从来不是少数派,现实里谨小慎微的人居多。要在压力之下避免做多错多,要在办公室政治当中全身而退,我们开始选择无所事事。即便在虚拟社会里,我们也谨遵"安全第一","潜水"有理。[闪]

①躲避、离开的意思。②形容词,比喻绚丽夺目的事物。

一种优雅的躲避姿态。面对不可逾越的困难,我们难以抗争,又不甘承受,通常的选择是躲避。和纯粹的躲避不同,"闪"能够让你保持风度,维护尊严,潇洒地退场。对于不屑之事,我们也能表示鄙夷后,闪身而退。对待芙蓉姐姐,我们的态度就曾是统一而整齐的"闪"。

[挂]

①游戏中人物角色的死亡。②在某件事上失败。

挂之起源已不可考,但它在口语中的通俗流传的确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游戏失败叫做挂,考试不及格叫做挂,甚至会有朋友轻描淡写地告诉你,他今天差点因为车祸挂了。

[倒]

感叹词。指对某事表示震惊,由遭受重大打击后身体的横躺动作引申而来。

当有人在帖子后发表评论,只有一个"倒"字,你看到了什么?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幕画面:某人遭受严重打击而仰翻在地,或许还口吐白沫。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却呈现出连续而生动的视觉影像。

[沙发]

在论坛帖子里第一个发言的位置。

抢沙发,这种没头没脑的沾沾自喜,也成为网民最热爱的活动。人们总是在现实中隐藏自己,在网络中表现自己。好玩当然是一方面,但谁也不能否认网络人气、雁过留名给网民们带来了没来由的成就感。

[粉丝]

音译名词。某人的拥护者,词源来自Fans。

要让自己变可爱,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迫切愿望。拥有偶像就意味着拥有一点纯真精神和美好愿望,"粉丝"应运而出。对Fans一词的巧妙变造,让粉丝既有时尚感,又富含可爱的粉色系。

[超]

副词。表示程度超乎寻常,高到极点。

"超+形容词/动词"的用法源自日语,1980年中日围棋擂台赛让人们第一次见识"超一流(棋手)",十几年后满嘴"超什么"却被视为十足的台湾腔而被年轻人所接受。

[发飙]

①指受刺激过度而情绪失控。②指突然爆发力量或者发狠。

"发飙"之所以能取代"发狂"、"发火",关键在一个"飙"字,火大到像一阵龙卷风,自然厉害。

[闷骚]

形容词,假性贬义。指表面上矜持得不行,骨子里热情如火的人。

[劈腿]

①感情不专一,"脚踏两只船",更有甚者脚踏多只船。②多方面发展,如艺人多栖发展,或者白领跳槽,都可以说"劈腿"。

2019网络流行语和流行词

. 2012 网络流行语和流行词 (1)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2)囧:被形容为“ 21 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它的本义为“光明”,从 2008 年开始在网络社群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 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被赋予“尴尬、 郁闷、悲伤、无奈”等意义。 (3)神马都是浮云:“神马”并非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网友打字飞快,常在用拼音打“什么”时,打出“神马”来。“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意为“都不值得一提”。它的 流行源于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 (4)你 out 了:其意思等于你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out 是简写,原为“ out of time”(时间之外),即不合时宜。 (5)织围脖:微博是 2009 年的产物,但在 2010 年因为明星喜爱微博而大火特火,织围脖就是写微博。 (6)杯具:因与“悲剧”一词谐音,成为网络流行语,词性多变,可作形容词、名词等等。 (7)雷人:这是个非常有名的网络词,在现代网络语言中,“雷”可以说成是惊吓、被吓到了或被震撼的意思。

