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Ⅰ》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机械类工程训练教学大纲

机械类工程训练教学大纲

机械类工程训练教学大纲一、前言机械类工程训练课程以专业建设教学纲要的形式制定了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要求和技能训练要求等内容,同时指明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组织该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教学文件。

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技术理论基础、机械加工工艺装备和典型零件加工及现代加工技术三大块内容,它紧密联系实际,突出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本机械类工程训练教学大纲是针对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进行传统普通机械加工技术和现代先进加工技术编制两部分实训内容而制订的。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及要求(一)课程性质机械类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工科、理科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工科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

工程训练与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须统筹考虑两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以利于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工程训练以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必须进行独立操作,在保证贯彻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学尽可能结合生产进行。

又是为后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毕业后技术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的机械类工程训练结合实践课程内容,通过实习使学生对一些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能初步学会机械零件各种加工的方法、能理解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工艺因素、掌握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的方法、能掌握机械加工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会对具体零件进行工艺规程的编制,使学生基本具备机械加工的基本技能。

1(三)课程任务及要求1、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

2、熟悉车、钳、铣、焊及数控加工基本的操作技能,对车、钳、铣、焊、加工中心及特种加工有一定的操作体会,熟悉并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必备的工业安全意识。

3、对简单零件初步具有选择加工方法和进行工艺分析的能力。

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工程训练二、课程编码130101三、学时、学分学时:105学分:四、适用专业准械类五、编制者工程训练中心六、编制日期2004年6月10日七、课程开设的意义本课程是必修课程,课程性质是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基础课和工程实践课,是重要的工程实践训练环节之一。

通过工程训练,使学生初步接触机械制造生产实际,了解机械制造生产工艺过程,学习机械制造生产工艺的基础知识,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运作方式有初步的认识。

并在生产实践中,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塌实、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工作作风,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八、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工程训练要求学生先修《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同时进行《机械制造基础》,并为今后开设的《材料科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九、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与教学进度安排(一)铸工工程训练(14学时)教学要求:1)了解铸造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

2)掌握铸造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特点和应用。

3)了解型砂、芯砂的组成及性能要求。

4)掌握手工造型的基本方法及其选择,能够独立完成普通铸件的铸型制备。

5)一般了解机器造型的过程及其工艺特点与应用。

6)一般了解常用铸造合金的性能、特点、应用、熔炼设备及基本操作规程。

7)一般了解特种铸造方法的工艺与应用。

8)了解浇注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9)分析和制定简单结构零件的铸造工艺。

10)一般性了解其他非金属工程材料铸造成型特点及方法。

11)能辨别和分析铸件常见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重点:1、手工造型与制芯的操作。

2、冲天炉熔炼铸铁的原理及操作技术。

难点: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概述讲课:(2学时)1)铸造实习的目的、要求及安安全操作规程。

2)铸造生产的概念、特点及重要性。

3)铸造生产的分类。

4)砂型铸造生产工艺过程。

5)铸造合金的种类及其熔化方法与设备。

《工程技能训练》教学大纲(A类)

《工程技能训练》教学大纲(A类)

《工程技能训练》教学大纲(A类)适用专业:本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教学周数:4周课程负责教研室:工程训练中心基础训练部一、大纲说明本大纲根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1、实习(实训)性质:《工程技能训练》(A类)课程是本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2、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⑴先修课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导论》、《机械制图》、《机械零件测绘》。

⑵后续课程:《机械基础》、《电工电子》、《电气控制及PLC》、《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理论及工艺》、《制造业技术经济分析》、《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热处理》、《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零件》、《机械设备安装》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二、工程技能训练目的1、熟悉工业产品制造的工艺过程;了解金属材料的常用加工方法和所用的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工、夹、量具的使用和安全操作技术;了解制造过程的工艺知识,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2、对主要工种达到能独立加工较复杂零件的实践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常用工程材料,毛坯种类、选用和成形方法,零件的加工基本工艺和工序知识。

了解电子气动技术基本知识,对控制系统产生感性认识,获得动手能力以及初步的操作技能训练,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建立感性认识和工程基础。

4、通过本课程的应会实践,使学生具备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劳动观念、质量与经济观念、理论联系实际、遵章守纪等。

5、通过本课程的工程训练,使学生获得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程意识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并具有独立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以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工程技能训练内容和要求1、实习概况⑴理解实习的目的、性质、要求和任务;⑵熟悉实习安全总则;⑶了解机械制造发展概况。

2、车削加工⑴基本知识①掌握车削加工的基本方法,了解车床、车刀、量具和主要附件的结构与使用方法;②掌握车削加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工一般轴类零件,了解轴类零件的加工特点;③熟悉并严格遵守车工安全操作规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教学目标

