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药 越鞠丸 枳实薤白桂枝汤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一、组成实四(12克)、厚朴四两(12克)、白半升(9克)、桂枝一两(6克)、瓜一枚,(12克)。

二、用法以水五升,先煮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三、歌括1.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蒌合成方;通阳理气又散结;胸痹心痛皆可尝。

2.瓜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加白酒,胸痛彻背厥疾瘳。

3.瓜蒌薤白半夏汤再加半夏化痰结,功力又更胜一筹。

四、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五、主治胸痹。

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上抢心,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六、方解本方证是因于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胸中所致。

胸阳不振,津液不能输布,凝聚为痰,痰阻气机,结于胸中,故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背;痰浊中阻,肺失宣降,则见咳唾喘息,短气。

由于胸阳不振,阴寒之气上逆,故有气从胁下上抢心之候。

此时当通阳散结,祛痰下气为治。

方中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薤白辛温通阳,宽胸散结;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三药相配,通阳散结之力颇强。

再配以瓜萎涤痰散结;厚朴下气除满;则祛痰下气,散结除满之力益彰。

诸药合用,使胸阳振,痰浊除,阴寒消,气机宣畅,则胸痹而气逆上冲诸证可除。

七、附方及方论1.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瓜蒌实一枚(12克)、薤白半升(12克)、白酒七升(适量)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现代用法:用适量黄酒加水煎服)。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痹。

胸部满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膩,脉沉弦或紧。

2.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瓜菱实一枚(12克)、薤白三两(9克)、半夏半升(12克)、白酒一斗(适量)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用黄酒适量,加水煎服)。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胸痹而痰浊较甚,胸中满痛彻背,不能安卧者。

以上三方,同治胸痹,都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的作用。

但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之力尤大,并能下气祛寒,消痞除满,用以治疗胸痹而痰气互结较甚,胸中痞满,并有逆气从胁下上冲心者;瓜蒌薤白白酒汤专以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为主,用以治疗胸痹而痰浊较轻者;瓜蒌薤白半夏汤祛痰散结之力较大,用以治疗胸痹而痰浊较盛者。

枳实薤白桂枝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枳实薤白桂枝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枳实薤白桂枝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组成】枳实10g 厚朴15g 薤白24g 瓜蒌实24g 桂枝10g
【用法】先煮枳朴,后内诸药,煮数沸,汤成去滓,分3次,温服。

【主治】胸痹,心区憋闷、胀痛。

【证析】气血津液均贵流通,一有所阻,即呈病态。

此证是因气机不利,血行不畅,痰浊凝结,阻滞包络,以致疼痛。

何以知为气滞血郁津凝?从心区胀痛知之。

【病机】气滞血郁津凝,痹阻胸阳。

【治法】行气活血,涤痰泄浊法。

【方义】气血津液痹阻胸阳,治宜行气祛痰,通阳宣痹。

气行不利,故用枳实、厚朴疏畅气机;津凝成痰,故用瓜蒌、薤白涤痰泄浊;复用桂枝助气化而使津气流通,通血脉而使血行畅旺,合而成方,能呈通阳宣痹功效。

此方虽是气血津液齐通之法,却有主从。

是以行气祛痰为主,通利血脉为辅,所以方名枳实薤白桂枝汤而使桂枝退居末座。

【应用】以胸痹胀痛而兼舌黯苔膩为用方指征。

气滞较甚,可加降香、郁金;血瘀较甚,可加山楂、大黄;痰湿较甚,可加半夏、泽泻。

【歌括】
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厚朴方中襄,
五药合用行气津,胸痹憋胀服之康。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方剂学-各论(理气剂)

苏子降气汤
•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紫苏子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75g) 川当归去芦, 两半(45g) 甘草二两(60g) 前胡去芦 厚朴去粗皮, 姜汁拌炒,各一两(30g) 肉桂去皮,一两半(45g) •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 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喘咳痰多,胸膈满闷, 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 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 煎服法:加生姜2片,枣子1个,苏叶2g,水煎服,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暖肝煎
• 随证加减: 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 腹痛甚者,加香附以行气止痛; 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皮以疏肝理气。 • 使用注意:若因湿热下注,阴囊红肿热痛者,切 不可误用。
第二节 降气
• 适应病证:适用于肺胃气逆不降,以致咳 喘、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 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半夏汤、 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 胸阳不振→痰浊中阻 →气结于胸→胸痹 背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 喘息、咳唾、短气
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枳实薤白桂枝汤
瓜蒌 君 薤白 偏温,通胃阳,也宽胸 宽胸行气,又能化痰
枳实
臣 厚朴
降气,导滞
降气,行气宽胸,苦降

