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老年性便秘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便秘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便秘

液: 津液不足者 增之 , 粪 舟行 ; 阴阳 : 使 ④
阴 阳俱 虚 , 寒 热 虚 实 错 杂 , 宜 攻 补 兼 则 治 施 。 阴 阳 乃 医 之 总 纲 , 血 津 液 亦 寓 气 阴 阳 , 调 阴 阳和 气 血 乃 治 之 大 法 。具 体 故
虚 之 戒 j 阳虚 便 秘 主 要 表 现 为 大 便 艰 。 涩 , 出 困难 , 伴 有 小 便 清 长 , 肢 不 排 并 四 温 , 热 怕冷 , 腹 冷痛 或腰 脊 酸痛 等症 喜 脘 状 , 淡 苔 白 , 沉 而 迟 。本 证 多 由 老 年 舌 脉
性 便 秘 患 者 , 积 极 治 疗 的 同 时 , 行 必 在 进
要 的健 康 教 育 , 施 个 体 化 护 理 , 一 定 实 在
关键 词 中 医 药 老 年 性 便 秘 治 疗
针 灸
程 度 上 可解 除 患 者 长 期 习 惯 性 便 秘 所 致
佳 。 阴虚 便 秘 主 要 表 现 为 大 便 硬 结 、 干 燥 , 时 费 力 难 下 , 时伴 有 午 后 或 夜 解 平 问虚 热 , 颊 潮 红 , 面 口干 喜 冷 饮 , 汗 , 盗 小 便 热 赤 , 绛 少 津 , 细 数 。 本 证 多 由老 舌 脉
10例 。 随 机 对 照 试 验 研 究 观 察 疗 效 。 0 并 指 出 在 治 疗 上 宜 补 益 气 血 , 肠 通 便 为 润 主 , 理 脾 、 为 辅 , 可 一 味攻 下 而 犯 虚 调 肾 不
根 据 病 因 病 机 , 法 治 则 可 归 纳 以下 治 几 点 。① 气 : 虚 者 益 其 气 , 滞 者 畅 其 气 气 气 ; 血 : 虚者 养之 , 瘀者 化 之 ; 津 ② 血 ③
综 合 疗 法 治 疗 带 状 疱 疹 效 果 观 察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思路探讨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思路探讨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思路探讨标签:便秘;老年病;中医药疗法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一种病症。

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也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诱发因素和致死因素,故及时而有效地治疗老年性便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中医对老年性便秘的常规辨证是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但笔者临证发现其以下治疗难点:①远期疗效不佳,用药则效,停药复发;②长期用药易耐药;③病证常虚实夹杂,病情复杂迁延,辨治难度高;④苦寒泻下之剂对排便不尽感及排便不畅等症状缓解效果不佳,甚至加重病情;⑤长期服用大黄等易致大肠黑变病,故制约其临床使用,从而影响整体疗效。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要提高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须改变固有思路,才可能获得满意疗效。

兹将辨证思路阐述如下。

1 临证思路1.1 重视患者体质老年性便秘离不开衰老这一体质因素,其表现为面焦鬓白、发堕齿槁、天癸竭、地道不通等形态学的改变,但从功能角度分析,均可归纳为肾气亏损、阳明脉衰、五脏皆虚,以及因虚衰而正气不足、祛邪无力所造成的阴阳失衡,气化失调。

老年人因脏腑功能衰退的生理特点,使其患病常易出现以下病证特点:肝阳上亢易生风,肺胃不降易宿便,脾虚不化易生痰,情志不调易挟郁,气血不畅易成瘀,脾肾阳虚易虚寒,阴虚血热易虚火,营卫不和易外感,病程迁延易入络,正虚邪敛易缠绵等。

