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一轮复习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两课时)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4、(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 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 《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 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 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对后世的影响: 积极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具有开创性。 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 历代封建王朝所没用,影响深远。
消极影响:
①政治经济: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②思想文化: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内容)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三公: A、丞相:
地位:“百官之首” 职能: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御史大夫: 地位:副丞相; 职能: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C、太尉: 职能: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内容)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1)演变历程:郡 秦始县皇之把设郡,县源于制春度推秋行战国全。国秦。统一后,
(行2政)区内划容::分 郡之全内国又为分36郡若,干由县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 官僚机构:郡守(上受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定期向
丞相汇报工作)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作用:
本课小结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
中
郡
帝
央
县
制
官
制
度
制
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历史纵横: 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颁布秦律; 经济: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南平百越,开凿灵渠 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交通: 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民族关系: 进行大规模移民,加强民
族融合;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细密、严苛。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 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① 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A.②③①⑤
北抵长城一带
西
东
到
到
陇 西
人口达2000万
东 海
南到南海
秦的统一的历史意义
(1)结束混战,有利于人民安定生 活,社会生产发展,符合人民共同 愿望 (2)扩大了疆域,推动了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二)中央官制的建立 (三)地方建立郡县制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 了国家的统一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 按地域划分
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 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郡县制
秦朝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
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③建立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学思之窗”
政治上:诸侯兼并,形成局部统一;
皇帝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2.概况(设置、任免方式) 人心所向:人民经受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易产生暴政从而激化阶级矛盾
有何作用?
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辩论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A 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积极性、局限性)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唯上幸许。
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的重大事情的决策失 人心所向:人民经受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2.概况(设置、任免方式) C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误。 人心所向:人民经受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历史纵横)
(2)皇权至上(材核心)料一:P9“历史纵横”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已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3)从材料二所含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P10(历史纵横)
诸大臣已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1、时间:BC221年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P10(历史纵横)
C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皇权至上(核心)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主。
❖ 相互配合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已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共37张PPT)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想一想: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全国?统一 的经过怎样?意义如何?
1、秦统一的条件
3、统一的经过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秦灭六国计谋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共37张PPT) 远交近攻二步行, 打败削弱再灭亡,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燕秦
前222年
十年统一顺民心。
秦赵
齐秦前221年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想一想: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根据教材两段材料概括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材料1:教材P10学思之窗故事。 材料2:教材P10第1自然段第1、 2句话。
前228年
秦
魏秦
韩秦 前221年
前225年
前230年
定都咸阳
秦楚前223年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西 到 陇 西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一〕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确实立,处所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处所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二〕教学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三〕常识布局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方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①春秋时期a.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域。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b.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地盘和人民,彼此间进行战争。
记忆方法:大权落诸侯争。
②战国时期a.一些强大的诸侯不满足本身的封号,纷纷改称“王〞。
b.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鼎新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易错点】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想称霸天下的愿望。
①条件a.人民经受持久分裂和混战后,巴望统一。
b.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呈现局部统一。
c.颠末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大。
d.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
记忆方法:两统一,一国一人。
②颠末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持久的诸侯割据场合排场。
b.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易错点】秦国能够攻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原因是:秦国是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易错点】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
【易错点】秦王赢政能够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底子原因是:统一条件成熟,赢政顺应了历史开展趋势。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成立者是:秦王赢政——秦始皇。
二.登峰造极的皇权和中央官制①称呼:秦王赢政认为本身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个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②权力: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法家代表人民渴望安宁,统一 成为历史潮流。 (5)个人: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如远交近攻战略等)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专制主义(君臣关系): 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具体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关系): 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特点 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矛盾:中央vs地方)
拓展:郡县制的特点和积极影响
特点: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积极影响: ★ 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 的进步; ★ 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 根本上否认了分封制,打破了诸侯割据的状况,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廷尉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
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赞成实行郡县制
1.形成过程: 春秋时期初设郡县;战国各大国广泛实行;秦统一后 全面推行。 2.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 为郡守。负责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 长官为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 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 和兵役。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秦国统一六国
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 年的时间,秦国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 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 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施巩 固
⑷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平越族
统 ⑸法律上:颁布《秦律》
一 ⑹建筑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
直道,修建灵渠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建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二)官僚体制的建立 (三)地方建立郡县制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⑴名称由来
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帝”是上 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
B、对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⑵消极:
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 导致了秦的短命。
有人说秦始 皇是千古一帝, 有人说秦始皇 是暴君,对这 个问题,你有
什么看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技巧
①评价标准,看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或举措, 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要 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 家的统一等。②抓住历史背景,必须将历史人物 放到他所生活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进行评价。否则 人物同伴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 有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③防止以偏概全, 通常说的人无完人,就是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 一分为二,要全面客观,要运用阶级分析法,考 虑其阶级性和时代性。④克服英雄史观,在承认 历史人物个性特点对历史有一定影响的同时,又 不能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西
到
东
海
南到南海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
思考:秦王完成统一有哪些原因和条件?
