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王维诗的禅意和画境
论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

王维“诗中有画”论析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他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自甘寂寞却又久享盛名。
北宋的苏轼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由于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就各有特色,各有局限。
“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
同时,我们说某个作家的“诗中有画”,应该是就他的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而言。
这就要求作者在诗、画创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构思上,达到高度熟练,才有可能相互渗透,自然融合。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理想的作家应该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王维可以说是古代诗人中具有这种条件的代表人物。
因此,“诗中有画”才能体现为王维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它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乃至表现在非山水景色的某些创作环节上。
“诗中有画”既然是王维全部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
我们从结构、炼材、语言、色彩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赏析。
同时,这种特色体现在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明显,而在非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隐微,因此,我们在举例说明时,也就由显及隐,以便推求。
一、结构“经营位置”是画学六法之一,是画家的基本功。
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迹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诗就吸取了这种特色。
例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二句是本诗的主旨,作者大力描绘了农村的闲逸,也就鲜明地表示了对官场奔竞生活的厌恶。
作者在前八句中列举了农村生活的许多个别迹象,第九句只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穿起来了,组成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引言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哲思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表达禅境的艺术手法。
王维山水诗带来的心灵愉悦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而优雅的描写方式,给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愉悦。
在他笔下,大自然展现出宁静、恬淡、空旷和神秘等特质。
通过描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元素,王维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中无尽的美好与平静。
哲思传递: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但是,王维山水诗并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摹,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着对生命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哲学意味。
首先,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他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描写和间接隐喻,表达出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认知。
这种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性的垂怜感,让人深思自身存在的意义。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常常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态度。
在忙碌纷扰的社会中,他以温润静谧之笔,诉说着追求内心平静、超越物欲束缚的精神境界。
这种超脱尘世的抒发方式引导着读者反思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关系。
禅境之美:艺术手法探究禅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强调内心平和、超然寡欲等价值观念。
而王维山水诗就以其自然、虚无和回归内心等特质,展示了禅境美的艺术手法。
首先,在形式上,王维运用到了极简主义的手法。
他通过去除冗余而突出核心元素来书写山水景观,并用简约明快的语言风格传达出一种无为而治的禅境理念。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广泛运用比喻和隐喻的手法。
他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状态相融合,传递思想和情感。
这种以意象表达哲思和感悟的艺术手段,让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沉浸于禅境之美。
最后,王维山水诗中强调观察能力。
他教导读者要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美好,并通过审视自然界中微小之处来触发心灵深处的共鸣。
这种注重细节、培养对美感知能力的方法,有助于读者拓展自身对禅境之美的理解。
结论王维是中国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独特地将哲学思考与禅境抒发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诗歌的禅意1. 王维的诗啊,那禅意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你的心里。
你读他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好像跟着他走到了水源的尽头,没路可走了,嘿,人家不慌不忙地坐下看云卷云舒。
这哪里是没路了,这分明是一种豁达的禅意,告诉咱们生活中的困境都不是事儿。
2. 王维诗歌里的禅意就像是一盏灯,在黑暗中给人指引。
