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再认识
现代汉语词汇学

现代汉语词汇学葛本仪的《现代汉语词汇学》第一章对词汇的再认识第一节词汇的内容一、词汇的界定及其性质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所有的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的总汇。
二、词汇的内容和范围(一)词的总汇1.基本词汇特点:①普遍性②稳固性③产生新词的基础基本词成为产生新词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构成单纯基本词的词素,如“人”作为词素构成了“人”这一基本词,同时“人”作为词素又可以参与构成许多其他的合成词,从而形成它的能产性;另一方面是由合成词充当的基本词,当它被社会广泛使用并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之后,它就会以整体的形式转化成为合成词素,并参与创制新词。
稳固性不能和历史悠久完全等同起来,因为许多非基本词也同样可以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
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词如果没有普遍性仍不可能成为基本词,同样一个并非具有悠久历史的词,但它某个历史发展阶段内具有普遍性,并进而形成了它的稳固性,那么它也有可能进入到基本词汇中来。
2.一般词汇①历史上承传下来的固有词②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新词③因特殊需要而加以运用的古语词④从方言中吸收来的方言词⑤受外族语影响而产生的外来词(1)音译词——直接模仿外语词的语音形式,再用汉语语音加以改造,使它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和规则,从而产生新词。
(2)形兼音译词——书面上直接借用外语字母的形式,再将其读音用汉语语音加以改造,使其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和规则,从而形成为汉语的外来词。
(3)音加意译词——把已经汉化了的音译成分和原外语词的意义有关的汉语词素相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外来词。
(4)形加意译词——把直接借用的代表汉语词的字母形式,用汉语语音加以汉化后,再和有关的汉语词素相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外来词。
(5)音意兼译词——在外语词汉语语音化的基础上,巧妙地把一个音节用汉语的与之语音相近意义相关的汉字来表示,这些汉字从形式上看很像组成该词的汉语词素。
(6)意译词——在外语词的基础上,借鉴其意义,然后用汉语的词素和组词规则形成新词。
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再认识

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再认识赵秀文(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山西阳泉045200)摘要:不少人研究过外来词,尤其是外来词的形式。
大家一致认为:汉语在引进外来词时,主要是单用、合用或兼用音译、意译及借形这三种形式。
但是“半音译半意译”和“音意兼译”是否应属同一种形式,却存在着分歧。
文章追述外来词的历史,重点对外来词的形式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实例说明二者在形式上的不同,最后对外来词的规范化问题提出看法,以期大家对汉语外来词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外来词;历史;形式;规范化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19)06-0047-02收稿日期:2019-03-21作者简介:赵秀文(1979-),女,山西阳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外来词又称“外来语”或“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
任何一种活着的语言,在与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都不可避免地向该民族的语言里借用一些自己本来没有,而社会生活的发展又要求它非有不可的词汇。
这样,外来词便应运而生了。
据考证,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民族就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以及中亚西亚等部族有过极其频繁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1]当时的外来词主要是与它们所代表的外来物一起经“丝绸之路”等渠道进入汉语,其中多数是非汉族产的动植物的名称,如:葡萄、苜蓿、茉莉、玛瑙、狮子、八哥等等。
迄今为止,外来词对汉语有过三次较大的冲击:一是东汉以来佛教的传入,佛教词语通过翻译融入汉语,发展至今已经有许多词语完全进入汉语的词汇库,如现实、因果、苦海、法宝、劫数、觉醒、大千世界、天花乱坠、五体投地、心心相印等;二是19世纪末开始的“西学东渐”,其影响之大远超前代,这一时期所吸收的外来词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哲学、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众多领域,如马克思主义、坦克、雷达、沙发、咖啡、逻辑、幽默、浪漫等,其中,许多已经被改造使用到了比较大众化的程度,许多人也许早就忘记了或者根本不知道它们是来自异域的词汇;三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以及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潮水般涌向中国,这一时期外来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字母外来词,[2]如WTO(世贸组织)、IT (信息技术)、SOS (国际求救信号)、CD(光盘)、UFO (不明飞行物)等直接进入汉语词汇,完全拒绝本土化的改造。
谈谈对现代汉语的认识

