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本文将对这一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的心理问题。

一、冠状动脉慢血流冠状动脉慢血流是一种心脏供血不足的疾病,通常出现在冠状动脉没有明显狭窄或阻塞的情况下。

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心慌、胸闷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展成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病机制复杂,一般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微血管痉挛、心肌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二、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它们可能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途径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焦虑和抑郁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吸烟等,进一步加重心血管负担。

1. 流行病学研究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较高。

这些研究揭示了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关联,但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2. 生理学机制研究一些生理学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可能通过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炎症因子释放、影响血小板功能等途径,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加重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病情。

3. 临床实践研究四、治疗建议针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可能存在的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我们提出以下治疗建议:1. 心理干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应结合心理治疗进行综合干预。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放松训练等,可以有效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减轻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疾病负担。

2. 生活方式干预建议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增加体育锻炼,合理饮食,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还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3. 药物治疗对于焦虑和抑郁症状较为严重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可以考虑辅助药物治疗。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冠心病形式,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都可以看到。

虽然病程相对缓慢,但疾病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增加心肌缺氧,导致一系列心脏风险,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等。

焦虑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

前期研究表明,在心脏疾病的发病和进程中,心理因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相关的分析。

一、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慢血流是指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缓慢,心肌缺血表现,但冠状动脉血管情况正常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涉及多个因素,如心肌代谢障碍、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小动脉病变等等。

病理生理机制从循环动力学角度解释,冠状动脉慢血流造成的心肌缺血多维度的,包括微循环障碍、心肌代谢缺陷等。

1.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60名患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项心理问卷调查。

问卷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测量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

2.研究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患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患者总体上焦虑和抑郁程度都较高。

在60名患者中,焦虑得分在30分以上的患者有20人,占总数的33.3%;抑郁得分在30分以上的患者有25人,占总数的41.7%。

结果表明,焦虑抑郁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相对较为普遍。

3.研究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即焦虑抑郁情况加剧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症状,而冠状动脉慢血流症状的加重又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这种关系是一种恶性循环的过程。

三、结论本研究表明,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况。

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不容小觑,长期不控制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对于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应该注重心理方面的调节,同时加强心理治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与冠心病和心绞痛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主要关注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生理性因素,如血管痉挛、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粘度增高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心理性因素,尤其是焦虑抑郁,也会对冠状动脉慢血流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展开讨论,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

我们需要了解冠状动脉慢血流和焦虑抑郁的相关概念。

冠状动脉慢血流是指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流量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而焦虑抑郁是指人们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表现为焦虑、忧郁、失眠等不良情绪。

过去的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不仅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还会影响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我们可以展开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

一些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与冠状动脉慢血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焦虑和抑郁不仅会加重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心理压力,还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一些研究还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且焦虑抑郁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这些发现表明,焦虑抑郁可能会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展和治疗产生负面影响。

接下来,我们可以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对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会影响其对药物治疗和康复方案的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还会加重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甚至导致心理性诱发的心绞痛。

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对于改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肌血供不足而引起的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病变。

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具有密切的关联。

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可以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心血管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长期的紧张状态会导致血管收缩,使冠状动脉血流减少,进而引起冠状动脉慢血流。

焦虑抑郁心理状态会导致血液中肾上腺素和其他压力激素的浓度升高,进一步加重了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对心血管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

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还可能导致人们对运动的抵触情绪增加,从而减少了运动的机会,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些研究还发现,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反应和血液凝结功能,从而导致冠状动脉慢血流。

焦虑抑郁状态会引起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加,激活炎症反应,使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导致冠状动脉慢血流。

焦虑抑郁状态也会导致血液凝块形成的风险增加,进一步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研究还发现,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可能通过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来增加冠状动脉慢血流的风险。

焦虑抑郁状态下的人更容易采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熬夜等不良习惯,这些行为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导致冠状动脉慢血流。

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与冠状动脉慢血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焦虑抑郁状态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影响炎症反应和血液凝结功能,以及促使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都会增加冠状动脉慢血流的风险。

对于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除了物质性治疗外,还应考虑心理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以减轻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冠状动脉慢血流是指冠状动脉供血功能不全或微循环障碍所致的冠状动脉流速减慢现象。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慢血流是冠心病的一种形式,其病因复杂,常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与传统的冠状动脉狭窄不同,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较为困难,临床表现多样,易被忽视或误诊。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们开始关注心理性因素在冠心病发病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焦虑抑郁是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可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心血管健康有不良影响。

而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中,焦虑抑郁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加重病情的严重程度。

探究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研究心理因素在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心理因素在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其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相关性;2. 探讨心理性因素在冠状动脉慢血流发展中的作用机制;3. 分析心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预防效果;4. 拓展冠状动脉慢血流研究的新视角,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提高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提供有益信息。

1.3 研究意义冠状动脉慢血流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经常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并发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焦虑抑郁等心理性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愈发普遍。

深入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与焦虑抑郁心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特征分析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特征分析

