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与动能定理

1.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固定斜面上固定一块与斜面垂直的光滑挡板,质量为m的半圆柱体A紧靠挡板放在斜面上,质量为2m的圆柱体B放在A上并靠在挡板上静止。A 与B半径均为R,曲面均光滑,半圆柱体A底面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平行斜面向上的力拉A,使A沿斜面向上缓慢移动,直至B恰好要降到斜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

(1)未拉A时,B受到A的作用力F大小;

(2)在A移动的整个过程中,拉力做的功W;

(3)要保持A缓慢移动中拉力方向不变,动摩擦因数的最小值μmin.

【答案】(1)F 3(2)

1

(93)

2

W mgR

μ

=-(3)

min

53

9

μ=

【解析】

【详解】

(1)研究B,据平衡条件,有

F =2mg cosθ解得

F 3mg (2)研究整体,据平衡条件,斜面对A的支持力为

N =3mg cosθ

33

f =μN =33

2

μmg

由几何关系得A的位移为

x =2R cos30°3R

克服摩擦力做功

Wf =fx =4.5μmgR

由几何关系得A上升高度与B下降高度恰均为

h

3

据功能关系

W + 2mgh - mgh - Wf = 0解得

1

(93)2

W mgR μ=-

(3)B 刚好接触斜面时,挡板对B 弹力最大 研究B 得

24sin 30m

mg

N mg '==?

研究整体得

f min + 3m

g sin30° = N′m

解得

f min = 2.5mg

可得最小的动摩擦因数:

min min 53

9

f N μ=

=

2.如图甲所示,一倾角为37°的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现将一质量m =1 kg 的小物体抛上传送带,物体相对地面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取沿传送带向上为正方向,g =10 m/s 2,sin 37°=0.6,cos 37°=0.8:求:

(1)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2) 0~8 s 内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 (3)物体与传送带摩擦产生的热量Q 。 【答案】(1)μ=0.875.(2)ΔE =90 J (3)Q =126 J 【解析】 【详解】

(1)由图象可以知道,传送带沿斜向上运动,物体放到传送带上的初速度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且加速大小为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对其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可解得:μ=0.875.

(2)根据v-t 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小等于物体的位移,可得0~8 s 内物体的位移

0~8 s s 内物体的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和动能增加量之和,为

(3) 0~8 s 内只有前6s 发生相对滑动. 0~6 s 内传送带运动距离为:

0~6 s 内物体位移为:

则0~6 s 内物体相对于皮带的位移为

0~8 s 内物体与传送带因为摩擦产生的热量等于摩擦力乘以二者间的相对位移大小,

代入数据得:Q =126 J

故本题答案是:(1)μ=0.875.(2)ΔE =90 J (3)Q =126 J 【点睛】

对物体受力分析并结合图像的斜率求得加速度,在v-t 图像中图像包围的面积代表物体运动做过的位移。

3.如图所示,AB 是倾角为θ的粗糙直轨道,BCD 是光滑的圆弧轨道,AB 恰好在B 点与圆弧相切,圆弧的半径为R .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从直轨道上与圆弧的圆心O 等高的P 点由静止释放,结果它能在两轨道间做往返运动.已知物体与轨道A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试求:

(1)物体释放后,第一次到达B 处的速度大小,并求出物体做往返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在AB 轨道上通过的总路程s ;

(2)最终当物体通过圆弧轨道最低点E 时,对圆弧轨道的压力的大小;

(3)为使物体能顺利到达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 (E 、O 、D 为同一条竖直直径上的3个点),释放点距B 点的距离L 应满足什么条件.

【答案】(1)2(sin cos )tan B gR v θμθθ

-=;

R

L μ= (2)(32cos )N F mg θ=-; (3)(32cos )2(sin cos )

R

L θθμθ+-…

【解析】 【分析】 【详解】

(1)设物体释放后,第一次到达B 处的速度为1v ,根据动能定理可知:

2

1cos 1cos cos sin 2

R mgR mg mv θθμθ

θ-= 解得:

B v =

物体每完成一次往返运动,在AB 斜面上能上升的高度都减少一些,最终当它达B 点时,速度变为零,对物体从P 到B 全过程用动能定理,有

cos cos 0mgR mgL θμθ-=

得物体在AB 轨道上通过的总路程为

R

L μ

=

(2)最终物体以B 为最高点在圆弧轨道底部做往返运动,设物体从B 运动到E 时速度为

2v v ,由动能定理知:

221(1cos )2

v mgR m θ-=

在E 点,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22

N mv F mg R

-= 解得物体受到的支持力

(32cos )N F mg θ=-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32cos )N N F F mg θ'

==-,方向竖直向

下.

(3)设物体刚好到达D 点时的速度为D v 此时有

2D

mv mg R

= 解得:

D v =设物体恰好通过D 点时释放点距B 点的距离为0L ,有动能定理可知:

2

001[sin (1cos )]cos 2

D mg L R mg L mv θθμθ-+-=

联立解得:

0(32cos )2(sin cos )

R

L θθμθ+=

-

则:

(32cos )2(sin cos )

R L θθμθ+-…

答案:(1)B v =

R

L μ= (2)(32cos )N F mg θ=-; (3)

(32cos )2(sin cos )R L θθμθ+-…

4.如图所示,将一根弹簧和一个小圆环穿在水平细杆上,弹簧左端固定,右端与质量为m 的小圆环相接触,BC 和CD 是由细杆弯成的1/4圆弧,BC 分别与杆AB 和弧CD 相切,两圆弧的半径均为R .O 点为弹簧自由端的位置.整个轨道竖直放置,除OB 段粗糙外,其余部分均光滑.当弹簧的压缩量为d 时释放,小圆环弹出后恰好能到达C 点,返回水平杆时刚好与弹簧接触,停在O 点,(已知弹簧弹性势能与压缩量的平方成正比,小球通过B 处和C 处没有能量损失),问:

(1)当为弹簧的压缩量为d 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P E 是多少?

(2)若将小圆环放置在弹簧的压缩量为2d 时释放,求小圆环到达最高点D 时,轨道所受到的作用力.

(3)为了使物块能停在OB 的中点,弹簧应具有多大的弹性势能?

