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时间代表人物共同主张共同诗歌特点地位

唐代文学分期:

初唐(约100年,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盛唐(约50年,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等

中唐(70年,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晚唐(约70年,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陈陶等

唐诗的成就:(数量、题材、风格、艺术形式更完善、抒情性强)

1.作家、作品数量非常大(唐代诗人有2200多位;《全唐诗》收录了48900余首,又搜补唐代逸诗6000多首,今人能读到的唐诗总计约55000多首)。

2.题材内容方面广泛,包含社会现象、人生感情,远远突破了魏晋南北朝诗歌;

3.风格多样化,艺术形式更加完善(各种形式体裁完备,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格式成熟,作品众多),抒情性强,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

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为什么在唐代取得最高成就,外部6个,内部1个):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安定,是前提和物质基础;

2.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这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

风格的多样化,有重要意义;

3.南北文化交流;

4.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盛行;

5.政治开明,思想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提供了良好创作

环境;

6.除文学外的其他文化领域都很繁荣,书法、绘画、音乐等都得到了发展,对唐代文学产

生重大影响;

7.还取决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是文学发展至此的必然结果。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

1.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统治集团,将文学从宫廷、贵族的垄断中

解放出来,使唐代文学繁荣;

2.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

3.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

4. “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卢、骆),是高宗、武后时期与宫廷诗人相对立的下层文士创作群体。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诗歌题材内容方面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创作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和送别诗等;在诗风方面,创作气势雄壮,意境宏博,显出唐诗的独特魅力;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为主,内容空泛,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本人总结提出了“诗有六对”、“诗有八对”之说。

唐代宫廷文人主要成就:发展了声律学,使律诗走向定型。

文章四友:指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苏味道、李峤、崔融、杜审言。

他们的诗歌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部分作品中却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对近体诗格律创作做出了一定实践。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长于五言律诗,诗作被誉为“初唐五律之冠”,《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后人誉为“初唐五律第一”。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以律诗见长。

沈佺期的七言《古意》,宋之问的五言《度大庾岭》是初唐律诗的代表作。

他们主要成就在于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

陈子昂的地位与评价:

1.陈子昂,字伯玉,后世称为“陈拾遗”,代表作:古体《感遇诗》三十八首;

2.比初唐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文风,为唐代诗文革新指明方向,为确立盛唐之音起到重

要作用;

3.他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和正始之音;倡导“风骨”(强调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体现情感的慷慨激越、语言的清爽刚健、风格的苍凉悲壮的艺术特征)、“兴寄”(近于“比兴”,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为唐代诗文发展做出开创性贡献。

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

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力主革除浮华文风,提倡务实精神,主张以“中和之音”来写诗,对唐代务实文风的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在诗歌题材与内容方面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创作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和送别诗等;在诗风方面,创作气势雄壮,意境宏博,显出唐诗的独特魅力;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提倡“汉魏风骨”和“正始之音”,倡导“风骨”、“兴寄”,为唐代诗文发展做出开创性贡献。

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有如下特点:

1.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2.全诗以月亮为线索,以幽远、静谧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

思之情,升华为深邃阔远的艺术境界;

3.表现了对年华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

4.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5.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6.这首诗是初唐到盛唐过渡时期最重要的篇章,在体制、内容方面还未脱离初唐诗,但在

意境方面已经开启了盛唐诗。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成就,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恬静雅淡,自然天成而神韵悠长,自然山水的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浑然融合,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裴迪、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长于五古、五律,风格清旷冲淡、语言平淡朴素,时见孤寂、凄清,擅长白描)为首,因此后世又称“山水田园诗派”为“王孟诗派”。

盛唐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思想方面:佛、道的兴盛,知识分子之间隐逸之风盛行,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

2.政治经济上:初唐至盛唐数百年来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繁荣,奠定了悠闲生活的物质与社会基础。

如何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王维诗作将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结合;

2.将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契合交融,抓住景物特征,在物境中见心境;

3.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捕捉自然光色、声响和动态;

4.以禅入诗(静、无为,王维的《辛夷坞》中“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无我),以独特的禅宗审美眼光看自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空灵美;

5.语言洗练优美,意境深幽静谧,风格幽闲古淡。

边塞诗派:是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多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和进取精神,或有征人思妇的思乡之情,或有厌战怨征之感。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字少伯,七绝圣手)、王之涣等,以高适(字达夫)、岑参(世称岑嘉州)、为首,故后人也称“边塞诗派”为“高岑诗派”。

