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律铭作品欣赏——日本MIHO博物馆15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贝聿铭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杰出的建筑作品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外观设计、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被称为鸟巢。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创新的结构设计而闻名于世。
整座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鸟巢形状,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给人一种现代感十足的视觉冲击力。
不仅如此,其内部空间的布局也非常精妙,根据舞台的需求安排了合理的观众席和舞台设施,既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又为演员提供了宽敞舒适的表演空间。
整体而言,国家大剧院展现了贝聿铭对现代建筑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
其次,贝聿铭还设计了台湾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这座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故宫博物院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宫殿风格,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琉璃瓦屋顶,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同时,建筑内部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展览空间和设施,使游客既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又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观展体验。
贝聿铭以其细腻入微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故宫博物院注入了新生命。
此外,贝聿铭还设计了美国洛杉矶的华尔滋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综合艺术场所,包括音乐厅、剧院、博物馆等多个功能。
华尔滋艺术中心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座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融合。
而内部的各个功能区域则运用了多种材料和布局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
贝聿铭在设计华尔滋艺术中心时注重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成为一个容纳不同艺术形式和活动的综合性艺术空间。
最后,贝聿铭的另一部作品是巴黎卢浮宫新增部分的设计。
他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为卢浮宫注入了现代元素。
新部分的外观设计简洁而现代,与卢浮宫的古老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筑内部则设计了多个展览空间和设施,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和保护珍贵的艺术品。
贝聿铭通过对现代和传统的结合,成功地将卢浮宫打造成一个具有时代感和功能性的艺术殿堂。
建筑大师-贝聿铭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 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 1978年落成。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 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 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 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贝 聿铭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用一条对角线把 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伊弗森美术馆
• 位于纽约州西拉克斯(Syracuse)市中心区 的伊弗森美术馆是贝聿铭建筑生涯中的第 一件美术馆作品,其建筑物本身就是一座 巨大雕塑品,和其他的美术馆想比较,伊 弗森美术馆本身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型美术 馆,不足以靠藏品来吸引人们,势必要靠 不同类别的特展和巡回展来支持演出,功 能决定结构。
日本MIHO博物馆
• 美秀美术馆是一个由日本与美国联合建筑 的工程。由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联同日本纪 萌馆设计室在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的自然保 护区山林间进行建设。美术馆每一部分均 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 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 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 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 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卢浮宫扩建工程
•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 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 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卢浮宫 的扩建工程入口设计为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 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是他最 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建筑外部在2006年 已完成)。占地4万5平方,白色石灰石几 何式的叠加成伊斯兰的风格建筑,中央的 穹顶连接起不同的空间,内部除了展示来 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伊斯兰艺术品,还包括 图书馆、餐厅等功能空间,开馆时就有马 友友的表演。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及其作品简介

贝聿铭作品——— 贝聿铭作品 日本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 别的是建 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 分都埋藏在地下, 分都埋藏在地下 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 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 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 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 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 创造一个 地上的天堂。 地上的天堂。 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 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 的造型达到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 的造型达到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 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 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 间。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 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 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问的空调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 借景与造园,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 借景与造园,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 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 美秀美术馆的的吊桥 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 群山 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
※ 1984年,获法国政府授予艺术及文学勋 年 章司令勋位 ※ 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与法国荣 年 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 1993年,升格为军官勋位 年 ※ 1988年,获美国雷根总统授与美国国家 年 艺术勋章 ※ 1993年,获美国乔治 布什总统授与美国 年 获美国乔治·布什总统授与美国 总统自由勋章
贝聿铭建筑作品分析

•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
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别具匠心的设计被公认为当 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这位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 之首的作品同样是贝聿铭的得意之作。80年代初,法国总 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 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他国家 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 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 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 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且金 属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不料此事一经公布, 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 800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 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 计方案。同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 奖。如今,人们不但不再指责,而且如是称赞:“卢浮宫
PLACE VILLE MARIE
• •
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PLACE VILLE MARIE大厦,是蒙特利尔的地标建筑。建于1962 年。 银色的十字PLACE VILLE MARIE坐落在中央 大车站正上方,1962年开始启用,首创了地下购 物区的观念,这是贝聿铭走向国际建筑设计舞台 的开山作品。每天晚上,楼上旋转的探照灯,80 公里以外都可以看的见。来到蒙城一定要去那里 坐一坐,而且顶楼的舞厅,也是蒙城有名的休闲 娱乐的好去处。
日本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人气:4020次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信乐町的自然保护区山林间,1991年小山美秀子委任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为其设计了这座私人艺术品博物馆。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特别之处在于:首先它远离都市,位于一个原始山林的深谷,为了尽可能地将自然环境保留和复原,设计时着重要考虑的是如何攻克这险恶山势,并解决好道路的通畅,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先在山林间开辟出一条道路,然后在两座山的山谷之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通向美术馆。
其次由于当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美术馆在兴建之初,便受到方方面面的严格限制。
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将建筑的80%都埋藏在了地下,但它并非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原因是开挖地下空间是非常昂贵且缓慢的工程,同时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采取了先盖房子后填土的方法,最后种上与原始山林相适应的树木,这样再保证不破坏环境的同时让建筑与环境天然合一。
这一设计清楚体现了贝聿铭(Ieoh Ming Pei)的设计观:建造一座地上的天堂。
他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时,便很激动地说:“这就是桃花源!”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日本美秀美术馆设计者:贝聿铭美秀美术馆,日文说明书上写的是“MIHO美术馆”,英文名为“MIHOMUSEUM”。
我喜爱的设计师 贝聿铭

