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全部笔记

绪论

文学自觉与人的自觉

汉代:经、史、子、集渐趋分离,文学逐步摆脱经学束缚的时代。文人开始总结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汉末以来抒情传统的建立和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汉末文人诗、抒情小赋)。

①文学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魏晋文学显示主体性色彩,由此而重视抒发一己生命的情思,甚至走向政教的对立面。

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与此时文学的独立是紧密相关的。

③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体现在时人对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的探索上。

文体辨析、文集编撰及文学批评的兴盛

汉魏六朝的文学写作:文章体类别增多、作品数量加大;文体界限不清,写作体例往有混乱。文体辨析至南朝时变得尤为迫切。

文体辨析的兴盛、文学流派的形成,是文学繁荣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写作和批评。文学独立、自觉的另一个标志是总集、别集的编撰——《隋书·经籍志》《艺文类聚》

集部兴盛,主要是因为作品数量增多和文学批评兴盛。

批评:文学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大批依据文学审美特征而开展批评的论文和专著。其讨论内容的丰富和批评形式的多样化,都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制度——门阀制度自汉末已渐萌芽。至晋代,遂形成士族与皇室共长大全的特殊局面。

政权——在思想统治上,两种相反倾向并存(礼制松弛,思想解放):

④东汉末年礼教对人的控制松弛,儒家独尊局面被打破

⑤频繁的改朝换令统治者对异己思想进行残酷,打压

该政局下,人的思想虽然解放,但除了发言玄远的清淡玄理,就是纵情山水、沉迷声色,文字上也难免表现为“避世隐居”的内容和倾向。

魏晋南北朝南北政权对峙:文化发展不平衡,南方较成熟文学,北方前期以学习为主,但也有自己风格。南北虽对峙,但文化却交流频繁,形式多样。

学术思想与文学写作

三国时期:

诗人们摆脱了礼教的束缚,抒发自我的生命体验,再现了汉末社会真实面貌。(司马氏掌权以礼教的名义大肆诛杀异己)

玄言诗悄然兴起。

(六朝时,山水小品和山水诗都达到极高水平),隐逸终于成为文坛吟咏的一大主题。

魏晋至南朝,士人的品格在政治高压下每况愈下

特色:华美轻奢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的新变(诗歌风格,文体新变)

声率的创建

诗歌的典范

第一章三国文学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曹操的乐府诗:

《蒿里行》:描写关东州郡联合讨伐董卓一事

《短歌行》:求才而发

《观沧海》:抒发一统天下的雄心(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操乐府诗的内容:

抒写人个人情怀

借历史人物抒发政治怀抱

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愿望、理想和抱负

借游仙诗的主题借慰藉自己生命有限、壮志难遂的情怀

曹操的乐府诗与汉乐府在精神上一脉相承,他的语言本色质朴、情感慷慨悲凉。

曹丕诗歌的体裁分类:

军事征阀:写军旅之壮《黎阳作》

述游宴:文人游山玩水的雅致,清丽华美,深合其“诗赋欲丽”

代言游子思妇之情:代表作品《燕歌行》——人生理想无法达到之怨

(现存最早七言诗,逐句押韵,表明七言诗尚不成熟)

曹植

前期志得意满,过着贵公子的生活,但他在战乱中看到了人民生活的悲惨,并对此给予同情。前期的作品更多的抒写个人的志趣和抱负

曹植前期作品的内容:

宴游饮乐唱和酬答《公宴》

抒发个人志向《白马篇》

反应社会现实《送应氏》

后期作品内容

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杂诗》

抒发自己被压抑被迫害的痛苦和不幸,同时揭露了骨肉相残的残酷性:《野田黄雀行》

游仙诗

(《七哀诗》——不少托思妇、弃妇以言志的诗,也是采用一种委曲的抒情方式)

曹植诗歌的特点:

以乐府的形式作诗,曹植是第一个是乐府诗文人化的诗人,使诗歌表现出文人化倾向,使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诗转化为以抒情为主

辞采华茂,用词华美、典雅且生动,讲究用词的工巧,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工于起调,即精致的开头,重诗歌气氛的渲染,进而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情感

善用比喻

蔡琰与《悲愤诗》

建安风骨(风骨遒劲)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风骨的特点:

内容充沛、感情丰富,二者相互支撑

具有明朗刚劲的艺术风格

风骨与藻饰的完美结合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正始:年号。

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

竹林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阮籍及其《咏怀诗》——咏史怀古

五言《咏怀》82首,四言《咏怀》13首

反映了他的真实志向

反映现实政治的黑暗:借古喻今,代表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运

现实的凶险无常:更多的体验还是内心的孤独忧伤,焦灼、畏惧、苦闷和彷徨,“忧生之嗟”就成为阮籍的诗意及其人生的主调

“咏怀”的含义:阮籍用比兴手法,在含蓄婉曲地吟咏着自己的情怀。

飞鸟、玄鹤、凤凰、鸾鹥、幽兰、朱草、神仙、骑士是他笔下出现最多的意象

咏怀诗的内容是带有哲理性的对人生的思考,并集中于个人的内在意志与外部力量相冲突,生命从根本上无法获得自由这样一个命题。

嵇康及其四言诗

嵇康既有恬静寡欲、好尚自然的庄老思想,也有狂放不羁、任侠尚气的一面,看似矛盾的品行

统一在他身上形成清高峻切的独特风格。

最擅长的四言诗(论说文):

能摆脱诗经的影响,直抒胸臆,写出他潇洒超然、清俊豪迈的情怀与境界——《赠秀才入军》十八首和他临终前的《幽愤诗》

《幽愤诗》是嵇康身陷囹圄时所作,抒发了自己因耿介峻直而遇祸的愤慨之情。

散文代表作

阮籍《大人先生传》:虚构大人先生,以老庄自然之道对礼法之士进行嘲讽。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一篇幽默嘲讽而杂以戏虐的文字

吴、蜀文学

吴国文学

张紘:东吴孙策、孙权前期著名谋士,与张昭并称“二张”。

《瑰材枕赋》是一篇咏物赋;《为孙会稽责袁术僭号书》

韦昭《博弈论》

诸葛亮

《出师表》

《诫子书》是诸葛亮传世的又一名作,作为父亲写给儿子的告诫之言,实际上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品格的概括,是他严谨智慧、高风亮节的人格反应。

