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Waterborne Polyurethane Modified with Acrylic Acid Ester)在近几年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它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是一种有潜力的高性能材料。

本文将对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合成方法、性能调控以及应用领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合成方法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乳化聚合法和分散聚合法。

乳化聚合法是通过将水溶性聚氨酯与丙烯酸酯在乳化剂存在下进行共聚反应得到。

此方法具有简单、操作方便、反应温度低等优点,合成的产品分散性好、性能稳定。

而分散聚合法则是通过将聚氨酯与丙烯酸酯分散在共溶剂中共同聚合得到。

此方法可控性好,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来调控产品性能。

二、性能调控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性能可以通过改变聚氨酯段的结构以及调整丙烯酸酯的添加量来进行调控。

聚氨酯段的结构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抗水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起硬段物中低分子量杂链段的引入可以改善力学性能,增强材料的耐磨性和拉伸强度。

而丙烯酸酯的添加可以改善水性聚氨酯的柔软性、耐磨性和耐化学性能。

此外,可以通过调整反应条件和配比来控制水性聚氨酯的粒径大小,进而调控粒子分散性和粘度。

三、应用领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在涂料、胶黏剂和封堵剂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涂料领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可以用于喷涂涂料、木器涂料和工业涂料等。

它具有优异的附着力、硬度和耐候性,且不含有机溶剂,对环境友好。

在胶黏剂领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可用于水性胶黏剂、纸张粘合剂和电子封装材料等。

它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拉伸强度和抗黏性,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在封堵剂领域,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可用于混凝土修补、管道封堵和地下工程封堵等。

它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流变性能和耐水性能,可在复杂的工程环境下有效封堵。

综上所述,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在合成方法、性能调控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汽车用聚氨酯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汽车用聚氨酯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汽车用聚氨酯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首先,聚氨酯材料在汽车制动系统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制动系统是汽车行驶和停车的关键部件之一,要求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耐久性和耐磨性。

聚氨酯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耐磨性,可用于制动鼓、制动片、制动盘等制动系统零部件的制造,提高了制动系统的性能和寿命。

其次,聚氨酯材料在汽车悬挂系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悬挂系统对汽车行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有着重要影响,聚氨酯材料因其良好的弹性和吸震性能,可用于制造悬挂系统的减震器、悬挂弹簧等零部件,提高了汽车的悬挂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此外,聚氨酯材料还广泛应用于汽车密封件的制造。

汽车的密封件主要用于防止水汽、尘埃、噪音和振动进入车内,聚氨酯材料因其优异的密封性能和耐候性,可用于制造汽车门窗密封条、发动机密封件、排气系统密封件等,提高了汽车的密封性和安全性。

此外,聚氨酯材料在汽车隔音材料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随着人们对汽车乘坐舒适性的不断追求,汽车的隔音性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聚氨酯材料因其良好的吸音性能和阻尼性能,可用于制造汽车隔音板、隔音垫等,提高了车内的静音效果,提升了汽车乘坐的舒适性。

最后,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也为汽车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聚氨酯复合材料是将聚氨酯与其他增强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复合制备而成的材料,在强度、刚度和耐腐蚀性等方面表现出了更优异的性能。

因此,聚氨酯复合材料在汽车车身结构件和底盘部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显著降低汽车的重量,提高其安全性和燃油经济性。

综上所述,汽车用聚氨酯材料在汽车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汽车性能和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聚氨酯材料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拓展,为汽车工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

聚氨酯研究进展范文

聚氨酯研究进展范文

聚氨酯研究进展范文
一、简介
聚氨酯是一种多元素化合物,由含氮的多聚物和醇的醚和羧酸化合物(N,OH)构成。

它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由不同类型的功能性单体通过
多元官能团通过氨基加成反应而合成。

聚氨酯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寒性、耐腐蚀性、耐老化性、密度低、机械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适用于各种工
业场合的新型化学材料。

