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学 2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第二册重点字词解释

古代汉语第二册重点字词解释

古代汉语第二册重点字词解释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古代汉语第二册里那些重点字词。

先说说“爱”这个字,在古代可不只是咱们现在说的那种喜欢哟!它有时候指“吝啬”,就像有些人守着自己的财宝,舍不得拿出来分享,这能叫爱吗?哈哈!“兵”字也不简单呐!咱们现在一说兵,就想到军人。

可在古代,它还指兵器呢!你想想,手里拿着兵器才能打仗,对吧?“病”这个字,古代的意思可比现在严重多啦。

现在咱们有点不舒服就说病了,古代那得是重病才叫病,不然都不算呢!再来讲讲“除”。

不是咱们打扫卫生那个除,在古代它指授予官职。

这是不是跟咱们平常理解的大不一样?还有“贷”,可不是贷款那么简单,有时它表示宽恕。

这就好像别人犯了错,咱们大度地不去计较,给个机会,就是“贷”啦。

“当”字也有讲究,它能表示判罪。

想象一下,衙门里官老爷一拍惊堂木,大声说“当某某之罪”,是不是特有画面感?“度”也很有趣,它不光有度量的意思,还能指常态。

比如说“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度可不是测量,而是说春风没有像往常那样吹到玉门关。

“恶”字也别小瞧,它除了表示不好,还能读“wù”,表示讨厌。

这就好比你讨厌吃某种食物,那就是“恶”这种食物。

“奉”字有时指恭敬地捧着,有时又表示进献。

就像臣子给皇帝献上宝贝,那动作得小心翼翼,这就是“奉”。

“负”可不只是背负的意思,还能指依仗、依靠。

是不是感觉一个字有这么多意思,就像一个人有好几副面孔?“顾”字也有门道,除了看,还有回头、拜访的意思。

比如“三顾茅庐”,那就是多次去拜访啦。

“过”字,不仅仅是经过,还能指过错、责备。

这就像我们走路走偏了,那就是有“过”啦。

“假”字有时表示借,有时又表示凭借。

是不是像个多变的小精灵?“间”字,有间隔的意思,还有偷偷地、参与的意思。

就像间谍,偷偷摸摸地做事,这就是“间”的一种用法。

“见”有时表示被,比如“见笑”“见弃”。

这就像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被别人怎么样了。

“解”字,除了解开,还有理解、和解的意思。

古代汉语词汇2

古代汉语词汇2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 彩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彩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 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 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 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词义引申的途径
从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特性,包括性质、形状、 从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特性,包括性质、形状、 颜色、味道、 颜色、味道、用途等来延展引申 用比喻的方法引申 用特征或标志代替本体 用借代的方法引申
由部分代全体 由事物的所在、所属、用途、 由事物的所在、所属、用途、 产地、 产地、制造者代替事物 具体代抽象
考察本义的方法
分析字形
字形分析一般是以小篆为基础, 字形分析一般是以小篆为基础,结合甲 骨文、金文来分析字形, 骨文、金文来分析字形,考察本义 注意汉字结构的规律,根据不同类型 注意汉字结构的规律, 的形体结构进行不同的分析 字书、 字书、辞书等资料的解释
考核文献
古代作品中的用法,就是考查一个词 古代作品中的用法, 在古代语言实践中, 在古代语言实践中,是否有相应的确 切意义
出 出去
生出 长出 显露 显现 超出 驱逐 罢免
亡 逃跑
消亡 灭亡 遗失 死亡
驱 赶马
赶车
驱赶各种兽类
驱使
解释词义有根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掌握本义的作用
使纷繁的词义有头绪 理解词义更透彻
。(2)信也。 (1)木实也。( )信也。 )木实也。( 。(4)诚也。 (3)定也。( )诚也。 )定也。( 。(6)能也。 (5)成也。( )能也。 )成也。( 。(8)终也。 (7)克也。( )终也。 )克也。( 。(10)决也。 (9)美也。( )决也。 )美也。( 。(12)必行也。 (11)勇决也。( )必行也。 )勇决也。( 。(14)杀敌为果。 (13)敢行其志也。( )杀敌为果。 )敢行其志也。( 。(16) (15)犹济也。( )犹遂也 )犹济也。( (17)犹竟也。《中华大字典》 )犹竟也。 中华大字典》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文学院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文学院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第一章绪论一、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1、词汇学词汇学就是其中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词汇学通常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语言词汇学。

