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况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人文、自然与社会科学,它探讨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貌、气候、人口、资源等。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理解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键的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地理知识点一:地球的概况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需要大约365天。

地球表面的70%是由水覆盖的,我们把这部分称为海洋。

地球上陆地的面积约为30%。

地球上有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这些洲通过海峡、海峡和海湾相互连接。

地理知识点二:地球上的气候气候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地球上某个地区的平均天气状况。

地球上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我们通常将其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大类型。

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较大。

温带气候位于赤道与两极之间,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适中。

寒带气候位于极地附近,气候寒冷干燥,降水很少。

地理知识点三:地球上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和河流等。

山脉是由连续的山峰构成的,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平原是指比较平坦的地形,适合农业发展,比如中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是指地面海拔较高、平坦并呈台阶状的地形,比如青藏高原。

盆地是指地势较低,四周被山脉包围的地区,比如四川盆地。

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地之间的起伏地形,比如英国的连绵丘陵。

河流是地表上水的流动,它们形成了许多盆地和峡谷,也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地理知识点四:地球上的人口和资源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集中在亚洲,而北极和南极地区的人口非常稀少。

人口的分布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上的资源也分布不均衡,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主要集中在一些地区,而金、银等贵重金属则分布在其他地区。

人们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了解我们的地球

了解我们的地球
3. 平流层:对流层之上是平流层,它从12公里高处开始,向上延伸至约50公里高处。 平流层内空气运动较为平稳,天气现象相对较少。平流层内富含臭氧(O3),这是 其最重要的特征。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表面免受 辐射伤害。平流层的温度和湿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平流层的成分主要由氮气 (78.08%)、氧气(20.94%)和其他少量气体组成。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072,000平方千米,这包括了陆地和海洋。陆地面积约为148,940,000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约29.2%。
地球大气层组成
1.地球大气层组成及结构
探索我们的地球:地球大气层组成
地球大气层,又称大气圈,位于地表上方约100公里的空间,包围着整个地球。大气层由不同成分组 成,它们的密度和特性随着高度而变化,从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4. 臭氧层:臭氧层位于平流层的顶部,从50公里高处开始,向上延伸至约200公里 高处。臭氧层中臭氧的含量约为1%。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南极臭氧层空洞、平 流层中部和高层。南极臭氧层空洞是地球上最大的臭氧层空洞,主要成分是氧气 (约占90%)和臭氧(约占10%)。其他成分还包括氮气和其他微量气体,如二氧 化碳和甲烷。
03
地球的环境问题
地球资源过度消耗
1.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地球资源的供应是有限的,包括水、土壤、森林、 矿产等,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资源的消耗 速度远远超过了其再生能力,导致地球资源的持续衰退。
2. 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能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然而传统 能源的过度消耗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全球变暖和 酸雨等。同时,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仍然不足,导致地球资源消耗的 紧迫性进一步加剧。

《地球的基本知识》课件

《地球的基本知识》课件

地球的结构和成分
地壳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 壳体,包括陆地和海床。
地幔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主要 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
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主要由铁和镍构成。Biblioteka 球的运动和旋转1公转
2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绕行一周。
3
自转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大约24小 时。
倾斜与季节
地球的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带
《地球的基本知识》PPT 课件
本课件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况,结构和成分,运动和旋转,气候和气候带,地 理特征和地形,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人口和文化分布。
地球的基本概况
大陆分布
地球上有七个大陆,分布在不 同的地理位置。
海洋覆盖
地球表面的70%由海洋覆盖, 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与大气
地球的气候受大气层的影响,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象条件。
不同气候带
天气变化
地球上存在着赤道气候、温带 气候和极地气候等不同气候带。
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由天气的 变化所决定。
降水分布
地球上降水量不均匀分布,影 响着地区的干湿程度。
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地形
山脉 平原 沙漠
长江 黄河 西湖
盆地 湖泊 海洋
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提供氧气和栖息地。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含各种生物多样性。
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是地球上的重要生态系统,支持着许多动植物的生存。
地球的人口和文化分布
人口分布
地球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 洲。

关于地球的说明文大全

关于地球的说明文大全

关于地球的说明文大全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我们所知的唯一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
行星。

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知识,从
而更好地保护地球和我们生存的环境。

本文旨在介绍有关地球的一些
基本概念、特点和研究成果,以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家园。

一、地球的基本概况
1. 地球是什么?
地球是一个行星,它是太阳系内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地球的直径
约为12756公里,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公转周期约为365.24天。

地球的表面由水、陆地和冰川组成,大部分的水分布在海洋中,陆地
约占地表面积的30%。

2. 地球的基本组成
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

其中,地核又可
以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幔是介于地核
和地壳之间的大块状固体岩石,占地球半径的83%。