第二章两晋文学

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317年,司马睿“东晋”;420年,刘裕称帝,东晋灭亡。西晋诗歌特点:

“清靡”:缺乏骨力;较之先秦两汉,减少了作品的厚重感

“繁缛”:辞采华丽、注重雕饰;描写繁复;语言趋向骈偶化

张华、傅玄与晋初之风

张华(海晏河清,过目不忘)

《鹪鹩赋》:借鹪鹩自喻,抒发了作者全身远祸、明哲保身的愿望,其中也不乏对自己明智态度的自矜

《杂诗》三首;《情诗》五首

诗歌特点: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傅玄的乐府诗成就

故事乐府诗的创作(非现实生活)——《惟汉行》《艳歌行》《秋胡行》《秦女休行》

《惟汉行》写汉高祖赴鸿门宴的故事

《秋胡行》专门叙写古代流传的秋胡戏妻的故事,表达对秋胡行为的批评和对秋胡之妻的悯惜。

女性题材作品的丰富: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女子的普遍命运

《豫章行苦相篇》:生动细腻,客观地展现了女性悲剧性的一生,表现代社会男尊女卑的普遍性

第二节陆机、潘岳、张协与太康文学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叔侄;左思。陆机

议论文:《辩亡论》《五等论》

赋:《豪士赋》《文赋》

诗歌:《拟古诗》《赴洛道中作》《招隐诗》

《文赋》以赋的形式探讨了文学创作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是陆机最重要的赋作,也是古代文论的重要文献。

陆机以缘情绮靡为准则,进一步使诗歌文人化、贵族化。

陆机诗歌的特点:

内容多模拟,修辞精进

文辞繁荣

语言华美典雅

多用排偶

潘岳

《西征赋》《秋兴赋》《怀旧赋》《闲居赋》《哀永逝文》

诗赋特点:

文风清奇、辞藻流利,善于将感情注入景物描写,善写哀王伤逝的主题,更典型地表达了西晋文风清靡的一面——《闲居赋》。

最擅长描写悲情,善于通过清冷色调的景物描写来衬托生者对逝者的哀思。

《哀永逝文》为死去的妻子所作

《悼亡诗》三首:抒发作者对逝去妻子的怀念之情

《诗品》引谢混云:“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锺嵘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潘岳诗“犹浅于陆机”。(世说新语文学》记载:“孙兴公(绰)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这些评论对两人特点的认识比较一致,只是由于所处立场不同而抑扬有异。

张协

代表作《杂诗》:以古代诗歌常见的游子思妇为题材,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取胜。

诗歌特点:

巧构形似之言(善于描摹事物的外形)

重锤炼词句(能够准确表现描写对象的情态)

辞采华美

第三节左思与寒士文学

《咏史诗》

《三都赋》(洛阳纸贵)是左思的代表作,也是古代都邑类大赋的顶峰之作。

左思在《三都赋序》:赋应“实录”

左思风力(名词解释):

出自钟嵘《诗品》,是对西南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师承建安风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咏史诗》(左思最重要的诗作咏史诗)

八首为一个整体,有统一的主题:抒发下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

都是借古人古事写自己的怀抱,表现的主题有两个侧重点:直接抨击门第观念和社会对下层人事人才的打压;借咏史诗来大力歌颂历史上出身下层或沉沦下僚的著名人物。

寒士文学传统

寒士就是对古代下层识人的一种通称,体现出世人的视角,表现士人阶层或下层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对社会现实和历史认识的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寒士文学与“士不遇”主题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东晋文学

郭璞《游仙诗》现存19首,歌咏高蹈遗士的精神,寄寓着惧祸避乱的精神。

郭璞的《游仙诗》:

辞多慷慨,砍壈(lan)咏怀

侧重写高蹈隐逸、写神仙世界的美好

思想主导仍然是儒家

从诗歌的内在精神说,郭璞的游仙诗与曹植的游仙诗是一脉相承的

玄言诗

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学,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其所阐释的“理”也基本限制在《老子》《庄子》的范围内,诗歌主题相对单一。

代表作家:孙绰、许洵

积极影响:

玄言诗人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

玄言诗对言外之意的追求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趣味:追求诗句的言外之意,追求清新、自然、淡远的风格,奠定了后世山水诗歌的一种审美基调

东晋玄言诗盛行,注重说理,这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山水题材的初创

南朝刘宋诗歌发展的主要特征:玄言诗退出诗坛,山水诗开始兴盛

第三章陶渊明

陶渊明,自元亮/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

纯任自然的思想

玄学即“玄远之学”。贵学玄远,则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

玄风在文学上的影响,既有使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一面,也有将玄言诗引向山水,生发出山水诗的一面。

“自然”者,事物自身之本然,即非人为的、本来的样子,亦即“真”。

《形影神》三首:傲然自足、抱朴含真。他的“任真”,也就是纯认自然,就是要泯除世俗社会加于自身的一切异化的、虚伪的东西,回归“真我”。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自然”哲学。

陶渊明的人格与文风

真、拙、朴对陶渊明的写作和文风有着极大的影响。

独特的“朴拙”写法,用平淡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深厚的意蕴

他的诗用字用词非常注意锤炼,且锤炼得非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其平淡自然的诗文风格与东晋玄言诗人倡导的清淡文风有联系,也有超越

儒、释、道思想对他都有影响,但都不能完全笼括陶渊明独特的性情,陶渊明的生命安顿之地是田园不是山水,他对人间的挂怀又摒除了使人异化的功名利禄,而返归人伦日用的真朴纯净

陶渊明的诗

田园在陶渊明的世界里既是可亲可感的劳作栖息之所,也是诗酒耕读的理想寄托。

田园的宁静、质朴、纯粹与“人间”的喧嚣、黑暗、虚诈形成鲜明对比,其本身已被陶渊明视作一种理想境界。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求解脱的解脱的解释,人生短促,且有不可为之事,与自然融为一体。

复返自然的田园生活是惬意的,浓浓情意,尽在眼表。田园生活也有各种坚艰辛,有时还会遇上火灾,使得“一宅无遗宇”。

永怀与咏史

写所感——永怀。

陶渊明楚在晋宋易代之际,政治环境不乏险恶之处,所以他的有些咏怀诗也像阮籍的诗歌一样,“百代之下,难以情测”——《饮酒》。

咏史诗多写陶渊明闲居读书的所思所感,其中颇有些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咏荆轲》

友情与亲情

陶渊明的伟大,绝非是因为他不食人间烟火,而正在与他不离人事人理,符合人性人情道出了人类共同的感受、困惑和愿望。

仁厚古风是陶渊明于朋友的赠答诗所体现的特点。

陶渊明的文

主要思想

正直知识分子形象

顺其自然的生死观

对黑暗现实的无可奈何

作品:《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闲情赋》

《闲情赋》是陶渊明作品中几位特殊的一篇,借汉末以来闲止类题目表达情爱、笔致浓丽。他写以为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所发“十愿”。