血时间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 . )无心绞痛发作时的慢 血流组患者 的静息心 电图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 P O0 , 5 统计学意义 ( > 。5 ; 比较两组 患者的体 重 、 P O0 )而 血红 细胞数及尿酸水 平及心绞痛发 作时 的慢血流组患者 的静息 心电图异常
发 生 率 均 显 著 高 于对 照 组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 差 P O0 。结 论 冠 状 动 脉 造影 显示 慢 血 流 患 者 的 冠状 动 脉 无 明 显 病 变 , 流 5 血 速 度缓 慢 , 重 及 尿 酸 水 平 可 能 是慢 血流 患 者 的危 险 因素 , 得 l 关 注 。 体 值 临床
采 用 S S I . 计 软 件 分 析 比较 两 组 患 者 的 临 床 检 查 数 P S5 0统 据 . 用多元 Lg t 并 oii s c回归 分 析 比较 各 种 因 素 与 冠 状 动 脉 慢 血 流 现 象 的 相 关联 系 。
2 结 果
硝 酸 甘 油 可 显 著 改 善 患 有 冠 状 动 脉 慢 血 流 现 象 患 者 的 血 流 速 度 。运 用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检 查 同 一 作 用 部 位 给 予 硝 酸 甘 油
12 治 疗 方 法 .
组, 差异 有统 计学 意 义 ( < . ) 结 果 见表 1 P O0 , 5 。无 心绞 痛 发作
时 的慢 血流 组患者 的静 息心 电图异 常发 生率 与对 照组差 异无
经冠状动 脉造影检 查发现血 流速度 出现缓慢 现象 时 , 给予 O2m . g硝酸甘 油进行调 整治疗 , 然后 在同一部位再 次进行 冠状
动脉造影 , 比较 治 疗 前 后 的 血 流 速 度 。

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因素分析

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因素分析
Ab ta t src :Ob et e To a ay etec reain fco so lw o o a y f w ( CF)r to p ciey M eh d : Thfso c r n r l o S er s e t l. v tos e
C . 5 ~ 17 2 I 0 6 . 2 .P一0 0 7 、 自细 胞 计 数 ( R 1 9 0 5 C . 3 ~ 2 9 7 1 .l) O . 2 ,9 I1 2 4 . 8 ,P一 0 0 4 . 0 )是 发 生 S F 的危 险 C
因 素 。 结论 :体 质 指数 、凝 血 酶 时 间 、白 细胞 计数 增 高 可 能 是 促进 冠状 动 脉 慢 血 流 发 生 的 危 险 因 素 。
求 医师应 给予患 者 详 细 的用 药 指 导 ,特 别 是对 初诊
患 者 、老 年 患 者 , 应 对 其 讲 解 相 关 疾 病 知 识 、解 释
患者住 院后对 冠心病 二 级 预 防 指南 的疗 效 及依 从 性 有显 著提高 ( <0 0 ) P .5 。
康 复 论 著 ・
用药 目的 和强调 注意事 项 ,还应增 加 医与 患的联系 ,
s u y p ulton i c u d l8 p ten s wih a t d op a i n l de 6 a i t t ngigr phy pr ve o a o n, t i o o r re is w e e n m a. Cor na y fow herc r na y a tre r or 1 o r l
我 院 行 冠状 动 脉 造 影 显 示 心 外 膜 主 要 冠 状 动 脉 无 明 显 病 变 的 病 例 ,共 1 6例 的 资 料 。 以 冠 脉 血 流 ≤ T MI2 的 为 8 I 级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严重程度的多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严重程度的多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严重程度的多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题目: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严重程度的多因素分析一、研究背景冠状动脉慢血流是心绞痛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也称为缓慢通路综合征。

目前认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病机制不仅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还与功能性障碍、神经调节失常等因素有关。

虽然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轻,但患者却常常出现心绞痛等症状,并且病情进展程度各不相同。

因此,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严重程度的可能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1. 选取病例对象本研究将以新近确诊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年龄在25-75岁之间;2)符合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标准;3)无其他心血管系统疾病;4)能够配合本研究的检查和治疗。

2. 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本研究将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探讨可能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严重程度的因素。

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图片、生化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以确定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及其对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程度。

四、预期贡献1. 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严重程度的可能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2. 为进一步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3. 为研究和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提供思路和方法。

五、预计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计可以找到一些可能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严重程度的因素,但仍需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分析。

同时,也将为进一步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存在慢血流现象但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53例患者为慢血流组,并随机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流正常的30例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对影响慢血流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临床指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慢血流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存在统汁学差异,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血尿酸水平增高是慢血流患者的危险素。

结论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慢血流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标签:冠状动脉慢血流;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尿酸
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在临床较多见,其机制尚不明确,其主要表现为有心肌供血不足的表现但冠脉造影未发现狭窄,但出现远端血流灌注缓慢的现象,其发病分为原发和继发[1-2],现通过对我院两年间53例病例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因胸痛、胸闷、心悸等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例982例,显示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例53例,其中男38例,女15例,平均(59.8±5.7)岁,并随机选取同期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病例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59.0±5.7)岁,据此分为慢血流组及正常血流组。