2002年
建筑物有中国山水画般的 寂与静。 简化了的形式语言,多用光 影线条变化 丰富室内空 间 采用现今建筑材料, 诠释江南风景园林 大量采用园林的借景 框景 庭园理水等涉及手法光, 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 来设计是建筑师贝聿铭 的名言。
日本MIHO博物馆
• 在日本京都自然保护区中琵 琶湖西侧,有一座世界闻名的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 ,他被秀丽的湖南峰山脉所围 绕。虽然京都到美秀美术馆有 一小时路程,但是自从竣工以 来 ,除馆休之外,每天都接 待大量参观者。到了春秋,美 秀美术馆四周有大户川及田代 川等美丽河川,在途中可享受 传入耳朵的流水声及瀑布声。 信乐这一个地方得天独厚,拥 有很多历史及文化的遗迹,因 此信乐也被称为天然美术馆。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费城莱斯 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 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后来,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 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将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 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 然而,苏州博物馆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人与生态的和谐上: 贝氏以中国人的坚忍不拔证明了华人建筑师也能在西方创造奇迹。贝氏的中国风精神深深影响了建筑界甚至是整个世界。 今年92岁的贝聿铭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划时代的建筑。他的一生都在创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始终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并 用自己独到的设计为许多国家留下了一道道风景。
美秀美术馆

日本枯山水
枯山水又称假山水,源于日本,多见于禅宗寺 院。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 是干枯的庭院山 水景观,有些枯山水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 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 如白砂可以代 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 寓意大山、瀑布等等。日本人好做枯 山水,无论大 园小园,古园今园,动观坐观,到处可见枯山水的 实例。 美秀美术馆中同样做有日本传统的枯山水。
曲径通幽
美秀美术馆之所以耐人寻味,在于其空间配置上, 具有中国园林回游式的趣味,随着参访者的移动,展 现不同的空间景致,从而体验出不同的意境。参访路 径极具哲学思维,许多人将整个过程体验比喻为人生 旅途,特别是在弯曲的隧道中漫步,只见隧道尽头隐 约发出光芒,却不知道将通往何处。此刻特别具有禅 意,也让人在短 暂而又宁静的时刻,思考人生的终极 意义。
迎宾馆接待所广场--同心圆构筑
樱花小道——顺着通路向上慢行,周边郁郁葱葱、道路长且弯 转,隧道入口慢慢出现
隧道尽头,一座日式建筑隐隐浮现
连通两座山麓的 吊桥钢索 大椭圆支架框住 了的四十四根铁线, 洞缘处整齐排列成一 个圆弧阵列努力支撑 著120米吊桥的重量。
经过吊桥就到了美术馆前面的广场,可以供人们停留休憩
地下二层平面
顶层平面
美秀美术馆工程概况
地址:日本滋贺县信乐山的自然保护区山林间 投资人:小山美秀子 建筑设计:贝聿铭建筑师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 用地面积:1002000 平方米 占地面积:9241平方米 建筑面积:20781平方米 设计时间:1992年10月-- 1994年3月 施工时间: 1994年8月-- 1996年8月 建筑限高:13米 建筑层数:地上1层,地下2层 总造价:250亿日元
美秀美术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

贝聿铭贝聿铭,美籍华人,祖籍苏州,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Pei,Cobb,Freed &Partners,Architects 总建筑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士,哈佛大学建筑硕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宾州大学荣誉博士,Renssselal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荣誉艺术博士,上海同济大学荣誉教授,香港大学荣誉博士;曾任:全美人文委员会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院长,罗德岛设计学院士,美国艺术委员会会员,法国学院海外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院士。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
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
中学读于上海。
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
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在求学其间贝氏埋首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并且获得学校举办的优秀设计奖,激励了他对建筑的兴趣使他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开始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四十年代由于战争,贝氏在父亲规劝之下滞留美国,在一家以混凝土见长的工程公司工作,贝氏在这段工作经验中,为自己奠定了在混凝土材料上表现佳绩的基础。
1942年,贝氏与毕业自卫斯里学院的陆书华结婚,同年贝氏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
入学不久,贝氏就辍学,工作于国际研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摧毁德意意志境内的桥梁。
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贝氏开始他未竟的学业。
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上海美术馆是贝氏的毕业设计,严谨的平面间错安排了数个内庭,使之观感为各个不同艺廊的背景,将自然引入室内是他的设计特点。
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光与空间的结合,使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