【答案】(1)P 2E mgR =(2)9mg ,方向竖直向上(3)''

P 1=()2

E n mgR + (n =0、1、

2) 【解析】 【分析】 【详解】

(1)设小圆环与OB 之间的摩擦力为f ,OB=L ;从释放到回到O 点,由能量关系可知,当弹簧的压缩量为d 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

P 2E fL =

小圆环从释放能到达C 点到,由能量关系可知

0P E fL mgR --=

可得:

P 2E mgR =

(2)因弹簧弹性势能与压缩量的平方成正比,则弹簧的压缩量为2d 时弹性势能为

E P ′=4E P =8mgR

小圆环到达最高点D 时:

'

2P D 122

E mv mg R fL =+?+

解得

D 10v gR =

在最高点D 时由牛顿第二定律:

2D

v N mg m R

+=

解得

N =9mg ,方向竖直向下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在D 点时轨道受到的作用为9mg ,方向竖直向上;

(3)为了使物块能停在OB 的中点,则要求滑块到达的最高点为D 点,然后返回,则

''P 23E fL mgR mgR ≤+=

为了使物块能停在OB 的中点,同时还应该满足:

''P 1

(21)()22

L E n f n mgR =+?

=+ 则只能取n =0、1、2;

5.如图为一水平传送带装置的示意图.紧绷的传送带AB 始终保持 v 0=5m/s 的恒定速率运行,AB 间的距离L 为8m .将一质量m =1kg 的小物块轻轻放在传送带上距A 点2m 处的P 点,小物块随传送带运动到B 点后恰好能冲上光滑圆弧轨道的最高点N .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

(1)该圆轨道的半径r ;

(2)要使小物块能第一次滑上圆形轨道达到M 点,M 点为圆轨道右半侧上的点,该点高出B 点0.25 m ,且小物块在圆形轨道上不脱离轨道,求小物块放上传送带时距离A 点的位置范围.

【答案】(1)0.5r m =(2)77?

.5,05?.5m x m x m ≤≤≤≤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1)小物块在传送带上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2

5/a g m s μ==

小物块与传送带共速时,所用的时间0

1v t s a

== 运动的位移0

2.52v x m a

?=

=<L -2=6m 故小物块与传送带达到相同速度后以05/v m s =的速度匀速运动到B ,然后冲上光滑圆弧

轨道恰好到达N 点,故有:2N

v mg m r

=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22011(2)22

N mv mg r mv =+,解得0.5r m = (2)设在距A 点x 1处将小物块轻放在传送带上,恰能到达圆心右侧的M 点,由能量守恒

得:1()mg L x mgh μ-= 代入数据解得17.5?

x m = 设在距A 点x 2处将小物块轻放在传送带上,恰能到达右侧圆心高度,由能量守恒得:

2()mg L x mgR μ-=代入数据解得27?x m =

则:能到达圆心右侧的M 点,物块放在传送带上距A 点的距离范围

同理,只要过最高点N 同样也能过圆心右侧的M 点,由(1)可知38 2.5 5.5?

x m m m -== 则:0 5.5x m ≤≤.

故小物块放在传送带上放在传送带上距A 点的距离范围:77?.505?.5m x m x m ≤≤≤≤和 考点:考查了相对运动,能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

6.如图所示,倾角为45α=?的粗糙平直导轨与半径为r 的光滑圆环轨道相切,切点为b ,整个轨道处在竖直平面内. 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从导轨上离地面高为H =3r 的d 处无初速下滑进入圆环轨道,接着小滑块从最高点a 水平飞出,恰好击中导轨上与圆心O 等高的c 点. 已知圆环最低点为e 点,重力加速度为g ,不计空气阻力. 求: (1)小滑块在a 点飞出的动能; ()小滑块在e 点对圆环轨道压力的大小;

(3)小滑块与斜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计算结果可以保留根号)

【答案】(1)12k E mgr =;(2)F ′=6mg ;(3)42μ-= 【解析】 【分析】 【详解】

(1)小滑块从a 点飞出后做平拋运动: 2a r v t = 竖直方向:2

12

r gt = 解得:a v gr =

小滑块在a 点飞出的动能211

22

k a E mv mgr =

= (2)设小滑块在e 点时速度为m v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2211

222

m a mv mv mg r =+? 在最低点由牛顿第二定律:2

m mv F mg r

-=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 ′=F 解得:F ′=6mg

(3)bd 之间长度为L ,由几何关系得:()

221L r =+ 从d 到最低点e 过程中,由动能定理21

cos 2

m mgH mg L mv μα-?= 解得42

14

μ-=

7.将一根长为L 的光滑细钢丝ABCDE 制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并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其中

AD 段竖直,DE 段为

3

4

圆弧,圆心为O ,E 为圆弧最高点,C 与E 、D 与O 分别等高,BC =1

4

AC .将质量为m 的小珠套在钢丝上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 (1)小珠由C 点释放,求到达E 点的速度大小v 1;

(2)小珠由B 点释放,从E 点滑出后恰好撞到D 点,求圆弧的半径R ;

(3)欲使小珠到达E 点与钢丝间的弹力超过4

mg

,求释放小珠的位置范围.

【答案】⑴v 1=0; ⑵243L

R π

=+; ⑶C 点上方低于34(43)L π+处滑下或高于

54(43)L π+处 【解析】 【详解】

(1)由机械能守恒可知,小珠由C 点释放,到达E 点时,因CE 等高,故到达E 点的速度为零;

(2)由题意:13(2)44BC L R R π??=

-?+????

;小珠由B 点释放,到达E 点满足:2

12

E mgBC mv =

从E 点滑出后恰好撞到D 点,则E R v t = ;2R

t g =

联立解得:243L R π

=+; (3)a.若小珠到达E 点与小珠上壁对钢丝的弹力等于14mg ,则2

11

4E v mg mg m R

-= ;从

释放点到E 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2

1112

E mgh mv =

; 联立解得:3384(43)

L h R π==+

b.若小珠到达E 点与小珠下壁对钢丝的弹力等于14mg ,则2

21

4E v mg mg m R

+= ;从释放

点到E 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2

2212

E mgh mv = ; 联立解得:5584(43)L

h R π=

=+ ; 故当小珠子从C 点上方低于34(43)

L π+ 处滑下或高于

54(43)

L π+ 处滑下时,小珠到达E 点与钢丝间的弹力超过1

4mg .