个别语言词汇学又可以分为历史词汇学和描写词汇学。

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

3、古汉语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就是以古汉语(一般把它理解为“文言文”的同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历史词汇学的范畴。

二、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必须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随着历史的演进,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转化,单音词与复音词之间构成了交错的、复杂的关系。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复音词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是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2.古代汉语词汇学要研究词与词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意义相同的词,构成了同义词关系。

意义相反与相对的词,构成了反义词关系。

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的词构成了同音词的关系。

意义无关,读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词构成了同形词的关系。

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汉语的词汇系统。

对古汉语词与词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的研究。

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4、古汉语专书词义考释。

三、古汉语词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古汉语词汇学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

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的成果,换言之,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古汉语词汇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中国语言学范畴内的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都有密切的联系。

1、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以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其核心则是词义。

它注重探讨词的本义、由本义推衍引伸义、由语音推求假借义、由语音探求语源;它有大量的同义训诂和词义辨析,等等,这些训诂学的成果是古汉语词汇学的重要食粮,古汉语词汇学须要充分利用。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宗教文化词汇的特点
这些词汇通常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 宗教观念和价值取向。
宗教文化词汇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词汇,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 和价值观念。
古代汉语词汇中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词汇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与政治文化相关,如“皇帝”、“臣子”、“官职”等,这些词 汇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
01
文化词汇是反映古代社会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
方面的词汇,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特点
02 文化词汇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
化词汇也有所不同,是语言中文化信息的载体。
举例
03
如“礼”、“乐”、“仁”、“义”、“忠”、“孝
”等。
行业词汇
定义
行业词汇是古代各行各业使用的专门术语和词 汇,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军事等领域。
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如“之”、“何”、“若”等 。
词的搭配与组合
动词与名词搭配
如“吃苹果”、“骑马”等。
形容词与名词搭配
如“大房子”、“美丽的花朵”等。
副词与动词搭配
如“快速地跑”、“慢慢地走”等。
代词与动词、名词搭配
如“他来了”、“这是什么”等。
词序与句法结构
主语+谓语:如“我爱吃 苹果”。
同义词与反义词
要点一
同义词
意义相近的词,如“高”和“上”,都表示位置较高的意思。
要点二
反义词
意义相反的词,如“大”和“小”,表示大小相对的概念。
词义的演变与转移
词义的演变
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词义可能会发生变 化,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 仅指妻子。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需。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一广义。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 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貝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记录孔子及英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年、丘雍编修。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 “雅” “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宜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一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

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

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吉仕梅2004年10--11月第四章词汇学古代汉语词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部分既是学习的难点,又是重点。

学习是时要注意掌握常用词,常用词以实词为主;除此以外,要勤查工具书。

古代汉语词汇学虽然很重要,但在整个古汉语的研究中,是很薄弱的。

总的说来,其研究方法陈旧,没有一套很完善的专著,有的书虽然引用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语义学的术语,如义位、义素、语义场等,但还不能把它们彻底地贯穿于词汇研究中,还显得有些囫囵吞枣。

教学中尽量避免太多的新名词,紧密结合古书实际,以期达到帮助大家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书目: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教学内容:1.字和词2.单音词和复音词3.词汇的发展4.古今词义的异同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6.同义词7.典故性语词第一节字和词研究古汉语词汇,首先就得从字谈起。

在传统语言学中,字和词的区分是不大严格的。

传统语言学家所谓的字,往往就是词,而实际上字和词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字和词的区别:简单地说,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而词是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因此,字和词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

在文言中,大多数情况是: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

《左传·庄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

”七个字就是七个词。

但有的时候,一个汉字记录的只是词的一个语素,如“朋友”。

有时一个汉字只记录词中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如“蟋蟀”。

在一般情况下,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因为在造字之初一般是一词造一字,一字记一词,字、词对应较整齐。

