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手术室少数民族保洁员职业暴露危害与防护

基层手术室少数民族保洁员职业暴露危害与防护

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一、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概念 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破损皮肤包括皮炎、倒刺、割伤、擦伤、磨伤和座疮等。 二、“标准预防”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 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基本原则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1.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预防。 2.强调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染至医务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至患者和从 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患者的双向防护。 3?降低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危险性。 三、“普遍预防"的概念 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策略之一,其理念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感染了HBV、HCV、HIV或其他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防护。 四、“标准预防”与“普遍预防”的区别 1-普遍预防隔离的物质只包括患者的血液及部分体液(不包括患者的尿、大便、痰、 鼻分泌物、泪液及呕吐物,除非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所以在采取预防措施时容易引起混

乱,因此不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而标准预防隔离的物质不仅包括患者的血液、全部体液,还包括患者的分泌物与排泄物等。 2?普遍预防主要采取接触隔离,因此不能防止空气与飞沬传播的疾病,而标准预防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沬隔离。 3.普遍预防的措施主要是防止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对患者间的防护较差;而标准预防强调不仅要防止医务人员发生医院感染,同时也强调防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五、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额外预防的概念 在确保标准预防的同时,应采取额外预防的措施,额外预防措施包括: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预防、经飞沬传播疾病的预防、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 六、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 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意识的提高,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及医院发展。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 1.1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 1.1.1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α射线等,医院中电离辐射多见于放射科、核医学治疗室、手术室等科室。 1.1.2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射频辐射、红外辐射和紫外线辐射、激光等,多见于理疗室、介入室和外科等。 1.1.3噪声医院噪声主要分布于洗衣房、锅炉房、供应室、空调室等地。 1.1.4医疗锐器伤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常常被针头、刀片、缝合针等医疗锐器伤害。门诊抽血室、注射室、急诊室和手术室是医疗锐器伤害较重的岗位,特别是护士为高暴露群体。 1.1.5强制体位与运动功能性危害医务人员因移动病人、搬运重物或其他负荷过重的医疗用品时常造成脊柱损伤。护理危重病人、手术时间长,导致站立过久而引起腰背酸痛、下肢静脉曲张等。加上长期饮食的不规律还易导致胃肠疾病,形成躯体压力。 1.2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 1.2.1化学消毒剂及清洁剂的危害消毒剂或清洁剂可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都有损害,轻者可致过敏性皮炎、结膜炎、鼻炎、气管炎、哮喘,重者可致中毒、肝损害或致癌。 1.2.2抗肿瘤药物的危害随着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其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也渐被证实。 1.2.3麻醉剂的危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注意到吸入麻醉剂可导致胚胎毒性发生流产等不良的生育结构。 1.3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 1.3.1病原微生物对医院候诊室、病房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20.4%、14.1%。对听诊器污染情况的调查显示:被检测的听诊器全部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听诊器使用次数越多,污染越严重。

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一、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概念 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破损皮肤包括皮炎、倒刺、割伤、擦伤、磨伤和痤疮等。 二、“标准预防”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一)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二)基本原则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1、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预防。 2、强调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染至医务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至患者和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患 者的双向防护。 3、降低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危险性 三、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7、严格执行手卫生。 四、个人防护用品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五、暴露于血液、体液后局部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

