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摘要:实现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语文作业创新,就是要在于改变以往作业形式单一,效果低下,学生缺乏兴趣、负担过重的情况,建构起与新课改相适应并能有效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作业模式。
关键词:作业;创新;新课改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70—01一、作业乃学之大事,不可不察语文作业就是连接学生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实践的重要纽带。
然而,如今很多学校的语文作业多少存在着以下问题:有的随意布置,知识能力体系相当零乱,还存在严重的重复低效问题;有的目的不明,不分对象,全班好中差学生却做着相同的作业,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也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需求;有的形式和内容都趋于老化,缺乏创新,给学生多年单调的面孔,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越做越反感。
这些问题都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下语文课程的要求,缺乏创新性、民主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大语文观相去甚远。
作业这个在学习过程中的大事,在相当多的教师眼中,还真的没有得到重视。
因此,中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的创新性研究显得极为紧迫,这也是笔者将眼光聚焦于此的原因。
二、欲求清流,还需源头活水要实现中学语文作业的创新,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是新课程对语文作业要求的认知,要提升作业的独立价值观,抛弃以前只是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附属品的观念。
其次要着眼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生可以通过作业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姿势习惯等,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再者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在作业中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语文的无限乐趣。
最后还要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
基于上述理念,借鉴同行好的做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对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试做以下浅显的分析:(一)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的作业创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0697c505087632311212b8.png)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学校德育工作不断超越和发展的灵魂。
对于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我校从科研先行,打造自主发展的班主任队伍;文化引领,创造个性飞扬的班集体;植根生活,创设“对学生一生有用”的校本课程;“玩转”网络,开创新型高效的德育管理平台四个方面阐述了我校开展创新德育工作的做法!创新德育工作班主任队伍创新是学校德育工作不断超越和发展的灵魂。
对于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我校有四点基本做法。
一、科研先行,打造自主发展的班主任队伍我们认为,创新性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上是要有一支自主意识强,乐于自主发展,具有发展眼光和创新能力班主任队伍。
其中,班主任的自主性又是其个人创新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基石。
试想,一名不具备独立自主人格的班主任,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何谈别开生面的独立见解,何谈标新立异的独辟蹊径,更何谈创造性开展教书育人工作了。
因此,多年来,我校一直将培养“自主型班主任”作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创新性开展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中以德育科研为载体,提高班主任自主研究能力是造就一支渴望成长,持续成长、创新成长的班主任队伍的有效途径。
为促进班主任自主性成长,我们以德育科研为载体,但改革了传统的课题组管理方式,以“学校大课题,班级小课题,人人有方案,班班有目标”为操作模式,将全体班主任均纳入学校总课题的管理框架下。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我们发现许多班主任突破了传统的“学校说我听,自上而下”的僵化的工作模式,思维模式也随之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育人妙招,层出不穷,大大激发了班主任创造性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潜力,许多班主任逐渐由爱心型、负责型、实干型班主任向自主型、智慧型、创新型班主任方向发展。
二、文化引领,创造个性飞扬的班集体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地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有源头活水来。
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
有源头活水来,意味着只有保护好水资源的源头,才能保证水质的优良和水量的充足。
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0亿人口缺乏安全饮用水,而中国也不例外,一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地区的水质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因此,保护水资源,成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
有源头活水来,首先要保护水资源的源头。
水资源的源头是指河流、湖泊、水库、泉眼等水体的起源地,保护水资源的源头,就是要保护这些水体的生态环境,防止水源地受到污染和破坏。
只有保护好水资源的源头,才能保证水质的优良和水量的充足。
其次,有源头活水来,还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制定科学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用水需求。
另外,有源头活水来,还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
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是指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活动,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减少工业、农业、生活等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系统。