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1.盛唐边塞战事频繁;

2.政治制度重视边功;

3.受诗歌传统和时代风气的影响。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共同点:

1.题材上均以边塞诗著称;

2.风格都有豪迈雄壮的特点;

3.体裁上均以七言歌行见长。

不同点:高诗豪放悲壮,岑诗壮丽雄奇。

1.内容

高: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战争,具思想性和批判性。(主理)岑:以诗人的激情讴歌胜利,赞颂英勇的战士、奇丽的风土人情。

2.风格

高:以描写战争残酷为主调,豪放悲壮。

岑:以歌颂战士勇敢、边地奇景为主调,壮丽雄奇。

3.抒情方式

高:多夹叙夹议,或直抒胸臆,直白粗放。

岑: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细腻委婉。

4.语言

高:尚质朴,不追求奇字丽句,醇厚自然。

岑:尚奇巧,刻意求新求奇,新奇俊逸。

5.形式

高:句式严整,对仗工稳。

岑:句式错综,奔放自由。

6.创作手法

高:多写实手法,浑朴质实,现实主义。

岑:长于抒情想象,瑰奇峭拔,浪漫主义。

思想价值上,高胜于岑;

艺术手法上,岑长于高。

盛唐边塞诗与传统的边塞诗的异同:

继承了……开拓了边塞诗的题材内容与艺术技法

京城诗人群:

主要分为三个层级:帝王及皇族宗室、朝廷重臣与台阁文人、长期居于长安的中下层文士。前两类诗人以宫廷诗见长,诗作主要内容虽多歌功颂德、称扬太平,但诗歌充满了明朗乐观之气,语言也趋于质朴,显示了盛唐气象。

后一类诗人则更多自由创作,内容上与宫廷诗一样展现了帝京开阔包容的文化精神,突破了宫廷诗的局限,更关注广阔自然山水和多样社会风情,艺术技巧上汲取了宫廷诗的精致典雅,但又不刻意雕琢,尽显自然之美。

京城诗人群以诗抒怀,借诗交游,在情感表现和艺术风貌上都鲜明地体现了具有时代特质的京城诗风,展现出恢宏博大的盛唐气度。

京城诗风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它使盛唐的贬谪文学充满了从容气度与洒脱情怀,还影响了地方诗人的创作,同时地方诗人的创作也反

过来对京城诗人群体的创作产生影响。

盛唐气象:

盛唐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诗歌创作也进入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诗歌或渗透着一种乐观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或展现了诗人关心现实、追求理想的志趣,体现出盛世昂扬的精神风貌。

盛唐诗歌寓艺术技巧于自然浑成的境界,既多兴象,又具风骨,情景交融,意兴灵动,韵味深长。这种豪迈雄壮、高亢奔放、明朗乐观的风格,所体现的正是“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谪仙人”、“诗仙”。

个性:信道求仙、仗义轻财、藐视权贵、热爱自由。

因此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有:

1.表现自我(自己的感受、理想、情感、遭遇),如《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2.表现自然与社会(各地胜景民情),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歌颂真挚的情感(友情、乡情等),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赠汪伦》等。

李白诗歌艺术特色:

1.高度个性化,充满强烈的主观情感,自我形象突出;

2.写作手法方面,想象丰富奇特,多比喻、夸张手法,借助梦境、神话、传说等(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3.语言方面,诗歌语言清新明快,不受格律限制,不雕琢字句,一切归于自然,符合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

4.风格丰富多样,主要风格是雄奇飘逸;

5.诗歌体裁主要有古体诗(如七言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包括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题乐府(如《蜀道难》、《行路难》、《天马歌》等)、绝句、律诗,形式自由灵活,宜表现

丰富内容和错综情感。

诗体选择体现了个性,与诗人豪迈不羁的性格相联系。

其中,李白的“古题乐府”诗约149首,不止于发挥古意,还善于创新,借古题另立新意,如《天马歌》本辞是赞叹天马的神奇,而李白则是哀伤天马的被遗弃,以寄寓自己的胸怀,主旨与本义相去甚远;《远别离》既传达了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悲哀,又通过“舜野死”“君失臣”表现出李白对唐王朝前途的担忧。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1、具有奋进精神;

2、具有高大的人格;

3、热爱生活;