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 一、什么是护理职业暴露 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在为病人的护理活动中,经常暴露(置于、显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还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如:光、热、电磁辐射等及工作压力的影响,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即职业暴露。 自有医疗护理事业后,就有职业暴露,如古代的神农尝百草,因中毒而死亡,白求恩大夫手术中感染破伤风,2003年SARS流行中医生护士感染SARS 而牺牲,2005年12月14日安徽省三医院神经外科34岁护士长丁艾梅身患重病坚持工作,以身殉职等。 二、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环境的危险因素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由空气、土壤、水、阳光各种植物等组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物质体系,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受到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医务人员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 (二)护理职业暴露环境危险因素 构成护理职业暴露环境的危险因素有: 1、生物危险因素:主要指细菌、病毒等。细菌主要有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 细菌可广泛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血液、尿液、粪便、积液、脓液等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可存在病人的衣物及用过的器具中。 病毒常见的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中。 细菌与病毒可通过病人的呼吸道、排泄物及血液污染环境,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2、化学因素 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如氯制剂、醛类、细胞毒类化疗药等。 3、物理因素 主要有噪声、高温、光、电离辐射。如:X线、非电离辐射、微波、超声波、紫外线等以及锐器切割伤、针刺伤等。 4、运动功能性因素 护理工作中由于负重过度,搬病人、用物。用力不当,不正确的弯腰,造成肌肉骨骼损伤。超时静立、走动,引起静脉曲张等。 5、社会心理因素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 刘洁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手术室,陕西安康725000 )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和抢救的主要场所和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细菌病毒污染、化学消毒剂和挥发性麻醉剂对空气的污染以及锐器刺伤、噪音等危害工作人员健康的因素大量存在,因此,如何运用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充分做好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由于工作的需要,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集中;长时间的颈椎前屈位站立;巡回护士经常需快步行走;处理重物;进食时间的不规律;并且不可避免的接触各种化学药物、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的污染以及频繁的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种体液,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成为高危群体。 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 1.刀片、针刺伤打针、输液、配药、传递器械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操作,手术室护士经常与手术创口接触,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的过程中,难免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刀片、安瓿等锐器刺伤。术中锐器伤、骨科手术操作如敲打、器械的意外松脱或脱落都可能造成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机率最高。 2.噪音无影灯、麻醉机、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钻、空调及病人的呻 吟等是手术室噪音的主要来源。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在紧张和高噪音的环

境中工作,易影响其心血管、内分泌和听力系统的生理变化,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3化学消毒灭菌剂各种消毒灭菌剂在手术室工作应用较多。每台手术结束后特别是感染手术,污染手术后器械,一次性物品的初步处理都要使用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喷洒、熏蒸、擦拭室内污染的器具,长时间吸入混有高浓度的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84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 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甲醛对人体的毒性最大,当浓度>20m g/L 时,接触者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持续头痛、心悸及失眠等。医院中戊二醛的使用会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主要原因。2%碱性戊二醛含氯消毒液对皮肤也有轻度损害。 4废气主要是氨氟醚、异氟醚等,它可从麻醉机的面罩活瓣、螺纹管等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微量的麻醉废气可对手术室护士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能力及操作能力等产生影响,甚至可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下降。 5激光手术的不良影响目前,在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需采用激光手术的方法,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光化效应的作用光谱光化反应可引起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活性发生变化,分子的高级结构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产生如杀菌作用、红斑效应、色素沉着、维生素D 合成等生物效应 6护士的工作姿势、站立时间与处理重物、心理疲劳

职业暴露与防护试题

职业暴露与防护试题(58题) 一、单项选择(10题) 二、多项选择(15题) 三、填空题 (18题) 四、判断题(13题) 五、简答题(2题) 一、单项选择(10题) 1、职业暴露的原因有(D) A 针刺 B 切割 C 直接接触 D 以上都对 2、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什么?(B) A 一般预防 B 标准预防 C 接触隔离 D 以上都对 3、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D) A 同性恋者??? B 性滥交者? ? C 静脉吸毒者?? D 医护人员 4、以下哪项不是艾滋病毒的传播方式?(C) A 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 性接触 C 日常生活接触 D 母婴传播 5、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 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以下那种做法是错误的(D) A 戴手套 B防渗透性能的口罩 C 戴防护眼镜 D 戴纱布口罩 6、为防针刺伤,错误的做法是(D) A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 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D 针头用后立即套回针套,以防扎伤别人 7、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下列哪项确定为三级暴露(C) A 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 B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C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D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8、艾滋病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以下属 于轻度的是(A) A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 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B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 症状、CD4计数低者 C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D 上述都不对 9、艾滋病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以下 属于重度的是(B) A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 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B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 症状、CD4计数低者 C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D 上述都不对 10、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多久应用最好(D) A 72小时内 B 36小时内 C 24小时内 D 4小时内 二、多项选择(15题) 1、体液包括:(ABCDE) A 胸腔液 B 羊水 C 心包液 D 阴道分泌物 E 脑脊液 2、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 (ABCDE) A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 B 暴露方式 C 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D 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E 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3、下列哪些情况属于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ABCD) A 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 B 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