有源头活水来,还要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
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提倡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推广节水设施和技术,提高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有源头活水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实现有源头活水来,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好水资源,共同建设美丽的水资源环境,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清洁、优质的水资源。
保护水资源,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乎着整个人类的未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即我们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语文学科也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那么怎样才能用源源不断的活水来灌溉我们的语文教学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一、启迪兴趣,打开学生创新大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如果语文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多半。
兴趣对对创新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学习知识一定要有兴趣,学生如果情绪不高,没有学习兴趣,还说什么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如果想弄明白所学内容,其创新能力才能很快提高。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应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启迪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设置种种“情景假设”,鼓励学生“探索”,教学手段有新颖性、独创性,顺其自然地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最好的向导是“疑问”。
有疑问,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热情高涨地进行讨论,或者聚精会神地探究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创设提问问题,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激发出来。
并且,教师应适时诱导,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究精神,再设法解决问题,从而保护学生可贵的创新思维。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是个性。
在学习中,个性能促使学生向着所学目标积极迈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迅速转化为创新能力。
在学习或生活中,很多学生具有“否定、怀疑、不惧困难、大胆探索”的精神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冒险精神。
对于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是应该肯定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和要求也在呈上升趋势,并逐渐转向兴趣培养。
基于此,一直以艺术教育作为办学特色的常州市中山路小学于1999年秋季,在本地区文体局的支持下,投资40万元设置了38间独立琴房,购置38台全新的钢琴,成功地开办了钢琴艺术实验班,首届招收了40名学生。
到今年为止,钢琴班共招收了11届。
实验班的这些孩子学习成绩优良,个人特长显著,有95%的学生进入了市重点中学,学校举办各类钢琴演奏会,赢得了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赏。
在此过程中,家长的文化素质也在提升,钢琴教师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与家长最关心的话题。
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实际上与钢琴技巧的训练同等重要,下面笔者谈谈钢琴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并对其重要性加以阐释。
一、在钢琴教学中应充分认识思维的重要性所谓思维方式的训练,也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先计划后学习,先理解后练习,先熟悉再深刻记忆。
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琴,科学地学琴,矫正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心态,少走弯路。
帮助学生从最佳的途径达到学习的目的。
所以笔者在多年的钢琴教学实践中刻意地对学生的逆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综合性思维等各种思维方法进行培养与训练,以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达到学习钢琴的目的。
1.形象思维导方向笔者认为,形象思维在钢琴教学中处于引路地位。
在学琴之初,学生对钢琴一无所知,那么怎样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从具体特征来看,这种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对形象信息直观传递的非时空限制下,通过自我想象与创新联想而实现的特殊感性思维方式。
在现实钢琴教学中能有效保障各种体验形式。
形象思维能确保开放式教育形式及“能力导向型”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
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摘要】本文将从多角度阐述高中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具体情况,以及有助于高中生语文课外知识的丰富的措施。
【关键词】课外知识语文教学课外阅读课程改革1.前言一般而言,语文教师将课文、习题等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然而课内的书本教材上提供的知识毕竟有限,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知识量储备程度的基本要求。
随着语文课堂越来越重视学生阅读能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技巧的掌握能够为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工作和学习中起到好的影响。
基于此,教师要从源头抓起,锻炼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以拓展其语文课外知识。
