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单元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章节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实质第二节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第三节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四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五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教学要求1.了解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2.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途径;

4.理解并掌握创造性的培养。

重点、难点计划课时1、问题及问题实质;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途径。

2、通过大量举例及课堂内讨论,让学生理解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实

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性培养的要点。

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一、问题及其类型

(一)问题的实质

问题就是“难题”或者“疑难”,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请打一双音节词。如果你感到疑惑,这就构成问题。但问题不同于简单的习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复杂的认知操作,而简单的习题依据已有的经验可以立即作出解答。

问题一般包括四种成分:1)起始状态,指用一些已知条件对问题作出的描述;2)目标状态,指疑难解决后的最终状态;3)障碍,指那些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4)方法,指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步骤和策略。

(二)问题的类型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以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排列问题给出了所有的成分,要求问题解决者以一定方式进行排列,以达成目标状

态。结构推导问题给出了几个条件,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隐含在这些条件中的结构形式,并用来解决问题。转换问题只给出了一个初始状态,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一系列产生目标状态的操作,通过这些操作,使初始状态不断向目标状态转化,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3.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程度,可以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有两个基本特点:1)问题的明确性;2)解法的确定性。例如小学课本中的习题多为这类问题,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等。

结构良好问题在学校情境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情境中经常是结构不良问题。这种问题也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这类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在城市中心开通一条公交路线,该怎么设计2)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这类问题经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由多种解法和思路。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结构不良问题常常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二、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一)问题解决的实质

问题解决是形成一个新答案,超越以前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的过程。尽管学生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但从问题解决过程看,存在一些共同点。1)所要解决的是新的问题,初次遇到的问题。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新组合,以适用于当前的问题。3)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某种能力或倾向会随之发生变化。之后可作为其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几何题的证明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过程,几何题中,已知条件和求证结果,构成了问题解决的情境。而要证明结果,必须应用已知的条件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一般问题解决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问题情境性。问题解决总由一定问题情境引起。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其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会引起个体的认知失衡,从而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并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

2.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是自觉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的心理操作(如白日梦)就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3.操作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操作,而不是单一的心理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而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简单再现。那些只包括一个心理步骤,只需要简单的记忆提取的活动,如回忆朋友的电话号码,虽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但不能成为问题解决。

4.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必须要有认知成分的参与,整体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有些活动,象系鞋带等,尽管它们也是有目的的,也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前者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要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后者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过发现新方法,采取新步骤而实现的。小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人们已经设计好的,能让他们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和策略迁移到新的课题情境中,这些新课题的情境可以是课本中首次出现的,也可以是非正规的习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教学的目的既是让学生能自如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模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为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并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建立问题表征、确定认知操作、实施认知操作、评价解决结果等四个基本阶段。

(一)建立问题表征

要实现问题解决,首先要把任务转化为问题空间(任务问题,包含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具体包括:

1.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要理解和表征问题,首先必须找出该问题的相关信息,忽略无关的细节,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如:在抽屉里有黑色和棕色两种短袜,黑袜和棕袜的比例是4:5。为了得到一双相同颜色的短袜,需要从抽屉中取出多少只短袜

2.理解问题中语句的含义:除了能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外,还必须准确地表征问题。这就要求具有某一问题领域特定的知识。假设处理的是文字或口头问题,则第一个任务就是语言理解。如:“小船在静水中比在流水中每小时快64米。”

这是一个关系命题。它描述了两种速度之间的关系。再如:“糖的价格是每千克15元。”这是一个指定命题。它只指明了某种东西的价格。

在解决这两种命题的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楚每个句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有些句子可能比另外的句子更难于理解。研究表明,关系命题比指定命题更难以理解和记住。有些学生容易将关系命题转换为指定命题,如将“小船在静水中的素素比在流水中每小时快64米”记成“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64米”,这样就很难表征整个问题。

