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文哪得妙手成 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合集下载

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话,总是能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的言词比喻之间。

其实,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理解的过程,古诗词教学更是如此。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鉴赏诗词,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继承中华经典的传统文化呢?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初探,我积累了些许浅薄的方法与技巧,与大家共同探讨。

1明确诗词所写内容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呢?1.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定了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个标题就交代了是一次春天的出行,地点、时令等都很清晰,一看标题就知道是一次春游,我们还可以猜测到春游的情景与诗人的心情等。

1.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即诗眼。

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凝炼、最传神的词语,是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中心思想。

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从其中的“客”,就能看出本诗写的是漂泊其在外的游子的羁旅愁思;“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离人”二字,即可读出其主旨是离愁别恨。

1.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词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表面上讲的是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1.4调动知识积累。

提到王维和岳飞,你就会想到诗中的有画和精忠报国。

提到杜甫与李白,你就会展现出心忧天下、忧国忧民与洒脱、豪放、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2注意诗词的形象、意境与作者的情感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词中的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戚、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和诗人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论文材料) 2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论文材料) 2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如何让低年级口语交际“活”起来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可见这源源不断的活水是水塘保持澄澈的根本所在。

同样,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也需要不断注入这新鲜的“活水”——创设情境。

巧妙地创设情境能够营造活跃的交际氛围,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使他们想说、敢说、乐于说。

下面我就和大家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一、实物“活”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因此在教小学生说话时,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的观察,促进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口语交际课堂生动有趣。

如我在教《有趣的动植物》口语交际课时,干脆把花盆中的含羞草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发现了它会“害羞”的秘密。

二、表演“活”低年级课堂教学创设表演情境是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

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交际,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经典童话《狐假虎威》,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们分别带上头饰表演、续演这个故事。

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积极性,又诱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的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创设活动课堂教学虽然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却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际空间。

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游活动,当学生置身于大自然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培养审美能力;进行“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怎样保护环境”、“雷锋精神是否过时”等讨论课时,我们不妨诱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各抒己见,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如本学期学校开展的“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讲故事(演讲)比赛,不仅发展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生活与作文赣县大埠中心小学刘福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

”作文者,乃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生活,作文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开启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自由释放出个性,我认为: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等活动,使学生捕捉人无我有的新材料,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

对此,我做了如下尝试:一、观察生活,鼓励个性化的写实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学生的习作素材主要来自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写作的真实又源于生活,只有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每个丰富多彩的个性所迸射出来的火花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在平时的阅读和习作训练中,我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让他们从无字句处读起——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

如林海音经过自己的对生活中骆驼的观察,通过与骆驼之间的轶事表现出童年的只有和快乐,写出了难忘的童年——《城南旧事》。

因此,在《童年·冬阳·骆驼队》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于是开始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

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

如韩丽同学的《雨中的那把小伞》因观察生活,写出个人的真情实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大书,需要我们去细心阅读。

二、感悟生活,激发个性化的表达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活泼泼的,昼夜不息。

问文那得妙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文那得妙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文那得妙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学之美在于其表达的深度和情感的丰富,令人陶醉。

当一篇文章能够表达出深深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时,它就变得妙如许,如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流淌进读者的心灵。

以下是关于这个主题的一篇中文1000字的作文。

源头是文学的生命之泉。

它是文字的诞生地,是思想的滋养源泉。

没有源头,就没有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正如大海没有源头的补充,终将枯竭一样,没有源头的文学也会变得枯燥乏味。

活水是文学的灵魂之水。

它是文学作品中流淌的生命之筋。

它可以是文字的曼妙,情感的飞扬,也可以是作者的思考与感悟。

活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田,使他们在文学的海洋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活水来自源头,文学的源头是作家的思想与生活。

作家通过思考和感受世界,从而产生了文学的灵感和创作力。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之中,从而使作品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活水也可以来自读者的阅读体验。

每个人对于同一篇作品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活力。

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发现其中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元素,从而使作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

活水还可以来自作品本身的质量和精神内涵。

一个优秀的作品,无论是文章的结构、文笔的运用还是情感的表达,都能够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启发。

它们能够引起读者思考,唤起他们的共鸣,并且在读者的心灵深处,激起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

来源于源头的活水,正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魅力和价值。

它能够让读者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它能够让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获得力量和勇气。

它能够让读者在追求真理和意义的道路上,找到方向和指引。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文学的源头,并善于从中汲取活水。

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应该努力研究和探索文学的源头,不断培养自己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欣赏到那些妙如许的作品,感受到那些源源不断的活水,让文学陪伴我们一生,丰富我们的生命。

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即我们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语文学科也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那么怎样才能用源源不断的活水来灌溉我们的语文教学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一、启迪兴趣,打开学生创新大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如果语文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多半。

