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

合集下载

细菌的基本性状

细菌的基本性状
外膜 • 脂蛋白 • 脂质双层 • 脂多糖(LPS /endotoxin内毒素)
LPS
1: 脂质A, 毒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
2: 核心多糖
3: 特异性多糖
特殊组分
脂多糖
寡糖重复单位
外 膜
核心多糖
脂质A
脂质双层 脂蛋白
•磷壁酸 •外膜
肽聚糖
肽聚糖
G-细菌
G+细菌
细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
种类 项目 组成 粘肽 特点 含量 G+ 菌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 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 高渗低琼脂培养基
2 ~ 7天
油煎蛋、颗粒、丝状菌落
• 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 疗中发生
注意: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检查(-)
予以考虑
细菌L型菌落类型
A.原细菌型菌落
பைடு நூலகம்B.荷包蛋样L型菌落 C.颗粒样L型菌落
D.丝状型L型菌落
电镜照片
临床分离葡萄球菌L型
三维立体框架结构 强度高,厚,层数多
G 菌 同左 同左 无
二维单层平面结构 强度差,薄,层数少

占细胞壁干重 50-80% 磷壁酸
5-10%
其他成分
外膜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菌(L型菌)
无细胞壁的细菌
高渗
普通环境
死亡
少数存活具有一定生存力(能生长和分裂)
L型菌
L型细菌特点
• 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有成分
肽聚糖结构
G+细胞壁 1: 聚糖骨架 G-细胞壁 1: 聚糖骨架
2: 四肽侧链
3: 五肽交联桥
2: 四肽侧链

第一章细菌基本性状

第一章细菌基本性状
特殊表面蛋白质
磷壁酸(teichoic acid)
结构:
A.化学成分
核糖醇
核糖醇型

磷酸二酯键 (多聚物)
甘油残基
甘油型
膜磷壁酸(脂磷壁酸 lipoteichoic acid
B.结合部位
,LTA)
壁磷壁酸
G+菌特有成分
磷壁酸,占菌 体干重50%
壁磷壁酸 膜磷壁酸
M em brane teichoic acid
糖含量
约45%
15-20%
磷壁酸
+
-
外膜
-
+
4、细胞壁的功能及医学意义
① 维持菌体外形
② 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 ③ 屏障与保护作用 ④ 决定细菌某些重要特性:
致病性 免疫原性 药物敏感性 染色性(革兰染色)
5.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细菌L型,bacteria L form)
A. 定义: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
某些细菌 (G+菌) 在
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 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 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 的小体,是细菌的休眠 形式,称为芽胞。
芽 胞(spore)
1.形成与发芽
细菌
体外 营养不良
芽 胞(1个)
体内 营养适宜
繁殖体(1个)
芽 胞 (spore)
2. 特点: 抵抗力强
通透性低
原因 含吡啶二羧酸
含水量少
2.毒素和侵袭性酶
内毒素 G-菌的脂多糖
外毒素 G+菌和少数G-菌产生的蛋白质
侵袭性酶 损伤机体组织,促进细菌侵袭和扩
散,如卵磷脂酶 (产气荚膜梭菌 )、 透明质酸酶(链球菌)。
3.色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色素(脂溶性) 铜绿假单胞菌——-绿色色素(水溶性) 可用于细菌鉴别

总论+第章-细菌的基本性状(1)

总论+第章-细菌的基本性状(1)

总论+第章-细菌的基本性状(1)总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加剧,细菌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新热点之一。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广泛的分布,即使在最严峻的环境条件下,也能存活和繁殖。

了解细菌的基本性状,对于人们预防和控制细菌性感染、生物技术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及分类细菌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可以按照细胞的形态、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

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形态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此外,还可以根据致病性、代谢方式、结构特征等因素进行分类。

例如,某些细菌能够利用光合作用进行代谢,而有些只能在缺氧的环境中生长繁殖。

第二章:细菌的生长与繁殖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下,细菌可以快速繁殖,数量会呈指数级增长。

细菌的繁殖方式有三种:二分裂、边裂、孢子的形式。

在适宜的温度、营养、盐度等条件下,细菌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巨大的数量。

此外,细菌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可逆转趋上一种生长营养不足的环境,而导致大量死亡。

