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明天不封阳台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明天不封阳台》语文公开课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语文公开课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同理心。

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主要内容介绍课文讲述了一个家庭在面临阳台是否封起来的决策时的故事。

故事中家庭成员们各自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和理由,最终达成了共识。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表达了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的思考。

2.2 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描述、对话和内心独白等写作手法。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3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述、对话和内心独白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作者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并汇报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动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明天不封阳台 教案教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 教案教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阳台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到阳台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阳台,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内容:1. 阳台的作用和功能2. 阳台装修注意事项3. 阳台植物的选择与养护4. 阳台运动与休闲5. 阳台安全性考虑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阳台的作用、功能和装修注意事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阳台植物选择与养护的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阳台运动与休闲的方式。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阳台设计精美的住宅,加深对阳台功能的认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阳台的美丽与实用。

2. 讲解阳台的作用和功能,让学生了解阳台的重要性。

3. 分析阳台装修的注意事项,强调安全性和实用性。

4. 讲解阳台植物的选择与养护,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5. 探讨阳台运动与休闲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阳台植物养护知识的掌握。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六、教学内容:1. 阳台的空间利用与布局2. 阳台家具的选择与摆放3. 阳台装饰技巧4. 阳台功能拓展5. 阳台与室内环境的和谐统一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阳台空间利用与布局的方法。

2. 示范法:展示阳台家具选择与摆放的实例。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阳台装饰技巧的讨论。

4. 小组合作法:分组探讨阳台功能拓展方案。

5. 案例分析法:分析阳台与室内环境和谐统一的案例。

八、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阳台的空间利用与布局。

2. 讲解阳台家具的选择与摆放,让学生了解如何选购合适的家具。

3. 讲解阳台装饰技巧,提高学生美化阳台的能力。

4. 分组讨论阳台功能拓展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明天不封阳台》语文公开课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语文公开课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语句和词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会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意识,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公共空间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基本内容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介绍课文情节和主要角色的介绍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的概述2.2 课文关键语句和词汇的解析解释和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城市阳台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阳台的联想和兴趣。

提问学生对阳台的看法和用途,引导学生思考阳台的意义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词汇,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两个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和解读,分享给全班同学。

3.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分析课文作者的观点。

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关于作者观点的分析报告,进行全班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评价学生对课文关键语句和词汇的掌握情况。

4.3 批判性思维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评价学生在全班讨论中对他人观点的反馈和回应。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明天不封阳台》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明天不封阳台》语文公开课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语文公开课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明天不封阳台》是一篇关于城市环境问题的文章,作者通过对阳台的描述,揭示了城市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呼吁大家关注环境保护。

2.2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思想,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介绍课文背景,解析课文内容。

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互相交流。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互相交流。

4.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4.5 总结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收获。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5.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和交流。

5.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

5.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好《明天不封阳台》的文本,以及相关的辅助材料,如环境保护的案例、新闻报道等。

6.2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工具,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关于《明天不封阳台》的教案

关于《明天不封阳台》的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内容概述。

2. 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理解作者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观点。

3. 探讨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4. 思考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我们应采取的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环境问题和人物态度。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内容。

2.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氛围。

3. 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4. 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人物态度及其合理性。

5.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 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环境。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3. 分析学生的作业文章,评估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对环境保护主题的把握。

4. 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反馈,了解学生对本次教学的满意度和建议。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文本。

2. 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新闻报道。

3. 环境保护的统计数据或研究报告。

4. 写作模板和评价标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当地的环保项目或自然保护区。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即“明天不封阳台”所传达的环保意识。

2.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描绘手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推理和判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文章描绘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推理和判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明天不封阳台》全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预习效果。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探讨文章描绘手法。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从文章中获取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5.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意见。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文章主题,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环保的认识和做法。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程度,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以及环保意识的提升。

2. 评价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步,包括信息获取、推理和判断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附近的环保设施,加深对环保的认识。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环保经验和案例,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

3.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征文比赛、海报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课堂互动性。

明天不封阳台(公开课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明天不封阳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掌握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2、学习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1、寻找矛盾话语因子,理解文章深刻的主旨;2、粗读理清线索,精读重点语段,感悟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悟简洁而传神的描写;认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难点:学习文章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时间:1教时方法步骤: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板书:明天不封阳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1)字音倏然霓虹灯翘望驯美孵化蚂蚱鳞次栉比悖论自给自足龟裂荒芜蜷缩喧嚣温馨(2)解释词语喧嚣、蹒跚、倏然、蜷缩、鳞次栉比、瞬息即逝2、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②作者一开始为什么决定要封阳台?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主意呢?③在阳台前加上不同的词语能理出文章的线索吗?三、研讨探究1、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与“我”决定不封阳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考虑?2、面对封阳台的事情,归纳我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3、由这些鸽子作者有哪些想法呢?你从作者的态度变化中得到什么启示呢?4、你认为全文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5、找出文中矛盾的话语,分析人物的性格6、品味语言,鉴赏简洁传神的描写鲁迅先生说:“刻画一个人,最俭省的办法就是刻画他的眼睛”。