桂枝
温通胸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
• 配伍特点:寓降逆平冲于行气之中,以恢复升降。 寓散寒化痰于理气之内,以宣通痹阻。 • 随证加减: 寒重者,加干姜、附子以助通阳散寒之力; 气滞重者,加重枳实、厚朴用量以助理气行滞之 力; 痰浊重者,加半夏、茯苓以助消痰之力。
半夏厚朴汤
• 出自《金匮要略》 • 组成: 半夏一升(12g) 厚朴三两(9g) 茯苓四两(12g) 生 姜五两(15g) 苏叶二两(6g) •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 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吐,舌苔白润或白滑, 脉弦缓或弦滑。 • 煎服法:水煎服。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药】枳实四枚(9克) 厚朴四两(12克) 薤白半斤(9克) 桂枝一两(3克) 栝蒌实一枚(捣)(15克)【用法】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自洒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三)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四)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五)【解说】三方为治疗胸痹的主要方剂,胸痹为胸阳不振,痰浊水饮上居胸位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胸闷、短气,或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见心悸、喘咳,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寸弱关强。

与西医所谓“冠心病”类似。

栝蒌薤白白洒汤为治疗胸痹的最基本方剂,其辨证使用的键是;胸背痛,短气。

脉象可见寸虚关盛(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寸虚,为胸阳不振之象;关盛,为中焦有停饮,阴寒内盛之征。

至于“喘息咳唾”之有无,当视具体病情而察之,非栝蒌薤白汤证必现之症。

治胸痹其基本方法是: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栝蒌薤白白洒汤用栝蒌宽胸化痰,《本草别录》云本品能“主治胸痹”;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经云“心病宜食薤”,即为此义;白酒(米酒、高粱酒,或米醋)其性轻扬,既可引药上达,又可活血通经。

本方为治胸痹的基础方,临证时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运用。

栝蒌薤白半夏汤主治胸痹而痰饮壅盛,胸闭塞较甚之候。

故其证由上证短气发展至不得卧,由胸闷而痛发展至胸痛彻背。

因痰饮较甚,故在栝蒌薤白白洒汤的基础上加半夏,以逐其痰饮,降其逆气。

临证时,可将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合用,以增化痰饮之功。

气滞者,加陈皮、枳实、香附;瘀血者,常加丹参、降香、红花、赤芍、川芎、郁金等。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其病机特点是在痰浊上乘,胸阳痹阻的同时,气滞现象较为明显。

『经典处方』方剂之理气剂之行气之枳实薤白桂枝汤

『经典处方』方剂之理气剂之行气之枳实薤白桂枝汤

『经典处方』方剂之理气剂之行气之枳实薤白桂枝汤方剂之理气剂之行气之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组成] 1、枳实四枚(12g) 2、厚朴四两(12g) 3、薤白半升(9g) 4、桂枝一两(6g) 5、瓜蒌一枚,捣 (12g)[用法]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三次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方解]枳实薤白桂枝汤证因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于胸所致。

胸阳不振,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痰为阴邪,易阻气机,结于胸中,则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痰浊阻滞,肺失宣降,故见咳唾喘息、短气;胸阳不振则阴寒之气上逆,故有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之候。

治当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君药瓜蒌、薤白,瓜蒌味甘性寒入肺,涤痰散结,开胸通痹;薤白辛温,通阳散结,化痰散寒,散胸中凝滞之阴寒、化上焦结聚之痰浊、宣胸中阳气以宽胸,乃治疗胸痹之要药。

臣药枳实、厚朴,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厚朴燥湿化痰,下气除满,二者同用,共助君药宽胸散结、下气除满、通阳化痰。

佐药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

诸药配伍,使胸阳振,痰浊降,阴寒消,气机畅,则胸痹而气逆上冲诸证可除。

枳实薤白桂枝汤配伍特点有二:一、寓降逆平冲于行气之中,以恢复气机之升降;二、寓散寒化痰于理气之内,以宣通阴寒痰浊之痹阻。

[运用]1.辨证要点枳实薤白桂枝汤是主治胸阳不振,痰浊中阻,气结于胸所致胸痹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胸中痞满,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寒重,酌加干姜、附子以助通阳散寒之力;气滞重,加重厚朴、枳实用量以助理气行滞之力;痰浊重,酌加半夏、茯苓以助消痰之力。

