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表演与反思社会学

性别表演与反思社会学
性别表演与反思社会学

作者简介:林本,在读硕士,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2008级,福建·厦门。邮政编码:361005

文章编号:1672-6758(2010)04-0104-3

性别表演与反思社会学

摘要:布迪厄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研究者提供了反思社会学和惯习等学术理念和社会学方法,试图通过对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的解读和释疑来发掘布迪厄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贡献。

关键词:布迪厄;朱迪斯·巴特勒;性别表演;反思社会学;惯习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 一

布迪厄与女性主义社会学

波伏娃在《第二性》曾有知名洞见

:“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毋宁说是后天形成的。”显然,对波伏娃来说,人的生物差异并不决定人的社会差异,重要的是人的社会

性别—换言之,

男人和女人的分别是人类文明或父权制所建构的结果或“本质”

。与女性理论家的结论相似但研究视角不同,布迪厄试图从惯习和前反思经验的角度,从被知识传统历来驱逐的身体着手,更深入地对社会建

构的性别进行微观分析

。“社会世界把身体构造为性别现实及性别观念与区分原则的占有者”。换句话说,布迪

厄着力于披露男性社会的“身体化政治”

。他坚决地反对性别本质主义的论调,他认为从性别的生理方面为社

会性别的差异提供注解,这无疑是虚妄之谈,是男性中心社会“将统治关系纳入一种生物学的自然中,将这种关系合法化,而这种生物学的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生物化了的社会构造。”若是认为男性支配的性别分工和性别角色是依据性别的生理特征安排的话,那么,这显然是一种竭力使统治合法化的更阴险的论调。

布迪厄对性别统治的研究早已得到女性主义的关注。托里尔·莫伊(Toril Moi )认为如果女性主义理论仅滞留在文本阅读层面,

而未能联系文本和社会历史、生产条件两个层面研究的话,女性主义的政治批评和文学研究将严重受挫。布迪厄的社会学方法强调文本的意义来

自文本之外,

也就是说,解释文本的关键是进入历史构造过程之中。关注社会历史的微观社会理论,无疑为女性

主义解决唯文本是瞻的理论困境,显示了极大的吸引力。权力分析在当今批评理论中,并不是新东西,无论马克思主义批评、福柯知识考古学及对疯癫和理性的分析,或者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都提出了权力分析的一般性理论。布迪厄的社会学分析有别于其他批评理论之处在于,他独到地对符号权力做出了微观分析,他可以深入到学校课堂里,从学生的选课,教师的评语,从女性身体姿势、行走的步伐,装束打扮,甚至女性热衷于闲话碎语(gossip )等细密的生活惯习,从日常生活似乎沉闷而单调的诸多细节出发,最后牵出符号权力隐藏最深的运作肌理。

布迪厄的方法使得女性主义批评者能够超越传统的个人/社会、私人/公共的划分。布迪厄的分析路径和分析手法,启示他们彻底地质疑这些区分的合法性,进而在

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寻觅和清扫权力的痕迹。除此之外,布迪厄在整个社会学领域里掀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反

思,也极为深刻地震动着女性主义批评。布迪厄质问常规的社会学研究者置身于研究对象之外的所谓客观、远

距离观察的科学性,

进而反思和研究建构研究对象的方法本身,反观研究者的研究兴趣、惯习和研究者处身其中

的知识场域的关系。一系列革命性的反观自省不仅可以惊醒知识界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主义的幻梦,

使知识生产者从性别建构和支配关系的古老神话中觉醒,同时,这种理论姿态和方法,无疑为女性主义分析打开新的批评空间,使他们穿越权力运作的前台和后台、文本和身体、语言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

藉由布迪厄、福柯、德里达等学者创造的学术利器,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思潮内部的构成论者放弃了有可能落入男性中心主义圈套的女性解放的具体目标,而将激进的批判锋芒指向了社会意识、思维习惯、人的主体性以及男权思想对女性主义的影响等等,可以说,女性主义激进的价值取向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追求真正做到了完美

的契合。在构成论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中,美国女性主义政治学家朱迪思·巴特勒以最激进、最前卫的理论

姿态,成为了西方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最前沿的代表人物。

朱迪斯·巴特勒和“性别表演”理论

巴特勒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的探索建立在传统女性主义理论的批判继承之上。和波伏娃一样,巴特勒重视揭示性别的建构性质及其机制,她指出主体的性别身份—无论是生理性别(sex )还是社会性别(gender )—并不是制度、话语、实践的原因,而是它们的结果,也就是说,不是主体创造了制度、话语、实践,而是它们通过决定主体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倾向而创造了主体。

正如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 )在

《论解构》(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 )中引

用尼采的那个例子:当一个人感觉到痛,可能会发现一根针,这说明针是引起痛的原因,因为在时间先后关系上针是先于痛的。而尼采却认为,这忽略了人们既有的对“痛”这一效果/结果的认知在发现“针”之先这一事实。尼采的这个态度即是认为,很大程度上,人们在生活中悬置了一些先在的定义,感觉,因此才会做出这样半吊子的“因果结论”。同理,巴特勒认为,所谓生理的“性别”决

