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

9.1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标志:

1.定型于西汉中期以经学为主,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代之多元文化的发展。

2.思维空前活跃,人们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和确定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历史概括: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的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包括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司马氏建立西晋、东晋十六国。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学思潮密切相关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

正始文学

西晋太康文学

东晋文学

南朝文学

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概括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生巨大变化:文学的自觉、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就文学形象而言:

1.形成以宫廷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主流文人一边缘文人如左思、陶渊明等)

2.文学发展阶段性明显--诗歌为例:

西晋太康—陆机—语词时代

东晋—玄言诗—语义时代

宋山水诗、梁陈宫体诗—语象时代

南齐永明诗—语音时代

=结出硕果:唐近体诗形、音、义兼美

就文体而言:

1.最有成就的是诗歌。

(1)五言诗进一步发展,成为文人写作五言诗的全盛时期。

(2)七言古诗与新体律诗的出现与发展。

(3)南北朝乐府民歌,各具特色。

(4)出现一大批重要诗人,三曹、左思、陶渊明、二谢、鲍照等。

2.骈文有突出发展

南朝骈文盛极一时,散文相对显得消沉和衰落,仅用于历史和其他学术著作。

北朝却出现一批著名的散文著作,如郦道元《水经注》、颜之推《颜氏家训》。

3.小说已经初具规模,出现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4.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得到很大发展。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对后代的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

一、文的自觉与人的自觉

(一)两汉文学为文学自觉所做的准备

1.汉代文学处于经学笼罩,未达自觉与独立。

汉赋劝百讽一,被视作“古诗之流”。

诗学发达——儒学诗教说(《毛诗序》)。

汉诗祖述《诗经》。

儒家的人生观、人生追求:三不朽

诗教观、文学观:兴观群怨

2.传统事功思想驱动下,文学本身尚未成为文人有意识的追求。

文人的出现不能成为文学自觉、独立的标志。

文人对文学侍从地位心有不甘。

悲士不遇情结的弥漫。

文学处于三不朽之末。

3.经史子集渐趋分离,文学逐渐摆脱经学束缚。

总结创作规律,辨析文体类型。

司马相如、杨雄、刘向刘歆父子、蔡邕

4.抒情传统的建立与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抒情小赋超过大赋。

汉末文人诗改变汉乐府叙事传统,转而以抒情为主。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表现

1.文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

忧生之嗟——永恒主题

不羁个性——永恒魅力

主体色彩——文学特征

抒发一己情思——与政教对立

人的自觉——自我意识的觉醒

感叹生死—怀疑天命—执著人生—从汉末到晋宋的时代曲

执著于现世人生的生命意识

3.文学的独立与文学观念的变化

二、文体辨析、文集编撰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1.文体辨析概况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尤其是对各种体裁的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2.总集、别集的编撰

文人编集的记载

箫统《文选》是本时期最有影响的总集

3.文学批评的发展

本时期文学批评的理论著作与总集:标志文学自觉开始的是曹丕《典论.论文》;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是刘勰《文心雕龙》;文学自觉是一个动态的、长期

的过程。

第二节政权、学术、士风与文学创作

一、门阀制度与文学写作

1.概念: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2.历史影响

(1)社会政治

门阀政治的弊端——阻断社会不同阶层人员的交换对流,遏制了社会中下层人士才智的发挥,遏制了社会因交流而焕发的生机。

士族权力的存在——抑制皇权过度膨胀和专制主义弊害,保护贵族阶层的物质利益,在精神界,对个体价值的思考与创造,值得珍视。

(2)文学

其一,表现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中,寒士不平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其二,以世族文人群体为特征而构成的文学集团,成为六朝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出现大量文学家族。

其三,影像文学创作的主题与艺术趣味。由于士族重门风与礼法,大都具有家族的使命感,作品中多有追述或炫耀门第,追叙祖先功德之作,艺术上多追求典雅、精工等审美特征。

二、政权更迭、南北对立与文学写作

1.乱世——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文人的命运

文人命运:许多文人卷入政治斗争惨遇杀戮

作家前后属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情况多见(重“孝”:家族、亲人:不重:“忠”)

