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义类型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一、本文概述《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结构、语义理解和翻译策略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英汉语篇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篇章组织、信息排布、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本质特征,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章将首先概述英汉语篇对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以期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英汉语篇的基本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篇构建上也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还深深植根于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中。

英语语篇通常呈现出一种直线型思维模式,即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逐步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英语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文体中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往往重视逻辑性和形式化,通过丰富的连词和语法结构来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相比之下,汉语语篇则更多地采用螺旋型思维模式。

在汉语表达中,作者往往先从外围入手,通过描绘背景、渲染气氛等方式逐渐引出主题。

这种思维模式在汉语文学作品、日常会话中尤为常见。

同时,汉语语篇更注重意合性,即通过语境和语义的关联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而非依赖明显的连词或语法结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

英语文化强调逻辑性和客观性,注重分析和推理,因此英语语篇也呈现出一种客观、直接的风格。

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综合和感悟,因此汉语语篇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了解英汉语篇的这些基本特征差异,对于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上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等。

英汉成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成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成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英汉成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摘要: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在成语方面的巨大差异成为英汉互译的障碍。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成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研究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找出适当的翻译策略,提高译文水平。

关键词:英语成语,汉语成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Translation StrategiesAbstrac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due to natural 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social histor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which turn to be the obstacles of translation. Since the long history of two languages, a large number of idioms are created. These enjoyment are immersed in simple and vivid languages which are implicit, humorous, serious and elegant.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lation quality.Key words: English Idiom, Chinese Idiom,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 Strategy语言与文化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成语与文化更是息息相关。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及翻译方法技巧(课堂PPT)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及翻译方法技巧(课堂PPT)

1.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即直接翻译,是既保 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 译可以完全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色。但直译必 须具有可读性 ,也就是说 ,译品不会引起读者的 误解 ,并且也不违反目标语言的规范。
2. 意译(free translation)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 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意译注重意义的准确传达,如果必要,可以不 顾及原文的结构成分和意义的某些隐含成分。
谈判期间,各国的利益变化不定,好象 万花筒似的,这就使人难以分辨出究竟 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15
3. 英汉句法对比
英汉语序的对比
英语从思维习惯上看,英语句子一般先 总提后分述,即先有判断和结论,后提 供事实和具体描述;先陈述结果后追叙 具体经过。
汉语造句突出动词,往往按时间顺序和逻 辑顺序来排列句子的结构成分,一般说来, 按照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 由事实到结论这样的顺序排列。
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 新进行这次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18
翻译方法和策略
19
一些翻译术语
直译和意译 (literal translation & free translation) 异化和归化 (foreignization & domestication)
20
直译与意译
21
异化:他们向安理会提出这一控 诉是以此为红鲱鱼来掩饰其罪行。
归化:他们向安理会提出这一控 诉是为了混淆视听,掩饰罪行。
36
那个出租车司机黑着呢,他经 常宰顾客。
归化:This taxi driver is an old screw. He often overcharges.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