. (8)PK:即 Player Killing 的缩写,原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 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并且用法 更加广泛。 (9)我勒个去:“呜呼哀哉”。 (10)鸭梨:压力。 (11)织毛衣:源自一首网络歌曲《织毛衣》。后来就是指在微 博上提出建设性和批评性意见。 (12)羡慕嫉妒恨:恨源于嫉妒,嫉妒源于羡慕。 (13)非常艰难的决定:续 2010 年 11 月 3 日晚间腾讯发表了“致 广大 QQ用户的一封信”称“将在装有 360 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 软件”,随后网民开始模仿腾讯公开信改写“ QQ体”,其中最经典台词为“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令人啼笑皆非。艰难 的决定原文: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 难的决定。在 360 公司停止对 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 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我们深知这样会给您造成一定的不便,我们诚恳地向您致歉。同时也把作出这一 决定的原因写在下面,盼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 (14)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就是什么都管、什么也都不管的部门。 有了成绩和好处的时候,这些部门就会明确地站出来,这些成绩与 其有关,所以好处也应当有份;当出现问题和需要处罚时,这些部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英语二学历论文)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及国内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中国,渴望了解他的昨天与今天、语言与文化。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也创造了不少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的语言,一些鲜活的流行语不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少不了“翻译”这个环节。然而,如何将这些流行与自然得体地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了解它们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呢?本论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一、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同时,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自2012年4月,毒果冻、毒老酸奶疑云未散,毒胶囊风波又起。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破皮鞋很忙的恶搞段子:忙着被提炼成工业明胶,被无良商人掺入食品中,被消费者吃进肚子里。于是网络一时爆红一首打油诗想吃果冻了,舔下皮鞋, 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 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下皮鞋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 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 2012,皮鞋很忙…… 这是目前网上热传的段子,它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不免也有些淡淡的悲凉。中国的食品安全竟会到如此田地?可见网络流行语用诙谐

关于网络热词的英语作文

关于网络热词的英语作文 (1)如今网络流行语频频掀起风潮,热的一塌糊涂。 (2)网络热词是否该在考试作文中被考生频繁使用。 (3)你的看法。 例文: In such a networked society, people are tend to use hot words on the internet, which has been tagged with fashion and trend. These buzzwords are formed with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which means that without the internet those works make no sense. But we can’t deny that they do enrich our communication words and contribute a lot in entertaining people. Internet buzzwords are extremely popular in the internet used by netizens, especially in the microblog, even in the students’ examination paper. In my point of view, internet buzzwords are undoubtedly hot and fashionable on the internet, but in the real life people are not so familiar with those words. Some people feel puzzled at those words. In other words, internet buzzwords can only make sense with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Therefore, these words are limited in certain condition and can’t be generalized for their unfamiliarity to some people. They aren’t supposed to be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王英 【摘要】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很黄很暴力”、“范跑跑”、“正龙拍虎”等热词雷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本文认为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形式内容的新异性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雷词后现代主义公共领域 近年来,网络民意崛起,伴随网友对众多社会事件的关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有人惊呼“雷词爆发,2008年公众语文生活太强了” ,2009年延续了造词运动的势头:“欺实马”、“躲猫猫”、“做噩梦”等网络新名词层出不穷。在此之前,2008年网络众多热点事件制造的“做俯卧撑”、“打酱油”、“正龙拍虎”、“范跑跑”、“朱坚强”等流行词仍富有生命力。 本文所称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流行语有何共同的语言学特征?流行语为何流行?怎样流行?折射出怎样的受众心态?有何效应和影响?是否有规范的必要和可能?本文试图从语言学、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基于文本来观照这一愈来愈热的语言景观和文化景观,以期抛砖引玉。 一、网络流行语的外在特点 新闻事件伴生的网络流行词多是汉字新词,包括旧词新意和原创新词等形式,如“躲猫猫”,本是旧有的儿童游戏,现在因为“躲猫猫事件” 而被赋予了“解释牵强附会,真相扑朔迷离”、“公权力任意妄为”等讽刺性新义,而“欺实马”、“范跑跑”、“正龙拍虎”等属于网友归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神韵而创造的全新词汇。与“3Q”、“886”、“斑竹”、“GGMM”、“:-)或o(∩_∩)o…” 等数字、外文、符号等镶嵌混用的普通网络语言不同,网络流行语更像是网络谚语,呈现出简洁明了、标新立异、意味深长、类推性强等语言特点。 1、简洁明了,易记易传 一般讲,网络流行语都是由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引发,传播速度极快,这与流行