3.南北政权对峙,文化发展不平衡

南北各具特色

文化交流频繁

促进文学发展,融汇南北之长

三、学术思想与文学写作

1.生命主题

2.玄言诗风

3.隐逸主题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思想文化背景

一元破碎

政治—皇权瓦解

经济—庄园经济—集权式地主经济

精神价值—于社会震荡之中,固有观念动摇

1.儒学式微

社会动乱见出儒学的不周世用和思想虚伪。导致信仰动摇。

经学衰微,名教危机

2.玄学兴起

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学的中心课题是探求理想人格的本体。玄学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玄学反映出知识分子的思辨热情和对人类知性的重视。玄学的本质内涵是对个体价值的重视与强调,强调个体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率性而为)

3.佛道二教的流行

东汉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佛教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新的文化氛围土壤。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正式形成始于东汉顺帝。相传张道陵是道教创始者。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2)故事性加强

道教对文学的影响:A.游仙诗以及作品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与主题,都是与道教的流行与影响有关。

B.刺激中国文学想象力

四、士人品格、文人阶层与文学表现

魏晋到南朝,总体趋势,士人品格下降,影响文学表现。

建安诗人建功立业慷慨激昂,梗概多气

正始名士刚肠嫉恶/痛苦自保忧生之嗟,含蓄隐晦

西晋士无特操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左思咏史,笔力矫健

东晋士人玄学清谈,超俗世务玄言山水,雅趣生活郭璞游仙,坎壈咏怀渊明田园,品味自然

南朝士族地位下降,保持文化优势,寒士进取受阻,由高雅趋向低俗二谢—山水情兴,鲍照—慷慨悲歌,精巧绮艳,追求新变

北朝文学总体表现

从“文风质朴,无意为文”到“南北融合”。

突出成果:

1.由南入北——庾信、王褒(颜之推《颜氏家训》)

2.本地——民歌

3.本地——散文《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一、文学的新变

1.不同时代、文体、作者的变化

(1)魏晋

建安风骨——正始之音——东晋玄言——晋宋山水田园

(2)南北朝

南朝——清绮华靡(文学世家、名家辈出)

北朝——质朴刚健

2.文体演进

(1)诗歌

五言、乐府、七言、绝句

(2)散文骈化

(3)小说兴起

二、声律的创建

1.发现

反切、四声的发现受佛经翻译的影响2.运用

诗赋、骈文

四声八病说、永明体

三、诗歌的典范

1.建安风骨

2.阮籍咏怀

3.左思咏史

4.渊明田园

5.灵运山水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笔记5篇 《侯鲭录》取汉代娄护合制美食五侯鲭的故事作为书名,意即多方采取合制成的精品。全书8卷,诠释名物、习俗、方言、典实,记叙时人的交往、品评、佚事、趣闻及诗词之作。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侯鲭录》 宋代名物考据辩证类笔记,8卷。南宋赵令畤撰。赵令畤(10511134),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景贶,又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又号藏六居士。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后。哲宗元祐六年(1091)签书颍州公事。苏轼知颍州,与他共治颍州西湖,并荐之于朝;因此与苏轼、陈师道等来往甚密,日相唱和。后被人告发与苏轼交通,罚金,入党籍。不久依附内侍以求晋升,颇被清议所非。高宗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同知行在大宗正事。亦赵令畤能文,但文集已佚。他所作的咏张生崔莺莺故事的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是研究宋元说唱文学与戏剧文学的重要资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块里程碑。 但所记故实,多为习见者,而且以讹传讹。有些条目,即采自唐宋人笔记,如《封氏闻见录》、《唐国史补》、《刊误》、《江邻几杂志》等。其考辨之语,亦无新异,唯谈诗文者,颇有可取。由于作者在元祐年间与苏轼、黄庭坚等人交游,故所记诸人轶事、议论,多得之见闻,较为可信,如卷七记王安石对当时填词的另一种见解:荆公云:

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此外,像卷四记苏轼在韩子华家即席赋诗,因韩子华的舞姬鲁生为游蜂所蛰,故有窗摇细浪鱼吹目,舞罢花枝蜂绕衣,上句用典故点破鲁姓,下句言蜂蛰事。虽是叙席间谈笑,则可为苏诗作注。卷中记黄庭坚父黄庶的《怪石》诗句: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碧苔就很怪诞恣肆,可见江西派的家学渊源。又如记苏轼长子苏迈少年时所作诗句:叶随流水知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苏轼笑为村长官诗,这类零章断句当代辑录,亦有助于研究宋诗,考证宋人轶事。 《侯鲭录》通行本有《稗海》本,《知不足斋》本。 今有:《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侯鲭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01年版,;《侯鲭录》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曲洧旧闻》 追述北宋历史轶事以及诗文评的笔记,十卷。南宋朱弁撰。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叔祖,太学生出身。建炎元年自荐为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所拘,不肯屈服,拘留十六年始得放归,高宗诏为忠义守节,有司提议论朱弁之功应晋升数级,因曾劝宋高宗恢复中原,得罪秦桧,仅授奉议郎。绍兴十四年四月病逝。其侄孙朱熹写有《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宋史》即据此立传。他在留金期间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诗作,深切婉转,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诗人。元好问《中州集》收入38首。另有《曲洧旧闻》、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 《五杂俎》 明代考据辩证兼琐闻故事综合性笔记,十六卷,谢肇制撰。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大旱之年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另著有《太姥山志》,并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 《五杂俎》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全书十六卷,分为“天、地、人、物、事”五门。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发。如据《西京杂记》中的“正

月以上辰,三月以上巳”,驳送周密《癸辛杂识》所提出的“‘上巳’当为‘上己’,因为上旬无巳日”之说。又谓“蜻蜓点水”非爱水,而是产卵,以备一说。 如记京都乞丐: 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严寒之夜,五坊有铺居之,内积草桔及禽兽茸毛,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岁者,不则冻死矣。其饥寒至极者,至窖干粪土而处其中,或吞砒一铢。然至春月,粪砒毒发必死。许一年冻死毒死者不下数千,而丐多如故也。 但《五杂俎》同样有明人笔记以多为胜,忽略专精的通病,书中谈历代掌故部分,大抄前人笔记,又不注明出处;记录笑话,亦皆采旧文,甚为无聊,记鸟兽虫鱼,又多涉神怪。 《五杂俎》最早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如韦馆刻本。 今有:《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版;《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XX年版;《五杂俎》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版。 《丹铅杂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 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几部笔记。杨慎撰。杨慎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杨升庵集》。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笔记以杨慎撰述的为最多。其中著名的有《谭苑醍醐》八卷,《艺林伐山》二十卷和以《丹铅》为名的《丹铅杂录》十卷和《丹铅续录》八卷。 《丹铅杂录》和《丹铅续录》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其内容非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秦汉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秦汉散文