8.如图,质量分别为1kg 和3kg 的玩具小车A 、B 静置在水平地面上,两车相距s =8m 。小车A 在水平恒力F =8N 作用下向着小车B 运动,恒力F 作用一段时间t 后撤去,小车A 继续运动与小车B 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车粘在一起滑行d =0.25m 停下。已知两车碰撞时间极短,两车运动过程所受的阻力均为自身重力的0.2倍,重力加速度g =10m/s 2。求: (1)两个小车碰撞后的速度大小; (2)小车A 所受恒力F 的作用时间t 。

【答案】(1)1m/s ;(2)1s 【解析】 【详解】

(1)设撤去力F 瞬间小车A 的速度为v 1,小车A 、B 碰撞前A 车的瞬时速度为v 2,小车A 、B 碰撞后瞬间的速度为v 3。

两小车碰撞后的滑行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可得: -0.2(m 1+m 2)gd = 0-

1

2

(m 1+m 2)v 32 解得两个小车碰撞后的速度大小:v 3=1m/s (2)两车碰撞过程中,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m 1v 2=(m 1+m 2)v 3 解得:v 2=4m/s

恒力作用过程,由动量定理可得: Ft -0.2m 1gt =m 1v 1-0 由运动学公式可得: x 1=

1

2

v t 撤去F 至二车相碰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0.2m 1gx 2=

12m 1v 22-1

2

m 1v 12 由几何关系可得:x 1+x 2=s

联立可得小车A 所受恒力F 的作用时间:t =ls 方法2:两车碰撞过程中,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m 1v 2=(m 1+m 2)v 3 解得:v 2=4m/s

从F 作用在小车A 上到A 、B 两车碰前,由动能定理得:

Fx -0.2m 1gs =

1

2

m 1v 22-0 解得:x =3m

在F 作用的吋间内,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0.2m 1g =m 1a 解得:a =6m/s 2 由x =

12

at 2 联立解得小车A 所受恒力F 的作用时间:t =ls

9.如图所示,质量为m 1=1kg 的小物块P ,置于桌面上距桌面右边缘C 点L 1=90cm 的A 点并与弹簧的右端接触(不拴接),轻弹簧左端固定,且处于原长状态.质量为M =3.5kg 、长L =1.5m 的小车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表面与水平桌面相平,且紧靠桌子右端.小车左端放有一质量为m 2=0.5kg 的小滑块Q .现用水平向左的推力将P 缓慢压缩L 2=5cm 推至B 点(弹簧仍在弹性限度内)时,撤去推力,此后P 沿桌面滑到桌子边缘C 时速度为2m/s ,并与小车左端的滑块Q 相碰,最后Q 停在小车的右端,物块P 停在小车上距左端0.35m 处P 与桌面间动摩擦因数μ1=0.4,P 、Q 与小车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重力加速度g =10m/s 2

(1)小车最后的速度v ; (2)推力所做的功;

(3)在滑块Q 与车相对静止时,Q 到桌边的距离.

【答案】(1)0.4m/s ;(2)6J ;(3)1.92m . 【解析】 【详解】

(1)设物块P 与滑块Q 碰后最终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其共同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得:

1c 12()m v m m M v =++

代入数据可得:v =0.4m/s

(2)90cm =0.9m ,设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 pm 根据动能定理得:

211121c 1

(2)2

W m g L L m v μ-+=

得:W =6J

(3)设物块P 与滑块Q 碰后速度分别为v 1和v 2,P 与Q 在小车上滑行距离分别为S 1和S 2 P 与Q 碰撞前后动量守恒,则有:

11122c m v m v m v =+

由动能定理得:

22

22112221122121

11()222

m gs m gs m v m v m m M v μμ+=+-++

联立得v 1=1m/s ,v 2=2m/s 方程的另一组解:当 v 2′=

23m/s 时,v 1′=5

3

m/s ,v 1′>v 2′不合题意舍去. 设滑块Q 与小车相对静止时到桌边的距离为s ,Q 在小车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222m g m a μ-=

代入数据解得:a =﹣1m/s 2 由匀变速运动规律得:

22

2

2v v s a

-=

解得:s =1.92m

10.一束初速度不计的电子流在经U =5000V 的加速电压加速后在距两极板等距处垂直进

入平行板间的匀强电场,如图所示,若板间距离d =1.0cm ,板长l =5.0cm ,电子电量e =

191.610-?C ,那么

(1)电子经过加速电场加速后的动能为多少?

(2)要使电子能从平行板间飞出,两个极板上最多能加多大的电压?

【答案】(1) 16

810k E -=?J (2)要使电子能飞出,所加电压最大为400V

【解析】 【详解】

(1)加速过程,由动能定理得:2

012

ls E eU mv

=

=① 解得:5000k E =eV 16810-=?J

(2)在加速电压一定时,偏转电压U 越大,电子在极板间的偏转距离就越大当偏转电压大

到使电子刚好擦着极板的边缘飞出,此时的偏转电压,即为题目要求的最大电压. 进入偏转电场,电子在平行于板面的方向上做匀速运动0l v t =②

在垂直于板面的方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F eU a m dm

'

==

③ 偏转距离2

12

y at =④ 能飞出的条件为1

2

y d ≤⑤

解①~⑤式得:()

()

2

22

222225000 1.0102 4.0105.010Ud U l --???'=

=??…

V

即要使电子能飞出,所加电压最大为400V

11.如图甲所示,一质量为m a 的滑块(可看成质点)固定在半径为R 的光滑四分之一圆弧轨道的顶端A 点,另一质量为m b 的滑块(可看成质点)静止在轨道的底端B 处,A 点和圆弧对应的圆心O 点等高。

(1)若圆弧的底端B与水平光滑平面连接(足够长),m b静止于B点,m a从静止开始释放,假设两滑块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且两滑块能发生两次碰撞,试证明:3m a

