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礼貌用语和称呼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解答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禁忌情况1. 礼貌用语的差异:中英两种文化中,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人在询问别人的年龄、婚姻状况等私人话题时会被认为是不禁忌的;而在英国文化中,这样的问题往往被认为是冒犯他人的。
此外,在英国文化中,先的人可以用You来称呼晚的人,但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使用您这个词。
2. 饮食习惯:中英两国的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鸡肉”通常被称为“chicken”,而在中国文化中,“鸡肉”会被称为“live chicken”,这被认为是不禁忌的。
另外,在英国文化中很常见的吃猪肉,但在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教文化中,是严格禁忌的。
3.宗教信仰:中英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存在差异。
例如,在英国,谈论宗教话题并没有那么敏感。
然而,在中国,由于个人宗教信仰的问题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所以谈论宗教问题往往被认为是禁忌的。
二、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的原因1.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导致了禁忌观念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对长辈的尊敬和关心往往是被鼓励的,而在英国文化中,过分关心他人的私人事务会被认为是冒犯的。
2.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中英两种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文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吉利的词语,以表达对他人的祝福和尊重。
而在英语中,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认为是虚伪的。
三、跨文化交际中解决中英禁忌的方法1.尊重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理解是最重要的。
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尽量避免触碰对方的敏感点,展示对对方文化的尊重。
2.学习和批判性思考:不断学习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和差异,不只是表面地接受和遵循其中一种文化规范,还要批判性地思考,并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是可以变化的。
3.沟通和妥协: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学会解释自己的意图,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同时,也要学会妥协,尽量迁就对方的文化规范。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摘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被不同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而礼貌用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工具,应该被学习者认识和了解。
本文列举了一些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行为的差异,尤其是从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道歉、对赞扬语的应答五个方面的异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引起注意以运用于实践,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A Brief Talk about Different PolitenessPrinciple of Cultural ExchangeAbstract:Language as a tool for cultural exchange, has been given the different ethn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urtesy as a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in th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by learner. This article lists some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five aspects including addressing, greeting, acknowledgement, apology and response of the compliment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applying practic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principle; appellation;greeting; acknowledgement;apology;response of the commendation语言学习的范围很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法学习,还要注重母语与外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用语是人们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和西方语言中的礼貌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反映了这两种文化对礼貌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下面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称呼方式。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称呼方式,这种称呼方式较为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名字来称呼对方,例如“John”、“Mary”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对待他人称呼方面的不同习惯和文化观念。
第二,问候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你好”、“您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并表示尊重。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Hello”、“Hi”等简短的问候语,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随意,不太关注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问候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道歉和感谢。
在中文中,道歉和感谢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人们常用“对不起”、“谢谢”等表达自己的道歉和感谢之情。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I'm sorry”、“Thank you”等。
但西方社会对于道歉和感谢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如中文社会。
这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台风的不同态度有关。
第四,告别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再见”、“回头见”等告别语来表示离开和期待再次见面。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Goodbye”、“See you”等简短的告别语。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对待离别和见面的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西礼貌用语在称呼方式、问候语、道歉和感谢以及告别语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礼貌习惯、人际关系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礼貌用语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好关系。
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

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工具,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使用英语时往往会出现语言差异,这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难题。
首先,语音和语调上的差异是英语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于发音的习惯和语调的处理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国人倾向于使用清晰而准确的发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而人则更加注重语速和流利度,通常发音较为模糊,语调也较为平稳。
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双方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困惑。
其次,词汇和用法上的差异也是英语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面对的难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于同一个概念或者物品的称呼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英国人称电梯为“lift”,而人则称之为“elevator”。
此外,英语的用法和习惯也会因文化差异而不同。
比如,在英国人眼中,“Sorry”不仅仅是一种道歉的表达,还可以用来表示礼貌和客套;而在人的口中,用“Sorry”来表示礼貌会显得不自然。
这种差异容易让人在交流中感到困惑和尴尬。
最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影响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表达和理解。
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因此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人普遍注重“面子”和尊重上级,因此在交流中可能会使用更多的委婉语和谦虚语;而人则更加直接和坦诚,注重个人表达和自由。
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双方产生误解和冲突。
为了克服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俗和礼仪。
其次,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学会接纳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最后,积极沟通和解释,及时澄清误解,以避免交流中的问题进一步扩大。
总之,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适应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沟通,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语言的语用差异分析

0 rg t Df rne o P i L g aei n l a dC iee .P ama c i ec f O t aU g nE g s n hns i e s le n i h d r glt cl rl o ui n rut a C mmu i t n n e u nci ao
CUIL i
乙: 干嘛这么客气啊, 你能来我就很高兴, 下次可别这么破费了!