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

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 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例如有人想要研 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 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晋宋易代,政 局混乱,社会动荡。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 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但是偏偏 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纵观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 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 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 生的发展。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可 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 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在魏晋那个 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 是又不同于寒门。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 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 时十分尴尬的。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 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在农村长大,又是 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少年时 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 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谢灵运绝对 是天之骄子,他出身于当时的士族大地主谢家,家族世代局高位。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 9.1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标志: 1.定型于西汉中期以经学为主,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代之多元文化的发展。 2.思维空前活跃,人们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和确定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历史概括: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的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包括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司马氏建立西晋、东晋十六国。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学思潮密切相关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 正始文学 西晋太康文学 东晋文学 南朝文学 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概括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生巨大变化:文学的自觉、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就文学形象而言: 1.形成以宫廷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主流文人一边缘文人如左思、陶渊明等) 2.文学发展阶段性明显--诗歌为例: 西晋太康—陆机—语词时代 东晋—玄言诗—语义时代 宋山水诗、梁陈宫体诗—语象时代 南齐永明诗—语音时代 =结出硕果:唐近体诗形、音、义兼美 就文体而言: 1.最有成就的是诗歌。 (1)五言诗进一步发展,成为文人写作五言诗的全盛时期。 (2)七言古诗与新体律诗的出现与发展。 (3)南北朝乐府民歌,各具特色。 (4)出现一大批重要诗人,三曹、左思、陶渊明、二谢、鲍照等。 2.骈文有突出发展 南朝骈文盛极一时,散文相对显得消沉和衰落,仅用于历史和其他学术著作。 北朝却出现一批著名的散文著作,如郦道元《水经注》、颜之推《颜氏家训》。

《古代文学史》全部笔记

绪论 文学自觉与人的自觉 汉代:经、史、子、集渐趋分离,文学逐步摆脱经学束缚的时代。文人开始总结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汉末以来抒情传统的建立和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汉末文人诗、抒情小赋)。 ①文学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魏晋文学显示主体性色彩,由此而重视抒发一己生命的情思,甚至走向政教的对立面。 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与此时文学的独立是紧密相关的。 ③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体现在时人对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的探索上。 文体辨析、文集编撰及文学批评的兴盛 汉魏六朝的文学写作:文章体类别增多、作品数量加大;文体界限不清,写作体例往有混乱。文体辨析至南朝时变得尤为迫切。 文体辨析的兴盛、文学流派的形成,是文学繁荣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写作和批评。文学独立、自觉的另一个标志是总集、别集的编撰——《隋书·经籍志》《艺文类聚》 集部兴盛,主要是因为作品数量增多和文学批评兴盛。 批评:文学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大批依据文学审美特征而开展批评的论文和专著。其讨论内容的丰富和批评形式的多样化,都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制度——门阀制度自汉末已渐萌芽。至晋代,遂形成士族与皇室共长大全的特殊局面。 政权——在思想统治上,两种相反倾向并存(礼制松弛,思想解放): ④东汉末年礼教对人的控制松弛,儒家独尊局面被打破 ⑤频繁的改朝换令统治者对异己思想进行残酷,打压 该政局下,人的思想虽然解放,但除了发言玄远的清淡玄理,就是纵情山水、沉迷声色,文字上也难免表现为“避世隐居”的内容和倾向。 魏晋南北朝南北政权对峙:文化发展不平衡,南方较成熟文学,北方前期以学习为主,但也有自己风格。南北虽对峙,但文化却交流频繁,形式多样。 学术思想与文学写作 三国时期: 诗人们摆脱了礼教的束缚,抒发自我的生命体验,再现了汉末社会真实面貌。(司马氏掌权以礼教的名义大肆诛杀异己) 玄言诗悄然兴起。 (六朝时,山水小品和山水诗都达到极高水平),隐逸终于成为文坛吟咏的一大主题。 魏晋至南朝,士人的品格在政治高压下每况愈下 特色:华美轻奢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涑水记闻》通行本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南唐近事江南余载》 宋代历史轶事笔记,专记南唐轶事。北宋郑文宝撰。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父郑彦华,为南唐右千牛卫大将军。文宝以荫授予奉礼郎,迁校书郎。入宋,补广文馆生,登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累迁陕西转运副使,官终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文宝好谈方略,以功名为己任。久在西边,参预兵计,心有余而识不足,又不护细行,所延荐属吏至多,而未尝择也。其子在家乡扰民亦疏于管教。能为诗,善篆书,工鼓琴。有集二十卷,又撰《谈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南唐近事》有一卷、二卷、三卷本,内容基本相同。书成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作者痛惜南唐覆亡,史事湮没,故为此作。其自序称:“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世,共四十年,起天福丁酉(937)之春,终开宝乙亥(975)之冬。君臣用舍,朝廷典章,兵火之余,史籍荡尽,惜乎前事十不存一。”本书虽多传闻,但有一定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提要》评为“虽浮词不免,而实录终存,故马令、陆游《南唐书》采用此书几十之五六,则宋人固不废其说”。则是研究南唐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南唐近事》有明万历本、崇祯本、《四库全书》、《续百川学海》、宛委山堂《说郛》本、《宝颜堂秘笈》、《唐宋丛书》等本存世。 今有:《南唐近事》中华书局1991年版;《南唐近事》张剑光点校,郑州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2003年版。该书是以《四库全书》二卷本为底本,参校明万历本、崇祯本、《宝颜堂秘笈》本、《唐宋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您! 没有看《中国古代文学》之前,我是自傲的!高中时,语文试卷的基础题我很少出错,尤其是词汇和拼音,特自信! 当我开始阅读《中国古代文学》时,重新拾起了字典。太多的生僻字,还好没有放弃! 第一编先秦文学 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我国产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中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效特性》 《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写夫妇间深挚情爱,弃妇诗。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出自《关雎》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它以记言为主。《逸周书》,本命《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