4、“多元一体”的思想,将自身人格和时代精神等巧妙融为一体,影响了后来韩愈、李贺等诗人的创作。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诗“诗史”的性质:

①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面貌(如《兵车行》中“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反映人民无力维持生计的艰难困苦,《无家别》中“存者无消息,死

者为尘泥”);

②忧心时局、关心黎庶是杜诗“诗史”特质的另一表现,如《丽人行》、《洗兵马》等;

③杜甫诗歌创作,尤其是叙事性较强的五七言古诗,多以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百态为对象,使诗歌情感在具体事件的铺陈过程中自然流露,体现出浓郁的史诗特点(如“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④杜甫在咏物诗、抒发闲情逸趣的诗歌中,也常融入身世飘零、忧国忧民之情,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特征,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等;

⑤杜甫诗歌的“诗史”特征,标志着杜诗的写实手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杜甫诗的主要内容

1.描写战争,全面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国家命运,表达对国家的关心(忧国)(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北征》等);

2.反映民生疾苦,刻画战争、兵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痛苦(忧民)(如“三吏三别”、《兵车行》等);

3.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行径和极端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批判)(如《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4.歌颂祖国的山川、艺术,如《望岳》、《登岳阳楼》等;

5.咏物、咏史、亲情、友情等其他,如《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诗的艺术成就

1.“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诗给人的总体感受;

“沉郁”偏向于内容方面,这是由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仁者之心决定的;

“顿挫”主要是指杜诗的句式、节奏、音节等给人的感受;

2.善于对现实生活做出艺术概括,如《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中阶级矛盾、《石壕吏》

中的家庭遭遇;

3.善用细节表现重大主题,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如《望岳》写泰山由远而近,《北征》

写自己探亲回家一路的所见所感;

4.善于锤炼语言、句式;

5.各体皆擅,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杜甫都能够运用自如。

但杜甫对律诗,尤其是七律贡献很大:

①内容拓宽:杜甫之前的七律诗大多用来歌功颂德,多应酬之作,而杜甫不仅用七律来赠答酬唱、描绘自然风景,还用七律来感叹时事,表现政治内容,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艺术风格拓展:杜甫以前的七律风格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慷慨激昂、沉郁顿挫的风格,将七律创作推向了高潮。

杜甫的影响:

1.在艺术上和人格上都深深影响了后人,江西诗派的祖师爷,文天祥的集杜诗;

2.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诗创作;

3.扩大了诗歌的功能和题材,开始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对晚唐李商隐、宋人产生很大影响;

4.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为律诗尤其是七律注入丰富深刻的政治内涵;

5.将议论引入诗歌,影响到韩愈的“以文为诗”,宋诗的散文化。

“大历十才子”:指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的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十才子之冠)、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诗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题材内容上,诗作或寄情趣山水,或写日常琐事、羁旅愁思,抒发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之风。

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工于白描写景,技巧细腻雕琢,追求清雅闲淡,以钱起、卢纶成就较高。

中唐大历时期诗歌的特色(诗歌、发展流变情况):

中唐大历时期的代表人物韦应物、刘长卿(韦、刘主要是山水田园)、“大历十才子”、李益(主要是边塞)等大多生于开元盛世,又都经历了“安史之乱”。

①受到盛唐精神感染和艺术熏陶,表现出对盛唐气象的继承,如边塞诗中也流露出英雄豪情和爱国精神;

②仍然关注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

③时代由盛转衰使他们心理上出现强烈失落,热切进仕欲望变为避世隐逸情怀,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成为诗坛的主要倾向;

④题材内容上,诗作或寄情趣山水,或写日常琐事、羁旅愁思,抒发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之风;

⑤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工于白描写景,技巧细腻雕琢,追求清雅

闲淡,以钱起、卢纶成就较高。

韦应物的诗歌特点:

韦应物作为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诗歌内容有对开元、天宝盛世的怀念(如《与村老对饮》,有感慨时事,同情百姓疾苦(如《寄诸弟》),有反映友情的,有悼亡诗、山水田园诗(代表作《滁州西涧》)。

韦诗的创作倾向是向往隐逸宁静,追求冲和平淡。诗歌气貌高古,语言简淡,风格清雅。但他学陶渊明,在语言上清新朴素,但对田园缺乏亲切感,不够亲切自然;

学王维,没有王对自然的亲和,似带有无可奈何的成分。

诗坛三元:中唐元和、南朝宋元嘉、北宋元祐

唐宋三元:开元(李杜)、元和(元白)、元祐(苏黄)