【答案】(1)见解析(2)9J

【解析】

【详解】

(1)两滑块碰撞时动量守恒m a v a=m a v a′+m b v b′

无机械能损失1

2

m a2a v

=

1

2

m a v a′2+

1

2

m b v b′2

解得:v a′=a b a

a b

m m

v

m m

-

+

解得:v b′=

2

a

a

a b

m

v

m m

+

要想发生两次碰撞必须满足:-v a′>v b′代入可得:3m a

(2)机械能守恒m a gR=2

1

1

2a

m v

滑块m a与m b相碰后结合在一起,动量守恒m a v1=m c v2

从B运动到C点时速度恰好为零,由动能定理可得:

-fL=0-

1

2

m c2

2

v

f=m c a,-v0=v2-at

m c向右运动:s1=v2t-

1

2

at2

传送带向左运动:s2=v0t

Q=fs相对=f(s1+s2)=9J

12.如图所示,A、B两球质量均为m,用一长为l的轻绳相连,A球中间有孔套在光滑的足够长的水平横杆上,两球处于静止状态.现给B球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经一段时间后B球第一次到达最高点,此时小球位于水平横杆下方l/2处.(忽略轻绳形变)求:

(1)B球刚开始运动时,绳子对小球B的拉力大小T;

(2)B 球第一次到达最高点时,A 球的速度大小v 1;

(3)从开始到B 球第一次到达最高点的过程中,轻绳对B 球做的功W .

【答案】(1)mg+m 20v l (2)2012

v gl v -=(3)204mgl mv - 【解析】 【详解】

(1)B 球刚开始运动时,A 球静止,所以B 球做圆周运动

对B 球:T-mg =m 2

v l

得:T =mg +m 20

v l

(2)B 球第一次到达最高点时,A 、B 速度大小、方向均相同,均为v 1

以A 、B 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水平横杆为零势能参考平面,从开始到B 球第一次到达最高点,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2220111112222

l mv mgl mv mv mg -=+- 得:2

012

v gl v -= (3)从开始到B 球第一次到达最高点的过程,对B 球应用动能定理 W -mg

221011222

l mv mv =- 得:W =20

4

mgl mv -

高考物理总复习--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及解析

高考物理总复习--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及解析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与动能定理 1.滑板运动是极限运动的鼻祖,许多极限运动项目均由滑板项目延伸而来.如图所示是滑板运动的轨道,BC 和DE 是两段光滑圆弧形轨道,BC 段的圆心为O 点、圆心角 θ=60°,半径OC 与水平轨道CD 垂直,滑板与水平轨道CD 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某运动员从轨道上的A 点以v 0=3m/s 的速度水平滑出,在B 点刚好沿轨道的切线方向滑入圆弧轨道BC ,经CD 轨道后冲上DE 轨道,到达E 点时速度减为零,然后返回.已知运动员和滑板的总质量为m =60kg ,B 、E 两点与水平轨道CD 的竖直高度分别为h =2m 和H =2.5m.求: (1)运动员从A 点运动到B 点过程中,到达B 点时的速度大小v B ; (2)水平轨道CD 段的长度L ; (3)通过计算说明,第一次返回时,运动员能否回到B 点?如能,请求出回到B 点时速度的大小;如不能,请求出最后停止的位置距C 点的距离. 【答案】(1)v B =6m/s (2) L =6.5m (3)停在C 点右侧6m 处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B 点时有v B = cos60? v ,得v B =6m/s (2)从B 点到E 点有2 102 B mgh mgL mgH mv μ--=- ,得L =6.5m (3)设运动员能到达左侧的最大高度为h ′,从B 到第一次返回左侧最高处有 2 1'202 B mgh mgh mg L mv μ--?=-,得h ′=1.2m

二项式定理11种题型解题技巧

二项式定理知识点及11种答题技巧 1.二项式定理: 011()()n n n r n r r n n n n n n a b C a C a b C a b C b n N --*+=+++++∈L L , 2.基本概念: ①二项式展开式:右边的多项式叫做()n a b +的二项展开式。 ②二项式系数: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r n C (0,1,2,,)r n =???. ③项数:共(1)r +项,是关于a 与b 的齐次多项式 ④通项:展开式中的第1r +项r n r r n C a b -叫做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用1r n r r r n T C a b -+=表示。 3.注意关键点: ①项数:展开式中总共有(1)n +项。 ②顺序:注意正确选择a ,b ,其顺序不能更改。()n a b +与()n b a +是不同的。 ③指数:a 的指数从n 逐项减到0,是降幂排列。b 的指数从0逐项减到n ,是升幂排列。各项的 次数和等于n . ④系数:注意正确区分二项式系数与项的系数,二项式系数依次是012,,,,,,.r n n n n n n C C C C C ??????项的系 数是a 与b 的系数(包括二项式系数)。 4.常用的结论: 令1,,a b x == 0122(1)()n r r n n n n n n n x C C x C x C x C x n N *+=++++++∈L L 令1,,a b x ==- 0122(1)(1)()n r r n n n n n n n n x C C x C x C x C x n N * -=-+-+++-∈L L 5.性质: ①二项式系数的对称性:与首末两端“对距离”的两个二项式系数相等,即0n n n C C =, (1) k k n n C C -= ②二项式系数和:令1a b ==,则二项式系数的和为0122r n n n n n n n C C C C C ++++++=L L , 变形式1221r n n n n n n C C C C +++++=-L L 。 ③奇数项的二项式系数和=偶数项的二项式系数和: 在二项式定理中,令1,1a b ==-,则0123(1)(11)0n n n n n n n n C C C C C -+-++-=-=L , 从而得到:02421321 11222 r r n n 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C +-++???++???=++++???= ?=L ④奇数项的系数和与偶数项的系数和:

勾股定理知识点归纳和题型归类

勾股定理知识点归纳和题型归类 一.知识归纳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4()2 ab b a c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422 S ab c ab c =?+=+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 =+=++,所以222a b c += 方法三:1()()2S a b a b =+?+梯形,2112S 222 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 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 4.勾股定理的应用 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 在ABC ?中,90C ∠=? ,则c ,b = ,a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 为斜边 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22a b +与较长边的平方2c 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c b a H G F E D C B A b a c b a c c a b c a b a b c c b a E D C B A