·

401·第10卷第4期2010年8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Vol.10No.4Aug.2010

定社会“性别”也只不过是被颠倒了的因果关系,实际上社会“性别”这一效果才是“性/性别/性征”序列中最关键的、最先的环节。有了它,其他环节才得以存在。

但即便是从这一点相同上开始,巴特勒已经敏锐地根据布迪厄的视角展开了对波伏娃的批判。她声称波伏娃的论述依然预设了主体的存在—在“形成”的行为背后依然有一个行为者,“一个代理者,一个我思主体,以某种方式接纳或者挪用那个社会性别。并且,在理论上,可以接受其他的社会性别”。但是执行这种“形成”的主体是谁呢?这是巴特勒要追问的,她在波伏娃的理论中看到一种悖论,即一个人天生有性,但是又会“获得”一种社会性别。以此为基点,巴特勒声称波伏娃以及其他女性主义者所坚称的性/社会性别对立是不存在的,因为被传统女性主义立为旗号的性也是由话语构成的,而非“内生的”。就巴特勒看来,根本不存在性,只存在社会性别,人的身体一出生就落入语言的象征网络之中,被语言所命名、区分、被赋予社会意义。因为生物学上的性并不是一个可以被理解为不受文化约束的前推论性的现实,而且对生物学上的性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生产对身体带有文化倾向性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隐蔽了那个通过把生物学知识描绘成经验性证明而建立起来的过程,因而使得男人与女人的范畴及其各自特征成为我们对现实的常识性理解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又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物质性的身体,只是意味着我们只能通过话语来理解这种物质性。用巴特勒的话来说,性别话语并不描述先前的物质性,而是产生和规范身体的物质性的可理解性。正是基于对身体的话语建构的系谱分析,巴特勒对“表演性”的含义作了深入的阐发。

在进入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之前,让我们先对这一理论的中枢概念,“重复”(repetition),加以考量说明。巴特勒在《社会性别的困境》中独创性地提出:社会性别是重复行为的表演性(performative)的结果,“这些行为总是试图接近那个拥有着某种物质根基的身份理想(ideal),但是,它们身上间或出现的不连贯性(discontinui-ty),却揭示了……这一‘根基’的无所依傍。”简言之,是我们后天习得和长期重复着的那些行为和动作创造了关于某个天生、稳定的(性别)核心的假象,而并非这些行为和动作是某个天然(性别)身份的流露表达。换言之,尽管主体并非经由某一个动作而是通过社会共享的一系列动作的重复“征引”(recitation)和重复“实践”而建构成型的,但是,人们对于某一具体动作的反复重复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些反复,正是布迪厄的“惯习”形成的过程,在《实践理论大纲》第一章有关“结构、惯习和实践”部分,布迪厄详细地阐明,惯习作为一个中介,它脱胎于过去历史,它成为一个被铸造的结构,“它使得过去的,沉积在感知、思维和行动的每一种组织形式中的经验,成为鲜活的现实存在,并竭力维护行动的正确性和跨越时间的连续性,这比任何形式上的规则和明确的标准都更可靠”:但同时这个被客观化的结构不是毫无弹性的模式,被内化和镌刻在性情之中的客观必然性以一种长期的、系统的和非机械的方式激发新的的实践行为:“作为一个获致的生成机制,惯习可能实现内在于特定的生产条件中任何思想、感知和行动,并且只有在其中才是可能的”。

基于这种产生的新的实践行为可能,巴特勒寻找到“易装癖”(drag)作为例子来论证性别的虚构性特征。她认为,虽然异装癖也许不是惟一的理想案例,但是,正是它的三种身分维度———生理的、社会的以及表演的—反映了“通过性别模仿、戏仿暗中暴露了性别结构本身的模仿特性和偶然性特质”。同时,巴特勒明确指出,她所提出的性别的模仿或戏仿(parody)并不意味着存在一个可供模仿的原型;相反,这种所谓的“原初(original)”不过是“出于‘有一个原初’的观念”,即性别是对这种观念的戏仿,是“一种幻像的幻像”这也就是说,性别总是对动作、行为等一系列文化公认物的具化与象征,而这些公认之物,却没有任何可辨识或可确认的起源。

一般读者之所以对《社会性别的困境》表示出极大的热忱和兴趣,是因为他们喜欢把社会性别看作是一个“即兴演出的剧场”的观念,所谓即兴演出的剧场指的是不同的身份可以被采纳和表现出来的场所。巴特勒认为我们的性别角色虽然可以通过模仿表现出来,如男性着异性服装往往被当作颠覆社会性别的一个例子,但我们应该慎重考虑我们所用的有关表演性的例子,在公共领域中显然存在着很富戏剧性的重塑身体的欲望,存在着虚幻地改变身体的欲望。甚至巴特勒本人也并不把男性着异性服装看作是颠覆社会性别的一个范式,她在接受《激进哲学》杂志采访时,曾就扮装问题表述如下:“……我不认为扮装是性别颠覆的标准模式。……不认为如果我们在性别生活中,多做些扮装的事情,生活空间就可以变得更大、受到的限制就会更少。即使扮装本身也是有其限制的。……扮装也许会是忧郁症的来源之一”,“那些被表演的东西‘掩盖—如果不是否认了—那些一直就是隐晦、下意识和不可表演的东西”。也就是说,那种男扮女相的表演,并不是什么内在意图的自觉表达,而更接近于对阴柔气质或艳羡或批判(尽管可能是无意识的)的‘忧郁症’式上演”。

