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范文(精选6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知识与技能】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几件事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掌握文中一些生动活泼的词语。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积累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品味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2、感受长妈妈的人品。

3、学习鲁迅从小就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围绕中心选材,选材要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主题;尝试运用本文的写法去写作。

【教学方法】:导读法,品味分析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分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他童年时期难忘的生活:百草园令人难忘的乐园、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阿长讲的美女蛇故事。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反映他童年值得缅怀与思念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并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有哪些异同。

二、回顾作者常识: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3分钟三、初步感知内容:默读思考10分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的问题1、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2、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先生对她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3、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四、学习字词:2分钟1、生字正音:憎恶(zèng wù)疮疤(chuāng bā)霹雳(pīlì)震悚(zhèn sǒng)诘(jíe)问2、整体感知内容:20分钟(1)明确: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外貌及其性格特点。

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姓名用了别人名字的保姆,可见其地位是何等卑微。

她喜欢切切察察,爱饶舌,睡觉姿势不雅,占床等都是略写。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长与》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经历,以及阿长赠予鲁迅《山海经》的事情。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感知鲁迅对阿长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山海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鲁迅这位作家及其作品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鲁迅对阿长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感知《山海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鲁迅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3.文章主题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课文译文。

3.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4.写作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译文,让学生对照原文,理解课文大意。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译文,巩固对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检查阅读效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鲁迅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让学生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描绘人物特点。
3,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培养学生尊重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4.课文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阿长的形象,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难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举例:教师可以挑选课文中的典型细节描写,如阿长的笑容、动作等,分析其如何展现人物性格,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实践。
(3)分析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词汇、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鲁迅作品的语言美。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细节描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描绘人物形象的能力。
5.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探索,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好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分析阿长的形象:课文中对阿长的形象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包括她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深入分析阿长的形象,理解作者为何对她怀有深厚的感情。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是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文字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一种手法。它是表达作者情感、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阿长的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鲁迅如何通过对阿长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学生对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理解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作者鲁迅的生平简介,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创作背景。
2.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与理解,掌握文章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3.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阿长所表达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通过讲述阿长这一人物,展现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批判。这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篇章,也是我们认识鲁迅文学思想的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片段。这些片段展示了鲁迅如何通过阿长的形象,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我们的启示。
2.增强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文化意识: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清晰、准确、有逻辑的语言表达素养。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阿长与〈山海经〉》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鲁迅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遇到了一些理解上的困难。首先,对于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情感,学生们一开始很难把握。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批判与尊重并存的矛盾态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写作技巧的运用:指导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例如通过对比展现人物性格;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引导学生从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中,看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对传统文化既好奇又难以理解的情况?”比如,大家对《山海经》这样的古籍可能既感兴趣又感到困惑。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的奥秘。
2.教学难点
-对鲁迅笔下阿长形象的理解:鲁迅对阿长的描绘既充满关爱,又带有讽刺,学生需理解这种复杂情感;
-写作技巧的运用:学生要学会如何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如何从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中,看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举例解释:
-对阿长形象的理解:学生需区分鲁迅对阿长的关爱与讽刺,如阿长对《山海经》的执着既让人敬佩,又让人感到无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围绕传统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对于鲁迅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去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问题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鲁迅的写作手法以及对阿长形象的双重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尊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8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8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8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篇一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学习文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能力目标:1、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2、分析具体事件,把握人物性格;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德育目标:品味课文,感悟平凡人身上蕴含的人格光辉,让学生树立一种平民意识,懂得珍视自己身边的幸福。

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他的人生写照。

在他创作的人物画廊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寻常百姓则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通过对他们的刻画,鲁迅先生来感受人间的冷暖,感慨世间的情谊。

今天,便让我们来共同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在鲁迅先生诙谐却又不凡深沉的诉说中阿长的平凡与伟大。

二、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些?从这些事情中你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三、思考品味:1、以上事件哪些是反映出我对阿长的“敬”,哪些事件反映出我对阿长的“厌”?2、在课文当中,我对阿长的敬与厌是柔和在一起的,你认为那种感情占了主导的地位?这种创作手法是?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3、放录音,学生听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四、拓展延伸: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口头表达出来。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通用12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通用12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通用12篇)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教学方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

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出示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详略描写的安排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三、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惊骇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疏懒霹雳孤孀惧惮粗拙渴慕2.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谁来说说阿长与<山海经>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阿长买<山海经>。