3.现代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等属胸阳不振,痰气互结者。

中医药大学《理气剂》教案

中医药大学《理气剂》教案

第十五章理气剂【教学内容】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越鞠丸、瓜蒌薤白白酒汤、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复代赭汤(共6首)。

3.熟悉厚朴温中汤(1首)。

4.了解枳实消痞丸、枳术丸、天台乌药散、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5首)【教学目的】【定义】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难经·八难》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

气贵流通,无病可生,一有郁滞,则变生诸证。

故丹溪云:“气积压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

因此,根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逸者行之”、“结者散之”、“高者抑之”,《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及《本草经疏》“降可去升”等原则,而立理气之法。

【功用与适应范围】理气剂是由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其主要功用为调理气机,和畅血脉,使气机通畅而脏腑功能协调,升降正常,阴阳平衡,则诸证自愈。

适用于凡由气机逆乱或阻滞而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病证。

如肺主肃降,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胃气以下行为顺,胃失和降则呃逆、嗳气、呕吐;肝失疏泄,性喜条达,肝气郁滞则胁肋胀痛;肾主纳气,肾不主纳则冲气上逆,等等。

均可采用理气法来治疗。

【分类】理气剂用于气机郁滞或逆乱所致的病证。

如肺气上逆则喘咳;胃气上逆则嗳气、呕吐、呃逆;肝气郁滞则胁肋胀痛等,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能调理气机、和畅血脉,使气机通畅而脏腑功能协调,升降出入正常、阴阳平衡。

根据气滞与气逆的不同,本章方剂分为行气和降逆二类。

【注意事项】临床使用理气剂首先要辨清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戒,若气滞实证需行气,误用补气则其滞愈增;若气虚证需补气,误用行气,则更伤其气。

其二,若虚中夹实者宜行气补气药共同组方;若气滞与气逆并见者,宜行气和降气并用。

其三,理气剂多属芳香辛燥之品,易伤津耗气,应适可而止,慎勿过剂,尤其对年老体弱或阴虚火旺者以及孕妇等,均当慎用。

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所有的药物都要了解它的注意事项和适用人群后,才可以进行服用。

对于中药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来说也是一样,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处方】
枳实3克厚朴12克薤白9克桂枝3克栝楼实10克(捣)
【功能主治】
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用法用量】
上五味药以水1升,先煮枳实、厚朴,取400毫升,去滓,纳诸药,煮数沸,分三次温服。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功效和用途非常广泛,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良药。

大家有需要时不妨试一试,因为它几乎没有副作用,所以可以放心服用。

《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理气剂

《方剂学》理气剂越鞠丸(芎术丸)——金樱子散[金樱子元胡:肝郁化火]《丹溪心法》[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各6-l0g)[用法]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原书未著用法用量。

现代用法:水丸,每服6-9g,温开水送服。

亦可按参考用量比例作汤剂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方解]本方证乃因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致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六郁之中以气郁为主。

气郁而肝失条达,则见胸膈痞闷;气郁又使血行不畅而成血郁,故见胸胁胀痛;气血郁久化火,则见嗳腐吞酸吐苦之火郁;气郁即肝气不舒,肝病及脾,脾胃气滞,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则聚湿生痰,或食滞不化而见恶心呕吐。

反之,气郁又可因血、痰、火、湿、食诸郁导致或加重,故宜行气解郁为主,使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

方中香附辛香入肝,行气解郁为君药,以治气郁;川芎辛温入肝胆,为血中气药,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栀子苦寒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辛苦性温,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味甘性温入脾胃,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四药共为臣佐。

因痰郁乃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晶,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丹溪立方原义:“凡郁皆在中焦”,其治重在调理中焦而升降气机。

然临证难得六郁并见,宜“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应视何郁为主而调整其君药并加味运用,使方证相符,切中病机。

本方的配伍特点: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等为辨证要点旋覆代赭汤《伤寒论》[组成]旋覆花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姜五两(15g) 代赭石一两(6g) 甘草炙,三两 (9g) 半夏洗,半升(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气药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方剂学54讲理气药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558人已访问上节课讨论到开窍剂,我对于开窍剂整个看法,它是在中医学临床上用开窍剂很有特色。