地壳是地球表面
的外围部分,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3. 地球的大气层
地球的大气层是由气体组成的气体包围层,它能够保护地球上的生
物免受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危害。

地球的大气层大约有300公里厚,由以下几个层次组成:。

地理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笔记

地理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笔记

地球和地球仪的笔记一、地球的概况1.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公里。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造成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2.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椭球体,由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组成。

3.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32公里,重力加速度约为9.8米/秒²。

二、地球的结构1. 地球的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2. 地球的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洋壳,大洲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组成,而洋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3. 地球的地幔由铁、镁、硅等元素组成,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大。

4. 地球的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为固态铁和镍组成。

三、地球的自然环境1. 地球的大气层由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中间间层和顶层组成。

2. 地球的水圈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覆盖面积约为71%。

3. 地球的生物圈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

四、地球仪的使用1. 地球仪是地球的缩微模型,用于显示地球的地形、地势和地理位置等信息。

2. 地球仪可用于教育、科研、航海和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3.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包括图解法、模型法和数学定理法等,制作过程复杂且精密。

五、地球仪的发展历程1. 古代地球仪主要以木质或金属制成,使用简单且粗糙。

2. 文艺复兴时期,地球仪的制作精密度和精细程度大幅提升,成为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工具。

3. 现代地球仪以电子技术和数码技术为基础,具有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六、地球仪的未来展望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球仪将会更加智能化和精密化,应用范围将会更加广泛。

2. 地球仪的多样化将会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3. 地球仪的互联网应用将会更加普遍,实现信息共享和交互。

总结:地球和地球仪是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地球的结构和自然环境,以及地球仪的使用和发展历程,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奥秘和人类对地球的认知。

地球概况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况知识点总结

地球概况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公转周期约为365.26天。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由固体地壳、液态地幔和固态地核组成。

地球上有七大洲和五大洋,其中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大的洲是亚洲。

地球上的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8米,最低点是死海,海拔约为-429米。

2. 地球的大气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电离层。

大气层是地球与宇宙之间的过渡层,它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并保持地表温度适宜。

大气中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和其他稀有气体。

大气层对保护地球生物和水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约70%的表面覆盖着水,其中97.5%是咸水,2.5%是淡水。

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利用压力。

冰川和冰盖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被视为未来的重要水资源。

4. 地球的生物资源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不同的生物种类栖息在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地球的生物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但也存在着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5. 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气候变化是当今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化石能源的过度开采和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地球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大气和水体的污染给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链带来了威胁。

6. 地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是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举措。

此外,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也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7. 地球的其他特点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够支持生命存在的星球,它拥有独特的地球物理和化学特性。

地理常识知识点总结

地理常识知识点总结

地理常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基本知识1. 地球的概况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是一颗直径约12756公里的球形行星。

地球有大陆、海洋两种地形,大陆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29%,而海洋则占地球表面的71%。

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四部分组成,构成地球的构造。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为一天,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为一年。

地球的自转导致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季节的变化。

3. 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地球被划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以赤道为界。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东西方向的角度,以本初子午线为0度,向东为正值,向西为负值;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南北方向的角度,以赤道为0度,向南为负值,向北为正值。

时区是根据地球的自转而设定的,每个时区相差15度经度,总共有24个时区。

所以地理上的经纬度和时区不仅能确定地理位置,还能确定时区。

二、自然地理现象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由地球上的岩石、土壤、气候、水文、动植物等自然要素所组成的。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划分是根据地球不同纬度处的气候特点进行划分的。

根据经纬度的不同,地球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等气候带。

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地区,气温低,冰雪覆盖,降水少;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地区,气温适中,降水适中;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地区,气温高,降水丰富。

3. 地球的自然灾害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台风、洪水、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范工作。

4. 地球的地貌特征地球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

这些地貌特征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山地主要分布在地壳构造活跃的地区,如地震带和火山带;高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地区,适宜农业生产;盆地主要分布在内陆的低洼地区。

地球概况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球概况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球概况知识点归纳总结1.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相当复杂,它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组成。

地核由铁和镍构成,地幔由固态和部分熔融的岩石构成,地壳则是我们所处的表面。

大气层则由几层气体构成,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臭氧层。

2. 地球的环境地球的环境包括大气、水和陆地等各个方面。

大气层包含了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这些气体能够维持地球上的生物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

水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占地球表面的70%。

陆地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包括了大陆、岛屿、山脉、平原等各种地形。

3.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纬度、海拔、地形、陆地分布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气候的变化对生物和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它们在不同地区的环境中演化出各种不同的特征和形态。

生物多样性对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

5. 地球的地理地球上有着多样的地理特征,包括了山脉、河流、湖泊、草原、沙漠等。

这些地理特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物组成,也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6. 地球的灾害地球上的灾害包括了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飓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救灾措施。

7. 地球的资源地球上有着丰富的资源,包括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壤资源等。

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以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