兴趣对对创新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学习知识一定要有兴趣,学生如果情绪不高,没有学习兴趣,还说什么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如果想弄明白所学内容,其创新能力才能很快提高。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应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启迪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设置种种“情景假设”,鼓励学生“探索”,教学手段有新颖性、独创性,顺其自然地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最好的向导是“疑问”。

有疑问,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热情高涨地进行讨论,或者聚精会神地探究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创设提问问题,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激发出来。

并且,教师应适时诱导,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究精神,再设法解决问题,从而保护学生可贵的创新思维。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是个性。

在学习中,个性能促使学生向着所学目标积极迈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迅速转化为创新能力。

在学习或生活中,很多学生具有“否定、怀疑、不惧困难、大胆探索”的精神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冒险精神。

对于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是应该肯定的。

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

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原只是用来说明“读书穷理”的重要性。

今天有人说可以理解为人读书后心灵纯美,胸怀远大;有人说可理解为作者的创造力来自于对现实营养的汲取;还有人说可理解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来自于不断吸收新知……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分析】在话题作文盛行的时代,二元概念话题作文的命题太多太多,它写作的关键是寻找二元概念的焦点。

二元概念的题目的焦点,如果写议论文则是议论的生发点,如果写记叙文则是情感的触动点。

例如:①情感的亲疏与认知的正误,其焦点应该是客观公正看待事物评价人物;②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其焦点应该是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③位置与价值,其焦点应该是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④忘记和铭记,其焦点应该是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胸怀,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怨恨,而铭记他人的恩德;⑤走与停,其焦点应该是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生命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⑥人与路,其焦点应该是辨证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盲目从众,自绝己路灯的等等。

“问渠那得清如许”这道作文题其实质也是一道二元概念的题目,如果我们给这个题目变形,即是“源头活水”与“清如许”的关系.材料中也提示三种情形:一是读书与心灵纯美、胸怀博大的关系,二是对现实营养的吸取与作家创造力的关系,三是不断吸收新知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关系.它们都是因果关系。

写作中,选择任何一种关系写成文章都是合题的。

分析到这个地步我们就可以成文了。

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做到:(1)寻找较小的切口,不能大而无当。

(2)设置一个明确的中心,不能杂乱无章。

【考场优秀作文】书,心灵美的源头一本书,似一杯清茗,绿绿的茶叶,淡淡的芳香,流淌在你的心头,洗去心灵的浮喧,洗去心灵的杂乱,使心灵湿润而纯美……读不同的书,品不同的味,心灵的美便如三棱镜,折射出多面的光彩。

申论范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申论范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申论范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水给我们带来的智慧与情操“奔流到海不复返”的黄河之水,哺育了各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之水,给城市带来灵气的同时,也为杭州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

“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水乡,借其诱人的景色让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于水乡乌镇。

这一切的成就多数都得益于水的功劳。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柔而克刚,滋养万物而不争。

水,蕴含的这些特性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智慧和情操。

我们应该学习水以柔克刚的包容精神。

水,总是静静的流淌,默默的滋养万物。

水,以其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而得以永存。

然而,人世间熙熙攘攘,纷纷扰扰,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时候直面迎接,针锋相对的解决问题,很可能会让矛盾激化,最后两败俱伤。

有时候,以退为进、化敌为友、避开锋芒,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正如《孙子兵法》说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这与水带给我们包容的智慧不谋而合。

而且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文化同样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

如果在战争中的人类能认识到水的这种智慧,那么我相信欧洲大陆会少一些难民的身影,缅甸山区也会少一些战争的枪声。

如果我们能早一天学会水的包容的智慧,那么我相信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社会,都会少一些争端,多一些和平。

我们应该学习水的滋养万物而不争的高尚情操。

我国古代著名剧作家李渔说过:“山水者,情怀也;情怀者,心中之山水也。

”所以,采取什么样的水环境治理思路是由决策者的美学修养和情操决定的。

在城市水系治理中,如果胸中只有“一根”单纯排水的“竹子”,那么城市景观必然是单一和呆板的。

只有用水一样的高尚情操把美学融入到城市治理,才成就了丽江古城的动人之美。

除此之外,学习水的甘于奉献、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有助于我们个人取得成功。

著名的港商李嘉诚把“吃亏是福”作为他的经营之道,在生意场上多让利于他人,遂愿与之合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成就了他巨大的商业帝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征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征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征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生路上,我们总希望能够拥有一份源源不断的力量,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

来源于生活的力量,就像是那清澈见底的溪流,它不仅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更让我们变得清澈如水。

只有清澈如水的心,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自己想要的方向和未来的目标,一步步迈向人生的成功与完美。

迎着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自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那源头活水相伴,共同演绎自己的人生旅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文哪得妙手成为有源头活水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正的活水来。

”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

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丰富并汲取这一源头活水并为己所用呢?
一、以读引写,积淀“源头活水”
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相辅相成。