2.丰富高中生语文课外知识的重要性阅读文章是人类所能掌握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人类通过阅读能够获取知识,得到审美享受和对知识需求的满足。
对于教师而言,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任务布置是传授给学生阅读的具体方式,使其能够更快更好的阅读,为其鉴赏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中学课外阅读,是对教师在课内传授给学生的阅读方式与技巧的综合运用,也是对课内阅读内容的拓展和充实。
一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而言,内容只涉猎以语文教材内容为主的课内阅读,已远远不足以满足学生对知识量储备的需求,作为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延展部分,语文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一是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相对成熟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是课外阅读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不仅对自身价值观的形成有帮助,还对古今中外的基本文化知识有一定了解,为学习各个学科知识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1]。
另一方面,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所传达的一系列先进思想,该标准提供了新理念,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种理念下,作为教师,要密切注意对学生能力和知识、方法和过程、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并以此为教学原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774721cfc789eb172dc886.png)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多数中学生谈到作文,就眉头紧锁,而“无话可说”是他们最头痛的一个问题。
有些学生作文的立意并不差,坐在那儿想想,觉得有很多东西好写,可是这笔一提便无从着手,或者只写了两三句就完了,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是学生的语言贫乏,也就是“语源”不富之故。
就如何培养学生丰富自己的“语源”进行了探讨。
学生作文语源厚积言有物,说的就是胸中要积累有丰富的材料,才能在下笔时言之有物。
要丰富语源,首先必须积累丰富的材料。
写文章要有一定的材料,而这些材料,不是在写文章的一瞬间自己跳出来的,材料要靠平时积累。
如何能较多地积累材料呢?有两条途径:一是积累平时有过感受的材料;二是积累别人的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不管是为创作,还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学生肯定动了脑筋,想过许多东西,直到把要写的东西都写下来为止。
那些写到作文里的和没写到作文里的东西,往往是学生们较有感受的,或者耳闻目睹的材料,抓住时机积累这些材料,是一个比较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指导作文时,要告诉他们有意识地记忆这些材料,使之成为以后写作的素材;或者分门别类记下,分清楚哪些材料适合写哪些文章。
积累自己的材料,还要指导学生克服闻过则非,熟视无睹的坏习惯,养成善观察、多留心周围事物,勤捕捉瞬间感受的好习惯。
并且勤把这些东西写进日记中,这样日积月累,材料自然会越来越丰富的。
不过由于受年龄、学识的局限,学生的见闻感受毕竟有限,甚至不正确,所以要较多地积累别人的材料。
这就是说丰富“语源”,还需要重视积累别人的材料,包括课内的、课外的书中读到的材料,主要可采用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勤摘抄所读书中优美的语言、环境、人物等描写的句子。
大量地摘抄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材料积累的过程,积累得越多,“胸中墨”也会越丰足。
写作时,这些贮藏在记忆仓库里的“墨”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选择恰当的、符合中心的用上去,这样,不但能学以致用,又能变“无语可说”为“有话可说”“言之有物”。
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作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作文•相关推荐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作文(精选5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作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作文篇1疏影曳,暗香浮动,柳条枝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情意绵绵的真实写照吗?——书的力量无穷啊!榕阴剪剪,林鸟瞅瞅,淡远逍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是自然风情万种的昭示吗?——书的力量无穷啊!幽谷兰馨,小溪欢歌,林间蜜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人间心韵的快乐呼唤吗?——书的力量无穷啊!拂过几缕风,吹面不寒;飘过几丝雨,沾衣欲湿;燕子衔泥,那是入春的一景。
有书做伴,我的生命永远是春天!沙士比亚说,“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我信了,我折服了,我敬畏了,因为我体验过。
每次心受伤后,都不愿与人交谈,我只要有书作伴则可,与李白共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快意,再大的困难也只是我的垫脚石。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是书,抚慰了我沧桑的心田。
于是我载着无尽的书,驶向我人生的港口;也载着人生的无限哲理,划向我理想的大海!因为书中的一句话,我曾领悟过;因为书中的一件事,我曾努力过;因为书中的一则寓言,我曾经旷达过……即使千言万语,也畅棕不尽此时的快意。
我默然了,无言,用灵魂去感受书的温暖,用鼻子去闻书的香味,用双手去抹书的尘埃……我爱书!我喜欢同陶渊明爷爷一起去南山采菊;我喜欢同苏轼爷爷一起对月当歌,祝福远方的朋友;我喜欢同常建一起游览曲径通幽的古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是我生命的花雨,理想的晨雾,带着书,潇潇洒洒,痛苦也会带着微笑的眼泪,有书作伴,我的人生不会孤独。
书——人类知识的源头活水!书——我生命的幽灵!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作文篇2每当心情低落或烦闷时,一想到老师,我的心情就会好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有源头活水来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喜欢怎么能学好语文,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了。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熏陶感染激趣形象朗读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3-9795(2012)01(a)-0000-00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而在笔者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少有学生喜欢语文课,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学什么。