据此,笔者将其辨治原则归纳为:平衡阴阳,调节升降,疏达气血,顾护脾肾,治养结合。

其中平衡阴阳、调节升降为总纲,而治疗则是上述原则的具体运用。

用药时宜注意以下几点:①苦寒泻下之剂易折伤脾胃阳气,故用之不宜过猛,可酌加生姜、干姜、豆蔻、砂仁等反佐以顾护脾胃阳气;②生地黄、麦冬、玄参等增液行舟之剂易滋腻碍脾,可配砂仁、焦三仙、木香、荷叶等芳香化浊之剂,健脾醒脾;③老年人宿便壅阻之“下实证”常与其上热下寒、上实下虚之体质间杂,需仔细分辨;④老年人总以脏腑虚损为主,纵遇阳明腑实之证,亦不可攻伐太过,中病则止,或攻中兼补。

老年人慢性便秘中西医结合治疗

老年人慢性便秘中西医结合治疗

老年人慢性便秘中西医结合治疗便秘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该疾病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临床一些慢性病出现,也能作为其他疾病的诱发原因。

老年人机体功能较弱,经常受到一些疾病影响长期卧床,若老年人情绪不良及饮食结构不合理,也会引发慢性便秘。

临床上对我国6个城市中的8424名老年人进行调查,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发生慢性便秘的概率增高,老年人发生便秘后,腹腔压力增加,在用力排便时易发生心脑血管慢性病,包括心梗、脑梗、心绞痛。

老年人发生便秘也会发生肛裂及痔疮、直肠溃疡,这对老年人生理及心理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也会降低患者老年阶段的生活质量。

对此,老年人还需关注慢性便秘,缓解痛苦的同时,也能避免启发并发症发生。

一、老年便秘①中医角度:便秘指的是排便频率次数少,便秘患者一周排便次数在2-3次,存在大便郁结及大便干燥情况,患者在排便后感到头晕及乏力、腹部坠胀。

中医领域中,便秘与患者神志及气血等存在联系,属于人体脏腑器官失调的体现,在具体的症状上,患者表现为气血亏虚、阴阳失调,中医认为患者机体亏虚会导致内热生成,阳虚则导致患者内寒生成,内热对胃肠产生影响,容易导致津液灼热传播,甚至发生传道迟缓情况,患者食用的食品处于凝滞状态,气滞则会发生拥塞,粪便在机体存积。

气血亏虚患者,出现津液匮乏,粪便润滑度不高,最终导致患者排便费力。

部分患者运化功能不全,肺部及大肠互为表里,若机体肺部气壅,在机体上发生气机阻滞、清阳上升情况,这是影响患者肠道功能的关键性因素。

老年患者发生便秘与患者饮食存在联系,若患者过度悲伤,喜怒无常,对排便关注度不高,生活中经常摄入油腻食品,加之患者不运动、进食量少,均容易诱发便秘。

②西医角度:便秘具有鲜明的病理特点,与患者结肠功能损伤相关,与患者肛门括约肌及内分泌功能相关。

在临床诊断便秘过程中,需统计患者排便时间,观察大便性状,观察是否存在口臭及腹痛情况。

西医对慢性便秘的分型中,分为肠道传输功能引发的便秘及直肠前突引发的便秘、盆底痉挛综合征引发的便秘。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封若雨;朱新宇;葛少钦【摘要】文章通过查阅研究典籍文献中关于便秘名称的由来和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当代医家对老年性便秘治疗的进一步理解及不同辨证体系的分型论治的相互融合,并针对老年人多以虚症为主的特殊体质且兼夹携带瘀血、痰浊、寒湿、虚热等病理证候特点来探讨并简单归纳总结中医对老年性便秘的论治.【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07【总页数】3页(P931-933)【关键词】老年性便秘;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本虚标实【作者】封若雨;朱新宇;葛少钦【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保定 071000;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保定 071000;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保定 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5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者粪质干结;或者排便艰难;又或者便出不畅的一种病证[1]。

是胃肠道疾病中最常见症状和疾病,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其对患者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生活质量上,更多的是引发器质性、代谢性、神经性等多系统脏器的改变,甚至可危及生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性便秘医疗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其分型证治又十分复杂,再加上老年人的体质特点,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病证不单一,辨证困难,显得较为棘手。