高中物理 动能 动能定理资料

动能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是高中教学重点内容,也是高考每年必考内容,由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提起高度重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动能。 制中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3)正确理解和运用动能公式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掌握动能定理: (1)掌握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计算,理解“代数和”的含义。 (2)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是本节的较高要求,也是难点。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初中我们曾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单、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什么是动能?它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主要是初中知识回顾,可请学生举例回答,然后总结作如下板书: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下面通过举例表明:运动物体可对外做功,质量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强。所以说动能是表征运动物体做功的一种能力。 2.动能公式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量。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个途径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少。 列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m,此时动能是多少?(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在恒定外力F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 (如图1),这个过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

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

第18章 勾股定理复习 一.知识归纳 1.勾股定理 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 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 4()2 ab b a c ?+-=,化简可证. c b a H G F E D C B A 方法二: b a c b a c c a b c a b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 422S ab c ab c =?+=+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 =+=++ 所以222a b c += 方法三:1()()2S a b a b =+?+梯形,211 2S 222 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

a b c c b a E D C B A 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 4.勾股定理的应用 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 在ABC ?中,90C ∠=? ,则c ,b = ,a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 、利用勾股定理作长为 的线段 作长为 、 、 的线段。 思路点拨:由勾股定理得,直角边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就等于,直角边为 和1的直 角三角形斜边长就是,类似地可作 。 作法:如图所示 (1)作直角边为1(单位长)的等腰直角△ACB ,使AB 为斜边; (2)以AB 为一条直角边,作另一直角边为1的直角。斜边为 ; (3)顺次这样做下去,最后做到直角三角形,这样斜边 、 、 、 的长度就是 、 、 、 。 举一反三 【变式】在数轴上表示的点。 解析:可以把 看作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 为了有利于画图让其他两边的长为整数, 而10又是9和1这两个完全平方数的和,得另外两边分别是3和1。

二项式定理各种题型解题技巧

二项式定理 1.二项式定理: 011()()n n n r n r r n n n n n n a b C a C a b C a b C b n N --*+=+++++∈L L , 2.基本概念: ①二项式展开式:右边的多项式叫做()n a b +的二项展开式。 ②二项式系数: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r n C (0,1,2,,)r n =???. ③项数:共(1)r +项,是关于a 与b 的齐次多项式 ④通项:展开式中的第1r +项r n r r n C a b -叫做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用1r n r r r n T C a b -+=表示。 3.注意关键点: ①项数:展开式中总共有(1)n +项。 ②顺序:注意正确选择a ,b ,其顺序不能更改。()n a b +与()n b a +是不同的。 ③指数:a 的指数从n 逐项减到0,是降幂排列。b 的指数从0逐项减到n ,是升幂排列。各项的 次数和等于n . ④系数:注意正确区分二项式系数与项的系数,二项式系数依次是0 1 2 ,,,,,,.r n n n n n n C C C C C ??????项的系 数是a 与b 的系数(包括二项式系数)。 4.常用的结论: 令1,,a b x == 0122(1)()n r r n n n n n n n x C C x C x C x C x n N * +=++++++∈L L 令1,,a b x ==- 0122(1)(1)()n r r n n n n n n n n x C C x C x C x C x n N * -=-+-+++-∈L L 5.性质: ①二项式系数的对称性:与首末两端“对距离”的两个二项式系数相等,即0n n n C C =, (1) k k n n C C -= ②二项式系数和:令1a b ==,则二项式系数的和为0122r n n n n n n n C C C C C ++++++=L L , 变形式1221r n n n n n n C C C C +++++=-L L 。 ③奇数项的二项式系数和=偶数项的二项式系数和: 在二项式定理中,令1,1a b ==-,则0123(1)(11)0n n n n n n n n C C C C C -+-++-=-=L , 从而得到:02421321 11222 r r n n 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C +-++???++???=++++???= ?=L ④奇数项的系数和与偶数项的系数和: ⑤二项式系数的最大项:如果二项式的幂指数n 是偶数时,则中间一项的二项式系数2n n C 取得最大值。 如果二项式的幂指数n 是奇数时,则中间两项的二项式系数1 2n n C -,12n n C +同时

戴维南定理典型例子_戴维南定理解题方法

戴维南定理典型例子_戴维南定理解题方法 什么是戴维南定理戴维南定理(又译为戴维宁定理)又称等效电压源定律,是由法国科学家L·C·戴维南于1883年提出的一个电学定理。由于早在1853年,亥姆霍兹也提出过本定理,所以又称亥姆霍兹-戴维南定理。其内容是:一个含有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及电阻的线性网络的两端,就其外部型态而言,在电性上可以用一个独立电压源V和一个松弛二端网络的串联电阻组合来等效。在单频交流系统中,此定理不仅只适用于电阻,也适用于广义的阻抗。戴维南定理在多电源多回路的复杂直流电路分析中有重要应用。 戴维南定理(Thevenin‘stheorem):含独立电源的线性电阻单口网络N,就端口特性而言,可以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和电阻串联的单口网络。电压源的电压等于单口网络在负载开路时的电压uoc;电阻R0是单口网络内全部独立电源为零值时所得单口网络N0的等效电阻。戴维南定理典型例子戴维南定理指出,等效二端网络的电动势E等于二端网络开路时的电压,它的串联内阻抗等于网络内部各独立源和电容电压、电感电流都为零时,从这二端看向网络的阻抗Zi。设二端网络N中含有独立电源和线性时不变二端元件(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这些元件之间可以有耦合,即可以有受控源及互感耦合;网络N的两端ɑ、b接有负载阻抗Z(s),但负载与网络N内部诸元件之间没有耦合,U(s)=I(s)/Z(s)。当网络N中所有独立电源都不工作(例如将独立电压源用短路代替,独立电流源用开路代替),所有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的初始值都为零的时候,可把这二端网络记作N0。这样,负载阻抗Z(s)中的电流I(s)一般就可以按下式1计算(图2)式中E(s)是图1二端网络N的开路电压,亦即Z(s)是无穷大时的电压U(s);Zi(s)是二端网络N0呈现的阻抗;s是由单边拉普拉斯变换引进的复变量。 和戴维南定理类似,有诺顿定理或亥姆霍兹-诺顿定理。按照这一定理,任何含源线性时不变二端网络均可等效为二端电流源,它的电流J等于在网络二端短路线中流过的电流,并联内阻抗同样等于看向网络的阻抗。这样,图1中的电流I(s)一般可按下式2计算(图