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2、战国时期,有《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的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议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第二编秦汉文学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纂的。秦代散文,多出于李斯。 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互见法”。 互见法:《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100篇,分为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传。 《古诗十九首》的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评论《古诗十九首》说:“五言之冠冕也”。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门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出自《明月何皎皎》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导论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在圣人有情无情的玄学命题争论中,显然阮籍是持圣人有请之论,从痛哭兵家少女,常作青白眼可看出,所以他认为明君圣人对面人世短促也无可如何。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经。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三章两晋诗坛

简述游仙诗的渊源及内容的二种不同倾向。 一.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的《游仙诗》。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艺术特点:(“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一.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张溥称傅“新温婉丽”。 二.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典型的是陆机。他的诗中对句占主要篇幅。 三.描写更细腻。 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为陆机与潘岳。 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一、《诗经》(作品收集到周初至春秋中叶、编订成书为公元前六世纪) 1、《诗经》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共305篇,另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3、风、雅、颂(名词解释)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 ①风即音乐曲调 ②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 ③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④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大雅:即西周,作者多为上层贵族) (小雅:即东周,作者比较杂,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平民) ⑤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为舞曲,音乐比较舒缓。颂,分为商颂、鲁颂、周颂。 4、《诗经》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5、《诗经》的内容 ①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代表作:周族史诗的五篇作品,分别是《公民》、《公刘》、《绵》、 《皇矣》、《大明》,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②农事诗,代表作:《七月》 ③宴飨诗,代表作:《小雅·鹿鸣》、《鄘风·相鼠》 ④怨刺诗,代表作:《魏风·硕鼠》即“变风”、“变雅” ⑤战争徭役诗,代表作:《采芑》、《六月》、《无衣》、《卫风·伯兮》 ⑥婚恋诗,代表作:《关雎》、《静女》、《桃夭》 ⑦弃妇诗,代表作:《名风》、《氓》 6、《诗经》的艺术特点 ①赋、比、兴的艺术特点(名词解释) 赋:铺陈直叙,“直书其事,体物写志”即诗人把思想感情以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是有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以此来表达自己。 兴:即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的前端出现。 ②诗经的句式和章法 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 押韵方式: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 7、《诗经》的地位(课本65页敏仪笔记) 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而形成。 ②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③《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 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④《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他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学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文学(下) 第三节: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一、先秦文学的总体特点: 说、刻、画一体 诗、歌、舞一体 二、源头: 中国文学的形态和体裁,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祭歌、咒语;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三、中西对比: 与西方史诗的发达不尽相同,先秦抒情诗占有极大比重,巫歌媚神,颂诗感戴,二雅怨刺,风诗传情,骚辞抒愤。由此出发,中国古代诗歌“言志”“缘情”终成正宗。而同以抒情为主体的《诗经》和楚辞,一重真切实在的感受抒发,一重营造升天人地的奇异幻境,又形成了偏于写实与偏于想象的迥异诗风。 四、先秦谣谚歌诗表达: 如《周易》“潜龙”以表“勿用”,《诗经》“燕燕”以兴送别,《离骚》香草以况美德,《九辩》落叶以托愁思,皆属立象尽意,授物达意,借景打情,这从本源上决定了中国古典创作对于意填、的味、象外之旨的追求,并引出一条以心物、情景立说的诗学之路。 五、史官文化: 史官文化的“记事”“传语”配合,决定了先秦史载与传说结合的历史散文的发达,《左传》《国语》《琐语》《晏于春秋》《战国策》等,其中许多部分或篇目都十分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影响所及,直接导致了《史记》(汉书》《吴越春秋》等史传文学和历史小说的出现。由此中国叙事文学形成了偏重历史题材和追求情节性的传统。 六、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先秦文学的特别奉献,其对后代文学影响所及,首先在于作家观念意识的学理偏重,或儒或道,抑或儒道相兼,成为把握作家倾向性的重要尺度。作为百家争鸣语境中论述问题的载体,诸子散文孕育、催化了精妙绝伦且风格各异的说理、论辩艺术,或寓理于喻,或设问以答,或畅快恣肆,或恢怪奇谲,其手段,其风貌,首先在汉代散文中熠熠生辉,而魏晋谈玄论道,唐宋八家撰文,甚至清代桐城派的文章,仍可约略见到先秦各派的身姿和语调。 七、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 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定下基调。始于夏商、强化于有周一代的宗法政治,为先秦文学注人了较强的担承精神、忧患意识和兴寄指归。 例证:《商书》《周书》中的文诰训命动辄关乎邦族命运,二《雅》中的怨刺之诗无不忧心王事国政,(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散文以史为鉴,《老》《论)《孟)等诸子散文自觉“谋道”,屈原更用楚辞心系国运,关注现实人生成为先秦文学的基本取向。风雅比兴借物明志,香草美人隐喻抒怀,情节故事面含哲理、艺术表达和解读也都体现和导向讽谏晓喻和用世情怀。汉代特别是魏晋之后,文学意识渐趋独立,有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有意追求,但立足现实、“文以载道”、忧患兼济的情结始终是中国文学的内在驱力。汉大赋曲终奏雅,汉乐府感事而发,建安风骨、正始感怀,田园诗人有不平之志,山水诗人有愁思情怀,陈子昂高倡“风雅”“兴寄”以复古求创新,韩愈发动“古文运动以“载道”求变革,李杜、元白、苏辛,各自都在吟咏抒写着他们的壮志、悲怆和感遇,吟诗为文作为文人学士抒发情怀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始终都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正宗位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笔记5篇 《玉壶清话》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又称《玉壶野史》,十卷,北宋文莹撰。《玉壶清话》是文莹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作于荆州的又一部野史笔记,内容、体例与两年前所撰《湘山野录》、《续录》相仿。本书前八卷近一百六十条,杂记北宋开国至神宗朝百年间君臣行事、礼乐宪章、诗文逸事、市井见闻等;而第九卷《李先主传》、第十卷《江南遗事》,则详细记录了五代后期南唐政权“累世之隆替”、“圣贤治乱之迹”,是研究五代史和北宋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谈诗论文之语,清曹溶则冠以“玉壶诗话”辑入《学海类编》,显现它的诗话价值。 明初编修《永乐大典》后,逐渐散阙,仅得前五卷流传,天一阁范钦等人抄访得后五卷,遂合成十卷刊行。《玉壶清话》现通行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说郛本》;称《玉壶野史》则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 今有:《玉壶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版;《玉壶清话》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鸡肋篇》 宋代考据辨证类笔记,三卷。北宋末年庄绰撰。庄绰字季裕,约宋钦宗靖康年(1126)前后在世清源(今福建泉州)人,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说是太原人(历史上太原也曾有清源之称),误。生卒年均不祥,约北宋末前后在世。状貌清癯,人目为“细腰宫院子。”北宋末年,历摄襄阳尉、原州通判等。宋室南渡后,历任建昌军通判、江西安抚制置使司参谋官,最高官职是“朝