中医学作为我国瑰宝,从古至今对便秘的论治颇多,就近几年的中医药对老年性便秘的研究结合参考查阅典籍文献对其探讨如下。

1 老年性便秘的追根溯源1.1 便秘名称“便秘”之名,首见于清代《杂病源流犀烛》中。

而便秘这一症状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记载便秘为“不便”、“后不利”、“大便难”等,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也被提及并论述,称为“脾约”、“阴结”、“阳结”。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总结提出:“秘结一证……之当辨者惟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

”1.2 便秘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不外乎内因、外因两大类。

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人便秘(精)

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人便秘(精)

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人便秘【重点词】补中益气汤;老年便秘补中益气汤来自于《脾胃论》,是由黄芪、人参、甘草、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生姜、大枣构成。

此中黄芪补气固表为主,人参益气补脾为辅,白术健脾,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为引,全方合而共奏补脾胃、益气升阳之效,笔者在临床上灵巧用此方治疗老年人便秘,疗效明显,现将 3 例资料报告以下。

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75岁,农民, 2006 年 6 月初诊。

主诉:大便秘结不畅, 7~8 天 1 次,脘腹痞满,腹胀喜按,食欲不振,时有呕逆,按胃肠实满,消化不良治疗无效。

伴有气短乏力,已2 年余。

证见:面色萎黄无光彩,体质衰弱,语言无力,舌质淡无苔,脉虚弱无力。

治法:补中气,健脾胃。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

黄芪35 g ,焦白术 25 g ,陈皮 10 g ,升麻 5 g ,柴胡 15 g ,党参 25 g ,甘草 15 g ,当归 15 g,半夏 10 g ,砂仁 10 g ,大枣 5 枚。

吃法: 3 剂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口服。

二诊:服药后痞满好转,食欲稍有增添,呕逆止,大便每日 1 次,舌无苔,脉滑,上方加山药20 g ,干姜 10 g ,以增添健脾温中之力。

又服药10 剂基本治愈。

按:该患者年迈体虚,气血已衰,中气必虚,脾胃转输力弱,经辨证属假实真虚证。

补中益气汤虽是临床常用方子,但用时一定辨证精样,加减灵巧运用方能成效明显。

例 2,患者,男, 69 岁,城镇居民,大便秘结多年,常用番泻叶或麻仁丸泄下通便,但是屡通屡秘,难过难解, 2006 年 7 月 15 日就诊,见其大便未解已10 天,经采纳“通里泻下,润肠通便”后不奏效。

现症:自觉燥便坠于肛门口,屡欲登厕而努责不下,食后脘腹胀满不适,声低息微,眼花缭乱,面黄神萎,苔薄白,脉沉无力。

证属脾肺气虚,清阳不升,推进无力。

治宜益气润肠,通便。

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 30 g ,党参 15 g ,升麻 6 g ,当归 12 g ,甘草 6 g ,全瓜蒌(打) 30 g,柴胡 6 g ,陈皮 12 g ,桔梗 10 g ,何首乌 15 g ,火麻仁 30 g 。

老年病科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老年病科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XX医药学会发布的《功能性便秘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

主要症状:便意与便次减少,排便艰难或排便不畅,或有便质干结。

次要症状:腹胀、腹痛、乏力。

具有主要症状,且符合中医辨证之虚证范畴者,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Rome Committee.Rome criteria[J].Gastroenterology,2006年):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④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如指抠、盆底支持);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

如果不使用泻药,松散便很少见到。

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不充分。

患者须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1.中气不足证: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汗出气短,便后乏力,神疲懒言。

舌淡苔白,脉弱。

2.脾肾阳虚证:排便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弱。

3.X亏肠燥证:大便干结,口渴喜饮,皮肤干燥。

舌红苔燥,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中气不足证治法:升清降浊。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生白术、生黄芪、麻子仁、陈皮、当归、枳实、莱菔子、升麻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2.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济川煎加减。