第四章南朝文学

谢灵运与山水诗

大谢:谢灵运;小谢:谢朓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纯客观的态度描摹山水景物,力图通过语言再现山水景物的形状、颜色、情态等外部形态特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谢灵运的山水诗特点:

铺牌过剩

写景追求形式,使用自创语句,因而其山水诗会生硬拗口。但由于谢诗写景主要使用白描手法,很少用典和过多粉饰,仍能给读者以清新明丽的感觉。

玄理的强行融合。

写景之后通常会加上玄言的结尾(最显著的特点)。

鲍照与大明、泰始年间文学风貌

♥鲍照:杂言式七言歌行的开创者;最早有意识写作边塞诗的诗人。

鲍照的乐府诗特点:“俊逸”、“遒丽”

内容:

生于贫贱而不安贫贱,羡慕富贵而又鄙视富贵

倾泻内心的不平之愤

对享乐生活毫无掩饰的歌唱

《拟行路难》(18首组诗)代表着他的七言乐府,在诗中毫无保留的抒发了自己不得志的孤愤之情和不平之气(对生活、政府的不满;自己才华不被认可的愤恨)

《梅花落》:梅花为喻、别有怀抱

《南齐书》中对认为受鲍照诗歌影响的特点是:“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鲍照诗中往往灌注着不平之气、情绪高亢、词采瑰丽,能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感。

鲍照的山水诗成就不如谢灵运,比较险峻古朴,甚至有的词句险怪。

文坛逐渐摆脱了玄言诗“篇体清淡”的风气,转而追求雕琢词采,开始注重典故的使用,使典用事之风兴起——代表:颜延之、谢庄。

颜延之用典过多,影响到诗歌的形象意境的创造,因此他的诗歌成就不如谢灵运那么高。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谢朓与永明体

新体式的理论

♥名词解释:在“永明体”产生之前,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已有了初步的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和佛经翻译促进了我国音韵学的产生。

陆机《文赋》要求文学作品中用字要具备音韵变化(笼统),重视的是作品中自然形成的音律美,只有到了永明体出现的时候,才有了对作品声律人为的规定。

永明体声律论的提出,是以四声的发现为前提的。

沈约等人提出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音节进行调配,使之诵读起来,具有顿挫变化和音律之美,杜绝音律单调或不协调的现象。

后人将永明体声律说总结为“四声”、“八病”说(王融)。

对声律的规定是“永明体”诗学的核心,“永明体”使掌握音节调配的规律和自觉进行音节搭配成为可能,为近体诗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古体诗向格律诗转变的最关键的转折。

永明体诗人文学主张:《颜氏家训》:“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反对使用生僻的典故和文字;强调文章声调搭配的和谐。

名词解释:“永明体”诗人指的是永明年间活跃的一批诗人。他们运用四声规律、用人为制定的声律规范约束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他们对新诗体的尝试和诗歌主张的提出其中在永明年间。

代表诗人:谢朓、沈约、王融

谢朓的诗

清新秀丽、音节和婉,具有“永明体”诗歌的共同特征

写景细腻,在谢灵运之后把山水景物题材诗歌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与谢灵运相比,谢朓新体诗中的写景更为自然流畅,情景交融、诗意连贯,没有谢灵运山水诗语言生涩的问题,也少有谢灵运诗中常常出现的情节脱节的现象和玄言结尾。

谢朓还有一些小诗,五言四句,清新秀丽,含蓄委婉(精炼,浅显易解),形制和风格都与后来唐代的五言绝句非常接近。

古体和近体诗的区别在于格律。

“永明体”的出现是中国古典诗歌咏古体向近体转变的纽带,萧子良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经过了永明末年的政局变化,他们的创作更多的体现出个性,不再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声律技巧方面。

很多创作有提高写作技巧的作用。

建武时期后灌入更多真情实感。

从题材上看,因沈约、谢朓等均遭外放,山水行役题材诗歌的比例高于永明年间。

从体裁来说,突破了“永明体”声律对偶的束缚,呈现出向古体回归的趋势。

梁天监、普通年间文学

萧统主张文学作品

既要“丽”,又要“雅”,就是具有形式美的同时要符合雅正的标准。

要“典”,要“文质彬彬”,实际上还是儒家正统的文学观(这其中有他作为太子的身份地位原因)。

他的主要功绩在于主持编选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总集——《文选》

何逊的诗清颜宛转,不尚藻饰,对仗精巧,音韵和婉,比较接近谢朓而稍显平弱。最擅长写赠别和行役题材诗歌,情景交融。

吴军为文清拔有古气,最擅长边塞题材诗歌,是鲍照之后南朝最重要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多是乐府诗,继承了古题乐府中边塞题材作品的风格,清新峻拔,情调慷慨。

宫体诗风形成最关键的人物是徐摛(chi)和庾肩吾。他们的诗主要题材有咏物、游宴和艳情,这种诗风深深影响了萧纲,在萧纲被立为太子入主东宫之后始正式称为宫体诗。

在萧纲之前,京师建康的文风主要受到萧统的影响,强调雅正、典丽。

萧纲的诗歌观念:

提倡新变

强调诗歌的独立性——这实际上是南朝”文笔之辨的发展,在萧纲之前一般认为有韵为文(诗、赋),无韵为笔(应用文)。萧纲进一步发展了“诗”与“笔”对称,强调诗的独特性。

♥名词解释:“徐庾体”

与“宫体”特点上是一致的:语言华丽,对偶精切,用典繁密,音韵和谐。

不同:

“宫体诗”是对有这一特点的诗歌的总称

“徐庾体”则是指有这一特色的文章。

代表: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应酬性的文字多,思想内容上没有什么价值。代表作:徐陵《玉台新咏序》(把轻艳文风发挥到了极致)