谈谈对现代汉语的认识1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样式现代汉语在语序类型上属于SVO型语言,语法上的一般规则是: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定语在名词的前面,状语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
在书面语中,"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它们都处在定语、状语、补语的后面,口语中三个de没有区别。
现代汉语的补语与其他语言不太一样,它通常对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甚至对句子的主语、宾语等作出进一步的描述,这些补语的共同特点都是在事件的发生时间上后于谓语核心表述的行为。
语言学家们将这一现象归入现代汉语的"时序性原则",即,现代汉语中,若干谓词的排列顺序遵循时间先后的原则,这一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谓词性定语、谓词性状语、连谓句中谓词的排列顺序。
2现代汉语的语法手段汉语中最为普遍的语法手段是:语序、虚词。
语序作为最重要的语法手段,它通常用来表示"主谓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等。
语序不同,不仅语法意义不同,命题意义也不相同。
一方面语序作为最重要的语法手段,另一方面,现代汉语语序在一定条件下又表现出灵活性。
这些条件主要是:话题化、附着义的存在句、数量分配句。
一般来说,在语序的灵活性方面,说话人选择什么样的语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对语用意义的表达,由语用意义选择其中的某一语序。
虚词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主要是:助词、介词、连词、副词。
助词中最重要的是结构助词"的"、"得"。
使用还是不使用结构助词,通常表现不同的语法关系。
介词在汉语中的作用通常是用来表示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各种角色关系。
连词,有时候使用不使用连词、使用什么样的连词,关系意义完全不同。
副词中最能够表现不同语法关系的是所谓的"关联副词":"就"、"才"、"也"等。
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创性著作——《新著国语文法》的再认识和再评价

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创性著作——《新著国语文法》的再认识和再评价新著国语文法是由陈寅恪教授编著的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创性著作,它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的诞生。
自1953年出版以来,新著国语文法一直被誉为中国汉语史上研究历史发展最为细致、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之一,被中国学术界广泛认可。
陈寅恪教授:继承传统,弘扬规训陈寅恪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汉语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新汉语词典》、《新汉语标准语言》、《汉语词汇学》、《现代汉语语法》等,可以说他是汉语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陈寅恪教授所撰写的《新著国语文法》,他不仅把汉语自古以来的文法规则系统地梳理编纂,而且结合现代汉语的特点,形成了汉语新文法,整理出了汉语文法学、句子学、语段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彻底改变了以往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方面面,对20世纪以来汉语语法研究影响深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新著国语文法:深刻地改变中文的发展历程陈寅恪教授著作的《新著国语文法》不仅把传统汉语的文法规则完整地列出,而且把古代、近代以及现代汉语考证论析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从宏观的角度系统地剖析现代汉语的特点,结合实际,将此汇集性的知识成果精准地归纳总结,勾勒出了现代汉语文法学的完整结构。
这一系列著作,深刻地改变了汉语的发展历程。
从理论研究上来看,《新著国语文法》为汉语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创造了完整的理论基础,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研究著作,在理论上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从实际应用上来看,《新著国语文法》规范了汉语的书写标准,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它使汉语的书写便于掌握和更好地使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汉语,同时它也有助于汉语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结论新著国语文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创性著作,它不仅把汉语的文法规则系统地梳理编纂,而且从宏观的角度,把古代、近代以及现代汉语考证论析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同时也规范了汉语的书写标准和使用。
它的出版,对20世纪以来汉语语法研究影响深远,改变了汉语的发展历程,为汉语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现代语言学再认识 宏观角度

现代语言学再认识宏观角度本文以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话语理论为指导,以三本中国大陆通用的“现代汉语”教科书(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用)为主要对象文本,以语音研究为着眼点,对现代语言学文本中现代汉语的再现进行解构式的考察,考察旨在揭示现代语言学对于有声音的现代汉语的再现在其话语的发生和接受中的根本的历史性。
现象学是当代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向生存论转变的代表,它以“悬置”和“还原”的方法作为自己的基本特征,旨在对话语的发生学问题作出突破本质主义形而上学的解答,并因此与当代西方后结构主义理论及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等具有密切的联系。
本文试图以话语的发生学问题为线索,将现象学方法与解构主义理论相联系,以此反观当代科学哲学,并最终实现对关于现代汉语的现代语言学话语之根本历史性的反思。
在综合分析并借鉴前人话语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语言学话语的特点,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对现代汉语之现代语言学再现的考察:宏观考察抓住作为现代汉语语言学话语建立之根本基础的比较方法和普遍主义科学观,旨在对现代汉语语言学话语发生的整体格局进行反思;微观考察则在宏观考察所呈现的背景下,以三本“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的“语音”部分为主要对象文本,着重对现代语言学关于现代汉语语音的话语再现的历史性进行揭示,这一部分考察又分为对话语思想结构的考察和对话语历史发展的考察两部分。
在宏观考察中,本文发现,作为现代汉语语言学话语建立之根本基础的比较方法和普遍主义科学观分别具有因根源于心物分立的哲学观而无法解决的悖论,即“第三对比项”悖论和科学关于其不具有对象性的悖论。
以“第三对比项”为核心的比较法继承了本质主义的根本矛盾,给现代汉语语言学话语的发生带来了看似实实在在,实则无所依傍的可比性“基础”,而这种“基础”立刻和以自身感性生活为世界之“共性”的科学话语相结合,并将现代科学的世界形象带进了现代汉语本身的再现中。
虽然这种再现并不是典型的“东方主义”的,但是现代汉语在现代语言学中却必然是通过遮蔽自身“它者性”的它者而被把捉为现代汉语本身的。
对汉语量词重叠现象的再认识