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能在安静里听到桂花落下的声音,你说神不神?这就是他内心的宁静啊,就像咱们在喧嚣的世界里,突然走进了一个静谧的小角落,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3. 嘿,你知道王维的诗禅意有多妙吗?他就像一个老禅师,用诗来给我们讲人生的道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花啊,自开自落,没人看它也不在乎,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不需要别人的关注,自己活得自在就好。
4. 王维的诗有那种禅意,就像深山里的清泉,凉凉的,润润的。
比如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空山之中,好像有人又好像没人,充满了一种空灵的感觉。
就像你走进一个古老的庙宇,那种神秘又宁静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你包围了。
5.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啊,那可不得了。
就好比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宁静的大门。
他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那深深的树林里,只有明月相伴,他却不觉得孤独,这就是禅意带给他的一种自得其乐,咱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呢?6. 你要是读王维的诗,就像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
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他独自在竹林里,又弹琴又长啸的,好像这世界就他自己,可他却很享受。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需要自己和自己相处,找到内心的宁静。
7. 王维的诗禅意满满,就像一个心灵的避风港。
拿“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来说,傍晚的山啊,飞鸟啊,在他笔下都有一种自在的感觉,仿佛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规律,我们跟着走就好,不要太焦虑。
8. 哇,王维的诗中的禅意,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张晓静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描绘优美空灵的自然风光,表现他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体悟,具有画境和禅境。
那它们都表现在哪里?本文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境禅境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少有才名,现存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即兴之作。
他能诗会画,精通音乐,书法亦为大家。
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
其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色彩明丽、风格清新自然,具有高超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具有画境。
王维在文学上成就很高,而且多才多艺,他的水墨山水画(首创)造诣很高,他自己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所以他擅长以绘画手法入诗,使诗歌具有了绘画的趣味。
唐代殷璠评价王维的诗是“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河岳英灵集》);苏轼则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论断(《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王维“诗中有画”的具体体现是:(一)善用绘画中“经营位置”的手法,运用透视学原理,采取虚实、远近、大小、主次、疏密、藏露等手法进行巧妙的画面布局与构图,创作符合透视学原理的完整的画面,使诗境具有画境。
透视可分线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线形透视。
如《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画论》:“山林青翠断,江向白云平。
”《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都运用此原理,写出了近清远模糊。
空气透视。
易写景物的深远、迷远。
红色远视时变为灰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轻舟南垞去,北垞淼南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南垞》)中国绘画讲究“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谈“三远法”说,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本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819)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禅意,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有重要影响。
王维在诗歌中追求简洁明快,展示出自然之美,以及思想表达自由的精神。
他的诗歌追求自然之美,反映了禅宗晋武帝时期的文化气息:隐忍,淡泊和不为外物所迷惑。
他的讽刺式的诗词演绎的简洁,使他的作品具有凝练的哲学思维。
在王维的诗歌中,山水与淡泊的禅意相结合,使人从内心感受到静谧的美。
他的诗歌以淡泊的态度和耐人寻味的语言来展示自然之美,以超然的笔触描绘出一种可以逃离不快和烦恼的宁静。
他尊重季节,形象地把大自然形态上的变化和景象用诗句抒发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清新气息。
王维诗歌的禅意,以一种深厚而纯粹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深深的感悟和慨叹,犹如在大自然中漫步一般。
他的禅意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的博大精深,追求的是生活的宁静,通过文学的形式,情思可以更深入地探索。
在那里,自然的温暖能让人们得到安慰,这是诗人王维以禅意写作产生的不可言喻精神影响。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一王维身兼诗人、画家于一体,且善书法、识音律,与之同时的殷璠评价摩诘诗“在泉成珠,着壁成绘”,后世子詹谓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的内蕴。
盖诗画虽有体式章法、水墨气象之不同,其终极指向却是殊途同归,即觉万象之情,发一己之思。
具体到王维,其诗中之画境,画中之诗境,构成了其艺术观照中独特的审美意趣。