( 称呼语的语用差异 三)
汉语称呼系统极为丰富和复杂, 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礼貌习惯。如中国文化提倡“ 尊老爱幼” 的美 德, 体现在称呼语中就是把人的年龄、 辈份带人称呼语, 老王” “ 如“ 、老先生” “ 、老师傅” 等。在许多情况 下,老” “ 字常常委婉地表示资深历练, 有威望地意思, 听来既亲切可人又文雅有礼。英美人却很避讳 “l 一词, 。” d 通常借用其它的词来婉转地表达“ 老年” 这一概念, Hm f au ( 如 oe r l 养老院)a au c - od t s 、 dl o n t m mn ( ui 老人区)s i cin( y t 、 n ri es资深公民)E eH sl老人团) eo t z 、l r o ( d t e 等等。另一种汉语的称谓形式用在人 的头衔、 管制或职位上, 如黄经理、 王处长、 陈主任、 马局长等。但人们几乎听不到西方人会称呼别人 B - u
立的英美人的饭桌上却常常遭到一句“ e y r ” 冷遇” H p os 的“ l u e r i 。在西方人看来, 中国人的宴客方式干预
了个人自由, 而他们简洁随意的招待却是真诚的友善和礼貌。
2收受馈赠 、
中国自古就注重礼尚往来。中国人送礼很有讲究, 礼物通常名目繁多且较为贵重。西方人一般不 送重礼, 多注重礼物的纪念意义和文化品位, 且包装精美。当得到了朋友精心准备的礼物的时候, 东西 方人的反应同样是截然不同的。英美人接受礼物时其话语多为表示对礼物的赞美之情。如 :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其涉及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礼貌用语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在称呼方式、道歉方式以及感谢方式等方面。
本文首先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的概念以及意义,然后分别从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差异进行详细比较,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最后,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礼貌用语的误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英汉文化差异;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Abstract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which involv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 cultur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such as the way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and expressing gratitude.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nd then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in terms ofways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expressing gratitude, and polite language. analyz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it. Finally, how to avoid the misus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proposed.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language;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ways of addressing; ways of apologizing; way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polite language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交际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称谓语的对比翻译

营 业 员 、 摩 师 等 , 般 后 面 加 上 同 志 一 词 , 成 尊 称 。 个 别 按 一 变
职 业 称 呼之 后 还 可 以 加 上 师 傅 一 词 。社 会 中 绝 大 多 数 人 都 有
自 己相 对 的 定 位 和 特 定 的职 衔 称 谓 英 美 人 受 “ 等 性 ” 系 平 关 影 响 较 大 , 此 英 语 中 的职 衔 称 渭 局 限 性 很 强 , 般 不 用 作 称 因 一
n p e ne e c u i , u b n , i ) 几 个 修 饰 词 ( ra , e h w, ic , o s h s a d w f 和 n e get g a d se , af f s ,e o d i— lw) 可 以 反 映 所 有 的 辈 rn , tp h l i t s c n ,n a 就 ,r 份、 同胞 、 缘 关 系 ( 榕 培 , 9 7 1 2 。 而 汉 语 的 亲 属 称 谓 血 汪 19 :0)
交 际 的产 物 , 映 着 该 民族 的 风 俗 和 文 化 。本 文 从 跨 文 化 交 反 际 的 角 度 , 过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 称 谓 语 的对 比 , 讨 英 汉 称 谓 通 探
语“ 值” 等 翻译 的 可 行 性 。
1 跨 文 化 交 际 中英 汉 称 谓 语 的 分 类
军 职 可 单 用 。另 有 一 些 只单 用 的如 wa e ,o ,o d c r i rb y cn u t 等 t o 称 谓 , 含 一 种 卑 微 低 下 的 含 义 , 能 加 姓 或 名 。总 的 说 来 , 隐 不
汉 语 的职 衔 称 谓 比英 语 要 广 泛 复 杂 得 多 。 1 2 2 姓 名 称 谓 姓 名 称 谓 就 是 双 方 以 对 方 的 姓 名 相 称 。 ..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中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摘要礼貌是人类文化的普遍现象,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准绳,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
文明古国中国和西方处于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道德价值观,风土人情等等,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价值角度对中英两种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使交流顺利进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礼貌用语;英语;汉语;差异对比绪论礼貌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在人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以巨大的力量促使人们按照本民族的习惯进行交际。
即使是许多有文化有教养,知道入乡随俗的人也难以摆脱文化习俗的羁绊,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无意的触犯对方的禁忌,造成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人们能否冲破各自文化的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中多重且隐蔽的特性。
为了顺利融洽的进行交际,除了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遵守“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佛”的礼仪,规范,更重要的还应重视移情,不管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在认知心理上都要乐于接受对方d 的不同文化,想方设法去理解对方的用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会轻松地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英称呼语的文化差异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称呼要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倾向,是垂直社会关系的标志。
而英语国家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崇尚对等式称呼,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
(一)、姓名。
比如,在中国,下属不能叫上司的名字,学生不能直接叫老师的名字,孩子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定为没有礼貌,缺乏教养。
而英语文化中的称呼语注重双方亲近,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在英语国家,一般来说,不论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和级别多高,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以示亲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随便。
Be at home,please.