奉大夫知鄂州、筠州”。庄绰学有渊源,是一个考证学家、民俗学家、天文学家、医药学家,对针灸尤有研究。著有《本草节要》、《明堂灸经》、《脉法要略》,皆已散佚;今尚存世的有《膏肓腧穴灸法》二卷和《鸡肋篇》。 庄绰博物洽闻,又喜游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见闻广博,《鸡肋篇》中记载了大量全国各地民俗、物产、饮食和医药知识,对我们认识宋代社会以及生产生 活状况有一定帮助,如记载“皂荚”的制作过程:“京师取皂荚子仁煮过,以糖 水浸食,谓之‘水晶皂儿’”;定州丝绸织花的独特方法:“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 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当时寒食祭祖风俗:“寒食上冢亦 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 今有:《鸡肋篇》萧鲁阳校点,唐宋史料笔记丛书,中华书局1983年版;《鸡肋篇》上海书店1990年版。 《墨庄漫录》 记载两宋典章制度、历史故实、诗文的笔记,十卷。北宋末张邦基撰。张邦基,字子贤,高邮人。生卒年、生平事迹均不祥,约宋高宗绍兴初(1131)前后在世。喜藏书;有《墨庄漫录》十卷行於世。 《墨庄漫录》杂录宋代杂事,间有考证,多有见地。尤留意于诗文词的评论及记载,较多地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文学史资料,本书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 丰富的资料。其中有诗词欣赏:着重举出当代人的作品(或完整地举出,或摘句),并概括评论,评论颇为精当,如如称杜甫《丹青引赠曹霸》诗“微意深远”,王令《假山》诗“笔力豪放”,舒亶“香泛”联“刻削”,韩驹“倦鹊”联“太工”等。评论也颇具见地,认为作诗、读诗、概关于际遇:唐人行役,怀归感叹,故诗多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篇一】 唐代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1卷。崔令钦撰。崔令钦,生卒年不详,唐博陵(今定州)人。玄宗开元年间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仓曹参军。肃宗朝迁仓部郎中,官终国子司业。 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它是唐代宫廷乐伎聚居之地。教坊乐伎大多是女子,演出歌舞和乐曲,为皇家宫廷服务。《教坊记》系撰者为左金吾(掌东城戒备防务的主官)仓曹参军时,教坊中下属官吏为其所述的教坊故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主要记述了开元年间教坊制度、有关轶事及乐曲的内容和起源。开始部分记述乐伎日常生活以及学艺和演出情况,中间列出325首曲名,包括《献天花》、《和风柳》、《美唐风》等大曲46个,一般曲目278个,最后还说明若干乐曲和歌舞的来源,是研究盛唐音乐、诗歌的重要资料。宋代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开元中教坊特盛,令钦记之,率皆鄙俗,非有益于正乐也。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然有同感,却又看到本书后记谆谆于声色之亡国,意在示戒,其风旨有中取者,同时特别指出书中所列曲调名足为词家考证。 《教坊记》最早刻本为南宋《类说》本,曾慥编。另有《说郛》百卷本,元陶宗仪编;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俨山书院及青

