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及其对广东建设

合集下载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打造岭南文化名片提升广东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文化之根基,在于脚下沃土;文化之硕果,在于阳光雨露。

两千多年岭南文化,枝繁叶茂至于今,不外得益于两点:根深与吸收。

珠江流域位于五岭之南,但它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文明发祥地。

岭南一带依山傍海,河涌交错,古百越先民生于斯长于斯,从早期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到后来商贸文明,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无不烙上深深的本土印记,彰显岭南水文化旺盛之生命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粤菜、广东凉茶、骑楼等,得天独厚,彰显岭南人生活中特有之文化风韵。

百越之地与中原虽关山阻隔,但迄秦以来,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之交流,便从未间断,特别是唐梅关古道凿通之后,来自母体之文化养分,更是源源不断输入岭南,消化吸收,成为岭南本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发源于本土之粤剧,其唱腔发展过程中,便吸纳了弋阳腔、昆腔、秦腔、汉剧等外来剧种精华,博采各家所长,自成一格。

而韩愈贬潮,东坡谪惠,这些文人之难,却是岭南之福,他们推动了岭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也让南北文化相得益彰。

岭南文化之开放与包容,不仅表现在对待同族同根之中原文化上,更表现在对舶来文化之高调“拿来”。

自秦汉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岭南作为始发地及通商大港,千百年来独居中外文化交流之最佳平台。

清政府对海关是开了又闭、闭了又开反复无常,但广州却一直对外开放,即便是闭关政策最严之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州街道上洋商依旧熙熙攘攘。

经济往来必定挟带文化交流,文化舶来品纷纷从岭南登陆引进,消化吸收之后,再影响全国。

广式骑楼、开平碉楼,便是中西建筑艺术之完美结晶。

惠能创立了禅宗,其《六祖坛经》被誉为中国人的佛经,推进了佛教的中国化、民族化和世俗化。

广东毗邻港澳,历来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近现代百年来成为时代的方向标,引领时代潮流,成为最重要的革命策源地。

近代中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岭南人中之翘楚如康梁、孙中山等,执改良与革命之牛耳,推翻帝制,建立亚洲第一共和国,都得益于岭南人对世界先进文化快人一步之认同。

岭南建筑在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广州增城为例

岭南建筑在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广州增城为例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67岭南建筑在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广州增城为例林妍莹1,黄华飞2(1.广州华立学院,广东广州 511300;2.深圳市日杰瑞欣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本文选取广州市增城区的三个乡村建设项目作为研究案例,涵盖商业、工业、居住三种建筑类型,较好地反映了岭南地区的乡村建设状况。

作者通过深入调研,从场地、空间、材料、构造等多角度对上述三个案例进行分析与研讨,揭示了岭南建筑在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岭南建筑;乡村建设;地域性;传统民居[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6.17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in Rural Construction—— A Case of Zengcheng District of GuangzhouLin Yanying 1, Huang Huafei 2(1.Guangzhou Huali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China;2.Shenzhen Rijieruixi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ee rur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Zengche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are selected as research cases, covering commercial, industrial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 types, which better reflects the rural construction situation in Lingnan area. Through in-depth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above three c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ite, space, material and structure, reveal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i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s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researchers.Key words: Lingnan architecture; rural construction; regionalism; traditional residence近年,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计划的推动下,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岭南园林文化

岭南园林文化
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
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
就是它的表现。
4.结语
综合岭南文化各方面特点,总的来讲,岭南文化是一种开放兼容、多元务实、
市民利商的热带海岸文化。总而言之,岭南园林景观必然要蕴含并恰当地反映岭
的特性做到四季合理搭配,形成鲜艳秀丽特点的传统,另一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
对绿色的需求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减少程式化的约束,减少传统中园林建筑的
比例,可以乔木为主体构成绿色空间。对岭南园林应不断加以改造、创新、丰富
和发展。
3.2 园林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过渡自然,建筑小品意境含蓄多姿突显岭南文化
的儒意较浓的话,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则很淡。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
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
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于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
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
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
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
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
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等,可资利
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
远儒文化是岭南学者对岭南园林文化最精辟的阐释,如果说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
南独特的人文因素,不然,则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岭南园林景观。
标志和典范是广东文化。
2.园林发展脉络
岭南气候条件优异,境内奇山异石、林茂果鲜,五谷丰盛、四季花香。因此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与岭南特色文化的开发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与岭南特色文化的开发