二、应用
聚氨酯广泛应用于化学、电子、航空航天、环保、汽车、建筑、冶金
等行业。

其中,航空航天应用最为广泛,该材料的特性能够满足航空航天
装备的要求。

在航空航天领域,聚氨酯材料用于制造发动机和阀门的堵漏
和维修,也可用于吊锚杆和救生衣。

聚氨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广泛使用,
为飞行创造出更安全、更经济的环境。

聚氨酯在电子行业的应用也十分普遍,其中,聚氨酯可以用于制造电
子元件,例如印刷电路板,可以提供电子元件高耐压性能。

此外,聚氨酯
还可用于保护电子元件,以防止气体和水分渗入,它还可以用于制作电子
导热剂和阻尼器,例如电阻变压器,用来维护电子线路的性能。

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的研究进展

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的研究进展

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聚氨酯作为一种聚合物材料,广泛用于制革、鞋类、建筑、家具、家用电器、汽车等领域。

所使用的大多数低原料聚烯烃和聚硅氧烷来自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其大量消费助长了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寻找替代传统原料的可再生材料已成为发展聚氨酯材料技术的迫切需要。

生物原料用于聚氨酯配方,包括生物-基多甲基多、生物异氰酸酯、非异氰酸酯生物聚氨酯和生物填充。

生物物质对生物物质产品的回收利用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低碳经济,这是聚氨酯材料工业发展的动力。

本文件概述了近年来聚氨酯研究的进展情况,分析了不同技术路线的特点和问题,并概述了该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

关键词: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研究进展引言生物基聚氨酯是指合成中使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聚氨酯品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基多元醇、生物基异氰酸酯以及生物基扩链剂制备3个方面。

其中,使用生物基扩链剂制备聚氨酯对于聚氨酯生物基含量的提升有限,在本文中不过多讨论。

生物基多元醇的研究相对成熟且具有巨大应用前景。

基于结构的不同,生物基异氰酸酯可分为脂肪族异氰酸酯、芳香族异氰酸酯,对称及非对称异氰酸酯,目前已开发出二聚酸改性的脂肪族异氰酸酯产品,但是这种异氰酸酯制备的聚氨酯还仅仅适用于涂料,不能用在泡沫,弹性体等领域。

芳香型及对称型异氰酸酯制备的聚氨酯比脂肪型和非对称型聚氨酯具有更高的模量和力学强度,但同时也存在长时间处于高温或自然光环境下易黄变的缺陷。

近些年,一种无光气参与的非异氰酸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生物基聚氨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1聚氨酯聚氨酯被称为聚氨酯(PU),是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材料。

目前,聚氨酯材料在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弹性和粘度,广泛用于食品加工、服装、建筑工程和国防工程等许多领域。

传统聚氨酯材料中使用的原材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具有相对高分子质量和高化学能量、降解困难、严重的环境损害以及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的不可逆转的影响等特点因此,研究容易降解和无害环境的聚氨酯材料是发展绿色材料的必然趋势。

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合成改性与应用

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合成改性与应用

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合成改性与应用聚氨酯胶粘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粘合剂,具有优异的粘附性能和机械性能,同时还具有耐化学腐蚀、耐热、耐候性和电绝缘性等优良特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不断深入,合成改性技术也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日益拓展。

本文将对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进展、合成改性与应用进行综述。

一、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进展1. 合成方法聚氨酯胶粘剂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溶液聚合法、乳液聚合法、热固法和辐射固化法等。

溶液聚合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合成方法,通过二元异氰酸酯与双官能度化合物(如聚醚、聚酯等)反应得到聚氨酯,再将聚氨酯与单官能度原料进行加成反应得到胶粘剂。

2. 结构特征聚氨酯胶粘剂的结构特征主要取决于原料的选择和反应条件的控制。

通常情况下,聚氨酯胶粘剂具有交联结构,即聚氨酯分子链之间存在交联点,这种交联结构决定了聚氨酯胶粘剂的机械性能和耐化学性能。

3. 性能改进近年来,随着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深入,人们通过改变原料配方、引入新的功能单体和采用新的合成方法等手段,不断提升聚氨酯胶粘剂的性能,使其在粘接强度、耐热性、耐老化性和电绝缘性等方面有了显著改进。

二、聚氨酯胶粘剂的合成改性1. 功能单体的引入在聚氨酯胶粘剂的合成过程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基团的单体可以有效改善胶粘剂的性能。