第三章:细菌的致病性细菌致病性是指细菌侵入宿主后引起感染和疾病的能力。

细菌的致病性与其毒性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血清素和内毒素等。

致病性强的细菌可以引起很多严重的疾病,如结核病、炭疽病、脑膜炎等。

第四章:细菌的环境适应性细菌的环境适应性是指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和维持代谢能力的能力。

例如,在高盐、高温、高压力等环境下,一些细菌仍然能够生存和繁殖。

一些细菌甚至能够利用极端的环境进行较强的代谢反应,具有一定的生物技术应用价值。

结论:细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细菌的范畴、形态、繁殖方式和环境适应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对细菌的应用和管控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同时,对于预防和控制细菌性感染等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1章细菌的基本形状

第1章细菌的基本形状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基本性状学习要点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微米(μm)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2.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细胞壁(1)共同组分:肽聚糖①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经β-1.4糖苷键联结而成的长链。

②四肽侧链:由四种氨基酸组成的短肽,连接在聚糖骨架的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

③五肽交联桥:由五个甘氨酸组成的短肽,位于相邻聚糖骨架上的四肽侧链之间,起联结作用。

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缺乏五肽交联桥。

青霉素能干扰五肽交联桥与四肽侧链之间的联结,溶菌酶能打断β-1.4糖苷键。

(2)特殊组分:①革兰阳性菌:壁磷壁酸和脂(膜)磷壁酸;②革兰阴性菌: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3)细胞壁的功能:①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

②保护细菌能承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约5~25个大气压)。

③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

④带有许多抗原表位,决定了菌体抗原的特异性。

⑤胞壁上的某些成分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4)细菌L型:细胞壁缺陷,但在高渗环境中仍可存活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

形态多样,革兰染色阴性,生长缓慢,需要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

形成荷包蛋样细小菌落。

有些可回复为原菌。

某些细菌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

细菌膜不含胆固醇中介体是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而形成的细菌特有的囊状结构。

它与细菌细胞的分裂、呼吸及生物合成功能有关。

细胞质(1)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股DNA,携带有遗传信息,能自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转移到子代细菌中。

(2)核糖体:沉降系数是70S,由50S大亚基和30S小亚基组成。

链霉素能与30S小亚基结合,红霉素能与50S大亚基结合,从而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3)异染颗粒:其内容物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用特殊染色方法可染成和菌体不同的颜色,有助于鉴别细菌。

细菌的基本性状

细菌的基本性状

Antony van Leeuwenhoek
Edward Jenner
Louis Pasteur
Koch’s postulates
Koch’s postulates: the microbe must be found in the body in all cases of the disease; it must be isolated from a case and grown in a series of pure culture in vitro; it reproduce the disease on the inoculation of a late pure culture into a susceptible animal; the microbe must be isolated again into pure culture from such experimentally caused infection.
膜磷壁酸 壁磷壁酸
磷壁酸为革兰阳性菌特有成分, 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 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按结合部位 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 膜(outer membrane)
外膜位于肽聚糖外侧,由内向外由脂 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
脂蛋白 脂质双层 外膜 脂多糖 (LPS) 连接肽聚糖与脂质双层 结构类似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 作用,也可作为噬菌体、性菌毛、 或细菌素的受体 即革兰阴性菌内毒素
1革兰阳性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聚糖骨架、四肽侧 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结构)
N-乙酰葡糖胺 N-乙酰胞壁酸
溶菌酶作用点
青霉素作用点
思考题:青霉素为什么对于潜伏细菌杀伤效 果欠佳?溶菌酶为什么对G-细菌效果欠佳?

