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湖北教育的近代化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生于1843年,死于1909年,是清朝末期致力于国家事业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
张之洞是典型的新式官僚,注重实践、力主改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政治成就张之洞是清朝晚期一位极其重要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先后任湖南、广西、四川、福建等地的巡抚和总督,是清朝朝廷招贤纳才,提拔年轻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注重“以身作则”,勤政务实,以百姓的利益为先,开通渠道,办好公益事,行政能力和领导才能卓越。
张之洞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领导当时无穷无尽的工程项目,包括开挖西洞庭湖来通东江、修筑襄汉铁路、开凿望城坳、成都昭觉铁路等大型、高风险的工程项目。
他在四川、广西等地筹备开办银行,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体系,稳定了当地的货币和经济情况。
张之洞还创办许多学校、图书馆、班堂,使人们教育得到全方面和均衡的发展。
二、文化方面的成就张之洞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他在湖南、广西、四川、福建等地都建立了学校,为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创办了很多的图书馆,使当地的人民有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他还建立了班堂制度,并为贫苦农民提供了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
同时,张之洞还注重文化交流,他时常接见外国人士,同他们交流文化、思想和科技。
他鼓励人民学习西方的新科技,并在机器制造、火药等领域做出了许多优秀的成果。
此外,张之洞还热衷于收藏文物、书籍,积极保护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军事方面的成就张之洞不仅在政治、文化方面作为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军事方面也有杰出的表现。
他在任四川巡抚期间,成功地组织镇压了西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在广西任总督期间,建立了广西陆军总纲和新式武备,提高了当地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
中国重工业奠基人。
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
1909年(绪三十五年) 七十二岁。
10月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
翌年归葬南皮。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
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
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初创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初创【摘要】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进入使中国传统社会受到严重挑战,在危机中士人们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改革传统教育的倡导并付诸实践。
当时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改变传统教育必须得改革教育制度,晚清重臣和儒士张之洞就是提倡改革传统教育制度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张之洞;中国近代学制;初创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不仅是看得见的洋布等西洋物质输入中国,属于精神层面西方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
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固有的社会文化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此,许多士人积极探寻中国的出路,他们一致认为培养近代化的人才是挽救国危、实现富强的根本。
培养人才要靠教育,而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于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在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的举措中起步了。
然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建立几所近代化的学堂,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即建立一个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这是让中国教育迈向近代化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初创过程中,对建立近代学制的贡献最大的要数晚清名士张之洞了。
一、张之洞创办教育的实践与近代学制的酝酿张之洞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于宣统元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谥号文襄,直隶南皮人。
一生历经道、咸、同、光、宣五朝,他的生命几乎与一部晚清史相始终。
