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锐器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锐器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措施【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刺伤;职业防护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科室,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开放的伤口、血液、体液等,而手术室又是锐器刺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手术室护士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
随着各种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趋势的大幅度上升,锐器刺伤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手术室护士必须提高防护意识,加强管理,减少锐器刺伤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1 手术室锐器伤的原因防护意识不强对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不戴手套,认为戴手套操作不方便,没有必要,受伤后未引起重视,或未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
接触锐器的机会多配合手术时传递手术器械,进行各种穿刺操作等工作中直接接触锐器的机会多,受伤的概率相应也高。
不安全的操作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如:操作不熟练、忙乱,传递裸露的针头、针芯,配合手术传递锐器方法不正确,徒手掰安瓿等。
病人不合作进行侵入性操作时病人不合作、躁动等,利器误伤自己或他人。
不及时正确处理锐器部分工作人员在忙乱中对锐器处理不当,注射器、针头、穿刺过的针芯等锐器用后随手与其它物品混放,未及时处理,护士整理治疗台时粗心大意而受伤。
2 防护措施增强防护意识提高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是减少血源性感染最积极有效且较容易实施的预防措施[1]。
加强对病人的管理和筛查,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对病人进行HBV、HCV、HIV等血液性致病因子的检测,了解病人的感染状态,在服务操作过程提高警惕,有针对性地预防措施,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或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时戴手套。
手部有创口的护士不宜参加特殊感染病人的手术配合。
对特殊感染病人进行侵入性护理操作时戴双层手套。
Barbara等[2]研究发现: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的可减少50%以上。
手术室是施行外科手术的场所,工作中接触利器机会较多。
由于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手术室护士的锐器刺伤的发生率也相对高。
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

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
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
❖暴露的评估
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
❖暴露后预防
梅毒暴露后的预防: 肌肉注射1次长效青霉素240万 单位。
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
HIV暴露后预防
1、开始给药时间及持续时间: HIV暴露后预防开始用药时间越早 越好,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 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给药持续时间为28天基本用药方案: 双汰芝(AZT+3TC),300mg/次,每日2次,共28天 强化用药方案:基本用药方案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共28天
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
HBV暴露后预防
暴露者 疫苗接种
暴露源HBsAg+
暴露源 HBsAg—
暴露源不明 或不能检测
未种
已 抗HBs +
种 抗 HBs—
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
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我们医护人员应
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正确执行安全操作规范 加强免疫预防接种
锐器伤是可防、可控的
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
“Caring for ourselves to care for our patients”
为了关爱病人,应关爱自己
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
6、与患者沟通配合。
7、适当调整护士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
8、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护理器材。
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
禁止双手重新盖帽
应用重新盖帽装置
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 小车顶部
洗手戴手套
禁止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移 去注射器针头
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
使用后,应立即丢 入尖锐物收集箱
★乙肝疫苗接种
★对高度易感的科室如:感染科、外科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致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致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摘要:目的选取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致伤的发生原因以及针对性防范措施。
方法对我院发生的手术室锐器致伤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发生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将其应用到工作中,观察锐器致伤发生情况。
结果将有效的措施应用到工作中后,护理人员锐器致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结论护理人员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锐器致伤;手术室护理;防范引言手术室是患者接受手术诊断的重要场所。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非常繁杂并且相对较为繁重,对于手术治疗的效果有关键的影响作用。
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密切合作,向医生传递剪刀、缝针等尖锐工具,被刺伤的风险较大。
相关资料显示,11.7%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发生意外血液接触,增加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几率[1] 。
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具有自我防护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加强防范,降低职业伤害。
本次研究中深入分析手术室锐器致伤的发生原因以及针对性防范措施。
1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利器具致伤的原因1.1 与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有关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包括对患者进行注射、输液以及传递手术工具等,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传递缝针,刀片,剪刀等尖锐的工具,容易发生锐器致伤,相对来说风险较大。