但是在汉字和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异字同词和异词同字的现象。

异词同字:同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意义毫无关系的词。

如同形字、假借字、通假字(记录本字和通假字)。

同形字,如:怕:①(bó):恬淡、淡泊。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

一、指出古今异体通假(一)通假字1、已,通“矣”。

语气词。

斯不善已。

2、伯,通佰,百倍。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3、辯-辨:分別。

“此小大之辯也。

”4、有-又:又。

“旬有五日而后反。

”5、辯-變:變化。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6、培-憑:憑藉。

“而後乃今培風。

”7、瓠-廓:很大的樣子。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8、呺-枵:大而中空。

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

9、龜-皸:手足凍裂。

宋人有善為不龜首之藥者。

10、嚮-響:響聲。

今簡化作“响”。

“砉然嚮然。

”11、蓋-盍,疑問代詞。

“技蓋至此乎?”12、郤-隙:空隙。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13、擿-擲:投擲。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14、辯-辨:分辨。

“不辨牛馬。

”15、邪,通“耶”,語氣詞。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16、阨通隘,狭窄。

夫處窮閭阨巷。

17、輮-煣:火熨木使曲。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18、有-又:副詞。

再。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19、槁-藃:收縮。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0、靖-靜:安心。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21、介-丐:給予。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22、生-性:先天條件。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3、象-像:按照。

“榮辱之來象其德。

”24、柱-祝:斷。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5、蟺-鱔:鱔魚。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26、疇-儔:同類。

“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

”(二)古今字1、兹,今作滋。

更。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見,今作现,表現出。

其不欲見賢邪!3、冥,后作溟。

大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4、志-誌:記載。

“《齊諧》者,志怪者也。

”5、反-返:返回。

“適莽蒼者,三飡而返。

”6、知-智:智慧。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7、閒-間:間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8、匱-櫃:柜子。

今簡化為“柜”。

“将為胠篋、探嚢、發匱之盜”9、知-智:智慧。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古代汉语·词汇2

古代汉语·词汇2

四、方言詞
◆流行於某個區域内,不是全民族所普遍使用的, 而是具有明顯的地方性的詞語,即“方言詞”。 例: 《左傳·宣公四年》:“楚人謂乳為穀,謂虎為於 菟。” 《史記·陳涉世家》:“楚人謂多為夥。” 《方言》:“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 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說文》:“聿,所以書也。楚謂之律,吳謂之不 律,燕謂之弗。”
治心修淨,而防心攝行。僧至二百五十戒 ,尼五百戒。俗人信憑佛法者,男曰優婆 塞,女曰優婆夷,皆去殺、盜、淫、妄言 、飲酒,是為五誡。(《隋書·經籍志》) 總結: 從民族、社會及應用領域的關係來分析 古漢語的詞彙成份,可以看出古漢語已經 是一種很發達豐富的語言了。
學習文選《司馬錯論伐蜀》
學習文選《司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論伐蜀》
◆根詞:構詞能力特別強的基本詞,被稱作為“根詞 ”。 例:“社”: 社稷、社會、集會結社、公社、學社、合作社、 出版社…… “農”: 農業、農時、農事、農田、農具、農村、農產 品、農作物…… ◆思考:“根詞”與“詞根”的區別?
二、專門用語
◆只在某種專門範圍内應用,不爲一般人所普遍需 要的詞,叫做“專門用語”(有人稱之爲“社會 方言”)。 例: 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 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 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 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 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
第二節 古漢語的詞彙成份
漢語詞彙是漢語的詞以及與詞等價的成語、俗 語等慣用語的總匯。 根據詞與民族、社會和應用領域的關係,我們 可以把古漢語的詞彙成份分作: 一、基本詞 二、專門用語 三、古語詞 四、方言詞 五、外來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一)》中《孟子》文选复音词研究我们知道,先秦时代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词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复音词为主,这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这一变化历时长,但从先秦时代就已显现出来,因此,对先秦复音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是以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孟子》文选中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

要对复音词进行研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复音词,如何区分词和词组?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的《词和短语》一文中说:“必须承认,词和短语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本文通过具体的语境,意义标准,语法标准,词频标准对《孟子》文选中的复音词进行划分。