浅谈网络流行语

浅谈网络流行语 摘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 深受社会的影响。本文根据形式结构和表义形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简单分类, 对其时尚简洁、幽默诙谐、联想丰富的特征进行社会学角度的探讨。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对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 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发展趋势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真实地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群众心理和民俗风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上的流行语日益丰富, 由于上网的多为20—30 岁的年轻人, 他们的网络语言体现出一种新奇、鲜活的特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 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1]作为语言的载体之一, 网络使得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自由随意, 方言、谐音词、转义词、生造词大量进入网络语言, 拼音简缩、英文简写、汉字拆分等方法也时常运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 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网络生活, 也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也许你有天打开电脑, 会在论坛上发现这样一个帖子: “7456, 儿子又被抓去断背了, 事物所真BT, 亲们一起BS 它, 就酱紫, 泪奔”这绝对不是胡言乱语, 而是一名“粉丝”(fans) 用网络流行语所表达的愤慨之情。这些鲜活生动的词汇通过网络, 丰富着我们的语言,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新产品、新事物的出现常常使新词语大量涌现, 也诱发一些词语生出新义。”[2]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词大量进入网络语言,并随着应用的广泛而成为流行语, 词义发展的例子也举不胜举。从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结构来看,有汉语拼音简略、英语缩写、汉语短语简略等类型的网络流行语。从网络流行语的语义表现来看, 有谐音型流行语、旧词新义型流行语、隐喻型流行语等类型的流行语, 拟声、象形等手法也大量运用。上述流行语在划分上还存在一定的重合。 从形式结构上来看, 网络流行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汉语拼音简略型 “MM”( 妹妹)、“GG”( 哥哥)、“PL”( 漂亮)、“BT”( 变态) 想必已为大家所熟知。网络文学的流行又让“TJ”( 太监, 指没有完结却又停止更新的文章)、“YY”(意淫)、“RPWT”(人品问题) 等词广为传播。在论坛里, 语言更是丰富多彩。“ZT”是转帖的意思, 表示帖子并非自己原创, 发帖人叫“LZ”( 楼主), 相对来说也就有了“LS”( 楼上)和“LX”(楼下)的关系。对于论坛上的帖子, 各路英雄更是有自己的看法。“SF”是“撒花”的意思,表示对某观点的赞同。“PP”是“批评”的意思,“BS”( 鄙视) 表示的是轻蔑, “PF”却有着“佩服”和“喷饭”两个相去甚远的意思, 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不免要根据情境猜测下它的褒贬。“MS”( 貌似) 是一个比较谦逊的词语, 表示发帖人对自己观点的不确定的态度。网络上的称呼也多种多名段也随着作品的普及而广为传播, 而这些台词片段通常无法直接理解, 仔细品味才能体会个中含义。“ZT4”意为“猪头4”, 来源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 电影《手机》的热映也让“做人要厚道”传遍了大江南北。“XX 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出自《天下无贼》, “出来混, 迟早都是要还的”来自《无间道》, 意为报应。“农妇山泉有点田”改编自农夫山泉的广告, 被喻为是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黑旺财”出自晋江文学网, 旺财是《唐

关于网络流行词的作文

关于网络流行词的作文 本文是关于网络的话题作文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们生活在网络里,现实中,网络流行元素让我们的生活平添许多趣味和嚼头。分享了网络流行词的作文. 写网络流行词的作文1 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而来。从年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蒜你狠”,到年的“正能量”、这些网络流行语正冲击着我们的汉字文化区域。面对这些,大多数人选择了接受并苯还承担着传播的角色,但仍有少部分人坚持着规范汉字的原则。 网络让世界变成一个村,在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让你的“天涯若比邻”的梦得以完成,但是,你确定作好准备了吗?当网络游戏让你迷失心智时;当电脑辐射危害你的健康时。面对这些,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的不满与无奈。前些日子,网上流行了一句:“古时候,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现如今,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小了蛋糕。”这一极具调侃色彩的话语,在网络上一窜而红,成为广大网民对物价上涨的新的诠释。这幽默的语言中,反映的是广大网民对物价的不满与无奈。除此之外,还有前几年流行的“蒜你狠”、“糖高宗”等,恢谐地运用一语双关,极度表示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和恐慌。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与现下流行的事物挂钩的。前不久的“神马都