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5702-17 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措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精、尖等复杂手术的开展,对手术室护士的知识结构和身体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士长时间连续工作在密闭的环境中,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集中,生物节律的改变,同时受到环境内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侵袭,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各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因素[1~3]。因此,做好自身防护,维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1 职业危害 1.1 生物感染的危害生物感染因素主要是致病性微生物及传染性媒介物。如手术中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体液、被污染的各种手术器械及用物,

呕吐物、血液都可能含有病源菌,而锐利器械如剪刀、刀片、缝针、钩等在手术室使用最频繁,术中传递,术后清洗,循环往复,在各个环节中容易误伤他人或损伤自己,也会将传染性疾病的标志物(各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刺入体内引起感染。由职业性物质引起感染机会中刺伤占80%左右。 1.2 化学因素的危害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空气污染包括化学消毒剂的挥发,高频电刀使用时散发出的气味及全身麻醉药物在空气中的弥散,以及腹腔镜手术弥散的二氧化碳、甲醛、戊二醛、臭氧等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它们用于手术室的消毒、浸泡标本、器械消毒等。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且甲醛还具有致敏、诱变及致癌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广泛应用,环氧乙烷气体的消毒也越来越多,空气污染是极微量,它们长期低剂量存在于手术室中通过皮肤、呼吸道而进入人体及其

手术室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措施

手术室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措施 物理机械因素及意外伤害:手术室电器较多,易发生电击伤。紫外线消毒,出现机械故障须进行维修时,可对皮肤黏膜、眼睛等产生危害。手术中,长时间的噪音刺激,可使护士出现失眠、头痛、精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不慎被锐利器械、刀、针割伤、刺伤的机会较多,易引起感染。 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可能接触到各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渗出物等所含致病微生物。 其他因素:手术室工作不规律,工作紧张,所以手术室医护人员患溃疡病、心脏病的风险较一般人群高。另外,护士手术中长时间站立、走动,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腰腿痛等。 防护措施 化学因素的防护:工作中应严格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戴帽子、口罩、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眼镜,避免直接接触。取放消毒物品时要及时将容器盖盖好,防止气体挥发污染环境。如不慎将消毒剂溅入眼内或皮肤上,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对皮肤黏膜的损害。 物理机械因素及意外伤害的防护:手术室护士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电器,同时制定安全管理措施,掌握一定的用电常识,发生故障及时维修,保证设备完好;使用紫外线消毒时,如出现故障,进行维修时,应戴眼镜及防护面罩,避免皮肤、眼睛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

光下,引起眼和皮肤过敏;工作中,应选择性能好、噪音小的电器设备,尽可能把噪音降到最低限度。另外,多安排户外活动,以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术前输液、术中传递器械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操作;若不慎被针、刀片及锐利器械刺破,应立即挤出血液,用碘伏消毒,更换手套,必要时换岗。 微生物因素的防护:主要针对乙肝病毒。①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于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应做好乙肝五项的检查,如为阳性,应在通知单上注明,并安排指定手术间。手术室护士术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减少术中参观人员,术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便于术后焚烧。配合手术的人员如皮肤有破损,尽量不参加此类手术,此手术用具在未经消毒处理前不得随意搬到其他手术间。②参加手术人员,一律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术衣,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术中所用的脏纱布、纱垫等可放在一个塑料袋内,以便术后处理。术前输液,术中传递器械时,应谨慎操作,避免被针、刀片及锐利器械刺伤皮肤,一旦发生,应立即将伤口处的血液挤出,用3%碘伏消毒,再注射乙肝疫苗。③术后用过的污染器械,遵循清洗-消毒-再清洗的原则,防止水源污染。先清洗器械,再将器械浸泡在0.5%万福金安消毒液中,30分钟后用清水清洗干净,擦干,再送高压消毒。吸引瓶用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倾倒,再清洗。手术室被污染的区域,如器械台、托盘、脚蹬、手术床、地面等均用0.5%万福金安消毒液擦拭,血压计、听诊器等放入紫外线灯下照射30分钟消毒。术后废弃的物品用黄色垃圾袋装好,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毕业论文

