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基础 - 副本
王心语《影视导演基础》章节题库(空间设计)【圣才出品】

第9章空间设计一、选择题1.对画面所需的造型元素进行组织安排的方式称为()。
A.框架B.景深C.构图D.影像【答案】C【解析】电视画面由框架、影像、构图三个要素构成。
其中,构图即画面布局,是指对画面所需的造型元素进行组织安排。
2.利用画面景深的(),可以突出主体,表现纵深感,创造形式美。
A.虚实关系B.深度关系C.对比关系D.空间关系【答案】A【解析】画面景深是指画面主体与景物的清晰度,体现其间的空间感和虚实关系。
而利用画面景深的虚实关系,可以突出主体,表现纵深感,创造形式美。
3.轴线是指为了在活动画面组接时,保持同一场景中物体运动方向的一致、人物交流关系的合理,要求拍摄时摄像机的位置保持在同一侧的()以内。
A.75°B.90°C.180°D.360°【答案】C【解析】轴线,是指由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一条假定的直线。
在方向性较强的人物或物体的拍摄中,往往存在着一条假想的轴线,摄像机要在假想轴线的一侧,即180°以内设置机位,以保证正确处理人或物体在画面中的方向。
二、名词解释1.虚拟演播室[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虚拟演播室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
虚拟演播室的实质是将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现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的实时合成,使人物与虚拟背景能够同步变化,从而实现两者天衣无缝的融合,以获得完美的合成画面。
虚拟演播室系统具有诸多优越性:①空间不受物理空间限制,摄像机可以360°旋转;②引入大量虚拟特殊环境与道具,创作出更丰富、更吸引人的节目,使导演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时间、空间和道具制作方面的限制,获得了更大的创作想象空间,以低廉的成本产生新奇的视觉效果;③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缩短了节目制作周期,提高演播室的利用率等。
但虚拟演播室的价格昂贵,其普及和推广有一定的难度。
《影视导演基础》课件

拍摄过程:导 演需要指导演 员进行表演, 控制拍摄进度
和拍摄质量
后期制作:导演 需要与剪辑师、 特效师等团队成 员进行沟通,对 影片进行后期制 作和修改,直至
完成影片
影视剧本的理解与创作
剧本的选择与改编
选择剧本:根据导演风格、市场需求、演员阵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剧本
改编剧本:根据导演意图、市场需求、演员特点等因素对剧本进行适当改编
特效制作与合成技术
感谢观看
汇报人:
பைடு நூலகம்
演员选择:根据角色特点和剧本需求选择合适的演员 角色塑造:通过表演指导帮助演员深入理解角色,塑造角色形象 表演指导:导演需要具备一定的表演知识,能够指导演员进行表演 角色定位:明确角色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
演员表演的评价与指导
观察演员的表演,了解其特点和优势 针对演员的表演,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指导演员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角色 帮助演员调整情绪,进入角色状态
影视导演基础PPT 课件
,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影视导演概述
影视剧本的理 解与创作
导演的场面调 度与镜头运用
影视导演的表 演指导与演员 选择
影视导演的视 觉语言与画面 构图
影视导演的剪 辑与后期制作
添加章节标题
影视导演概述
影视导演的定义和职责
定义:影视导演是负责电影、电 视剧等影视作品的创作、拍摄和 后期制作的核心人物,他们需要 具备丰富的艺术素养和实践经验。
构图:中心构图、三分法构 图、对称构图等,根据画面 需要选择合适的构图方式
光影:自然光、人造光、光 影对比等,根据剧情和情感 需要选择合适的光影效果
色彩:色彩搭配、色彩对比 等,根据剧情和情感需要选 择合适的色彩效果
影视导演基础

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段,蒙太奇原是法国建筑学上的一个名词,意思是把各种不同的材料,根据一个总的计划把它们装配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这个名词后来被借用到电影中来,含有组接构成的意思。
细节的定位:影视作品中细节的描写基本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对人物情绪的刻画和细部动作的描绘,即情绪细节与动作细节,另一方面是指对物件细节的运用与处理悬念:所谓悬念主要是指编剧和导演利用观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与期待的心理,在剧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从而引起观众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和观赏兴趣,诱导观众迅速进入剧情,以达到饱和状态的欣赏效果,在接受中获得审美感受画内空间:主要指画框之内,即银幕四个边框之内映出的环境空间。