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还写了阿长的其他许多事情。

四、重点研读1、用自己最擅长的读书方式浏览课文勾画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思考: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些事情?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023最新-《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3最新-《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优秀5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鲁迅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们初一的时候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那大家还记得《从》是选自哪部集子吗?对,是《朝花夕拾》。

《朝》是一部回忆散文集,一共有十篇,里面记录的都是鲁迅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

包括回忆他的亲友,同学和老师。

那其中呢就有一篇回忆他的保姆的文章,他的保姆叫?长妈妈。

大家还记得长妈妈吗?她可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哦,她在我们学过的《从》里讲过一个什么故事?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好了,那阿长出了会讲故事之外,她还有什么特点呢?她在鲁迅的心中又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我们来看今天要学的《阿长与山海经》,请大家翻开书到29页。

(板书:、作者)《山海经》,大家知道是什么书吗?好,那大家喜欢听神话故事吗?有没有听过“精卫填海”的故事?那“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呢?刑天,他可是一位很有反抗性的猛将。

话说他的头被天地砍掉了,可他不服啊,所以他就以他的肚脐眼作为嘴巴,不停的说话,还不停的挥舞着手中的斧头和盾牌。

神奇吧?那《山》呢就收集了很多象这样的神话。

所以以前呐,《山》在孩子们中的流行度绝对不会亚于现在《哈里波特》在全世界的畅销。

二、主体1、好,介绍完这些呢,我们就要正式开始课文的学习了。

是这样,老师想把大家分成两个队,来个公平竞争。

(123小组为第一组队,567小组为第二队,4小组前3位到第一队,后3位到第二队。

)现在,就开始我们的第一项比赛──攻克字词。

老师先宣布比赛规则:当老师提示开始时,就请愿意接受挑战的同学举起手来,老师会选择举得最快的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就请安静的等待下一次机会,这里一共有十二道题,哪个组回答得又快又准,就算哪个组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阿长与《山海经》——鲁迅一、课程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3.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理解文章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写作线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关键词,体会课文“大词小用”词语使用特点。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多角度、多侧面、描细节的塑造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体会课文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5.领悟回忆性散文中成年回忆与童年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2.把握文章中心,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思念、同情、尊重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

二、学情分析年级要求:单元要求:用心体察小人物在平凡小事中所展现的优秀品格。

学生需求:三、课时设计:2课时本课教案(选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多角度、多侧面、描细节的塑造人物形象。

3.体会课文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2.把握文章中心,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思念、同情、尊重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

二、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并学会用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作。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神态、细节、心理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难点1.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及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的表达,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2课时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段话中讲的是什么故事?说说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说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就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三、检查预习1.字词读音2.词语解析四、感知课文——解析标题,提问学生,查看预习情况。

1.阿长是谁?——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2.《山海经》是什么样的一本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山海经》是我们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们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全书共18卷,分为《山经》5卷、《海经》13卷。

3.本文是什么文体?——回忆性散文。

五、研读课文——分析写作手法,体会人物形象目标导学一:梳理叙事事件,初识人物形象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每一件事中,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是什么样的?3-5段:阿长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的我无法翻身。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6-12段: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我所不耐烦的。

13-17段:阿长给我讲长毛攻城的故事。

——对阿长有了空前的敬意。

18段: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

——空前的敬意消失。

19-29段:阿长为我买来我非常渴慕,求而不得的《山海经》——对阿长产生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品格等角度)从外貌上:2V生的黄胖而矮的人;15V生的不好看,颈上还有许多的灸疮疤;从身份上:2V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从性格上:3V是一个常喜欢切切察察的人,说人长短的人;6-12V有些迷信的人;烦琐之至的人;16V是一个粗俗无知的人。

24V是一个关心我,为我着想的人。

26V是一个有伟大神力的人,别人不肯做,她却能做成功。

从细节上:3V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6V懂得许多规矩的人;13V讲故事很生动的人;你对阿长总的印象是什么?——阿长身上有很多的小缺点,切切察察、粗俗还有点迷信,但更有纯朴、善良的美善。

目标导学二:分析叙事特点,领会详略得当写作方法。

1.文中哪些事件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重点写的是哪一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1-2V介绍阿长的身份,长相、称呼的由来。

——详写3V常喜欢切切察察——略写3-5V睡相难看——详写5-11V元旦吃福橘的习俗——详写12V还教给我许多其他的道理。

——略写13-17V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详写18V阿长“谋杀”隐鼠。

——略写19-29V阿长为我买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详写30-31补写长妈妈的身世。