相关资料表明,护理资历尚浅的护理人员发生锐器致伤的几率较高,主要由于年轻护理人员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护理过程中防范意识不强。
1.2 与手术护理人员安全防护意识淡薄有关手术过程中,锐器致伤发生率相对较高,但是护理人员并没有较高的防范意识,在手术操作中,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不能严格按照要求实施操作都会导致护理过程中锐器致伤的发生。
1.3 与护理人员技术操作欠熟练有关手术室护理工作相对繁杂,护理人员接触到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量较重,因此护理人员应有娴熟的操作与技巧,提高工作效率,保持态度严谨,密切配合医生的工作。
手术室中医护人员锐器伤的防护与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手术室中医护人员锐器伤的防护与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手术室是医院内最重要的区域之一,也是医护人员工作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之一。
在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往往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而医护人员锐器伤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手术室中医护人员锐器伤的防护措施,以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
锐器伤是指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受到手术刀、缝合针等锋利物品刺伤、割伤的伤害。
手术室中医护人员面对各种各样的手术器械,难免会发生锐器伤的情况。
为了有效预防锐器伤的发生,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以下几项防护措施:首先,佩戴好防护装备。
在手术室工作时,医护人员应该佩戴好手套、口罩、帽子等防护装备,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锐器,减少受伤的可能性。
其次,正确使用手术器械。
医护人员在使用手术刀、针头等锐器时,要注意动作要轻缓,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
再次,定期检查手术器械。
手术室内的手术器械应该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器械的锋利度和安全性,避免因器械损坏导致医护人员受伤。
最后,做好事故处理的准备。
即使做好了防护措施,锐器伤依然有可能发生。
医护人员需要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发生锐器伤,要及时进行处理,减少伤害的程度。
当医护人员遭受锐器伤后,应该采取以下几项处理方法:第一时间进行伤口处理。
一旦发生锐器伤,医护人员应该立即停止工作,找到急救箱,进行伤口处理,清洗伤口,涂抹消毒药品,减少感染的风险。
及时报告主管领导。
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后,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做好伤情记录,寻求进一步处理的指导。
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后,要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关检查,并接受相应的处理和治疗,确保伤情得到控制。
注意伤后的心理疏导。
锐器伤对医护人员来说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医院应该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他们尽快走出伤痛。
在手术室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医护人员需要时刻注意锐器伤的防护和处理,确保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通过严格的防护措施和科学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锐器伤带来的风险,让手术室成为一处安全和和谐的工作环境。
护士锐器伤发生率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汇总分析

目录
01 一、护士锐器伤发生 现状
02 二、原因分析
03 三、防控措施
04 四、落实情况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护士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许多职业风险,其 中最常见的是锐器伤。锐器伤是指由针、剪刀、刀片等锐利器械引起的皮肤损伤, 可能导致感染和疾病传播。本次演示将汇总分析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及防控措施 落实情况,以期为医院提供参考,有效降低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
四、落实情况
3、及时处理受伤事件:一旦发生护士锐器伤事件,医院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 程序,对受伤护士进行及时救治和处理,同时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 完善防控措施。
五、结论Biblioteka 五、结论护士锐器伤是一个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医院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加强 职业防护培训、落实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医院消毒管理等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可以显著降低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同时,设立监督检查小组、制定考核奖励制 度等措施的落实情况也至关重要,有助于确保防控措施的长期执行和持续改进。 今后,医院仍需护士锐器伤的防控情况,为护士提供更好的职业健康保障。
参考内容二
引言
引言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其中锐器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 锐器伤是指由针、剪刀、刀片等锐利器械引起的皮肤损伤,在手术室工作中,护 士常常需要接触这些锐器,因此锐器伤的发生率较高。为了降低手术室护士锐器 伤的风险,标准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次演示通过对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调查, 探讨标准预防管理的应用。
内容摘要
结果:中国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率为13.1%(95%CI:10.8%-15.9%)。亚组 分析显示,不同临床科室、实习时间、是否接受锐器伤培训等因素对锐器伤发生 率有显著影响。其中,内科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率最高(20.3%),外科其次 (16.4%),妇产科最低(9.7%);实习时间越长,锐器伤发生率越高;接受锐 器伤培训的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率低于未接受培训者。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各位护士姐妹们,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兄弟”——锐器。
在手术室里,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它“扎”一下,想想都觉得疼得要命,更别说那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锐器这么“危险”呢?又该如何预防呢?别急,跟着我,我们一起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锐器会这么“危险”。
你知道吗?锐器就像是那些调皮的小精灵,它们总是喜欢到处乱跑,一不小心就可能戳到人。