三峡大学 令狐采学 全日制自学考试 毕 业 论 文 准考证号: 姓名: 专业层次: 交稿时间: 联系电话: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班级:护本16班姓名:龚永晴指导老师:郑超英【摘要】手术室护士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使其在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时刻威胁着她们的身心健康。结合我院实际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的身心健康得以保证。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危害因素;防护措施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医护人员只有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中,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工

作中去。手术室是进行手术治疗抢救的相对独立的封闭区域,环境中的各种有害因子如微生物、化学消毒剂、麻醉气体、X射线等的存在对手术室护士造成潜在的健康威胁;手术室护士的特殊工作性质如长时间相对固定的站立姿势、精神紧张、进食时间不规律等因素对护士的身心有着极大的影响。特殊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使手术室护士这一群体存在着很多的不安全因素,现将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我院手术室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1、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锐器刺伤:在手术室由于需频繁使用各种锐利器械如刀、针、剪刀、克氏针等,如使用、放置或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一些物理损伤及危害。 (2)噪声:手术室的噪声来源于麻醉机、心电监护仪、电刀、电钻、电锯、吸引器声及移放器械的碰撞声。长期的噪声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和听力下降等[1]。我院手术室的护士每天要在超过60分贝的噪声中工作至少5小时,这无疑对她们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听觉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 (3)X射线: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对手术的精益求精,C臂X光机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臂机在使用过程

职业暴露对手术室护士的危害及其防护

职业暴露对手术室护士的危害及其防护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方法:对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危害因素及相关防护内容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结果: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高达90%,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高达100%,并且长期与C臂机、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长期接触。结论:手术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在护理操作中被锐器刺伤的几率高,而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手术过程中C臂机、各种化学消毒剂使用以及麻醉废气的污染都对手术室护士造成潜在的不安全。 标签:职业危害;职业感染;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2-0087-02 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下,护士为患者实施护理措施的过程中,其护理活动的空间、地点、周围存在着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护士时刻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其危险即为职业暴露[1]。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进行各项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也可能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引流导管等,可能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而且随着影像学增强器的使用,手术室护士经常受到C臂机X线的照射,手术室长期使用的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等都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而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人群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高达6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进入快速增长期,性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2]。长期接觸X线、化学消毒剂会引起造血功能底下、皮肤癌等。为了解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的职业防护现状,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行为,现对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防护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30人,其中40岁以上7人,40岁以下23人,平均年龄28岁。学历:本科6人,专科22人,中专2人。职称: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护士19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问卷法调查,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分为5部分。(1)一般资料:包括学历、工作、职称、职务、年龄。(2)护理工作中被锐器刺伤的原因,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情况。(3)术中定位照片,使用C臂机的情况。(4)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消毒,全麻患者废气污染情况。(5)护理人员自我防护行为。(6)医院防护措施,用具是否足够,宣传是否到位。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以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以及防护措施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医学治疗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医疗设备也越来越精密,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护理人员特别是手术室护理人员所承受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严重危害到了护理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本文主要分析了手术室护理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害都有哪些,并通过分析这些职业危害因素,找到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安全性,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1 引言 职业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可能会对职业人群造成伤害或是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职业危害近年来逐渐成为医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由于手术室环境特殊,经常使用各种医疗器械、做各种化验等,因此其中潜藏着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危害等,这些都可能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并找到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分析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是指护理人员在手术例这个工作环境所面临的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的等危险因素,正确认识并分析护理人员在手术室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对找到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室护理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2.1物理性危害 2.1.1锐器危害 由于手术室经常会给病人进行静脉注射、伤口缝合等工作,如果病人不配合或者操作不正确等都会造成护理人员被割伤、刺伤等,而且极易感染乙肝、艾滋病病毒等传染性疾病,这些都会危害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不利于护理人员工作和生活。 2.1.2噪音危害