山水诗自谢灵运始,便使山川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其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开了一代之诗风。
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野》)“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晚出西射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语词清丽精炼,境界天然,为其可爱之处,然谢诗摹形穷相,描物雕貌,寄以玄言奥理,极尽刻画之能,只得山川皮相,于其神韵之理,犹有未得。
且意象密集,重于写实,将山川隔于人外,情景割裂,未能以情贯之。
故有人批评其诗“尚巧似”(钟嵘《诗品》),此亦谢诗之桎梏。
反观王维之诗歌,静秀清逸,语尚天然,不事雕琢,多以常境入诗,精于写意,词句多真纯简约,寓大美于清淡。
与陶潜有可通之处,于至淡至纯之处,闪烁着生机与光华。
观其诗作中清淡天然之意,殆与陶潜之境略有相似。
如《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此为长篇叙事诗,直接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而《蓝田山石门精舍》诗则意通桃源: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王维诗的禅意与画意

王维诗的禅意与画意王维,是唐代⼀位艺术造诣精湛,艺术品位极⾼的杰出诗⼈。
他擅长诗、书、乐、画,由于早年受母亲奉佛三⼗余年和当时社会崇尚佛教的影响,使他的⼭⽔⽥园诗中不仅有画意,更有禅意。
众所周知,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讲究“经营位置”和布局结构;绘画⼜是以线条⾊彩为艺术语⾔,⽤以抒情达意的。
王维充分调动绘画艺术⼿段来塑造意境。
如“⼤漠孤烟直,长河落⽇圆”,⼤漠孤烟,狼粪所燃,经风不散,不斜⽽直;长河直烟,纵横交错,可见⼤漠之⼴阔⽆垠;长河⽇圆,长圆相映成趣,整个画⾯给⼈壮阔苍茫的审美感受。
王维还善于捕捉和描写⼤⾃然的⾳响来刻画景物,富于图画美。
如“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写明⽉的清光倾泻在刚刚被⾬⽔洗刷⼲净的青松上,清清的泉⽔闪烁着⽉亮的光辉,在⽯头上潺潺地流过,浣纱⼥的喧闹声以及动⽵之声,构成⼀幅⽣机勃发,诗意盎然的秋景,创造⼀种幽静的⾃然美。
绘画构思讲究虚实相间,常留虚⽩,供读者再创造。
王维深谙此道,在描绘⼭⽔景物时,往往从虚落笔,如“江流天地外,⼭⾊有⽆中”,江⽔浩淼,⼭⽔空濛,有以⼀当⼗的艺术效果。
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诗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园诗的另⼀特⾊是诗中有禅意。
这是和他多年受母亲奉佛的熏陶和他仕途受挫、理想落空之后,失落的⼼灵必须有所寄托,为此奉佛思想⽇渐滋长,也就有了“⼀⽣⼏许伤⼼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哀叹。
他感悟世事皆空,将⼭⽔⽥园作为⼀⽅净⼟来慰籍⼼灵。
如“中岁颇好道,晚家南⼭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知。
⾏到⽔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期。
”诗中表现了诗⼈兴来独往,随意⽽安,⼼领神会,不求⼈知的情怀,达到主体的⾃我与⼤⾃然融合⼀起的“天地合⼀”的境界。
⽽佛教禅宗的摒除杂念,静⼼观照,⼜有助于诗⼈⼊定凝神,真切体验⼤⾃然的⼭⽔景物。
如“空⼭不见⼈,但闻⼈语响。
返景⼊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以静写静的诗,诗⼈通过环境中的声响衬托静,表现了在⼈世间难以找到的“寂”与“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王维诗的禅意和画境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思想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
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并存的思想局面。
从唐太宗支持玄装译经,亲自为《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作注并颁布天下得到有力的证明。
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佛教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分化为天台、三论、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其中以禅宗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禅学进入到士人的思想的领域中,影响这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
最突出的表现为其诗歌创作中留有禅的气息,佛的印记。
他们将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都反映诗作中。
更有人在诗中直接讲佛理,如“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①,又如元好问所说:“诗为禅客填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嵩和尚颂序》),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的最佳写照。
而当中佼佼者当数王维一人,他以佛家思想为主导,将飘渺的禅意与画般的诗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空灵的艺术效果,被世人称人为:诗佛。
王维的诗歌不像李白的大气磅礴,个性飞扬,也不想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②,含蓄深厚。
他把情景相融的意境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表现出意境浑然,含蓄携永的诗歌特点。
王维高超的绘画造诣给予诗歌的艺术表现一定的帮助。
他善于用心灵去感受世间万物,用精致的诗句描景状物。
苏轼评价其诗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当佛教禅意融入到其诗歌创作时,仿佛给予了诗歌灵魂。
使诗歌超脱了世俗功利,独立于人世。
归纳王维诗歌的中心观念,那便是“空”与“静”。
“’空’与’静’是佛教的最高范畴,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
”③王维诗歌中的“空”与“静”是他对人生的一种体验,以诗歌做媒介,通过具体物象的表现,把禅意表达出来。
形成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一、王维诗歌中的“空”
佛教常说的“空”,并非是指什么都没有。
而是要求从客观物象中领悟到空的奥秘。
强调的是一种从有到空的过渡。
王维明显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起,王维因被迫接受叛军伪职而下狱;后来不仅得幸官复原职,而且步步高升,官至尚书右丞。
可是王维却无心仕途,恳请朝廷革除自己的职务。
④与其他读书人奋发入仕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淡泊名利观念便是佛教所说的“空”。