3.理解问题的整体情境:表征问题的第二个任务是集中问题的所有句子,以便理解整体问题。有时候,即使你读懂了问题的每一个句子,也可能误解整体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当学生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就不容易被无关信息或欺骗性文字所迷惑;一旦错误的表征问题,就会使问题变得困难而难以解决。(二)确定认知操作

当问题被准确表征后,问题解决者就要进行认知操作。所谓认知操作就是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问题状态的认知活动。这种使问题状态发生变化的认知活动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需要应用一定的问题解决策略来进行。常见的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

1.算法式策略:指为了达到目标或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它通常是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直到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策略实际上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只要选择的算法适合,并且能正确地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如大数目除法:3674859÷11,只要正确地按照乘法和减法的算法,反复地做下去,就能获得最终的解。

2.启发式策略: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这种办法容易使用,但不能确保成功。但它省时省力,简便易行,所以称为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常用的有目的-手段分析和目标递归策略。

1)目标―手段分析:从问题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出发,首先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总目标化为若干子目标;然后以问题的当前状态为起点,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方法来逐步实现这一系列的子目标,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2)目标递归策略: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以达到问题解决得策略。

一般地,如果从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途径有多种,手段-目的分析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如果从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几条途径,宜用目标递归策略。

(三)实施认知操作

实施认知操作就是问题解决者实际运用策略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使之逐步接近并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也叫执行策略阶段。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只需要少量操作,选定的策略就能顺利实施;复杂的问题则需要一系列的操作才能完成,有时甚至选定的策略无法实施。

(四)评价解决结果

在认知操作结束后,需要对问题状态转变的认知活动是否正确,选择的策略是否合适,当前状态是否接近目标状态,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等做出评价。如果当前状态被评价为目标状态,则问题得到解决,否则需要进一步对问题状态的转变过程进行认知和改变策略,甚至需要重新表征问题空间。

二、影响问题解决得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得因素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的知识经验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技能,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有关的知识经验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经验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

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专门的知识经验对于解决问题非常重要。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专家和新手差异的研究上。大量研究表明,专家和新手的知识结构特征是不同的。专家记忆中的知识是经过组织且具有良好的结构,在搜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时能充分得到运用。不过,一方面专家通过自动化使问题解决变得容易,另一方面这也使专家变得僵化,只能用一种方式看待问题,很难转换角度。

(二)个体的智能和动机

智力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智力水平越高,越容易解决问题。而智力水平低的学生解决问题往往遭到失败。

个体的认知特征,如灵活性、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心等,也明显影响问题解决。认知方式如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性和沉思性等都与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有密切关系。

思维源于问题,但只有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时,人们才能以进取的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一般地,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的效率和动机强度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

(三)问题情境和表征方式

问题情境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

所形成的差异。一般而言,呈现的刺激模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越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就越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反之,如果刺激模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很远,掩蔽或干扰问题解决的线索,就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参见教材第314页例子。

(四)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

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人在解决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之后,容易出现用习以为常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是思维定势。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情况下,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减少摸索过程;在问题情境变化情况下,则会妨碍问题的顺利解决或影响问题解决得质量。

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正常、通用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通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了。例子:邓克尔的“蜡烛问题”。

(五)原型启发和酝酿效应

所谓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作用尤其明显。例如:鲁班发明锯子,瓦特发明蒸汽机等。

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点或相似处。但只有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的状态时,才最容易发生原型启发。所以原型启发往往发生在酝酿时期。

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如果暂时停止对该问题的思考去干别的事情,几小时或几天后,他可能突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酝酿之所以有利于问题解决,可能与对定势的克服有关。

第三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他们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而解决问题又是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采取必要的措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已有的有关经验作为背景知识,不仅能使学生把问题情境与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而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性质和条件,而且有助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选择合适的推理规则和解题策略。知识准备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意义提醒教师,必须在宏观上督促学生博览群书,不断充实和深化宏观的知识背景。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分析问题构成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正方两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2)认真考察各方面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时空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3)对问题构成的量和质的情况及各部分的分配比例进行分析;4)通过改变问题的表达形式,查明问题构成的各个因素。