我们也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大家看课后练习二,讨论后面的几个问题,体会这种人物刻画的方法。

四、总结拓展1、主旨本文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提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写作特点:夹叙夹议,线索清晰。

文章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串全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

3、爱护这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料,用作鸽子的晚餐,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资源,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五、播放乐曲《天堂》六、布置作业1、请运用生动细致的语言刻画一个人或一个小动物的眼睛2、预习《治水必躬亲》。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明天不封阳台》教案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道德与法治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阳台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保护阳台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3. 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环保行动。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阳台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践行环保行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阳台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环保行为习惯。

五、教学内容1. 阳台的意义和价值2. 保护阳台的重要性3.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4. 阳台环保实践活动5. 总结与反思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阳台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探究阳台的意义和价值提问:阳台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阳台的意义和价值。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因为保护阳台而带来的美好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阳台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阳台?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5. 实践操作布置课后作业:制定一个阳台保护计划,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的实践情况。

2.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讲解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环保行动。

3. 阳台环保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阳台环保实践活动,如种植绿植、清理阳台垃圾等。

4. 分享与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活动心得,交流如何更好地保护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线索。

2.理解文章主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学习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主旨。

2.学习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到视频里孩子起床刷牙的片段,我忽然想起了最近特别火的节目——
《爸爸去哪儿》。

2.你们能说说为什么这档节目特别火吗?
3.如果这只白兰鸽飞翔在片子里那些地方的上空,肯定觉得特别幸福吧?
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只受伤的鸽子,遇到决定封上自家阳台的父子俩,会有
什么样的遭遇呢?(出示课题)
二.预习检测,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表明“我”对于封不封阳台态度变化的句子。

(3)用原文中的话说说“我”为什么最后决定先不封阳台。

2.生读课文,交流
(1)“我”原本决定要封阳台,由于一只鸽子的到来决定先不封阳台了。

(2)明天要封阳台。

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线索“我”态度变化的原因?
(3)我”不封阳台是为了——鸽子,儿子,自己的思绪。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分析“鸽子”。

(1)
(2)作者写鸽子的时候主要抓住了鸽子的什么描写?
宝典一:抓住特征描写,简洁传神。

2.分析“儿子”。

3.“我”不封阳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自己的思绪。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文章中写“我”的思绪所占的篇幅最大。

那么这只鸽子的到来到底激发了“我”怎样的思绪呢?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呢?
4.提到思绪我就想到了我们学过的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先生从街灯明了,明星现了,想到了天上有街市,想到了天河,想到了牛郎织女。

作者是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

这篇文章中很多地方也是这么写的,比如(举例):
出示第2节,请生读。

作者从眼前的高楼、霓虹灯联想到过去的荒草、土路,想到都市也如人一样。

出示:作者从都市的扩充和变化想到了都市如同人一样也在发育生长,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淡淡的惆怅。

5.请你读读文章8-12小节,选择一个段落,说说一只受伤的鸽子到底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思绪呢?激发他怎样的情感?
这些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呼吁大家保护自然。

6.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这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也是本文的主旨。

五.三读课文,学习写法。

1.作者由一只受伤鸽子飞进自家阳台,考虑到底封不封阳台这件小事,提出“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大主题,从写法上来说叫——以小见大。

这是老师给你们的第二个宝典,往往作文材料的选角点越小,越能反应出更深刻的主题,也更有震撼力。

2.文章中大多数段落的构成都是从一种事物或情感联想、想象到另一种情感或事物,这种写法叫做——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比如:举例
文章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更能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抒发感受,恰到好处的议论
能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使读者更能理解和品味出文章的主旨来。

这是我给你们的第三个宝典。

希望这些宝典能对你们写作文有帮助。

3.你能在下面两段话中选一段加上你自己的议论或是记叙吗?
六.总结课文。

1.同学们,康德曾经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

”文中稚气未脱的儿子把一片草地当作自己的伊甸园,“我”把大草原看做自己的故乡。

作者说先不封阳台,实际上也就是想让自己的心灵多一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啊!
2.但愿我们也能从自身做起,保护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家乡也像《爸爸去哪儿》里的地方一样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