收 稿 日期 :0 0 0 —1 21—2 0
作 者 简 介 : 潮 (93 ) 男 , 州 大学 公 共 管理 学 院教 授 、 士 、 会 学 系主 任 程 16 一 , 广 博 社
张金 兰( 9 8 , , 州大 学 继 续教 育 学 院副 教授 、 士 。 1 6 一) 女 广 硕
所在 .或者说 要 把研 究 的重 点放 在 地域 特 色文 化 上 。地 域特 色文 化是 一 个价 值 概念 ,是指 具有 明
化 产生 于特 定环 境 、特 定范 围 ,是 特定地 域 的人
们 社会 实践 的产 物 ,并 影 响和制 约 着该地 域 人们 的生 活和创 造 。生 活在 不 同地域 的人们 由于 他们 所 处 的 自然 条件 、地理 环境 和人 文 因素不 同 ,因


岭 南特 色 文 化及 其 特 点
总 第 3 第 2期 9 2l O 0年 4月
广 东省 社 会 主 义 学 院 学报
Jun lo a g o g Isi t fS caim o ra fGu n d n nt ue o o il t s
NO 2, 2 1 . 00 S r lNo 3 ei .9 a
化 发生 了改 变 .形 成 了新 的特 点 。
形 成 了一个 定 型 的 、别具 风格 的岭 南文 化模式 。
不过 。 “ 地域 文化 ”是 一个 中性概 念 ,既有 积极 的 方 面 。也 有 消 极 的方 面 :既 有 平 淡 的方 面 ,也有 特色 的方 面 。如果 从 开发 利用 的视 角来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与岭南特色文化 的开发
程 潮 张 金 兰
( 州 大 学公 共 管 理 学 院 中 山 大 学文 化研 究 所 , 广 东 广 州 5 0 0 ) 广 10 6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关于广府文化的研究广东一隅,史称岭南。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

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

岭南文化中包含汉族三大民系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

应该承认,对广府文化的综和研究无论从成功数量还是社会关注程度,都不如客家研究和潮汕研究。

“广府”认同没有经过像“客家”、“潮汕”民系那样的由知名学者号召,历数十年的包括学者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建构过程。

当然,对广府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如广州地区的历史、广州话乃至粤剧、粤菜等,前人都有过不少的成果,有些学术水平还相当的高。

现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但是因为对“广府文化”的研究开展时间还不算很长,我觉得尚有很多待拓展的空间,很多问题并没有讲清楚。

在20世纪经建立对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有“潮学”、“客家学”之说。

而对广府文化的研究却只在分散的、表象的层面上,显然这与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很不想称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对象之不确定则是重要的原因。

因此,对广府文化界定一个比较严谨的、明确的概念,圈定一定的研究范围,是系统研究必须面对的一个基础性、前提性的课题。

广府文化是指以使用粤方言为语言特征,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周边的粤西、北部分地区的民系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

一提到岭南文化的表现,许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喝早茶、看粤剧、讲粤语,这些都是属于广府文化的表现。

当然也算是岭南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不是岭南地域的普通现象,更不等同于全部的岭南文化。

广府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开放、务实、善变。

三者是相互联系的。

开放是民系环境的特征,务实是民系的本质特征,善变是民系的表现特征。

广府民系的开放,不仅有其自然环境条件,还因为其历史环境条件。

作为自然条件,便利的江海交汇,面向大海的水路交通,以及远离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使得广州长期的持有长期的、合法的全国对外贸易中心的优势地位,与开放的经济交流俱来的是广泛的文化交流。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特色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科学地辨析、创造性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努力揭示并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既是深化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提升广东学术文化整体素
质和地位,彰显当代岭南文化的现代性的应有襟抱。

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智慧,有很多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思想。

诚如学界多年来的共识: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
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性阐扬其现代性,将其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发展战略之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是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功能、实现其正能量的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宏阔的载体。

正确把握好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合乎价值理性地诠释、光大、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

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

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摘要: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

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

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

现代岭南新建筑的特点:宁变勿仿,宁今勿古;因借环境,融为一体;群体布局,组合空间;室内设计,丰富多彩;景园文脉,推陈出新;神似之路;殊途同归。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和传统江浙、徽派、四合院等建筑文化共同构成中华建筑文化。

在现在,提及岭南大多算人会联想到广东地区,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变迁的特征和内容。

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建筑通过其形态、风格、价值以及与周围的空间形象表征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又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和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

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

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

广东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广府建筑、客家建筑和潮汕建筑三种风格,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

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建筑,跟粤东的客家建筑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

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

岭南文化的非遗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

岭南文化的非遗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

岭南文化的非遗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岭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其独特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和历史特征,构成了岭南地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非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茂名非遗文化内容为例,分析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岭南特色资源。

