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扬州慢》修辞美和意境美赏析

合集下载

浅析姜夔《扬州慢》

浅析姜夔《扬州慢》

浅析姜夔《扬州慢》1176年,姜夔在从湖北去浙江的路上经过扬州,看到被金兵掠夺后不久的扬州残垣断壁,萧条荒凉,尽是战争的痕迹,于是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词曲音乐作品《扬州慢》。

包德树老师在他的《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评价姜夔的音乐作品“讲究辞藻音律,其作品或陶醉于自然景物,或抒发个人的离愁别恨,或感伤国耻国难”,此曲《扬州慢》便是作者感伤国耻国难。

首先从词来分析:“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词一开篇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芥麦青青。

”杜牧曾在他的《赠别》诗中写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风光绮丽,无与伦比,而如今的扬州却是萧条荒凉,只剩下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杂草。

这样的景象好不令人失望,跟开篇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失望和凄凉。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扬州被金兵掠夺后,当初繁华美丽的扬州城残垣断壁,一片萧条,就连那荒废的城池和衰败的树木也特别讨厌再提起那可恶的战争。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出人们对战争的讨厌和嫉妒憎恨。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到了黄昏时分,城楼上又吹起了凄凉哀怨的号角,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使人感觉到阵阵的寒意。

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

作者以有声反衬无声,更烘托出凄凉静寂的气氛。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假如杜牧此时到扬州,看到古都的沧桑巨变,一定会大吃一惊。

这几句表面上是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作者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

”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豆蔻少女的美丽姿态。

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雷江
【期刊名称】《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通过审题,确定作文的中心思想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选材和
剪裁了。

陆游在《论诗》中说:“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意思是说,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写作材料的权利,对材料的处理有着特别的技巧,不像缝纫师傅剪裁衣服那么简单。

那么,选材和剪裁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呢?
【总页数】3页(P99-101)
【作者】雷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谈作文素材的积累与创造性运用
2.天机云
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优质语文课的几个标准3.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4.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诗文群文阅读
的教学策略与实施探微
5.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州慢》赏析

《扬州慢》赏析

《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景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这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冷落;“杜郎”三句,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二十四桥”四句,描绘眼前景物,是虚写,是词人想象中的景物,侧重表现扬州今日的荒凉冷落。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朴清劲的语言表现深沉浓郁的情感,化实为虚,虚实相生,有空灵之美。

这首词以其低回要眇的格调,凄怆悲凉的意境,质朴无华的风格,成为姜词的代表作,在词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扬州慢》不仅展现了扬州的历史变迁,还寄托了词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扬州慢 姜夔诗歌鉴赏

扬州慢 姜夔诗歌鉴赏

扬州慢姜夔诗歌鉴赏姜夔的《扬州慢》,堪称宋词中的经典之作,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思索。

这首词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曾经繁华的扬州城,如今却是这般荒芜冷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点出了扬州的历史地位和美好名声,让人不禁想起昔日的辉煌。

可紧接着“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吹拂下,本该是繁花似锦,如今却只有满眼的荠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心生悲慨。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金兵的侵略给扬州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就连那废弃的池塘和古老的树木,都似乎厌倦了谈论战争。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废池乔木”人的情感,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它的厌恶。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黄昏时分,凄清的号角声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整个城市显得更加空旷寂寥。

这几句进一步烘托出扬州的冷落和凄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孤寂和忧伤。

下阕“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曾在扬州留下许多风流韵事和优美诗篇,如果他如今重来,也定会为扬州的惨状而震惊。

即使他有再高超的文学才华,也难以描绘出此刻的沉痛之情。

这里通过想象杜牧的感受,侧面烘托出扬州的今非昔比,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依然还在,但桥下的水波荡漾,只有一轮冷月默默无语。

想到桥边的红芍药,年年花开花落,却不知是为谁而生。

这里的“冷月无声”将寂静、凄清的氛围推向了极致,而红药的无知无觉,更增添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姜夔的这首《扬州慢》,在艺术手法上也独具匠心。

他善用对比,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相对照,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同时,他还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对扬州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叹。

过扬州,一盏离愁 ---姜夔《扬州慢》赏析

过扬州,一盏离愁            ---姜夔《扬州慢》赏析

过扬州,一盏离愁---姜夔《扬州慢》赏析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唐人徐凝一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道尽扬州月色缱绻;太白高呼:“烟花三月下扬州”赞它的繁花似锦;“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李公垂也为其绮丽繁华折服;樊川洋洒数篇只为这绿杨城郭。

这是鼎盛时期的扬州,过者皆流连,世人都向往。

可战乱之后,繁华尽落,扬州城一番苍凉景象令人叹惋。

宋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年、三十一年,金兵屡次南侵,隆兴二年的入侵距此时只隔十余年,年过弱冠的姜尧章过此处,抚今追昔,焚掠蹂躏灾祸之惨重恍如昨日,歌吹十里繁华扬州的荒凉残破,让人触目惊心,将愁绪满怀写成那被杨万里赞“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的名篇-<扬州慢>。