是浮云”则是根据现在人们压力过大,所衍生出来的一类流行体,用东北幽默的语言特点将其形象的描绘了出来。 我们不否定,网民们运用汉字来进行一系列对情感的宣泄。但是这样一窜而红的网络用语真的好吗? 前不久,曾有学校明确指出,在作文里不得出现网络流行语,如“神马”、“给力”在这里我们先不说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是仍可反映规范汉字的重要性。 我们无法阻止网络流行语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必需规范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作为炎黄子孙的你我,不正应该维护我们民族的民血与荣耀吗?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去抵制网络流行语,因为这些能在日常生活之余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应当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流行体。 今天,你准备好了吗? 写网络流行词的作文2 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而来.从年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蒜你狠”,到年的“正能量”、这些网络流行语正冲击着我们的汉字文化区域.面对这些,大多数人选择了接受并苯还承担着传播的角色,但仍有少部分人坚持着规范汉字的原则. 网络让世界变成一个村,在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让你的“天涯若比邻”的梦得以完成,但是,你确定作好准备了吗?当网络游戏让你迷失心智时;当电脑辐射危害你的健康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2286399.html,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翻译 作者:王丽琴万菲 来源:《大观》2017年第10期 摘要:网络流行语在网络的传播之下孕育而生,是反映社会现状和人们思想的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由于网络传播速度之快,网络流行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乐趣和丰富词汇量,给传统语言注入了大量的活力和生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语言和社会带来了威胁。因此,研究和分析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必然之举和当务之急。本文从网络流行语的由来,种类,特点和利弊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直译、意译和音译的翻译方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网络流行语。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点;翻译方法 随着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出现,社会上涌现了大量的流行语,而这些流行语尤其为年轻人广泛运用。流行语,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某个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因素。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网络流行语逐渐为人们所知,从而进一步反映了我国,某地区在某时段所发生的事件以及所关注的问题。网络流行语大大地丰富了词汇量,也在原有词汇量的基础上赋予了创新精神。由于流行语已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我国文化为全世界所了解以及熟知,为了避免在交流中出现误解,我们急需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进行研究。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一)创新性及阶段性 创新是指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运用已知的信息,创造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体现了人们对新事物的关注和新思想的出现。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创造出很多新词,如: 2012年的“屌丝”“躺着也中枪”“元芳,你怎么看?” 2013年的“土豪,我们做朋友吧!”“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2014年的“不作死就不会死”“我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 2015年的“城会玩”“么么哒”“吓死本宝宝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2016年的“蓝瘦香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一言不合,就...”;

(高中议论文)关于网络流行语的作

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而来。从年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蒜你狠”,到年的“正能量”、“屌丝”。这些网络流行语正冲击着我们的汉字文化区域。面对这些,大多数人选择了接受并苯还承担着传播的角色,但仍有少部分人坚持着规范汉字的原则。 网络让世界变成一个村,在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让你的“天涯若比邻”的梦得以完成,但是,你确定作好准备了吗?当网络游戏让你迷失心智时;当电脑辐射危害你的健康时。面对这些,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的不满与无奈。前些日子,网上流行了一句:“古时候,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现如今,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小了蛋糕。”这一极具调侃色彩的话语,在网络上一窜而红,成为广大网民对物价上涨的新的诠释。这幽默的语言中,反映的是广大网民对物价的不满与无奈。除此之外,还有前几年流行的“蒜你狠”、“糖高宗”等,恢谐地运用一语双关,极度表示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和恐慌。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与现下流行的事物挂钩的。前不久的“神马都是浮云”则是根据现在人们压力过大,所衍生出来的一类流行体,用东北幽默的语言特点将其形象的描绘了出来。 我们不否定,网民们运用汉字来进行一系列对情感的宣泄。但是这样一窜而红的网络用语真的好吗? 前不久,曾有学校明确指出,在作文里不得出现网络流行语,如“神马”、“给力”