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推动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岭南文化;茂名非遗元素;乡村振兴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农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劳动者的智慧结晶,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能够展现出当地的独特文化特色,还能为人们带来艺术和经济上的双重价值。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在岭南地区的农村经济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非遗”文化产业的建立更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古老的文化精髓融入现代社会,使其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创新思维发展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当地发展的热点。

一、茂名非遗文化资源及其特点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北部湾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是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

茂名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八音锣鼓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茂名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人们了解和认识茂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茂南木鱼舞是茂名茂南区特色文化符号之一。

茂南木鱼舞是广东四大木鱼舞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享有盛名;茂南木鱼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茂南区木鱼舞起源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广东茂名一带的村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保护庄稼不被破坏,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表演的一种舞蹈;木鱼舞由锣鼓、舞蹈、唱腔三部分组成,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舞蹈动作,其表演内容包括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等。

表演时,男女队员按一定顺序上场,互相对唱山歌,边唱边舞;木鱼舞是茂名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木鱼舞所展现的是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文化及其对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价值(作用)略论摘要:所谓岭南文化,是指五岭以南的珠江流域地区的文化,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以及其主干流(西江、北江、东江、韩江等)发源地。

在这样广大的地域里的这些省市地区,由于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造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现在人们所共见的各不相同的社会生活状态。

但是,从大文化的视野,也即是从这地域的人们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共性来说,却又是有着许多相同或相类的特征的。

这些共同的特征或者特质,使五岭以南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共同揉合成立独具一格的岭南文化。

关键词:多元性、兼容性、敏感性、争先性、抗打性、斗争性、文化大省、文化观念、文化走向一、岭南文化的发展阶段没有一种文化是无需时间的积淀而独自形成的。

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是经历了多个阶段。

依目前关于岭南文化发展阶段的主流观点,本文把岭南文化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汉朝,以广信为中心地带。

秦以后,由于秦始皇时在桂北开通灵渠,使长江水经过湘江、漓江,同珠江的贺江相同,开辟了南北交通要道,使中原经济、文化由此而进入岭南,促进了岭南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整个岭南地区自此逐步繁荣了起来。

汉以后,交通的便利使岭南的经济、文化越发繁荣,初步形成了以广信为中心、初步发展的岭南文化。

第二阶段:唐宋时期,以肇庆、曲江、广州为中心地带。

唐宋时期,儒家文化及佛学文化蓬勃发展,在唐朝各家文化兼容并蓄、和睦发展,在宋朝儒家理学成为主流文化。

代表这一阶段岭南文化意识的人物有:唐代著名诗人和宰相张九龄、南来诗人和政治家韩愈、刘禹锡、苏轼、杨万里、文天祥和书画家米芾,唐代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著名的宋代清官包拯及代表革新佛学思想的六祖慧能等等。

这些人物都是岭南文化在这一阶段兴盛的标志。

第三阶段:在于明代。

代表这一阶段岭南文化兴盛发展的标志有从澳门进入肇庆的传教士利玛窦,著名岭南学者陈白沙、屈大均,以及明末时期以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启蒙思想。

此时,中原、本地、海外的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交融,既具有岭南特色又具有现代性和世界性。

第四阶段:清末民初的近代社会。

这一阶段是岭南文化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阶段,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黄埔军校、中山大学、粤剧、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等等,都是岭南文化兴旺发展的标志。

而且,这些代表人物的行动和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的影响的思潮的引导起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时期。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文化、社会都在飞速的变化之中。

岭南文化在这一阶段融合了西方文化,加入了先进的现代意识,伴随着经济腾飞,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岭南文化的特质岭南文化是以珠江流域为中心,属于江河文化。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珠江水系是由多条江河汇聚而成的,不同的支流孕育了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性的文化。

岭南地域的中心——广州,曾经作为我国对外的通商口岸,汇聚了来自海内外各种各样的文化,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商业文化。

纵观岭南文化的整个发展阶段和情况,可提炼出以下岭南文化的特质:(一)多元性和兼容性就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来看,多元性和兼容性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

长江、黄河都是由众多细小的支流汇聚而成,不同的流云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然而水陆交通的便利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从而使各流域文化兼容吸收了其他文化,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由此可以体现。

我们再把这个文化范围缩小到以珠江流域为中心的岭南文化,珠江同样具有多条河流汇聚的特征,交通上也同样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然而,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这一特质比中华民族文化拥有的多元性和兼容性特质体现了更为全面和明显。

在纵向的文化交流上,汉时期的岭南文化主要以岭南土著文化为主,“南蛮”、“南越野人”是这一特征的体现。

汉武帝统一岭南,以强制性手段统一了岭南分散的土著文化,以北方正统文化对岭南土著文化进行教化,但是由于岭南文化本身具有的南文化的特性,决定了北文化无法彻底改变其原本特点,因而岭南文化和北文化开始出现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的情况,这一情况体现出了岭南文化的强烈的兼容性。