《金工实习》(工程训练)教学大纲(机械类)课程代码:课程名称:金工实习大纲执笔人:周新弘英文名称:Machine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Training 大纲审批人:谢志余课程学时(周数):5周实践学时(周数)X周课程学分:2适用专业: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等一、课程性质、目的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目的:金工实习(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程,是各工科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工程训练,学习工艺知识、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其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生产过程,熟悉常用零件的毛坯制造和切削加工的加工方法、所用设备及结构、工夹量具和安全操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机械制造工艺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具有初步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本课程的特色是课程知识体系系统、完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密切结合,实验与实习一体化;能为综合性大学不同学科的学生奠定工业知识背景和制造技术基础;本课程还全面加强了实践与创新训练密切联系,形成了知识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实践训练孕育创新意识的课程特色。

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

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生产过程,熟悉有关的工程术语,了解主要的技术文件、加工精度、产品质量、公差与技术测量等方面的初步知识;熟悉常用零件的毛坯制造和切削加工的加工方法、所用设备的结构、工夹量具和安全操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主要加工设备的切削运动、用途,了解机械传动方面的初步知识;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2)具有初步的实践动手能力,会操作主要设备和工具,加工简单零件;对简单零件具有选择加工方法及制定工艺过程、进行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工程意识的能力。

(3)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等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注重生产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爱护国家财产,遵守劳动纪律及操作规范;通过创新类项目的训练,提高对学习新知识、新工艺的兴趣,拓展视野,培养工程情感,更深刻的理解现代工程设计与制造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工程意识和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工程训练》教学大纲

合肥工业大学《工程训练》教学大纲

《工程训练A》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概况2.教学日历3.授课教师信息一览表4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概论及安全教育教学要求1、了解工程训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特点;2、了解机械制造过程的概念;3、了解各工种的训练内容、基本要求及该课程成绩评定方法;4、了解工程训练过程中的着装要求和纪律要求;5、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6、各班级领取课表、胸卡及材料消耗表等。

教学重点1、工程训练的目的、性质和特点;各工种的教学内容;课程成绩评定方法;2、工程训练过程中的着装要求和纪律要求,安全教育。

教学难点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工程训练的重要性;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工程训练中安全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铸造教学要求----基本知识1、熟悉铸造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应用。

2、了解型(芯)砂的组成及应用。

3、掌握常见砂型结构及典型浇注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4、了解常用的造型方法,熟悉手工造型(整模、分模、活块、挖砂、三箱)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5、了解金属熔炼、浇注、落砂和清理的工艺过程及注意事项。

6、熟悉常见的铸造缺陷的特征及产生原因。

7、熟悉简单零件的铸造工艺图的绘制方法,掌握铸造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原则。

8、了解常用的特种铸造方法(铝合金压力铸造、消失模铸造)的设备、工艺过程及应用。

9、了解铸造生产安全技术、环境保护。

10、能对铸件进行简单的经济分析。

教学要求----基本技能1、能正确使用手工造型工具。

2、掌握手工两箱造型(整模、分模、活块、挖砂)的操作技能。

3、能绘制简单零件的铸造工艺图。

4、了解铝合金浇注充型过程。

5、了解压力铸造、消失模操作步骤及工艺过程。

6、能对简单铸件进行初步的工艺分析。

教学重点铸造的定义,特点及应用;砂型结构;典型浇注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手工造型的方法;常见的铸造缺陷。

教学难点铸造工艺图的绘制;设计及开挖浇注系统;常见铸造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锻压教学要求----基本知识1、熟悉锻压生产常见生产方法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工程力学(A)Ⅰ》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A)Ⅰ》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力学(A)Ⅰ》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蒋永莉编写日期:2012年11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30L656Q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主干课3.学时/学分:80学时/5学分4.先修课程:物理Ⅰ5.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工程力学(A)Ⅰ》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主干课,包括静力学及材料力学。

本课程揭示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合成,力系平衡规律,构件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为构件提供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是后续专业课及今后工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的分析、计算、思考、判断、自学及理论联系实际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初步具备综合应用所学力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力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并在学习中培养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四、课程教学安排(一)课堂教学及要求课堂讲授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因此要求主讲教师应认真备课,不断提高书写教案基本功,教案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书育人的目标,教学步骤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求科学性、教育性和探索性。

讲授中应尽量做到:(1)脱稿讲授;(2)注重启发性,讲求逻辑性;(3) 教学用语清晰生动,有吸引力,教态自然、大方;(4)板书布局合理,能体现教学内容重点及逻辑联系,字体工整、美观。

要求:基本概念讲的透彻,内容前后融会贯通。

注意:结合典型工程实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可利用多媒体及训练型CAI课件、工程录相片(如构件承载能力,力学发展史)等辅助教学。