“宫体诗”评价

从题材内容来看:描写范围较狭窄,数量最多的是咏物诗和描写女性的作品。咏物诗多咏身边细物,以铺排辞藻典故为主;女性题材的作品则多客观描写女性的外貌、形态、体态等,有将女性物化的倾向。

在内容和格调上的缺点明显,范围狭窄,格调不高,甚至个别作品格调低下,艳情描写露骨。突破: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宫体诗”第一次大规模的描写女性的容貌、体态等外在美,萧纲本人论文也有重情的倾向。

从形式上来看,“宫体诗”进一步发展了自“永明体”以来对诗歌音韵和对偶的重视,对偶精工,语言华美,对“对偶”、“平仄”的把握比永明体诗人更为圆熟。

南朝的骈俪文风

宋朝诸家

谢庄:《殷贵妃诔》《月赋》

颜延之:与谢灵运并称“颜谢”,《陶征士诔》——研究陶渊明的重要文献

谢灵运:文如其诗,《岭表赋》《长谿xi赋》《山居赋》等,写景状物如其山水诗“尚巧似,

而不失清丽”

鲍照:文风与诗相近《芜wu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

齐梁文风的新变

在“永明体”兴起的时代,有一些创作风格不同的文学家——江淹和任昉

任芳:“竟陵八友”之一,诗歌由于用典过多风格古涩,成就不及沈约、谢朓等人;骈文技法高超

♥吴均的骈文较有特色,尤其尤以写景著称——《与朱元思书》

“吴均体”的特点是“清拔有古气”,“古气”指贯注于文中的自然疏荡之气,一气呵成。骈俪之文,讲究偶对使事,辞藻华美,音律协畅,本来极易流于纤巧。补救之法,在于文气的贯通,让人骈而不绝其骈,文骈意散,方为妙手。

山川美文之所以令人激赏,正在于做到了“气韵天成”,且能出之以清新而不事雕绘——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文选》:

又称《昭明文选》,按文体和题材分类编排,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了先秦至齐梁八个朝代130多位作家的700多首作品。《文选》是在魏晋南北朝大量总集编撰的背景下产生的。《文选》编篡之前萧统还组织编撰了《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古今诗苑英华》和《文章英华》,《梁书》本传所载的《正序》。文选的价值

萧统等人广泛吸收前人与当事的文学理论之精华,总结自己多年来编选诗文集的经验,使《文选》的编篡体例成为后世总集编篡的典范

《文选》之所以在传统社会久传不衰,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保存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作品。

辨析文体是《文选》编纂的。

《文选》不收经、子、史三类,这种自觉将经、子、史与文学作品区分的思想代表了,南朝人对文学特点认识的高度。

《文选》并不是简单的编选诗文,其在编辑体例、编辑宗旨等设定安排上,都体现出编选者对文学史的看法。

文选仅用30卷的篇幅,就基本囊括了先秦至梁代初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其价值是自不待言的。

《玉台新咏》收录从西汉以来历代有关女性题材的660多首诗歌,是宫体诗人艳体诗写作思想

的反映,分为已故和现存作家两部分。

《玉台新咏》的价值:

①是古代集部文献中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专收女性题材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围绕预定的主题题材选诗的诗歌选本

《玉台新咏》问世之后远没有《昭明文选》幸运,不仅久不受重视,而且常遭贬斥。

第五章北朝文学

北朝文学的草创期

十六国文学代表:前秦王嘉的《拾遗记》,符朗的《符子》和女诗人苏蕙的《回文诗》

凉州一带在十六国时期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吸引了许多留在北方的士人聚集于此,因此凉州在当时成了北方的文化中心。

北魏文学的代表:高允和崔颢。高允《鹿苑赋》和五言诗《罗敷行》

总体来说,十六国时期和北魏前期的文学水平都不高,但在北方长期战乱之中毕竟保存了文学发展的因子。

北朝文学的发展与兴盛

北魏后期最著名的文学是温子昇,其诗风格清俊,词藻秀丽——《捣衣》

东魏北齐文学

邢邵,字子才——《七夕诗》

魏收,以文才与邢邵并称为“邢、魏”。二人又和温子昇并称为♥“三才”,是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家。

北朝文学的特征

文体特点:南朝骈文,形式技巧完善。北朝则散文写作始终占有重要位置。

♥风格特点:“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也就是质朴刚健、明白清新。

南北朝时期的三部散文代表作品均出自北朝: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为《水经》所作的注释,引用了多于原文数倍的资料,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古代山水散文影响很大,文笔优美简洁、行文流畅

杨贤之的《洛阳伽蓝记》——专记洛阳府寺佛寺情况的著作,用传神的笔触记载了洛阳佛寺并旁及风土人情、传闻轶事等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记载大量政治、历史、文化,还有关于文学、文字训诂、音韵等方面的论述。

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各去所短,和其两长”,也就是融合南北文风的长处。

庾信和北朝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庾信早期辞赋流传下来的都是奉教或应和之作,请调偏于清靡——《春赋》《荡子赋》

后期部分作品达到了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情感与圆熟的写作技巧的完美结合——代表作《拟咏怀诗》《哀江南赋》《小园赋》

③北方有完全不同于南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庾信入北之后,这些内容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拓宽了庾信作品的表现范围,描写对象本身的固有特点,也影响到了作品本身的风格。

④庾信在北方的生活给他带来了深切的耻辱、悲痛,他后半生的很多作品也都带有沉痛悲凉的感情基调,尽管庾信采用的仍然是惯用的南方文学的形式技巧,但作品风格也显然不同,与北方的沉厚壮阔的风格有一定程度的暗合。

南北朝乐府诗

在汉乐府之后,魏晋之际大量出现的是以三曹、傅玄等为代表的文人拟乐府。

南朝乐府以描写男女情爱情为主,情调婉柔婉清丽;北朝民歌更广泛的体现了北方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格调粗犷雄强。

南朝乐府实际上指东晋至陈共五个朝代,但因乐府诗歌的一脉相承,传统上总称为“南朝乐府”。在乐府诗集中,南朝乐府民歌主要是集中于《清商曲辞》中的《无声歌》《神弦歌》和《西曲歌》此外,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南朝民歌,其中《吴声歌》最多。