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等。

3.X亏肠燥证治法:滋阴润肠。

推荐方药:增液汤合润肠丸加减。

生地黄、玄参、麦冬、火麻仁、桃仁、当归、枳壳等。

中成药:麻子仁丸等。

(二)针灸治疗主穴:多选大肠俞、天枢、脾俞、三阴交等穴。

配穴:乏力者加针足三里;腹胀加针大横。

针刺时,将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选用毫针直刺或斜刺进针,行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1次,每天治疗1次。

便秘的中医辨证

便秘的中医辨证

便 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症状。

本篇所讨论的是经常发作的习惯性便秘;至于并见于其他疾患过程中的便秘,则为一时性的现象,这里不予叙述。

【病因】1. 辛辣炙食品,进食过多,燥热内盛,热移于下,致令肠间干燥,宿垢滞留,发生便秘。

2. 忧思郁结,气机失于疏畅,以致津液不行,肠失传导之职,形成便秘。

3. 气血亏虚,气虚则传送无力,血虚则肠失濡润,而治便秘。

一般多见于老年体弱,或产后失血过多,或大病之后气血未复的患者。

4. 肾阳不足,蒸化无能,肠失温润,以致浊阴凝结,引起便秘。

正如张景岳所说:“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

”【辨证施治】便秘的一般症状,是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三、五日或六、七日大便一次。

有些患者除便秘外,并无其它兼证,但长期便秘患者,往往因粪便的燥结,引起痔核或肛门造裂;或有腹胀嗳气,头晕纳减等现象。

兹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分述如下:1. 燥热内结:口有热臭味,腑胀溲赤,苔薄黄腻,脉滑实有力,治宜清润通便,用麻子仁丸①或更衣丸②。

2. 气滞不行,腹胀或痛,嗳气胸痞,苔薄腻,脉象多弦。

治宜顺气行滞,用六磨汤③加减。

3. 气血亏虚:气虚的,便后乏力,气短汗出,舌薄腻,脉虚软,治宜益气润肠,用黄芪汤④加味;血虚的,形瘦唇白,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多中剥,质淡红,脉细小,治宜滋阴润燥,用五仁丸⑤加生熟地、当归、鲜首乌之类。

4. 浊阴凝结:一般多见于老人,很少伴有其它兼症,或有轻度腹痛,按之则舒,得温则减,口和舌淡,脉多沉迟,治宜温肾通便,用半硫丸⑥或苁蓉润肠丸⑦,随症选用。

【附方】①麻子仁丸(《伤寒论》):麻仁,杏仁,芍药,大黄,川朴,枳实。

②更衣完(录自《时方妙用》):芦荟,朱砂。

③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槟榔,木香,乌药,大黄,枳实。

④黄芪汤(《金匮翼》):黄芪,陈皮,麻仁。

⑤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桃仁,杏仁,松子仁,伯子仁,郁李仁。

⑥半硫丸(《局方》):半夏,硫磺。

张庆分证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经验

张庆分证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经验

张庆分证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经验摘要】总结张庆主任医师在临床中对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治疗经验。

张师认为老年性便秘的发生大多其本质为脾胃虚弱,常虚实并见。

张师在临证中常分气机郁滞、胃肠积热、阴寒积滞、肺气不宣等证治疗。

关键词:老年功能型便秘虚实并见名医经验张庆张庆,女,主任中医师,四川省名中医,成都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育指导老师。

对内科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六经辨证,擅用经方,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上注重脾胃的健运,提倡“补脾不如运脾”的思想,临床疗效显著。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

《内经》称便秘为“后不利”张仲景称便秘为“脾约”、“阴结”、“阳结”。

[1]张庆老师认为:老年人便秘与年轻人便秘临床特点不同,年老脏腑功能逐渐走向衰退,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及脾的运化功能下降,气虚而无力推动肠道运行而致便秘。

此为该病的基本病理基础。

在此基础上因体质、环境、饮食、并发其他疾病的不同又兼见不同的病理基础,如寒、热、气滞、瘀等。

故老师临床上多以补脾运脾为基本疗法,分气机郁滞、胃肠积热、阴寒积滞、肺气不宣等类型对老年功能性便秘进行辩证论治,灵活运用经方,疗效确切,现详细论述如下。

1.分证论治1.1气机郁滞型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大便不畅,可伴见心下痞满,食欲不振,精神疲倦,食不消化,舌质淡、苔白。