职业暴露预防措施.doc

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现就医务人员存在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如下。 1.加强对职业暴露安全防护的管理与教育 SARS流行期间,我国医护人员SARS感染率是一般居民的38倍,医务人员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度很高,而目前我国关于职业暴露的管理监控力度仍欠缺。医疗机构管理层应完善有关职业暴露防护的规章制度,制定有关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配置充足的防护用具及设备,加强对医务人员有关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职业暴露重在防护,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 2.防止和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正确处理污染针头是防止针刺伤的关键之一。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自己或他人;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防止刺伤自己;将用过的针头丢入贴有标签的耐刺容器内;针头用过后及时处理,不要留在操作台上。 3.洗手医务人员在接触血液、体液后要洗手,包括脱手套后。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应立即用肥皂流动水按六步洗手法洗手至少3分钟,之后用清洁毛巾擦干手,再用75%的酒精或碘伏消毒液原液擦拭双手至少1分钟。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既可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患者。

4.戴手套医务人员每天需完成大量的手术、穿刺、注射、抽血、输液、吸痰、导尿、灌肠等治疗工作,戴手套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体液暴露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戴手套能减少接触血液、体液的次数并且减少皮肤损伤。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一层医用胶乳手套,该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因此戴医用胶乳手套是医务人员防范职业暴露有效的防护措施,它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皮肤与血液、体液的接触。 5.着装应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着装应规范,穿工作服和或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工作鞋,必需时戴护目镜。工作服或隔离衣要有一定厚度,吸水性强,口罩必须遮住口鼻,工作鞋必须遮盖脚背。口罩、帽子、工作鞋、工作服、隔离衣及护目镜要定期清洁消毒,污染时及时更换。着装规范是防范职业暴露有效的防护措施,它能对医务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6.清洁消毒当地面、台面、物品、医疗器械被血液污染时,应先用消毒液浸泡30min~60min后再清洁,对不能浸泡的物品或医疗器械可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正确有效的清洁消毒能避免交叉感染,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 7.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护理工作产生的相关医疗废物如一次性输血器、输液器、注射器、针头、标本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并醒目标识。正确处理医疗废物,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8.健康监测医务人员必须每年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建立个人

手术室的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

手术室的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害自身防护 手术室是医院的特定环境,手术室护理工作是在一方相对独立封闭的区域中进行的,其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存在着职业的各种危害,如何有效地做好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工作。 1 手术室护士常见职业危害 1. 1 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长期处于繁重的工作中,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患者,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病、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 1. 2 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 (1)挥发性麻醉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氨氟醚、异氟醚等对人体有害。(2)甲醛薰蒸消毒不能浸泡的电钻、电刀头、各种光纤导线,10%福尔马林固定的手术标本,使手术室散发着浓烈的甲醛味,对眼