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英汉形合意合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汉形合意合差异及翻译策略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目前对英汉形合意合差异的研究仍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的对比和分析。
未来展望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英汉形合意合差异的深层原因,探索更多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英汉翻译的准确 性和流畅性。
THANK YOU
英语中有很多习语、成语、俚语等具有特定 文化背景的表达方式,而在汉语中则没有完 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时,需要将英语中的习语、 成语、俚语等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 表达方式进行准确的翻译和理解, 然后选择合适的汉语表达方式进行 转换。
04
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红楼梦》中英翻译案例分析
总结词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每个成分都有特定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功能,而汉语则更注重语义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
在翻译时,需要将英语句子中的每个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理解,然后按照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重新组 合。
语言文化转换策略
语言文化转换: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了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因此在翻 译时需要注意转换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 。
英汉语言形合意合差异
形合与意合的概念
• 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形合是指句子中的词语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 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意合则是词语之间通过意义关联进行连接,不依赖于语法和词汇手段。
英语重形合的表现
英语句子中通常使用连接词 (如and、but、if等)来连 接不同的句子成分,形成复
英汉形合意合差异及翻译策略
汇报人: 2023-12-05
• 引言 • 英汉语言形合意合差异 • 英汉翻译策略 • 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讲义(二)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讲义(二)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讲义(二)一、常见的被动式习语译法[1] It is said that 据说,有人说[2] It will be said that 有人会说[3] It is well-known that 大家都知道,众所周知[4] It is believed that 人们相信,大家相信[5] It is reported that 据报导,据报告,据通报[6] It is learned that 据闻,据说,已经查明[7] It is found that 据发现,人们认为[8] It has been found that 已经发现[9] It is considered that 据估计,人们认为[10] It is usually considered that 通常认为[11] It is thought that 有人认为[12] It is universally accepted that 普遍认为,是普遍接受的[13] It is taken that 人们认为,有人以为[14] It is regarded that 人们认为[15] 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人们通常认为[16] I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that 通常大家都承认[17] It is noticed that 人们注意到,有人指出[18] It is noted that 前面已经指出[19] It is announced that 据称,有人宣称[20] It is sometimes asked that 人们有时会说[21] It will be seen that 可见,可以看出[22]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由此可见[23]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必须指出[24]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老实说[25] It is supposed that 据推测,人们猜测,假定[26] It may be safely said that 可以有把握地说[27] It is asserted that 有人主张[28]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已经证明[29] It has been shown (stated) that 有人指出,据说,据称,有人说[30] It has been illustrated that 据说明,据图示[31] It is expected that 人们希望[32] It is understood that 不用说,大家知道[33] It is suggested that 有人建议,建议[34]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据证实,已经证明[35] It is pointed out that人们指出,有人指出[36] It is estimated that 据估计,有人估计[37] It is claimed that 据称,有人宣称[38] It is recommended that 有人推荐,有人建议[39] It is decided that 已经决定[40]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无可否认[41] It is stressed that 人们强调说[42] It is arranged that 已经商定,已经准备[43] It has been calculated that 据估计[44] It is mentioned that 据说[45] It is assumed that 假定,假设[46] It is declared that 据宣称,有人宣称[47]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假设[48] It is proposed that 有人指出,有人提议,一般认为[49] It has been viewed that 讨论了,检查了[50] It is enumerated that 列举了[51] It is outlined that 概括地说[52] It is established that 可以认定[53] It is still to be hoped that (我们)仍应希望[54] It is predicted that 据估计,预计[55] It is hoped that 希望,有人希望二、王佐良谈翻译中的具体问题王佐良教授关于翻译的论述,归纳起来,有以下要点。