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至长庆时期以诗人韩愈、孟郊为中心所形成的诗派,代表人物为韩愈、孟郊、张籍、李贺,诗歌创作在艺术上体现出尚奇尚怪、以文为诗(是韩愈的一种美学追求,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对后世诗人,尤其是宋代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共同特点,主张“不平则鸣”(①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②强调抒发内心的不平情感),“笔补造化”(①发挥创造性的诗思②自树立,不因循,大胆创新),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形成韩孟诗派“奇崛险怪”的风格。

理解韩孟诗派“以奇为美”的审美和创作倾向:

韩孟诗派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具有“奇崛险怪”的风格。

(1)采用过去不常用的内容,甚至是世俗、丑陋之事入诗,出奇制胜;

(2)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

(3)注重造语炼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将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变化多端。

韩愈诗歌创作“诗文合一”:

韩愈诗歌创作强调以文为诗,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对后世诗人,尤其是宋代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具体体现在

1、以散文章法结构全篇,如韩愈的《山石》;

2、大量使用散文句法,如韩愈的《南山诗》连用了51个“或”字;

3、以议论入诗。

李贺诗歌特点:

(1)奇异乃至荒诞的想象

(2)冷艳凄迷的意象

①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

②极力描绘渲染物象的色彩和情态

③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

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

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1)自创新题,用新题,即事名篇;

2)重在讽谕,对现实的批判性很强;写时事。

3)艺术手法上,主题专一鲜明,语言切直不含蓄。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白居易诗歌主张:

①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内容;

②阐发诗歌的特性;

③主张诗歌形式为内容服务。

但过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功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诗歌的艺术性,有一定消极影响。

元稹诗歌主张:

①诗歌应该关注现实;

②重视继承《诗经》、《离骚》以来的诗歌传统。

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答:《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这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因而《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

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有何相同与不同?

刘禹锡、柳宗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但二人风格又有不同:

(1)刘:性格倔强刚毅,善化哀婉之音为慷慨之韵,因而诗中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和豪健雄奇的风格。擅长近体,大都简捷明快,风调俊爽,哲理与诗情渗透其中;

柳:性格激切、执着,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很难解脱出来,诗作大都染上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作品呈现出幽怨冷峭的风格。

(2)刘禹锡最有代表性的是咏史怀古诗,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生沉思后的感悟,有一种隽永的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不仅有相当的深

度和力度,而且耐人涵泳。

柳宗元成就最高的是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显示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

(3)刘诗昂扬外扩,柳诗沉重内敛;

刘诗气雄,柳诗骨峭;

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创造,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寄托。这类诗词旨隐约,意蕴丰厚,往往难以确解。

杜牧咏史怀古诗特点

按内容和艺术特点可分两类,一类借古喻今,讽刺帝王的荒淫,议论朝政得失,如《过华清宫》在史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既引人人胜,又耐人寻味。全诗不着一句议论而题旨自见。

另一部分以诗论史,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具有史论色彩。如《赤壁》,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一写法尤为后代许多诗人所仿效,融合了他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李商隐无题诗特点

(1)善于捕捉并精心选择富有情感表现力的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呈现出色彩秾丽或神秘谲诡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大都蕴含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

(2)意境朦胧迷离。这是因为李商隐诗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丰富复杂,难于捕捉,更不易明白传达的,因而只能用比兴象征手法加以表现,由此造成意境的朦胧;

(3)结构迂回曲折、回环往复。李商隐诗着重吟咏的是情绪,往往从不同角度叠加重复,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的方式;

(4)多用典故。

古文:古文之名,始见于司马迁,指汉时先秦文字。古文作为文体,始于韩愈,指上继先秦两汉、奇句单行的文字,是相对于盛行于

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而言的。

骈体文:骈文:指讲究对偶、声韵、辞藻华丽、多用典故的文体,又称之为骈俪文或四六文。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但到后来,弊端也随之而生,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

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运动。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古文运动”有哪些基本主张?