三反思社会学与女性解放的可能性

巴特勒进而认为“对社会性别的表达背后并不存在着社会性别身份,身份是由被说成是其结果的这种表达所表演性地构成的”,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着“社会性别真实的或虚假的、真正的或被歪曲的行为,而那种对于真实的社会性别身份的假定,则是一种规则性的虚构”。为了向这种虚构挑战,巴特勒建议道,“社会性别不应当建构为一个固定身份,或各种行为所遵循的媒介位置,毋宁说,社会性别是一种在时间中不断建构的身份,通过风格化的重复行为在一个外部空间中得以构成”。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重复本身,而是如何重复,以及通过社会性别的剧烈扩散来颠覆,取代那些过往使得重复得以进行的社会性别准则。至于模仿,也绝非普通意义上的模仿,因为巴特勒并不是在谈论对原初性的模仿,而是在论述对模仿(即早已由文化结构所形成的对所有社会性别、以及性爱的规定)的模仿。

但不可否认的是,用重复与模仿的观点作为对强加的文化范畴的政治解毒药,虽然高深莫名—即使在学理上可以为人所理解,具体操作也是难以为人所接受—确实,对已有的理论话语的解构果真是永无止境、却无人理会。当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始终维系在言说或语义的层面上—巴特勒把女性问题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话题,来实现

·

501

·

第4期性别表演与反思社会学2010年

自己绵延不绝的创造性时,结果只能是,她的思想越新颖独到,主体的能动性越张扬显赫,就越与那人类的一半无

关。

那么我们想问,表演性是否是指人通过符合一种身份特征的表演行为来拥有那种身份?巴特勒的真实意图是否是:当人们不能确定自己的社会性别时,随着社会性别差异而出现的性压迫就有可能消失?或者说,被赋予不同社会性别身份的主体,是否有可能从压制性的社会条件中解放出来?

其实,这种解放的可能性已经与知识的生产、再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巴特勒思想的敏锐之处在于:她指出了即使知识本身,也正不断地通过对以前知识的重复、再肯定或者争夺的那些表演而被重新创造。在这些重复中,我们应该如何用我们表演的自然感觉来同非自然化的身份进行妥协呢?事实上,在把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从一个内部来源移到一个创造自我(身份)的结果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可能既失去了对于自己感觉的连续性的阐释,又失去了对于我们的感觉是如何整合成一个连贯“自然的”身体的理解。

我们借助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这是一种双重对象化的方法,或者说是“社会学的社会学”。首先是表层对象化,即将性别表演建构为一种体制化对象,分析它的结构和功能作用,分析在体制中发挥效力的各种权力,分析在其中占据各种位置的行动者和他们到达如此位置的社会轨迹。第二,引进反思性方案,实现参与性对象化(participant objectification),即将自己熟悉的生存世界对象化时,以“反思性回归”(reflexive return)方式突破传统的认识论对象化工作,这是站在对象以外,以主体对客体的方式研究对象的方法。换句话说,参与性对象化就是将研究者的研究旨趣进一步对象化,重新审视研究者拥有的分析工具、分析意图,乃至他们所仰赖的学科建制,从而颠覆分析者的真理位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一个研究者跳出自身之外,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观察社会性别的建构,真正破除巴特勒指出的波伏娃暗藏在性别建构之后的主体。也才有可能摆脱关系于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之上的文化资本和符号权力,因为关于社会性别的所有“表演”都植根于霸权性符号权力关系网络之内,如果不跳出自身,即便是反抗也只能是发生在内部的反抗。同样的,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彻底反思,我们也不可能探明我们悬置已久的关于日常表演的自然感觉,从而与非自然的身份进行比较,磨合。

参考文献

[1]布迪厄.男性统治[M].刘晖,译.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2]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

[3]Woodward Kathryn.身体认同:同一与差异[M].林文琪译.台北:韦伯文化,2004.

[4]何佩群.朱迪思·巴特勒后现代女性主义政治学理论初探[J].学术月刊,1999,(6).

[5]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2001,(6).

[6]李峋,万益.巴特勒的困惑:对<性属困惑>的阿多诺式批判[J].当代外国文学,2006,(1).

[7]陶东风.社会科学的反思性———读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引论》[J].开放时代,1999,(4).

[8]王建香.话语与表演:朱迪丝·巴特勒对性别身分的解构[J].湘潭大学学报,2008,(4).

[9]文军.论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1).

[10]杨洁.那一个哲学家“酷儿”———管窥朱迪斯·巴特勒[J].兰州学刊,2008,(4).

[11]严泽胜.朱迪·巴特勒:欲望、身体、性别表演[J].国外理论动态,2004,(4).