第一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第一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1)脂多糖(LPS)
LPS是G-菌的内毒素 组成:
脂质A:毒性部分 核心多糖: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菌体O抗原
(种特异性)
(2)外膜:
类似于细胞膜结构,外膜内镶嵌着 多种蛋白质称为外膜蛋白(OMP)
(3)脂蛋白:
位于肽聚糖和外膜之间,使外膜与 肽聚糖层构成一整体
4.细胞壁功能
❖ 维持细菌形态,承受细胞内高渗透压 ❖ 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 带有多种抗原表位,可以诱发机体的
第一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细菌(bacterium):是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 微生物。 广义细菌: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 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狭义细菌: 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
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理化性状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测量单位 微米 (m)
基本形态三种: 球菌;杆菌;螺形菌
近年来研究较深入的膜蛋白
• 青霉素结合蛋白:参与肽聚糖的合成,是 青 霉素的作用靶位
• 蛋白分泌系统:G-菌所有,I~V型(由细 胞膜蛋白、外膜蛋白和辅助 蛋白组成)
• 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与毒力和致病性有 关 组氨酸蛋白激酶 反应调控蛋白
• 细胞质(cytoplasm)
成分:
无色透明胶状物,由水、蛋白 质、脂类、核酸及少量无机盐组成
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 的机制
• 缺乏氧化还原电势(Eh)高的呼吸酶
人组织的Eh约为150mV,普通培养基在有氧环境中 Eh可达300mV,细菌必须有高Eh的呼吸酶类(如细胞色 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才能氧化环境中的营养物质。
• 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
细菌在有氧环境中代谢会产生具有强力杀菌作用的氧 基团,如O2-和H2O2,厌氧菌缺乏分解这些有毒氧基团的 酶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触酶、过氧化物酶)

1 绪论-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1

1 绪论-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1
• 较 厚 15-80nm • 肽 聚 糖 15-50层,坚固致密 • 特殊组分
⑴ 磷壁酸:胞壁外层,构成表面抗原,
与致病性有关。
壁磷壁酸
膜磷壁酸(脂磷壁酸;LTA)
⑵ 表面蛋白:某些G+菌具有。
2020/8/16
53/71
2020/8/16Biblioteka 周浆间隙54/71
3.G-菌细胞壁的特点及特殊组分:
• 较 薄 10-15nm • 肽聚糖 1-2层,疏松稀薄 • 特殊组分
(肾形、矛头形)。排列方式: ①双球菌(diplococcus): 脑膜炎双球菌 ②链球菌(sreptococcus): 乙型溶血型链球菌; ③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金黄色葡萄球; ④四联球菌(tetrads);⑤八叠球菌(sarcina)。
2020/8/16
34/71
2020/8/16
43/71
G+
G-
2020/8/16
Hans Christian J. Gram, 1853-1938,
44/71
细胞壁的组成:
1. 肽聚糖(peptidoglycan): 原核细胞所特有的成分,G+菌和G-菌的 共有组分
2. 特殊组分: G+菌和G-菌各有不同
2020/8/16
45/71
1. 肽聚糖的组成:
确定新发现病原微生物的标准 —郭霍法则:
① 所有病例中存在相同的病原微生物;
② 必须从感染病例中分离培养出可疑病原 微生物;
③ 将该微生物接种健康动物,可引起相同 症状;
④ 从感染动物体内分离出同样的病原微生 物。
2020/8/16
24/71
• 伊凡诺夫斯基(1864-1920) 第一个发 现病