他活跃在晚清的政治舞台将近40余年,对教育的毕生关怀是张之洞与同时代其他地方督抚大臣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使他赢得了时人所谓“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赞誉。
入仕之初,就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学官。
在此十年中,不仅试图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还致力于培养教育人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兴办经心书院和尊经书院;其二,编纂《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为士子们指明了向学路径。
这应该是张之洞教育实践的开端。
身膺封疆大吏后,他依然热衷于教育事业,尤其是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出任湖广总督以后,他将湖北的学务推向了高潮。
浅谈张之洞与湖北学前教育近代化-模板

浅谈张之洞与湖北学前教育近代化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的三个全国第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发学界第一声,既奠定了湖北学前教育的发展雏形,又进一步巩固了湖北新式教育的领先地位。
(一)全国第一所公立幼教机构湖北幼稚园1903 年春夏之际,湖北巡抚端方在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在武昌筹办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该园是在学制系统未予接纳的情况下,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筹办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聘请师资。
由于当时国内尚无专才可选,端方专程从日本请来 3 名保姆教习参与筹创。
为首者为户野美知惠,她毕业于东京女子高师,又有留校任教的经历。
9 月,湖北幼稚园正式招生,园长由户野美知惠担任。
园内除设有开诱室、训话室、游戏室、陈列图书玩具室外,还于室外开辟游戏场,场内土垒游戏山,山上建有游戏亭,树木花草也一应俱全。
该园的师资与设备等,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
1904 年1 月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定幼儿教育机构为蒙养院,首次确立了学前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并要求蒙养院须附设于育婴堂或敬节堂。
由于湖北幼稚园开办在前,章程的颁行在后,为与学制系统保持一致,总督府在湖北幼稚园附近增设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
9 月,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建成开学,湖北幼稚园于是更名为武昌初等小学堂附设蒙养院,简称武昌蒙养院。
湖北幼稚园的开办创全国幼儿教育机构之先河,使中国学前教育冲破了家庭教育的樊篱。
诚如湖北巡抚端方所言,鄂省风气开通在先。
全国各地均以此为模范,参酌《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设置幼稚园,形成了兴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热潮。
例如,1904 年初,上海务本女塾校长吴馨创办了上海公立幼稚舍。
此幼稚舍确立以保卫儿童健康为主,以诱启知识为辅,并不多读蒙书,来学者幸勿专求文字的宗旨,与湖北幼稚园有的办园旨趣颇为一致。
与上海公立幼稚舍同步闯入幼儿教育殿堂的,还有京师第一蒙养院。
除影响省域外,湖北省内的州县,亦纷纷设园招收幼儿。
据宣统二年(1910 年)统计,湖北女子两等学堂内,便设省城蒙养院,教师由女子学校教员兼任,共有2 个班级,幼儿84 人。
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作者: 翟慕华
作者机构: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河南商丘市,476000
出版物刊名: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7页
主题词: 张之洞;教育;近代化;《癸卯学制》
摘要:张之洞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他改造书院,兴办学堂,倡导派员留学,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
其次,他极力主张废科举制度,并参与制定湖北学制和癸卯学制,初步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
再次。
他的通经致用的人才观、师范教育观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等。
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容是八股文和试帖诗。张之洞指 出,八股 “ 行之 已五百余年 ,文胜而实衰 ,法久而弊起 ,主 司取便以藏拙 , 举子 因陋 以侥幸” 3 他 认为科 举取仕的方法 ,禁锢 人的智 慧,败坏人 的心术 ,使人游手好闲,不求学 。【 j ( 业 。科举 唯文取仕 ,甄拔难尽其才 。至于武 科,则更为落后 。武生、武童学 习骑射刀枪 ,较之新式火炮机
洞当之无愧地是中 国教育近代化 的开路先锋 。
一
、
封建科举制的废除者
通观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 莫过于他促使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 构建 中国近 代化 的教育制度 ,
使延续 了 1 0 0多年的陈腐教育制度走到了尽头 ,从而初步实现了中国教育的近 代化 。 3