解决问题成功的人,善于使自己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对问题的解决发挥作用。他们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知识对手头问题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对问题的构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指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选择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加以研究,从而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采用主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定学科的教学,将会大大提高解决有关该学科问题的能力。

四、教授解题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问题解决研究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解题。解题的核心在于不断地变换问题,连续简化问题,把解题过程看成是问题的转化过程,将问题转化为最熟悉的基本问题加以解决。如何教会学生解题1)要教给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2)要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3)注意具体问题和抽象模式的灵活转换;4)教给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有效思维策略。

五、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教学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教师:你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我猜的。老师:怎么能瞎猜呢!这看起来是维护科学的尊严,实际上却在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热门领域和焦点问题。对创造性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意料之外的任务,增加选择和行为的自由度。对教师而言,有助于理解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

一、创造性的基本概念

(一)创造性地涵义

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新产品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如新概念、新设想等。这一定义是从创造性的结果来判断创造力的,其判定标准有三点:产品的新颖性、独特性和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强调创造力是一种智力品质,主要是把创造力看作是一种思维品质,重视思维能力个体差异的智力品质。

但不能认为,没有产生出创造产品的个体就一定不具有创造力。有无创造力和创造力是否表现出来并不是一回事。创造性具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二)创造性和智力

经验表明,在艺术、文学和科学方面有创造性的人,比在这方面没有创造性地人智商高。智商高的人在各门学科中更可能有新发现。但有些智商高的人也没有什么创造性。反之,许多有创造性的人,其智商并不显着地高于别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似乎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其关系可以概括为如下几句话: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者必然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这表明:高智商虽然不是搞创造的充分条件,但它是高创造的必要条件。更要重的是它表明,创造性还有一些智力没有测出的智慧品质。

(三)创造性的主要成分

1.创造意识:包括创造的意图、创造的动机、创造的欲望等,它是创造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能导致更高水平的创造。

2.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成分。创造思维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独创性、2)灵活性、3)敏感性、4)多种思维的结晶、5)灵感的闪现。

3.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成分。参见书上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对创造性想象的评价。

4.创造性人格:研究表明,高创造者一般具有显着的人格特点。最常见的特征有:1)独立性;2)批判性;3)灵活性;4)事业心强;5)性格坚韧;6)具有幽默感等。

儿童当中,创造性学习者也具有明显的学习特征。如专心致志地听讲,观察事物和行动;敢于向权威挑战;有寻根究底精神等。

二、培养小学生儿童创造性的措施

(一)创设环境、激发潜力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存在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有研究者提出了五条基本原则: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学生以大量的学习机会;5)将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2.给学生留有自由成长的空间。在可能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创造性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业考试中可增设部分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

(二)注重个性塑造

1.保护好奇心。应该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

2.解除个体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该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4.应该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性思维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并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传记,带领他们参观各种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地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三)开设课程、教授策略

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对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是有效的,常用的方法有:

1.发散思维训练。即求异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方式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等。如尽可能多地列举“别针”的用途。

2.推测与假设训练。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3.自我设计训练。教师考虑学生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如贺卡、小模型等。

4.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运用时,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1)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不做评价;2)鼓励标新立异的观点;3)以获得量多质优的方案的数