藜馆原刻本;明嘉靖间(1522—1566)陆楫本;明天启六年(1626) 刻本;《古今逸史》收录本明弘治间(1488一1505)郁文博补足百卷本;明末陶珽校订一百二十卷抄本;明崇祯间(1628—1644);《续百川学海》本清顺治三年(1646)重印121卷本;《唐人说荟》本,清陈莲塘编,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刻本,清嘉庆、光绪间(1796—1908)重刻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清道光元年(1821)酉山堂复明刻本;民国四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涵芬楼据明本排印本;《古今说海》本;《五朝小说大观》收录本;《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收录本;《香艳丛书》收录本,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图书公司铅印。今存较早善本为明钞《说郛》本与《古今说海》本。 今有:《教坊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用宋刻补足明刻景印本;《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收录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刊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录本,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教坊记笺订》,任半塘笺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亦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教坊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20xx年版。 【篇二】 1、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篇1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书名:《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读书时间:2021年3月 一、背景介绍: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封建贵族社会逐渐走向衰败的过程。 二、对比与参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遭遇,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通过对封建贵族社会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三、创作风格: 《红楼梦》的创作风格独具特色。作者采用了大量的诗词、曲赋、歌谣等文学形式,描写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同时,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小说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四、深入分析: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封建贵族社会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陋。同时,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刻画,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遭遇,都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五、个人观点: 个人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还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陋。同时,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刻画,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六、结论: 总的来说,《红楼梦》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还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陋。同时,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刻画,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篇2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从先秦到清朝的数千年的文学历史。其中,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丰富多彩,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本读书笔记将通过选取一些代表性作品,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深入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XXX。 李商隐是唐诗进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群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关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地。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假如讲杜甫是唐代七言律进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这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群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殊漂亮,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别浮,远而别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XXX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能够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味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非常伤心。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群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心唯美文学的典型。 试论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具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 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经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个儿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别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错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群的伤不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挑选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群彩鲜亮的语言,制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歪,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媚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觉。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唐诗 隋朝之诗,都还是处于南北融合发展的过程之中。 1.初唐 a.上官体(贞观、龙朔之间,由作家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工五言诗,其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体现出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形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题材狭窄,上承杨、李、虞,下开“文章四友”(名词解释)和沈宋) b.王绩(诗风独特,以平淡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隐逸生活,创造出宁静淡泊、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但并不构成初唐诗歌发展的重要环节) c.初唐四杰 一是卢、骆约早王、杨十岁,四人创作个性不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但都确有文才自负很高,希望博取功名,不甘人下。 二是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针对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三是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充分。 卢骆七言歌行(名词解释:七言古诗与骈赋,吸收南朝乐府、近体诗;题材转变,气势壮大,七言为主,杂有三五,流动感,四杰作用,适合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跌宕流畅,神采飞扬,开启新诗风。如卢照邻《行路难》、《长安古意》(至此,宫廷诗风转变) 四杰的五言律诗主要是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在伤别之外,更有抱负气概,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更是在题材上从台阁转向江山塞漠,如杨炯《从军行》。 “初唐四杰”的影响:一是改变诗风,革除宫廷诗风的颓靡绮艳;

二是扩大题材,将诗笔写向江山与塞漠。写向广泛的社会生活;三是为唐诗体裁的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为树立风格典范。 d.宋之问、沈佺期 具有代表型的馆阁诗人,点缀升平,标榜风雅,辞藻文饰,内容缺乏。 沈宋,是律诗定型的标志。律诗定型的意义在于:其在唐代近体诗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不仅完成了永明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沈宋作品如宋《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最早七言律的成熟之作,初唐七律之样版) e.陈子昂,张若虚、刘希夷 陈子昂:一是与沈宋同时却不同调,其诗歌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复古实为新变);他的风骨、兴寄、诗美,有明确的理论表述,还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对唐诗变革具有关键意义。二是复归风雅是其振起诗风的起点,《感遇》三十八首,与政治有关,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三是陈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恢复风雅比兴传统,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但也容易使形象空洞,缺乏艺术感染力。四是陈子昂诗中体现出一种壮伟豪侠之气,唐诗之风骨在陈处,正是唐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最初体现。 名词解释: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纯美诗境的创造:张若虚、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春江花月夜》:长篇歌行,用乐府旧题,赋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及对宇宙人生的观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而无迹可寻的诗境。 张、刘二人主要是意境的创造:生命体验、诗情画意、情思氛围、空明意象,兴像玲珑、不可凑泊。 2.盛唐 a.王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