本来这一章的方剂,主要在于温通开窍或者清热开窍,治疗窍闭神昏。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临床使用方面除了开窍醒神之外,不能忽视的很重要方面,比如说“凉开三宝”,退热效果非常好,清热效果很好。

同时呢凉开方也好,温开方也好。

用于其它内伤杂病中间也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不仅仅在于热病的开窍,或者是寒闭的开窍。

使用范围是注意是比较宽的,有中医特色。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理气剂理气剂是治疗气的病变。

从气的病变分类来看,大的分类有气的不足,气机运行失调两个方面。

虚证都是由于气的不足。

生化不足,消耗太过,都可能。

气的运行失调,是由各种原因导致气运行的一种障碍。

从分类来讲,气的不足,气虚,气脱。

气虚是消耗太过,或者是生化不足,造成气虚,气虚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气脱。

这就是一模拟较危重的证候。

气的病变气的不足(生化不足)补气,四君子汤养益剂气的不足(消耗太过)益气固脱,独参汤,生脉散气机运行失调气陷益气升陷,补中益气汤气逆肺─ 咳、喘降气胃─ 呕吐呕逆气滞(局部胀满)肝─ 胁、乳房、少腹行气脾胃─ 脘腹气运行失调方面,有气陷、气逆、气滞这几种形式。

· 气陷,表面上看是气机下陷,当升不升,但其产生的原因,仍然是气的功能衰退,和气虚有必然的联系。

气虚到一定程度造成气机的下陷。

因为气本身有固摄作用,阳气五大作用,这是中医基础理论里讨论的,有气化作用,有推动作用,有卫外作用,有固摄作用,有温煦作用,这样五方面。

固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

不能固摄就要下陷,所以这在气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成的。

· 气逆,气逆反应出当降不降,气机上逆,反应出肺和胃居多,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 气滞,是在局部运行的时候,气机不畅或者阻滞不通。

气机阻滞涉及到肝气郁滞,或者脾胃气机的郁滞。

按虚实来分,气的不足的气虚、气脱,以及运行失畅里的气陷,都归于虚的部份。

气逆气滞,反映出实的方面。

所以按虚实来分,气虚、气脱、气陷是虚证,气逆、气滞是实证。

治法针对的气虚要补气,气脱要益气固脱,气陷要升举。

这三类在前面都讨论过了。

都在补益剂里讨论气虚、气陷。

在气脱分面,温里剂的四逆汤后面附方,参附汤,当时也讲到独参汤,益气救脱,反映的对气脱的治疗。

生脉散也可以用于气阴不足,气脱、液脱这类的治疗。

所以都是偏于补益剂里的内容。

气机运行失调,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理气所讨论的内容。

气的病变气虚补气,四君子汤补益剂气脱益气固脱独参汤、生脉散气机运行失调气陷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气逆肺─咳、喘降气胃─呕吐呃逆气滞(局部胀满)肝─肋、乳房、少腹行气脾胃─脘腹气逆要降气,气滞要行气,所以这一章方剂分为两部份。

第一部份是行气,针对肝脾为主的气机郁滞,肝脾为主,当然也包括了其它,由于脏腑间的相互影响,也包括结合其它部位。

以肝脾气机郁滞为主。

气逆要降气,第二节降气。

以肺胃的气机上逆为主的表现。

要注意的是,具体到病人身上,一些具体病证,气滞气逆往往相互影响,不能截然分开,因此我们后面讨论方剂,有些以气机阻滞为主的方,表现上可以有气逆的特点。

而以气逆为主要病机的方,它也有气滞的一些表现,所以这两个不是截然分开的。

只能从病机上一种侧重不同。

理气剂总的来讲,有行气降气两个方面,和相应的脏腑关系,我们这个表来反映,降气和肺胃有关,宣降肺气和和胃降逆为主要治法。

行气和肝脾有关,这是主要的。

所以行气疏肝,行气理脾。

这是个主要的治法。

这些治法还要结合形成气滞的原因。

因寒形成的,还是因热形成的?或者在气滞当中兼有气虚,气滞当中兼有阴虚,这些的不同。

结合体质特点或病证的性质。

第一节行气越鞠丸一类方《丹溪心法》学习越鞠丸的意义,主要是一个理解朱丹溪“六郁学说”的精神。

而治疗这种郁证的一个代表性治法。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两个,(1)以前面大补阴丸为代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思想。