量为目的;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并不存在所谓的捷径或“点金术”。创造性的产生是知识、技能和策略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虽然各种专门的训练是有效的,但不应取代或脱离课堂教学。排斥或脱离学科而鼓励地进行创造力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作业设计: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的从事探讨活动。 在教学“比一比”时,老师创设了和学生比高矮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说“老师比我高,我比老师矮,但有的学生提出了,我长大了会比老师高”,这是老师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学会比高矮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体验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并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孩子使用发展的眼光想到若干年以后的变化,并将所学得知使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值得肯定。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了表扬,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创设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时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展示角猜中”作业评比“的情景图时,就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名字来称呼。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的红花的数目相比,或以学生看课外书的数目相比等等,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在想一想能提出什么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不同分的,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一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整理)教学提纲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简答 1)什么是问题?问题的成分及种类有哪些? 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2)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1、有结构的问题: 两个基本特征:①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②解法的确定性。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课本中的练习题多为这类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 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比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是怎样的?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另外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相应的这类问题的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和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是无结构的问题。通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3)什么是问题解决?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一般包括那些成分)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即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另外,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7)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最关键的培养时期,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课业学习、日常生活都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其次论述了具体策略;最后,归纳总结了几种适合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方法。本文成果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参考价值。关键词:小学;数学;能力;解决引言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掌握多种方法、获得丰富的知识,最终形成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去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小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正处于启蒙期,如果过多灌输抽象思维的解决方法,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容易陷入某种思维误区之中。故而,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长期的,数学技巧琐碎、繁杂,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条分缕析,讲明白讲清楚,长期培养,在耳濡目染之间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方法,这对教师的耐心和教学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 本文首先深入阐述了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其次,结合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策略;最后,论证分析了几种具体方法。 一、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 本文认为,影响或改变对象的某种属性,应以结合对象的特点为指导思想,即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独特心理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生活背景等特征为指导思想,否则将南辕北辙。具体来看,首先,小学生逻辑能力稚嫩,对于直观事物的理解强于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因此,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应该教授过多的抽象方法,而应该教授直观的方法,如图解法、列表法、枚举法等。其次,不应该过早的教授高年级的内容,教材在知识点的分配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智力、心理发展水平,高年级的方法虽然解决问题效率更高,但不适合学生当前的智力、心理发展水平,容易造成基础不牢、知识混乱,不利于学生长期能力的培养和后续的学习。再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人生经历有限,不应该教授过于超出其知识储备的新知识,应该循序渐进,这点是

努力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3076214.html, 努力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侯磊 来源:《领导之友》2013年第06期 解决问题是领导干部的天职与使命。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领导干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你不强大,问题就会强大。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想解决问题的人。 (1) 实践告诉我,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是领导干部的天职与使命。工作是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中推进的。要做一名称职乃至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注意提高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领导工作的生命线和价值追求。 (2) 问题是什么?是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工作中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问题也客观存在。问题之所以称其为问题,是因为它永远不会自动消失。你不去解决它,它就会持续不断地给工作带来负能量。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看能力的大小;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对待问题的心态。成功者与失败者主要差别之一,就在于他们对待和解决问题的心态迥然不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想解决问题的人。“为官避事平生耻”。既然登上了领导岗位,一定要做一名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的好“官”。 (3) 要树立把问题当财富的理念。存在问题固然不好,但只要认识到它的存在,并致力于真正去解决它、攻克它,我们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丰厚的财富。问题具有开拓新知的价值,发现问题往往是进步的开始。把问题当作财富,不仅是成功者践行和推崇的成才之道,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经验总结;盯着问题开展工作,不仅是事业取得成功的秘诀,也是确保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问题实质上是提高领导能力的支点。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是在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过程中提高的。 (4)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增强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认识问题的感悟性,从哲学角度讲,是人们对存在问题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反应。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问题无处不在。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增强问题意识,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核心在于分析问题,关键在于认识问题。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衡量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标准、领导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概要:“列表法”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之一,是学生通过 不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获得的。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使用“列表法”的典型实例,对“列表法”的运用越来越娴熟,理解也越来越深刻。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寻求方法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而不用那样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会产生什么效果?是否可以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教学中重视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逐步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包括“阅读与理解(知道了什么)——分析与解答(怎样 解答)——回顾与反思(解答正确吗)”。在经历解决问题一般过程的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列表法”的选择和运用,感悟方法,积累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一、运用列表法在“阅读与理解”中表征问题信息 阅读包括文本阅读,图画阅读和情景阅读,通过阅读准确把握信息,解读信息,明确地找到“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将信息和问题做进一步分析与整理,这是解决问题时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案例1】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5页例8 看图叙事引出: 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妈妈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kg 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 师:从题中你们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整理这些信息可以令我们一目了然地 看明白? 根据学生的思考意见,这些信息可以列表格方法进行整理: 当信息和数据比较多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表格的形式来整理,可以使信息 和数据更清晰、直观。问题中的信息有三种商品,每种商品分别呈现了单价和数量,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总钱数、剩下的钱数,信息量相对小学生来说是足够多的,要让学生一下子弄明白相对困难。因为信息中所涉及的数量有总价、单价和数量,这三种量之间相互联系,运用表格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就能让学生很容易看出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心得体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的从事探讨活动。 在教学“比一比”时,老师创设了和学生比高矮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说“老师比我高,我比老师矮,但有的学生提出了,我长大了会比老师高”,这是老师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学会比高矮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体验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并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孩子使用发展的眼光想到若干年以后的变化,并将所学得知使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值得肯定。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了表扬,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创设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时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展示角猜中”作业评比“的情景图时,就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名字来称呼。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的红花的数目相比,或以学生看课外书的数目相比等等,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在想一想能提出什么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不同分的,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一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