在这里我们先不说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是仍可反映规范汉字的重要性。 我们无法阻止网络流行语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必需规范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作为炎黄子孙的你我,不正应该维护我们民族的民血与荣耀吗?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去抵制网络流行语,因为这些能在日常生活之余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应当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流行体。 今天,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

正确理解规范使用 ——对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调查分析及思考 一、调查原因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国网民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有关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亿,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其中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总网民的46%。上网聊天和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民在互联网闲聊和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特殊意义的语言文字,一种带有较大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固定模式的语言——网络用语。其中,有些网络用语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点击率、使用率日益提高,在表情达意中成为大多数网民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些用语就成为网络流行语。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张普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是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其研究对于各类媒体用语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的符号,是最能敏锐反映人们心理的变迁的。网络流行语也体现了网民的创造性,因为网络是个虚拟的空间,表达思想方式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而且中学生主要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如何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它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二、调查过程 (一)确定探讨内容(2010年5月) 1、2007年—2010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归类; 2、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3、探讨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4、探讨中学生该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流行语。 (二)主要步骤(2010年5月—2011年3月) 1、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搜集2007—2010年网络流行语; 2、将网络流行语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3、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理解、运用网络流行语的现状; 4、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 (一)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类型 1、反映重大事件类 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近几年来网络民意的崛起,许多热词不断涌现,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如:2007年的“正龙拍虎”,2008年的“做人不要太CNN”“范跑跑”、“猪坚强”,2009年的“躲猫猫”“做噩梦”,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等这些网络热词以具体事件作为依据,时代特色鲜明,俏皮中暗含生活哲学,

浅谈网络流行语

物流管理一班 曾广军 14 浅谈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伴随着网络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现实自然语言在网络媒体上的一种变异形式,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生存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的符号呈现,网络语言的发现和发展是当代语言生活中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它折射着网络环境的生存状况,网络时代的思维方式,网民心里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语言及现实社会生活施加强力影响。 从08年开始的“山寨”,到XX门发生后,当事者阿娇的“很傻很天真”后来演变成“很黄很暴力”,还有“很好很强大”等,还有一位路人针对此事的看法:“关我X事,我打酱油的”,等等这些,都迅速在网络蹿红,成为当时笑料。 下面我来列举一下近年的一些比较犀利的网络流行语,阐述其来历和影响。 No.1 非常艰难的决定 出处:11月初的3Q大战想必不少人记忆犹新,此语便出自11月3日晚腾讯发表的《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信中最经典台词为“我们作出了一

个非常艰难的决定”。随后网民开始模仿“QQ体”,并在几小时内便风靡网络。 造句:阿迪达斯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一旦检测到用户身上有耐克,衣服鞋将自动变成透视装 NO.2 神马都是浮云 出处:“神马都是浮云”乃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而这一句式的流行则源于国庆期间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小月月”以极其诡异的言行雷倒众生。“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则是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时便可组成万能句式,推之四海皆可用,成为无数网友的口头禅。 造句:加班就加班,神马都不要说,说了也是浮云。 点评:在神马和浮云面前,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 No.3 给力 出处:”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自然就是有作用、给劲、带劲的意思了。11月10日,该词上了人民日报头版标题,更被普遍认为是网络语言“转正”的标志。近来,“gelivable”这一由“给力”生造出来的英文词汇也开始走红。 造句:哥,你实在太给力了。 点评:强大的字幕组,你们的翻译越来越天马行空啦! No.4 我爸是李刚