对汉语量词重叠现象的再认识
对汉语量词重叠现象的再认识
1.以往语法学家们所说的汉语量词重叠“MM”,其实是“一+量词”短语重叠的省略形式,它可以表示“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人或事物数量众多或种类繁多”、“动作行为重复的每一次或每一个时间单位”等语法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MM”与“一M 一M”及其另一种省略形式“一MM”并存,但三者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MM”产生于古代汉语中,是古汉语数词“一”习惯省略的产物。
2.经研究发现,以往学者们所说的量词重叠,其实并非量词重叠,而是“一+量词”短语重叠的省略形式。
同时,语法学界对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语用功能、生成机制的论述也有所不足。
在语义上,汉语量词重叠是描述复数概念的客观表达。
汉语量词重叠可采取三种形式:相同性组成、强化组成、升级组成。
对现代汉语“X于”结构性质的再认识

对现代汉语“X于”结构性质的再认识现代汉语“X于”结构的成员复杂,既包括动词、副词等典型的词,又包括短语,还有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短语词。
以韵律特征分析为切入点,可以对“X于”结构形成新的认识:“X单于”符合标准音步的要求,构成标准韵律词;“X双于”构成超韵律词;“X多于”则是标准韵律词和超韵律词的结合。
标签:“X于”结构韵律特征音步韵律词“X于”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所包含的成员性质复杂。
如果从语法结构的角度来看,其中有的成员是词,如“属于、关于”等,有的是短语,如“全神贯注于”,还有的成员性质介于词和短语之间,如“生于、致力于、集中于”等。
而说汉语的人仅凭语感又觉得这些结构似乎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理解,这就涉及到汉语词语分界的问题。
要想给纷繁复杂的“X于”结构确定语法性质,从韵律特征分析为切入点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本文正是这方面的一次尝试。
一、音步与韵律词(一)音步韵律学中最基本的研究现象是“轻重”。
“把‘轻重’这种最基本的形式当作韵律现象中的最小的独立单位,叫做‘音步’”(冯胜利,2000:40)。
人类语言中的音步一般只有“音节音步”和“韵素音步”。
汉语以音节为单位组成音步,因此是音节音步。
现代汉语标准音步是两个音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音形式,包括双音词(如“语言”“研究”等)和双音短语(如“睡觉”“走路”等)。
单音步是“退化音步(Degenerate Foot);三音节音步是“超音步”(Super Foot)(如“副经理”“皮鞋厂”等);三音节以上的音节组合一般都是由标准音步和超音步组成的。
(冯胜利,2000:40~42)需要指出的是,音步是韵律学上的概念,是按照韵律结构划分出来的,与那些从句法层面来看的结构单位或是语义层面划分的语义单位并不是一回事。
音步与句法层面、语义层面的单位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董秀芳(2003)就提出跨层音步是“与结构层次不一致的音步”,例如单音动词与紧接其后的介宾短语中的介词常常会发生跨层的音步组合(董秀芳,2003)。
[精品]对现代汉语的理解
![[精品]对现代汉语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cc5e98e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2.png)
[精品]对现代汉语的理解现代汉语的理解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涉及语言学、文学、文化、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现代汉语的一些理解:1.语言与文化:现代汉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通过学习现代汉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2.语言与文学:现代汉语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它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及大量的成语、俗语和俚语,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现代汉语也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它们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3.语言与社会:现代汉语的使用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社会场合和语境下,人们使用语言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标准普通话,而日常生活中则更倾向于使用方言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现代汉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4.语言与科学:现代汉语在科学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准确的现代汉语表述,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
此外,现代汉语还吸收了许多外来词和专门术语,这些词汇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准确的表达方式。
5.语言与教育:现代汉语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外国学生而言,学习现代汉语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术成绩。
同时,现代汉语的教学也在国际上逐渐得到推广,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学习这门具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语言。
6.语言与经济:现代汉语在经济领域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企业需要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汉语的人才来拓展业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因此,掌握现代汉语可以为外国学生在华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7.语言与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汉语在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思想、心思。 2.意义、道理。 ) 3.意图、用意。 4.意志。 )5.神情。 6.情趣、趣味。 ) 7.心情、情绪。 8.情意、心意。 ) 9.引申指代表心意 的宴请或礼品。 ) 10.意见、想法。 11.迹象、苗头。 ) 象征性的表示。 12. 13.在现代有一些 ) 人想求别人办点事 情都会意思意思, 其实就是贿赂。