从 隋唐到清朝 ,历代的封建王朝都用科举制度 分科考试文武官吏和后备人员 。明清各种考试 的主要内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No2.o 8 . 2 o
第 2 4卷
(0 1 8期
0I RN AL r 0F CH0NG0I NG THREE G0RGES UNI VERS TY I
V l 4 No 8 o 2 _ Q
论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 的贡献
刘凝 凡
文“ 纤巧苛琐浮滥 ,不 能阐发圣贤之义理 小楷则有艺而无文 ,其损志气 ,耗 目力 ,废学问较之八股诗 ,“ 赋殆有甚焉。 4 ”【 他认为科举制度 弊端很 多,科举士人 “ 尤鄙夷排挤之 ,以 自护其短 ,故人才益乏,无能为
国家扶危御侮者 ” 3 7 。【卯 ) ,“ 】 因此 ( 救时必 自变法始 ,变法必 自变科举始 ” ,其办法 是 “ 宜存其大体而斟酌修
这一学制的建立对旧中国的学校教育起到了巨大的冲击清末民初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是以此为依同时该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全面转变中国的近代学校教育初步进入了制度化系统化的时期从此确立了中国近期 0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漫谈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时,讲到有“四个不能忘”,其中有一句是“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主席的这一句评价充分凸显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而正是湖北为这一改革巨擘提供了实现宏伟蓝图的沃土。
生平简介他是清朝廷的忠臣十五岁中解元,二十六岁中探花,从此进入宦场,并一步步成为晚清“朝廷柱石”。
19 89年任湖广总督,任期十余年内,积极开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
他始终将“保国、保种、保教”奉为圭臬,以巩固清统治为出发点,求变革之道。
他一生清廉克己,谋事为国不为私。
他是经世致用的学者张之洞自幼酷爱读书。
科举考试是打开他仕途的敲门砖,而各种雄辩的奏折是他晋升的奠基石。
他出版多部有自己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使之广泛传播。
他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化,为改革扫清道路。
稳健的改革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了。
张之洞的改革规模大,改革方法合理,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效果显著,这些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张之洞的思想思想是人行动的指挥棒,先了解下他的思想,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
关于他的思想,从两点便可见一斑。
张之洞的理论核心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句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为许多改革家奉行。
这句话来自他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原文是这样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一方面批评那些顽固派不知通,一方面批评维新派不知本。
而他这种思想也为慈禧太后所接受,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好了基础。
另外是他作的一首传家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津通为世用,明道守如珍。
”前两句不消多说,后两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思想。
“津通”,即要开放,知变通,这样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明道”,即高尚的思想,当然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始终不能丢弃的。
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契合的。
张之洞与湖北新政张之洞与汉口市政改革张之洞督鄂以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
论张之洞的近代化教育思想与实践

l 0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学
报
2 0 1 3钲
继 开办 。同 时 ,张之 洞 于光绪 十七 年 ( 1 8 9 1 年) 七 月札
量 学 、商业 学各 种 学校 ,选 材 授课 之法 ,以及 武备 学 分
铁政局修算学、方言、商务各学堂。十九年十月 ,又创
办 自强学 堂 ,分课 方言 、格 致 、算 学 、商务 四门。
中图分 类号 :G 5 2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4 1 4 X( 2 0 1 3 ) 0 4—0 0 0 9 —0 4
张 之洞 ( 1 8 3 7 -1 9 0 9年 ) 是 洋务 运 动后 期代 表人 物 ,
处战事 ,非将帅之不力 ,兵勇之不多 ,亦非 中国之力不
( 一 )中法战争之后 到 甲午战争发 生时期 的教 育思想
与 实践
在 此期 间 ,张之 洞 办军 政 、兴 实业 和 创学 堂 ,致 力
我多出一分之货 ,即少漏一分之财 ,积之 日久 ,强弱之
势必 有转 移 于无 形者 。 ”- z 在托 人从英 、德 两 国订 购相关
于军事 、算学、外语 、商务人才的培养 ,完成 了由清流
李和 山
( 武 汉纺 织大学 马克 思主义 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摘
要 :从张之洞所处 的时代环境及其 办军政 、兴实业的历程切入 , 分析 了他 的近代 化教育实践 ,探讨 了他 的近