特点是画内空间是有限的。
画外空间:是指银幕四个边框之外损存在的空间摇镜头:在拍摄时简称“摇”。
指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影机的位置不动,以其为轴心,机身做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
它可以连续不断地畏现环境,丰富背景变化,扩大空间范围,跟随人物运动,使人物与环境结合起来表现,产生巡视环境展示规模、揭示动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烘托情绪与气氛等多种艺术效果。
镜头内部蒙太奇:所谓“镜头内部蒙太奇”,主要指在单个镜头内,由于摄影机的运动或拍摄对象(主要指演员)的运动,使摄影机与拍摄对象之间发生变化,产生大小不同景别的一系列画面,这种大小不同景别的画面组合在一个镜头内,形成“镜头内部蒙太奇”结构。
镜头调度:镜头调度即摄影(像)机的调度。
导演运用摄影(像)机的移动或角度焦团的变化,如推拉摇、移、开降等各种运动方式,以及俯、仰、平、斜等不同方位和角度以及长短焦距的改变,以获得不同景别和造型的画面,用来展示人物运动,环境气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的情景。
1.写实主义传统与技术主义传统的区别:写实主义传统,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运用纪实和记录的电影手法和技巧,追求生活的真实性,质朴,淳厚,给观众以贴近生活的逼真感见长。
影视导演基础

三、排练旳主要性
四、排练旳措施
对于拍摄前阶段旳排练,不同旳导演 也有不同旳做法。有旳导演直接排演剧 本中旳戏,而且分别采用“顺序排练”、 “抽场排练”、“贯穿排练”和“现场 排练”等不同旳措施。
五、与演员沟通
第八章导演与拍摄
第一节拍摄动作
• 一、摄像机旳镜头与表演有相当距离; • 二、用广角和全景拍摄; • 三、画面旳构图四平八稳,呈对称型构图; • 四、演员一直在全景中表演,画面缺乏更大
众集中注意来观察事件旳进展; • 镜头运动节奏明快,富有动感旳活力,并给人
应接不暇旳印象,具有较强烈旳视觉冲击力。
二、主辅镜头
• 单个画面在组接之前其含义比较含混, 只有经过剪辑之后,这些镜头旳意义才 干被拟定;
• 单个镜头旳停留时间较短; • 单个画面中背景环境旳变化不大; • 镜头语言旳节奏较为明快。
第三节导演构思
• 一、分镜头剧本 分镜头剧本又称“导演剧本”,是将影 片旳文学内容分切成一系列能够摄制旳 镜头,以供现场拍摄使用旳工作剧本。
• 二、导演论述
导演论述是统一剧组创作思想旳纲领性文 本。
三、艺术处理 • 1.设置悬念 • 2.强化冲突 • 3.制造波折 • 4.形成高潮
第四节人物塑造
再把其中一段短旳动作拍成中景或者特写镜头,穿插在 前面所拍旳完整旳远景段落之中,形成一组完整旳镜头 段落。 • 长焦镜头:专指焦距长于原则尺寸旳摄影镜头。 • 广角镜头:指焦距短于原则镜头、视角不小于原则镜 头旳摄影镜头。 • 长镜头:指在一段连续时间内连续摄取旳、占用胶片较 长旳镜头,是一种独特旳镜头语言。
旳冲击力; • 五、全部纪录过程以一种长镜头贯穿一直,
因而显得节奏沉闷; • 六、假如拍摄中发生失误,表演得全部重来; • 七、演员旳调度呆板,没有运动和角度变化。
导演学基础教程

精彩摘录
“一个好的故事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触动人们的内心。”
这句话提醒我们一个好的故事不仅需要有趣和引人入胜,还需要有普遍的吸引 力。导演需要能够理解和把握人类的基本情感和经验,并将这些情感和经验通 过故事表达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句话提醒我们故事并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对于生活的比喻。通过故事,我 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人生的道理和经验,获得新的启示和感悟。导演需要通过比 喻来传达这些意义和价值,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启发。
导演学基础教程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拍摄
指导
教程
表演
包括
剧本
角色
导演
导演
介绍 演员
各种
基础
方面
详细
技巧
分析
计划
电影制作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导演学基础教程》是一本全面介绍导演艺术的书籍,由著名导演、演员和教师肯·丹西格和帕 特里克·麦科马克合著。本书涵盖了电影制作过程中导演所需掌握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包括剧本 分析、导演技巧、拍摄计划和表演等方面的内容。
《导演学基础教程》这本书的目录分析显示出其专业性和实用性,它不仅提供 了全面而深入的导演学知识,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学习导演 艺术或电影制作人士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导演学基础教程》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书详细介绍了导演技巧。这些技巧包括如何指导演员、如何与摄影指导合作、如何与制片人协 商以及如何与剧组其他成员合作等。导演需要掌握各种技巧,以便在拍摄现场有效地指导和管理 所有人员。本书还介绍了如何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例如使用特效、音效和 灯光等。