一、古汉语复音词的判定1、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判定一个双音组合有时是一个复音词,有时是两个单音词。

判定它是不是复音词,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左右】“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所谓故国者·梁惠王下》本来是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指左边和右边,在这引申为在旁侍候的人或近臣,是复音词。

2、意义标准2.1 一个双音组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一般是复音词。

例如:【兵刃】“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上》兵和刃都是指兵器的意思,合在一起指战争,被赋予了新的意思。

2.2两个意义基本相同或相同的单音词,复合后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相关而又增强了交际职能的新概念,那么它就成为一个复音词。

例如:【尝试】“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尝:《广韵》“试也”;试:《说文》“用也”,尝试增加了意思。

2.3如果这个双音组合的意义是偏重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不表义,那么它也是一个复音词即是偏义复词。

例如:【国家】“恶能治国家”《许行·滕文公上》古代诸侯称“国”,大夫称“家”。

赵岐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家也。

”连用时多用作偏义复词,只指国,不指家。

3、语法标准3.1从词汇结构上看,两个音节结合紧密,不能拆开或随意扩展的是复音词,否则是词组。

例如:【比及】《论语·先进》:“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按:古代汉语中,“比”有及义,这里“比及”同义并列。

但两音节结合紧密,共同充当谓语,中间不能加“与”等字。

因此,“比及”是复音词。

3.2从词性上看,一个双音组合,如果改变了原来作为单音词时的词性,那么它就是一个复音词。

例如:【长幼】《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吾闻宋君无道,蔑侮长老,分财不中,教令不信,余来为民诛之。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近世之事,语尚在于长老之耳。

”按:“长”和“老”是形容词。

“长老”,指老年人,是名词,改变了原来作为单音词时的词性,则成为复音词。

3.3从句子结构上看,在对文中,如果其中某一位置上的双音组合已经确定为复音词,那么相对应位置上的另一个双音组合可以首先考虑是复音词而不是词组。

例如:【师旅】【饥馑】《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按:《说文》称“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这里的“饥馑”是否也分训呢?当我们理解了相对应位置上的“师旅”是指侵略军队即是一个复音词之后,“饥馑”则应考虑是一个复音词,泛指荒年。

反过来理解“师旅”也一样3.4从构词方式上看,相类似的同结构的双音组合可以类推。

如果其中一个确定为复音词,那么另一个也可以类推为词。

例如:【淑人】【淑女】这两个双音组合结构相同,都是偏正关系,而且修饰成分都是“淑”,相同;被修饰成分是“人”和“女”,同类。

如果“淑人”是一个复音词的话,那么“淑女”也可以考虑是复音词,反之亦然。

3.5重叠的双音组合,如果重叠后不是原义的简单重复,而成为一个以原义为基础的状态词,用来摹写事物的状态、情貌。

这样的双音组合是词,不是词组。

例如:【荡荡乎】“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许行·滕文公上》荡荡乎,广大辽阔的样子。

3.6从语素顺序来看,并列复音词在形成过程中,有的字序不十分稳定,或为AB式,或为BA式,但它们是表示同一个概念,应是一个复音词的不同形式。

例如:【械器】“以粟易械器者”《许行·滕文公上》械器,即器械。

4、词频标准语词是具有社会性的。

一个词一旦使用了以后,就有可能常常出现。

因此,词频也是帮助我们判定复音词的一个标准。

例如在《孟子》中“天下”出现了175次,“君子”出现了82次,它们肯定是复音词。

当然,词频标准是辅助的,主要还是看意义标准和语法标准。

二、复音词的语义构成1、联合式复音词联合式复合词,两个构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什么主从之分。