、口译中礼貌用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对于同中国人交往的外国人来说,要弄清楚汉语的礼貌语言也是够麻 烦的了。
究其原因就是英语中很少使用谦词与敬语。
下级给上级写信, 可能客气一点,但也没有很多特别的谦词与敬语。
不必考虑对方的年 龄、头衔、地位等。
下面是汉、英之间的一些例子:
1、汉语中常用的套语
I have n 'see n you for a long time. Long time no
see.
How have you bee n for these days?
刘师傅---Master …
令郎---on e s s on 丫头---o ne 'daughter
高见---a good idea 贵姓---Your n ame 久仰大名---I 'e heard a lot about you 哪里,哪里。
---Tha nk you. 大作---o ne 'book/article,etc.
府上---your home;the place you are from
耽误您的时间了。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惭愧,惭愧! ---I'm flattered. I m very much honored.
2、寒暄语
您好!吃了吗?
Hi! / Hello! / How have you bee n? 上哪儿去啊? How are you? / How are you doing?
It 'a nice day, isn 'it ?
回头见。
See you later / soon.
好久不见了。
请留步。
慢走。
走好。
慢点骑。
------ Take care.
不见不散。
---- Be there,or be square.
We won' leave until we see each other,shall we? 3、问候
辛苦了。
----- Youve had such a hard time.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你一定很累了。
----- You must be very tired / exhausted.
辛苦了,先生。
---- (Did you have a ) Hard time,sir?
4、客套用语
劳驾。
借光。
请问。
----- Excuse me./ Can you help me?
愿意效劳。
---- It smy (a) pleasure.
请便。
---- Please yourself.
您(老)先走。
女士优先。
-------- After you./ Ladies first.
里面请。
---- Welcome ./ Come in ,please.
请随便。
---- Be at home,please.
请自己动手。
----- H elp yourself to...
还有比如“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句汉语通常表达的含义是客套、客气;英文则应该表达的是某人的工作、义务,非做不可。
这句话中英结构、表达形式都类似,但实际含义则差异很大。
如果翻译成“Its my duty”显然不合理,应该翻译成:It's a (my) pleasure.