勾股定理知识点

1.勾股定理 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 4()2 ab b a c ?+-=,化简可证. 方法二: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 422S ab c ab c =?+=+ 大正方形面积为2 2 2 ()2S a b a ab b =+=++ 所以222a b c +=方法三:1()()2S a b a b =+?+梯形,211 2S 222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 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 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 4.勾股定理的应用 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BC ?中,90 C ∠=?,则c =,b ,a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 为斜边. 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22a b +与较长边的平方2c 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 ,b ,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222a b c +>,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②定理中a ,b ,c 及222a b c +=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c b +=,那么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 为斜边 c b a H G F E D C B A b a c b a c c a b c a b a b c c b a E D C B A

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试题经典及解析

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与动能定理 1.如图所示,半径R =0.5 m 的光滑圆弧轨道的左端A 与圆心O 等高,B 为圆弧轨道的最低点,圆弧轨道的右端C 与一倾角θ=37°的粗糙斜面相切。一质量m =1kg 的小滑块从A 点正上方h =1 m 处的P 点由静止自由下落。已知滑块与粗糙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g =10 m/s 2。 (1)求滑块第一次运动到B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2)求滑块在粗糙斜面上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 (3)通过计算判断滑块从斜面上返回后能否滑出A 点。 【答案】(1)70N ; (2)1.2m ; (3)能滑出A 【解析】 【分析】 【详解】 (1)滑块从P 到B 的运动过程只有重力做功,故机械能守恒,则有 ()21 2 B mg h R mv += 那么,对滑块在B 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轨道对滑块的支持力竖直向上,且 ()2 N 270N B mg h R mv F mg mg R R +=+=+= 故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滑块第一次运动到B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70N ,方向竖直向下。 (2)设滑块在粗糙斜面上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为L ,滑块运动过程只有重力、摩擦力做功,故由动能定理可得 cos37sin37cos370mg h R R L mgL μ+-?-?-?=() 所以 1.2m L = (3)对滑块从P 到第二次经过B 点的运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可得 ()21 2cos370.542 B mv mg h R mgL mg mgR μ'=+-?=> 所以,由滑块在光滑圆弧上运动机械能守恒可知:滑块从斜面上返回后能滑出A 点。 【点睛】 经典力学问题一般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得合外力及运动过程做功情况,然后根据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及几何关系求解。

(完整版)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新课

20.1.1 排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排列、排列数的定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 2. 能用“树形图”写出一个排列问题的所有的排列,并能运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实例分析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总结数学规律,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排列数公式的推导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一:排列的定义 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1)从红球、黄球、白球三个小球中任取两个,分别放入甲、乙盒子里 (2)从10名学生中选2名学生做正副班长; (3)从10名学生中选2名学生干部; 上述问题中哪个是排列问题?为什么? 概念形成 1、元素:我们把问题中被取的对象叫做元素 2、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 n ≤)个元素(这里的被取元素各不相同) 按照一定的顺序 .....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 说明:(1)排列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①取出元素,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与位置有关)(2)两个排列相同的条件:①元素完全相同,②元素的排列顺序也相同 合作探究二排列数的定义及公式 3、排列数: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元素中取出m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m n A表示 议一议:“排列”和“排列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排列数公式推导

探究: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排列数2n A 是多少?3n A 呢?m A n 呢? )1()2)(1(+-?--=m n n n n A m n (,,m n N m n *∈≤) 说明:公式特征:(1)第一个因数是n ,后面每一个因数比它前面一个少1,最后一个 因数是1n m -+,共有m 个因数; (2),,m n N m n * ∈≤ 即学即练: 1.计算 (1)4 10A ;(2)25A ;(3)3355A A ÷ 2.已知101095m A =???L ,那么m = 3.,k N +∈且40,k ≤则(50)(51)(52)(79)k k k k ----L 用排列数符号表示为( ) A .5079k k A --B .2979k A -C .3079k A -D .3050k A - 答案:1、5040、20、20;2、6;3、C 典型例题 例1. 计算从c b a ,,这三个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排列数,并写出所有的排列。 解析:(1)利用好树状图,确保不重不漏;(2)注意最后列举。 解:略 点评:在写出所要求的排列时,可采用树状图或框图一一列出,一定保证不重不漏。 变式训练:由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并写出所有的 排列。 5 、全排列:n 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叫做n 个不同元素的全排列。 此时在排列数公式中,m =n 全排列数:(1)(2)21!n n A n n n n =--?=L (叫做n 的阶乘). 即学即练:口答(用阶乘表示):(1)334A (2)4 4A (3))!1(-?n n 想一想:由前面联系中( 2 ) ( 3 )的结果我们看到,25A 和3 355A A ÷有怎样的关系? 那么,这个结果有没有一般性呢? 排列数公式的另一种形式:

戴维南定理的解析与练习

戴维宁定理 一、知识点: 1、二端(一端口)网络的概念:二端网络:具有向外引出一对端子的电路或网络。无源二端网 络:二端网络中没有独立电源。有源二端网络:二端网络中含有独立电源。 2、戴维宁(戴维南)定理任何一个线性有源二端网络都可以用一个电压为联的等效电路来代替。 如图所示:U OC 的理想电压源和一个电阻R0 串

L 等裁巴路J 等效电路的电压U OC是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即将负载R-断开后a、b两端之间 的电压。 等效电路的电阻R o是有源二端网络中所有独立电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用短路代替, 理想电流源用开路代替)后,所得到的无源二端网络a、b两端之间的等效电阻。

二、 例题:应用戴维南定理解题: 戴维南定理的解题步骤: 1?把电路划分为待求支路和有源二端网络两部分,如图 1中的虚线。 2?断开待求支路,形成有源二端网络(要画图) ,求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 UOG 3?将有源二端网络内的电源置零,保留其内阻(要画图) ,求网络的入端等效电阻 Rab 。 4?画出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压源,其电压源电压 US=UOC (此时要注意电源的极性), 内阻 R0=Rab= 5?将待求支路接到等效电压源上,利用欧姆定律求电流。 例1:电路如图,已知 5= 40V , U2=20V ,R1=R2=4,R3=13,试用戴维宁定理求电流 b 。 解:(1)断开待求支路求开路电压 UOC U 1 U 2 40 20 4 4 2.5A UOC =U2 + IR2 = 20 + 4 = 30V 或:UOC = U1 -I R1 = 40 - 4 30V UOC 也可用叠加原理等其它方法求。 (2) 求等效电阻R0 将所有独立电源置零(理想电压源 用短路代替,理想电流源用开路代替) R R ^~R L 2 R R 2 ]:师 画出等效电路求电流I 3 U OC R 。 R 3 2 13