《孟子章句》这部书中联合式复音词所占的比重较大,总有897个,占全书复音词的50.90%。

联合式复音词又可以分成同义联合,类义联合和反义联合。

1.1同义联合【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忖度】“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泛滥】“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许行·滕文公上》【仓廪】“滕有仓廪府库”《许行·滕文公上》【置邮】“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夫子当路於齐·公孙丑上》【褊小】“齐国虽褊小”《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尝试】“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斧斤】“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上》【功烈】“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夫子当路於齐·公孙丑上》【智慧】“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夫子当路於齐·公孙丑上》【辅相】“相与辅相之”《夫子当路於齐·公孙丑上》【声音】“声音不足听于耳与?”《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朋友】“朋友有信”《许行·滕文公上》【繁殖】“禽兽繁殖”《许行·滕文公上》【府库】“滕有仓廪府库”《许行·滕文公上》1.2类义联合【兵刃】“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上》【耒耜】“负耒耜而自宋之滕”《许行·滕文公上》【交易】“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滕文公上》【械器】“以粟易械器者”《许行·滕文公上》【孝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上》【麋鹿】“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文王之囿·梁惠王下》【镃基】“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夫子当路於齐·公孙丑上》【草木】“草木畅茂,禽兽繁殖”《许行·滕文公上》【禽兽】“草木畅茂,禽兽繁殖”《许行·滕文公上》【忧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告子下》【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告子下》1.3反义联合【左右】“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所谓故国者·梁惠王下》【兄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许行·滕文公上》【父母】“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所谓故国者·梁惠王下》【君臣】“君臣有义”《许行·滕文公上》【父子】“父子有亲”《许行·滕文公上》【夫妇】“夫妇有别”《许行·滕文公上》2、偏正式复音词偏正式复合词是由一个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偏语素和一个表示中心成分的正语素复合而成。

偏语素在前,正语素在后。

这类复合词可按正语素的性质分为定中式和状中式两类:(1)定中式定中式偏正复合词,即正语素是表示人或事物等方面的意义,是名词性的。

从偏语素意义修饰、限制正语素意义的复杂关系看,定中式偏正复合词又可细分为如下若干小类:①偏语素表示身份、职业【农夫】“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许行·滕文公上》②偏语素表示数量【四海】“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诸侯】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百姓】“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五谷】“五谷不登”《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上》【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上》③偏语素表示特征、性质或品德【寡人】“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上》【洿池】“数罟不入洿池,鱼不可胜食也”《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上》【数罟】“数罟不入洿池,鱼不可胜食也”《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上》【饿莩】“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上》【巨擘】“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陈仲子·滕文公下》【仁政】“万乘之国行仁政”《夫子当路於齐·公孙丑上》【大人】“有大人之事,也有小人之事”《许行·滕文公上》【小人】“有大人之事,也有小人之事”《许行·滕文公上》【贤人】“皆贤人也”《文王之囿·梁惠王下》【圣人】“闻君行圣人之政”《许行·滕文公上》④偏语素表示方位、时节【南蛮】“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许行·滕文公上》【中国】“朝秦楚,莅中国”《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后世】“是以后世无传焉”《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⑤偏语素表示颜色【黄泉】“上食槁壤,下饮黄泉”《陈仲子·滕文公下》偏语素表示地点或范围【国人】“故曰国人杀之也”《所谓故国者·梁惠王下》【天下】“犹未恰于天下”《夫子当路於齐·公孙丑上》⑥表示类属关系一般是前面的语素是属,即逻辑学的下位概念,后面的语素是类,即上位概念。

例如:【麋鹿】“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文王之囿·梁惠王下》有一些却是正语素在前、偏语素在后,传统称之为“大名冠小名”的结构方式。

这是先秦所特有的一种偏正式,例如:【斧斤】“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上》⑦表示领属关系偏语素是领有或具有,而正语素为隶属或从属的关系。

偏语素在前,正语素在后。

【天子】“春秋,天子之事也”《所为故国者·滕文公下》(2)状中式在《古代汉语》第一册《孟子》文选中暂时没有找到状中式的复合词。

3、述宾式复音词宾语素表示客体【折枝】“为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4、主谓式复音词主谓式复合词是主语素在前,谓语素在后。

谓语素陈述主语素。

例如:【鸡鸣】“鸡鸣狗吠相闻”《夫子当路於齐·公孙丑上》【狗吠】“鸡鸣狗吠相闻”《夫子当路於齐·公孙丑上》5、述补式复音词在《古代汉语》第一册《孟子》文选中暂时没有找到述补式的复合词。

6、附加式复音词1、前附式在《古代汉语》第一册《孟子》文选中暂时没有找到前附式的复合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