网络流行语开题报告

网络流行语开题报告 网络语言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具有高效、便捷、准确的特征。网络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 网络流行语开题报告范文一: 一、选题依据 1.设计(论文)题目 OntheEnglishTranslationofChineseInterCatchwordinInter-Cultu ralVision 2.研究领域 本论文属翻译理论与实践类研究,主要探讨在跨文化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理论及翻译方法 3.设计(论文)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网络传播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出现并迅速发展,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会的形态和发展趋势。因而,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范围必将越来越大。在对外交往中,如何把这些网络流行语准确翻译成地道的英语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汉

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不仅有助于国内网络流行文化的输出,而且能扩大这些用语在全球的影响范围。 4.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目前,一随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翻译学家对于这一文化现象更加注重。北京大学教授王逢鑫曾做过相似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很多翻译学家学者对如何把汉语网络流行语准确翻译成地道的英语 的研究加以重视。这一研究领域的课题分为很多角度,主要有跨文化视角、模因视角、动态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等。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跨文化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理论及英译方法。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为了使汉语网络流行语准确翻译成地道的英语,今后翻译界将从跨文化视角、动态对等理论等角度重点研究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二、设计(论文)研究的内容 1.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理论及英译方法以及文化因素对其翻译的影响 2.拟开展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 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在跨文化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1)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形成方式、特点及应用 (2)研究跨文化的定义与应用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 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生命力流行语 论文摘要:网络语言是信息社会迅速发展下的产物,它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着眼于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分析网络语言出现的源头及其产生的形式,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以及由混乱的语言现象而产生的担忧,从而探求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早已被大家知晓甚至熟练运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1年1月19日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网络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源头及形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它是在网络这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的场景下用来交际的语言。如今,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网络社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 一种语言并非凭空产生,它的出现必然有其源头和原因。回顾2010年的网络新词“给力”,不得不让人惊叹它强大的生命力。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积之广是网络语言的显著特点。我们就“给力”等网络流行语现象来讨论网络语言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 “给力”一词的出现至今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它的来源是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现在人们习惯使用“给人力量”的意思。还有一派认为它是网络上恶搞现象引发的。由此略知,网络语言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区群体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源头可能是热点新闻,如“我爸是李刚”;可能是网络恶搞,如“神马都是浮云”;可能是娱乐新闻传播,如“闹台套”;可能是电影台词,如“大哥,你是懂我的”。纵观近年的网络语言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方言形式 方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一般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由于语言发

高三作文:网络流行语作文800字

网络流行语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语言文字在其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除了古代文言文、现代白话文这种正式的语言文字形式,在网络时代,丰富多彩的网络词语层出不穷,网络流行语正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网络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网络语言简洁生动、风趣幽默,深受网民喜爱。纵观2014年和2015年的网络流行语,语重心长的有之:“且行且珍惜。”因为得来皆不易;情怀浪漫的有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受束缚,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卖萌撒娇的有之:“吓死宝宝了”、“怪我咯”、“萌萌哒”,无辜可爱的样子惹人欢喜;花式夸赞的有之:“明明能靠长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我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夸起人来或自夸起来不亦乐乎;无奈至极的有之:“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也是醉了”;炫富豪放的有之:“有钱,就是任性”、“买买买”。从以上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贴近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形象生动幽默,多有调侃夸张的成分在其中,往往由一个小事情或随机事件迅速传播扩散并流行开来。这些简单直白的语言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展现了网民们丰富的想象力,也给沟通交流带来润滑剂。网络流行语的普及是大势所趋,有些词语还被收录进正规词典,如“晒”增加新释义“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奴”增加新释义“为了支付贷款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 新鲜事物的出现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很多刚接触语言文字的孩