张师认为老年人本身有脾胃不足的生理基础,脾虚无力推动,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不足,气机不足而发展为气滞,气滞大便不通,反过来又加重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上予补气健脾,行气消滞,选方枳实消痞丸加减。

枳实消痞丸出自《兰室秘藏》,组成:人参10g白术6g茯苓6g炙甘草6g干姜3g半夏曲10g炙枳实15g厚朴12g麦芽曲10g黄连15g。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即为四君子汤,夯实补气健脾的基础;气滞故重用枳实、厚朴行气宽胀,条畅气机;半夏、干姜振奋脾阳,祛其湿浊;麦芽消食助其运化;黄连苦寒燥湿,清其郁热;俾气畅、湿除、积化,则滞塞自开,否去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3
内蒙古中医药
从 中医病 机 角 度谈便 秘对 脑 中风 患者 的 影响
张 兆蓬
关键 词 : 中医 ; 便秘 ; 中风 脑
中图分 类号 : 28 R 2
文 献标 识码 : B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章编 号 :0 6 07 (00 1— 14 O 10— 992 1 )20 3一 1
中风患者长期卧床 , 胃肠蠕动减弱 , 之饮食和排便 习惯 的 降与 大肠传 导功 能相 辅相 成 。 气肃 降 , 助大肠 传导 ; 加 肺 有 大肠传 导 改变 , 常引起 便秘 。 秘致 腑气 不 通 , 气 不降 , 机 不畅 , 便 浊 气 对患者 有助 肺之 肃降 。大肠 传导 失常 , 气 壅滞 , 于敛 降。胃与大肠 则肺 失 各种 功能恢 复不 利 , 至导 致病 情 恶化 。中风 患者 由于大便 秘结 同气相通 , 《 甚 如 灵枢 ・ 本输》 :大肠小肠 皆属于胃”便秘者腑气 云 “ , 而过 分用 力排 便 , 腹腔 压 力 增高 , 脏 收 缩加 强 , 压 升高 , 使 心 血 很 不通 , 戊 土不 降 , 降不 及 。诚 如 清代 名 医黄 元御 《 则 肺 四生 心源 》 容易诱 发再 次 中风 或加 重原 有病 情 。因此 , 于 中风后便 秘应 予 载 :而肺 气 不 降之 原 , 生 于 胃 , 对 “ 则 胃土 逆生 , 填 塞 , 浊气 肺无 下降 高度重 视 , 文从 中 医病 机角 度 阐释便 秘 对 中风 患者 的影 响 。 本 之路 ” 再 者 , 腑气 不 通 , 热 内结 , 火逆 上 , 。 便秘 燥 郁 熏灼肺 金 , 伤其 1 中风病 机特点 清凉 之性 。血气 者 , 则升 , 则降 , 之理也 。肝血 温升者 , 温 凉 自然 以 1 . 1血瘀 脑络 : 中风 病位 在 “ 神 之府 ” , 元 脑 血气 “ 走 于上 ”必致 其温 , 气敛 降者 , 并 , 肺 以其凉 , 火灼 , 凉性 , 肺被 失其 则降敛 不及 。 血 “ 气血逆乱 于 上 , 脑络 。据 中医瘀 血 理论 , 血瘀 出血 性 中风为 “ 血溢 秉木 气 , 而 不 能降 , 而 不至 于 上溢 者 , 金 之善 敛 ”清 ・ 但升 升 持肺 ( 脉外 ”离 经之 血 即为瘀 血 ; 血 性 中风 为 血液 黏滞 , 致瘀 , , 缺 阻塞 瘀 黄元御 ) 金不 敛 , 所 制 , 。肺 木无 木病则 风 动 , 血溢 于上 , 出 故 而发 阻脑络 , 清窍 。其治 ,化 瘀通 络 ” 穿 始终 , 在通 。 