上阙将所见之景详尽道出,把杜牧所写鼎盛时期的扬州和今时萧索兴废对比。

起笔飘洒轻快“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久负盛名无需赘言,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位于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休息,这是最初的一段路程。

慢步扬州路,前闻“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由衷溢誉,所见却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经过金人的蹂躏,扬州四野皆是荠麦,再不见昔日繁盛。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单用“废池乔木”两处景致便将被侵之后的颓靡的扬州尽显。

荠麦青青”与“彼黍离离”异曲同工,“青青”凸出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

“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高二语文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高二语文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导语】因为⾼⼆开始努⼒,所以前⾯的知识肯定有⼀定的⽋缺,这就要求⾃⼰要制定⼀定的计划,更要⽐别⼈付出更多的努⼒,相信付出的汗⽔不会⽩⽩流淌的,收获总是⾃⼰的。

⾼⼆频道为你整理了《⾼⼆语⽂扬州慢原⽂及赏析》,助你⾦榜题名!1.原⽂ 淳熙丙申正⽇,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其城则四壁萧条,寒⽔⾃碧,暮⾊渐起,戍⾓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度此曲。

千岩⽼⼈以为有《⿉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尽荠麦青青。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犹厌⾔兵。

渐黄昏、清⾓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今、重到须惊。

纵⾖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2.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

②⽵西:扬州城东⼀亭名,景⾊清幽。

③春风⼗⾥:借指昔⽇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

这⾸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年⼀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 ⑦⼆⼗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四美⼈XX于此。

⑧桥边红药:⼆⼗四桥⼜名红药桥,桥边⽣红芍药。

3.赏析 尽管姜夔⼀⽣以游⼠终⽼,但⽩⽯词并不仅仅是游⼠⽣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的情感世界。

诚然,由于⽣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但他并不是⼀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

姜夔⾝历⾼、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恬武嬉,将恢复⼤计置于度外。

姜夔也曾因此⽽痛⼼疾⾸,深致慨叹。

淳熙⼆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度此曲,抒写⿉离之悲。

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

上⽚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扬州慢》词曲分析

《扬州慢》词曲分析

《扬州慢》词曲分析《扬州慢》曲作者姜夔,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是南宋词坛上最为讲究音律的词人和音乐家。

在其词乐创作上,注重词、曲的结合,作品呈现出陶醉于自然景物,或抒发个人离愁伤感的情绪。

今存有其著述《白石道人诗集》和《白石道人歌曲》等。

《白石道人歌曲》这部曲集是宋代遗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乐谱资料,其中有姜夔的“自度曲”14首。

“自度曲”即现在的自制新曲之意。

在其“自度曲”中流传至今的有《扬州慢》、《杏花天影》、《鬲溪梅令》、《长亭怨慢》等,都是不折不扣的宋代歌曲。

几乎每首词前都写有“小序”,用以说明当时创作的背景和动机,对于后人理解和研究宋代作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其中《鬲溪梅令》一歌写尽惆怅、孤独之感,表露其一生不得志的心绪;《杏花天影》情思深远,写出了漂泊流离中的凄凉心情;《扬州慢》流露出更多的是- .种悲凉心情,如词中所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表现出对金军侵人的厌恶,对国耻国难的感叹。

《扬州慢》是--首将情感与音乐结合得较为完美的上乘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说是作者的代表之作。

在宋代,词乐创作中,词不能独立到音乐之外来完成其创作。

词对音乐的服从,其本质不仅在于语言、声韵与曲调某种简单的对应关系,更重要的是使这种关系的建立更适用于音乐情感的表达,通过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达到词调音乐获得一种音乐美。

从宋代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婉约文采还是豪放词风,都是以言情为其主旨。

《扬州慢》作于淳熙三年,是一- 首琴歌形式的作品。

当时姜夔离开汉阳,漫游大江南北,在扬州时谱写了这一- 名篇。

繁华的名都一扬州遭受金兵多次的侵袭,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这正是当时姜夔看到的场景。

在其“小序”中也写到,“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余怀怆然,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

”表现出作者对战乱社会的感慨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这首词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阕主写景,下阕着重抒情。

上下阕旋律不尽相同,根据内容做了部分变化,音乐上有大幅度的展开,但是始终贯穿着同一主题音调,结构上既有变化又很统一。

《扬州慢》诗歌鉴赏精品课件

《扬州慢》诗歌鉴赏精品课件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 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 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 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 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 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 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 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 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 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 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 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 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 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 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 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 都是谁造成的呢?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 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 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 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杰出 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 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 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 至中书舍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 为主。代表作有《阿房宫赋》,《泊秦淮》,《赤 壁》,《过华清池绝句》,《陈氏书录》,《唐音癸 签》, 《石洲诗话》,《登乐游原》等。晚唐诗歌 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 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 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 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思考:为何作者在这首词中大量化用 杜牧的诗句?
解析:这种手法属于用典。扬州自古繁华,特 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 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 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 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 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 面化典无痕,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比直抒胸 臆更加含蓄;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 忆,想起扬州旧日繁华,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同时也使得词作更富有文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xx先生说:
“玩味一诗言代之致,非流连吟赏此诗之言不可;苟非其言,即无斯致。