引入含硅单体可以提高胶粘剂的耐热性和耐老化性,引入含氟单体可以提高胶粘剂的耐化学腐蚀性能。

2. 交联剂的选择聚氨酯胶粘剂的交联剂对其性能也有着重要影响。

合适的交联剂可以提高胶粘剂的强度和硬度,改善其耐热性和耐溶剂性能。

常用的交联剂包括异氰酸酯、聚醚二元醇、聚醚多元醇等。

3. 分子量控制分子量是影响聚氨酯胶粘剂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适的分子量可以提高胶粘剂的粘接强度和柔韧性,同时还能影响胶粘剂的固化速度和成膜性能。

三、聚氨酯胶粘剂的应用1. 汽车制造聚氨酯胶粘剂在汽车制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车身板件、玻璃钢制品和橡胶制品等的粘接。

聚氨酯阻燃的研究进展

聚氨酯阻燃的研究进展

硬质泡 沫塑料 ,测试结 果表 明 ,聚酯 多元 醇采 用一步法发泡工艺 ,将 的压缩 强度 、尺 寸稳 定性等较好;添加型阻燃剂三(. J IF ) I 2 其 应 用 于 软质 聚 氨 酯 泡 沫 塑 料 。通 过 锥 形 量 热 表 明 , 氯 异 丙 基1 酸 酯 (C P可 赋 予 材 料 一 定 的阻 燃 性 ,但 磷 T P) 添  ̄ MDF 和 IR 聚 氨 酯 软质 泡 沫 塑 料燃 烧 过程 热 释 对 泡 体 结 构 、 压缩 强度 和 尺 寸稳 定 性 有 影 响 。 N P F 的 放 、烟 气 、C  ̄ C , 放 大 大 降 低 ,材 料 更 难 点燃 , O H O排 石 磊 ¨川 等 制 备 出 不 同 粒 径 的 可 膨 胀 石 墨 当添加量达 到3 %,可使材料氧 指数达2 左右 ,从 而 0 7 ( G),考 察 了不 同粒径E E G对硬 质聚氨酯 泡沫塑料
良的缓 冲 材 料 ,被 广 泛 应 用 于 多 个 领 域 。但 是 同 时 因 指 数 可 达 3 ,压 缩 强 度 为2 0 P 左 右 , 达 到 了 国家 建 3 8K a
为其表 观结构上具有 多孔 ,且密度较低 ,使 得它在空 筑物阻燃B 级标准 ,且 阻燃效 果稳定 。 1 21 聚氨 酯 硬泡 阻燃 的研 究进 展 .2 . 气中极易燃烧 ,且燃烧 时产 生大量 的有毒气 体和烟尘 罗振扬 ¨ ¨等 采 用 全 磷 阻燃 剂 ( MMP D E 、 D 、 E P 会严重 威胁 人体健康和环境 。因此 ,对聚氨 酯发泡材 料 的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聚 氨酯发泡材料按其硬 度 V ) 、 卤代 磷 酸 酯 阻 燃 剂 ( C P T P 、T P 6 T E 、 C P DC ) 以及 二 者 复配 对 硬 质 聚 氨 酯 泡 沫 塑 料 进 行 阻燃 改 性 , 分 为 软 质 和硬 质 两类 , 下面 分 别 进 行 概 述 。 21 聚氨 酯软泡 阻燃 的研究进展 .1 . 测试结果证 明全 磷阻燃剂 的阻燃 效果优于 卤代磷酸酯 李秉 海 ¨ 等 先 以T 、 MDI I 回 弹 聚 醚 多 元 类 阻 燃 剂 ,而 磷 卤复 配 阻 燃 效 果优 于 单 一 阻 燃 剂 。 另 DI  ̄高 J 醇为主要 原料 , 以水为发泡剂 ,再使 用两种无 卤阻燃 外 硅 烷 匀 泡 剂 A K8 0 可 以提 高 硬 质 聚 氨 酯 泡 沫 塑 料 83 剂 —— 间苯 二 酚 双 ( 苯 基 磷 酸 酯 )齐 聚 物 ( DP 的 点 燃 时 间 以及 降 低 硬 质 泡 沫 塑料 燃 烧 释 放 热 危 害 , 二 R )