(1)主张“文道合一”,即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一方面“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

(2)主张文体革新。既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博采前人遗产,又强调创新。指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反对模仿因袭,主张“词必己出”。

(3)提出不平则鸣的思想。

韩愈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又有不同的风格。

(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

(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

(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

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

(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⑴政论文:表现了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逻辑谨严,文笔犀利流畅。如《封建论》、《天说》等。

⑵寓言:共20多篇,大多以虚构的动物故事,讽刺社会的病态现象,揭露和批判当权的旧官僚。想象丰富奇特,细节刻画生动,语言犀利幽默,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使寓言由先秦散文中说理的工具,变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代表作有《三戒》等。

⑶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深刻透露出作者对混浊世事的强烈不满;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语言辛辣,笔无藏锋,嘻笑怒骂,痛快淋漓。

⑷传记文与抒情文:通过人物本身的活动与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⑸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成就最高、最有特色的。奠定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基础,对宋以后的散文家有较大影响。总的说来,柳宗元思维缜密,笔锋锐利,行文周密,语言“峻洁”,风格雄深雅健。体现出与孤高脱俗的人格相统一的散文风格。

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传奇”一词肇始于元稹《莺莺传》的原始篇名,晚唐裴铏又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命名为《传奇》,但传奇正式作为唐代小说的通名,是宋代以后的事。

变文: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对“变”字的解释,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见解和推测,或认为是梵文的音译,或认为是“变更”、“神通变化”等义,或认为是佛教语“因缘变”(因果变换)的简称,迄无定论。现存变文的内容主要是三类:一是演唱佛经故事的,二是

演唱历史故事的,三是演唱民间传说的。后二者往往相互渗透,即历史故事多带有传说色彩,民间传说常牵扯历史人物。另外有一种比较特别,数量也少,是演唱当时重大事件的。

唐传奇的成就和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唐传奇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1)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2)善于虚构、想象,在故事展开过程中,既大量使用虚构想象以求,又致力于细节描写以求真,从而在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立历程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3)构思奇异新颖、富于变化,情节曲折委婉。

(4)人物形象生动传神。(5)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有:

(1)对小说的影响:唐传奇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比以往任何文学样式,都更能自由方便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

(2)对戏曲的影响:为中国古代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提供了基本素材。在元明戏曲中,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

(3)对散文的影响:形成了较骈文自由、较“古文”辞藻华美的独特的散文体式。

词: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敦煌曲子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

花间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十八名作者,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外,均为西蜀词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他们为“花间词人”和“花间派”。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代表作家除温庭筠、韦庄外,还有欧阳炯、李珣、鹿虔扆、牛希济等。

南唐词人: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对词的发展有何贡献?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

⑵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⑶语言朴素生动,而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境界。

他对词的贡献在于: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如王国维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

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易安体: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

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

宋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张元干等。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一派以辛弃疾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柳永词在内容上主要有哪几类?其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

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代表作是《雨霖铃》。

第二类着重表现羁旅行役之苦。以《八声甘州》为代表。

第三类是描写城市风光。《望海潮》(东南形胜)是这一类的代表作。

柳永词的风格和主要特点

从风格来说,柳永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雅词,一类为俗词。所谓雅词,主要是内容多写男女恋情,但语言比较典雅,表现含蓄,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所谓俗词,主要是语言通俗,内容多写男女恋情,但为了迎合下层市民的审美趣味,往往写得大胆直露,体现了下层市民的审美要求。

柳永词在艺术上的贡献

①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

②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③采用了许多新曲调,使词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结合得更紧密。

张先的词在艺术上的特色

①第一,善于炼字。这方面他最经典的故事便是他得名“张三影”的传说;

②长调的运用。沿袭期的词人大多用小令,而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了长调,在这一点

上,他与柳永有相似之处。

③序的运用。他的词往往有一个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缘由,以前的词中很少出现。欧阳修词的特点

欧阳修的词也同当时的大多数词一样,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但是,与其他词人的作品相比,欧阳修的词有两个方面是比较独特的:

①欧词在内容上已不再完全局限于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而把山水自然、身世感慨引入词中,这就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

②欧词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以白描为主,但写得更为细腻生动。

晏几道词的特点

晏几道的词内容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男女爱情题材。但是,多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多表现人生变化的梦幻感。在艺术上往往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融情入景,并巧妙地融化前人的诗句,将情感表现得既真实动人,又耐人寻味。

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苏轼对词最大的创造,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在:

①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可以入词;