英汉互译翻译技巧

英汉互译翻译技巧
文化差异处理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新闻报道中可能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表达方式, 翻译时需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调整。
广告翻译
01
保持原文风格
广告语言通常具有鲜明特色和风 格,翻译时需尽量保持原文的特 色和风格。
02
突出产品特点
03
符合目标市场文化
在广告翻译中,需突出产品的特 点和优势,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 力。
03
英语中常用比喻和修辞手法, 需要深入理解才能准确翻译, 汉语中比喻和修辞手法相对较 少,语义较为直接。
02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
直译
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不作 过多的润色和修改。适用于原文意义明 确、句法结构简单的句子。直译能够保 留原文的异国情调和语言风格。
VS
意译
意译是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对原文 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符合目标语言 的表达习惯。适用于原文意义较为含蓄、 句法结构复杂的句子。意译能够使译文更 加流畅自然,易于理解。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句法对比
01
英语句子结构较为复杂,注重主谓宾结构,汉语句 子结构较为简单,注重意合。
02
英语中常用被动语态,汉语中常用主动语态。
03
英语中常用从句和长句,汉语中常用短句和简单句。
语义对比
01
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较多,需 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语义,汉语 中一词多义现象较少,语义较 为明确。
02
英语中存在大量抽象词汇,需 要结合语境理解语义,汉语中 抽象词汇相对较少,语义较为 直观。
词类转换
• 词类转换: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 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将原文 中的某个词语转换成其他类型的词语。 例如,将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 换为名词等。词类转换可以使译文更 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增强译 文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英汉谚语的语义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谚语的语义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气候最佳)
四、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
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
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
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zione/alienation)与“归化”
国际大词典》把谚语定义为“简短的格言,特别是经验、格言、篇言、
智慧的浓缩。” 谚语深深扎根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结构中,与此同时,
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谚语由于时空、地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因
素的差异,常常隐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语言使用者间接经验
形态和对世界理解的特殊性。
者一样的美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英汉,谚语,翻译,异化,归化
一、英语谚语的界说
谚语是以简短精练的形式表述事理且具有劝诫作用的传言。关于
谚语的定义,很多权威的英语词典都曾做过解释。著名的《韦氏大词
典》认为谚语“是一种通用的格言,是一种经验智慧的累积。”《韦伯
民共识的心理基础,民族语言则是这种民族心理的具体体现。也就是
说,民族心理和民族语言总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民
族的基础。在各民族实际的语言中,由于民族心理以及与之对应的价
值观念各不相同,其谚语就会在形式上存在着某种差别。我们可以通
过汉英谚语的差异来分析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民族心理。
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
(为金钱替上帝效劳的人,为更多的钱也愿被魔鬼驱使)
The devil is good to his own(恶人自有魔鬼保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i a t i v e me a n i n g; 语 法 意 义— e ma t i c Me a n i n g ” 。 二、 基 本 语 义——C 0 n c e p t u a l Me a n i n g
附加 语 义 与 基 本 语 义不 同 . 它 不能独立存 在 . 只 是 附 着 一 些义位、 句 义 和 言 语作 品 义之 上 附加 语 义反 映 的可 以是 被 反 映 对 象 的形 象 . 人 的情 感 . 也 可 以是 理性 意 义 。L e e c h将 含 蓄 意 义、 社会 意义 、 情感 意义 、 反 映 意 义 和 搭 配 意 义 统 一 为 联 想 意 义。 联 想 意 义是 在长 期 使 用 过 程 中 由 于 民族 、 历史 、 文 化 等 因 素 形 成 的 附 着 在基 本 语 义 上 的感 情 和 内涵 。联 想 意 义 无 处 不 在 。 其 难 译 之 处 主 要 在 于 原 语 和 译 语 语 言 之 间 文 化 的 多 样 性 和 差 异性 。 比如 “ 秋天 ” 这 一 词 汇 在 中英 语 中就 是 两 个 截 然 不 同 的 意 象 。 中文 里 “ 自古 逢 秋 悲 寂 寥 ” , 秋 天 代 表 了凋 零 、 哀伤 、 孤寂 的 氛 围 和景 象 ; 然 而 在 英 文 里 秋 天 则代 表 了收 获 、 欢 乐 和 宁静 。 英 文中“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是一个 中性或褒 义性 的词汇 . 其 表 现 的 是 种 自我 奋 斗 。 自强不 息 的精 神 。 然 而 如果 翻译 成 “ 个人主义” . 则会 给 中 国 的读 者 留下 一 种 自私 自利 . 损 人利 己 的 印象 。 再如“ 只要嫁给我 . 鸡鸭鱼肉 。 绫 罗绸 缎 。 一辈子享受不尽 ” 这 句 话 的 翻译 方 法 。在 中国 文 化 中 。 人人 都 知 道 “ 鸡鸭鱼 肉. 绫 罗绸缎” 代 表 的 是 一 种 富 足 奢华 的 生 活 。 只 有 富 人 才 可 以享 受 。 译成英语 时 . 如果按 字面意思翻译 。 西 方 读 者 想 必 不 会 领 略 到 其 中 的文 化 内涵 . 这时可以把具体事物抽象化 . 译 为“ I f y o u a r e
学 术探 讨
2 0 1 3年 第 9期 ( 总第 1 9 5期)
汉英语义类型对 比及其翻译 策略
刁力 人 索菲雨 ( 东 北大 学 , 辽 宁 沈 阳 1 1 0 0 0 4 )
摘要 : 翻 译 就 是 在 两 种语 言 之 间进 行 的 . 以 词 汇 和语 法 表 现 出来 的 语 义 的 转 换 想要 提 高翻 译 质 量 就 必 须 对语 义进 行 深 入 的 学 习和 研 究 本 文将 英语 和 汉语 的 语 义 类 型 进行 对 比 并对 英 汉互 译 实践 中 出现 的 问题 给 出翻 译 策 略
“ K u a n y i n, t h e g o d d e s s o f me r c i a t i v e Me a n i n g