2、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及完成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地域之间联系 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 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目减少,有利于统一; (4)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富国强兵,具备了进行 统一战争的条件; (5)秦王嬴政采取了正确的战略策略。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
许。”
——《史记》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
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
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
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实行分封制。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2、具体内容:
⑴中央: ①皇帝制度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⑵地方:郡县制 3、影响
临沂一中 高一组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诸侯势力强
(西周)周室东迁
大“两制” 渐渐崩坏
(春秋)
封
分封制、宗法制
建
诸侯割据混战
经 济
的
秦商鞅 变法成
(战国)
B、内容:
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 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 ②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 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④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 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
专
皇帝
制
集
主
中
义
中央权力
中
集
央
中
集
地方权力 权
特点: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秦朝这 套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动荡战乱与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 3.动荡战乱与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①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见必 修 2) 文化:百家争鸣(见必修3 ② 文化:百家争鸣(见必修3)
③政治:春秋时争霸战争和诸侯国相互兼并 政治: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 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地 方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 与宗法制相联,以血缘为 按地域划分的。 按地域划分的。 与宗法制相联, 点一 基础 不同 点二
各级分封对象权力财富 世袭继承(世卿世禄), 世袭继承(世卿世禄), 且有封地
郡县官吏由皇帝或朝 郡县官吏由皇帝或朝 廷任免调迁, 廷任免调迁,官位概 不世袭, 不世袭,官吏只有俸 禄没有封地
思考: 思考: 1.为何秦始皇对丞相的车骑如此在意? 1.为何秦始皇对丞相的车骑如此在意? 为何秦始皇对丞相的车骑如此在意 2.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君 主
君权
相权
专 制
北至长城 到
人口达2000万 人口达2000万 2000
东 到 东 海 南到南海
不同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 它是地方行政机构,服 它是地方行政机构, 点三 从中央, 立性, 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 从中央,有利于加强中 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力;
中
中央
地方
央 集 权
4.官吏的选拔与考察 4.官吏的选拔与考察 5.颁布秦法 颁布秦法, 5.颁布秦法,轻罪重罚
云梦睡虎地秦简(部分) 云梦睡虎地秦简(部分)
丞相( 绾等言: 诸侯初破, 荆地远,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 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 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 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 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 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 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 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与三公 九卿关系
皇帝 三公 丞 相 御史 大夫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太 尉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九卿 太 仆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三公
分军权
丞相 左丞相 右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副丞相 百官之首 辅佐皇帝处 理全国政务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位低权重)
军务 (虚有其位) 虚有其位)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章句上》 《孟子.离娄章句上》
④ 战国时期的政治大变局 大国国君僭位“称王” (1)大国国君僭位“称王”,卿大夫夺位 各国变法, (2)各国变法,专制集权制度初步建立 原因: 原因: 避免以下篡上 频繁的战争需要集权
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保证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
皇帝制度和中央机构设置的本质 权力高度集中,皇帝大权独揽 权力高度集中, 专制主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有一天,秦始皇到梁山宫, 有一天,秦始皇到梁山宫,透过宫殿的窗户 看见丞相李斯车骑众多,认为不是好事。 看见丞相李斯车骑众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 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 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 怒,说:“你们有人泄露了朕的话”。但没人敢 你们有人泄露了朕的话” 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 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 杀掉。 杀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 央 集 权 君 主