混炼型聚氨酯应用及研究进展

混炼型聚氨酯应用及研究进展

混炼型聚氨酯应用及研究进展混炼型聚氨酯(Blended polyurethane)是由聚醚或聚酯以及多异氰酸酯的混合物制成的,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性质。

混炼型聚氨酯具有优异的耐磨、抗撞击和耐寒性能,因此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混炼型聚氨酯在汽车行业中有着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于汽车内饰件、轮胎、密封件以及车身零部件等。

聚氨酯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候性,能够满足汽车行驶中的高强度使用要求。

另外,聚氨酯材料还可以用于汽车悬挂系统、减震系统和隔音材料等,通过改善车辆的悬挂性能和舒适性,提高乘客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此外,混炼型聚氨酯还在建筑、冶金和电子等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在建筑领域中,聚氨酯可以用于制造绝缘材料、密封材料和建筑胶粘剂等。

它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和降噪性能,能够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和舒适性。

在冶金领域中,聚氨酯可以用于制造矿山输送带、流体输送管道和防尘罩等。

它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能够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电子领域中,聚氨酯可以用于制造电子组件的封装材料和导电材料等。

它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和导电性能,能够保护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对混炼型聚氨酯的研究也在不断进展。

一方面,研究人员在改进聚氨酯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例如,通过改变聚醚或聚酯的结构,可以调节聚氨酯的硬度、强度和韧性等。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还在开发新的混炼型聚氨酯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有研究将混炼型聚氨酯应用于智能材料领域,制成具有温度敏感性和光敏感性的聚氨酯材料,实现材料的智能调节和控制。

总体而言,混炼型聚氨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潜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混炼型聚氨酯的应用会得到更多的拓展,并在更多领域展现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聚氨酯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聚氨酯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聚氨酯(PU)属于高分子,其主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特征单元。

聚氨酯材料的制备离不开异氰酸酯(NCO)和活泼氢。

一、聚氨酯材料概述聚氨酯材料(简称T P U)为聚合物,经多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或小分子多元醇、 多元胺或水等扩链剂或交联剂等原料制成。

对制备聚氨酯材料的原料种类和组成变化就可以得到产品形态和性能不一样的聚氨酯材料。

因此聚氨酯材料形态多样,有柔软的,也有坚硬的,硬质泡沫塑料,密封胶,胶粘剂弹性纤维,以及油漆涂料等。

对此聚氨酯应用广泛,在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石油化工、航空、医疗、土木建筑、冰箱制造、农业、鞋类、机电等领域都有深入涉及。

国外早在1937年就开始了对聚氨酯材料的研究,同时也在工业领域中有所应用。

之后以英美为代表的其他国家引进德国的聚氨酯树脂制造技术,投入工业使用。

然而,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聚氨酯工业,到如今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对聚氨酯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二、聚氨酯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1.汽车用聚氨酯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直坚持并深入可持续化发展战略和汽车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在未来汽车行业一定是注重产品质量大于产能产量的趋势,高质量、低成本、环境友好的产品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在其中,聚氨酯(PU)以及复合材料因优异的耐磨性、耐热性、机械性能、软硬度可调等性能成为汽车制造行业的明星材料。

当前汽车用的PU材料类别多样,包含泡沫塑料、弹性体、胶粘剂、涂料以及PU革等,应用范围大到汽车的车身,小到汽车的底盘以及电器设备。

PU泡沫材料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其具备质量轻、可以隔热、弹性好、舒适度高、耐用、吸振性高等特点,可以令车的舒适度大大提高,因此能够满足汽车多方面的应用。

一些学者研发的以低相对分子质量、多官能度的聚醚多元醇和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为主要原料,经历发泡、稳定以及催化等过程从而合成的聚氨酯软泡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坐垫以及脚垫等,可以很好的吸收噪音以及减震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氨酯树脂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聚氨酯目前研究热点,其中包括氟硅改性、水性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和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指出了聚氨酯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聚氨酯;氟硅改性;水性;非异氰酸酯;纳米复合材料Research progress of polyurethane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 of polyurethane, including fluorine-modified, water-based,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 and polyurethane nano-composites,demonstrating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polyurethane.Keyword: polyurethane; fluorine-modified; non-isocyanate; nano-composites引言聚氨酯树脂(PU)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树脂,它具有优良的性能,如硬度范围宽、强度高、耐磨、耐油、耐臭氧性能优良,且具有良好的吸振,抗辐射和耐透气性能,具有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良好的耐磨损性、抗挠曲性、耐溶剂性,而且容易成型加工,并具有性能可控的优点;它的产品形态多样,如泡沫塑料、弹性体、涂料、胶黏剂、纤维素、合成革等;因此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机械、家具等诸多领域。