三种南朝乐府虽产生地域不同,性质有别,但内容咋接较狭窄,绝大多数为情歌。

南朝民歌的主要特征,是表现恋情的各种情态和心态。

《西洲曲》——代表了南朝乐府的最高水平。

“梁股角横吹曲”是现存北朝乐府诗的主体部分,有《企喻歌》《地驱乐歌》《折杨柳歌》等共计60余首。今天所见的“梁股角横吹曲”歌辞全部是用汉语写成的。

《木兰辞》《敕勒歌》是北朝乐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品。

北朝乐府诗的内容

①描写武事的乐府诗

②描写社会生活的乐府诗

③描写爱情的乐府诗

总的来说,北朝乐府诗语言直白质朴,风格刚健爽朗,与北朝文学的总体风格相一致。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1.♥志怪小说分三类:殊方异物、神仙鬼怪、宗教灵异。

2.♥志人小说(记载人物轶事)。

志人小说数量少,大都散佚。按内容分三类:

①笑话:三国邯郸淳的《笑林》(我国最早笑话集)

②杂史:《西京杂记》

③轶事:东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梁代殷芸《小说》、刘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简单,通常是以直录的方式粗陈梗概,缺乏艺术想象,也较少细节的描绘,故事的呈现很少曲折,立体的呈现。

3.魏晋南北朝小说:

①篇幅短小、情节简单,通常是以直录的方式粗陈梗概,缺乏艺术想象,也较少细节的描绘,故事的呈现很少曲折,立体的呈现。

②还不是成熟的小说形态,多数作者还只是搜集异闻趣事。

③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人物刻画情节构思以及某些细节描写方面为唐传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

4.♥干宝的《搜神记》——志怪小说

1)写作目的:

2)“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他不迷信鬼怪,对许多灭除鬼怪妖狐的故事,大多流露出赞赏的

倾向。

3)“游心寓目,而无尤物”:意为潜心阅读,可以发人深思,修身律己就不会做后悔不该做

的事了。

4)《搜神记》中人情人性的感人故事,如《韩凭妻》

5)开始注意使用虚构的手法。

5.♥【简答,名解】《世说新语》——志人小说(刘义庆另有《幽明录》)

1)《世说》《世说新书》

2)共三卷

上卷: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孔门四科”

中卷:方正、雅量

下卷:容止、自新等23门

6.内容:

①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名士风流的总结,其记载基本上是真实的,对于通脱豁达自然玄远的时代风貌,作者流露出无限的赞许和神往;

②《世说新语》在德行正式上推崇那些有仁爱之心、家国之忧的高尚人格;

③过对过度的狂放和粗陋的鄙俗是嗤之以鼻的,因为那不符合自然风流的名士标准。

7.写作特点:

①语言别具特色,括而言之,简而远也,一语传神,是语言表达的极高境界;

②擅长表现人物的风神情貌;

③以小见大,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王戎的复杂性;

④通过虚实结合、以实写虚的笔法来展现人物性格;

⑤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如比喻的精当、口语的运用等等。

8.“魏晋清谈”:魏晋时代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中册绪论

南朝民歌分类,三类

北朝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人的自觉,文心雕龙?(名解,填选)

作家作品是基本(选择),混个眼熟!!

南北朝文风

隋唐政权更替与政治分合

社会流动与地域超越

教育、科举与文学——科举、士风

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唐代文学的传承、发展与影响

唐代诗歌发展的原因:

诗人的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改变

唐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的扩展

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多样化

诗歌艺术形式的完善,“兴象”和“风骨”

韩愈古文运动的意义:

儒学的复兴

“古文运动”也是文体改革

唐代追求:

“风骨”——

“兴象”——以诗人的情感、神思统摄物象,使诗歌富有意境

唐代新文体:词、变文

隋即初唐文学

隋前期,文帝杨坚推崇刚健质朴的文风(轻视南方文学轻柔华美的风格)

eg:薛道衡——《人日思归》、杨素“”雄深雅健

炀帝即位,倾向于南方文化,这种文化方略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能融南北文学之长,刚健与清丽并重。

太宗朝宫廷文学

初唐宫廷文学是在1.隋炀帝娇奢亡国的理性反思中获得发展,是在2.对炀帝宫廷文学的继承和3.隋唐短命亡国的反思中开始发展的。初唐文学最初集中于宫廷台阁,而着力于文学形式的探索。

《帝京篇》十首:写宫廷环境、宫廷生活,太宗在娱乐活动后所思所想的真实记录。

此类创作集中收录在流传日本的《翰林学士集》。

太宗朝宫廷文人身经隋末战乱到贞观太平,因而创作多难摆脱隋宫廷文学的影响,他们的创作表现的一定的气势却是经由理性权衡而适度收敛的。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相当规定性,值得肯定。

♥上官体

注重诗歌语言的雕琢和格律形式的探索

内容上注重歌功颂德

王继:其诗追踪陶渊明,不事雕琢、语言朴素,以表现山水田园生活及其感受为主。

第二节“文化工程”的实施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五代纪传》:贞观十年,梁、陈、北周、北齐、隋史合称。

贞观17年《五代史志》

贞观20年,房玄龄撰《晋书》

高宗显庆元年,李延寿《南史》《北史》。

撰史:

肯定了文学移易风俗、化成天下的功能

批判了南朝浮艳的文风,主张合南北之长,使文学达成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的境界。

《五经正义》——明经考试的依据、是中国学术史上经学统一时代的标志。

《易》《尚书》《诗》《礼记》《春秋》

编定《五经正义》主要目的:整合文化

类书的编纂:初唐是繁荣时期

最初重于政治借鉴、后适应并影响了初唐文化和文学的发展。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陈子昂,张若虚的诗歌创新

初唐四杰对宫廷文学创作:

描写广阔的时代文学、描写了现实生活

抒发自我真实感受

在诗歌中保持清醒自我

“四杰”作为一个群体代表了下层文士在唐代文坛的崛起。

开拓了诗歌的主题和题材

提高了乐府歌行的审美品格(骆宾王《京帝篇》卢照邻《长安古意》)

卢照邻《长安古意》: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叙写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内部倾轧的情况,寄喻讽喻之旨;

抒发下层文士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牢骚不平之气,解释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

对五言诗的贡献:

完全避免了五律中的拗涩之病

推动了七言诗歌行体律化的过程,使之趋于凝练和完整

脱胎为较为严格的七律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沈佺期和宋之问对五言律诗的定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子昂《感遇诗》38首——人生感慨与政治批判是两个重要内容