导演基础(整理)

电影导演基础1.电影的发明1.我国古代的灯影戏,曾被电影史学家认为是电影发明的先导。
2.电影的真正发明,是根据英国人彼得.马克.罗格特发现的“视觉暂留”原理。
3.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制成了“活动电影视镜”。
4.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创造出一种能将影像放映的电影机,并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影片,标志着电影时代的开始。
2.世界有声片•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从影片中发出声音的电影《爵士歌王》真正诞生。
•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出现。
•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统才被发明,终于拍出了第一部真正的彩色影片《名利场》。
•从此,彩色和声音都作为艺术元素被纳入到电影的创作中去。
•电影的发明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进步。
3. 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一名法国人带来了一部电影短片,在上海徐园的游乐场中放映,人们观后称之为“西洋影戏”。
•1898年之后,陆陆续续有意大利人、俄国人、葡萄牙人相继来华放映电影。
•1899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中国放映了第一部带有故事情节的短片。
•1905年上海建起了一座可容纳250人的电影院,即“虹口大戏院”。
•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戏曲片《定军山》,成为中国第一部电影。
4.第七艺术1911年,意大利诗人乔托·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宣称电影是一门艺术,为电影跻身于艺术的殿堂,确立电影的艺术地位铺平了道路和奠定了基础。
由此,“第七艺术”就成可电影艺术的同义语。
卡努杜认为:电影吸收了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等六种艺术元素,经过消化、融合之后,改变了它所综合的各种艺术的原有材料和独特的个性,引起了原有艺术元素的质的变化,形成了一门崭新的艺术。
它是动与静、时间与空间、造型和节奏综合在一起的艺术,从而形成了电影这门独立的第七艺术。
电影的神奇与魅力,产生了大量的“影迷”群落。
早期电影尽管受到排斥,但它飞速的发展,有识之士的参与,艺术雨露的滋润,使它迅速成长起来。
《影视导演基础》教学课件—11场面调度

• 导演需要对场面调度进行一定设计,才能正常有序的开展工作
二 戏剧场面调度与影视场面调度
• 在排练戏剧或拍摄影视剧时,都需要运用场面调度这一手段,以便在舞台或银屏 上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场面来。
4. 戏剧的舞台调度可以随时更改,不断完善;影视作品的场面调度则时一次性的;
5. 戏剧的舞台调度只包含一个单一层面——演员;影视的场面调度则包含演员调度和镜头 调度两个层面
三 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
演员调度就是指对剧中人物的调度,镜头调度是指对摄影(像)机的调度。这两个方 面的完美结合,即是影视的场面调度。 (一)演员调度 演员调度主要指导演对演员扮演的人物在剧中的行为、运动方向、所处位置的变动 以及演员与演员之间互相交流时所产生的动作与位置的变化调整、安排。
动的静止状态,但其内心却异常激动,甚至处于非常不平静的状态,此时导演只 能求助于镜头调度来处理;
例如,在美国影片《居里夫人》中,当居里夫人得知丈夫因遇车祸不幸死亡时,精神遭受打击陷 入麻木状态时的镜头处理;
• 导演还可以将镜头调度与演员调度结合起来运用,构成全方位的场面调度。
例如,前苏联电影《雁南飞》中,苏联公民鲍里斯被应征入伍时,与未婚妻的最后一次见面; 美国影片《铁面无私》中,导演运用了一个纯主观的镜头调度,表现犯罪团伙派遣杀手前去刺杀 协助检察官办案的一名老警察的段落。
的人物调度,都应和整体的场面调度统一起来考虑 • 导演应着眼于全局,关注整体的调度设计,不可偏爱局部。应当调整或改变单
个镜头中的人物调度,以适应整体的需要,保持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三 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
导演基础理论技巧

导演基础理论技巧导演基础理论技巧电影是一门语言艺术,它包含了许多元素,如故事、摄影、场面调度、运动、剪辑、表演和声音等。
导演需要掌握这些元素,才能创作出成功的电影作品。
电影的语言元素电影的语言元素包括故事、摄影、场面调度、运动、剪辑、表演和声音。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
新闻电影新闻电影记录的是不能重复的动作或事件,而且是事件的一个局部。
事件不受电影制作者控制,可以通过加入旁白使事件相对完整。
纪录电影1895年,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诞生,是以纪录目的的。
纪录片不像新闻电影,它记录的是一连串的在共同动机下所发生的事件。
可以打破事件的连贯性记录,一系列的事件通过不同的形式或顺序来重复表现。
例如___的《中国》。