这不仅表现在王维的日常生活在,也深深地蕴含于王诗中:
《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无论世间有多么险恶、人心有多么难测和未来的日子有多么的难以预料,王维都用平常,的开朗阔达的心境去面对,他将世事比作浮云,表达自己一份远离斗争、知足常乐的心境。
浮云是这诗的中心意象。
浮云似幻似虚,有形无实的形态,给人一种脱俗的洁净感,这可以看作是“空”的一种表现形式。
王维对云这个意象尤为钟爱,云常常出现在他的诗歌上。
如《答裴迪》;“信心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送别》:“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终南山》:“白云回望和,青霭入看无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王维借助各种各样对云的描写,将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禅意趣味灌注在诗歌中。
诗人投身于这一尘不染的空静之境中思考人生,悠然自得地向享受这属于自己的禅趣。
二、王维诗歌中的“静”
“静”是王维诗歌经常描写的另一种境界,“宁静之美,是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
”⑤古人云:“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
”⑥佛教看待静的观念是充满辩证法的思维特征。
“静”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王维诗歌中的“静”也充分体现其思想,充满着辩证精神。
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当中,”静”是非绝对的概念。
如尘世间的纷扰是不可能根绝的,因而”佛家强调从动中求静,只有这样才能破除人们属于常识的无明,领悟静的真谛。
”⑦当王维诗歌要表现静时,总是会伴随这对动的描写。
如《过香积山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中,描写深山密林的荒僻,杳无人烟,忽然,从不知何处飘来一阵隐隐约约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原本寂静的山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了。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诗人描写一场秋雨过后,举目一望,周围的景物焕然一新的景象。
皎洁的月光,洒在松林上清澈的泉水,流过山石,发出潺潺的声响。
竹林中传来浣女的欢笑声。
通过诗人的静中有动的艺术手法,这片山间松林更加幽静了。
王维的诗歌以静为基调在此之上再写自然界的动,表现出无限的生机和乐趣。
从这些描写自然之物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王维平静的心境,一种已经超脱世俗枷锁的精神状态。
三、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王维不仅是诗人,而且精通绘画,在生前已经是有名的画家。
据画史记载,“王维特妙山水,幽深之致,近古未有”。
(《封氏闻见记》卷五)⑧王维的绘画修养,使他能把画艺融于诗作之中,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诗中有画”一直被认为是王维诗歌的一大特色。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精于用色
王维的诗歌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颜色。
他对颜色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精妙的颜色的运用使诗歌的艺术效果更上一层楼。
不能不让人为之折服。
如《过香积寺》:“日色冷青松”,日光本是温暖的,客观上来说,日光不可能“冷青松”。
但王维的巧妙构思使阳光洒落在青松之上时,因为青色的影响是变得具有寒意了。
青色是冷色调,这样使全诗弥漫这寒冷的气氛,更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
又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篇精巧的五绝,短短的四句话竟包含了三种颜色,其中以翠绿为主色调,配以白色和红色作点缀。
白色和红色不仅没有破坏以青色为主体的和谐感,还倍添几分生机,组成了一幅明丽清新的图景。
(二)、善于用线条组合
王维善于以线条的组合表现景之美。
如《使至塞上》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无垠,远望沙漠的尽头,可以看到横向的地平线——地平线,其上是孤烟,是一条竖线;“长河”又是一条横线,其上方的圆形的“落日”则是曲线。
这一组线条构成的图景,既丰富,有单调,既简练,又粗旷,很鲜明地再现了大沙漠的荒漠辽阔和雄伟。
又如《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孤烟冉冉升起,是直线;高原是一条横线,而高原上面垂直了一条竖线——独树。
这些诗歌,就如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内容简单而意蕴丰富的中国画。
(三)、妙于营造层次感
中国画讲究构图层次感,画家运用色彩的浓谈巧妙的区分所画之物的前后远近,表现作品的层次美,进而方佛丰富画作的内容。
王维的诗歌中也能表现出景物层次的感。
如《山居秋暝》(见上文),月光、松林、清泉、石头,各种景物是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层次分明地将描绘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又如《送崔兴宗》:“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树微”,前景是明净的山河,远景则是远方的天边和树林。
树林因距离的遥远,而变得微小,又因远而朦胧。
形体越近,轮廓越分明,颜色越醒目;越远,轮廓越模糊,颜色越淡漠。
这诗歌从近景到远景的描绘,形成一幅略带哀伤的图画。
仿佛再现诗人往友人离开方向眺望神态。
一种空虚感、孤寂感悠然而生。
充分地表达出王维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王维的诗歌达到了禅意与画境的完美结合。
王维的独特艺术魅力,是后人无法复制的,是唐朝诗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注释
①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173页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40页
③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第217页
④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197页
⑤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197页
⑥杜大宁《佛养心道养性》新世界出版社2007.1 第273页
⑦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第226页
⑧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第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