强烈的自我意识、强烈的进取精神

骨气颇高,兴寄亦深,情感真挚,语言锻炼却朴实有味

对风骨的追求主要追慕建安文学,对兴寄的追求主要追慕《楚辞》

陈子昂继“四杰”主张骨气、刚建之后,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以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藻饰文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总结升华了同类题材的旧传统,开辟了境界圆融、兴象玲珑、情韵深厚的新的境界,预示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第二章盛唐诗坛

第一节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在盛唐时代取得了开拓性的发展。——(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盛唐山水诗写景抒情浑然一体,散发出时代特有的博大气度。

盛唐诗人对于田园的关注更多的是对于自然境界的一种追求。

盛唐时代园林别业的兴盛与发展,对诗歌创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在创作技法上比前代有很大发展:六朝山水园林诗讲求形似,盛唐诗人则更注重对于山水意蕴的捕捉,以清旷空灵的笔墨刻画山水之叹。

孟浩然诗歌:

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丝、佇心造思、不落凡近

擅长朴素清淡的白描手法,往往在平白如话的描写中见出清空之景和传神之韵

以情景交融的境界和清旷冲淡的风格将山水田园诗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维诗歌——“诗佛”

前期:豪情壮志;

后期:佛教的禅宗学说

将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结合,将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契合交融,往往笔墨不多,而意境高远。

喜欢以禅入诗,用佛家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用佛家的语言表述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佛教禅宗是王维接受的主要佛教思想。

第二节高适、岑参与边塞诗

立功边塞诗盛唐士人取得功名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从戎的诗人越来越多,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开拓了边塞诗的题材内容与艺术技法。

高适长期从军,三次奔赴塞外,有强烈的功名意识。

他常能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表达对边防政策的见解,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端。这使他诗歌的思想深刻性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边塞诗人。

岑参喜用奇特的想象造成鲜明的语句语句,给人以惊险兴起的感觉。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盛唐气象的雄厚浑成——《从军行》《出塞》

李颀: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由具特色。

第二节京城诗人群

身份构成分三层:帝王及皇族宗室、朝廷重臣与台阁文人、长期居于长安的中下层文士。

1)前两类诗人以宫廷诗见长:

张说论诗文重风骨、讲实用、尚气势、重文采,其诗歌内容丰富,有山水、送别、军旅、怀古等题材。尤善律诗和五古,作品体现出浓郁的盛唐风味。

贺知章

2)后一类诗人则更多自由的创作,体现出“京城诗”的特点。——储光羲、祖咏、郑虔

第三章李白

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在洛阳与杜甫相识。

受道家影响最深,李白汲取了儒家思想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并将其与道家的出世、道教的求仙,纵横家的追逐功名统一于“功成佛衣去,摇曳沧州旁”的理想中。

李白的人生理想是既超脱、又积极入世、又是盛唐时代的社会习善和文化精神的显著特征。

李白的现存诗歌中,有古诗、有乐府、有歌行,有近体诗,可谓众体兼具。

(一)古体诗的纵横开阖

五言古体:《古风》59首,非一时之作,多与政治事件有关,兼取咏怀、咏史、游仙三种形式,抒发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批判与感慨。

七言古诗:诗纵横开阖、气势如虹。

歌行:多以行云流水般的笔墨畅抒情怀。

(二)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张扬

李白沿用古意的诗作往往对于古辞古意有所发挥,如《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

李白的乐府诗不止于发挥古意,还善于创新,借古题另立新意。

李白善于从乐府的旧题古义中寻找与自己人生经历和身世感慨相契合之处,并借此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张扬的个性风采。

《行路难》:本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内容多感叹世路艰险及人生无常,李白亦借此抒发歧路彷徨之感,但又呈现出盛唐时代特有的风采。

(三)绝句的兴到神会

李白的七言绝句清新飘逸、韵味深远。如《早发白帝城》。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笔记5篇 《侯鲭录》取汉代娄护合制美食五侯鲭的故事作为书名,意即多方采取合制成的精品。全书8卷,诠释名物、习俗、方言、典实,记叙时人的交往、品评、佚事、趣闻及诗词之作。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侯鲭录》 宋代名物考据辩证类笔记,8卷。南宋赵令畤撰。赵令畤(10511134),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景贶,又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又号藏六居士。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后。哲宗元祐六年(1091)签书颍州公事。苏轼知颍州,与他共治颍州西湖,并荐之于朝;因此与苏轼、陈师道等来往甚密,日相唱和。后被人告发与苏轼交通,罚金,入党籍。不久依附内侍以求晋升,颇被清议所非。高宗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同知行在大宗正事。亦赵令畤能文,但文集已佚。他所作的咏张生崔莺莺故事的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是研究宋元说唱文学与戏剧文学的重要资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块里程碑。 但所记故实,多为习见者,而且以讹传讹。有些条目,即采自唐宋人笔记,如《封氏闻见录》、《唐国史补》、《刊误》、《江邻几杂志》等。其考辨之语,亦无新异,唯谈诗文者,颇有可取。由于作者在元祐年间与苏轼、黄庭坚等人交游,故所记诸人轶事、议论,多得之见闻,较为可信,如卷七记王安石对当时填词的另一种见解:荆公云:

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此外,像卷四记苏轼在韩子华家即席赋诗,因韩子华的舞姬鲁生为游蜂所蛰,故有窗摇细浪鱼吹目,舞罢花枝蜂绕衣,上句用典故点破鲁姓,下句言蜂蛰事。虽是叙席间谈笑,则可为苏诗作注。卷中记黄庭坚父黄庶的《怪石》诗句: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碧苔就很怪诞恣肆,可见江西派的家学渊源。又如记苏轼长子苏迈少年时所作诗句:叶随流水知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苏轼笑为村长官诗,这类零章断句当代辑录,亦有助于研究宋诗,考证宋人轶事。 《侯鲭录》通行本有《稗海》本,《知不足斋》本。 今有:《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侯鲭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01年版,;《侯鲭录》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曲洧旧闻》 追述北宋历史轶事以及诗文评的笔记,十卷。南宋朱弁撰。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叔祖,太学生出身。建炎元年自荐为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所拘,不肯屈服,拘留十六年始得放归,高宗诏为忠义守节,有司提议论朱弁之功应晋升数级,因曾劝宋高宗恢复中原,得罪秦桧,仅授奉议郎。绍兴十四年四月病逝。其侄孙朱熹写有《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宋史》即据此立传。他在留金期间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诗作,深切婉转,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诗人。元好问《中州集》收入38首。另有《曲洧旧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 一、先秦时期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来自不同国家的305篇 诗歌,以叙述周朝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为主题。 2.楚辞:楚辞是先秦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表达了爱国之情和个 人感情。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离骚》和《九章》。 3.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 作品主要是史书和编年体的文章。 二、汉代文学 1.《汉乐府》:乐府是指汉代时期的各院的乐章,包括了歌谣、民歌、舞曲等多种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2.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汉初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的作品《长门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辞章之一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曹操集》: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 品《观沧海》等被收录在《曹操集》中。 四、唐代文学 1.《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代 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收录了唐代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 2.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自 己的思想感情为特点,被誉为“诗史”。