剧情电影剧情电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影形式,事件也许是真实的,但每个情节都是经过详细的设计和排演的,最终目的是为模仿真实。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是比真实更为丰富多彩的方案,故事是电影的灵魂。
电影的其他元素都是为讲述故事而服务的,例如《阿甘正传》。
故事的叙事方式故事的叙事方式有古典模式、现实主义叙事、形式主义叙事、非剧情叙事等类型。
古典模式是铺垫(提出问题)——冲突——解决。
现实主义叙事强调生活化、原始化,例如影片《之城》和《黑暗中的舞者》。
形式主义叙事强调风格、幻想、美感,例如___的《伸冤记》。
非剧情叙事不说故事,不重剧情,例如纪录片。
类型电影类型电影指的是特定形态的电影,例如战争、科幻、爱情、动作等。
类型电影一般针对特定的观众。
缺点是易于模仿。
摄影电影摄影包括镜头、画面、景别、拍摄角度、镜头的长度和声音等。
镜头是电影构成的基本单位,是电影摄影机在一次开机到停机之间所拍摄的连续画面片断。
不同的画面、景别、拍摄角度和镜头长度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例如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
仰角和俯角是常用的拍摄角度,它们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意义和效果。
例如仰角可以使角色高大有威胁感,强调英雄主义,如《花木兰》单于出场;俯角可以使动作感觉缓慢,具有沉缓呆滞的意义,高角度镜头会呈现画面人物的困境、无力感及拘禁的情况,角度越高越显示致命的毁灭,减少被摄物的重要性,使其显得无害及卑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演基础》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导演基础》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教学工作。
上学期有我开辟了专业课博客《我的课堂我做主》,这里需说明一下:博客的名称是第一人称的口吻,这个“我”指的可是你们啊——同学们做课堂的主人,但我身为教员,引领的职责不可推卸。
所以,利用这个平台,我将根据教学内容在此发布一系列的教学文件。
大家有什么要求和建议,也欢迎反馈给我。
关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导演基础》课程涵盖了对影视各种元素的认知和运用、对形象思维的研讨和开发,以及对导演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演练,全面阐述了导演影视作品的要领,是高等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下面是关于本课程及教学计划、要求的简要说明,算是开场白吧先谈一谈对这门课的认识。
这门课我已接手三年,教了三个来回,每次都在调整,除了去年实在没时间外,讲义每年都更新,其依据是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要求,及我对对这门课的认识。
电编专业的课程设置出自何人之手,有何科学依据,未知。
课程的教学范围、目的、计划、大纲及教材的要求,均没有任何说明,因此,其教学的随意性,可能是各个专业中是罕见的。
因此,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何教,全凭教师自己揣测和把握。
这门课的特点,一是双重性,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因此课程的设计则根据这个特点。
第二是综合性。
我对这门课的认识,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整合。
我把《导演基础》定位在整合上,首先因为授课对象是本科或专接本三年级下半年的学生。
对于他们来说,骨干专业课已基本学完,已形成了一个大致的专业知识的结构,他们所需要的,正是对所学各门课程的一个整合。
《导演基础》正是以影视导演艺术为切入点,对本科学生之前所学习过的若干专业课程的整合,如“影视艺术概论”、“中外电影史”、“视听语言”、“导演分析”及各类制作技术课程。
当然,对于专业教师的我来说,也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积累的一个整合。
比如,之前我讲授过的《电视写作》、《影片分析》、《中外电影史》、《导演分析》、《纪录片创作》及影视欣赏类的公选课,还有虽没讲过,但一直在学习运用的《视听语言》等,都整合在《导演基础》的讲义之中。
针对这个理念,我将《导演基础》设计成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
基础理论包括两部分,一是电影的本体理论(电影的空间、时间、时空关系、声音等等),二是导演创作理论(导演与剧作,与表演,蒙太奇、场面调度、视听语言等)。
应用理论则偏重于影视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希望通过讲授基础理论,电影大师导演艺术的个案研究,经典影视文本读解分析,学生完成文字与实习作业、课堂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们对本影视导演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学会将一些表述技巧、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并成功地运用于实践,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具体地说:理论讲授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对影视本体的基本认识:电影、电视是什么?时间、空间、时空关系等等。