通过课堂讲授、作业、实验等教学环节,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测控工程训练 教学大纲

测控工程训练   教学大纲

测控工程训练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90018Z11课程名称:测控工程训练/ Training in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课程类别:专业课(集中实践环节)学时/学分:2周/2先修课程: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虚拟仪器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教材、教学参考书:1. 林玉池主编.测控技术与仪器实践能力训练教程(第2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2.章皓徐志玲主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实训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3. 李江全主编. 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与编程实现.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年;4. 孙传友, 李涛编著. 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第3版).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4年.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测控工程训练是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和宽口径、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工程光学、传感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方面设计的一系列工程实践课题练习,涵盖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的内涵以及创造性学习的相关知识。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以设计性、综合性、创意性和自助性实验为主,通过实训,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测控系统典型装置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建立设计和开发测控应用系统的思维体系和基本框架,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测控及相关行业从事大型复杂测控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奠定工程实践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根据测控系统的要求和功能,了解测控系统的基本装置和组成单元;掌握组成单元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仪器设备的选型方法,包括传感器、控制器的选型;掌握线路的设计、连接以及相应的软、硬件设计方法;为保证安全、避免设备的损坏,必须掌握仪器、电路的正确测试方法;形成测控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概念,加深对测控技术实际应用的理解。

能力:通过工程训练,提高对“测控系统”的认识;理论结合实际,能够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测控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能力;通过对系统功能的分析,建立测控系统设计、开发的基本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设计、安装和调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对测控系统功能的扩展以及新颖性设计,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工程训练教学大纲

工程训练教学大纲

工程训练教学大纲一、引言工程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大纲旨在规范和指导工程训练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下的工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使其具备组织、管理和协调工程项目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1 工程实践基本原理与方法1.2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1.3 工程实践中的团队合作与沟通1.4 工程实践中的安全与环境管理1.5 工程创新方法与实践2. 教学方法2.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系统介绍相关理论知识;2.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实训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2.3 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工程实际项目,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4 讨论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2.5 导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提供个别辅导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教学评价体系:1.1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1.2 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评价;1.3 学生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评价;1.4 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评价。

2. 考核方式2.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2.2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工程训练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3 项目评价:评估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表现和工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要求1. 实验室设施与仪器:提供适当的实验室设施和仪器,支持学生的实际操作;2. 项目资源支持:提供实际工程项目,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3. 教学材料:提供相关教材、参考书以及教学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复习;4. 导师指导:为学生分配导师,提供个别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训练Ⅰ》教案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编号:*
. 课程体系类别:公共基础课
. 学时学分:周(合计学时)学分
. 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电工技术》等
后续课程:《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学》、《现代加工技术》等. 适用专业:机械类各专业
二、课程目标
《工程训练Ⅰ》是针对机械类各专业本科生的的工程实践教案环节。

是一门以制造技术为教案内容,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实际生产,认识工艺及其发展历程,学习技能的实践性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

学生通过工程训练要求达到如下目标:
课程目标. 了解机械工程基本知识,常用的机电设备及工艺过程,初步形成正确使用通用设备和专用工具的能力及工艺分析能力。

课程目标. 了解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工艺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编程;了解特种加工等新技术、新工艺,体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全过程。

课程目标. 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和工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具有严谨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劳动意识、群体意识等。

三、教案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教案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四、课程教案方法
. 实践训练
() 通过指导教师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 工程训练采用互动式教案,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独立实践,教师不断巡视指导,适时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工程训练过程采用积木方式,通过不同训练工种组合,完成阶段教案任务。

() 教案手段多样,采用电子教案,课件,多媒体教案等提高课堂教案信息量,增强教案的直观性。

() 训练安全第一,对某些工种中高难度的操作技术,由指导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

. 作业与训练报告
围绕各训练工种,除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外,训练工种结束,还要求学生写出训练报告。

五、课程考核方法
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达成度。

工程训练考核成绩由训练各训练项目成绩按该训练项目所占总学时的权重进行加权评定:满分分。

CE n n R R N
n R N n
R N n R ∑-+++=
∑ (2211)
注:Σ工程训练总成绩,工程训练课程总学时,n n n n ...21、分别对应训练项目学时数,、… 分别对应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CE R ∑各训练项目“操行考核”总和。

各训练项目成绩由“技能考核”、“应知考核”和“操行考核”三个部分构成。

各项指标权重如下:
技能考核(操作技能) 应知考核(训练报告或作业) 操行考核(违规扣分)
六、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之和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100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达成度评价值计算具体说明及示例如下表。

字母、、、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电工电子、现代加工、车工、钳工训练的目标分值,、、和分别表示总评成绩中电工电子、现代加工、车工、钳工训练实际平均得分。

和分别代表刨铣、铸造、焊接三个项目中所选的两项实际平均得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