1.氟硅改性氟硅改性聚氨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氟硅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其表面能较低,因此在成膜过程中向表面富集,可赋予改性聚合物涂膜优良的耐水、耐油污、耐候、耐高低温使用性能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

常有两种: 一种方法是将含有羟基或胺基的硅氧烷树脂或单体与二异氰酸酯反应,将有机硅氧烷引到水性聚氨酯中,利用硅氧烷的水解缩合交联来改善聚氨酯的性能;另一种方法是在环氧硅氧烷作为后交联剂引入到体系中,形成环氧交联改性聚氨酯体系。

Cheng(Cheng, Zhang et al. 2005)等人基于聚丙二醇(PPG),聚醚接枝聚硅氧烷(PE- PSI),2,4 -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1,4 -丁二醇(BDO)合成一个新颖的硅氧烷改性聚氨酯(PE- PSI)。

Luo(Luo, Huang et al. 2010)等人基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以二端羟烷基聚[甲基-(3,3,3- 三氟丙基)]硅氧烷(PMTFPS)为软段,聚己内酯(PCL)的混合软段的基础上,合成氟-硅氧烷改性聚氨酯系列。

Linlin(Linlin, Xingyuan et al. 2007)等以2,4-甲苯二异氰酸酯、二端羟丁基聚二甲基硅氧烷(DHPDMS)、聚四氢呋喃醚二醇、1,4-丁二醇为主要原料合成了系列的有机硅改性聚氨酯(Si-PU)。

硅烷改性聚氨酯的研究十分活跃,以聚氨酯为主链通过硅烷封端改性,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Mahdi(Mahdi, Syed Z. Rochester Hills et al. 2001)通过硅烷偶联剂改性聚氨酯,提高了聚氨酯密封胶对玻璃的粘接性,而且不用底涂剂,甚至可胶接油漆面和有机物污染的表面。

Sun, DX(Sun, Miao et al. 2011)等用硅烷偶联剂(SiCA)改性功能化的纳米二氧化硅聚氨酯,提高其热稳定性、硬度、耐水性和耐候性。

Xu(Xu, Lu et al. 2011)等利用2-三氟甲基-4,4'-二氨基二苯醚合成了一系列含氟聚氨酯弹性体,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含氟聚氨酯弹性体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更好的疏水性、热稳定性、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阻燃性能。

2.水性聚氨酯20世纪60年代以来,溶剂型聚氨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然而有机溶剂使用时造成空气污染,具有或多或少的毒性,水性聚氨酯以水为基本介质,具有不污染环境、节能、操作加工方便等优点,已受到人们的重视(仝锋2000; 颜俊, 涂伟萍et al. 2001)。

水性聚氨酯按照分散粒子是否带电可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而离子型水性聚氨酯按照聚氨酯主链上的带电性质又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

LU(Lu, Tighzert et al. 2005)等利用蓖麻油改性的水性聚氨酯与热塑性淀粉共混,试验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这种改性弥补了热塑性淀粉的耐水性、物理机械性能方面的不足,为高性能的可降解淀粉塑料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Tyre(Tyre 2008)等人对作为木地板涂料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混合物与油性产品的硬度、耐磨性和耐化学性坐了详细比较。

Zhang(Zhang W)等人以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三乙烷、羟乙基丙烯酸酯为原料,合成作为水性油墨连接料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制成的水性油墨不燃,无毒,无害,环境友好,既安全又节能。

Yang.Z(Yang Z 2010)等人以水和非羟基溶剂作为混合溶剂,得到环硫氯丙烷单体和巯基改性聚氨酯混合水性乳液,该乳液可以用作高效、环保的工业废水汞离子吸附剂。

Lagiewczyk (Lagiewczyk and Czech 2011)等基于羟基聚丁二烯(HTPB),聚丙二醇(PPG),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制备水性聚氨酯的压敏粘合剂(PU-PSA),其具有低粘性,低附着力和良好的凝聚力。