细菌的基本性状PPT课件

细菌的基本性状PPT课件

杆 菌(bacillus)
单杆菌
双杆菌
2019/8/19
链杆菌
9
分枝杆菌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
螺菌
10 2019/8/19
2.细菌的非典型形态
菌龄、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梨形、丝状等
11 2019/8/19
二、细菌基本结构 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核质
100第四节细菌的遗传变异基因型变异遗传型变异表型变异非遗传型变异变异原因基因结构改变环境作用等变异性状能否遗传不能变异是否可逆不可逆可逆变异数量个别细菌所有细菌本质dna改变dna未改变细菌变异类型101第四节细菌的遗传变异一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遗传物质是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转座子102第四节细菌的遗传变异一染色体chromosome细菌染色体为一环状闭合双股dna长链呈超螺旋形式缠绕成团附着在横隔中介体或细胞膜上构成核质携带细菌主要的遗传信息
N-乙酰葡糖胺 N-乙酰胞壁酸
2019/8/19
青霉素作用点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17、五肽桥
肽聚糖(peptidoglycan,粘肽)
2019/8/19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 聚糖骨架、四肽1侧8 链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磷壁酸
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G+)菌细胞壁特殊组份,根据 其在细胞表面上的固定方式,分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壁磷壁酸不深入质膜,其末端以磷酸二酯键与肽聚糖 的N-乙酰胞壁酸连结,是重要的表面抗原。膜磷壁酸 跨过肽聚糖层,以其末端磷酸共价连接于质膜中糖脂, 是粘附因子,与致病性有关。
★细菌变异现象。
3 2019/8/19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病原微生物(pathogen):可引起人或动植物发 生疾病微生物。
2020/10/31
15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 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代谢、遗传与变 异及其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 系。
2020/10/31
16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 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2020/10/31
17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Experience phase 经验时期 Experimental phase 实验时期 Modern phase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2020/10/3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9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均有利于鉴别各种 传染病的病原体。
2020/10/31
24
确定新发现病原微生物的标准 —郭霍法则:
① 所有病例中存在相同的病原微生物;
② 必须从感染病例中分离培养出可疑病原 微生物;
③ 将该微生物接种健康动物,可引起相同 症状;
④ 从感染动物体内分离出同样的病原微生 物。
2020/10/31
25
• 伊凡诺夫斯基(1864-1920) 第一个发 现病 毒
2020/10/31
27
启示:
1. 发现问题—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2. 解决问题—发展的基石; 3. 技术方法—发展的推动力; 4. 科研人员—成功的关键。
2020/10/31
28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与学习目的:
1. 新现和再现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2.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 3. 建立规范化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和技术; 4. 抗感染免疫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5. 抗感染药物的研制与开发。
防治原则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2020/10/31
9
第二十六章 肠道病毒 第二十七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 第三十一章 疱疹病毒
2020/10/31
10
第三十二章 逆转录病毒 第三十三章 其他病毒 第三十四章 朊粒
第三篇 真菌学
第三十六章 真菌学总论 第三十七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2020/10/31
1
徐纪茹
E.mail: Tel: 82657814 (O) / Office: 微免楼 219
2020/10/31
2
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2020/10/31
3
2005年诺贝尔奖 获得者
2020/10/31
4
五年制大课讲授目录
2. 原核细胞型:有原始的核, 细胞器不完善, 如: 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有完整的细胞核和细胞器,如: 真菌。
分布非常广泛
2020/10/31
13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
益的和必要的。 1. 维持氮、碳循环,保证自然界食物链形成; 2. 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 3.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材料或模型,
的人 (1892年);
• 琴纳(1749-1823) 第一次采用牛痘预防天花;
• 弗来明(1881-1955) 1928年发现青霉素 对葡
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 弗洛瑞(1898-1968) 1940年提取出青霉 素G的
纯品。
2020/10/31
26
现代微生物学(Modern phase):
1. 不断发现新的病原微生物; 2.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迅速; 3. 微生物学研究和诊断技术不断进步; 4. 新型疫苗研制工作发展迅速; 5. 新的抗生素不断出现。
绪论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三章 噬菌体
2020/10/31
5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 防治原则
2020/10/31
6
第八章 球菌 第九章 肠杆菌科 第十章 弧菌属 第十一章 螺杆菌属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第十四章 嗜血杆菌属
理学时代,发现发酵与腐败均由微生物 引起;
• 李斯特 (1827-1912) 创建了外科无菌手
术;
2020/10/31
21
2020/10/31
22
2020/10/31
23
• 郭霍(1843-1910) 在确认传染病的病原菌
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① 发明固体培养基,可做细菌纯培养; ② 建立细菌染色方法; ③ 动物实验;
2020/10/31
11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 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须 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乃至数万倍才能 观察的微小生物。
2020/10/31
12
二、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1. 非细胞型:无细胞结构, 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 如:病毒;
2020/10/31
7
第十五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十六章 其他细菌 第十七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第十八章 支原体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 第二十章 衣原体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
2020/10/31
8
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
基因工程技术中使用更加广泛。
2020/10/31
14
四、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
1.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在人体各部位经常 寄居而对人体无害的细菌。
2.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或 机会致 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正常情况下 不致病,只是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寄生部位 改变时才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2020/10/31
18
Experience phase
2020/10/31
19
Experimental phase
微生物的发现 免疫学的兴起 化学治疗和抗生素的发明
2020/10/31
20
• 列文虎克 (1632-1723) 发现微生物的第
一人;
• 巴斯德 (1822-1895) 开创了微生物的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