二、导演工作的程序及其职责与任务;三、导演构思;四、导演与剧作、表演等门类艺术;五、导演创作技巧(场面调度、蒙太奇、影视的声音);六、个案分析(导演研究和影片文本的读解)。
《导演基础》课从三年级下半学年开到四年级上半学年,共两学期。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这次决定将理论课全部浓缩到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定为创作实践课。
创作实践共有三个作业单元:一、剧作训练:由学生编写一部影视剧本;二、案头训练:在此基础上,以自创剧本为依据,完成剧本的各种案头工作(包括导演阐述等);三、拍摄训练:分组完成一部录象故事短片。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贯穿在全部课程中,不能仅课程一头一尾出现一次,再也不见影踪。
关于本课的教材,自编《影视导演基础》讲义。
这样做的原因,实属无奈。
第一次授课前,便遍寻各大艺术院校编撰或使用的编导教材,买到了几乎现有的所有的导演课教材,但翻阅之后,由失望最后乃至绝望,因为没有一本适用的。
只好自己编写讲义。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讲义是参照了多家之说,拼凑而成的。
总不能让学生买好几本书做教材吧。
具体的教学参考书,包括:韩小磊所著《电影导演艺术教程》,这个是韩老师的讲义,韩老师英年早逝后,为纪念他,北电导演系将其整理出版,因此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冗杂。
郑洞天所著《电影导演的艺术世界》属于入门的通俗读物,王心语主编的《影视导演基础知识》是北电导演系多人合写的,水平不一,体例不一,甚至电影观念也不一。
马赛尔•马尔丹著的《电影语言》,经典论述,颇有参考价值。
美国导演唐•利文斯顿著《电影和导演》,注重实践性,有一定参考价值。
经典的导演理论,国内翻译出版的有普多夫金著的《电影导演基础》,格拉西莫夫所著的《电影导演的培养》。
一是一家之言的局限,二是年代久远的陈旧。
以上,参考价值均有,但做教材都不合适。
因此,我最后推荐的两本参考书是:路易斯•贾内蒂所著的《认识电影》和大卫•波德威尔著的《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作为系统讲电影的百科全书式的读物,非常适合导演基础课的讲授内容,而且由于作者不断(基本每年都要更新)更新版本,具有很强的专业前沿性。
个人觉得每个影视专业的学生都应拥有一册。
不仅在校学习,你会终生受益。
这两本书国内都有两个以上的译本。
另外说明一点,这次教学改革后,《导演基础》的教学模块又进行了调整,课程从大二开始上,中间有一个实践的课程,大四再上最后一部分。
这样一来,教学计划还得调整。
再说吧,反正是这点东西。
本学期主要讲基础理论,我将在此教学博客上同步贴出讲义和相关的教学文件,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开课学期:大二、大三、大四第七—八学期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影片分析和实践创作相结合考试方式:书面考试。
平时成绩占30% ,末考试占70%。
这两天,大家在课上看了达内兄弟《单车少年》和斯科塞斯的《雨果》,很愉快。
《雨果》中,大家邂逅了电影导演的祖师爷梅里爱,他告诉我们,电影导演是造梦者。
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祝愿我的电影课堂能催生同学们的梦想,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导演基础》课程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影视导演基础2010版》(自编讲义)教学参考书:《周传基电影讲座》网络电子版《电影导演艺术教程》韩小磊著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导演的艺术世界》郑洞天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影视导演基础》(第二版)王心语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荣誉》苏牧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语言》马赛尔•马尔丹著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导演基础》普多夫金著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导演的培养》谢尔盖•格拉西莫夫著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和导演》唐•利文斯顿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电视编导基础》邵长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推荐:《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蒂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或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大卫•波德威尔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或中国电影出版社第一章导演艺术概论第一节导演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导演是戏剧、影视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人物,肩负着组织和领导艺术创作的重任。