要常补气阴,以滋阴降火的大补阴丸为代表。

(2)六郁的思想,认为气血痰火湿食这六郁为代表的郁证,有关郁证的病机和治法的一些理论。

越鞠丸就体现了,或说代表了这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运用。

学习越鞠丸的另一个意义,越鞠丸应该说是治疗郁证的一个常用方、基础方。

临床灵活运用,可以针对气血痰火湿食各类的郁滞。

首先,郁,这个字,它反映出来一种气血痰火湿食郁滞,有气机不畅,本身是个不畅。

往往还不是一种不通,气机运行可以说不通,或者是不畅这些程度区别。

所以有很多郁症现在在临床上,反映出来是功能方面为主的。

有很多器质结构上查不出问题,它是气血津液郁滞不畅这种阶段,所以戴原礼说,郁,是积聚而不得发越,这些气血痰火湿食积聚了,不能发越,不能通畅的意思。

并不是到达像症、积,有形的这类,或者包括了郁滞不通,它是一种基础物质郁滞不畅的阶段。

所以实际在很多病证当中,都有从功能变化到实质结构变化的过程。

又加上从越鞠丸证的形成,往往多和情志因素有关,也是现代多见的郁症的一种病因特点。

所以越鞠丸应该说在现代运用方面意义还是很大的。

越鞠丸的名称为什么叫越鞠?历来有两种看法,有一类认为,有不少医家认为越鞠是从两个药物来的。

越指的是方里的栀子,栀子又称为越桃,别名是越桃,这方里的川芎又叫鞠芎,各取一个字,越桃鞠芎各取一个字,叫越鞠丸。

另一类,更多人认为它是从功效来的,越是发越的意思。

因为戴原礼本身就是朱丹溪的学生,他说郁证是一种积聚而不得发越,这个方能够发越,疏通,这是功效。

鞠呢,本身鞠是一种不通不畅的意思。

所以越鞠就是发越不通不畅。

但是针对郁症,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来讲,越鞠就反映出这种功效。

鞠这个字本身就有郁,郁结、不畅、不通的意思。

你看还有人把这个字当作名字。

吴鞠通不就这个鞠吗?吴是他的性,鞠通,鞠是不通不畅,鞠通把不通的给通了。

所以越鞠呢就是发越,把不畅不通的把它疏通了。

从方名也看得出这个方的一种功效。

主治证候分析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寒温失宜。

六郁气胸膈痞闷血脘腹、胸胁刺痛,胀痛火口苦吞酸湿胸闷泛恶呕吐痰食纳少、嗳腐越鞠丸主治的证候,六郁证的形成,应该说七情,情志所伤,往往排在第一位。

其它饮食失节,寒温失宜,这类影响到气机。

饮食可以阻滞气机。

寒温,寒邪收引影响气机。

温热可以伤气。

就导致了六郁证。

气血痰火湿食,这六个郁,各自专有所指,但彼此有相互影响。

气郁指气机阻滞。

这个方证,它的病位在哪里,首先这是一个要了解主治证候分析的一个重要,病位问题。

历来还不统一,像二版教材,前后出的参考书,教材,认为它病位主要在脾胃。

朱丹溪自己说过,六郁核心是在脾胃,在中焦,郁在中焦,而且这当中反映症状,临床表现,多数也是在中焦。

到后来六版教材定为肝脾这两个系统。

五版教材是回避了这个问题。

没有具体说哪个系统。

就解释一下症状。

对于越鞠丸认识从朱丹溪开始,历代医家分析,有个变化,有个变化过程。

越到后来越强调肝。

开始朱丹溪强调的是主要表现于脾胃。

郁的重点在中焦。

越到我们后来,越强调肝和脾胃这两个系统。

以肝脾的气机郁滞为主。

然后继发引起其它的各类郁证。

当然其它各类郁症也可以引起气郁。

总之定位后来都定在肝和脾胃。

六郁的相互关系,朱丹溪说,六郁之中气郁为先,因为在人体气的运行非常重要,气行则血行,气血如果不正常运行,郁可以化火;如果气滞了以后,可以生湿,气致不能很好运化,可以产生湿。