②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

③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

④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传统词往往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从景出,情景交融,苏词打破传统程式,既有借景抒情之作,更多的则是随机应变,变化莫测,无一定之规,真正做到了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笔记5篇 《侯鲭录》取汉代娄护合制美食五侯鲭的故事作为书名,意即多方采取合制成的精品。全书8卷,诠释名物、习俗、方言、典实,记叙时人的交往、品评、佚事、趣闻及诗词之作。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侯鲭录》 宋代名物考据辩证类笔记,8卷。南宋赵令畤撰。赵令畤(10511134),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景贶,又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又号藏六居士。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后。哲宗元祐六年(1091)签书颍州公事。苏轼知颍州,与他共治颍州西湖,并荐之于朝;因此与苏轼、陈师道等来往甚密,日相唱和。后被人告发与苏轼交通,罚金,入党籍。不久依附内侍以求晋升,颇被清议所非。高宗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同知行在大宗正事。亦赵令畤能文,但文集已佚。他所作的咏张生崔莺莺故事的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是研究宋元说唱文学与戏剧文学的重要资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块里程碑。 但所记故实,多为习见者,而且以讹传讹。有些条目,即采自唐宋人笔记,如《封氏闻见录》、《唐国史补》、《刊误》、《江邻几杂志》等。其考辨之语,亦无新异,唯谈诗文者,颇有可取。由于作者在元祐年间与苏轼、黄庭坚等人交游,故所记诸人轶事、议论,多得之见闻,较为可信,如卷七记王安石对当时填词的另一种见解:荆公云:

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此外,像卷四记苏轼在韩子华家即席赋诗,因韩子华的舞姬鲁生为游蜂所蛰,故有窗摇细浪鱼吹目,舞罢花枝蜂绕衣,上句用典故点破鲁姓,下句言蜂蛰事。虽是叙席间谈笑,则可为苏诗作注。卷中记黄庭坚父黄庶的《怪石》诗句: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碧苔就很怪诞恣肆,可见江西派的家学渊源。又如记苏轼长子苏迈少年时所作诗句:叶随流水知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苏轼笑为村长官诗,这类零章断句当代辑录,亦有助于研究宋诗,考证宋人轶事。 《侯鲭录》通行本有《稗海》本,《知不足斋》本。 今有:《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侯鲭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01年版,;《侯鲭录》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曲洧旧闻》 追述北宋历史轶事以及诗文评的笔记,十卷。南宋朱弁撰。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叔祖,太学生出身。建炎元年自荐为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所拘,不肯屈服,拘留十六年始得放归,高宗诏为忠义守节,有司提议论朱弁之功应晋升数级,因曾劝宋高宗恢复中原,得罪秦桧,仅授奉议郎。绍兴十四年四月病逝。其侄孙朱熹写有《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宋史》即据此立传。他在留金期间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诗作,深切婉转,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诗人。元好问《中州集》收入38首。另有《曲洧旧闻》、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秦汉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秦汉散文

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

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 1.名解 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 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颂”《诗经》 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 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 (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 (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 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 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eg:《幽风·七月》《郑风·臻洧》 ②抒发的是日常现实情怀,有的交织着合乎常情的想象与幻想,从而也表现为平时自然的写实风尚。eg:《幽风·东山》《周南·关雎》 4.影响:(1.)“风雅精神”——现实传统 ①《诗经》中的诗歌,绝大多数篇章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中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 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例如有人想要研 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 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晋宋易代,政 局混乱,社会动荡。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 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但是偏偏 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纵观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 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 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 生的发展。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可 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 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在魏晋那个 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 是又不同于寒门。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 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 时十分尴尬的。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 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在农村长大,又是 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少年时 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 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谢灵运绝对 是天之骄子,他出身于当时的士族大地主谢家,家族世代局高位。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时间代表人物共同主张共同诗歌特点地位 唐代文学分期: 初唐(约100年,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盛唐(约50年,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等 中唐(70年,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晚唐(约70年,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陈陶等 唐诗的成就:(数量、题材、风格、艺术形式更完善、抒情性强) 1.作家、作品数量非常大(唐代诗人有2200多位;《全唐诗》收录了48900余首,又搜补唐代逸诗6000多首,今人能读到的唐诗总计约55000多首)。 2.题材内容方面广泛,包含社会现象、人生感情,远远突破了魏晋南北朝诗歌; 3.风格多样化,艺术形式更加完善(各种形式体裁完备,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格式成熟,作品众多),抒情性强,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 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为什么在唐代取得最高成就,外部6个,内部1个):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安定,是前提和物质基础; 2.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这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 风格的多样化,有重要意义; 3.南北文化交流; 4.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盛行; 5.政治开明,思想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提供了良好创作