经过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得出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熏陶感染,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走进语文
每届学生开学时,我都要用一两节,让学生对语文有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学什么。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
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
”生活是语文之源,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体系包括两大部分——基础知识和能力。
基础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社会见闻,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基础;能力部分分三个层次,基本能力是语文的感受能力,即读、听、看的能力,分析思考能力是大脑对吸收到的感知材料的加工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表达能力即写作、说话能力,是各种知识思想在头
脑中积累后借助笔或口的自然流露。
以上的每一部分,每一环节都是语文。
对教师来说,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读、学会观察。
在语文教学中,我时常给学生灌输这种大语文教学观,开阔了学生视野,树立了学会语文的信心,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
2 多品多读,在品读中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课本中的美文,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多方面表现着经典的形式之美、音韵之美、思想之美。
经典中方正整齐、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阅读《小石潭记》等美文,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着经典的形式之美;平仄相间、韵脚和谐的经典,读来有着极强的音乐感且富有感染力,学生在诵读中对语文的音韵之美会感受的更真切;“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学生在酣畅淋漓的“读”中自然就能感悟到语文的魅力,感受到语文那震撼人心的美。
怎样提高学生对读的兴趣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用好的导语激趣
比如在讲《竞选州长》前说:“美国经常标榜自己的是最民主、最尊重人权的地方,到处指责别国不民主,侵犯人权。
可美国的民主与人权到底怎么样呢?请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先生的小记
《竞选州长》。
(2)用形象地朗读和评议引导
所谓形象朗读,就是用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现文章的情感和内容,比如说《春》的第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整个这一句轻快,第二个“盼望着”,比第一个要稍高一点,稍快一点,表现盼的急切心情,“近了”一词要稍高一点,表现出惊喜的心情。
朗读的评议就是要大家评一评谁朗读的最好;再点评轻重缓急的安排。
(3)找文中的精妙词句品读
课前阅读,请学生们用笔划两三处自以为精美、巧妙的句子,上课时,给大家指出并讲理由。
比如《山的那一边》,表现山里贫穷和山里人安于贫穷心态的词句,都是课前学生自己找到的。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需经长期坚持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才能有大的收获。
3 多写爱写,在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学生多写,就得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更要学生有兴趣写,让学生自然而然爱上写作。
首先,降低学生写作难度。
初一、初二学生很少写命题作文,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就写什么,作文不在课堂上完成,只在下周作文课前一天交就行,给足时间,让他们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其次,作文评语要有真情实感,多发现学生文章或思想上的优点,比如我写如下的评语:“本文如背影一般感人。
”“你真幸运,
多好的同桌啊!”“别伤心,难道你就战胜不了它吗?”“你的屋整洁,你这人潇洒,你的文章漂亮!”“真可惜,收尾太仓促了!”据我了解,我的学生所以愿交作文,就是想得到老师这样的批语,因为这实际上是师生的情感交流。
第三,鼓动、指导学生笔战。
笔战是学生从生活的小摩擦发展为口战,最终发展为笔战。
笔战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作文,赢得班里大多数同学的支持。
上届学生曾经为座位、组长的地位,作业该不该抄,老师该不该批评等等进行过笔战。
这类文章,往往观点鲜明,感情动人,语言犀利,极富战斗力和扇动性。
而且好文章连续不断,这一周你讲你的观点,下一周对手还有反驳性的文章出现。
指导笔战,要多强调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谩骂和侮辱不是战斗。
”,要学生冷静地展现自己的智慧。
第四,每周用大半节到一节时间,进行作文展评。
写优秀作文的同学在堂上朗读自己作文,其余同学认真听。
读的同学是自豪的心情,听的同学是羡慕的、敬佩的心情。
听到感人处,全班一片寂静;听到可乐处,是一片笑声;听到巧妙处,有叹息声、鼓掌声。
叹息的同学是因为同样的地方自己没处理的这样的巧妙。
每次展读的作文多些,多鼓励些人,别挑出两三篇有特点的文章,要同学们听听后评,指出文章的巧妙处和讲出理由。
因为展读的文章写得都是学生生活中身边的事,这样可以给总没啥可写的同学以启发。
第五,在多写的基础上,还需多阶段、分层次提出写作要求。
初一阶段,借用观察训练培养学生写真话、写真事的习惯和文风,
初二阶段借助分析训练和语感训练,训练学生在作文时有意识运用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写,初三阶段则训练常用的写作方法。
第六,各种各样语文活动的组织也不可忽视。
比如为丰富学生的词汇,每月作文时间进行连词成文比赛;为提高学生的当众说话能力,每周进行一次朗诵比赛,每周每组出每两个人上堂朗诵诗文,每人都打出分数,看哪一组的积分最高;为开阔学生视野,每节课前有五分钟“开眼界”活动,每次四个人给同学讲有关于国家、世界的新闻,或自己身边的生活趣事等;精彩纷呈的语文活动,使学生由原来对语文的无动于衷变得兴趣盎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多了、写多了,那丰富的积累就变成了他们语文学习源源不断的活水,学生们自然对语文产生了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克服语文学习上的困难,从而快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唐彪主编.家塾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3] 李景阳主编.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