——略写【讲解】●叙事写人散文,记叙多件事情,必然有详略之分,若全部详写,不仅会有犯啰嗦毛病,还会导致逻辑上主次不分的毛病。

●略写部分使人对阿长有更加全面的、多角度的了解,真实的反映人物的特点。

●文章最主要记载的是阿长为我买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件事。

是通过先详略记叙了诸多阿长的毛病,以致我对他有些不耐烦甚至讨厌,再详写了阿长买《山海经》的事件,一下子打破了我对阿长的看法,反而对他新生敬意。

这些略写事件反而有着反衬的效果。

目标导学三:了解叙事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1..散文文体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虽然本文记叙有详略得当的特点,但是却仍记叙许多琐事,但课文读来却不显杂乱,有一条固定的线索贯穿其中,本文的这条线索是什么?答:是情感线索,我对阿长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为本文的写作线索。

使得文章虽然诸多琐事,但由于情感变化穿插其中,文章结构十分清晰,读来也十分自然有趣。

2.请说说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如何变化的?答: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分析:本文重点是写阿长给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我对阿长产生新的敬意,但是再写对阿长的敬意之前,用了很多的笔墨写我对阿长的不大佩服,不耐烦,产生敬意但敬意消失这些情感态度,这就是“抑”的部分,但“抑”的部分是为了反衬之后要重点强调的“扬”的部分。

这就是欲扬先抑的表达手法,这样更有利于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复习通过上节课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不同的角度,可以是知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内容产生的感想等。

2.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了整体的认识,也对鲁迅笔下的阿长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她是一个有很多小缺点却又善良、热心。

这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就是作者是如何来写这篇文章的,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精读课文目标导学一:多角度分析,感受人物形象活动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多角度、多侧面、描细节的塑造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11V“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分析:一连叠声的说“恭喜”,并且用了四个感叹号,极传神的刻画了阿长获得祝福后欢天喜地、心满意足的情状。

【动作描写】8-9V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

我惊异地看他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得,摇着我的肩。

分析: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阿长善良、单纯又迷信的一面。

【细节描写】5V“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分析:这句话抓住人物睡姿的细节进行描写,十分生动的体现了小时候鲁迅的无奈,又从中看出阿长的胖和睡相的粗俗。

【心理描写】22V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分析:“说了也无益”是心理描写,表明“我”根本没有把得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身上。

【神态描写】7V:“哥儿,你牢牢记住!”他极其郑重的说。

分析:“极其郑重”,神态描写,写出了阿长态度的严肃认真,表现了她对美好祝愿的笃信。

目标导学二:字斟句酌,体会关键词活动1:文章中有许多关键词语表达了作者的深刻含义,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

提问1:1V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答:用成人眼光看这个词语是非常夸张的,但是作者这里用的是自己儿时的心里描写。

小时候作者非常喜爱隐鼠,所以当阿长无意中害死隐鼠后,作者当时非常“憎恶”阿长,认为是阿长“谋死”了隐鼠。

——这就是词语“大词小用”的特点。

提问2:13V“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

怎么理解这句话中“空前”“敬意”两个词语呢?答:这句话中包含两种视角,一种是儿童视角,是我那时信以为真的天真;一种是成人角度,流露着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注*夸张性词语往往不仅有它表面的含义,更有其符合语境的深刻意义。

)提问3:25V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标注出来的词语。

“霹雳”“震悚”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我听到阿长买来《山海经》后内心强烈的反应。

“赶紧”“果然”以及一系列的动词,极力渲染了我欣喜若狂的情态。

目标导学三: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两种叙述角度活动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语句,看看作者是怎样转换的【先回顾】13V“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

怎么理解这句话中“空前”“敬意”两个词语呢?这句话中包含两种视角,一种是儿童视角,是我那时信以为真的天真;一种是成人角度,流露着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再寻找】“写作时的回忆”:1V长妈妈,已经说过……“童年的感受”:3V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目标导学四:重点研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部分,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活动1:作者用了相当多的语句写了买《山海经》之前的事情,“我对山海经的念念不忘,但是远方叔叔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的回答我,自己买又没有好的机会”等等,写这些是不是过于啰嗦了?删去可以么?答:不可以。

这些内容对比衬托出别人不肯做,但是阿长却可以做成功,突出表现阿长对我的关爱和能够买到这本书的不容易。

活动2:怎样理解“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句话?答:“伟大的神力”指的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表现了我对阿长由衷的敬佩和爱戴。

活动3:朗读30-31段,最后这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抒情的表达方式。

作者补写了阿长的身世,表达了对阿长的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