在多元性上,岭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毗邻港澳,沿海而立,在明清时期作为与海外通商的重要关口,尤其是清末民初时期,受到海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影响,不仅仅在地域上形成了独特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还拥有代表不同阶级的先进文化。

这体现了岭南文化自身突出的多元性。

(二)敏感性和争先性正如上文第一大点“岭南文化的发展阶段”中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岭南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到第五阶段都拥有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杰出人物。

如唐朝张九龄、莫宣卿、韩愈,宋朝苏轼、包拯,明清陈白沙、屈大均、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等等,他们均是各自领域里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积极争当改革前锋的代表人物。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广东中心的岭南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以敏感的触觉捕捉到了时代发展的方向,走在人前,成为中国各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岭南各时期的杰出人物和岭南自身的发展经验和情况,凸显出了岭南文化别具一格的敏感性和争先性,这一特质同时也是广东地区在改革的浪潮中,包括清末民初时期引领风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抗打性和斗争性岭南地区属于丘陵地貌,山水相间,又处于沿海地区,海岸线狭长,整个地域迎着南海打开,夏秋时节经常受到东南季风影响,导致丘陵地区水灾、泥石流等灾害频发以及沿海地区海难的频繁发生。

这一因素磨砺了岭南人的意志,锻炼了岭南人对于灾难和困难步步逼近的抗打能力和适应能力。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黄飞鸿和叶问等武术大家的爱国抗争、岭南人民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救灾能力和重建能力,无一不凸显出岭南人自身特有的永不屈服的抗打性和斗争性。

现今,广东省政府开展的“三打两建”行动无疑把岭南文化特有的抗打性和斗争性付诸实践。

三、实现岭南文化对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价值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在经济上是经济大省、经济强省,但是在文化发展上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要达到“文化大省”的目标,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文化大省”。

“文化大省”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关于它的内涵,我们可以参考《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决定》中的相关表述。

该《决定》在关于“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部分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与建设经济强省相适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大省。

努力使广东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色的城镇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文化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围绕这些目标,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这些表述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虽然广东省在文化产业上的发展速度和力度及其成绩在全国来说是名列前茅,但是它还远远达不到“文化大省”的标准,其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文化体制等等还不够完善,以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还不够高。

岭南文化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完全可以应用到广东省“文化大省”的建设当中来。

本文对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的建议如下:(一)在岭南文化观念上,进行明确定义和大力推广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之树想要茁壮成长,就一定离不开本土文化之土壤。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因素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程度,离不开其本身的文化环境。

以香港为例子,香港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处于时代发展的前沿,经济蓬勃发展,是亚洲的金融中心。

发达的经济,庞大的人口,狭小的面积,这些因素推高了香港的物价,港人慢慢地开始了高速而紧凑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整个文化环境就是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从而换取高质量的生活。

而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地,香港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勤劳勇敢品质,又吸收了欧美文化的创新精神,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本港文化——勤劳务实,勇于创新。

而本港文化已经深深的渗入到香港人的骨髓中,港人形成了这样一种意识,作为香港人就应当不甘落后,走在人前,引领潮流,成为成功人士。

香港民众的这种奋斗不息的个人意识的形成与香港政府的宣传密不可分。

参照香港方面的经验,广东省应当加大对岭南文化的研究力度,对其分散的文化概念进行汇总,让广东人民在其中找到共同的文化归属感,产生一种“身为岭南人”的意识。

这一种文化归属感对人的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提高人民工作积极性具有积极意义。

(二)在岭南文化走向上,以批判思维进行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路径,应当是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广东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也应该要对岭南文化如何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进行一次风暴性的思考。

对于岭南文化自身拥有的优秀特质(如上文所述),我们要进行保留以及发扬,对于岭南文化的劣势,我们要勇于摒弃。

历史上的岭南人确实做出了许多影响力巨大的改革运动,但大部分从结果上说来都是失败的。

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等等,这些运动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究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所发起的改革运动的不彻底性。

这一不彻底性也是岭南文化自身带有的一个负面特质。

广东省想要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就必须革去这一负面因子。

广东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确实是创造了许多经济上的奇迹,但是一旦停滞在这一层面,不再继续深入改革开放,不彻底地改革开放,广东省也必然会落于人后,重蹈历史覆辙。

因此,建设文化大省,必须把握好岭南文化走向,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良性发展,批判继承,使其作用于文化大省的建设中。

1参考文献:《珠江文化论》——黄伟忠著,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论“岭南广东,文化广东,价值广东”》——邓萧文著,南方报社2010年“文化强省E周刊”第二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