全部入选病例均排除可能导致冠脉梗塞及狭窄的常见疾患(高血压,心肌梗死,冠脉瘤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桡动脉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用参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法(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即造影过程中造影剂从充盈动脉开始(第1帧)至到达动脉远端(最末帧)之间的帧数。

30帧/s校正记录帧数。

采用右前斜30°加足位30°记录前降支和回旋支,采用左前斜30°加头位30°记录右冠状动脉,将前降支的帧数除以1.7得出校正的TIMI帧数。

采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CSF诊断标准[1]采用CTFC时,大于正常血流速度的2个标准差即可诊断CSF;在正常血流速度的2个标准差之内则认为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正常[1]。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百分比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独
立样本的t检验。

对影响慢血流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982例患者中,检出53例冠状动脉慢血流缓患者,检出率为5.4%,其中有22例为前降支,15例为右冠状动脉,14例为回旋支。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比例、体重指数、高血压病比例、糖尿病比例、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脂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平均血小板体积及血尿酸水平增高是CSF的危险因素。

详见表1。

3 讨论
CSF现象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并不罕见,从临床医生经常认为是偶发现象,对患者影响不大,但有一些研究也发现,CSF可导致许多严重的心血管疾患,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所以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但CSF机制尚未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参与的结果,主要原因有:(1)微血管病变:CSF与微血管阻力成负相关,有研究表明[3],CSF患者的冠状动脉阻力较正常显著增加;(2)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内皮可产生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研究发现[4-5],CSF患者血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增高;(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有研究发现,虽然CSF虽然没有明显的影像学狭窄,但病理研究发现已经有一定的冠脉粥样硬化或者血管壁慢性炎症反应。

此次研究中CSF检出率为5.4%,与之前报道相符。

(4)炎性反应:有动物实验发现,CSF小鼠冠状动脉有炎性细胞聚集,炎症因子释放等炎症反应。

(5)血液凝固状态的失调或改变[6-8]。

本研究中慢血流组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以上研究结果相符,考虑其在CSF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研究[9-12]发现平均血小板体积升高、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升高、肾功能不全、血尿酸升高与CSF现象有关。

尿酸的升高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液凝固系统,使血栓容易形成,促进粥样硬化的发生[13-14]。

本研究显示尿酸升高是影响CSF发生的危险因素,与以往研究有相同之处。

总之,CSF现象是由于多种病理机制造成的,由于本次研究周期较短,病例数较少,所以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许多因素无法得到相应结论,无法得出普遍性结论,下一步需进一步延长研究周期,增加样本量,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参数。

[参考文献]
[1] Gibson CM,Cannon CP,Daley WL,et a1.TIMI frame count:a quantitative method of assessing coronary artery flow[J].Circulation,1996,93(5):879-888.
[2] Cesar CAM,Ramires JAF,Serrano CV,et al.Slow coronary run off in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thallium 201 scintigrapic study[J].Braz J Med Biol Res,1996,29(5):605-613.[3] Fineschi M,Bravi A,Gori T.The“slow coronary flow”phenomenon:evidence of preserved coronary flow reserve despite increased resting microvascular resistances[J].Int J Cardiol,2008,127:358-361.
[4] Sezgin AT,SigirciA,Barutcu I,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low coronary flow[J].Coron Artery Dis,2003,14(1):155-161.
[5] Yildiz A,Gur M,Yifulaz R,et al. Association of paraoxonase activity and coronary blood flow[J].Atherosclerosis,2008,197(1):257-263.
[6] Mangieri E,Macchiarelli G,Ciavolella M,et al.Slow coronary flow: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patients with otherwise normal epicardial coronary arteries[J].Cathet Cardiovase Diagn,1996,37(4):375-381.
[7] Gokce M,Kaplan S,Tekelioglu Y,et al.Platelet function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slow flow[J].Clin Cardiol,2005,28(1):145-148.
[8] Sen N,Basar N,Maden O,et al.Increased mean platelet volume in patients with slow coronary flow[J].Platelets,2009,20(1):23-28.
[9] Yilmaz H,Demir I,Uyar Z.Clinical and coronary ang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slow flow[J].Acta Cardiol,2008,63(5):579-584.
[10] Yamashita K,Takahiro K,Kamezaki F,et al.Decreased plasm a extracellular superoxide dismutase level in patient with vasospastic angina[J].Atherosclerosis,2007,191(1):147-152.
[11] 何进舟,仲昕,李晨光,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1,6(18):783-784.
[12] 段红艳,王丽霞,王光公,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特征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13(26):2338-2340.
[13] Yeh ET,Anderson HV,Pasceri V,et al.C-reactive protein linking inflammation to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J].Circulation,2001,104(9):974-975.
[14] Johnson RJ.Uric acid and diet-insights into the epidemic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N Engl J Med,2004,350(10):1071-10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