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谈禁忌语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语言禁忌现象

摘要: 语言禁忌现象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史,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
本文简单介绍了中西语言禁忌现象的特点,并就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语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中西禁忌语特点1.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日趋频繁。
在这些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语言成了顺利进行交际的工具和桥梁,其作用不容忽视。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民族有其特定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对该民族语言的发展又在某些方面起着相当大的制约作用。
简言之,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所有语言和文化都蕴涵着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和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过程中,如果交际双方忽视了语言和文化蕴涵的民族特色的传统和价值观,就可能导致误解对抗甚至敌意,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交际障碍和交际失败。
语言禁忌便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因素之一。
语言禁忌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文化之中,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
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对于在一定语境下什么是禁忌的理解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在了解本国语言禁忌的同时,必须对西方人的语言禁忌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2.语言禁忌的特点2.1普遍性。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是指社会力图避讳的某些行为、事物或关系,引申至表达这些内容的语言,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禁忌现象。
语言禁忌现象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它普遍渗透于各民族文化的生活、语言、宗教等各个领域。
在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无论是大语种还是小语种,都少不了语言禁忌的存在。
就以中英两种语言为例,在中英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语言禁忌,这些禁忌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人们对“死亡”的共识是“不幸和灾祸”,人们喜欢谈论“生”的话题而回避“死”的话题,认为谈到“死”是不吉利的,于是,在实际的交流中,人们尽量避免直接提到“死”这个公认为不吉利的字眼。
禁忌语的社会变异浅析

禁忌语的社会变异浅析作者:徐佩来源:《西江文艺》2015年第02期【摘要】禁忌语是伴随着人们的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心理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在生活中有很多现实表现,并且产生很大的影响。
伴随着一些社会因素的变化,禁忌语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社会变异。
无论是禁忌语的产生、影响还是变异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关键词】禁忌语;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禁忌‟在英文中为…taboo‟,这个词语源自南太平洋的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是…神圣不可接触的事‟或…要极端注意的事‟。
违反了这些…禁忌‟会遭受各种不同的惩罚,甚至包括死刑。
”[1]郭熙认为:“禁忌语是一个社会用来表达对一些据信是对它的成员有害的东西的不认同,它可能是超自然的,或者这些行为是违反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的。
”[2]随着社会发展,禁忌不仅在古代有重要影响力,它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对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
他们认为凡是代表祸、福的词语就是真正的祸福,因此对可能会招惹祸患的词语谨慎使用甚至避而不谈,生怕会触及神灵真的招惹来祸患。
禁忌语是在社会中生活的社会人不断使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会有一些变异。
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
社会语言学把那些引起语言发生使用变化的社会因素看做“社会变量”。
[3]性别、年龄、阶级层次、行业等都是社会常变量,他们都会引起语言的社会变异。