[12]钟厚涛.朱迪斯·巴特勒:性别表演[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13]张怡.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理论导论[D].四川大学博士后学位论文,2004,(7).

[14]Judith Butler: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M].New York:Routledge,1990.[15]Marie-Pierre Le Hir:Cultural Studies in Bourdi-eu's Way:Women,Leadcrship,and Feminst Theory,in Nich-olas Brown and Imre Szeman eds.Pierre Bourdieu:Field Work in Culture[G].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0.

[16]Pierre Bourdieu: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Practic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Gender Performance and Reflexive Sociology

Lin Ben

Abstract:Bourdieu provided academical theories and sociological methods like Reflexive Sociology and habitus for the post -modern feminist researchers,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Bourdieu's contribution to the feminist sociology through interpre-ting and explaining Judith Butler's Gender Performance theory.

Key words:Bourdieu;Judith Butler;gender performance;reflexive sociology;habitus

Class No.:C912.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陈砚秋蔡雪岚)·

601

·

第4期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

性社会学论文

性社会学论文 通过对性社会学这门课程短暂的学习,虽不能说是受益匪浅,但有所收获却是不容置疑的。首先,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社会上还有这么一门学科,以前我是不知道的,所以说这门课程让我长了见识,这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这门课程也纠正了以前我对性社会学理解的误区,性社会学并不只是针对于“性”这个字,它是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学与性学社会学与性学相互渗透、交叉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与综合性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性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是在社会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物学、文学艺术以及法学等学科广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性社会学并不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它能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两性心理的学习,可以让你更多懂得人性的需要,并在交往中应用出来,能增加你的感染力,使你更有魅力,比如,一般女性都是比较爱美的,在与她的交流之中,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这会让你在交往中受益匪浅。这不是虚伪,这是交往的一种手段。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了两性思考方向的不同,这是由于在原始社会时期开始至今的分工不同所造成的,在原始社会,男性由于体质原因(男性一般都比女性强壮)更适合于外出狩猎,而女性则留在家里做饭带孩子,再由于女性工作时说话不会干扰到工作,所以才会有今天的“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些俗语。而男性由于狩猎是不能讲话的,而需要敏锐的判断力,所以也就养成如今男性的思维比较理性,而女性则比较感性。所以说女性较男性来说容易受伤,而这就需要我们多注意一下女性心理了,为了我们生活得更美满,更幸福。由于懂得了这,我想在以后我会更加的理解她们的做法,会更加懂得如何处理与女性之间的问题。 从这门课上,我还了解到如今社会中,很多男不像男,女不像女,性别本来是一个很明确的特征,却被搞成这样,,这是对还是错呢?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这些现在更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如今的“中性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原因肯定有许多,我想可能是很多人喜欢尝尝鲜,看看做异性是什么感受的,还可能是因为他(她)们厌倦了自己的性别。还可能是由于异性吸引力,觉得换性别好。按照中国的传统,这些统统都是不道德的。但如今这社会,是自由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只有你有想法,你就可以去做。但我想,不管你的想法有多么无厘头,不管你有多么的开放,你都应该要把握一个度,像武汉17中这种已经超越了开放,是不道德的。 最后,我想说,性社会学这门学科是一门很有必要的学科,其中的知识很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特别是对两性心理的认识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在课后我将进一步去学习。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62528575.html,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张松群陆卫群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07期 【摘要】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表现在男女两性个性、行为、智能和成就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后天被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虽说有利于男女两性各司其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但也会影响男女两性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加剧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社会无形中还会增大男性的压力;“男女都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性别平等,我们要做的是实施差异平等。 【关键词】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影响;社会学 性别角色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1]性别角色作为社会 角色中的一种,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2]性别角色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两性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二是两性智能方面的差异,三是两性成就方面的差异。在个性方面,男性勇敢、豁达、刚毅、进取心及独立性强,但容易刚愎自用;女性温柔、细致、贤善,但是容易优柔寡断和保守。女性的依赖性和友好性高于男性,男性的攻击性与独立性强于女性。在智能方面,男女两性的智力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优于男性,而男性的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优于女性。在成就方面,男女两性的学业成就并无太大差异,女性的平均学习成绩有时甚至比男性高。但是在职业成就方面男女两性存在巨大的差异,男性的经济收入和就业质量普遍高于女性。 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初,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先赋角色,即性别角色是天生的,个人后天的努力很难将其改变。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及“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性别角色概念逐渐演变为社会性别概念并不断发展。社会性别理论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社会性别差异理论,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可以被改变;二是社会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应成为自主选择性别角色的主体,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适合自己的性别角色;三是社会性别制度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将女性建构为屈从于男性的群体,使男性获得优势地位。社会性别理论通常认为,父权社会对男人和女人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性别的定轨。该社会中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就被不断的培训,以适应这个定轨,直到被社会化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男人或者女人。[3]社会性别理论提出男女 两性的特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塑造的。而个体性别角色的塑造主要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生态圈中得以完成。 家庭是塑造孩子性别角色的第一个场所,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家庭就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会依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则,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做出限制,孩子的性别不同,父母对其要求也不一样。同样是摔倒,父母会对男孩子说:“我们是男子汉,要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性别社会学分析