五、宋代文学 1.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诗歌形式,其风华绝代,以唯美、细腻、婉约的风格著称。 2.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被誉为“文学宗师”。 六、元明清文学 1.《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描写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 2.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四部长篇小说。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一部分知识点整理,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非常复杂和庞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文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秦汉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秦汉散文

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

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 参考答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 1.名解 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 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颂”《诗经》 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 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 (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 (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 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 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eg:《幽风·七月》《郑风·臻洧》 ②抒发的是日常现实情怀,有的交织着合乎常情的想象与幻想,从而也表现为平时自然的写实风尚。eg:《幽风·东山》《周南·关雎》 4.影响:(1.)“风雅精神”——现实传统 ①《诗经》中的诗歌,绝大多数篇章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中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 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例如有人想要研 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 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晋宋易代,政 局混乱,社会动荡。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 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但是偏偏 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纵观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 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 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 生的发展。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可 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 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在魏晋那个 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 是又不同于寒门。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 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 时十分尴尬的。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 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在农村长大,又是 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少年时 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 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谢灵运绝对 是天之骄子,他出身于当时的士族大地主谢家,家族世代局高位。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时间代表人物共同主张共同诗歌特点地位 唐代文学分期: 初唐(约100年,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盛唐(约50年,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等 中唐(70年,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晚唐(约70年,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陈陶等 唐诗的成就:(数量、题材、风格、艺术形式更完善、抒情性强) 1.作家、作品数量非常大(唐代诗人有2200多位;《全唐诗》收录了48900余首,又搜补唐代逸诗6000多首,今人能读到的唐诗总计约55000多首)。 2.题材内容方面广泛,包含社会现象、人生感情,远远突破了魏晋南北朝诗歌; 3.风格多样化,艺术形式更加完善(各种形式体裁完备,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格式成熟,作品众多),抒情性强,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 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为什么在唐代取得最高成就,外部6个,内部1个):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安定,是前提和物质基础; 2.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这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 风格的多样化,有重要意义; 3.南北文化交流; 4.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盛行; 5.政治开明,思想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提供了良好创作

环境; 6.除文学外的其他文化领域都很繁荣,书法、绘画、音乐等都得到了发展,对唐代文学产 生重大影响; 7.还取决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是文学发展至此的必然结果。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 1.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统治集团,将文学从宫廷、贵族的垄断中 解放出来,使唐代文学繁荣; 2.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 3.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 4. “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卢、骆),是高宗、武后时期与宫廷诗人相对立的下层文士创作群体。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诗歌题材内容方面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创作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和送别诗等;在诗风方面,创作气势雄壮,意境宏博,显出唐诗的独特魅力;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为主,内容空泛,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本人总结提出了“诗有六对”、“诗有八对”之说。 唐代宫廷文人主要成就:发展了声律学,使律诗走向定型。 文章四友:指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苏味道、李峤、崔融、杜审言。 他们的诗歌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部分作品中却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对近体诗格律创作做出了一定实践。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长于五言律诗,诗作被誉为“初唐五律之冠”,《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后人誉为“初唐五律第一”。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以律诗见长。

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导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 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古代文学史》全部笔记

绪论 文学自觉与人的自觉 汉代:经、史、子、集渐趋分离,文学逐步摆脱经学束缚的时代。文人开始总结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汉末以来抒情传统的建立和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汉末文人诗、抒情小赋)。 ①文学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魏晋文学显示主体性色彩,由此而重视抒发一己生命的情思,甚至走向政教的对立面。 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与此时文学的独立是紧密相关的。 ③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体现在时人对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的探索上。 文体辨析、文集编撰及文学批评的兴盛 汉魏六朝的文学写作:文章体类别增多、作品数量加大;文体界限不清,写作体例往有混乱。文体辨析至南朝时变得尤为迫切。 文体辨析的兴盛、文学流派的形成,是文学繁荣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写作和批评。文学独立、自觉的另一个标志是总集、别集的编撰——《隋书·经籍志》《艺文类聚》 集部兴盛,主要是因为作品数量增多和文学批评兴盛。 批评:文学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大批依据文学审美特征而开展批评的论文和专著。其讨论内容的丰富和批评形式的多样化,都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制度——门阀制度自汉末已渐萌芽。至晋代,遂形成士族与皇室共长大全的特殊局面。 政权——在思想统治上,两种相反倾向并存(礼制松弛,思想解放): ④东汉末年礼教对人的控制松弛,儒家独尊局面被打破 ⑤频繁的改朝换令统治者对异己思想进行残酷,打压 该政局下,人的思想虽然解放,但除了发言玄远的清淡玄理,就是纵情山水、沉迷声色,文字上也难免表现为“避世隐居”的内容和倾向。 魏晋南北朝南北政权对峙:文化发展不平衡,南方较成熟文学,北方前期以学习为主,但也有自己风格。南北虽对峙,但文化却交流频繁,形式多样。 学术思想与文学写作 三国时期: 诗人们摆脱了礼教的束缚,抒发自我的生命体验,再现了汉末社会真实面貌。(司马氏掌权以礼教的名义大肆诛杀异己) 玄言诗悄然兴起。 (六朝时,山水小品和山水诗都达到极高水平),隐逸终于成为文坛吟咏的一大主题。 魏晋至南朝,士人的品格在政治高压下每况愈下 特色:华美轻奢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

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 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17、李斯的名篇是《谏逐客书》。p.126 18、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p.133 19、宋玉的作品在《楚辞章句》中载有《招魂》、《九辩》两篇,后人确信为宋玉作品的是《九辩》。p.164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的通行的文字——隶书。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