阅读课文,回答—— 《现》讲了汉语的哪 几大方面?
汉语的现状及优势
现状:交流显弱势, 现状正升温。 优势: 1、用字俭省 2、输入快速 3、理解方便 4、规模庞大
• 日、韩等在发音或书写方面 与汉语还保持了或多或少的 联系。 • 构成了汉语文化圈的一部分、 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 日、韩等,走上了欧化或半 欧化的道路。
现代汉语的再认识
韩少功
现代汉语方言:
广义: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 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 言都是汉语,只是在语音、词汇、语 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1、北方方言 北京话 73% 2、吴方言 苏州话 7.2% 狭义:普通话 —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3、湘方言 长沙话 3.2%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 4、赣方言 南昌话 3.3% 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 5、客家方言 广东梅县 3.6% 6、闽方言 闽东 福州话 闽南 厦门话 共同语。 闽北 建瓯话 闽中 永安话 莆仙 莆田话 7、粤方言 广州话 4%
• 人口 • 典籍 • 经济实力
• 有利于共同体的统一
• 有利于文化的历史传承
• 可能有利于继承,但不利于 创新和追新。 • 可能有利于掌握文字的贵族 阶层,但一定不利于疏远文 字的大众,不利用这个社会 中下层释放出文化创造的能 量。 • 不利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 不利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 语言脱离现实生活形 成“书生腔”“学生 腔”。
很突然 很忽然
• 3、语言垃圾的泛滥
我好好开心 很雷锋、最IN、 酱紫 你造吗? 我真是醉了! 咆哮体:有木有!伤不起啊!
什么是文明时代的野蛮人?
胡言乱语 有口难言
你觉得汉语是一种弱势语言还 是一种优势语言?
住在石头做的屋子里的姓 施的诗人,喜欢狮子,发誓 要吃十头狮子。姓施的常常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 到市集里看狮子。十点钟, 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 刚好十头狮子来到市集。这 时,刚好姓施的也来到市集。 视狮。十时,适十狮适 市。是时,适施氏适市。 姓施的看这十头狮子,仗着 箭的力量,使这十头狮子死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 了。姓施的收拾这十头狮子, 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 到石头做的屋子。石头做的 十狮尸,适石室。石室 屋子潮湿,姓施的命令侍者 湿,氏使侍拭石室。石 擦拭石头做的屋子。石头做 的屋子擦好了,姓施的开始 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 尝试吃这十头狮子。吃的时 尸。食时,始识是十狮 候,才知道这十头狮子,实 尸,实十石狮尸。试释 际上是十座石头做的狮子的 是事。 尸体。试解释这件事。
《施氏食狮史》
小王给乔局长送红包时情景。
乔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 ( 小王:“没什么,意思意思。” ( 乔局长:“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小王:“小意思,小意思。” ( 乔局长:“你这人真有意思。” ( 小王:“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 乔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 小王:“是我不好意思。”( )
• 口语入文一旦过头, 就可能造成粗放、简 陋、混乱以及贫乏。 • 分裂
• 很强的解析能力 • 很强的形容能力
汉语的弱势
1、语法西化 (重语感,轻语法或者说是以语感代 替语法)
eg.他吃着饭。 他吃完饭了。 他吃过饭了。 进行 完成 过去
• 2、表述是含糊的 • eg.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 你喝啤酒吗? • 喝啤酒吗? • 他不喜欢吗。 • 他不喜欢啊。 • 他不喜欢吧。
Hale Waihona Puke 但"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 的。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 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 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 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 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 偏执,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 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
档
姓名 笔名 年龄 国籍 职业
作品
韩少功
艄公、少功 62 中国 作家
案
《韩少功文集》、 《爸爸爸》(中篇)、 《马桥词典》(长篇)、 《山南水北》(散文集)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 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 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 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 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 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 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 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 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 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 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 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 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 气派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