子还未建立稳定的语文基础,“屌丝”、“SB”等一系列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语言被广而告之,鱼龙混杂的词汇让他们学习起来难以分辨好坏,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想要学会好好说话、文明用语实在不易。另一方面,过于通俗化的网络语言表达是简洁、是轻松,但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大部分流行语来得快去得也快,没有深意。中国语言文字是历经千百年锤炼的,是有着规范化的语法和字义、词义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新奇好玩搞笑,而忽视了正统的语言,实在是得不偿失。 网络流行语凝聚了网民们奇思妙想的智慧,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简洁明了。它的流行传播顺应了语言文化发展的潮流,丰富了语言文字。我们应该以宽容开放的态度去接纳顺应时势而产生大量新的词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网络流行语中的优胜劣汰是一个社会顺其自然选择的过程。同时,我们要对网络流行语加以规范化的引导,让它更加“给力”。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网络流行语主要特点 时效性 很好很强大(时间不详):最初来源据称源自马克思在1845写成的重要著作Theses on Feuerbach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提到工人阶级在兴登,卡瓦仑切以及莱茵地区的斗争时说“sehr gut, sehr beeindruckend, sehr harmonisch.”翻译成中文就是“很好,很深刻,很和谐”。其作为的使用则最早源自猫扑,其最初使用则有以下几种说法: 1、在猫扑网使用了关键字屏蔽之后,诸如“SB”一类的词汇均无法打出。于是猫扑的网友便用“NB”来代替原来“SB”的含义,而“NB”的原本含义则使用“很好很强大”一词来代替; 2、在天涯有一位网友在数年之前发表了一个贴子,但无人问津;数年之后,此人自问自答地回复了这个帖子(一说为此人自己都忘记了这贴是自己发的)。于是此后跟贴的网友们惊呼:“自挖自坟、自问自答、自娱自乐,很好,很强大”。 很黄很暴力:北京某小学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出的一句话,迅速成为网络! 很傻很天真:出处艳照门,阿娇用于形容自己的话。 斯巴达(2007年上旬):原自电影《》,指进入极端亢奋的脑残状态。 Nice Boat(2007年下旬):原自《school days》最终话停播事件,属于广义形容词,也可扩展为“Nice XXX”。 失态(2007年末):原自《高达00》第十话中某人台词:“这是何等的失态”,属于广义动词,也写作“师太”“湿态”。 回老家结婚(2008年春):在很多影视作品及ACG的场景都有类似的语句,但是通常说出此话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而将此话发扬光大的则是龙之塔(ドルアーガの塔~the Aegis of URUK~),此句共出现于第一集8分50秒及13分55秒(SOSG字幕组)...说出此话之人果然下一幕立马挂掉,真可谓是禁句啊!此话现在更多是用来表达对现实情况的无可奈何。 (2008年夏):源自广东电视台的某次采访。被问及对艳照门的看法时,受访人的回答“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现在在网上一般用来代替“路过”用来进行快速回复。 (2008-5-20):一位网名叫“毒死狗熊”的百度吧友在魔兽世界贴吧发帖子问"LZSB"是什么意思,另一位百度吧友回复了四个字“兰州烧饼”成此典故,之后广为流传,成为一个新生词语。 兰州烧饼,首字母为“LZSB”LZ可以引申为楼主。回复此词语后,表示对楼主的鄙视,对楼主智商的怀疑。但本词的语气较之“LZSB”稍轻。 (2008年夏):据调查,最早恶搞“做俯卧撑”的帖子出现在7月1日19时59分,网友“流芳苑主”发表了《吃面要吃雪菜肉丝,运动要做俯卧撑!身体倍儿棒!》的帖子,网友纷纷效仿恶搞“做俯卧撑”。释义:①增强臂力的一种辅助性体育运动。两手和双前脚掌撑地,身体俯卧,两臂反复弯曲和撑起,使全身平起平落。②对某事不便或不愿发表意见。

浅析网络流行语“最美”