代 化教育取得成功 的原 因,并对 其 “ 中体 西用”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 :张之洞 ;近代教育 ;思想与实践
异 ,仓卒尤易误事。详筹时势 ,必须设厂 自筹枪炮 ,方 免受制于人 ,庶为 自强持久之计。 ” 隆痛的教训使张之 洞认识到建设独立 自主的近代军工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中法战事一结束 ,他即着手试造浅水轮船 、创办水 陆师学堂 、请设枪弹厂 ,开始了 自行培养军事人才、 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 经心书院和两湖书院。书院教育的封闭性 、 学习 内容的脱离实际和教育取士 的程式化 , 已经不符合 当时变化的形势。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后 , 深切感 到“ 国势之 强弱 在人 才 , 才 之消 长 在学 校 , 球 各 人 环 国竞长争雄 , 莫不 以教 育为 兴之急务 ”1 , _3 立意 J “ 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 着意营造与庞大的实 , 业建 设 相适应 的湖 北近代 教育 格局 。在这 种思 想 的
有《 御篆经解》 《 、性理》 《 、f 文辞》 、诗》 ( - i 及校订 《 十 三经》 《 、二十二 史》 《 、 三通》 ; 等 又据《 皇朝文献 通 考》 记载 , 四书》 《 有《 、 五经》 《 性理大全》 《 、 资治通
、
书院的创办及改制
戊戌变法时期 , 国掀起一阵书院改制的狂潮 , 全 湖北也不例外 。到清末学制改革之前 , 湖北省共有 书院 17 , 8 所 比较有规模 和名气的是省办的江汉书
意“ 以兴学为求才治 国之首务” 着意营造与庞 大的 , 实业建设相适应 的湖北 近代教育格 局。从 19 82年
开始 , 张之洞 就在省 城办 起 了一批实 业学 堂 , 来又 后 在 全省 范 围内兴 办 中小 学 堂 和师 范 学 堂 , 湖北 的 为
教 育 近代化 打下 了坚实 的基础 。
在 张之 洞莅 鄂 担任 湖广 总督 以前 , 北 的教 育 湖 体制仍然笼罩在传统 的瘴气 中, 缺乏充 沛的近代生
宗》 。总之不外乎儒家经典与其衍释 的宋 明理学 等 著作 , 以及应付科举考试的“ 时文” 之类。凡是没有 规定的书籍 , 则严禁诵 习, 包括 16 89年张之洞督理 湖北学政时在武 昌创建 的经心书院 , 课程仍不外经 史词章, 只开 设 注 释 、 论 、 史 诗赋 、 著 4科 , 全 是 杂 完 习弄八股的陈旧范式。当时, 国传教士在湖北地 外 区创 办 了少 量 的教会 学校 , 17 年美 国圣 公会 在 如 81 武 昌设 立 的文华 学 院 ( 为 中华 大学 ) 18 后 ,85年英 国 传教士在武 昌开办的博文书院 ( 今武汉市第 1 5中 学) 等等 , 但都缺乏广泛 的社会影 响, 不足以从根本 上改变湖北教育体制的传统格局。 18 8 9年 , 曾积极 筹办 洋 务事 业 的 两广 总督 张之 洞调任湖广总督 , 从此督鄂长达十余 年。他在鄂期 间 , 行变 ( ) 推 废 科举 、 书院 、 改 兴学 堂 、 游学 , 湖 派 对
●历 史学研究
张 之 洞 与 湖 北 教 育 的近 代 化
刘 春 丽
( 长江大学 文理学 院 , 湖北 荆州 4 4 2 ) 3 03
摘
要: 湖北省 为楚 文化的发源地 , 史悠 久。鸦片战争后 , 历 中国沿海 地区 的教 育都 已经 出现改 革 , 但湖北还
处 于传统 教育阶段 。18 89年晚清重 臣张之洞 出任湖广 总督 , 在任 职的 1 7年间 , 他改革 旧式 书院 , 创办各 类新式学 堂, 派遣 留学生 , 推动了湖北近代教育 的发展 和社会 变迁。
关键词 : 张之洞 ; 改革 ; 育 教
中图分类号 : 2 7 K o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 4— 34 2 1 )6— 0 5— 3 17 3 3 ( 0 1 0 06 0
收稿 日期 :0 1 0 2 2 1 — 9— 6 基 金项 目:0 0年度湖北省教 育厅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0 0 3 4 21 21b1 )
北 的教 育 近代化 作 出 了突 出的贡献 。张 之洞抵 鄂是 湖 北从 传统 走 向现代 化 的起点 。
一
机。清代湖北的办学宗 旨按顺 治九年 (62年 ) 15 颁 行 于全国的《 卧碑文》 规定 , 要求学生要养成 贤才 , 以供朝廷之用 , 诸生应上报 国恩 , 下立人品 , 立志学 为忠臣清官。官学所 学 内容 , 《 据 大清会 典》 载 , 记
支 配下 , 更感 于人 才奇缺 , 这种 现状 迫使 张之洞 考虑 教 育改革 , 而在 1 纪 9 9世 0年代 , 这种 改革 首先施 诸 省 城 的 3所 书院 。
二 、 办新式 学堂 。 创 培养 师资 力量 张之 洞担 任湖 广 总督 期 间 , 湖 北兴 办 了一 批 在 军 事和 民用工 业 , 需大量 的各 种新兴 实业 人才 , 急 立
作者 简介 : 刘春丽 , , 女 湖北公 安人 , 江大学文 理学 院讲 师 , 。 长 硕士
张之洞( 87 10 ) 字孝达 , 13- 99 , 号香涛 , 直隶南 皮人 。他不仅是清末政府倚重 的权 臣, 而且是 中国 近代著名 的教育家。他踏上仕途的第一步便是出任 湖北学政 , 在此后几十年的官宦生涯 中, 他几乎与教 育结 下 了不解 之 缘 。 张之 洞 在 督 鄂 期 间 , 由洋 务 而 办新式学堂 , 随之造就了清末显赫的“ 湖北新政” 。 其 中张之 洞 尤 以新 式 学 堂 的创 设 为 取 法 , 新 式 教 是 育的奠基人 , 被誉为“ 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湖 北后来成为全国地方教育近代化的“ 示范省” 张之 , 洞堪称湖北教 育近代化 的设计 者 、 推进者 , 居首 应 功。
21 0 1年 1 2月
第2 卷 5 第6 期
新乡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ix n nvrt( oi cecs dt n or l f ni gU i sy Sca S i e io) n X a ei l n E i
De . 011 c2
Vo . 5 N . 12 o 6
( ) 一 实业 学 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