睛、咽喉有高度的刺激性。(3)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组织产生烟雾焦味,使人产生头痛、心情烦躁。(4)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的异味使人头痛,甚至发生过敏反应。 1. 3 手术室医护人员由于手术时间过长不能及时就餐,可导致低血糖,甚至虚脱。长期饮食不规律,饥饱不定,可导致胃肠疾病发生等。 1. 4 消毒液对人体的损害 2%戌二醛可引起皮炎、结膜炎、少数人可过敏。含氯制剂928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 1. 5 锐器损伤 手术配合中频繁传递刀、剪、针极易误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易感染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另外,在清洗手术器械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损伤手指。 1. 6 电器的危害 手术室电的设施很多,如高频电刀、电钻、电锯、磨钻等,如操作不规范、思想不集中,就会损伤自己。 1. 7 疾病感染的危害 手术室护土每天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切除组织等,受病毒感染的机会较多,尤其是血液传播病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1. 8 X光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随着骨科新手术的开展,手术中使用C-臂机越来越多,X光射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发表时间:2011-07-15T10:02:08.2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5期供稿作者:邹月慧[导读]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情况。 邹月慧(江西金溪县中医院外科 344800)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5-0387-02 【摘要】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情况。方法对我院手术室30人,其中实习生1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操作中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知识缺乏。结论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并完善防护措施,以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是一个特殊环境中工作的群体,正是这个特殊环境,使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易被病人体液、血液感染、被锐器刺伤、紫外线、有害气体等危险因素伤害。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患者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每日高度精神紧张,长时间站立,不规律进食等,使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均产生不同的损害,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手术室工作人员安全,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笔者对30名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手术室工作人员30人,年龄17-42岁,主管4人,护师12人,护士4人,实习生10人。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和访谈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 2 结果 15名手术室护理人员自我防护状况 3 讨论 3.1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 3.1.1物理因素①针、刀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险性接触。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科室,手术室工作人员则全神贯注地关心手术步骤,手术进展及结果,工作紧张,压力大,其针,刀刺伤发生率也相对高,100%的工作人员认为直接传递锐器是正常的操作方式,60%的工作人员会把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手术刀片等锐器放入专用的回收容器内,此原因是由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的淡漠,知识缺乏。②噪声,长期在噪声工作下易引起疲劳,烦燥,头痛和听力下降,主要噪声来自于机器声,电话铃声,病人的呻吟,物品及仪器移动的声音等。③每日用餐的不定时,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坚持每天吃早餐的护理人员公占66.67%,较长时间站立时经常活动颈部和腿部配合手术的只有26.67%,长时间保持颈椎前倾150-200,此姿势易导致颈椎病,腿部不活动静脉回流受阻,易致静脉曲张。 3.1.2化学性因素①消毒灭菌剂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灼伤,荨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高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粘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致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职业性皮炎,而接触消毒液时戴手套的护理人员仅占13.33%。②麻醉废气和术中使用无影灯及电刀等电器使臭氧增多,长期暴露于微量的污染环境,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的浓度,并可能产生慢性氟中毒和遗传学等影响,对手术室女性工作人员可引起再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同时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及操作能力也产生影响,出现骨髓抑制,癌症。 3.1.3生物性因素①体液、血液、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本次调查发现接触病人体液,血液或被体液血液污染的物品只有40%的人套手套,因此通过粘膜和非完全性皮肤接触而感染疾病的机率大大增加,而认为对没有病症的患者就没有必要套手套的观点是错误和危险的。②激光、放射线,激光手术时手术间门口要挂标志,以防无关人员进入,配合激光手术的工作人员要穿防护衣,戴防护镜是非常重要的,放射线对血液系统的损害,精子生成障碍,使胎儿发育致畸方面的知识都很了解,然而在调查中仅有20%的人真正执行了,是由于防护用具的缺乏和防护意识不强而导致了自我防护不足。总体看来,手术室护理人员意识淡漠,知识缺乏,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只强调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而忽略了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阶段的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导致了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不能利用防护工具和正确的操作规程很好地保护自己,未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职业暴露与防护试题答案

职业暴露与防护试题 姓名:性别:科室: 一、单项选择 1、职业暴露的原因有() A 针刺 B 切割 C 直接接触 D 以上都对 2、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什么?() A 一般预防 B 标准预防 C 接触隔离 D 以上都对 3、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A 同性恋者 B 性滥交者 C 静脉吸毒者 D 医护人员 4、为防针刺伤,错误的做法是() A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 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D 针头用后立即套回针套,以防扎伤别人 二、多项选择 1、体液包括:() A 胸腔液 B 羊水 C 心包液 D 阴道分泌物 E 脑脊液 2、为防针刺伤,正确诊疗操作是:() A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 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D 将针套套回针头,以防扎伤别人 E 针头做为医疗废物放于双层黄色垃圾袋内收集 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正确的是()