而且,有些锐器还特别“娇气”,比如针头、刀片等,它们不仅锋利,还可能带有细菌和病毒,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感染。
更糟糕的是,如果处理不当,这些锐器还可能会成为传播疾病的源头。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锐器伤人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就行啦!1. 保持警惕:在手术室里,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尤其是当看到那些“小兄弟”出现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避免被它们“扎”到。
2. 正确使用锐器:在使用锐器之前,一定要确保自己已经戴上了手套,并且将锐器固定好,避免它们四处乱跑。
也要定期检查锐器是否完好无损,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
3. 妥善处理锐器:使用完锐器后,一定要将其放入专用的锐器盒中,避免它们四处乱飞。
还要定期清理锐器盒,保持其干燥、清洁。
4. 加强个人防护:为了降低感染风险,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比如穿防护服、戴护目镜等。
这些都只是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警惕,避免被锐器“扎”到。
锐器虽然“可爱”,但我们不能让它“任性”。
通过以上几点防范措施,我们可以大大降低锐器伤人的风险,保障自己和患者的安全。
希望每位护士都能记住这些要点,共同维护手术室的安全环境。
愿我们的工作顺利,患者早日康复!。
锐器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锐器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一、概念:(一)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
包括注射针、穿刺针、缝合针、采血针、载玻片、破损安甁、破损试管、义齿的钢丝等(二)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或粘膜的损伤。
锐器伤实际上是职业暴露其中的一类。
(三)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五)职业暴露是指卫生(公安、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及执行公务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病菌感染者或其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病毒、病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传染的情况。
二、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害的原因1.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1.1锐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紧张、繁忙、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
其中,注射、抽血、缝合、套回针帽、针头毁形、操作不当是引起医护人员锐器伤害最常见的医疗操作。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次性注射器是导致医护人员锐器伤害最为常见的医疗锐器,占锐器伤害的总数35%。
手术缝合针占18.4%、手术刀占7.4%、蝶形针占6.8%、静脉导管探针占4.6%、医疗玻璃制品占1%。
因此,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是防止锐器损伤的重要环节。
1.2 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虽然大多数医护人员能正确认识被HIV、HBV、HCV 等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被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1.3 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对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岗前培训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内容。
2.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的预防及处理措施2.1 加强安全意识及防护知识的宣教调查显示大部分锐器伤害是由于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工作不细心、注意力不集中或末按操作规程执行,技术操作不熟练,对锐器伤的认识不足。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致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致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一、引言手术室作为医院中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是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护人员面临危险的工作场所。
在手术过程中,护士常常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锐器,如手术刀、剪刀、注射针等,这些锐器虽然在疾病治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却也是致伤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就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致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二、锐器致伤的原因1.患者因素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是可能导致锐器致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手术患者而言,由于手术前常规的检查比较简略,没能完全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有些病人有血液难凝等疾病,或者年龄过大,血管脆弱,易出血,这些因素会增加护士在操作锐器时不慎伤到患者的风险。
2.手术室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也是致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手术室护士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工作训练,仔细掌握各种锐器的使用方法,但是在一些意外情况下,比如突发情况、肢体不适或者突然的分心等等,会导致操作不当,伤到自己或者患者。
3.锐器因素锐器本身的质量和状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患者或者护士使用久的锐器,由于使用次数过多或使用时间过长,其切割能力会逐渐削弱,出现磨损或损坏等情况,改变了其原有的设计意图,因而在使用时容易出现问题。
此外,如果对锐器的维护保养不当,过于滥用,使用过程中用力过猛或者不当,也会增加锐器致伤的风险。
三、锐器致伤的防范措施1.提高护士技术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手术室护士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是预防锐器致伤的一项基本措施。
护士应该经过适当的培训和日常练习,掌握正确使用各种锐器的方法和技巧,要明确锐器的使用目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学会安全操作锐器的步骤,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锐器操作规程是手术室护士首要遵循和执行的一项标准。
在使用锐器前,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的规定,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检查锐器的状态,保证锐器的完好并且无污染。
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力均匀,不能用力过猛或不当,增加锐器使用寿命,防范伤害事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由于发生锐器伤造成的职业伤害。