湿聚可以成痰:气机阻滞,运化无力,饮食减少,引起食郁。

所以气郁是引起其它各类郁证的一个原因。

反过来,其它各类郁证,也可以阻滞气机。

造成气郁。

从代表性表现,我们应该这样看,这里它原书里选了一些症状。

代表性的,临床上不一定要局限于、拘泥于这些症状。

比如气郁,胸膈痞闷,那脘腹呢?肝脾关系了,也会引起胀闷。

血郁,原书没有直接提到刺痛,实际上气滞到一定程度,可以脘腹、胸胁刺痛,原书提到胀痛。

血郁要有血瘀的特点了。

以血郁为主的话,疼痛往往是刺痛。

火郁,是肝郁化火,肝脾、肝胃不和,就产生口苦吞酸,反映出热的特点,所以用来作火郁的一个代表。

湿郁,湿邪阻滞气机,水湿不得运化,输布,胸闷,湿聚以后可以成痰,阻滞的泛恶呕吐,这是痰湿的一个表现。

食郁,饮食减少,嗳腐不消化的东西。

这是把它一些比较典型代表性的症状,拿来反映这个六郁。

功用行气解郁(六郁之中,气郁为先)方解君香附行气解郁,针对气郁臣佐川芎活血止痛,针对血郁栀子清热泻火,针对火郁苍朮健脾燥湿,针对痰湿郁神曲消食,针对食郁越鞠丸五个药治六郁。

具体来说,香附针对气郁。

至于君臣佐使安排和灵活运用,我们下面再说。

五个药针对六郁,苍朮燥湿,湿袪有助于痰消。

它是代表性方剂,主要体现一个法,所以它没有专门用治疗痰郁的药,认为痰湿本是同类。

用苍朮一个药针对代替了。

食郁用神曲来消食。

五个药治疗六个郁。

临床用的时候,是不是这五个药,原书没有写,哪个用多少,各等分,是不是就各等分去用?实际上很多方写各等分的,是提示你要灵活运用。

历来这个方君臣佐使的讨论,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统一。

有三种提法,都有它的道理。

1. 川芎、苍朮应该做君药,为什么呢?这是根据朱丹溪越鞠丸,他说亦名芎朮丸,就说朱丹溪可能认为这两个是主要药物。

因为历来以药物命名的往往是说明作者、制定者比较重视这两个药在方中的地位。

但是根据朱丹溪强调六郁之中气郁为先,这个又不符合。

2. 香附为君,因为它是行气解郁为主的,以它为君。

其它的灵活运用来作臣药、佐药。

有就是说以气郁为主。

同时又反映出其它兼夹证候当中,哪个突出。

那我再用哪一个作为次要一等,臣药的。

再其次作为一个佐药。

根据君臣佐药的不同地位来确定用量。

3. 香附为君,如果是气郁,那就是香附为君,你这个方是个最基本结构,还可以增加一些行气药物,行气疏肝这类药,如果血郁,那香附和川芎联合作君,其它的药要根据这血郁基础上,又兼有什么表现,比如化热没有?脾胃状况,来确定。

总之,香附和川芎在血郁联合作君。

火郁的话,香附和栀子联合作君。

湿郁、痰郁的话,香附和苍朮联合作君。

食郁,香附和神曲联合作君。

我看这个有点像什么呢?像联合国,香附就是个常任理事国,其它非常任理事国,那是轮流来的。

这个香附作君药从不换。

其它是该它主要针对性的,它和香附联合当君。

所以这一个君药的选择,我觉得是比较合适的。

就说六郁之中以气郁为先,治郁证行气非常重要的。

由于气血痰火湿食当中,六郁和气郁的关系非常密切。

气郁可以引起诸郁。

其它的郁也可以引起气郁。

是有这个原因。

运用辨证要点胸膈痞闷(气郁),脘腹刺痛或胀痛(血郁),饮食不消等。

由于气郁日久可以引起血郁,这里我们用了脘腹刺痛或胀痛,饮食不消作为气郁为主,兼有其它的一个代表。

临床运用时,绝不是把这五个药抬上去就解决问题了,香附为君,调整其它药并加味相佐药物气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血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火栀子酌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痰苍朮酌加半夏、瓜蒌湿酌加茯苓、泽泻(燥湿、利湿结合)食神曲酌加山楂、麦芽香附主要是归肝经,增加行气,特别针对脾气,体现肝脾同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