张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一场解放妇女的运动,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的地位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地位又出现了边缘化弱势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概述,试图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做一个性别社会学视角的分析,以求引起学界对男女平等的问题的更大程度上的讨论。 关键词: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D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57-02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长时间处于被压迫地位的中国妇女,开始了他们获得平等的历程。大跃进时期,妇女成为国家建设当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被称为社会主义的“半边天”;改革开放时期,妇女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政治上表现为政治参与和民主参与的程度较高,经济上表现为妇女就业数量增加、就业领域扩宽、创业能力增强,文化教育方面表现为男女两性在入学率、在学率和升学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国家更是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财产、人身、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利进行可行的保障。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意义开始被质疑,出现了“女工回家”的呼声。可以说,中国的社会转型、市场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家干预的退缩给妇女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妇女在市场面前与男性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1],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失业率的增加、两性收入差距扩大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表现,女性被市场经济的浪潮再一次拍打至弱势化和边缘化的岸边。因此,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解放历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反思与讨论,本文试图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与梳理,并尝试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对妇女解放历程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有关妇女解放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妇女解放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郑也夫从男性的视角出发,认为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物性与社会权力夺取的之间的一致性,力量和金钱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男性社会地位就越高,智力和知识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女性社会地位就也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专横而缺乏理性的男性意识形态,即将男女的差异评判为一种对立的二元划分,男性的特征被认为是优越的,男性的统治被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据此,他认为,我国在智力与经济对权力与生产的决定作用上,在社会物质财富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妇女的解放是动用行政力量造就的,是一种非自然的结果,是超前的,而这种超前的运动的后果便是“使中国社会失去了男子汉,也失去了自己的女性”。而市场经济使得女性重新被排挤出市场,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是遵循合理高效原则的结果[2]。 刘伯红则站在完全相对的立场上,对郑也夫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她认为,新中国的妇女解放历程并不完全是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女性意识的苏醒,是商品经济发展赋予人主体意识和妇女接受教育、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产物,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她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由公平的,而是建立在社会性别分工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是强固社会公允,克服社会不平等,补偿因市场而造成的失衡,是保证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机会公平”[3]。 孙立平在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中,提出减少妇女就业的数量的建议,他认为,我国正处于一种后工业化阶段,一方面,家务劳动没有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要求男人全心全意的在外面工作,妇女的普遍就业实质上是打乱了社会中的角色分工,结果是造成社会功能的紊乱以及其他种种问题[4]。这种观点同样体现了当代中国男性知识分子重建社会性别等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社会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 1【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具有一种超越其各个部分之和的整体系统性质,这是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的客观依据。 B、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行动、社会生活和社会变化的学科。 C、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现代公民,为我们自身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方法。 D、社会学是资产阶级学科,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2【单选】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与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 3【多选题】以下关于社会学的说法正确是() 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D、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就行了。 4【判断题】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错) 5【判断题】社会学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 1【多选题】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的社会学家有() A、费孝通 B、潘光 C、陈达 D、吴文藻 2【判断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年相隔已48年。 我的答案:√ 3【判断题】1950年3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

我的答案:× 4【多选】以下有关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不正确的是 A、教会学校对中国设立社会学系贡献巨大 B、费孝通写《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倡议将社会学系的任务明确定位为培养“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所需干部” C、1952年6月院系调整后仅存的两个社会学系是北大社会学系和清华社会学系 D、不少社会学家被划分为右派分子 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心智品质 1 【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思想、会选择、能行动的主体,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易研究。 B、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C、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一般的、有力的理论。 D、社会学是累积的,通常透过不断检证、否证既有的理论与经验,在此基础上修正、说明并改善原有的社会学的知识。 2【多选题】社会学的想象力适合用来解释以下哪些情形() A、小华与父母很疏远,因为他们外出打工,很少见面。 B、丽丽与同学闹矛盾了,现在心情不好不想吃饭。 C、来自农村的小刚发现大学同学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来自农村的他觉得很不可思议。 D、因为打工子弟学校被拆,乐乐必须离开北京回老家上学,她很不愿意。 3【多选题】科学具备的两项基本要素是() A、解释必须采用理论形式 B、理论的行程需要经验的积累 C、客观性与抽象概念的结合 D、理论必须是系统研究验证的对象 4【判断题】社会学是经验性的,以客观的观察与逻辑的推论为方法的。() 我的答案:√ 5【判断】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是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对) 第二章社会学与社会生活 社会学的公共性 1【单选题】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 A、《群学肄言》