根据这些变量,禁忌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也就是说,禁忌语在社会中会有一下几种变异。
一、由禁忌语使用者不同而引起的社会变异语言的使用者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使用效果。
年龄差异、性别不同、阶级层次差别往往会影响语言形式的发展。
这种变异对禁忌语也是一样的,往往由于使用者的社会差异导致禁忌语表现形式的不同。
1、禁忌语年龄差异的表现形式同语言变异有关的社会变量多种多样,年龄作为一个非常直观的变量,是诸多变量中最重要的参数。
[3]在中国,有一句古话为“子不语父名,徒不言师讳”,足以说明这种现象。
禁忌语的语用理据分析

第11卷第3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3 2 0 0 9年6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Jun.2 0 0 9收稿日期:2008-12-24作者简介:傅杰(1971-),女(满族),辽宁岫岩人,讲师,硕士。
禁忌语的语用理据分析傅 杰(渤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摘 要:对于禁忌语的产生,不同的语言学派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社会语言学的灵物崇拜心理理论,现代符号学的事物和理念的符号性特点理论等。
经过观察研究我们发现,禁忌语的产生和形成,还有它的语用原因,即禁忌语的使用受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的制约。
某些言语之所以成为禁忌语是受语用原则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制约。
关键词:禁忌语;产生;交际;语用原则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09)03-00041-04禁忌语是指言语交际中那些所谓的不雅的或不吉利的禁止使用的语言。
对禁忌语的产生,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
社会语言学认为,禁忌语的最初产生是源于人类的灵物崇拜心理。
在远古时代,由于人类无法解释某些超自然的力量而对某些所谓的神灵产生了盲目的崇拜。
这种崇拜反映在语言中,则是人们把指代那些神灵的语言符号看成神灵本身,这就使人们从对自然界所谓的神灵的崇拜转移到了对语言的盲目崇拜上,把对神灵的避忌转移到对指代他们的语言符号的避忌上,这样禁忌语就产生了。
用现代符号学理论的解释,禁忌语的产生,决定于禁忌语的客观事物和理念的符号性特点。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需要进行交际活动,需要表情达意,而交际活动中的表情达意惟有通过语言符号这种工具才能够得以实现。
禁忌语作为语言现象当中的特殊一类,必然体现其特殊的符号性特点。
人们通过头脑中的概念去认识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也通过语言符号这种特定的载体与人们的理念结合到一起。
【精选】语文探究学习:交际中的语言应用之禁忌语44

四,英汉禁忌语的差异性特征 虽然英语和汉语的禁忌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共性,但因其文化差异在很多禁忌方面还 是会有不同的看法。 1,社会地位和称谓方面的禁忌 英汉两种语言在姓名称呼方面的习惯与禁忌迥然有别。在英语国家,尤其在美国,对 于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无论是同级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平辈或长幼之间,都可直呼 其名。因为在美国社会中,“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 出于这一心理,美国人无论地位的尊卑、辈分的高低、年龄的长幼,都喜欢直呼其名, 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父母与子女间也是如此。 而在中国,崇尚尊先敬祖的“礼”教原则。在“礼”的要求下,中国社会中形成了 “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道德取向。在中国,对祖先、长辈、上级不能 直呼其名,而且晚辈的名字不能与祖先、长辈的名字相同。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出于 对对方的尊敬,也不直呼其名。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者可随意称呼为“爷爷”、 “奶奶”、“叔叔”、“阿姨”等。 2,话题的禁忌 在日常交往中,一些在英语国家中视为禁忌的主题在汉语中并非那样讳莫如深;相反, 一些中国人不习惯讨论的话题对于西文人来说则是习以为常的。 例如英语国家的人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以及体重信息等都要回避,他们认为这些 是涉及到隐私的问题。而我们对于这些事情似乎都可以公开,并且在聊天对话时通常 都会以这些作为交谈开始的话题。此外,在西文探问某人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倾向是非 礼的表现,而在中国这方面的问题则不太忌讳。 3,谐音禁忌 在中国,一些词因与凶祸发育相同或相似而成为禁忌。许多行业、地域有与谐音相关 的禁忌语(此部分前面已提及,不再赘述)。这种谐音禁忌只是汉语所特有的,在英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叫王忱,他到朋友桓玄家做客,桓 玄置酒款待。王忱说,我因为服五石散,不能喝冷酒,请拿温酒来,不料桓玄听 了,泪流满面地哭了起来。因为王忱犯了他的家讳,桓玄的父亲叫桓温,这使他 想起了已经过世的父亲,让王忱非常尴尬。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语言禁忌的社会语言学阐释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A s a r lU i ri o r a n h nNo ma n v sy o e t