环境; 6.除文学外的其他文化领域都很繁荣,书法、绘画、音乐等都得到了发展,对唐代文学产 生重大影响; 7.还取决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是文学发展至此的必然结果。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 1.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统治集团,将文学从宫廷、贵族的垄断中 解放出来,使唐代文学繁荣; 2.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 3.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 4. “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卢、骆),是高宗、武后时期与宫廷诗人相对立的下层文士创作群体。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诗歌题材内容方面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创作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和送别诗等;在诗风方面,创作气势雄壮,意境宏博,显出唐诗的独特魅力;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为主,内容空泛,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本人总结提出了“诗有六对”、“诗有八对”之说。 唐代宫廷文人主要成就:发展了声律学,使律诗走向定型。 文章四友:指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苏味道、李峤、崔融、杜审言。 他们的诗歌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部分作品中却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对近体诗格律创作做出了一定实践。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长于五言律诗,诗作被誉为“初唐五律之冠”,《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后人誉为“初唐五律第一”。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以律诗见长。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导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古代文学史》全部笔记

绪论 文学自觉与人的自觉 汉代:经、史、子、集渐趋分离,文学逐步摆脱经学束缚的时代。文人开始总结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汉末以来抒情传统的建立和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汉末文人诗、抒情小赋)。 ①文学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魏晋文学显示主体性色彩,由此而重视抒发一己生命的情思,甚至走向政教的对立面。 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与此时文学的独立是紧密相关的。 ③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体现在时人对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的探索上。 文体辨析、文集编撰及文学批评的兴盛 汉魏六朝的文学写作:文章体类别增多、作品数量加大;文体界限不清,写作体例往有混乱。文体辨析至南朝时变得尤为迫切。 文体辨析的兴盛、文学流派的形成,是文学繁荣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写作和批评。文学独立、自觉的另一个标志是总集、别集的编撰——《隋书·经籍志》《艺文类聚》 集部兴盛,主要是因为作品数量增多和文学批评兴盛。 批评:文学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大批依据文学审美特征而开展批评的论文和专著。其讨论内容的丰富和批评形式的多样化,都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制度——门阀制度自汉末已渐萌芽。至晋代,遂形成士族与皇室共长大全的特殊局面。 政权——在思想统治上,两种相反倾向并存(礼制松弛,思想解放): ④东汉末年礼教对人的控制松弛,儒家独尊局面被打破 ⑤频繁的改朝换令统治者对异己思想进行残酷,打压 该政局下,人的思想虽然解放,但除了发言玄远的清淡玄理,就是纵情山水、沉迷声色,文字上也难免表现为“避世隐居”的内容和倾向。 魏晋南北朝南北政权对峙:文化发展不平衡,南方较成熟文学,北方前期以学习为主,但也有自己风格。南北虽对峙,但文化却交流频繁,形式多样。 学术思想与文学写作 三国时期: 诗人们摆脱了礼教的束缚,抒发自我的生命体验,再现了汉末社会真实面貌。(司马氏掌权以礼教的名义大肆诛杀异己) 玄言诗悄然兴起。 (六朝时,山水小品和山水诗都达到极高水平),隐逸终于成为文坛吟咏的一大主题。 魏晋至南朝,士人的品格在政治高压下每况愈下 特色:华美轻奢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

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 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17、李斯的名篇是《谏逐客书》。p.126 18、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p.133 19、宋玉的作品在《楚辞章句》中载有《招魂》、《九辩》两篇,后人确信为宋玉作品的是《九辩》。p.164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的通行的文字——隶书。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