3.非异氰酸酯聚氨酯20世纪90年代开始, 发达国家重视非异氰酸聚氨酯(NIPU)的开发与应用,在欧美国家正逐步实现工业化,在涂料、弹性体、胶粘剂等行业的应用大有与常规异氰酸酯竞争之势(Rokicki 2000; Figovsky and Shapovalov 2002; Yu, Yuan et al. 2009)。

NIPU由环碳酸酯齐聚物与胺类齐聚物反应制得,Garipov RM(Garipov, Sysoev et al. 2003)等研究了环碳酸酯与胺的反应动力学特征。

Kim(Kim, Kim et al. 2001)等利用二氧化碳在相转移催化剂(PTC)作用下与二缩水甘油醚和双酚S的反应产物(DGEBS)反应制备二元环碳酸酯。

Tamami(Tamami, Sohn et al. 2004)等[利用环氧大豆油(ESBO)在催化剂作用下于110 ℃与二氧化碳反应合成大豆油环碳酸酯(CSBO),进而与胺类化合物反应可合成NIPU。

Oleg Figovsky(Oleg Figovsky 2007)等研究了星形环碳酸酯的制备和其在合成星形羟基NIPU齐聚物、星形NIPU、星形杂化NIPU中的应用,同时还研究了丙烯酸环氧化合物、丙烯酸环碳酸酯、丙烯酸羟基NIPU齐聚物、丙烯酸NIPU、丙烯酸杂化NIPU的制备方法。

通过采用特殊的树枝状氨基硅烷低聚物(dendroaminosilane oligomer),可以将硅烷链段引入NIPU网络结构中,成为一种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hybrid NIPU,HNIPU)(王北海2007)。

杂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HNIPU)涂料具有更好的耐化学性和透气性,是无分子间氢键类似结构的传统聚氨酯涂料的1.5-2.5倍(Figovsky, Shapovalov et al. 2001)。

Poul-Ernst Meier,Farum(DK)(Poul-Ernst Meier 2004)发明了以HNIPU为基的胶粘剂和密封胶,用于金属表面涂装材料。

4.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介绍了共混法、原位聚合法、插层聚合法、溶胶-凝胶法等几种常用的纳米材料改性聚氨酯的方法(Dong-mei, Shao-ling et al. 2011)。

Zheng (Zheng, Gao et al.)等通过分散蒙脱石和多元醇,加入氨基烷基聚硅氧烷中和,制备蒙脱土/有机硅嵌段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

Petrovic (Petrovic, Cho et al. 2004)等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并表征了两系列软段质量分数为50%和70%的嵌段SiO2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含量球形纳米SiO2溶胶对软、硬段相分离的影响。