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知道什么是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是在有特定目的而没有达到目标的手段的情境中,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 其次,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出发来分析如何提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心理因素: (1)准确理解问题的情景。如果没有情景人们往往会觉得无法理解和无法解决。这就是说问题是由一定的情景引出来的。比如我 们突然抱怨今天心情非常糟糕,周围的朋友想安慰安慰却不知 道怎么安慰,因为不知道原因,也即是情景。如果这个时候我 们自己还是不说,朋友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对我们自己的理解就 应该开始分析问题,如果综合各种因素可能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也可能是错的,因为可能是自己的某些支言碎语掩蔽或者 干扰解决问题的正确情景。可见正确分析情景是至关重要的第 一步。 (2)突破定势。定势是重复先前的心里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比如那个著名的羊群实 验,说的是在羊群前面放一根栏杆,所以羊过来的时候必须跳 过来。后来把栏杆拿掉后,发现后面的羊已然是跳着过来那个 位置。定势思维不仅在羊群身上,我们人类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打破自己的定势,学会用新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这样可能会更好一解决问题。 (3)不要让功能固着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功能固着是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很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这样在遇到新的情景时候简单的问题可能会变得棘手。比如我们一般看到箱子就会想到它是用来装东西的。可是猩猩却用它垫在脚下当板凳去够香蕉,如果它也向人类一样只把箱子当作装东西的工具,那香蕉它是没机会吃到的!改变自己的老观点、老角度,改变事物的固着功能以适应新情况的需要。 (4)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原型启发。多从生活中发现某类事物的解决方法其实的相通的。比如鲁班是从那种锯齿的草割破自己的手发明了锯。瓦特从茶壶盖被蒸汽顶起来,发明了蒸汽机。我们可以通过发现这些问题的相似之处和共同点,通过联想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一定只是用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来解决。这种联想的思维还可以是创造性思维的延伸,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己的这种联想思维和善于用联系发现相似性和共同点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5)良好的情绪和适当的动机。我们经常会听见同学说一进到考场就头脑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一出来考场就想起来那些会的问题感到懊恼不已。这其实是一种情绪在作怪,我们称之为“紧张”。也就是说惊恐,紧张,烦躁,压抑等负面情绪会在一

浅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XX师范学校 2011届大专毕业论文 浅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班级:大二(3) 专业:小教理科 作者: 指导教师: 2011年5月