中国古代文学史 学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文学(下) 第三节: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一、先秦文学的总体特点: 说、刻、画一体 诗、歌、舞一体 二、源头: 中国文学的形态和体裁,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祭歌、咒语;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三、中西对比: 与西方史诗的发达不尽相同,先秦抒情诗占有极大比重,巫歌媚神,颂诗感戴,二雅怨刺,风诗传情,骚辞抒愤。由此出发,中国古代诗歌“言志”“缘情”终成正宗。而同以抒情为主体的《诗经》和楚辞,一重真切实在的感受抒发,一重营造升天人地的奇异幻境,又形成了偏于写实与偏于想象的迥异诗风。 四、先秦谣谚歌诗表达: 如《周易》“潜龙”以表“勿用”,《诗经》“燕燕”以兴送别,《离骚》香草以况美德,《九辩》落叶以托愁思,皆属立象尽意,授物达意,借景打情,这从本源上决定了中国古典创作对于意填、的味、象外之旨的追求,并引出一条以心物、情景立说的诗学之路。 五、史官文化: 史官文化的“记事”“传语”配合,决定了先秦史载与传说结合的历史散文的发达,《左传》《国语》《琐语》《晏于春秋》《战国策》等,其中许多部分或篇目都十分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影响所及,直接导致了《史记》(汉书》《吴越春秋》等史传文学和历史小说的出现。由此中国叙事文学形成了偏重历史题材和追求情节性的传统。 六、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先秦文学的特别奉献,其对后代文学影响所及,首先在于作家观念意识的学理偏重,或儒或道,抑或儒道相兼,成为把握作家倾向性的重要尺度。作为百家争鸣语境中论述问题的载体,诸子散文孕育、催化了精妙绝伦且风格各异的说理、论辩艺术,或寓理于喻,或设问以答,或畅快恣肆,或恢怪奇谲,其手段,其风貌,首先在汉代散文中熠熠生辉,而魏晋谈玄论道,唐宋八家撰文,甚至清代桐城派的文章,仍可约略见到先秦各派的身姿和语调。 七、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 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定下基调。始于夏商、强化于有周一代的宗法政治,为先秦文学注人了较强的担承精神、忧患意识和兴寄指归。 例证:《商书》《周书》中的文诰训命动辄关乎邦族命运,二《雅》中的怨刺之诗无不忧心王事国政,(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散文以史为鉴,《老》《论)《孟)等诸子散文自觉“谋道”,屈原更用楚辞心系国运,关注现实人生成为先秦文学的基本取向。风雅比兴借物明志,香草美人隐喻抒怀,情节故事面含哲理、艺术表达和解读也都体现和导向讽谏晓喻和用世情怀。汉代特别是魏晋之后,文学意识渐趋独立,有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有意追求,但立足现实、“文以载道”、忧患兼济的情结始终是中国文学的内在驱力。汉大赋曲终奏雅,汉乐府感事而发,建安风骨、正始感怀,田园诗人有不平之志,山水诗人有愁思情怀,陈子昂高倡“风雅”“兴寄”以复古求创新,韩愈发动“古文运动以“载道”求变革,李杜、元白、苏辛,各自都在吟咏抒写着他们的壮志、悲怆和感遇,吟诗为文作为文人学士抒发情怀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始终都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正宗位置。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完整笔记[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甲骨文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学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袁行霈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做了详细的分类和注解。以下是袁行霈先生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笔记汇编。 一、先秦文学 《诗经》是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是一部以歌颂阴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主题的诗集,以其铿锵有力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被誉为“诗歌的圣典”。 《楚辞》是先秦文学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它包括了《离骚》、《九歌》和《招魂》三篇篇章,是我国最为辉煌的诗歌作品之一。其中,《离骚》是传世名篇,涉及爱情、战争、政治等多方面内容,是选自楚怀王时代(公元前408-334年)的长篇抒情诗。 二、汉代文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通史,由司马迁完成。全书共130篇,包括纪传体和志传体两种形式。《史记》采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历史意义。 《汉书》,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由班固编纂完成。该书共分为十分,分别为本纪、志、表、传和列传等。现存《汉书》有三十篇本纪、一百六十二篇列传和九十篇志等。《汉书》在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汉代文学除了正史外,还有很多散文、韵文和乐府民歌等。其中,《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文选》是我国第一部官方选集类文学作品,内容包括诗、赋、文等作品。 唐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代表着中国文学最高峰的达到。唐代文学呈现出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 唐诗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总量达到了五万余首。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诗人被誉为唐代四大诗人。有许多杰出的诗歌作品,其中《长恨歌》、《将进酒》、《春夜喜雨》、《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作均被誉为经典。 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韩非子》、《汉书》、《帝京景物略》等。唐代小说的代表作品为《崔莺莺》、《牡丹亭》、《伶官传》等。唐代戏剧的代表作为《长恨歌》、《沉醉东风》和《荆公恨》等。 宋朝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重要阶段,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文学成就著称于世。宋代文学注重“官”与“民”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的结果便是文学不同流派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以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重 点知识点整理。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1.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包括甲骨文、金文、竹简等不同的文字形式。 2.诗经的出现: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作品集合,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 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楚辞、《左传》等作品,以及孔子 的《论语》。 4.先秦时期散文的兴起:例如《庄子》、《韩非子》等作品。 二、汉代文学 1.古文运动:以史书为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代表作品有《史记》、 《汉书》等。 2.新文学的兴起:以五言绝句为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代表作品有《楚辞》、《古诗十九首》等。 3.乐府民歌的出现:乐府民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一种民间音乐 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 4.古琴文化的兴起: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个别琴谱被后人列 为古代文学作品,如《广陵散》、《阳关三叠》等。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乐府民歌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的发展呈现出洞庭诗派、东方朔诗派等不同的流派。 2.与佛教的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学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的 佛经和佛教诗歌。 3.世说新语的出现:《世说新语》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魏晋 南北朝时期散文著作之一,以记事故障的方式展现了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四、唐代文学 1.诗歌的全盛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杜甫、李白等被称为“诗仙”。 2.近体文学的发展:近体文学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包括了骈文、诗词等。 3.散文的独立地位:唐代的散文有独立的发展趋势,代表作品有韩愈 的《韩文公集》等。 五、宋代文学 1.诗词的发展:宋代诗词以古文为基础,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代表作 家有苏轼、黄庭坚等。 2.元曲的创作: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包括了杂剧、 散曲等。 3.散文的发展:宋代的散文创作有较大突破,代表作品有周敦颐的 《爱莲说》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 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