中央
地方
君权
相权
专 制
三、秦朝创立专制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1. 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2.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3. 奠定了大一统局面的基础 4. 开创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自秦以来, 自秦以来,其制未变 百代都行秦政法
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 前 年
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 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 221 政结束群雄割据的历史, 政结束群雄割据的历史,缔 造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造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
二、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 1.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21 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 2.皇帝制度和中央机构 2.皇帝制度和中央机构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①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 为皇帝服务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为皇帝服务的中央机构: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制 特 点
级: 级: 下级在自己的封地内有很大 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吏, 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吏,征 收赋税, 收赋税,建立武装等
、
同 上
级: 级:
春秋(东周) 春秋(东周) 公元前770—前476年) (公元前 前 年
战国(公元前256年东周截止) 战国(公元前 年东周截止) 年东周截止 公元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 前 年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秋末期时的晋国实际上被六位大夫统治着, 春秋末期时的晋国实际上被六位大夫统治着, 后来,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三家变 后来, 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 成各自独立的三国,史称“三家分晋” 成各自独立的三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件事 成为了战国时期的起点。 成为了战国时期的起点。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张鸣
一级:周天子(土地、人口的所有者, 一级:周天子(土地、人口的所有者, 驻地:王畿) 驻地:王畿) 土
分 封 制 示 意 图
地
逐 级 分 封 封 ,臣 属 明 确 , 等 级 森 严 分
级:诸侯
同 上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 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 号墓出土。 号墓出土。睡虎地秦简中记载有 法律问答》等大量秦律内容, 《法律问答》等大量秦律内容, 为研究秦的律法提供了重要资料。 为研究秦的律法提供了重要资料
概念总结: 概念总结: 地方服从中央, 地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全国服从皇帝 专制主义” 1、“专制主义”是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 决策方式,即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决策方式,即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 权至上、皇帝独裁。 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即中央直接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即中央直接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思考:周天子需要依靠什么维系统治? 思考:周天子需要依靠什么维系统治? 礼仪,宗法分封制,军事实力, 礼仪,宗法分封制,军事实力,血缘联系 材料1 材料1:烽火戏诸侯 材料2 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材料2: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令 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 周王卒大败, 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 郑庄公的臣下)射中王肩。 聃(郑庄公的臣下)射中王肩。 以上两则材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以上两则材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西周王室逐渐衰落, 西周王室逐渐衰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西周 公元前1046—771年) (公元前 年
春秋(东周) 春秋(东周) 公元前770—前476年) (公元前 前 年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 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背景 1.西周王室衰落 西周王室衰落、 1.西周王室衰落、宗法分封原则遭到破坏 2.原因 原因: 2.原因: 血缘疏远, ① 血缘疏远,中央地方隶属关系失控 ② 诸侯和周王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目标是建立专制 君权、 君权、中央集权与编户齐民的绝对主义国 经过变法, 家,经过变法,各国均建立起了军事化的 行政网络,在地方建立起了郡县体制。 行政网络,在地方建立起了郡县体制。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张鸣《 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专制集权制度的产生和确立,正是在周 专制集权制度的产生和确立, 室衰微、旧制度瓦解的背景下出现的, 室衰微、旧制度瓦解的背景下出现的,也是 战国时制度变革的延伸。 战国时制度变革的延伸。
,
级, 级,
、 人 口
二级: 二级:诸侯
同 上
制 特 点
级: 级:
、
同 上
级: 级:
思考: 思考: 这种依靠血缘维持的分封宗法制, 这种依靠血缘维持的分封宗法制,有什 么不足? 么不足? 到东周的时候,整个帝国里的血缘纽 到东周的时候, 带已经有疏远的迹象了, 带已经有疏远的迹象了,就像一个大家庭 经过几代繁衍以后, 经过几代繁衍以后,血缘联系就显得疏松 于是就开始吵架了,甚至你不服我, 了。于是就开始吵架了,甚至你不服我, 我不服你了。 我不服你了。 ——张荫麟《中国史纲》 张荫麟《 张荫麟 中国史纲》
大宗 嫡长子 小宗
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