总之,地球是一个复杂而丰富多彩的星球,它的结构、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地理、灾害和资源都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更加了解并尊重地球,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概况一、地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地球形状的认识※圆球形(第一级近似)赤道半径:6378.137Km※旋转椭球体(第二级近似)两极半径:6356.752Km※大地水准体(第三级近似)平均半径:6371.11 Km※“梨”形(最高级)扁率:1:289(二)地球的表面形态面积: 5.1×108 km2最高点:8844.43 M 珠穆朗玛峰最低点:-11034 M 马里亚纳海沟海陆分布:海71% 陆29%北陆南水;陆地南北成对出现1. 大陆表面形态山地: 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程大于200m的地区。

高原:海拔>500—600米,表面平坦或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如:青藏高原平原:海拔>200米,表面平坦高差<50 米,起伏很小的地区,如: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丘陵:海拔<500米,高差几十米,地形起伏不大地区,如:江淮丘陵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如:四川盆地洼地:高程在海平面以下地区。

如:克鲁沁洼地500-1000m为低山;1000-3500m为中山;大于3500m为高山。

我国大陆地势明显呈三级台阶式排列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2. 海底表面形态△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海岭和海沟海岸带:水深<20米,受海浪冲击,又称潮汐带。

大陆架:近陆浅水海底平原,地势平坦,坡度<0.1°。

一般指水深<200米的水域。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倾斜部分,平均坡度4.3°。

水深200-2500m,是陆壳与洋壳之间的界线。

大洋盆地:水深2500-6000m,常分布海下山脊(海岭)。

海岭:线状分布的海底隆起地区,由火山岩组成,海底扩展形成,地震多发地,热流值高(洋中脊)。

海沟:大洋边缘发育几乎平行的巨形凹地,深8000-10000m。

(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宇宙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

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

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2. 银河系3.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太阳表面的大气圈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二、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密度压力重力磁场温度弹塑性(一)地球的密度地球的平均密度:5.516g/cm3 地表岩石平均密:2.7g/cm3 地心的密度:13g/cm3(二)地球的压力地球内部压力是随深度加大而逐渐增高的。

深度每增加1km,压力增加27.5 MPa(1 MPa=1兆帕斯卡=106N / m2)。

深部随着岩石密度的加大,静岩压力增加得更快些。

地心处可达361,700 Mpa,相当于360万个大气压力。

(三)地球的重力地球的重力: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的合力。

因为离心力相对很小,即使在赤道也只有万有引力的1/289,所以重力基本上就等于万有引力,方向也基本上指向地心。

为了便于比较,通常用单位质量所受的引力来表示重力(重力加速度g)重力在地表的变化: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若将地球视为均质体,以海平面为基准可计算出不同纬度的标准重力值。

g=987.032(1+5.3*10-3*sin2ф-5.9*10-6 *sin22ф) ф为纬度重力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影响重力大小的不是整个地球的总质量,而主要是所在深度以下的质量。

由于地壳与地幔的密度都比较小,从地表到地下2900km的核幔界面,重力大体上是随深度增加而略有增加,但有波动。

在核幔界面上,重力值达到极大,再往深处去,各个方向上的引力趋向平衡,重力值逐渐减少,直至变小为零。

重力的变化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称重力异常。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在埋藏有密度较小物质(如石油、煤、盐等非金属矿产)的地区,常显示负异常;而埋藏有密度大物质(如铁、铜、铅、锌等金属矿产)的地区,就显示正异常。

所以人们就可以通过重力测量,来圈定重力异常的区域,寻找那些引起重力异常的非金属和金属矿产。

这就是地质勘查中常用的重力探勘方法。

(四)地球的磁场它有两个磁极,其磁北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磁南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但不重合,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现在约为11.5度,1980年实测的磁北极位于北纬78.2度、西经102.9度(加拿大北部),磁南极位于南纬65.5度,东经139.4度(南极洲)。

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地磁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力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地理正北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

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同。

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称为西偏。

磁倾角:指磁针北端与水平面的交角。

通常以磁针北端向下为正值,向上为负值。

地球表面磁倾角为零度的各点的连线称为地磁赤道。

磁场强度:为某地点单位面积上磁力大小的绝对值。

它是一个具有方向(磁力线方向)和大小的矢量,一般在磁两极附近磁感应强度大(约为60T(微特拉斯));在磁赤道附近最小(约为30 T )。

磁倾角的变化:由地磁赤道到地磁北极,磁倾角由0°逐渐变为+90°;由地磁赤道到地磁南极,磁倾角由0°变成-90°。

磁异常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磁异常可以首先通过实测磁场强度,然后再减去基本磁场的正常值来求得。