浅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摘要: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希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并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方法 新课改改革实施中倡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国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点。那么什么是“解决问题”呢?它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希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并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教学的功能是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运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这就涉及到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教学水平、理清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趋势,数学问题解决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所以,下面就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谈谈几种教学策略。 一、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兴趣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生的动机。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注意力高度集中,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学生一旦有了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自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教学设计自主课堂的特征有: 1. 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2. 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方式。 3. 学生有真实的学习体验。 4. 学生可以自主调控学习活动。 5. 有开放的学习评价和民主的氛围。 上述五点特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他们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但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一个整体的高度,全面体会自主课堂的实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如: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1.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1)组织学生思考:有没有巧妙的办法,能很快地找到答案吗?(2)组织学生把找到的答案和方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各种假设: A.假设10只都是大船 B.假设10只都是小船 教师:你们的想法都是把船假设成同一种船。还有其他想法吗? C.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2.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 (1)针对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解决的不同的方法,如把10条船全部看作大(小)船,把一部分船看作大船,一部分看作小船等画图、列表方法,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讨论,交流和体会“假设——比较——调整”替换策略思想方法。 (2)引导学生对所得结论进行检验。 (3)结合学生交流过程,整理小结例2的问题解决策略及推理过程。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这位同学把10只船假设成5只大船和5只小船这样两种不同的船,那接下来我们就借助以前学过的列表的方法来试着推算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1)设计表格:(出示空表格)这张表格中需要哪些数量呢?完善表格项目。 (2)借助表格调整。 3.自主检验结果。 刚才我们算出了有6只大船4只小船,那是不是正确的结果呢?你有办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6×5+4×3=42(人) 6+4=10(条) 4.自主探究别的算法。 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演示教学

《我是职业人》一书学习心得 ——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能力就会很顺利的解决这些问题。能力的大小可以体现你工作中的效率,有学历有知识并不代表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当永远把解决问题的技能做为核心能力。 一、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你的工作效率 在日常工作中我常常为找不开零钱而烦恼,是主要是原因是我没有准备底金造成的。下班交款时不用数底金会很方便,同样上岗时找不开零钱会很麻烦。每当我刷卡找不开钱时,员工就得等我换钱回来或我等他们换钱回来,而这种事情反复出现在我的工作中,影响了我的工作效率。虽说是件小事,很容易解决,但是由于我的懒惰思想,使这种现象一直继续,不但工作效率没有提高,还浪费了员工就餐时间。这件事说明我的计划管理能力不强,发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对问题没有计划性。在以后的工作中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我应当提前准备好充足的零钱,准备好刷卡用的纸,以备工作时的需要。 二、要用相对满意的原则解决问题

我每天要清点各摊位交上来的小票,清点完之后登记下来,由摊位收款员签字。有一次我把某摊位的小票给登记错了,数的是476.5元,登记的是467.5元,相差9元钱,摊位收款员签字时也没有发现,还是到25号月末出数才发现总数不一样,一般来说签字后就算核对过了,不需要再查找了,为了弄清是谁的错误我从那两大编织袋小票中翻出了那天的小票,又重新数了一遍,发现是我把数写错了,随后我给那个摊位加上了9元钱,并告知收款员以后签字时要认真核对,以免再出现这类现象。这种事说明我平时工作时全神贯注的能力不强,没有做到认真,仔细才会出现这类现象。 通过学习职业人我知道了解决问题的8种职业能力,分别是1)目标关注能力;2)计划管理能力;3)观察遇见能力;4)系统思考能力;5)深度沟通能力;6)适应矛盾能力;7)全神贯注与遗忘能力;8)执行到位能力。这8种职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既要注重这8个方面,又要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便在工作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领导干部的天职与使命。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领导干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你不强大,问题就会强大。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想解决问题的人。 (1) 实践告诉我,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是领导干部的天职与使命。工作是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中推进的。要做一名称职乃至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注意提高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领导工作的生命线和价值追求。 (2) 问题是什么?是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工作中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问题也客观存在。问题之所以称其为问题,是因为它永远不会自动消失。你不去解决它,它就会持续不断地给工作带来负能量。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看能力的大小;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对待问题的心态。成功者与失败者主要差别之一,就在于他们对待和解决问题的心态迥然不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想解决问题的人。“为官避事平生耻”。既然登上了领导岗位,一定要做一名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的好“官”。 (3) 要树立把问题当财富的理念。存在问题固然不好,但只要认识到它的存在,并致力于真正去解决它、攻克它,我们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丰厚的财富。问题具有开拓新知的价值,发现问题往往是进步的开始。把问题当作财富,不仅是成功者践行和推崇的成才之道,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经验总结;盯着问题开展工作,不仅是事业取得成功的秘诀,也是确保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问题实质上是提高领导能力的支点。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是在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过程中提高的。 (4)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增强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认识问题的感悟性,从哲学角度讲,是人们对存在问题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反应。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问题无处不在。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增强问题意识,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核心在于分析问题,关键在于认识问题。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注:本文所提供的关于行业或项目或个人的一些总结及计划,或策划方案或如何写总结的方法,培训等内容;仅供参考,不作具体使用)