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结业论文

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结 业论文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结业考核 我选择的两个论题为 1,中国女性经济独立的相关问题 4,中国当代大学生婚恋的相关问题 论题一、中国女性经济独立的相关问题 从古至今,一般都是以男性为主要生产力,生理上的优势让男性在社会劳动中获得更的分配。结婚之后,女性的生活重心自然向家庭偏移,相夫教子式的家庭主妇,也不太可能在职场中有很大收获,所以家庭的经济来源还是主要依靠男性,这就不免造成了经济上女性对于男性的依附,也造成婚姻中本该公平的双方有了“从属关系”,使得女性在遭到不公平待遇时也只能忍气吞声 而若想和男性拥有平等的话语权,经济独立不可忽视。但是,子女对女性的牵绊,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也让女性的经济独立之路困难重重。 一、观念问题 根深蒂固的观念,就认为女性就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带孩子,然后“伺候”外出忙碌一天之后回到家里的男人。无论是社会,甚至是女性自己,都还没有建立起经济独立的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外打拼赚钱养家糊口,女性在家教育子女,大家心照不宣的维持这样一种“平衡”。 这个时候,一旦女性也要外出工作,社会会认为女性不够重视家庭,“女人就应该靠男人养”的大男子主义也会为了面子不希望妻子婚

后工作。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全职主妇比比皆是。而一些进步的地方,职场中的女性也面临很大压力和不被理解。 不过,女性自己的依附心理也占很大原因。在现在的社会当中,房子车子也成了择偶的重要标准,“钓个金龟婿”以后不愁吃穿,不思进取理所当然的觉得应该靠男人养活,这样的女性是不会有经济独立的想法的。 二、社会偏见 古往今来,男性往往被认为是果断、勇敢魄力的象征,而女性,则往往被认为是柔弱、胆小,所以一些决策性的职位一般不会由女性担任。就业歧视中,综合考虑各种原因,比如女性生理期、结婚、生产、哺乳等,很多企业更愿意招收男性。这就造成了,女性即使愿意在职场上打拼,但往往不会有很高的报酬。 虽然大家都在工作,都有收入,但社会偏见造成的收入不平等,也造成经济关系中男女的不平等。 三、精力有限 还是以婚姻关系为例,女性经常承担了家务,外出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消磨着女性的精力。上班工作,下班劳动,有了孩子之后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也耗费巨大时间和精力。因此,在这样的权衡当中,很多女性也都放弃了外出工作的想法,或者从事一些自由度较高的工作,这也决定了女性收入不高,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来源于男性的工资。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不因人的种族、民族、地域或国别而有所差别,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变迁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性别关系。因此,社会性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历史阶段性、社会性和共塑性等特征。社会性别的历史阶段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对男女两性期待不同而导致的男女性别角色模式的不同;社会性是指不同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共塑性表明社会性别的形成不是某一特殊群体自发或有意识培养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中的男女两性相互塑造的结果。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社会性别是维持性别歧视的基本手段,应当而且也可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女性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原因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特别是体制的障碍等等。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就业竞争中,女性的生育价值即人类自身生产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是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认为“谈恋爱、生孩子会影响工作,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是一些用人单位对应聘女生说“不”的主要理由。除了传统的性别歧视外,从市场自利的角度来看,经济上雇佣成本过高是更深层的原因。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付逸飞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英文) 社会学概论Sociology 课程类别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48 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 学时 适用学科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考核方式考试 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教学院长: 二、课程简介 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百六十多年来,社会学伴随着社会变化并作为其反映逐渐发展、壮大、成熟起来。 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学习这门课程,会了解到社会的构成、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设置等等。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联系。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不能独立的存在。要研究社会,必须把它放入复杂的关系中,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社会学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学者们企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产生的。研究社会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社会学的含义 (2)社会的构成要素 (3)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4)人的社会化 (5)社会互动 (6)初级社会群体 (7)社会组织 (8)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9)社区 (10)社会制度 (11)社会问题 (12)社会控制 (13)社会变迁 (14)社会的现代化 (1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二)重要知识点 (1)社会的构成要素 (2)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3)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2、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结构 三、社会类型 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的概念。 2、掌握社会结构。 第三章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三、多元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文化的概念。 2、掌握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多元文化 第四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条件与过程 三、社会角色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化的含义。 2、掌握社会化的内容。 3、了解社会化的机构。 4、张吾社会化的过程。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集体行为

性别社会学论文

性别与大学生就业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快速的社会。竞争是如此激烈,按理说是能者多得,有实力的人会更加有机会得到一份更加优秀的工作。然而有时候并不是这样。大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的歧视现象打破了公平竞争的天平。这种歧视不仅仅包括性别歧视,也包括身高歧视和体重歧视等各方面的歧视。 性别歧视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了。从中国的社会制度建立起至今,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会中,女子总是处于一种从属地位。现代社会虽然标榜男女平等,其实在某些方面,这只是一种表象。“我不知道为什么用人单位这么看不上女生,但我们的机会确实比男生少很多。近几个月来,我奔波于大大小小的各种招聘会,每次都是失望而归。投了无数份简历,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退了回来。”这句话是2006年找工作连连碰壁的暨南大学机械专业的一位女同学说的。 的确,由于先天的性别差异,女性婚后要完成生育责任,加上体力不如男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业绩,许多单位在招聘时都倾向于招聘男性。而更多的用人单位则会在女同志质疑后解释说是用人需要。青岛大学2005级毕业生张小姐这样描述她的求职经历。毕业至今两年来,我先后换过几次工作,对于用人单位的“重男轻女”深有体会。记得刚毕业时,我到几家企业去应聘,面试表现都很不错,却始终没有被录取。后来一打听才知道,用人单位优先考虑男性,