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与动能定理 1.如图所示,在水平轨道右侧固定半径为R的竖直圆槽形光滑轨道,水平轨道的PQ段长度为,上面铺设特殊材料,小物块与其动摩擦因数为,轨道其它部分摩擦不计。水平轨道左侧有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弹簧处于原长状态。可视为质点的质量的小物块从轨道右侧A点以初速度冲上轨道,通过圆形轨道,水平轨道后压缩弹簧,并被弹簧以原速率弹回,取,求: (1)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 (2)小物块被弹簧第一次弹回经过圆轨道最低点时的动能; (3)当R满足什么条件时,小物块被弹簧第一次弹回圆轨道时能沿轨道运动而不会脱离轨道。 【答案】(1)10.5J(2)3J(3)0.3m≤R≤0.42m或0≤R≤0.12m 【解析】 【详解】 (1)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其弹性势能最大。从A到压缩弹簧至最短的过程中,由动 能定理得:?μmgl+W弹=0?m v02 由功能关系:W弹=-△E p=-E p 解得 E p=10.5J; (2)小物块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被弹回圆形轨道最低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2μmgl=E k?m v02 解得 E k=3J; (3)小物块第一次返回后进入圆形轨道的运动,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小球能够绕圆轨道做完整的圆周运动,此时设小球最高点速度为v2,由动能定理得 ?2mgR=m v22?E k 小物块能够经过最高点的条件m≥mg,解得R≤0.12m ②小物块不能够绕圆轨道做圆周运动,为了不让其脱离轨道,小物块至多只能到达与圆心 等高的位置,即m v12≤mgR,解得R≥0.3m; 设第一次自A点经过圆形轨道最高点时,速度为v1,由动能定理得:

勾股定理知识点和典型例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全章知识点和典型例习题 一、基础知识点: 1.勾股定理 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 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 4()2ab b a c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 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 422S ab c ab c =?+=+ 大正方形面 积为222()2S a b a ab b =+=++ 所以222a b c +=方法三: 1()()2S a b a b =+?+梯形,211 2S 222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 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 4.勾股定理的应用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 ?,则c = b = ,a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 关系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 为斜边 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22a b +与较长 边的平方2c 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 ,b ,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222a b c +<,c b a H G F E D C B A b a c b a c c a b c a b a b c c b a E D C B A

最新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与动能定理 1.如图所示,在水平轨道右侧固定半径为R的竖直圆槽形光滑轨道,水平轨道的PQ段长度为,上面铺设特殊材料,小物块与其动摩擦因数为,轨道其它部分摩擦不计。水平轨道左侧有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弹簧处于原长状态。可视为质点的质量的小物块从轨道右侧A点以初速度冲上轨道,通过圆形轨道,水平轨道后压缩弹簧,并被弹簧以原速率弹回,取,求: (1)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 (2)小物块被弹簧第一次弹回经过圆轨道最低点时的动能; (3)当R满足什么条件时,小物块被弹簧第一次弹回圆轨道时能沿轨道运动而不会脱离轨道。 【答案】(1)10.5J(2)3J(3)0.3m≤R≤0.42m或0≤R≤0.12m 【解析】 【详解】 (1)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其弹性势能最大。从A到压缩弹簧至最短的过程中,由动 能定理得:?μmgl+W弹=0?m v02 由功能关系:W弹=-△E p=-E p 解得 E p=10.5J; (2)小物块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被弹回圆形轨道最低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2μmgl=E k?m v02 解得 E k=3J; (3)小物块第一次返回后进入圆形轨道的运动,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小球能够绕圆轨道做完整的圆周运动,此时设小球最高点速度为v2,由动能定理得 ?2mgR=m v22?E k 小物块能够经过最高点的条件m≥mg,解得R≤0.12m ②小物块不能够绕圆轨道做圆周运动,为了不让其脱离轨道,小物块至多只能到达与圆心 等高的位置,即m v12≤mgR,解得R≥0.3m; 设第一次自A点经过圆形轨道最高点时,速度为v1,由动能定理得:

高考物理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专题

弄死我咯,搞了一个多钟 专题四动能定理及能量守恒(注意大点的字) 一、大纲解读 本专题涉及的考点有: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都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全,频率高,题型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用能量观点解题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途径之一。《大纲》对本部分考点要求为Ⅱ类有五个,功能关系一直都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涉及这部分内容的考题不但题型全、分值重,而且还常有高考压轴题。考题的内容经常及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动量守恒定律、电磁学等方面知识综合,物理过程复杂,综合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这部分知识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因此,每年高考的压轴题,高难度的综合题经常涉及本专题知识。它的特点:一般过程复杂、难度大、能力

要求高。还常考查考生将物理问题经过分析、推理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复习时要重视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掌握,加强建立物理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09年的高考中要考查学生对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要建立相关物理模型,灵活运用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及能量转化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剖析 1、理解功的六个基本问题 (1)做功及否的判断问题:关键看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第一是力;第二是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而所谓的“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可作如下理解:当位移平行于力,则位移就是力的方向上的位的位移;当位移垂直于力,则位移垂直于力,则位移就不是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当位移及力既不垂直又不平行于力,则可对位移进行正交分解,其平行于力的方向上的分位移仍被称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2)关于功的计算问题:①W=FS cos α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恒力做功。②用动能定理W=ΔE k 或功能关系求功。当F 为变力时,高中阶段往往 考虑用这种方法求功。 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如果知道某一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数值,那么也就知道了该过程中对应的功的数值。 (3)关于求功率问题:①t W P = 所求出的功率是时间t 内的平均功率。②功率的计算式:θcos Fv P =,其中θ是力及速度间的夹角。一般用于求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