”吟赏姜夔的《扬州慢》一词,笔者就认为绝不能绕过词中言近旨远的语言以及创造了这种语言的丰富修辞方法和优美意境,因为正是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审美诱惑和审美深刻。

《扬州慢》是姜夔于淳熙年间路过扬州目睹扬州城的破落衰败有感而发的一首词,表达了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

当一个多情的诗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蒿草中时百感交集,又怎能用浅近直白的语言道尽其中的婉曲?通过多样的修辞方法和丰富意境来言说不尽之思和难言之痛,当是一种巧妙的选择。

一、修辞xx
(一)对比。

主要体现在扬州城今衰昔盛之比较。

昔日的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此地商贾云集,人烟辐辏,秦楼楚馆高耸,笙箫歌舞不断,十足一个富贵地,温柔乡。

有人写道: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可见当时的扬州是如何的繁华。

可是今天的扬州却是“尽荠麦青青”,“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虽不能说是化作了瓦砾场,也是无比的荒凉和萧条。

对比中尽显故国荆榛遍地,狼奔豕突之状,诗人“不洒热泪也无由”啊!
(二)倒装。

“波心荡,冷月无声”,就是“冷月无声,波心荡”。

这样写,不仅仅增强了词作的音乐美,更是鲜明地突出了月亮的独特性,从而写出了作者的无边伤感。

(三)拟人与移情。

词中写到: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世说新语》云: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正是此意。

无知无觉的树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有血有肉的人呢?就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样。

物本无情,但人有情,此情转注外物,由他物发抒,既是拟人,也是移情。

这时,虽没直言悲情,但目睹江山凋零,五内俱焚的痛楚,让人感同身受。

(四)用典。

此词不露痕迹地化用了杜牧的诗句,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增加了诗歌意蕴的丰富和厚重。

词中将“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和“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等诗句熔铸词中,天衣无缝而意味深长。

(五)通感与移就。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是以感觉的相通来作比,它可以使本体更加形象可感。

如“喇叭声碎”(毛泽东词)就是。

移就,就是词语移用。

用于甲事物的词暂时用于乙事物。

如“歌声酽酽的”,“酽酽”本指茶味浓重,可这儿用来写歌声,写出了歌声的余音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在本词中,“冷月无声”一句“冷”字移用,整句通感,移用成就了通感的出奇制胜,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今日扬州城的死寂和冷清,无比地逼真传神。

(六)衬托。

衬托是一种很常用的修辞方法,用得奇妙,往往可以使本无色彩的事物鲜活起来。

本词成功地运用衬托手法,使扬州城今日的衰败冷落得到了非常强烈的凸现。

用昔日的“春风十里”反衬今日的“尽荠麦青青”,用“废池乔木”“清角吹寒”衬托“空”,都是那样的不露痕迹,自然天成,收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意境xx
优秀的诗歌常常具有优美的意境。

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创造了一种幽邃深广的意境,显得格外典雅有致。

(一)虚实结合。

本词开首一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破空而来,从虚处落笔,让人思接千载,想象原来的扬州是多么的繁华,具有一字不可改易而启人浮想联翩的艺术功效。

“春风十里”亦然。

但是,紧接着,作者却以实写出之:
“尽荠麦青青”。

昔日繁华地,今日已为庄稼地,多么地触目惊心。

对比是如此地鲜明和残酷,全赖这种虚实相映,虚实相生的写法。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更是化实为虚,因虚出实,既有缥缈之思,又有触目之实,如水乳之交融,不可分离。

更有下片,从远古设想,从“二十四桥”“冷月”和“桥边红药”揣摩,虽为虚想,却未脱写实之神。

总之,全词虽然笔墨不多,但却着眼现实,想落尘外,虚实融合,开创了一种非常阔大的境界,具有非凡的表现力。

(二)情景交融。

诗人所见所闻是什么呢?青青的荠麦,废弃的护城河,高大的树木,空荡荡的城池,仍在的二十四桥,冷月,还有号角吹出的声音,这都是一些什么意象啊?清寒,破旧,荒凉,凄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面对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江山依旧枕寒流”,又“何人不起故园情?”作者这些清冷的字眼和意象,岂不就是波涛汹涌的感情大海上的浪涛?在这儿,“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通过一片自然风景真实地展现了自己的一片心灵世界。

总之,这首词以丰富的修辞方法和优美的意境创造了一种不事雕琢但却千回百转的语言美丽。

但也正是这种美丽写出了现实的不堪回首,词人心中的无比凄苦。

不能不说,这种凄苦的美更具有一种神奇而强大的感染力,值得读者用心去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