中国古代文学史 学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文学(下) 第三节: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一、先秦文学的总体特点: 说、刻、画一体 诗、歌、舞一体 二、源头: 中国文学的形态和体裁,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祭歌、咒语;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三、中西对比: 与西方史诗的发达不尽相同,先秦抒情诗占有极大比重,巫歌媚神,颂诗感戴,二雅怨刺,风诗传情,骚辞抒愤。由此出发,中国古代诗歌“言志”“缘情”终成正宗。而同以抒情为主体的《诗经》和楚辞,一重真切实在的感受抒发,一重营造升天人地的奇异幻境,又形成了偏于写实与偏于想象的迥异诗风。 四、先秦谣谚歌诗表达: 如《周易》“潜龙”以表“勿用”,《诗经》“燕燕”以兴送别,《离骚》香草以况美德,《九辩》落叶以托愁思,皆属立象尽意,授物达意,借景打情,这从本源上决定了中国古典创作对于意填、的味、象外之旨的追求,并引出一条以心物、情景立说的诗学之路。 五、史官文化: 史官文化的“记事”“传语”配合,决定了先秦史载与传说结合的历史散文的发达,《左传》《国语》《琐语》《晏于春秋》《战国策》等,其中许多部分或篇目都十分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影响所及,直接导致了《史记》(汉书》《吴越春秋》等史传文学和历史小说的出现。由此中国叙事文学形成了偏重历史题材和追求情节性的传统。 六、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先秦文学的特别奉献,其对后代文学影响所及,首先在于作家观念意识的学理偏重,或儒或道,抑或儒道相兼,成为把握作家倾向性的重要尺度。作为百家争鸣语境中论述问题的载体,诸子散文孕育、催化了精妙绝伦且风格各异的说理、论辩艺术,或寓理于喻,或设问以答,或畅快恣肆,或恢怪奇谲,其手段,其风貌,首先在汉代散文中熠熠生辉,而魏晋谈玄论道,唐宋八家撰文,甚至清代桐城派的文章,仍可约略见到先秦各派的身姿和语调。 七、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 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定下基调。始于夏商、强化于有周一代的宗法政治,为先秦文学注人了较强的担承精神、忧患意识和兴寄指归。 例证:《商书》《周书》中的文诰训命动辄关乎邦族命运,二《雅》中的怨刺之诗无不忧心王事国政,(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散文以史为鉴,《老》《论)《孟)等诸子散文自觉“谋道”,屈原更用楚辞心系国运,关注现实人生成为先秦文学的基本取向。风雅比兴借物明志,香草美人隐喻抒怀,情节故事面含哲理、艺术表达和解读也都体现和导向讽谏晓喻和用世情怀。汉代特别是魏晋之后,文学意识渐趋独立,有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有意追求,但立足现实、“文以载道”、忧患兼济的情结始终是中国文学的内在驱力。汉大赋曲终奏雅,汉乐府感事而发,建安风骨、正始感怀,田园诗人有不平之志,山水诗人有愁思情怀,陈子昂高倡“风雅”“兴寄”以复古求创新,韩愈发动“古文运动以“载道”求变革,李杜、元白、苏辛,各自都在吟咏抒写着他们的壮志、悲怆和感遇,吟诗为文作为文人学士抒发情怀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始终都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正宗位置。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 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甲骨文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学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袁行霈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做了详细的分类和注解。以下是袁行霈先生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笔记汇编。 一、先秦文学 《诗经》是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是一部以歌颂阴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主题的诗集,以其铿锵有力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被誉为“诗歌的圣典”。 《楚辞》是先秦文学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它包括了《离骚》、《九歌》和《招魂》三篇篇章,是我国最为辉煌的诗歌作品之一。其中,《离骚》是传世名篇,涉及爱情、战争、政治等多方面内容,是选自楚怀王时代(公元前408-334年)的长篇抒情诗。 二、汉代文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通史,由司马迁完成。全书共130篇,包括纪传体和志传体两种形式。《史记》采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历史意义。 《汉书》,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由班固编纂完成。该书共分为十分,分别为本纪、志、表、传和列传等。现存《汉书》有三十篇本纪、一百六十二篇列传和九十篇志等。《汉书》在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汉代文学除了正史外,还有很多散文、韵文和乐府民歌等。其中,《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文选》是我国第一部官方选集类文学作品,内容包括诗、赋、文等作品。 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代表着中国文学最高峰的达到。唐代文学呈现出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 唐诗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总量达到了五万余首。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诗人被誉为唐代四大诗人。有许多杰出的诗歌作品,其中《长恨歌》、《将进酒》、《春夜喜雨》、《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作均被誉为经典。 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韩非子》、《汉书》、《帝京景物略》等。唐代小说的代表作品为《崔莺莺》、《牡丹亭》、《伶官传》等。唐代戏剧的代表作为《长恨歌》、《沉醉东风》和《荆公恨》等。 宋朝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重要阶段,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文学成就著称于世。宋代文学注重“官”与“民”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的结果便是文学不同流派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名词解释:苦吟诗 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2.他们的诗风又各有特色特色: 孟郊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