A 使劲挤压伤口,尽量多挤出血液 B 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 部挤压 C 有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0.5% 的碘伏进行消毒 D 粘膜暴露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粘膜,直至冲洗干净 E 眼部暴露时用洗眼器对眼睛进行彻底冲洗 4、暴露源患者HBsAg(+)时对暴露者的处理() A 暴露者抗-HBs阳性,不必处理 B 暴露者抗-HBs阴性,立即注射HBIG200—400U,并同时不同部位 注射乙肝疫苗(20μg),1个月、6个月分别复查第二针、第三针 C 暴露者抗-HBs阴性,暴露后3个月、6个月检查HBsAg、抗-HBs、肝功 D 暴露者抗-HBs不详,按照抗-HBs阴性处理 E 暴露者抗-HBs不详时不必处理 三、填空题 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原则,对所有病 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 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 理操作时必须。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的研究现状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的研究现状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护策略,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方法总结分析手术室护士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护策略。结果手术室护士面临各种职业危害因素,防护不当易影响身心健康,积极做好防护工作,可最大程度的降低危害的风险。结论重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通过规范化培训、系统化管理、标准化防护措施,提高手术室护士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可促进护士身心健康,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职业危害的发生。 标签: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手术是目前很多外科疾病重要、甚至唯一的治疗手段。手术室作为手术治疗的特殊场所,工作复杂、节奏快,劳动强度大,护士在工作中面临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及生理心理因素等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严重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1]。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已成为手术室护士迫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就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策略进行总结,减少和避免手术室护士的身心损害,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1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锐器伤既往研究发现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8 2.27%,受伤原因中第一位是手术缝针,其次是针头以及安瓿[2]。手术室工作节奏快、强度大,接触血液和接触刀、针等锐器频率高,同时工作中疏忽,操作不规范,配合不当,被他人刺伤,因此手术室是发生医疗锐器损伤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重灾区”[3]。手术中在传递手术器械过程中,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手术刀片、剪刀、钩等传递频繁,循环往复在各个环节,稍有不慎,容易误伤他人和自己。针刺、刀割伤导致皮肤或粘膜易被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污染,是传播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通过针刺伤或其他方式暴露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的感染率分别为6.0%~30.0%、 3.0%~10.0%、0.2%~0.5%[4]。 1.1.2噪音手术室的环境相对密闭,每天的各种噪音主要来源于: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钻、电锯、监护仪、麻醉呼吸机、器械车轮的摩擦音、层流手术室的送风机声音等[5]。当声音超过一定的分贝,可影响心血管和听觉的变化,使手术室护士易疲劳,注意力分散,听力下降,反应迟钝,睡眠障碍,工作容易出错,无法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6]。 1.1.3医疗仪器设备电离辐射如“C”型臂机进行术中定位、书中摄片、透视手术等,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手术室护士造成严重的身体损害,其放射出来的X 射线,小剂量多次接触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致畸,X线还能导致头晕、脱发、器官受损、抑制骨髓造血等[6]。激光手术可导致光化效应损害,如红斑、色素沉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因素。通过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过程实地观察,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各个环节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防护对策,查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需要强化手术室护士自我保护意识,遵守操作规程的程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结论:重视职业防护对手术室人员的重要意义。 标签: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9-0094-02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工作环境,集手术、治疗、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直接、间接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X线,直接影响护士身心健康[1]。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过程中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皮肤黏膜,或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被感染可能。护理工作目标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1 手术室职业暴露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手术室是手术患者高度聚集及病原体相对集中的地方,手术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直接频繁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发生感染性疾病风险很高,血液性病原体对护理人员最具危险,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皮肤暴露或黏膜暴露,包括针刺伤、锐器伤、安瓿割伤,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据统计,在我国98%护理人员发生过针刺伤,手术室工作中常用的刀、剪、缝针,在传递过程中易误伤他人,术中清洗易误伤自己。 1.2 化学性因素 环境污染特别是化学试剂污染不断侵蚀人类健康,手术室护士每天接触各种消毒剂、麻醉废气、化疗药品等有潜在危险。护士在手术中配制化疗药物时,药物颗粒释放到空气中,通过呼吸道吸入,药物接触皮肤直接吸收入体内,引起白细胞减少、头晕,妊娠期可引起自然流产、致畸、致癌,吸入麻醉药如异氟烷长期吸入可影响肝肾功能,吸入高浓度麻醉废气可引起妊娠期自然流产,并可产生氟化物中毒,影响遗传(包括致突变、致畸、致癌)白细胞减少,不孕率增加[2]。戌二醛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直接与皮肤接触可导致过敏性皮肤炎,与眼睛直接接触,可引起角膜损伤,甚至永久性视力损伤。 1.3 物理性因素 骨科手术广泛开展,术中X线光定位使手术室护士经常受到X线照射。长期接触X线可导致造血功能低下,白细胞减少,精子成活率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妊娠期接触X线可导致胎儿畸形。 1.4 生理心理因素 随着新的医学模式转变,知识更新,人事制度改革,手术室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无规律性及手术要求高度集中,加上人力资源不足,手术患者创伤重,病情急、变化快、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使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期轮班工作制度打乱手术室护士生物钟。生活不规律,易引起胃肠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