如果条件相当的男性和女性去竞争同一岗位,一般落选的总是女性。还有的单位更直接,有几次我看到招聘信息并打电话到用人单位询问,对方总是先问年龄,然后问有没有结婚,等我一一回答之后,对方就说:“对不起,您想应聘的岗位我们已经招满。”很明显,企业并不愿意招聘面临婚育的女性,只是不明说罢了。为了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业余时间我勤学苦读,考取了报关员,然后辞职重新找工作。本以为这样一来,就业之路能走得顺一些,然而,“27岁的女性”这一条仍让很多企业将我拒之门外。企业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女性在特定的阶段可能会因为生理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效益。或许这点会成为企业拒招女职员的理由,但是显然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潜意识里总会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看法。 性别歧视是一个毒瘤,像癌症一样,不是动快刀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时间的慢慢调节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去消解这种歧视。 除去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和体重歧视对男女都是一种潜在的压力。有很多人为了就业,在填报简历时虚报自己的身高几公分,少报自己的体重N公斤,为的是能够在竞争中不输在这种跟能力无关的条件上。然而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却是非常糟糕的。很多人在面试中就败在了令人欲哭无泪的理由手里,你身高不够,体重过重……这对工作有影响吗?我想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1、在西方的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单个人努力的结果。社会性别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变化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女权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当代的社会性别理论产生了。美国当代女权主义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她们认为,女性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由女性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而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她们同时强调男女两性差异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角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 “1975年,美困人类学者盖尔·卢宾发表的《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对社会性别制度形成的影响很大。”卢宾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相应的统治工具和机制来约束和制约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因此产生了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类生理的性别变成了社会的性别,这就意味着,女性处于被压迫的边缘地位的出现不是因为男女的生理差异,而是因为人类的生产劳动。卢宾的这篇文章对女权主义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很多学者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性别制度,以及其在各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制度下的演变过程和不同形态。 “1988年,美国妇女史研究专家琼·W·沂科特发表《社会性别:一个历史分析中的自效范畴》,用后结构主义理论对社会性别作了新的阐述。”她认为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与其他所有的社会关系一样,它的出现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她主张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且这种社会关系是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同时她还认为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性别,还认为社会权力关系的有关制度体制也是由男女两性在历史变化中生成的。 20世纪末,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性别理论在妇女运动和学术界两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三世界和有色人种的女权主义理论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后现代的女权主义理论的飞速发展上。这个时期学者们没有像以前一样单纯的关注社会性别,而是将其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放在一个具体的文化制度中与民族、种族、阶级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来客观具体的考虑和分析妇女的社会地位。 2、在中国的传播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传播到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中国对于社会性别理论的了解始于1993年。当时海外中华妇女学会第一次同中国妇女研究者合作,和天津师范大学的妇女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妇女与发展研讨会。”会议大约持续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本次大会上,人们在介绍

李芹编著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学概论 2.课程类别:限选 3.适用专业:历史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文科专业4.课程地位:一般 5.总学时:36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西方社会学史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和学科体系;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理解和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并学会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另外简单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内容、特点。 第三节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学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运行(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第一节社会及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运行 第三章社会化(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等。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的方式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第四节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自我与人格 第四章社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社会学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社会学反思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十三中学迟善波 【摘要】:在肯定教育技术给教育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抑制人的创造性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人的个性发展不存在完全正相关;网络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媒体的教学方式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存在着冲突;现代教育技术易产生对事物的不完整的认知和错误的世界观。 【主题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网络教育社会学 中小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教育教学中有两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素质教育(q uality education)和现代教育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后者是实现前者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最时髦的途径。《中国教育报》设立“制高点——现代化教育技术”栏目;陈至立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文中强调“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为素质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笔者经过多年的中学教学实践,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在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暴露出它的负面影响。本文意在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阐述现代教育技术给当代教育带来的缺憾。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1994年定义教育技术(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 mmunication)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我国著名学者李克东教授认为:“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400个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

400个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 1. 浅析大学生炒股的博弈心理现状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 3.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4.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5. 读懂“90后”才能获取真正的生力军 6. 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对策 7. 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8. 信任与公平:青年社会心态的区域比较 9.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10. 试论专业化. 职业性社会工作推进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分析 11. 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2.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13. 民国时期女大学生婚姻观研究 14.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 15. “社区为本”的儿童保护服务本土化模式创新--以佛山市里水镇“事实孤儿”保护项目为例 16. 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 17. 穗. 港两地青年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18. 90后男大学生穿着行为分析 19. 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 20. 罗振宇:我看到的世界 21.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 22.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23. 统计学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24.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社工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25. 新常态下社会思潮的存在逻辑与新表征 26. 大学阶段数据分析师的培养研究 27. 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