20 9- 0。 1( 0 1 1 5): 9—7 6 2
语 言 禁 忌 的 社 会 语 言学 阐释
夭 吊 吴 锦
( 山师 范学院 中文 系, 鞍 辽宁 鞍 山 140 ) 10 7 摘 要: 语言禁 忌是 一种 文化现 象 , 也是一种社会现 象。语 言禁 忌并 不是 静止 不变 的, 言语 活动 中因参 在
・
有所变化 。如有 的 氏族 部 落 , 女性 出嫁 后 不 能再
使用本族的语言 , 而要采用丈夫部族 的语 言。非 洲祖鲁 人 , 性不 能说公 公 和公 公 的兄弟 的名 字 , 女 违者将 被处死 。如果 他公 公 或公公兄弟 的名 字有
这个音 , 就得发 为别 的音 。在 中国封建社 会 , 性 女 只能 以 “ 、 、 家 、 妾 奴 奴 臣妾 ”自称 , 性 可 以用 男 “ 、 ” 吾 我 自称 。男 女 两性 语 言禁 忌程 度 的不 同可 以从 二者 的社会 地位 上寻 找原 因。纵观人 类 的历
对 象 和范 围不 同 , 禁 忌 分 为 宗 教 禁 忌 、 产 禁 把 生
忌 、 言禁 忌 、 语 日常生 活禁忌 等 。 对 语 言禁忌 的研究 也是 很广 泛 的 :
制或 禁止 而不 可触 摸 等性质 的东 西之 存在 。 ”
《 中国大百科全书》 禁忌” 对“ 的界定为 :禁 “ 忌 , 通人 接触 的事 、 或人 以及对 此所 具有 的忌 普 物
史 , 性几乎 总是 优于 女性 。基 督 教 《 男 圣经 》 中就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某一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符号,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和实物没有必要的联系。
然而,在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够合理解释某种反常的自然力,语言就被赋予了它本身原本没有的超自然力量。
人们迷信语言有一种超常的魔力,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以至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和语言本身画上符号,于是,产生了语言的禁忌。
禁忌(taboo) 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种文化之中,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语言禁忌都普遍存在。
禁忌是人们对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它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
禁忌文化主要包括:社交禁忌,公共场合禁忌,饮食禁忌,节日禁忌,送礼禁忌,宗教禁忌,颜色禁忌,数字与日期禁忌,动植物禁忌等。
禁忌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小至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大至政治、外交、文化等活动都有禁忌的身影。
二、语言禁忌现象文化传统使各种语言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禁忌。
在汉文化中,姓名称呼方面的禁忌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对君主的名字严加忌讳,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把世改成代,把民改成人。
旧时对父母的名字也要避讳,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留下1400 首诗,却无一句涉及海棠花,因为他的母亲名海棠,正如他避父名“闲”之讳,诗中没有一个“闲”字。
因此,在中国,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决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唐突无礼、缺乏教养、大逆不道。
而在西方,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教授、医生、博士、法官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这反倒让人觉得亲切、友好和自然,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如此。
个人隐私在西方国家里也是人们最大的忌讳。
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中,打听、询问关于个人的年龄,财产、收入、恋爱婚姻、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一些私事,即是用另一种方式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
5 4 禁忌语 社会语言学

在英语中表示死亡go to heaven; be gone to a 在英语中表示死亡go better world;to go to another world; to gone;等等 等等。 depart; to be gone;等等。而死在汉语中也是 更加避讳的。人们害怕死亡, 更加避讳的。人们害怕死亡,不愿意提到与死亡 有关的名物。 有关的名物。 现代汉语口语就有“过去了”﹑“不在了”﹑“去 现代汉语口语就有“过去了” 不在了” 世了”﹑“离开了”等说法。由于人们都希 世了” 离开了”等说法。 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害怕死亡, 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害怕死亡,所以在 实际的交际中, 实际的交际中,尽量避免使用这些有关病 死的词语, 死的词语,寄托了一种良好的愿望以及对 死者不舍的特殊感情