导演的艺术品位、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决定性地制约着每一部作品的风貌。
导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这个重要性的形成却有一个历史过程。
一、作为一种职业的“导演”的起源(一)导演如何由戏剧延伸到电影及广播、电视屈指算来,“导演”这个职业的出现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
但是,仅仅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导演就已确定了在四种主要的娱乐形式:舞台戏剧、电影、广播和电视中的领导地位,正是导演在这四种艺术形式中的不同职能,实际上也就确定了这四种娱乐形式的基本特征。
导演(Direction)一词,追溯起源其源头,应该是戏剧。
后来用于电影,再后来,又为广播、电视所广泛借用。
导演“Regin”这个法语单词原是管理、特别是收入管理的意思,18世纪以后引入德语,是演技指挥者(Spiel-leitung)的意思。
导演艺术家(Regisseur)是演出的指挥者,舞台的指导者。
尽管戏剧的历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当时已产生了酒神祭祖的悲剧和喜剧以及森林之神剧,在文艺复兴时代,近代剧开始萌芽,出现了以英国莎士比亚为首的卓越的戏剧家,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经典作品。
但是,导演并不是和戏剧同时诞生的。
在戏剧的漫长历史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真正导演的存在。
演技指挥者的工作主要是安排演员的登场、小道具,处理舞台内的杂音等诸如此类的事情——现在属于舞台监督的管理事项。
直到19世纪末,舞台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终于发现,在戏剧这样一种综合的、需要很多人合作的艺术门类中,必须有一个人来统一指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于是导演便应运而生。
戏剧史上一般公认的第一位导演是德国的梅宁根公爵。
在导演诞生之前,组织演出的工作通常由剧作家、富有经验的主要演员或剧院经理来担任。
就象乐队指挥的产生说明指挥的重要一样,导演的产生也说明导演的重要。
它一产生就迅速代替了由编剧和演员占据了一个多世纪的盟主地位。
导演的出现为戏剧艺术迎来一个新纪元,从此以后,导演就成为戏剧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剧场里最高艺术权力的执掌者。
当电影出现后,首先要借鉴与其相近的姊妹艺术。
于是,戏剧的诸多元素都被借鉴到电影中来,其中就包括戏剧导演。
而且,与戏剧略有不同的是,在电影制作中,导演的地位要高于戏剧中的导演,导演逐渐成为电影艺术的核心。
以至于后来在艺术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戏剧是演员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
再后来,广播电视艺术沿袭了电影艺术的这一传统,使得导演艺术成为戏剧、影视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门类。
(二)“导演”的名称何时进入中国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第一代导演及著名电影事业家陆洁首次将英文Direction翻译成“导演”一词。
1921年12月,陆洁和顾肯夫、张光宇合编了《影剧杂志》,这是中国第一本电影杂志。
陆洁分工负责翻译和编务,他为读者翻译和介绍了不少有关外国电影的知识,首创和统一了一批电影专门名词和术语,如“导演”、“明星”、“电影本事”等。
后在大中华公司出品、由他编剧,顾肯夫、陈寿荫导演的影片《人心》的片头上,首次打上“导演”这个称谓。
二、电影导演职能的历史演变不同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环境、国家地区、工业体制及技术水平等条件下,导演的权限、职责和作用有很大的差异。
特定时期的电影艺术和技术的水平,制作环境(制片厂制度、国有电影体制或独立制作)的不同,也是制约导演独立创作的因素。
纵观百年电影发展演变的历史,导演地位的演变,大致可分成三个时期:电影初创期、经典好莱坞时期和“作者论”电影时期。
(一)电影初创期在电影的初创年代,电影作为一种工业还仅仅是雏形,分工并不明细。
导演是电影制作中主宰一切的权威,完全控制着一部电影的制作。
他们不仅负责筹集资金、聘用演员、参与编写剧本、指导拍摄及后期的剪辑,并且还要花费许多时间在制作以外的发行放映工作上。
为了争得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导演常会亲自创办电影公司拍自己的电影。
由于导演能够全面控制影片的制作,因此创作出了富于个性风格的电影杰作。
1、乔治•梅里爱电影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