28.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 29.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 30. 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 31.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32. 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声望排序及变迁研究 34. 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 35. 社会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 36.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37.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38. 对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39. 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调查 40. 国外青少年移动网络通讯设备使用情况研究综述 41. 甘肃省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羞耻感. 述情障碍. 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42. 农村大学生“诉贫伤害”的社会学分析 43. 症结与破解:受怀旧风影响的大学生恋爱观 44.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45. 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 46. 家庭依恋模式对杏林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个案研究 47. 当代女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48. 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相关研究评述 49. 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激励机制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50.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低头族”的启示 51. 湖北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的实证分析 52.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 53. 改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教学方法及其意义 54. 信息化环境下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 55. 论当前我国社会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 56. 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共同体”研究 57. 信息技术女性用户对信息技术设计的影响 58. 关于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评价

以社会学视角看性别平等

以社会学视角看性别 我们都知道, 过去的时候男性和女性的地位是有差别 的,那是谈男女平等仿佛就是天方夜谭,如今,随着时代 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在加上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以及平 步实践着。世界女权运动起源欧美国家,女权运动的发展 紧紧跟随着人类工业革命的进步,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带来 年代后,新女权运动从美国波及到欧洲以及加拿大、日本 等国。联合国曾宣布 1975 年为国际妇女年。 作为一种社会 文化现象,女权运动牢牢建立在相应的社会物质文明的基 础上, 同时它也带动了社会文化, 特别是人权运动的发展。 然而我们还知道,在中国两千多年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影 响下,在我们亲身经历男女不平等的种种事例下,我们感 觉到了男女的真正平等还是任重道远。 性别平等,顾名思义,是指男女的地位平等,也就是 说女性和男性拥有的机会平等,可实际上,尽管女性做出 了一定的牺牲,社会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排斥着女性,很 难达到上诉的理想地步,女性拥有的发展机会普遍低于男 性,似乎男性就是注定了拥有优先权。现在我们在用宏观 等意识的增强,平等已不再是“昨日黄花”,并且在 rH 步 女权运动的飞跃式发展。 19 世纪末,第一次工业 20 世纪 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女权运动在欧美国家广泛展开。 70

的眼光来看待性别平等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 发展需要真正的性别平等,中国的强大需要实实在在的性 别平等。 、经济发展需要性别平等 现在的社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社会在进行着生 产、消费、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市场经济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更多的消费者,而女性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现有劳动力和消费者,也就不得不纳入市场经济当中。更何况,市场经济的时代是资源优化配臵 的时代,女性中的一些佼佼者当然会被看做优势资源。特 别是在21 世纪,中国的发展、国人步入小康社会都离不开 女性,性别的平等,男女的合作成为经济飞速发展的使然。 2010 胡润女富豪榜》显示,玖龙纸业的张茵家族以财富 380 亿元蝉联榜首,龙湖地产的吴亚军家族以财富280 亿 元排名第二,富华国际的陈丽华以财富270 亿元排名第三。 51 位上榜女富豪总财富高达4388 亿元,其中身家百亿元以上的女富豪达13 位,这些例子证明女性也是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也能创造经济价值。 、政治稳定需要性别平等 自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很长时间女性一直承受 着政治上的歧视,她们被禁止参与任何涉及政治的活动,政治的活动似乎天生就是男性的附属品,而女性却也天生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编号:12600023Z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4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学 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三、社会学与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 一、人口 二、环境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 二、社会运行 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 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3)主要特征: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关系分离;为事

社会学概论 论文

当今中国家庭结构变化引起的家庭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班 刘杰学号:222012602073058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中国家庭在四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颠覆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模式,使得家庭的概念更加泛化,很多家庭问题也由此产生。通过研究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状况,分析由此带来的家庭问题,对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家庭结构变化家庭问题应对策略 一、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特点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进步,中国家庭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说来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空巢家庭增多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户均规模3.16人,较改革开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1.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 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呈明显上升趋势,老龄化问题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就成了很多农村劳动力的选择。这样往往形成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居住的家庭格局。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7.92%。到1996年,这一比重就上升到30.48%,中国城镇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43.9%。这10年间,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提升1.34个百分点,比1978~1996年间平均每年提升0.7个百分点快了近1倍。至2008年底,全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上升到45.68%。根据国家 (二)家庭重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一方面,现代人对婚姻的期望越来越高而现实却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这必然会影响其婚姻的态度,并做出离婚这样的举动。另一方面,结婚和离婚程序简化了,离婚变得容易。还有,妇女地位的提高,使其在各方面开始追求独立。再加上社会对离婚态度的改变,中国的离婚率虽然总体来说还较低,但已经明显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1979年中国的离婚对数占当年结婚对数的比例只有4.8%,到2003年已上升到16.4%。就近两年来说,2011年离婚对数比2010年增长7.3%,离婚率增加了1.3个百分点。2012年截至第三季度离婚对数为169.3万对,2011年为146.6万对,2012年离婚对数同比也增长了15.5%。离婚率增高带来的是家庭结构的复杂化,单亲家庭及再婚组合家庭成为了常见的家庭形式。 (三)单身贵族数量增多 造成单身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有很多,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婚姻观的改变。现代年轻人崇尚个人主义,不愿过早受到婚姻家庭的束缚,因此,独身状态较为普遍。其二,由于中国市场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年轻一代面临的生活压力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