前 言
语 言是 人 类 交 流 最 重 要 的 工 具 . 而 语 言 所 蕴 含 的 意 义 则 是 进 行 成 功交 际 的核 心 和 关 键 . 因 此 语 义 学 在 研 究 人 类 语 言 及 语 义 方 面 就显 得 尤 为重 要 近 年 来 语 义 学 越 来 越受 到广 大 语 言 学 习 者 的 重视 . 语 义 的 理 解 和 掌 握 对 于 外 语 学 习 与 研 究 有 着 举 足 轻重的作用。 语 义 学 的研 究成 果 对 翻译 学 也 产 生 了 巨 大 的影 响 刘 宓 庆 先 生 指 出“ 翻译 涉 及 的是 从 形 式 到 内容 、 从 语 音 到语 义 、 从 达 意 到传情 、 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 、 多 方 位 的语 际 转 换 ” 。 翻译 的 实 质 是 双 语 间 意 义 的 对应 转换 . 这 就 要 求 译 者 必 须 对 原 语 有 透 彻 的理 解 并 对 原 文 进 行 语 义 分 析 . 在此基础上 , 译 者 要 用 译 语 把 原文 表 达 出来 所 以能 否 准 确 地将 原 文 语 义 转 化 为 译 语 语 义 就 成 为 检验 翻译 好 坏 的 重 要 标 准 所 以语 义选 择 是 翻 译 的 一 个 重要步骤 . 语 义 选 择 出 现偏 差 或错 误 就 很 难 准 确 地 表 达 原 作 者 的思想 , 也 就 失 去 了 原 文 的韵 味 正 确 地 进行 语 义 选 择 . 首 先 要 对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的 语 义 类 型 进 行 比较 研 究 。 G e o f r e y L e e c h在 《 语义学》 ( S e ma n t i c s ) 一书 中 将语言 的意义分为七 种类型 : a .概 念 意 义 ( C o n c e p t u a l Me a n . i n g ) 、 h .含 蓄 意 义 ( C o n n o t a t i v e M e a n i n g ) 、 C .社 会 意 义 ( S o c i l a Me a n i n g ) 、 d . 情感意义( A f e c t i v e Me a n i n g ) 、 e . 反应意义( R e l f e c t e d Me a n i n g ) 、 f . 搭配意义 ( C o l l o c a t i v e M e a n i n g ) 和 g . 主 体 意 义 ( T h e m a t i c Me a n i n g ) 同时 L e e c h将 b — f 统 一 划 人 联 想 意 义 ( A s s o c i a t i v e M e a n i n g ) 。 贾彦德在他的《 汉语语义学》 一 书 中对 汉 语 语 义 进 行 了研 究 。 并把其 划分为“ 基本语义 、 附加语 义 、 语 法 意义” 三 种 类 型 由 此 可 见 “ 中英 语 义类 型存 在 着 明显 的 对 应 关 系, 即基本 语 义——C o n c e p l t u l a Me a n i n g ; 附加语 义——A s s 0 .
关键词 : 汉 英语 义 类 型 对 比 : 基本语 义 ; 附加语 义: 语 法 意 义: 翻 译 策略

3 . 在汉 英语 中会 存 在 文 化 缺 省 现 象 . 一 种 事 物 或 概 念 有 可 能 只 存 在 于 某一 种 语 言 文 化 中 . 另 一 种语 言并 没有 与之 对应 的 词 汇 或 事 物 。此 时 可 以运 用音 译 或 文 内 明示 的 方 法 。比如 鲁 迅 先生 在其文集里 就把“ v i o l i n ” 称 为“ 梵 阿林 ” . 将“ d e m o c r a c y " 称 为“ 德先生” 杨 宪 益 在 翻译 《 阿 Q正传》 时就将“ 观音” 翻译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