方法:对本地区所有二级以上医院手术室140名护士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009年3月~2010年3月锐器伤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其中109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为77.86%,且防护意识不强。
结论: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应加强全面防护概念教育,制定有效的系列防护措施,预防锐器伤,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原因防护措施
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
国外许多研究显示,护士是医院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
为此,2000年在日本召开的以“护士职业安全与健康”为主题的亚洲工作论坛中就特别提出要重视预防护。
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科室,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开放伤口、血液、体液等,因此手术室又是锐器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随着各种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趋势的发幅度上升,锐器伤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防护意识,加强管理,减少锐器伤及经血液感染上疾病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009年3月~2010年3月锐器伤进行回
顾性调查,对象为本地区所有二级以上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共计140名护士。
年龄20~45岁,平均24岁,护士89名,占63.57%;护师38名,占27.14%;主管护师22名,占15.71%。
本科学历39名,占27.86%;大专学历49名,占35%;中专学历52名,占37.14%。
工龄<1年的21名,占15%,1~5年的为45名,占32.14%,>5年的74名,占52.86%。
5年内乙肝疫苗接种人数为56名,接种率为42.14%。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问卷设计参考相关资料设计,内容包括参与人员的基本资料,锐器伤源于的锐器类型,受伤原因,受伤后的后续处理情况。
2原因分析
2.1防护意识不强进行病人侵入性操作时未戴手套,受伤后未引起重视,或未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
在被调查的140名护理人员中,68.23%的锐器伤是被血污染的锐器刺伤,所受锐器伤来源的患者确定已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占2
3.4%。
以上资料表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性极高,手术室作为独特接触血液和锐器的高危科室。
虽然所有在岗护士均要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5年内接种率仅42.14%。
在被锐器刺伤的109名护理人员中,伤后进行标准处理的只有8.7%,只有11.93%上报院感科,有34%的护理人员不了解要上报,56.88%未上报。
在被锐器刺伤时,有45.87%的护理人员未戴手套。
调查结果表明,作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护理人员的
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与他们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不符,自我防护意识淡薄,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这与黄小红等的调查提示的一致[1]。
同时也发现戴手套锐器伤发生率低于未戴者,戴双层手套者锐器伤发生率低于戴单层手套。
2.2护理人员缺乏职业安全防护教育配合手术时传递手术器械
和进行各种穿刺操作等工作中直接接触锐器的机会多,受伤的概率也相应高。
锐器伤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缺乏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有关。
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为61.54%,大专73.47%,中专94.23%,这与其在校期间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和实习过程中接受系统的职业防护技能培训和指导的机会和时间有关[2]。
2.3不安全操作,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如操作不熟练、传递裸露针头、针芯,配合手术传递锐器的方法不正确,习惯回套针帽以及徒手掰安瓿等都能导致护理人员发生操作环节中被刺伤。
未及时正确处理锐器也是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部分工作人员在繁乱的工作中处理锐器不当,注射器、针头、穿刺过的针芯等随手与其它物品混放,未及时处理,护士整理治疗台不慎受伤。
医疗废弃物处理时也会发生锐器损伤,如操作结束后处理用物时遇到治疗盘中未拆卸的针头、注射器用后的毁形过程中、丢弃废物时针尖从收集袋中突出等环节均可发生锐器伤[3]。
2.4工龄低同时工龄<1年发生率为85.71%,1~5年为82.22%,>5年的为72.97%;护士发生率为88.07%。
护师50%,主管护师40%也表明锐器伤与低年资护士操作不熟练有关。
2.5病人不合作进行侵入性操作时由于病人不配合、发生躁动,使所用器械误伤自己,也是锐器伤的发生的原因之一。
3应对措施
3.1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是减少血源性感染最积极有效且较容易实施的预防措施。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80~90%是由锐器伤所致[4]。
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了锐器伤在我国发生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增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提高护士锐器伤后的处理以及防护意识,进一步完善锐器伤后的上报制度及处理程序。
3.2加强对病人的管理和筛查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对病人进行
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血液性传染病的检测,了解病人的感染状态,在操作时提高警惕,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特殊感染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时戴双层手套。
正确使用各种锐器,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和规程,孰料掌握各种穿刺锐器的操作方法,在配合手术传递锐器过程中注意正确的传递方法。
3.3加强操作培训和健康教育、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纠正导致锐器伤的高危行为。
同时,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安全的护理设备。
为降低锐器伤的发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东红,胡玉霜,陈聪,等.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知识与锐器伤的关系.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0):1697-1698.
[2]黄雄招,孙波.shel模式在手术室护士锐器伤防范中的应用.
护理学杂志,2009,24(10):56-57.
[3]周阳,李映兰,郑悦平.手术室护士锐器伤调查及标准预防的管理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737-739.
[4]汪丽红,赵红利.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护理研究,2009,16(1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