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培养学生有效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提高未来社会公民基本素质的需要。可见,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长期精心培育才能逐步形成的。 一、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首先在于他能否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周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能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他成功的起步,生动活泼的课堂,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敢于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养效提高。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为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思想意识,就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参与实践,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分享,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多种途径,培养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思维 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把问题的呈现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并利用已有的经验,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创造条件。还要利用多种呈现方式,去发展学生思维角度。课标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有图画、表格、图文结合和纯文字叙述等多种呈现方式,这几种呈现形式都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的。学生大多喜欢图画式情境,因为比较有趣、直观,一下子能理解题目意思,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掌握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思维。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从“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措施”“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课题研究后的思考”这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开展课题研究后师生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做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受旧教材及应试教育的的影响,我们往往会忽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是让学生一味的生搬硬套某种“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单一的、简单的问题很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在现实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解题能力不强,正确率低下,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就更谈不上了。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不仅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又是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数学教研组本学期提出“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题。努力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景状态。 (二)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地思考,数学地思维。 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数学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明确解决问题的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构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通过解决日常生活情境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数学地思维。 4.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些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能力是我们生涯发展的基础能力,不过,我们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应用专业能力进行专业活动外,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也就是说,会遭遇各种大小不一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应对和解决。培养解决的能力也是我们生涯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们来看一看解决问题的步骤,其中每一步都体现了 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发现和界定问题: 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发现不了问题,也就更谈不上问题的解决,进步和改善也就是无从说起。问题往往并不是明显的摆在那里,而是需要你去发现和界定的。当我们觉得哪里不对劲”,哪里完成的不够好”,哪里可以做得更有效果”时,就需要思考问题”在哪里,找到比较根本和主要的症结所在,然后用清晰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切忌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做深入思考。例如,我的人际关系不广,大家都不认识 我和不了解我”,这样的描述就比较泛泛,会让你感到无从下手解决问题,而你经过分析和思考后认为我参加社会活动太少,所以认识和了解我的人不多”,这样对问题就有了比较具体的界定,解决的方向也就比较清晰。 第二,提出备先解决方案: 在对问题做出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后,我们就要着手考虑如何去解决问题。人们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不是只有一个,可以有很多个。每一个方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总是兼有优点和缺点,需要我们去评估和权衡,看看哪个方案优点多些,更合适些。在这个步骤上,我们一定要克服自己惯性思维”和思维定 势的局限,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会使用自己已经习惯的方法,更是我们进行”创新的拦路石。所以,在发现和界定了问题之后,先不要急于凭习惯和冲动行动,不妨打开思路,进行一点”头脑风暴,也可以请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一起来帮你想一想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的解决方案,把它们都列出来,作为问题的备先解决方案。 第三,选择解决方案: 备选方案殽列出来以后,就需要进行选择了。选择的方法应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异,不过一个共同的前提是要好好评估这些备选方案和各种可能的优缺点,尽量想得全面一些,有利于自己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有时候可能在评估之后仍然觉得有几个方案都很好,难以做出选择,这时候不妨选择其中一个,其他的可以做为后备方案。