库克除借用该词使之成为英文 之外, 之外, 也使其变成为一个名词 和动词: 和动词: 名词意思是指禁忌语 或禁忌的事物本身, 或禁忌的事物本身, 动词意思 是指使某人或某事物成为禁忌 避讳该词传遍了英语世界, 避讳该词传遍了英语世界, 而 且其用法也与库克当初借用的 波利尼西亚语大相径庭。 波利尼西亚语大相径庭。
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 共同性
主讲内容
(一)禁用亵 渎性词语
在西方, 在西方,宗教 和宗教信仰是 禁忌语存在的 一个重要领域。 一个重要领域。 就像中国 人一样, 人一样, 要尽量避 免对“ 免对“神” 的不敬
(二)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
是人之常情,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是一个自 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 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 导致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禁忌。 导致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禁忌。中西方都 有这些禁忌,不愿或者不敢提及这类词。 有这些禁忌,不愿或者不敢提及这类词。 比如人们忌说癌症, 比如人们忌说癌症,说话人一方面担心自 己会染上这种病, 己会染上这种病,另一方面也顾及到听者 的感受,所以英语一般用“ C”或 的感受,所以英语一般用“the big C 或 illness”来避免使用 cancer”这 来避免使用“ “long illness 来避免使用“cancer 这 个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谈禁忌语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社会状态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
因而,它为语言中“禁忌现象”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禁忌语的形成和演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禁忌语的起源和发展
Taboo一词源出玻利尼西亚语(polynesian)。
18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Captain JamesCook, 1728-1779)在南太平洋上探险时,来到了汤加(Tonga)群岛。
他发现岛上习俗奇特,禁忌甚多,例如某些东西只许神、国王、僧侣、酋长等特定人物使用,而不许一般人使用;某些地方和某些人不可随便接近;某些名字和词语是绝对避讳的,凡被视为神圣或污秽之称无一不在禁忌这列。
谁犯了禁忌谁就会招致超自然力量的惩罚。
岛上居民统称这种禁忌为tabu。
实际上在汤加语即玻利尼亚语中tabu并不直接表示“禁忌”,它的原义是“神圣的”。
库克和其后的探险家把tabu一词带回英国,使它成了英语词汇的一分子。
此后, tabu还进入了其他语言之中,成为一个国际性词语。
英语除在人类学中拼为tabu外,一般多作taboo。
此类禁忌现象并非汤加群岛所特有,世界各地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现象存在。
据说库克船长后来在夏威夷群岛正是因为犯了当地禁忌而遭土人杀害的。
反映在语言上的禁忌即语言的禁忌现象,则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
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不敢随意提到那些表示死亡、灾难的字眼,以免招来灾祸。
这些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敬而远之”的字眼,就是最早的禁忌语。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述,尽量避免对他人心理、情感的伤害,许多的禁忌语随之产生,从而促进了禁忌语的发展。
二、禁忌语与委婉语
由于禁忌语表示不幸、灾难等让人感到不快、尴尬、唐突甚至厌恶的事实,所以,在语言交际中,语言的使用者大多运用一些较为缓和的表达方式代替禁忌语,以免造成读者或听者感到被伤害或被冒犯而影响语言交际的效果。
最常见的是对“死”的禁忌。
在中国,在老人面前谈其死后的事决不能说“您如果死了以后如何如何”,而应当说“您百年之后如何如何”。
古代人认为人的生命极限是一百年,所以用“百年之后”代替死字。
其它如“崩(帝王用)、薨(诸侯用)、不禄(大夫用)、去世、仙逝、作古、牺牲、长眠、走了、不在了、永别了”等等都是“死”这一共同现象在不同情境中的委婉语,与此有关的事物也有委婉语,如棺材叫“寿材、寿木”,死人穿的衣服叫“寿衣、装老衣”。
在英语里,代替“die”的词语或词组不下几十个:pass away,breathe ones' last ,go to a betterworld,bewith god 等。
一般说来,禁忌语在英语中主要涉及四个主要方面,因而,英语委婉语也主要运用在这四个主要方面。
下面我们逐一对之进行分析:
1.人们在言谈或行为时,绝不会对其祟拜、敬仰的伟人、宗教圣人、偶像等直呼其名。
例如,英国国民不会把他们的女王叫做“玛丽一世”或“伊丽莎白二世”,他们会恭敬地称之为“Her Sovereign”或者“Her Majesty”。
还有象“christ,God, Jesus”等有关宗教的词语,只能用在正式的语言交际中,否则随意使用这些词语会使他人感到震惊和不满。
2.在文明社会里,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一般讳谈有关人体生理、“排泄”等词句,这是禁忌语的一部分。
所以,有关“大小便”,英语里也有丰富的委婉语。
较为直接一点,人们可以说“上厕所”、去“洗手间”,还可以较为含蓄地称之为“do ones' business”,更为滑稽的是,还有人把它叫做“响应大自然的号召”。