课标在评价中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读是知识的积累,是写的前提,只有拓宽“读”的面,增加“读”的量,才能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

于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便开始注重学生的经典诵读。

每周一的早读时间,让学生把积累的近百首古诗复习一遍,听着那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朗朗书声,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平日上学,孩子的书包里总会装有一两本课外书,利用中午早到校时间在教室里静静阅读,并做好读书摘录与交流。

每天黑板上都会写着学生自己推荐的好句佳段。

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积淀得到了强化,“厚积”而“薄发”,写作又有何困难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读书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手法,我常常这样做:学完《鲸》《松鼠》这组说明文后,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及内容;学
完《颐和园》后,让学生知道可以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游记;《草原》一文,让学生巩固情景交融的写法;《草船借箭》又让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文章大意,借鉴写作思路。

长此以往,学生写作文时就能思路清晰,行文流畅。

二、身临其境,触摸“源头活水”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

”叶圣陶先生用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生活就像个大舞台,只有让学生走进舞台,扮演其中的角色,习作才能有真情的流露。

1.大自然中触摸“源头”
只有亲眼所见,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叙之有情。

一年四季,大自然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春天,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走走,闻闻带着花香、清新的空气,看看那嫩芽初绽的千姿百态的植物,嗅嗅那泥土的气息,在大好的春光里,引导学生“见景生情”。

夏天,骄阳似火,一声声蝉鸣、一阵阵雷雨、一道道彩虹、一颗颗繁星,无不刺激着我们的感官。

秋天,和孩子们一起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看树叶从树上落下的样子,观察捡回的树叶的叶脉,想象、秋叶带给我们的消息。

冬天,在寒风中,在雪地上,和学生一起体验别样的情趣与滋味。

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徜徉体验,观察积累,就形成了乐写、愿写的写作习惯。

2.活动中创造“源头”
作文不应当是枯燥的,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

因此学校
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班队课,就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践的机会。

把这些愉快而幸福的经历诉之于笔下,不就是一篇篇精彩的作文吗?
快放寒假了,我们这儿过年有吃汤圆的传统,可很多学生都是直接从超市里买速冻的,何不利用这个契机,来一次别开生面的包汤圆大赛?我和同学们一说,大家兴致高涨,纷纷响应。

周末我就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和家长一起包汤圆。

要求从和面、弄馅、捏皮、揉汤圆到煮汤圆的整个过程都必须亲自参与,还要留心观察自己和父母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班队课上大家再来大展身手,一决高下。

班队课的比赛结束后,同学们一起交流感受,眉飞色舞地讲着活动中那一件件趣事,有的甚至立即动笔写了起来。

这样的班队课真是一举数得。

一次春游、一次校园吉尼斯、一次班级合唱节,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拍摄下一个个精彩镜头,用他们稚嫩的手定格下永恒的瞬间。

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用心去捕捉、品味,处处都有精彩。

3.社会热点中关注“源头”
现在,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但乱花渐欲迷人眼,哪些是有价值的、值得写作的素材,教师要对学生予以恰当地引导。

如:5·12四川地震后,当晚我就让学生去留心观看电视、网络新闻,记录下重要信息;云贵地区特大旱情发生后,我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还一起畅谈对水资源的保护等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随听随记的好习惯,还会更主动地去关心国家大事。

这样何愁源
头不活?
三、精彩文本,挖掘“源头活水”
很多学生对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在实际的写作中往往不会迁移运用,这正因为他们缺乏深刻理解或没有及时实践。

我们不妨返璞归真,从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

1.片段仿写,直饮“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读书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路,借鉴其表达手法,我常常让学生进行片段仿写。

如学完《鸟的天堂》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学习文章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校园的花坛;走近《白鹅》,运用对比鹅明贬暗褒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欣赏《开国大典》后,学习点、面、点的方法写学校的升旗仪式……这种有意识地仿写,把课文学习与写作有机结合,以文本引路,降低了难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2.续编想象,丰富“活水”
一篇篇精彩的课文,往往是音有余而意未尽。

教师可以抓住空白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进行习作。

学习《刷子李》一课时,我让学生站在曹小三的角度进行心理描写的想象练笔:(1)当小三在师傅的黑衣上找不到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时,心想:________ 。

(2)当小三在师傅裤子上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时,心想:
_______。

(3)当小三明白原来是师傅抽烟时烧的小洞时,心想:____________。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已经深深吸引了学生,这适时地练笔能令学生从侧面对刷子李高超的技艺深感敬佩。

3.课本剧表演,加工“活水”
爱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而教材中有很多以童话、寓言、故事等体裁的课文,像《小英雄雨来》《渔夫的故事》《草船借箭》等这些课文,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让学生把这些课文进行艺术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学生在编编排排、读读背背,说说笑笑的氛围中,更直接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期间酸甜苦辣又将成为学生笔下的饕餮大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只要我们讲究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