浅析网络流行语“最美” 本文将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最美”的含义、句法特征、语用条件以及其所折射出的当代人的社会心态,进一步探寻其流行的真正原因。 标签:流行语最美语义语用社会心态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1] 自从2011年7月2日被网友们称为“最美妈妈”的吴菊萍事迹出现后,流行语“最美”的使用频率一路飙升,当前(截至2012年8月3日)网络上“最美”的使用词条已高达2.63亿。“最美”无疑成为当下最热的流行语。 究竟“最美”为何如此流行?其语义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时代赋予了“最美”何种“新”的含义?“最美NP”格式有何特点,反映出人们怎样的社会心態?下面就从语言学视角全面地对流行语“最美”进行逐一解密。 一、“最美”语义发展与演变 “最美”是由程度副词“最”加上形容词“美”构成,“美”字的义项有很多,最基本的义项是“美丽的、好看的”[2]。“最美”作为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其最初的含义与用法等同于短语“最美丽的”。例如:最美风景、最美图画、最美乐曲……其语义是指在诸多同类的人或事物比较中,美丽的程度最高的一个,更倾向其比较后的客观美的描述。但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们不仅将“最美”视为一个趋向固化的词语,并且也出现了“最美NP”特殊的话语格式,其含义通常是用来记述或形容某些表面看来平凡但却隐含着不平凡意义的事物或具有善行义举道德崇高的人。例如“最美”战士、“最美”乡村女医生、学生医院拍“最美毕业照”全班合影“一个都不能少”(荆楚网,2012年6月15日)。 现今流行的“最美”“最美NP”与过去所不同的是副词“最”的极性意义已经虚化,没有了先前表极性程度的意味,无需通过在众多同类事物中比较而得出,反而具有”最平凡中的伟大”之义。“最美”用来描述人时,其后所跟的通常是人的职业(如“最美”护士)、身份(如“最美”路人)、亲属称谓(如“最美”嫂子)等,多半突出强调了人的群体化、身份职业的类化等,而淡化了其具体长相、出身、性别、年龄、地位等信息。被赋予“最美”评价的人都是些“草根”人物。“最美NP”格式绝大部分最先是出自网民的“赞誉”,与以往客观的“美丽”或官方的“荣誉称号”相比,“最美”被赋予更多平民化与主观性,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或某些人眼中或心中所认为的“最美”。 二、“最美”句法结构特点 与词组“最美丽的”相比,趋向于固化词的“最美”在句法中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多种句法成分,具有丰富的句法功能。(从642条整理的语料中选取最典型的以下12例来说明。) (一)“最美”作主语 (1)“最美”将不会成为道德幻觉(圣才学习网,2012年7月?31日) (2)民众眼中的“最美”应该得到制度的肯定(华夏经纬网,2012年4月25日) (3)“最美”其实不需要仰视(《钱江晚报》2012年7月13日) (二)“最美”作谓语 (4)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最美”(红网论坛,2011年8月20日) (三)“最美”作宾语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一、引言 人们常说的网络,实际上是指互联网(Internet, 又译英特网,网际网路)。互联网本义指“网络的网络”,也就是“网际网”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国际网”。媒体学认为,技术造就了传播和沟通,而传播和沟通的改变促使了我们生活方式的质变。互联网这一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兴起的以高效迅捷著称的第四媒体,它的发展如同报纸、收音机、电视的发展一样必然会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一方面,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由传者到受者的线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改而用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的传播方式,强化了参与者的互动;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将人类的文字、口语以及所有的视听语言整合到一个沟通系统中,打破了因媒介材料不同、传播手段不同而在不同媒介之间形成的传播壁垒,同时打破了人类感觉的界限。将人类知觉的不同向度结合起来,这样,互联网以现实生活为摹本,塑造了一个与之对应的虚拟空间。这个空间彻底打破了现实生活中地域的限制,把全体网民①整合到一起,大家按照同一种网络逻辑行事,遵守同一种网络运行规则。”(孟建,祁林,2002) 在这个强调互动的虚拟空间里,人们交流的工具——语言,得到了延伸,人们的语言行为和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用于网上交流的、所谓网络语言到底该怎么定义?网络语言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哪?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种语言的认识。但是,“我们并非如其所然地观察现实,而是见到现实在我们语言里的样态。我们的语言便是我们的媒介。我们的媒介是我们的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曼纽尔.卡斯特,2001)一方面,我们通过观察语言的状态来获得对现实的感知;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的媒介,构成了文化的内容。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语言的研究将为我们构建起认识网络虚拟世界与其体现的网络文化的桥梁,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加深认识,这也正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任务。 二、网络语言研究的背景 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netspeak)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于根元,2001)网络语言(netspea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