如所得值为正值称正异常,为负值称负异常。

地壳内含铁较多的岩石和富含铁族元素(Fe、Ti、Cr等)的矿体常可引起正磁异常。

而膏盐矿床,石油、天然气储层,富水地层或富水的岩石破碎带则常引起负磁异常。

地磁勘测(五)地球的温度内部温度的变化:地球温度是不均匀的,总体上是从地表向地内逐渐增高的。

外热层(变温层)——地表外层,温度来源于太阳。

其中地表向下1~1.5m每日昼夜温度变化;10~20m每年四季温度变化常温层(恒温层)——变温层下界处,温度终年不变大约为年平均温度。

内热层(增温层)——温度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蜕变)。

随深度增加,地温升高。

增温率(地温梯度)——每深度增加100米,增加的地温值。

单位:℃;一般地区为3℃增温级——每地温增加1℃增加的深度。

单位:米;一般地区为33米。

增温率与增温级两者互为倒数。

增温层内描述温度的增加:世界上不同地区,地温梯度都不相同,地球表层的平均地温梯度为3℃.海底的地温梯度一般为4-8℃,大陆为0.9-5℃.大陆的地温梯度一般来说是显著低于海底的.如果都用上述地表附近的地温梯度来推算地球深部的温度,则地壳底部将为900℃,核幔边界将达86,000℃,到地心将高达192,100℃。

按照这种推算,则地球内部必定早该熔融或化为气体状态。

但这种推测与在地球内部的主体部分,横波可以传播的事实不符(横波只能在固体内传播).地球内部温度比较公认的推算结果为:在莫霍面附近温度约在400~900℃在岩石圈底面约在1100℃左右地幔内的温度大致在1000~3500℃之间地核的温度在4000~5000℃之间。

地热流值:单位时间内由地内向外通过岩石单位截面积放出的热量。

与岩石的热导率有关,与地内温度有关。

地表有一些地热异常区(地热流值高),如火山地区、温泉、海底某些地区,这与一定的地壳活动、地质构造有关,将深处地热带到地表。

地热来源:放射性元素蜕变热,内部重力(位能)转化为热能。

(六)地球的弹塑性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地球内部能传播地震波,因为地震波是弹性波。

地表的固体岩石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幅度为7—8cm,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

也说明固体地球具有弹性。

地球也具有塑性,地球的自转能引起地球赤道半径加大而成为椭球。

在应力的作用下引起岩石发生弯曲而不破裂等,这些都说明地球具有塑性。

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表现为弹性。

作用速度缓慢,持续时间长,表现为塑性。

塑性表现:岩层的褶皱塑性表现:岩层的褶皱三、地球的圈层构造及物质组成(一)地球的外部圈层在固体地球之外存在三个圈层,它们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它们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固体地球休戚相关,共同演化,塑造着多姿多彩的地球。

1)大气圈:是指因地球的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大气圈中的气体主要集中于地表以上18km的范围内。

主要成分为氮,78.09%;氧,20.94%;氩,0.93%;其他,0.04%。

(按体积计算)。

由地表往上可分为五个次级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扩散层(散逸层)。

分层依据:(1)物质组成(2)大气温度变化(3)电荷(4)大气运动大气圈分层: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1)对流层厚度:平均11-13km,赤道17-18km,两极8-9km气温:由下向上是降温的,大气降温率是6.50C/km,对流层顶约-830C大气运动:强烈的对流成分:N2、O2、H2O、CO2等,含尘埃气象现象:风、霜、雨、雪、雹、雾等质量:约占大气圈质量的75%(2)平流层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质量:几乎占大气圈质量的25%气温:从下向上是升温的,到平流层的顶温度升到00C大气运动:水平运动成分:N2、O2、O3 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存在数层臭氧层,无气象现象(3)中间层高度:从平流层顶到80-90km气温:从下向上是降温的,到中间层的顶温度降到- 800C大气运动:对流运动存在电离层(D),反射无线电波(4)暖层(电离层,热层)高度:从中间层顶到800km。

气温:由下至上升温,到300km高空温度达10000C。

存在多层的电离层(E、F、G)(5)散逸层(外大气层)高度: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

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

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蓝色的天空: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一些非常细小物质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的直径较阳光的波长小得多,因此,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波的散射量更多。

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

流星:流星就是陨石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其速度太快,与大气摩擦产生热使陨石燃烧起来,否则我们的地球也与月球一样“千疮百孔”2)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水体构成的连续圈层。

其物态有固、液、气三种状态。

水体的形式有河、湖、海、冰川(盖)水蒸气、地下水等,并形成一个包裹着地球的完整圈层。

地表上直接被液态水体覆盖的区域占地表面积的3/4。

在太阳能、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水圈中的水体周而复始的运动,形成水循环。

水循环的方式有:海洋与大陆间的循环;地表与地下间的循环;生物体与周围空间的循环;水圈与大气圈间的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