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厕所”的委婉语也越来越丰富了,我们可以
把“男厕所”叫做“Gents'. the john.WC”或“洗手间”,而“女厕所”的别名也不少:Mrs. Jones, Ladies'或“化妆室”等等。
3.一般说来,在原始社会之后的任何社会中,人们对“性”都是十分尴尬的。
因而,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也避免提到“性”。
美国,可谓发达开放的国家,色情电影虽然充斥市场,然而人们却称“黄色电影”或“成人电影”。
许多有关“性”的词语听起来确实很刺耳,英国早在十几年前就明文禁止新闻界使用这些词语。
4.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常常尽量不提疾病、不幸、经济窘迫、犯罪等方面令人不悦或使人尴尬的词句,但是这些正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因而它们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语言交际的主要内容,所以,大量委婉语用来代替这方面的禁忌语。
例如,作为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当然是很丢脸的事,为了避免伤害感情,人们可以用含蓄的语言来介绍:“他如今口袋空空”或“他现在有些经济上的困难”。
这样一来,似乎说话者、听者以及“他”本人都不是那么尴尬了。
三、半禁忌语
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表达方式,再加上词汇本身丰富的内涵,使得人类语言显得更加微妙多变。
虽然,禁忌语涉及面积广,但它毕竟是英语词汇中的最小部分。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禁忌语都有与之对应的委婉语,但并不是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禁忌语都必须由委婉语所代替。
相反,在实际的语言交际环境中,禁忌语的运用是很灵活的。
在一些语境中,我们有意识地直接运用禁忌语,以达到特殊目的。
这一部分禁忌语被称为“半禁忌语”,也就是说禁忌语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转化成了———“半禁忌语”。
下面分段简要说明半禁忌语运用的几个
主要方面:
1.具有特定职业和身份的人,在其职业行为中,必须使用“半禁忌语”。
例如,在英语里,人们闲谈时,通常不直接说某人得了“肺结核”、“心脏病”、“痤疮”,而分别代之以“Lung affliction”、“heart trouble”、“problem skin”。
这是我们前面讲到过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但是医生在给病人写诊断书的时候,绝不会象人们闲谈中那样,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地用委婉代替这些病名。
因为医生的职业要求他必须直接准确地判断并直接表达病人的病情,而绝不会有人责怪医生的“直言不讳”。
2.有时,语言的运用者为了着重表达其情感倾向,也特意使用禁忌语。
前面提到过的禁忌语“死”,如果用于“这个坏蛋死了”,我们会毫不含糊。
因为,这样更能表达人们对“坏蛋”的痛恨之情。
3.诅咒语和“脏话”是禁忌语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正常的语言交际中,很少用的词汇。
但在语言交际冲突中,人们却一改常态,用“脏话”来回敬对方。
此时禁忌语则成了这种特定语言交际环境中一“有力武器”。
因为,语言使用者的目的就是侮辱和伤害他人。
这样,被语言使用者有意选用的禁忌语也叫做“半禁忌语”。
另外,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半禁忌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
适当地运用禁忌语是作者的写作技巧之一。
许多作家在剧本、小说中,有意识地使用禁忌语,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真实。
这也是禁忌语在语言交际中的妙处。
四、准禁忌语
无论在何种语言的词汇中,禁忌语都只占极小的一部分。
但是非禁忌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转化成禁忌语。
某些非禁忌语,由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被人们所避讳。
这些非禁忌语,在这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转化为禁忌语,我们称之为“准禁忌语”例如,张三的亲人由于家中失火不幸遇难,这使得张三悲痛欲绝,因而在很长时间内他对“火”字很敏感,一提到“火”,他便会想起自己的亲人,人们在与之交谈时,都尽量避免提及“火”字。
我们都知道,“火”是非禁忌语,在一般情况下可随意使用,但由于这样的特定情况,“火”导致了人死亡,它便象表示疾病、灾难的禁忌语一样,在一定时刻被某些人避而不用了。
禁忌语在语言中是有限的,但是禁忌现象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却是相当普遍的,它是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交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变化。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禁忌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为禁忌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只是一些粗浅的尝试,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大家的高深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