千万不要因为难以选择而迟迟不作决定,这样的结果会很糟糕的,因为你的所有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促进思维高效发展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思维高效发展 发表时间:2019-01-10T10:59:02.557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0期作者:钟敏[导读] 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多元、个性、高效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610100 摘要:数学学习活动应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多元策略的有效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多元、个性、高效发展。 关键词:问题解决思维高效发展细节决定成败。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细节、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应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关注学生解决问题中多元策略的形成,有效落实“三性”课堂,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多元、个性、高效地发展。 一、重视方法的引导,在分析问题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中,有时学生需要选择不同的条件解决不同的问题;有时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同一个算式;有时可以用不同的策略去分析和解决同一个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的过程,体会发现的乐趣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同时又要适时做出方法上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不仅收获知识,更能收获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深入理解算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科性任务和教育性任务也得到了有效落实。 二、强化分析中的多元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思维的品质 1.借图释义,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学生遇到数学信息很多的文字应用题,在组合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时,往往感到不知从何处入手,所以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不大。这时借助图形符号进行分析,可以形象、直观地突显整道题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参与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如:在分析卡车3小时行驶了180千米,大客车2小时行驶了140千米,哪辆车跑得快?审题时,引导学生画两条线段,上下进行对比,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2.图文融合,分散难点,加深理解。小学生年龄小,主观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枯燥的纯文字题和抽象的算式,理解起来往往感到困难。训练题型注重图文融合,有助于分散学生面对文字题所遇到的困难,学生能更容易地从图形符号中去分析数量关系或理清每一步的算理,参与学习的主观意愿会更加强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1.23+2.41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算理,可同时出示算式和图示,引导学生先运用形象直观的图形符号进行计算,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1个“1”和2个“1”合起来是3个“1”,2个0.1和4个0.1合起来是6个0.1,3个0.01和1个0.01合起来是4个0.01,最后得到 3.64,图形符号形象、直观地展示出了每一步的算理,学生理解起来感到更加轻松,参与探究也更加积极主动。 3.画图求解,形式多样,强化意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心中明白,但无法列出算式,这时引导他们画图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他们会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也能突出解决问题的形式多样,并达到强化方法和算式意义的目的。如:在解决“一瓶油连瓶的质量是366.5克,倒出一半后,连瓶的质量是233.5克。油的质量是多少克?”一题时,可引导学生画图理解倒出的是一瓶油的一半,剩下的是半瓶油和瓶子的质量。通过画图,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形式多样,也能更好地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他们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学科性任务、教育性任务和创新性任务的落实水到渠成。 三、重视优化和延伸,在问题拓展中突出思维的创新 1.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最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探索各种算法,放手让学生在相互沟通、交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方法,并在以后实践中逐步修正,让学生自己“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2.在问题解决中适当延伸。对于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激励,并主动引导学生适当深入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体会知识的延续性。如:在课后小结时,老师可以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问什么?你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表现好的给自己加上一颗星。学了本节课后,请你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问老师和同学,也可以存入“问题银行”再思考。这样通过老师激励、延伸,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鼓起学生不断探索的风帆,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数学学习活动应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通过有层次的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多元策略的有效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多元、个性、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 [3]《三性教育》。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3.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4.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

联系实际生活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实际生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枯燥,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往往会觉得乏味,但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就会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知识技能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

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把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公开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合作“猜、量、折、算”等方法,求出了队旗的面积。通过这一学习,让我欣慰地看到,学生的思维多种多样,看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三、统计教学的生活化 统计训练“生活化”是指把统计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