高中数学19种答题方法及6种解题思想

高中数学19种答题方法及6种解题思想一.十九种数学解题方法 1.函数 函数题目,先直接思考后建立三者的联系。首先考虑定义域,其次使用“三合一定理”。 2.方程或不等式 如果在方程或是不等式中出现超越式,优先选择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初等函数 面对含有参数的初等函数来说,在研究的时候应该抓住参数没有影响到的不变的性质。如所过的定点,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或是……; 4.选择与填空中的不等式 选择与填空中出现不等式的题目,优选特殊值法; 5.参数的取值范围 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应该建立关于参数的等式或是不等式,用函数的定义域或是值域或是解不等式完成,在对式子变形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分离参数的方法; 6.恒成立问题 恒成立问题或是它的反面,可以转化为最值问题,注意二次函数的应用,灵活使用闭区间上的最值,分类讨论的思想,分类讨论应该不重复不遗漏; 7.圆锥曲线问题 圆锥曲线的题目优先选择它们的定义完成,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若与弦的中点有关,选择设而不求点差法,与弦的中点无关,选择韦达定理公式法;使用韦达定理必须先考虑是否为二次及根的判别式; 8.曲线方程 求曲线方程的题目,如果知道曲线的形状,则可选择待定系数法,如果不知道曲线的形状,则所用的步骤为建系、设点、列式、化简(注意去掉不符合条件的特殊点); 9.离心率 求椭圆或是双曲线的离心率,建立关于a、b、c之间的关系等式即可; 10.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求周期、单调区间或是最值,优先考虑化为一次同角弦函数,然后使用辅助角公式解答;解三角形的题目,重视内角和定理的使用;与向量联系的题目,注意向量角的范围; 11.数列问题 数列的题目与和有关,优选和通公式,优选作差的方法;注意归纳、猜想之后证明;猜想的方向是两种特殊数列;解答的时候注意使用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体会方程的思想; 12.立体几何问题 立体几何第一问如果是为建系服务的,一定用传统做法完成,如果不是,可以从第一问开始就建系完成;注意向量角与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都不相同,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三角函数值的转化;锥体体积的计算注意系数1/3,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注意系数1/2 ;与球有关的题目也不得不防,注意连接“心心距”创造直角三角形解题; 13.导数 导数的题目常规的一般不难,但要注意解题的层次与步骤,如果要用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可从已知或是前问中找到突破口,必要时应该放弃;重视几何意义的应用,注意点是否在曲线上;

中考数学解题技巧专题:勾股定理与面积问题

解题技巧专题:勾股定理与面积问题 ——全方位求面积,一网搜罗 ◆类型一直角三角形中,利用面积求斜边上的高 1.(郴州桂阳县期末)在Rt△ABC中,∠C=90°,AC=9,BC=12,则C点到AB的距离为【方法1】() A. 5 36 B. 36 5 C. 33 4 D. 12 25 2.如图,在2×2的方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点A,B,C都在网格点上,则AB 边上的高为() A. 35 5 B. 25 5 C. 35 10 D. 32 2 第2题图第6题图 ◆类型二结合乘法公式巧求面积或周长 3.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24,斜边长为10,则其面积为() A.96 B.49 C.24 D.48 4.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6cm2,斜边长为5cm,则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是() A.7cm B.10cm C.(5+37)cm D.12cm ◆类型三巧妙分割求面积 5.如图,已知AB=5,BC=12,CD=13,DA=10,AB⊥BC,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类型四“勾股树”及其拓展类型中有关面积的计算 6.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10cm,正方形A的边长为6cm,B的边长为5cm,C的边长为5cm,则正方形D的边长为() A.14cm B.4cm C.15cm D.3cm 7.如图,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5和11,则b的面积为() A.4 B.36 C.16 D.55 第7题图第8题图 8.(青海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其面积标记为S1,以CD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以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其面积标记为S2……按照此规律继续下去,则S9的值为() A.???? 1 2 6 B.???? 1 2 7 C.???? 2 2 6 D.???? 2 2 7 ◆类型五“赵爽弦图”中有关面积的计算 9.“赵爽弦图”是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一个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如图,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3和6,则大正方形与小正方形的面积差是() A.9 B.36 C.27 D.34 第9题图第10题图 10.(永州零陵区校级模拟)如图是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1个正方形镶嵌而成的正方形图案,已知大正方形面积为49,小正方形面积为4,若用x,y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x>y),下列四个说法:①x2+y2=49;②x-y=2;③2xy+4=49;④x+y=9.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高考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 1.如图所示,倾角为37°的粗糙斜面AB 底端与半径R=0.4 m 的光滑半圆轨道BC 平滑相连,O 点为轨道圆心,BC 为圆轨道直径且处于竖直方向,A 、C 两点等高.质量m=1 kg 的滑块从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恰能滑到与O 点等高的D 点,g 取10 m/s 2,sin 37°=0.6,cos 37°=0.8.求: (1)求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要使滑块能到达C 点,求滑块从A 点沿斜面滑下时初速度v 0的最小值; (3)若滑块离开C 点的速度为4 m/s ,求滑块从C 点飞出至落到斜面上所经历的时间. 【答案】(1)0.375(2)3/m s (3)0.2s 【解析】 试题分析:⑴滑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重力mg 、接触面的弹力N 和斜面的摩擦力f 作用,弹力始终不做功,因此在滑块由A 运动至D 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mgR - μmgcos37° 2sin 37R ? =0-0 解得:μ=0.375 ⑵滑块要能通过最高点C ,则在C 点所受圆轨道的弹力N 需满足:N≥0 ① 在C 点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N =2C v m R ② 在滑块由A 运动至C 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μmgcos37° 2sin 37R ?=2 12 C mv - 2 012 mv ③ 由①②③式联立解得滑块从A 点沿斜面滑下时的初速度v 0需满足:v 03gR =23 即v 0的最小值为:v 0min =3 ⑶滑块从C 点离开后将做平抛运动,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可知,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为:x =vt ④ 在竖直方向的位移为:y = 2 12 gt ⑤ 根据图中几何关系有:tan37°= 2R y x -⑥ 由④⑤⑥式联立解得:t =0.2s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平抛运动规律、动能定理的应用问题,属于中档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