Yang hong-yan(Hongyan, Daocheng et al. 2006)等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1000(PTMG)、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3,3-二氯-4,4-二苯基甲烷二胺(MOCA )为原料,采用预聚法合成聚氨酯弹性体,并选用纳米CaCO3对聚氨酯弹性体进一步增强,通过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及采用超声波促进纳米粒子在基体中更好地分散,并考察了纳米的CaCO3含量和合成温度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You (You, Park et al. 2011)等制备泡沫聚氨酯(PUF)/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电学、热学和形态学特性,为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望1.聚氨酯制备方法多为传统的制备方法,需进一步研究新的制备方法,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2.针对特定缺陷利用多元复合改性聚氨酯涂料进行改良研究;3.对于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期待新型纳米材料如纳米金刚石、纳米SiC等新型超硬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4.聚氨酯复合材料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工业应用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Cheng, Z., X. Y. Zhang, et al. (2005). "Synthesis and surface property of siloxane-modified aqueous polyurethan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8(3): 448-452.Dong-mei, W., X. Shao-ling, et al. (2011).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Polyurethane/Nano-composite Materials." Polymer Bulletin(3): 6.Figovsky, O. L. and L. D. Shapovalov (2002). "Features of reaction amino-cyclocarbonate for production of new type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 coatings." Macromolecular Symposia 187: 325-332.Figovsky, O. L., L. D. Shapovalov, et al. (2001).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s for adhesives and coatings."Polytronic 2001, Proceedings: 257-264.Garipov, R. M., V. A. Sysoev, et al. (2003). "Reactivity of cyclocarbonate groups in modified epoxy-amine compositions." Doklady Physical Chemistry 393(1-3): 289-292.Hongyan, Y., L. Daocheng, et al. (2006). "Study on the Properties of Polyurethane/Nano CaCO_3 Composite."Polymer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22(6): 106-109.Kim, M. R., H. S. Kim, et al. (2001). "Syntheses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poly(hydroxy)urethanes by polyaddition reaction of bis(cyclic carbonate) and diamine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81(11): 2735-2743.Lagiewczyk, M. and Z. Czech (2011). "Polyurethan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as raw materials for the manufacturing of protective films." Polish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13(1): 47-50.Linlin, F., Z. Xingyuan, et al. (2007). "Synthesis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Dihydroxybutyl Terminated-Polydimethylsiloxane Modified Polyurethane." Polymer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23(3): 47-50.Lu, Y. S., L. Tighzert, et al. (2005).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starch thermoplastics modified with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Polymer 46(23): 9863-9870.Luo, Z. H., Z. H. Huang, et al. (2010). "Synthesis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Polyurethane Modified with Fluro-Siloxane." Proceedings of the 7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2010), V ols 1-3: 2214-2217.Mahdi, M. Syed Z. (Rochester Hills, Hsieh, et al. (2001). Method of bonding a window to a substrate using a silane functional adhesive composition, Essex Specialty Products, Inc. (Auburn Hills, MI). US 6828403. Oleg Figovsky, L. S. (2007). Preparation of Oligomeric Cyclocarbonates and Their Use in Nonisocyanate or Hybrid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s. US7232877, Homecom Communications,Inc.: 8.Petrovic, Z. S., Y. J. Cho, et al. (2004). "Effect of silica nanoparticles on morphology of segmented polyurethanes." Polymer 45(12): 4285-4295.Poul-Ernst Meier, F. D. (2004). Plate-shaped cover material. US20040025462Al: 5.Rokicki, G. (2000). "Aliphatic cyclic carbonates and spiroorthocarbonates as monomers."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5(2): 259-342.Sun, D. X., X. Miao, et al. (2011). "Triazole-forming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composites fabricated with silane coupling agent functionalized nano-silica."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361(2): 483-490. Tamami, B., S. Sohn, et al. (2004). "Incorpo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to soybean oil and subsequent preparation and studies of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 network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92(2): 883-891.Tyre, C. I. (2008). "Utilization of polyurethane-acrylic blends to achieve optimum performance in a 1K water-based wood floor coating." Jct Coatingstech 5(5): 60-64.Xu, W. Z., B. Lu, et al. (2011).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Fluorinated Polyurethane Elastomers."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3(5): 2284-2288.Yang Z, C. N. (2010). Preparing mercury ion adsorbent used for treatment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by mixing chloromethylthioirane monomer with water-based polyurethane dispersion to obtain polyurethaneemulsion, modifying emulsion and centrifuging emulsion, Univ Tongji (Uytj): 8.You, K. M., S. S. Park, et al. (2011).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nductive carbon nanotube-polyurethane foam composite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46(21): 6850-6855.Yu, W., S. U. N. Yuan, et al. (2009). "Research Progress in Nonisocyanate Polyurethane and Its Application."China Plastics 23(1): 11-17.Zhang W, C. N. Polyurethane vehicle for pure water based ink, prepared by mixing polyether and polyester polyols, preparing compound emulsion, adding pure water, organic paint, auxiliary agent and grinding, ZHANG W (ZHAN-Individual): 4.Zheng, Q., C. Gao, et al. Preparing aqueous dispersion montmorillonite/organosilicon segmented polyurethane nano composite material as coating agent by dispersing montmorillonite and polyol, adding amino alkyl polysiloxane and neutralizing, Univ Zhejiang (Uyzh): 10.仝锋(2000). "水性聚氨酯研究进展综述." 光谱实验室17(1): 55.王北海(2007). "纳米结构化的非异氰酸酯聚氨酯." 聚氨酯66: 74-81.颜俊, 涂伟萍, et al. (2001). "水性聚氨酯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20(7):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