造成中西方礼貌语言差异的原因与中西方文化背景、道德观、价
值观等方面的不同有密切联系,如果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规则直接搬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则往往会造成误会甚至冲突。
中国人与西方
人使用礼貌语言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从不同角度反映客观事实;
B. 从不同的方面体现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
C. 用不同手段表示自己的意图。
二、口译中称呼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一)姓名称呼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可以使用全称来称呼对方,但是值得一提的
是由于在汉语文化中直呼其姓名很多时候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现象。
在两种语言中直呼其名的现象也是共同存在的。
例如:“李晓梅”可称“晓梅”,“Mary Lee”可称“ Mary”。
汉语中多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体现一种彼此间的亲密关系。
但是在英语中直呼其名是很常
见的称呼方式,无论身份地位、亲疏关系、年龄长幼都可以直呼其名,这在中国文化中是难以接受的。
在西方人看来这却体现了彼此间平等、友好、融洽的关系。
英语中还可以直呼其姓,这在汉语中是没
有的现象,汉语中更习惯在姓氏前加上“老”表(示年长、见识广博和具有丰富经验)或“小”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敬。
这正是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思想的体现,而这也是在英语中没有的现象,你决不会看到用“little/old Smith”来对被称呼着表示尊敬,相反“ old"在英语中涉及比较敏感的年龄问题.通常会给被称呼者造成“年老无用” 的感觉
(二)亲属称呼
汉语受到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按照宗亲和姻亲血缘关系及长幼顺序,
对亲属称呼进行了严格划分,以表示亲属之间的亲疏关系。
在英语中则恰恰相反,西方人更多地体现了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文观念,因此英语中的亲属称呼显得简单而且笼统化,往往一个英语中的称呼语要对应好几个汉语中的称呼语。
1.宗亲和姻亲亲属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突出,讲究父系传宗接代的正
统血缘关系。
具体体现在父系亲属(宗亲)和母系亲属姻(亲)都各自具有不
同的称呼语。
在汉语中,父系亲属的祖辈称呼“祖父(爷爷)” “祖母(奶
奶)”。
母系则称“外祖父(外公)” “外祖母(外婆)”, 母系亲属明显多
一个“外”字,同样讲究这种父系正统思想的称呼有
“堂兄(哥)/堂姐/堂弟/堂妹(父系同辈亲属)孙‘子/孙女孙
(辈)”,分别对应母系的“表兄(哥)/表姐/表弟/表妹母(系同辈亲
属)”和“外孙,外孙女(孙辈)”。
此外,汉语还包括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兄
弟姐妹及其配偶的称呼(如“伯祖父/伯祖母(父
系)”“叔祖父/叔祖母(父系)舅‘公/舅婆母(系)”等)、
父母兄弟姐妹的称呼(如父系称呼伯父一伯母,叔叔一婶婶,姑姑
一姑父;母系称呼舅舅一舅妈。
姨妈一姨父)等。
在西方国家,没有这种传统的
守旧思想,并且大家族的血缘关系观念也比较模糊,因此在英语中这类称呼就
显得比较简单.通常是一个英语称呼语对应几个汉语称呼语。
如:“祖父…外
‘祖父”都叫grandpa; “祖母”“外祖母”都叫grandma; “伯父” “叔叔”“舅舅”“姑父”
“姨父”都称为u ncle: “伯母”“婶婶” “舅妈”“姑姑”“姨妈” 都
称为aunt; “堂兄(哥)/堂姐/堂弟/堂妹”以及“表兄
(哥)/表姐/表弟/表妹”用cousin 一词表示即可。
2、中国文化中讲究长幼尊卑,西方文化中提倡人生来平等。
在英语中,亲属称呼与名字结合可以用来称呼长辈,比如“Un cle Sam”“Aunt Rose" “Father Smith”“Sister Linda’ 等。
即使是
两兄弟,也更多的是叫名字。
这在中国文化中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汉语亲属称呼属于叙述式,精细、具体、复杂,英语中哥哥和弟弟都用brother英语称呼语中的表现就是称呼语显得较为简单自由。
顶多在前面加上“ old (elder)/little (younger) ”来表示长幼,但是它却
没法区分“大哥和二哥…二‘姐和三姐”等。
(三) 职业、职位及职称称呼差异
汉语中一般可以将职位职称直接用于称呼当中,一般的方式为
“姓+职位/职称”。
就职业上来讲,老师、医生、护士、工程师、律师等在人们心目中比较高尚或者被人们称之为“白领”的职业可以采
用这种称呼方式,如:张老师、王医生等,值得一提的是,像工程师这样的名称较长的职业,人们一般习惯用简化的方式进行称呼,如:李工。
另外,某些职业还可以和亲属称呼结合构成称呼语,如: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司机大哥、护士阿姨等等。
就职位上来讲,一般是高职位才会用于这种称呼,特别是管理者,如:王经理、刘局长、李总等,而且在称呼副职的时候常常将“副”字去掉以表示对被称呼方的尊敬,如直接称呼“李副局长”为“李局长”。
就职称上来讲,一般只有“教授”一词用来作称呼比较常见,如:李教授、王教授英语中除了“ doctor ” “ preside nt ” “ mayor ” “ judge ” “ professor”
“ manager”等少数几个职位职称词用于称呼外,一般少用这类词表示称呼,通常情况下是在姓氏前面加上Mr./Mrs./Miss/Ms.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并且在稍微熟悉之后就直呼其名了,这似乎在汉语中是很少见的。
而西方国家的人如果在听到“Teacher Smith Manager
Liu, Engineer Zhang, Boss Yan{等称呼时也同样会觉得不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