蒙蔽 “ 贯 且重 血中风。临床上多表现为风火实证 , 近代医家都采用通下法治疗 1 . 降逆 乱 : 2升 中风 病 机 的关键 在 于 “ 血 逆乱 于 脑 ”气 为血 帅 , 中风 急性期 , 效显 著 。通下 法 畅通 腑气 , 热下行 , 肺 胃之 气 , 疗 导 即令 气乱则 血逆 。升 降出人 是人 体 气 化功 能 的基 本形 式 ,是脏 腑 、 经 气降 , 又复辛 金 清凉 之性 , 能制 木 ,气 复反 ” 则金 “ 而病者 生。 络 、 阳 、 血矛盾 运动 的基 本 过程 。升降 失 常可 波及 五脏六 腑 、 3 阴 气 . 2缺血 中风 , 升之 不及 , 不升 清 : 肝脾 脾 内经 称便秘 为 “ 不利 ” 后 、 表里 内外 、 四肢九 窍 。 阴阳气 血逆 乱于 脑 , 病 发 中风 , 则 所谓 “ 血之 “ 大便难 ”认 为其 病 在太 阴 。《 问 ・ , 素 厥论 》 :太 阴之厥 , 腹胀 云 “ 则 与气 , 走于 上 , 为大 厥” l 并 则 。I l 后不 利 。”素 问 ・ 真要 大论 》 :太 阴司天 , 所胜 ……大便 《 至 云 “ 湿淫
肝藏 血 , 木气 , 暖 而性 升 发 ; 藏 气 , 秉 金气 , 凉而性 血秉 故温 肺 气 清 敛降。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左右者 , 云 “ 阴阳之道路也”《 ,素问・ 五运 行大论 》 :上 者右行 , 者 左行 ”所 谓 “ 者右 行” 言天气 云 “ 下 , 上 , 右旋 , 自东 而西 以 降于 地 , 所谓 “ 下者 左 行 ”言 地 气左 转 , , 自西 而 东 以升于 天。人 与天地 相应 , 阳居 上 , 而 阴居 下 , 为 阳 , 为 阴 , 气 血 故血 在左升 , 自右 降。 气 中焦脾 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轴 , 肝血左升者 , 赖己土之左旋, 其 升已而降者 , 由肺金之降敛 ; 肺气右降者 , 赖戊土之右旋 , 其降已 而升 者 , 木之 升发 , 胃肝 肺共 主 周身 气 血之 升 降 , 为周 身 赖肝 脾 此 气血 运行 之大数 。
2 肝脾肺 胃共 主血气 升 降 难 ” 脾 胃不足 , 自内生 , 。 湿 湿阻 中焦 , 健运 失职 , 津液输 布失常 , 则 人之 血气 , 化 于 中焦脾 胃 , 循 环 流 注 , 生 其 亦赖 中气 之枢 转 。 大肠 失 润 , 机 郁 滞 , 气 上焦 肺 气肃 降 受 阻 , 大 肠传 导失 职 , 则 糟粕
3 便秘对 中风 的影 响
内停 , 湿阻 而成 便秘 。2素 问 ・ 气滞 【= l 《 阴阳应 象大论 》 :清阳上天 , 日 “ 浊 阴归地 , 故 天 地之 动 静 , 明之 纲 纪 , 能 以生 长收 藏 , 而 是 神 故 终 复始 ” 宇宙 中惟 有清 阳升 , 阴降 , 才能正 常生化 , 。 浊 万物 在人体而 言也 是如 此 。人 体 中 , 只有清 阳在上 , 阴在 下 、 腑 、 体 、 窍 浊 脏 肢 九 得清 阳之 充养 , 维持 正常 的 生理 活动 才能 。中风 患者 , 虚秘甚 病 多 , 胃不足 , 阳不 升 , 谷不 归 正 化 , 生 痰 浊 ; 胃升 降相 脾 清 水 变 脾 因, 脾不升则胃不降 , 浊气上逆 , 阴乘 阳位。 脾不升清则上气不足, 脑 失所养 , 空虚 , 痰瘀 之 邪侵扰 而发 中风 。 脑络 易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